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1頁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2頁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3頁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4頁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選擇題1.1950年,蘇聯共恢復和新建成6200個大企業,工業總產值比1940年增加73%,國防工業獲得重大突破,但輕工業的生產只增加了22%,農業總產值恢復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產量超過戰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二戰并未影響蘇聯的工業和農業生產B.蘇聯的大企業發展主要依賴市場經濟C.蘇聯的農業發展已經擺脫了落后局面D.蘇聯取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巨大成就2.下圖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宣傳畫《玉米是糧食的來源》,該漫畫表明(

)A.農業集體化成果顯著 B.蘇聯模式已被徹底打破C.蘇聯食品物資的緊缺 D.衛國戰爭具備物質基礎3.1953年起,蘇共開始逐步調整農業收購制度,即降低義務交售制的比例且提升國家采購的比例。1961年,蘇共決定將農產品的采購改為合同訂購的方式,由消費合作社向農莊購買銷售合同外的剩余農產品,按地方市場價格購買。這一時期政策的轉變表明蘇聯(

)A.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B.旨在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C.試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D.改變了集體農莊的生產體制4.1953—1963年蘇聯社會總產值變化表(年均增長率/%)年份1953—19561956—19591959—196219621963年均增長率/%11.18.96.96.05.0上表所示內容可以說明當時蘇聯(

)A.經濟政策的實施具有連續性 B.地方經濟自主權尚未擴大C.經濟改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D.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削弱5.1965年9月,蘇共中央決議規定企業在不影響完成國家生產計劃和合同義務的條件下,有權在計劃外接受其他企業和組織的生產任務;企業有權確定和改變整個生產的工藝規程,有權根據勞動法招收和解雇職工。據此可知,此時蘇聯(

)A.經濟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 B.工業企業活力有所增強C.計劃經濟體制進一步加強 D.社會經濟結構加快調整6.20世紀70年代,蘇共中央制定并實行《集體農莊示范章程》。其主要措施有:改進農產品收購制度,提高收購價格;對莊員實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支持發展個人副業;推行農業集約化方針;進行農工綜合體實驗。這些措施(

)A.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B.埋下了蘇聯解體的某些隱患C.加速了蘇聯國家工業化進程 D.發揮了市場調節的主導作用7.1973—1979年,蘇聯的農業投資占整個國民經濟投資總額的30%,國家將農產品的價格提高了7次。還通過了《集體農莊成員優撫金和補助金法》,使集體農莊成員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這些做法(

)A.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 B.局部調整了斯大林模式C.用市場調節促進經濟發展 D.擴大企業生產的自主權8.1975年,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美國的57.5%,軍費開支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4.3%、蘇聯的洲際導彈和自由艇發射的導彈從1963年分別約占美國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數量上超過美國。這說明(

)A.軍備競賽威脅世界和平 B.美國的綜合國力逐漸衰弱C.蘇聯國民經濟發展畸形 D.蘇聯在美蘇爭霸中占主導9.1983年美國里根總統提出“星球大戰”計劃,蘇聯被迫投入軍備競賽。美國又鼓動沙特增產石油,導致1985至1988年世界油價爆跌,蘇聯石油美元和軍火貿易的外匯收入銳減,蘇聯經濟出現負增長。美國的這些舉措成功拖垮蘇聯,主要是因為蘇聯(

)A.經濟結構畸形 B.經濟改革停滯 C.綜合國力下降 D.爭霸戰略失誤10.1986年,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新的經濟政策,把資金重點投向提供新技術設備的機械制造部門,用這些新的設備來擴大生產以加速經濟增長,并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據此可知,該政策(

)A.突破了蘇聯傳統經濟模式 B.推動了世界多極化C.忽視了對經濟結構的調整 D.導致了蘇聯的解體11.1988年,戈爾巴喬夫鼓勵農戶占有土地,獨立經營。但由于農村多為無法到城市謀生的老弱婦孺,沒錢購買機器,導致蘇聯農業改革收效甚微,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

)A.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 B.城市的謀生渠道較廣C.舊體制問題積重難返 D.農民生產積極性低下12.“由于國家保持食品的低價,不斷擴大補貼規模,1989年用于食品需求的補貼金在國家預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左右,主要食品零售價的補貼份額已高達80%。”該材料表明當時的蘇聯(

)A.犧牲農業以推進工業化 B.經濟體制改革成效甚微C.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 D.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13.1950年,南斯拉夫聯邦國民議會規定將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改為社會所有制,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幾乎取消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A.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B.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C.導致了地方主義抬頭 D.調整了社會生產關系14.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提出的《行動綱領》指出:“在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中,我們將積極地推行和平共處政策,我國的地理位置和作為一個工業國的需要與可能都要求我們執行一條更加積極的歐洲政策,其目的是發展互利關系,保障歐洲大陸的集體安全。”這反映出捷共(

)A.主張與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結成同盟 B.力圖脫離社會主義陣營C.反對蘇聯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 D.試圖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15.1989年3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宣布黨的目標是建設符合匈牙利民族特點的民主社會主義,實行自由選舉,建立多黨制,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所有制改革。由此可知,匈牙利改革()A.利于國內政局的穩定 B.開始了東歐劇變的歷史進程C.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 D.創造了社會主義建設新路徑16.1986—1990年,民主德國用只相當于世界市場一半的價格,從蘇聯進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蘇聯、東歐一些國家的大量訂貨也促進民主德國機器制造業、光學儀器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這說明民主德國(

)A.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B.受益于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C.社會主義改革成效顯著 D.產品在歐洲具有強大競爭力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幫助蘇聯實現了有效的宏觀經濟規劃和調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但是在另一方面,卻嚴重抑制了企業生產的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備戰型的發展模式,導致蘇聯一味追求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發展,忽略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雖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但實際上卻導致了蘇聯國民經濟內部產業發展嚴重失衡,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摘編自劉瑋換《淺談斯大林模式》材料二

二戰結束后,雖然人們希望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來重建家園,但戰爭的勝利卻向蘇共高層證明了工業化和集體化的正確性,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則又強化了這種體制。至赫魯曉夫時雖然全盤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卻一只腳邁向了民主,另一只腳又陷入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邊進行積極的經濟改革,一邊不斷加強黨政集中領導制、干部領導終身任職制等,個人集權和特權思想逐漸泛濫。至戈爾巴喬夫時期,強大的阻礙機制致使經濟改革舉步維艱,并最終使其轉向政治領域,加速了蘇聯劇變的歷史進程。——摘編自陸南泉《對蘇聯改革歷史的回顧與再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對蘇聯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聯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并談談你從中得到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對現代化的促進作用,首先表現為工業化的成就和社會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科學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帶動蘇聯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使蘇聯聯在斯大林逝世時基本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此外,蘇聯增加了對科學事業的投資,創建了大批科學技術研究院、科研所,培養了大批科研人才,創造了突出的科學技術成就。并且在全蘇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體制,培養出各類專業人才,全面促進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摘編自吳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材料二

在1985年的四月全會上,蘇共中央提出了“加速戰略”(即“加速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戰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財力和物力,大力發展機械制造業。購買西方技術,實現工業部門的快速增長。“加速”口號反映了蘇聯人民要求發展經濟。縮小與西方國家差距的愿望,但這一發展戰略仍然是不計投入成本的,只強調增長速度。忽視經濟結構的調整,沒有逃脫優先發展重工業和片面增長的老路。1986年2~3月,蘇共召開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在批準“加速戰略”的基礎上,又推出了《蘇聯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方針》,反映了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聯新領導層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心理:樂于制定宏大的戰略,而不是艱苦細致、腳踏實地推進改革與發展。幾年后,隨著政治斗爭的激烈,這些宏大的改革與經濟發展戰略便被束之高閣。——摘編自張樹華《蘇聯經濟是怎樣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斯大林模式對蘇聯現代化的促進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失敗的原因。答案一、選擇題1.D2.C3.C4.C5.B6.A7.B8.C9.A10.C11.C12.B13.D14.D15.C16.B二、非選擇題17.(1)影響:一方面,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另一方面,排斥市場經濟,實行單一的計劃管理,使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受到嚴重束縛;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任答一點即可)(2)根本原因∶改革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認識;改革要與社會實際相結合,要與時俱進;改革經濟體制的同時要與政治體制相結合;堅持社會主義不動搖。(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