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質資源情況_第1頁
玉米種質資源情況_第2頁
玉米種質資源情況_第3頁
玉米種質資源情況_第4頁
玉米種質資源情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玉米種質資源導讀:我國長期種植的玉米地方品種主要是硬粒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區的火苞米、金頂子、白苞米、老來皺、霜打紅、白頂、高樁,北方夏玉米區的野雞紅、小粒紅、金棒錘、小白糙、干白頂,華北玉米區的武陟矮、石灰簍、大紅袍、七葉糙、紫玉米、紅玉米,南方玉米區的小金黃、滿堂金,西南玉米區的大籽黃、南充秋子等,據1984年全國農作物品種資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種近800份,一《中國玉米種質資源的整理與成就》,玉米玉米種質資源第一階段:1950年以前,農家品種、外來品種我國長期種植的玉米地方品種主要是硬粒型,還有少數糯質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區的火苞米、金頂子、白苞米、老來皺、霜打紅、白頂、高樁;北方夏玉米區的野雞紅、小粒紅、金棒錘、小白糙、干白頂;華北玉米區的武陟矮、石灰簍、大紅袍、七葉糙、紫玉米、紅玉米;南方玉米區的小金黃、滿堂金;西南玉米區的大籽黃、南充秋子等。據1984年全國農作物品種資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種近800份。一《中國玉米種質資源的整理與成就》玉米傳入我國以后,經過近500年的風土馴化,形成了各種生態型的豐富的地方品種。硬粒型品種是最早引入我國的類型,經過長期在某一地區培養與選擇,已形成各種生態型。硬粒玉米共同特點是對特定的地區有較強的適應性,但因受生態型的限制,這類品種適應性不廣泛。耐瘠薄性、耐旱性、早熟性和品質好是其共同特點,適應于丘陵山區和生育期短的早熟地區。籽粒品質角質,淀粉多,食味好。例如黑龍江北部的火苞米、小粒紅;陜西的野雞紅;四川南充的秋子;湖北山區的小子黃等地方品種皆屬于這一類。而在半高山地區和緯度較低地區的硬粒玉米則屬于熟或晚熟品種,如西南大籽黃和文山白玉米,京津一帶的小八趟等。一《玉米種質資源概況及其改良利用研究》1950年以前評選出的優良農家品種有:金皇后、英粒子、金頂子、白鶴、旅大紅骨、遼東白、四平頭、白馬牙、華農2號、小粒紅、大粒紅、安東黃馬牙11號、黃縣二馬牙等。馬齒型在美洲形成較晚,引入我國則是20世紀20年代以后的事。例如東北地區的白鶴和美稔黃,是1927年由吉林省公主嶺農業試驗場從美國的沃特泊爾(WoodburmWhiteDent)和明尼蘇達(Minnesota13)品種中選擇培育而成。金皇后(GoldenQueen)是1930年由山西省銘賢學校教師自美國引入。1931年長江下游一些單位從美國引入一些玉米品種。英粒子原產于歐洲,是1943年由丹麥傳入遼寧省的。陜西省紅心白馬牙是1947年從美國引進的雙交種中選育而成。在河北省唐山地區種植的白馬牙,是從意大利白(ItalianWhite)經過多年栽培和選擇形成。中間型品種是從硬粒型與馬齒型品種天然雜交人工選擇而成。這些品種比硬粒型增產,比馬齒型穩產,食味較馬齒型好,有較廣的適應性和豐產性,還具有某些特殊的性狀,如抗某種病蟲害,適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適應特定的生態條件,等等。一《中國玉米種質資源的整理與成就》馬齒型品種是近幾十年才自國外引入的,國內已有大面積種植,如金皇后是1931年由于西銘賢學校自美國引入;東北的白鶴是由美國引進的沃特泊爾(Woodburn)經選擇形成的品種;英粒子原產于歐洲,是1943年由丹麥傳入遼寧的;陜西的紅心白馬牙是1947年從引進的美國雙交種中選出的品種。據了解,1931年長江下游地區及北京附近都自美國引入一些玉米品種,其中有金皇后和意大利白(Italianwhite),后來經多年栽培和選擇成為北京、河北唐山的白牙品種。中間型地方品種是硬粒型與馬齒型天然雜交的后代。通過天然雜交和人工選擇逐步形成了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中間型品種。如東北地區形成的半馬齒型的大小白頭霜、半硬粒型的金頂子、白蓋子等品種,河北省的洋黃,湖北省長陽大子黃,河南省的鵝翎白等中間型地方品種。這類品種由于具有硬粒型和馬齒型的遺傳特點,在當地又經過長期的種植和選擇,表現比硬粒種增產,比馬牙種穩產,食味也較佳。一《玉米種質資源概況及其改良利用研究》金皇后(GoldenQueen)是山西太谷銘賢學校的美籍教師RaymoundT.Moyer于1930年冬從美國維吉尼亞州珍珠城引進山西的優良馬齒型品種,適應性廣、產量高,經過1931-1935年5年試驗,評金皇后為最佳品種,產量比對照農家增產1倍,成為山西省乃至北方春玉米區最為馳名的品種。到1949年,金皇后已經遍植北方7省,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獲白是河南獲嘉的地方品種,高抗矮花葉病、絲黑穗病、莖腐病、穗粒腐病、圓斑病、小斑病,是非常好的抗源,因而在60-70年代廣泛應用,與四平頭群、自330亞群、Mo17亞群、旅大紅骨群、改良Reid群都有非常強的雜種優勢。第二階段:1950-1958年,單交種這一階段,主要利用優良的農家品種和外來品種雜交推廣的單交種。主要推廣了坊雜2號(小粒紅乂金皇后)、春雜2號(東陵白馬牙X197)、夏雜1號(華農2號X英粒子)、公交82號(大金頂X鐵嶺黃馬牙)、晉雜1號(昔陽大黃玉米乂金皇后)、百雜6號(干白頂乂安東黃馬牙11號)、濰雜1號(二伏糙乂金皇后)、品雜2號(白鶴X高腳糯)、都安2號(白馬牙乂都安白)、川農56-1號(南充秋子X門福5號)、長雜4號(金皇后乂潞安二黃糙)、坊雜4號、齊玉24號、齊玉26號等。我國自1952年從山東省開始,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坊雜2號、4號品種間雜交種。1954年后,北京的春雜號、夏雜號,河北的百交號,山西的晉雜號,河南的百雜號,陜西的陜玉號,四川的川農號,廣西的品雜號,浙江的浙雜號等品種間雜交種,逐步取代了小粒紅、白馬牙、金頂子等農家品種。利用金皇后還配制了一系列品種間雜交種,如坊雜2號(金皇后乂小粒紅)、坊雜4號(金皇后乂華農2號)、百雜4號(金皇后乂七葉糙)、春雜1號(金皇后乂華農1號)、晉雜1號(金皇后乂二黃玉米)、萊雜1號(金皇后乂大粒紅)等,累積面積超過2500萬畝。第三階段:1958-1970年,雙交種這一階段主要為玉米雙交種推廣利用階段。從國外引入或用其作原始材料選育的自交系,在玉米育種上起著良好作用。如自交系WF9、38-11、W20、W24、W153、W59E等,是我國育成的第一批雙交種的親本。這一時期,推廣的玉米雙交種主要有農大7號[(金15X38-11)X(W24XW20)]、雙躍3號[(華160XW20)X(南49X南55)]、雙躍150[(黃小162X南70)X(華160XW20)]、新雙1號[(矮154X金131)X(威59X威153)]、雙躍4號、雙躍35號、雙躍80號、煙雙302、煙雙545、豫雙號、吉雙號、黑玉號、陜玉號、成雙號、鳳雜號和云雙號等。利用金皇后還配制了一些雙交種,如春雜5號、春雜14號,農大4號、農大7號,新雙2號等。第四階段:1971-1980年,單交種為主,雙交、三交為輔第五階段:1981-1986年,單交種第六階段:1987-1992年,單交種第七階段:1993-2000年,單交種玉米種質資源第一階段:1950年以前,農家品種、外來品種我國長期種植的玉米地方品種主要是硬粒型,還有少數糯質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區的火苞米、金頂子、白苞米、老來皺、霜打紅、白頂、高樁;北方夏玉米區的野雞紅、小粒紅、金棒錘、小白糙、干白頂;華北玉米區的武陟矮、石灰簍、大紅袍、七葉糙、紫玉米、紅玉米;南方玉米區的小金黃、滿堂金;西南玉米區的大籽黃、南充秋子等。據1984年全國農作物品種資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種近800份。一《中國玉米種質資源的整理與成就》玉米傳入我國以后,經過近500年的風土馴化,形成了各種生態型的豐富的地方品種。硬粒型品種是最早引入我國的類型,經過長期在某一地區培養與選擇,已形成各種生態型。硬粒玉米共同特點是對特定的地區有較強的適應性,但因受生態型的限制,這類品種適應性不廣泛。耐瘠薄性、耐旱性、早熟性和品質好是其共同特點,適應于丘陵山區和生育期短的早熟地區。籽粒品質角質,淀粉多,食味好。例如黑龍江北部的火苞米、小粒紅;陜西的野雞紅;四川南充的秋子;湖北山區的小子黃等地方品種皆屬于這一類。而在半高山地區和緯度較低地區的硬粒玉米則屬于熟或晚熟品種,如西南大籽黃和文山白玉米,京津一帶的小八趟等。一《玉米種質資源概況及其改良利用研究》1950年以前評選出的優良農家品種有:金皇后、英粒子、金頂子、白鶴、旅大紅骨、遼東白、四平頭、白馬牙、華農2號、小粒紅、大粒紅、安東黃馬牙11號、黃縣二馬牙等。馬齒型在美洲形成較晚,引入我國則是20世紀20年代以后的事。例如東北地區的白鶴和美稔黃,是1927年由吉林省公主嶺農業試驗場從美國的沃特泊爾(WoodburmWhiteDent)和明尼蘇達(Minnesota13)品種中選擇培育而成。金皇后(GoldenQueen)是1930年由山西省銘賢學校教師自美國引入。1931年長江下游一些單位從美國引入一些玉米品種。英粒子原產于歐洲,是1943年由丹麥傳入遼寧省的。陜西省紅心白馬牙是1947年從美國引進的雙交種中選育而成。在河北省唐山地區種植的白馬牙,是從意大利白(ItalianWhite)經過多年栽培和選擇形成。中間型品種是從硬粒型與馬齒型品種天然雜交人工選擇而成。這些品種比硬粒型增產,比馬齒型穩產,食味較馬齒型好,有較廣的適應性和豐產性,還具有某些特殊的性狀,如抗某種病蟲害,適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適應特定的生態條件,等等。一《中國玉米種質資源的整理與成就》馬齒型品種是近幾十年才自國外引入的,國內已有大面積種植,如金皇后是1931年由于西銘賢學校自美國引入;東北的白鶴是由美國引進的沃特泊爾(Woodburn)經選擇形成的品種;英粒子原產于歐洲,是1943年由丹麥傳入遼寧的;陜西的紅心白馬牙是1947年從引進的美國雙交種中選出的品種。據了解,1931年長江下游地區及北京附近都自美國引入一些玉米品種,其中有金皇后和意大利白(Italianwhite),后來經多年栽培和選擇成為北京、河北唐山的白牙品種。中間型地方品種是硬粒型與馬齒型天然雜交的后代。通過天然雜交和人工選擇逐步形成了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中間型品種。如東北地區形成的半馬齒型的大小白頭霜、半硬粒型的金頂子、白蓋子等品種,河北省的洋黃,湖北省長陽大子黃,河南省的鵝翎白等中間型地方品種。這類品種由于具有硬粒型和馬齒型的遺傳特點,在當地又經過長期的種植和選擇,表現比硬粒種增產,比馬牙種穩產,食味也較佳。一《玉米種質資源概況及其改良利用研究》金皇后(GoldenQueen)是山西太谷銘賢學校的美籍教師RaymoundT.Moyer于1930年冬從美國維吉尼亞州珍珠城引進山西的優良馬齒型品種,適應性廣、產量高,經過1931-1935年5年試驗,評金皇后為最佳品種,產量比對照農家增產1倍,成為山西省乃至北方春玉米區最為馳名的品種。到1949年,金皇后已經遍植北方7省,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獲白是河南獲嘉的地方品種,高抗矮花葉病、絲黑穗病、莖腐病、穗粒腐病、圓斑病、小斑病,是非常好的抗源,因而在60-70年代廣泛應用,與四平頭群、自330亞群、Mo17亞群、旅大紅骨群、改良Reid群都有非常強的雜種優勢。第二階段:1950-1958年,單交種這一階段,主要利用優良的農家品種和外來品種雜交推廣的單交種。主要推廣了坊雜2號(小粒紅乂金皇后)、春雜2號(東陵白馬牙X197)、夏雜1號(華農2號X英粒子)、公交82號(大金頂X鐵嶺黃馬牙)、晉雜1號(昔陽大黃玉米乂金皇后)、百雜6號(干白頂乂安東黃馬牙11號)、濰雜1號(二伏糙乂金皇后)、品雜2號(白鶴X高腳糯)、都安2號(白馬牙乂都安白)、川農56-1號(南充秋子X門福5號)、長雜4號(金皇后乂潞安二黃糙)、坊雜4號、齊玉24號、齊玉26號等。我國自1952年從山東省開始,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坊雜2號、4號品種間雜交種。1954年后,北京的春雜號、夏雜號,河北的百交號,山西的晉雜號,河南的百雜號,陜西的陜玉號,四川的川農號,廣西的品雜號,浙江的浙雜號等品種間雜交種,逐步取代了小粒紅、白馬牙、金頂子等農家品種。利用金皇后還配制了一系列品種間雜交種,如坊雜2號(金皇后乂小粒紅)、坊雜4號(金皇后乂華農2號)、百雜4號(金皇后乂七葉糙)、春雜1號(金皇后乂華農1號)、晉雜1號(金皇后乂二黃玉米)、萊雜1號(金皇后乂大粒紅)等,累積面積超過2500萬畝。第三階段:1958-1970年,雙交種這一階段主要為玉米雙交種推廣利用階段。從國外引入或用其作原始材料選育的自交系,在玉米育種上起著良好作用。如自交系WF9、38-11、W20、W24、W153、W59E等,是我國育成的第一批雙交種的親本。這一時期,推廣的玉米雙交種主要有農大7號[(金15X38-11)X(W24XW20)]、雙躍3號[(華160XW20)X(南49X南55)]、雙躍150[(黃小162X南70)X(華160XW20)]、新雙1號[(矮154X金131)X(威59X威153)]、雙躍4號、雙躍35號、雙躍80號、煙雙302、煙雙545、豫雙號、吉雙號、黑玉號、陜玉號、成雙號、鳳雜號和云雙號等。利用金皇后還配制了一些雙交種,如春雜5號、春雜14號,農大4號、農大7號,新雙2號等。第四階段:1971-1980年,單交種為主,雙交、三交為輔第五階段:1981-1986年,單交種第六階段:1987-1992年,單交種第七階段:1993-2000年,單交種農作物種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導讀:“農作物種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實施的主要經驗、問題和建議,項目參加單位包括國家長期庫、復份庫和10個中期庫、32個國家種質資源圃,項目內容包括資源收集(野外考察、國內征集、國外引種)、整理編目(形態及農藝性狀觀,涵蓋了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主要基礎性工作,項目涉及資源、育種、植保、生物、生化、分類等多個學科,作科所(原品資所)在以往多年種質資源研究中形成的資源保存和研究工作體系和網絡,各承擔單“農作物種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實施的主要經驗、問題和建議一、項目實施的主要經驗1、對項目進行全面協調和跟蹤管理是項目績效目標全面完成的基本保證。本項目由農業部農業司主持,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牽頭。項目參加單位包括國家長期庫、復份庫和10個中期庫、32個國家種質資源圃,共38個科研、教學單位。項目涉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果樹、牧草綠肥等各類作物。項目內容包括資源收集(野外考察、國內征集、國外引種)、整理編目(形態及農藝性狀觀察、編目)、入庫入圃(入中期庫、長期庫及資源圃)、鑒定評價(品質、抗病蟲、抗逆境、精準鑒定或多項鑒定評價)、種質監測及繁殖更新(庫圃保存種子或植株的活力監測及繁殖更新)、分發利用(數據庫建立與完善、優異種質資源發布、田間展示、分發供種、信息反饋)等六個方面的若干內容,涵蓋了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主要基礎性工作。項目涉及資源、育種、植保、生物、生化、分類等多個學科,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搞好組織協調與合作,是項目目標完成的重要關鍵。作科所(原品資所)在以往多年種質資源研究中形成的資源保存和研究工作體系和網絡,為本項目目標的完成提供了實施平臺和基礎,加上牽頭單位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了組織協調,不定期檢查監督和年度會議檢查,對項目順利實施和績效目標的完成發揮了重要作用。2、 相關技術規范的建立和完善為項目的實施和質量保證提供了技術依據。本項目實施前,各承擔單位利用國家科技基礎工作平臺項目完成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技術規范》的制訂和編寫,出版了110多種作物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一些作物還制定了鑒定評價行業標準。這些規程和標準的制定,為本項目的順利實施和質量提高提供了技術依據。由于鑒定評價標準統一,方法得當,結果準確,質量較高,獲得了一批性狀突出且可利用的優異種質;由于收集、保存、監測、更新均有規程和標準作依據,收集及更新入庫種質質量大幅度提高。3、 項目重視公益性和服務性,強化了優異種質的示范展示,促進了資源的利用效率。項目強調了參加人員的服務意識,擴大優異資源的分發利用范圍,增加了優異資源展示規模,通過展示和交流,吸引了更多利用者索取優異種質利用的積極性,同時也宣傳了種質資源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爭取到社會更多方面對種質資源事業的支持。二、項目存在問題與不足1、 項目經費力度太低,影響到資源保護與利用基礎工作的正常開展。本項目涵蓋了整個農作物資源保護基礎性工作,項目的實施對21世紀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長遠戰略意義,對這樣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農業基礎性工作,需要國家持續不斷地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年度1500萬的經費遠難以維持現有庫、圃種質資源保護基礎工作的正常開展。由于經費太少,在項目計劃時,一些庫、圃放棄或減少了屬本項目應做的工作內容,一些資源保護與利用上深層次的研究工作無法得到安排,影響到項目長期目標的實現,在作物種質資源領域也失去爭取國際領先地位的可能。2、 科技隊伍不穩,骨干人才貧乏,人員素質極待提高。穩定隊伍,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20世紀在種質資源工作實踐中培養的技術骨干絕大部分已經退休,目前已有一批新生力量支撐著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事業,但大部分未經專業系統培訓,有的對種質資源工作還不熟悉。再之,對種質資源科技人員的考核機制缺少激勵因素,現有考核機制偏向或雷同于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人員的指標,使部分人員失去了對種質資源基礎工作的興趣。由于經費力度不足,部分人員沒有把精力集中在種質資源事業上,或去搞開發創收工作,以維持生計,或去承擔資源外項目,表面上搞資源,實際上在搞育種。有的甚至丟棄了部分資源基礎性工作。也有的認為資源工作太辛苦,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難出成果,難寫論文。也有的缺少事業心和責任心,工作浮躁,缺少科學嚴謹態度。改進考核機制,加強人才培養是改變隊伍現狀的重要措施。。3、 項目跟蹤管理與經費管理還有待改善。本項目的規模和層次要求對項目具有強有力的組織協調和管理才能,項目主要依靠項目牽頭單位對項目進行具體管理,牽頭單位雖已作努力,但監督不夠,對各分項目缺少嚴格的驗收制度。由于各庫、圃目前尚無運轉經費來源,項目在經費安排上,勢必要考慮各庫、圃的正常運轉經費,這樣就會影響到各庫、圃績效計劃目標的安排,應該做的工作可能降低指標或不作安排,如果庫、圃正常運轉費用有專門渠道來源,就會克服這種情況。此外,個別單位在經費管理上有不夠嚴格的現象。4、 項目績效目標質量把關上尚待進一步提高。本項目數量指標一般經過努力能較好地完成,質量是否符合要求需要各級課題負責人在執行中嚴格把關。雖然本項目大部分工作有“規范”“規程”“標準”可遵照,但能否嚴格執行,以及各人對執行標準認識的差異和認真負責的態度都會影響項目質量,因此,對項目執行人員進行嚴格培訓非常重要。項目立項時對各指標完成的質量未作具體嚴格要求,有的數量指標已完成,但質量是否符合要求無法檢查。因此,要求今后制定指標時要明確規定質量指標,并可以檢查。5、 由于經費限制,一些重要內容未能在項目中予以安排。如10個中期庫保存種質的監測未列入,將影響到下一步繁殖更新計劃的安排;各資源圃資源收集也未列入,影響各圃資源數量和種類的增加;一些作物資源目前尚未進行精準鑒定和綜合評價,影響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這些都是今后項目安排中值得考慮的。三、今后建議1、 建議國家對該項目每年給予5000萬元的穩定支持。這樣人均經費7萬元,可以維持項目的正常運轉。主持單位可以根據項目長期目標制定年度目標,并制定項目經費分配原則和標準。經費跟任務走,按各庫、圃的實際需求進行經費分配和任務分工,任務嚴格控制在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基礎性工作,利用僅指分發利用。創新和分子鑒定可考慮另行申請項目安排,以免影響種質資源基本基礎工作開展的力度。經費列出預算明細,由內行專家予以審核,主持部門批準。2、 庫、圃運行經費希望國家另行渠道予以解決。國家長期庫、中期庫和資源圃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