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標簽:標題]篇一:漢代百戲漢代百戲一、百戲的起源我國古代的表演藝術,經過春秋戰國時期“新樂”的興起,到漢代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西漢盛行的“百戲”便是當時表演藝術水平的標志。我國的樂舞百戲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地域性。漢代的百戲不都是戲曲,它是作為我國古代樂舞、雜技表演之總稱,更是各種綜合藝術的統稱。是經春秋戰國到秦代的孕育,至漢代時蓬勃發展起來。它起源于秦漢漫衍之戲,也就是由人裝扮成珍異動物并表演。百戲上承夏代樂舞、周代散樂、下啟魏、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戲曲、樂舞、雜技藝術。它的興起沖破了周禮所規定的“禮樂”的束縛,拋棄了僵化的廟堂歌舞,代之以活潑新鮮的民間歌舞等。百戲的蘊涵量極為豐富,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古老文化傳統的深厚和表演藝術的多彩,而且對我國整個藝術的發展,有著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并起著有利的推動作用。可以這樣說,在我國現存的戲曲、歌舞及雜技等藝術中,大都具有古代“百戲”的因素和特征。“百戲”一詞,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已經出現。百戲的起源和一切文化藝術活動一樣,無疑地,也是植根于原始人類的勞動和實踐。從文獻記載來看,戰國、秦代和西漢初年,樂舞和百戲雖然都已產生,但似乎還是各自分離的。較早的百戲,只是伴隨著音樂和節奏進行表演,并未加進演唱,場面不甚壯觀。而較早期的歌舞,則常常是和飲酒與狩獵聯系在一起,也并未與百戲相結合。漢武帝以前,音樂、舞蹈、百戲往往是分屬于不同門類藝術的單獨表演。但到了漢武帝時,不但百戲的種類大大增多,而且常常是配合著音樂、歌唱、舞蹈來共同進行表演,所以有“歌舞百戲”之稱。二、漢代政府為發展百戲所采取的舉措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奠定中國文明的重要時期,不僅統一了全中國的疆域,在文化上也有高速的進展,在文學藝術上,提倡辭賦,設立樂府,推動了樂舞的發展。漢代,是我國樂舞、雜技等藝術發展最繁榮的時期。漢代經過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天下殷富,財力有余,國勢空前強大,人民生活安定,這就為廣泛開展“百戲”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百戲活動,在漢代能有一個比較繁榮的局面,除了當時國內安定,人民生活比較安寧等客觀條件外,同當時統治者的重視與提倡是分不開的。這些封建統治者為了滿足個人的享樂,都很重視樂舞。把它作為主要娛樂工具,同時還把演出“百戲”作為對外夸耀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在漢代,為了發展“樂舞百戲”,大致采取了幾種重要措施:首先,建立國家樂府機構,樂府十分重視民歌民曲的搜集漢武帝設置了龐大的樂府官署,采集巷陌歌謠,制作樂譜,訓練樂員,推動了樂舞的發展。當時的樂舞分為六部:鼓吹曲、相和歌、雜曲、清商曲、橫吹曲、雜歌謠辭。宮廷舞蹈名目繁多,有文壇舞、武德舞、五行舞、四時舞、昭德舞、盛德舞、云翹舞,還有描寫武王伐紂的巴渝舞、劉邦項羽鴻門宴故事的公莫舞,以及驅邪禳災的儺舞,這些都含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戲劇性。國家樂舞機構重視搜集民間樂曲,并進行加工和演出,樂府中凡所典領倡優樂伎蓋有千人之多,漢樂府的建立對搜集、整理和提高民間樂舞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這對促進百戲的繁榮和發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其次,漢代在朝廷內還專門設置了俳優,集中優秀藝人進行節目的加工和演出。據《前漢書·禮樂志》載,此種專門設置的倡優名目有:常從倡、常從“象人”倡、詔隨常從倡、秦倡員、秦倡“象人”員以及詔隨秦倡等。此種倡人有的善歌,有的善舞,有的善于賣弄音樂,有的善于詼諧調笑,也有兼具這幾方面才能的,總之他們主要是以歌舞調諧為其職業的。在后面百戲內容中還會具體談到。第三,為了加強對樂舞、雜技的管轄,漢代在雅樂以外,還另設散樂專部,這是過去歷朝沒有的音樂專門機構。主要是統治階級認為散樂是流行于民間的俗樂,純用于奏樂,不能用于祭祀禮儀,也有認為是外族傳入。因此,視“散樂”為“非正樂之聲”,才另立專部。在漢代,“百戲”作為散樂被引進宮廷后,頗得當時統治者的喜愛。第四,在漢代,國家經常舉辦一些盛大規模的“百戲”演出。漢武帝在元封三年春,設酒池肉林舉行盛大宴會,大陳百戲,出現了“三百里皆觀”的盛況,這是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百戲表演,此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每年春天都要舉行“百戲大會演”內容不斷豐富。三、百戲的內容及其表演形式百戲是舞蹈、雜技的統稱。就百戲的具體內容而言,分很多的種類:1、“雜技”類主要有倒立(多為女伎,有的單臂倒立,技術嫻熟,健美多姿);飛丸跳劍(一種拋接丸、劍等道具的雜技,漢代大為流行);扛鼎與弄壺(張衡在《西京賦》中講到,“烏獲扛鼎”烏獲是我國古代的勇士,扛鼎原是舉重,后來發展為弄車輪,弄壺從扛鼎演變而來,相當于我們今天的耍壇);沖狹(所謂沖狹就是鉆圈,伎人手持雙狹飛身向環中沖去);都盧尋幢(相當于現在的頂竿,這項雜技為我國固有,如爬竿)。2、“幻術”(魔術的別稱)漢代的幻術是百戲藝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可以說漢代是我國古代幻術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最著名的節目有《魚龍漫衍》、《自縛自解》等,而有些是由于與西域的溝通傳入我國的,如《吞刀吐火》等。漢代幻術在漢武帝時期得到了蓬勃發展,這并不是偶然,除了當時國力強盛,中外交通的開辟,促進了中外各民族和各地區文化交流等因素外,當時神仙思想廣泛流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其中漢代的幻術與神仙思想、方士、神仙家有密切關系,當時比較著名的幻術節目常見有神仙境界、神仙人物、仙禽神獸等。表演時,一開始便是一群神仙世界中的樂舞人員匯集在一起,裝扮成豹、熊、羆游戲和舞蹈。可以說這是我國早期幻術的特點,也是與外國傳入的幻術的根本區別,也正是我國獨特的社會思想觀念形成了幻術的這一神仙題材。3、“角抵戲藝術”角抵是我國古代雜技藝術中的一個最為重要項目。它起源于戰國,盛行于兩漢,角抵是百戲的原稱,在漢武帝時得到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其中不僅保留和發展了原有的角力、比武等競技內容,還包括音樂、舞蹈,雜技等各種藝術的形成。也就是說漢武帝時,他對流傳已久的角抵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其不再是單純的競技表演。為了向外國客人炫耀國力,角抵戲被搬上了更大的舞臺,“甚盛益興”“奇戲增變”大規模的角抵戲被用來作為國家娛樂節目上演。從記載情況看,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在寬闊無限的廣場上表演著各種各樣的角抵妙戲,深得各階層官吏民眾的喜歡,秦漢時期曾多次舉行大規模的演出。漢武帝時對角抵的這些改革,為百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提高作用春秋以來的角力表演至此已發展成為一種有配樂、化妝表演的角抵之戲或雜技樂,使漢代的百戲出現了一個色彩繽紛的鼎盛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要屬《東海黃公》。4、“象人之戲”漢代的象人之戲,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喬妝的動物戲;一類是喬妝的各類神仙、人物戲。喬妝動物戲起源甚古。傳說堯舜時期就有所謂“鳥獸翔舞”、“百獸率舞”之說,這是指人們裝扮成各種禽獸之形進行舞蹈。先秦時期的喬妝動物戲大抵與宗教祭祀有關,作為娛樂活動的喬妝動物戲,大抵在秦漢時期才廣泛流行。如《東海黃公》。5、“俳優與諧戲”從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可以看見一些身軀粗短,上身赤裸形象和動作滑稽的表演者。漢墓中此類形象的陶俑出土,此類形象的樂人,就是古代稱之為“優”、“俳”、“倡俳”、“俳優”的樂人。從漢墓出土的為數不少的俳優俑看來,皆具有如下三個共同特征:滑稽戲笑,調諧娛人;短胖袒裸,畸形丑陋;抱鼓握槌,作敲擊狀。這類俳倡大致以調諧、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并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這些俳優至少在周秦兩漢時期,地位十分低下,即便在樂人之中也是屬于地位最低的一種,按照當時的禮制,他們在名分上只能在后宮天子宴私之月中進行表演。俳優是被宮廷貴族和地主階級玩弄娛樂的對象,因為他們的處境和漢代樂人一樣,相當于奴婢,又因為他們本身具有的生理缺陷特征,就必然成為封建社會最低賤的下層。6、“傀儡藝術”關于傀儡的起源,有人認為是從俑發展演變而來。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周代已經使用俑隨葬,漢代的傀儡還只限于表演舞蹈,秦漢時期人們在喪葬的時候,就有演奏歌舞的習俗。既然傀儡起源于隨葬木偶,喪葬期間用傀儡作喪家樂,用樂表演舞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四、漢代的舞蹈漢朝,是樂舞百戲的大融合、大發展時期,其精華一直傳承、影響到我們今天。而漢代民間歌舞活動相當普及,歌舞藝術的發展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就漢代歌舞表演而言,除百戲中帶人物化妝、情節表現的歌舞外,尚有以服飾、舞具、舞容為其特征的形式各異的歌舞雜樂。它們中既有巾舞、鞞舞、拂舞、盤舞等不同的歌舞類別,又可見獨舞、隊舞、群舞等不同的表演方式。這些歌舞統稱為“雜舞”,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宮廷也都有極廣泛的影響。《樂府詩集》卷五三說:“雜舞者,《公莫》、《巴渝》、《槃舞》、《鞞舞》、《鐸舞》、《拂舞》、《白紵》之類是也。始皆出自方俗,后寢陳于殿庭”。迄今所見漢畫宴飲樂舞圖中表演的舞蹈都是所謂雜舞,但它們已經被統治者加工整理,可登大雅之堂。另外還有一些俳優(古代演滑稽戲的藝人)歌舞雜奏的民間俗樂,是天子在掖庭與后宮佳麗宴私時演奏的樂舞,這種舞蹈最大的特點是輕松活潑,與宴會上所演的雜舞不同,常常還夾雜一些俳優侏儒的諧戲表演。兩漢民間歌舞雜樂的繁榮,同時還促進了樂舞自身風格特征的多樣化發展。一方面曾風靡一時的不少著名樂舞仍保留著原有的地域性特色,如《東歌》、《東舞》、《趙謳》、《趙舞》、《楚舞》、《越吟》、《鄭聲》、《鄭舞》等。另一方面,一些以舞蹈特征得名的樂舞也相繼問世,如《長袖舞》、《綴袖舞》、《鞞舞》、《鐸舞》及《盤鼓舞》等。而后一類樂舞在漢代流行的地域已十分廣泛。如,細腰長裙,揮雙袖舞的樂舞各地均有所見,這類舞已經遍及漢王朝所屬的整個南北地區。在介紹漢代舞蹈藝術時,可將其分為自娛性舞蹈和娛人性舞蹈。自娛是主賓自舞,以相取樂;娛人則是由專門的倡優來表演,主賓坐而觀之。這兩種形式在漢代都很流行。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是樂舞藝術的主要觀賞者,從樂舞百戲的畫像上可以看到,貴族坐于廳堂帷幄之下,華筵盛張。藝人的歌舞聲容,正為他們宴飲助興,形成了鮮明的階級對比。五、百戲所賴以生存的漢代社會。漢代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和藝術的大交流、大融合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大一統”為當時的藝術,特別是樂舞百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一文藝的大交融體現在多個層面,主要有漢文化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漢文化與域外各國文化之間等等的相互交融,這一點在樂舞百戲上體現的尤為突出。武帝劉徹時期,劉徹深好西域的角抵、眩目,年年要更新節目,通過漢代的絲綢、鑌鐵、銅錢以及天文、農業、水利、冶金等各種技術人才來換得各種奇珍異寶、蓄養大象、大雀、獅子、良馬等等,還有恒帝劉志、靈帝劉宏時期,對外來樂舞更是喜愛有加,形成恒靈之世胡風的盛行。百戲中的《易貌分形》、《吞刀吐火》、《水人弄蛇》中都可以窺探到當時中外交流活動,比如:羅馬、印度、波斯等等,這就是漢代百戲中那玲瑯滿目的奇妙節目的來源,由此說文化的交流與吸收是百戲之豐富的首要基礎。除此中外的交融,漢一統全國后,造成了最重要、最深刻的南北交融。漢代的“休養生息”、減免賦稅等政策更是為百戲的發展做了必要的保障,使得在農閑或是節慶時更有精力來投入到百戲活動中;還有漢朝王室(包括上層的大臣)都是下層出身,這也是漢人為什么會忠實于對俗樂舞的享受的一個重要原因,也為百戲的發展做了有力的保障。這其中不免有歷史其發展規律的作用,更少不了漢代的開拓之朝氣,體現出一種年輕的力量,雖說在一定程度上顯得稚嫩(和接下來成熟的唐代相比),但正是這種勇于嘗試和突破的感性力量,才會出現漢代的盛世繁榮。篇二:漢代百戲研究漢代百戲研究本文發表于《重慶大學學報》(CSSCI)增刊,2007.7月出字數限制,節選。一、百戲的起源我國古代的表演藝術,經過春秋戰國時期“新樂”的興起,到漢代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西漢盛行的“百戲”便是當時表演藝術水平的標志。我國的樂舞百戲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地域性。漢代的百戲不都是戲曲,它是作為我國古代樂舞、雜技表演之總稱,更是各種綜合藝術的統稱。是經春秋戰國到秦代的孕育,至漢代時蓬勃發展起來。它起源于秦漢漫衍之戲,也就是由人裝扮成珍異動物并表演。百戲上承夏代樂舞、周代散樂、下啟魏、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戲曲、樂舞、雜技藝術。它的興起沖破了周禮所規定的“禮樂”的束縛,拋棄了僵化的廟堂歌舞,代之以活潑新鮮的民間歌舞等。百戲的蘊涵量極為豐富,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古老文化傳統的深厚和表演藝術的多彩,而且對我國整個藝術的發展,有著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并起著有利的推動作用。可以這樣說,在我國現存的戲曲、歌舞及雜技等藝術中,大都具有古代“百戲”的因素和特征。“百戲”一詞,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已經出現。百戲的起源和一切文化藝術活動一樣,無疑地,也是植根于原始人類的勞動和實踐。我們的祖先, 為了生存和發展,和自然界展開斗爭的過程中,依靠自己的體力和智能,創造了跑、跳躍、支撐、攀登、爬越等技能。在狩獵和戰爭中,他們發明了各種武器,有了弓箭,就產生了射的技能;有了尖形石和劍,就產生了擊和刺的技能。正是以后發展各項雜技、武術和舞蹈活動的基本手段。從文獻記載來看,戰國、秦代和西漢初年,樂舞和百戲雖然都已產生,但似乎還是各自分離的。較早的百戲,只是伴隨著音樂和節奏進行表演,并未加進演唱,場面不甚壯觀。而較早期的歌舞,則常常是和飲酒與狩獵聯系在一起,也并未與百戲相結合。漢武帝以前,音樂、舞蹈、百戲往往是分屬于不同門類藝術的單獨表演。但到了漢武帝時,不但百戲的種類大大增多,而且常常是配合著音樂、歌唱、舞蹈來共同進行表演,所以有“歌舞百戲”之稱。二、漢代政府為發展百戲所采取的舉措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奠定中國文明的重要時期,不僅統一了全中國的疆域,并且在工業、商業、農業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在文化上也有高速的進展,如在禮樂方面,繼承了一部分周代的典制和秦代的朝儀;在學術上,斥百家而“獨尊儒術”,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在文學藝術上,提倡辭賦,設立樂府,推動了樂舞的發展。漢代,是我國樂舞、雜技等藝術發展最繁榮的時期。漢代經過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天下殷富,財力有余,國勢空前強大,人民生活安定,這就為廣泛開展“百戲”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百戲活動,在漢代能有一個比較繁榮的局面,除了當時國內安定,人民生活比較安寧等客觀條件外,同當時統治者的重視與提倡是分不開的。這些封建統治者為了滿足個人的享樂,都很
重視樂舞。把它作為主要娛樂工具,同時還把演出“百戲”作為對外夸耀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在漢代,為了發展“樂舞百戲”,大致采取了幾種重要措施:首先,建立國家樂府機構,樂府十分重視民歌民曲的搜集漢武帝設置了龐大的樂府官署,采集巷陌歌謠,制作樂譜,訓練樂員,推動了樂舞的發展。當時的樂舞分為六部:鼓吹曲、相和歌、雜曲、清商曲、橫吹曲、雜歌謠辭。宮廷舞蹈名目繁多,有文壇舞、武德舞、五行舞、四時舞、昭德舞、盛德舞、云翹舞,還有描寫武王伐紂的巴渝舞、劉邦項羽鴻門宴故事的公莫舞,以及驅邪禳災的儺舞,這些都含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戲劇性。國家樂舞機構重視搜集民間樂曲,并進行加工和演出,樂府中凡所典領倡優樂伎蓋有千人之多,漢樂府的建立對搜集、整理和提高民間樂舞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這對促進百戲的繁榮和發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其次,漢代在朝廷內還專門設置了俳優,集中優秀藝人進行節目的加工和演出。據《前漢書·禮樂志》載,此種專門設置的倡優名目有:常從倡、常從“象人”倡、詔隨常從倡、秦倡員、秦倡“象人”員以及詔隨秦倡等。此種倡人有的善歌,有的善舞,有的善于賣弄音樂,有的善于詼諧調笑,也有兼具這幾方面才能的,總之他們主要是以歌舞調諧為其職業的。在后面百戲內容中還會具體談到。第三,為了加強對樂舞、雜技的管轄,漢代在雅樂以外,還另設散樂專部,這是過去歷朝沒有的音樂專門機構。主要是統治階級認為散樂是流行于民間的俗樂,純用于奏樂,不能用于祭祀禮儀,也有認為是外族傳入。因此,視“散樂”為“非正樂之聲”,才另立專部。在漢代,“百戲”作為散樂被引進宮廷后,頗得當時統治者的喜愛。內容不斷豐富。第四,在漢代,國家經常舉辦一些盛大規模的“百戲”演出。漢武帝在元封三年春,設酒池肉林舉行盛大宴會,大陳百戲,出現了“三百里皆觀”的盛況,這是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百戲表演,此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每年春天都要舉行“百戲大會演”內容不斷豐富。三、百戲演出的規模場所四、百戲的內容及其表演形式百戲是舞蹈、雜技的統稱。就百戲的具體內容而言,分很多的種類:(一種拋接丸、“烏獲扛鼎”烏相當于我;都盧尋幢(相(一種拋接丸、“烏獲扛鼎”烏相當于我;都盧尋幢(相2、“幻術”(魔術的別稱)漢代的幻術是百戲藝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可以說漢代是我國古代幻術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最著名的節目有《魚龍漫衍》、《自縛自解》等,而有些是由于與西域的溝通傳入我國的,如《吞刀吐火》等。漢代幻術在漢武帝時期得到了蓬勃發展,這并不是偶然,除了當時國力強盛,中外交通的開辟,促進了中外各民族和各地區文化交流等因素外,當時神仙思想廣泛流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其中漢代的幻術與神仙思想、方士、神仙家有密切關系,當時比較著名的幻術節目常見有神仙境界、神仙人物、仙禽神獸等。表演時,一開始便是一群神仙世界中的樂舞人員匯集在一起,裝扮成豹、熊、羆游戲和舞蹈。可以說這是我國早期幻術的特點,也是與外國傳入的幻術的根本區別,也正是我國獨特的社會思想觀念形成了幻術的這一神仙題材。3、“角抵戲藝術”它起源于戰國,盛行于兩漢,角抵是百角抵是我國古代雜技藝術中的一個最為重要項目。它起源于戰國,盛行于兩漢,角抵是百戲的原稱,在漢武帝時得到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其中不僅保留和發展了原有的角力、比武等競技內容,還包括音樂、舞蹈,雜技等各種藝術的形成。也就是說漢武帝時,他對流傳已久的角抵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其不再是單純的競技表演。為了向外國客人炫耀國力,角抵戲被搬上了更大的舞臺,“甚盛益興”“奇戲增變”大規模的角抵戲被用來作為國家娛樂節目上演。從記載情況看,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在寬闊無限的廣場上表演著各種各樣的角抵妙戲,深得各階層官吏民眾的喜歡,秦漢時期曾多次舉行大規模的演出。漢武帝時對角抵的這些改革,為百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提高作用春秋以來的角力表演至此已發展成為一種有配樂、化妝表演的角抵之戲或雜技樂,使漢代的百戲出現了一個色彩繽紛的鼎盛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要屬《東海黃公》。4、“象人之戲”漢代的象人之戲,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喬妝的動物戲;一類是喬妝的各類神仙、人物戲。喬妝動物戲起源甚古。傳說堯舜時期就有所謂“鳥獸翔舞”、“百獸率舞”之說,這是指人們裝扮成各種禽獸之形進行舞蹈。先秦時期的喬妝動物戲大抵與宗教祭祀有關,作為娛樂活動的喬妝動物戲,大抵在秦漢時期才廣泛流行。如《東海黃公》。5、“俳優與諧戲”從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可以看見一些身軀粗短,上身赤裸形象和動作滑稽的表演者。漢墓中此類形象的陶俑出土,此類形象的樂人,就是古代稱之為“優”、“俳”、“倡俳”、“俳優”的樂人。從漢墓出土的為數不少的俳優俑看來,皆具有如下三個共同特征:滑稽戲笑,調諧娛人;短胖袒裸,畸形丑陋;抱鼓握槌,作敲擊狀。這類俳倡大致以調諧、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并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這些俳優至少在周秦兩漢時期,地位十分低下,即便在樂人之中也是屬于地位最低的一種,按照當時的禮制,他們在名分上只能在后宮天子宴私之月中進行表演。俳優是被宮廷貴族和地主階級玩弄娛樂的對象,因為他們的處境和漢代樂人一樣,相當于奴婢,又因為他們本身具有的生理缺陷特征,就必然成為封建社會最低賤的下層。6、“傀儡藝術”關于傀儡的起源,有人認為是從俑發展演變而來。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周代已經使用俑隨葬,漢代的傀儡還只限于表演舞蹈,秦漢時期人們在喪葬的時候,就有演奏歌舞的習俗。既然傀儡起源于隨葬木偶,喪葬期間用傀儡作喪家樂,用樂表演舞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五、漢代的舞蹈漢朝,是樂舞百戲的大融合、大發展時期,其精華一直傳承、影響到我們今天。而漢代民間歌舞活動相當普及,歌舞藝術的發展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就漢代歌舞表演而言,除百戲中帶人物化妝、情節表現的歌舞外,尚有以服飾、舞具、舞容為其特征的形式各異的歌舞雜樂。它們中既有巾舞、鞞舞、拂舞、盤舞等不同的歌舞類別,又可見獨舞、隊舞、群舞等不同的表演方式。這些歌舞統稱為“雜舞”,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宮廷也都有極廣泛的影響。《樂府詩集》卷五三說:“雜舞者,《公莫》、《巴渝》、《槃舞》、《鞞舞》、《鐸舞》、《拂舞》、《白紵》之類是也。始皆出自方俗,后寢陳于殿庭”。迄今所見漢畫宴飲樂舞圖中表演的舞蹈都是所謂雜舞,但它們已經被統治者加工整理,可登大雅之堂。另外還有一些俳優(古代演滑稽戲的藝人)歌舞雜奏的民間俗樂,是天子在掖庭與后宮佳麗宴私時演奏的樂舞,這種舞蹈最大的特點是輕松活潑,與宴會上所演的雜舞不同,常常還夾雜一些俳優侏儒的諧戲表演。兩漢民間歌舞雜樂的繁榮,同時還促進了樂舞自身風格特征的多樣化發展。一方面曾風靡一時的不少著名樂舞仍保留著原有的地域性特色,如《東歌》、《東舞》、《趙謳》、《趙舞》、《楚舞》、《越吟》、《鄭聲》、《鄭舞》等。另一方面,一些以舞蹈特征得名的樂舞也相繼問世,如《長袖舞》、《綴袖舞》、《鞞舞》、《鐸舞》及《盤鼓舞》等。而后一類樂舞在漢代流行的地域已十分廣泛。如,細腰長裙,揮雙袖舞的樂舞各地均有所見,這類舞已經遍及漢王朝所屬的整個南北地區。以舞具、舞容為特征的樂舞是在地域性文化基礎上滋生出來的新品種,它的出現及廣泛傳播,從一個側面顯示出漢代各地音樂文化因長時期交流的影響和受大一統文化氛圍的影響,其風貌中共通性的因素還逐漸增多,非地域性的藝術特征也為各地人們所接納,人們文化心理中超越狹小地域性的傾向無疑已大大增強。在介紹漢代舞蹈藝術時,可將其分為自娛性舞蹈和娛人性舞蹈。自娛是主賓自舞,以相取樂;娛人則是由專門的倡優來表演,主賓坐而觀之。這兩種形式在漢代都很流行。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是樂舞藝術的主要觀賞者,從樂舞百戲的畫像上可以看到,貴族坐于廳堂帷幄之下,華筵盛張。藝人的歌舞聲容,正為他們宴飲助興,形成了鮮明的階級對比。六、百戲所賴以生存的漢代社會。漢代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和藝術的大交流、大融合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大一統”為當時的藝術,特別是樂舞百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一文藝的大交融體現在多個層面,主要有漢文化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漢文化與域外各國文化之間等等的相互交融,這一點在樂舞百戲上體現的尤為突出。武帝劉徹時期,劉徹深好西域的角抵、眩目,年年要更新節目,通過漢代的絲綢、鑌鐵、銅錢以及天文、農業、水利、冶金等各種技術人才來換得各種奇珍異寶、蓄養大象、大雀、獅子、良馬等等,還有恒帝劉志、靈帝劉宏時期,對外來樂舞更是喜愛有加,形成恒靈之世胡風的盛行。從百戲中的《易貌分形》、《吞刀吐火》、《水人弄蛇》中都可以窺探到當時中外交流活動,比如:羅馬、印度、波斯等等,這就是漢代百戲中那玲瑯滿目的奇妙節目的來源,由此說文化的交流與吸收是百戲之豐富的首要基礎。除此中外的交融,漢一統全國后,造成了最重要、最深刻的南北交融。伴隨著陳勝稱王、項羽北進、劉邦滅秦稱帝所帶來的磅礴慘烈的社會變動,以楚人為主體的南方文化也潮水半涌入河溯大地,同原本在格調、情趣、風尚、形式諸方面皆有差異的北方文化直接碰撞、交織、混融、調和在一起。使得當時的樂舞既質樸嚴謹又酣暢自由;既凝重渾厚又帶有義憤舒展流暢的優美格調;在盡撒粗況豪放、雄大宏遠之風采的同時又流露出婉轉輕盈、婀娜多姿的優美韻味。這正是漢樂舞的魅力所在。如《盤鼓舞》的表演。其中既有騰挪于盤鼓之上、回旋于盤鼓之間所表現出的氣勢又有羅衣長袖所帶出的閑婉柔糜,正是技術于韻律的柔和,代表了當時舞蹈的最高水平。漢代的“休養生息”、減免賦稅等政策更是為百戲的發展做了必要的保障,使得在農閑或是節慶時更有精力來投入到百戲活動中;還有漢朝王室(包括上層的大臣)都是下層出身,這也是漢人為什么會忠實于對俗樂舞的享受的一個重要原因,也為百戲的發展做了有力的保障。這其中不免有歷史其發展規律的作用,更少不了漢代的開拓之朝氣,體現出一種年輕的力量,雖說在一定程度上顯得稚嫩(和接下來成熟的唐代相比),但正是這種勇于嘗試和突破的感性力量,才會出現漢代的盛世繁榮。七、藝術的分化與獨立談到藝術的大融合就不免的去深揪其內部個體,在獨立與整合關系上表現的更為突出,這也把百戲那精湛的技藝和宏大氣勢的微妙關系表現了出來,這就是了解其來龍去脈,整個漢代的藝術發展,這種發展正是組成百戲的根本基礎。所謂的這個“藝術分化”,其實是一定的藝術形式發展到足夠的成熟時便會向著更具體、更專業的方向獨立發展。我們拿“樂”來講,原始時期歌、樂、舞是混沌不分的,有歌即有舞,有舞即有樂,人們在祭祀祈神或豐收時都會邊歌邊舞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如“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古樂》)這些都是古文獻對原始歌舞的記載,還有一段史料也可以說明原始的一體化:“夫樂之在耳曰聲,在目者曰容,聲應乎耳,可以聽知;容藏于心,難以貌觀。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發揚蹈厲以見其意,聲容選和,則大樂備矣 ??此舞之所以由起也(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五卷)。這些都足以說明原始社會歌、舞、樂,甚至包括詩、化妝(對自然物和動篇三:舞蹈鑒賞試題XX縣職業教育中心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2014級舞蹈鑒賞試卷一、單項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1.遠古的人們跟隨著柳枝的搖曳、海浪的翻滾、風的吹動等大自然景物的動態形象而舞動自己的身體,這是關于舞蹈的()假說。A.神話說B.游戲說C.模仿說D.勞動說2.()和音樂、詩歌一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A.戲劇B.雜技C.武術D.舞蹈3.舞蹈藝術是一種人體文化,也是一種()。A.情感文化B.情感符號C.情感表露D.情感審美4.舞蹈藝術是具有()、時間性、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A.地域性B.時空性C.空間性D.間隙性5.人們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舞蹈活動稱為()。A.生活舞蹈B.習俗舞蹈C.社交舞蹈D.祭祀舞蹈6.以藝術審美的方式鍛煉身體,是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舞蹈活動是()。A.生活舞蹈B.體育舞蹈C.自娛舞蹈D.教育舞蹈7.舞蹈節奏一般表現為人體的律動,即人體動作的力度強弱、速度快慢以及動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節奏常常體現為人體動作的( )。A.形體美B.韻律美C.表情美D.節奏美8.舞蹈鑒賞是人們在觀賞舞蹈演出是所進行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的整個過程。A.感覺、體驗和了解B.感受、體驗和了解C.感受、體驗和理解D.感覺、體驗和理解9.原始舞蹈是通過舞蹈的實用功能,有用地促進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這是原始人對()意識的表現。A.生活B.生存C.生命D.生產共4頁第1頁商朝時期是神權統治的時期,舞蹈的發展以( )的發展為主要特征。A.神話舞蹈B.祭祀舞蹈C.勞動舞蹈D.狩獵舞蹈周朝時期,用于表現宮廷舞蹈的樂舞形式是( )。A.雅樂B.散樂C.夷樂D.大司樂漢代時期,我國最著名的舞蹈家是()。A.西施B.貂蟬C.趙飛燕D.楊玉環漢代時期宮廷用于祭祀后稷的樂舞是()。A.《七盤舞》B.《巴渝舞》C.盤鼓舞D.《靈星舞》唐玄宗時期宮廷開設的內廷樂舞機構稱為()。A.梨園B.樂府C.教坊D.宜春院唐代歌頌李世民功績的舞蹈是()。A.《靈星舞》B.《蘭陵王》C.《秦王破陣樂》D.《太平樂》宋代宮廷樂舞的主要形式是()。A.群舞B.隊舞C.舞隊D.樂隊宋代出現的龐大的民間舞蹈表演隊伍被稱為( )。A.群舞B.隊舞C.舞隊D.樂隊宋代時期,表現乘舟蕩漾的著名民間舞蹈是( )。A.《竹馬兒》B.《旱龍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城市供用電合同(示范文本)
- 淘寶與個人合同范本
- 高中地理第三章同步學案: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 2024年四川華西東部醫院招聘真題
- 2024年連云港市連云區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真題
- 小型店鋪轉讓合同范本
- 2024年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筆試真題
- 2024年安徽龍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招聘真題
- 菜場攤位租賃合同范本
- 合伙投資框架合同范本
- 2025屆山東省淄博市高三下學期3月一模政治試題及答案
- 《異常子宮出血診斷與治療指南(2022版)》解讀
- 談談微電影創作PPT課件.ppt
- 混凝土模板支撐工程專項施工方案(140頁)
- 空分裝置增壓機大修方案
- 2021年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組織架構和部門職能
- 六層框架住宅畢業設計計算書2
- 膽汁淤積和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治專家共識參考教學提綱
- 高中英語北師大版(2019)必修第一冊 Unit3Lesson1SpringFestival
-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全文解讀PPT課件模板
- 《公輸》(共44張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