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擇題(經典例題高頻考點-名師出品必屬精品)1、讀山東半島多年平均夏、冬季太陽輻射量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符合山東半島夏季和冬季太陽輻射量分布規律的說法是()A.夏季太陽輻射量自東向西遞減B.冬季太陽輻射量大致自西向東遞減C.同一地區夏季太陽輻射量少于冬季D.山東中部太陽輻射量季節變化相對較小(2)影響山東夏季太陽輻射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①晝長②太陽高度③天氣④地勢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DB【提示】太陽輻射的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2、小行星探索項目“星際獵手”,是一個與美國航空航天局合作的公民科學項目,旨在幫助年輕人發現和熟悉宇宙。巴西某8歲女童參與該項目,截至2021年10月10日,該女童已經發現了18顆小行星,將正式刷新世界上最年輕發現小行星的紀錄。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在熟悉宇宙的過程中,下列關于天體的識別正確的是()A.星云、隕石B.進人平流層的航天飛機
C.北極星、彗星D.待發射的人造衛星
(2)“18顆小行星”所屬的天體系統有()A.銀河系、太陽系B.地月系、太陽系、河外星系C.太陽系、河外星系D.銀河系、地月系、可觀測宇宙(3)“18顆小行星”的“左鄰右舍”分別是下列行星中的()A.地球火星B.水星金星C.木星土星D.火星木星答案:CAD【提示】天體及天體系統太陽系及八大行星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星云、北極星、彗星位于外層空間,都是自然天體,隕石已經掉落在地球表面,位于地球大氣層內,不是天體,A錯誤、C正確。進入平流層的航天飛機、待發射的人造衛星都位于地球大氣層中或地球表面,都不是天體,B、D錯誤。
故選C。(2)“18顆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屬于太陽系、銀河系和可觀測宇宙,不屬于地月系、河外星系,A正確,B、C、D錯誤。
故選A。(3)“18顆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D正確,A、B,C錯誤。
故選D。3、張家口張北大疙瘩村石柱群呈現四棱、五棱、六棱、七棱狀,直徑在15至80厘米之間,排列緊密。這些石柱是地下熔融的高溫巖漿隨著火山爆發噴出地面,沿著地表流動,逐漸冷卻形成的熔巖。據此完成1~2題。
(1)形成石柱群的高溫巖漿主要發源地是()A.①B.②C.③D.④(2)關于石柱群所在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A.巖石圈是有巖石分布的地方B.巖石圈是連續而規則的圈層C.生物圈滲透于全部巖石圈D.巖石圈包括地殼及地幔軟流層以上部分答案:CD【提示】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及其特點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讀圖判斷,①位于地面以上海拔12千米至50-55千米高度,為平流層;②位于地面至地下33千米之間,②應是地殼;③位于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之間,與軟流層的深度吻合,③為軟流層:④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面以下,應為外核,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C正確,ABD選項錯誤。故選C。(2)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即從軟流層向上至地表的空間,不僅僅指有巖石分布的地方,A錯誤,D正確;巖石圈是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B錯誤:生物圈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C錯誤。故選D。4、讀此時地球上晝夜分布情況圖和大連(約39°N)某房地產公司開發的一梯兩戶式多層商品房平面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說出此時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和極晝現象出現的緯度范圍?北京位于Q點的什么方向?(2)圖示季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北京地區正午樹木的影子最長B.悉尼晝短夜長
C.巴西高原草木枯黃D.長沙正午影子朝北
(3)我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朝向一般是朝南,理由是什么?讀大連商品房示意圖,如果想買甲、乙商品房中的其中一套,你選擇甲還是乙?請說出理由答案:(1)規律:由南緯21度所在的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緯度范圍:南緯69度—南緯90度。
方向:西南D(3)理由:采光條件好
選甲,理由:夏季受降水影響較小,墻面不易受損
或選乙,理由:夏季通風更好,涼爽舒適【提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經緯網的判讀及應用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規律:由南緯21度所在的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緯度范圍:南緯69度—南緯90度。
方向:西南(2)D
(3)理由:采光條件好
選甲,理由:夏季受降水影響較小,墻面不易受損
或選乙,理由:夏季通風更好,涼爽舒適5、華北地區某工業閑置老廠房改建成畫廊,改建時完全保留原有窗戶格局,現已成為都市文化的新地標。下圖示意廠房改建的畫廊。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與我國北方傳統建筑不同,該工廠廠房窗戶大部分朝北,改建時保留其格局的主要目的是()A.擴展觀賞者的視野B.保持室內光線均勻
C.縮小室內冬夏溫差D.更有利于通風透氣
(2)太陽光有時能從北邊的窗戶直接照射進廠房,時間可能是()A.6月17日5∶00B.6月17日14∶00
C.12月23日5∶00D.12月23日14:00
答案:BA【提示】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6、讀甲、乙兩幅圖,完成下面小題。
甲乙
(1)當地球公轉由D向A運動的過程中,我國可能出現的文化現象是()A.望雙星,鵲橋相會B.蕩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歲迎春D.插茱萸,登高望遠
(2)上圖中從3月21日到6月22日前后,此時期()A.地球運行在甲圖公轉軌道上的③段上B.太陽光直射點移動在乙圖的a段上C.北極圈上出現極晝現象D.地球公轉速度逐漸變快答案:DB【提示】地球公轉的一般特點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7、讀“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圖”,回答下列各題
(1)①圈層的主要特點為()A.連續但不規則B.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
C.能夠進行光合作用D.由堅硬巖石組成
(2)關于圖示圈層的正確敘述是()A.各圈層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層相互滲透
C.③圈層單獨占有空間D.都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
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3)圈層分為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20元人民幣背面的景觀體現出的地球外部圈層的個數是()
A.5個B.4個C.3個D.2個(4)圖中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A.各圈層都是連續而不規則的B.各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C.各圈層是獨立發展變化的D.各圈層的內部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答案:ABCB【提示】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及其特點地球外部的圈層結構及其相互關系解析:暫無解析【解答】ABCB8、下圖為甲、乙兩地連續三個月夜長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甲、乙兩地相比()
①甲地緯度更高②乙地緯度更高③甲地晝夜變化幅度較小④乙地晝夜變化幅度較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5月21日至7月24日,乙地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是()A.日出東北B.日出東南C.出現極夜D.出現極晝答案:BC【提示】晝夜長短的變化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9、葡萄牙位于歐洲西南部,瀕臨大西洋,平均氣溫1月7~11℃,7月20~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北部太陽能資源較南部欠缺。結合葡萄牙位置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與南部相比,葡萄牙北部太陽能資源欠缺是因為()A.東北季風控制B.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C.信風帶控制D.西風帶控制
(2)葡萄牙北部冬季降水占全年比重較南部低,是因為北部()A.不受信風控制B.受西風帶控制時間短
C.受西風帶控制時間長D.常年多地形雨
答案:DC【提示】太陽輻射的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葡萄牙位于大陸西岸,南部緯度38°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時間長于北部,北部受西風帶控制時間長于南部,西風帶來豐沛的暖濕氣流,北部降水較南部多,所以太陽能資源較南部欠缺。故選D。(2)葡萄牙冬季主要受西風控制并帶來降水,西風控制時間越短,降水越集中在冬季,冬雨率越高。反之,北部受西風控制時間較長,降水相對分散,冬雨率偏低。故選C。10、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3名航天員進駐天和核心艙,完成為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科研項目。2021年9月17日13時30分,神舟十二號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安全降落。下圖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載人飛船發射時,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接近圖中的()A.①B.②C.③D.④(2)載人飛船發射時,紐約(西五區)華人觀看電視直播的當地時間是()A.6月17日10時22分B.6月16日10時22分
C.6月17日20時22分D.6月16日20時22分
(3)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A.太陽直射點一直向南移動B.地球公轉速度不斷變大C.酒泉日出旗桿影子朝向西南D.北京天安門廣場升旗逐日提前答案:BDC【提示】地球公轉的一般特點時差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解析:暫無解析【解答】(3)載人飛船發射時間為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接近夏至日,故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接近圖中的②位置。(2)載人飛船發射時間為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紐約位于西五區,與北京時間(東八區)相差
13小時,根據“東加西減”計算可知,載人飛船發射時,紐約(西五區)當地時間為6月16日20時22分。(3)根據材料可知,在軌駐留3個月,時間為2021年6月17日至9月17日,在此期間,太陽直射點先向北移,過夏至日后向南移;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先向遠日點靠近,7月初到達遠日點后逐漸遠離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先變慢后變快;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為北半球夏半年,酒泉日出東北,旗桿影子朝向西南;北京夜先變短,過了夏至日后變長,天安門廣場升旗先提前后推遲。11、關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正確敘述有()
①地球上有大氣,其它行星上沒有
②地球上有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存在
③地球上有晝夜交替現象
④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適中是存在生命物質的重要基礎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提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12、2021年11月7日20時28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王亞平的出艙標志著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漫步”,她身著的新艙外服也在太空中首次亮相。下圖為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王亞平(右)結束出艙任務的照片,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①隔絕高低溫②保持壓力平衡③防強輻射④減輕失重感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航天員出艙時不能觀察到的是()A.懸浮在宇宙中的蔚藍色地球B.黑色天幕上無數明亮的星星C.太陽照射下的明亮船體D.劃過天幕的眾多流星答案:AD【提示】宇宙探測天體及天體系統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略(2)略13、我國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開展“立竿見影測量當地經緯度”的實踐活動。活動準備:在晴天,選擇一塊較為平坦空曠的地方,用一根細直的竹竿作為影桿,垂直插在地面上,以影桿所插點為圓心,于上午某時刻圖甲圖乙在地面上畫一個半徑略短于當時桿影長度的圓。圖甲為測量示意圖,圖乙為該學生繪制的該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線與地平面夾角示意圖。其中α?β=3,完成下面小題。
(1)該學生發現,當日影桿的影端落在圓周A點時,手表時間為10:00,當日影桿的影端落在圓周B點時,手表時間為13:00,該學校所在地的經度為()A.127.5°EB.120°EC.112.5°ED.105°E(2)該地所處的緯度約為()A.20°NB.33°NC.46°ND.49°N答案:AC【提示】時差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14、影片《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面臨絕境,開啟“流浪地球”計劃的故事。計劃中地球將流浪2500年,泊入比鄰星附近,成為比鄰星的行星。讀下圖,完成下列小題。
(1)影片中將地球推進至木星軌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軌道是A.水星軌道B.金星軌道C.火星軌道D.土星軌道(2)比鄰星屬于A.河外星系B.銀河系C.太陽系D.地月系答案:CB【提示】天體及天體系統太陽系及八大行星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據所學知識可知,距太陽由近到遠的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此將地
球推進至木星軌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軌道是應是火星軌道,故選C.(2)據圖可知,地球距比鄰星4.22光年,而太陽系的半徑約為1光年,太陽至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萬光年,據此可
知,比鄰星仍在銀河系且屬于銀河系。故選B。15、2019年以來,太陽活動日益頻繁,到2025年更將迎來活動最高峰,太陽耀斑、太陽風暴可能會頻繁發生。據此完成下列題目。(1)太陽耀斑出現于()A.太陽內部B.色球層C.光球層D.日冕層(2)太陽風暴襲擊地球時,可能造成的影響有()①地球各地出現極光現象②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③威脅運行中的北斗衛星④我國北方出現極晝現象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C【提示】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解析:暫無解析【解答】太陽耀斑出現于色球層。太陽風暴影響地球磁場,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威脅運行中的航天器。極光出現在地球高緯度地區的上空,極晝極夜與太陽風暴無關。16、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會產生重要影響。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下列關于太陽概況和太陽輻射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太陽的物質狀態為熔融狀態B.太陽的能量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C.太陽輻射是風能、化石能源等的能量來源D.太陽表面溫度約為6000K(2)下列關于太陽活動的說法,正確的是()A.太陽活動出現在太陽內部B.耀斑常出現在日冕層C.太陽活動增強時,無線電長波通訊信號不穩定甚至中斷D.太陽大氣層中,光球層亮度最大答案:AD【提示】太陽能量的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太陽大氣的結構及太陽活動的類型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17、王老師打算在青島市(119.5°E,36.5°N)某小區買房居住,他對該小區樓盤的了解是:小區共前后兩排樓房,樓間距40米,前排樓房帶有兩層的沿街商鋪;樓房每層高度約2.8米,共11層,樓層每升高一層每平方加價200元左右。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王老師對房子的要求是:良好的陽光照射、環境安靜、價位低,最合適的房源是()A.前排3樓B.后排3樓C.后排4樓D.前排4樓(2)王老師發現地下車庫墻壁結滿水珠,售樓人員說此現象只有這個季節出現,原因是()A.夏季大氣降水多,空氣濕度大B.冬季車庫內氣溫高,蒸發量大C.冬季車庫氣溫低,水汽易凝結D.夏季車庫內外溫差大,水汽凝結答案:CD【提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大氣的受熱過程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18、下圖示意生物出現以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氧氣含量變化。據此完成(1)~(2)題。
(1)與哺乳動物同地質時期得到大發展的是()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蕨類植物D.多細胞生物(2)古生代中、后期()A.出現最原始的生物B.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
C.氧氣含量迅速上升D.二氧化碳含量波動下降
答案:AD【提示】地質年代表與地球演化歷程解析:暫無解析【解答】AD19、下圖為一位游客于某日某地(90°E,40°N附近)北京時間20:40拍攝的夕陽圖片。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該游客拍攝時將攝像機鏡頭調向為()A.東北方向B.西北方向C.東南方向D.西南方向(2)該游客拍攝當日,該地的晝長約為()A.15小時20分鐘B.8小時40分鐘
C.13小時20分鐘D.9小時40分鐘
答案:BC【提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的變化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北京時間20:40,該地(90°E)地方時為18:40,此刻太陽在地平線上,說明該地地方時18:40日落,晝長夜短,日落西北方向。故而攝像機鏡頭指向的方向是西北方向。
故選B。(2)根據上題分析可知,拍攝當地地方時為18:40,根據日落=12+1/2晝長,計算得出該地該日晝長為13小時20分鐘。
故選C。20、下圖是“我國30°N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四地,年太陽總輻射量差異最大的兩地是()A.A地與B地B.A地與C地C.C地與D地D.B地與C地(2)從年太陽總輻射量的分布的角度考慮,圖中四地最適宜建設太陽能發電站的地點是()A.A地B.B地C.C地D.D地(3)造成C地比A地年太陽總輻射量低的原因主要是()
①地形②河流③天氣狀況④緯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AC【提示】太陽輻射的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解析:暫無解析【解答】BAC21、光伏電站建成后,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改變了原有的地表性質,對電站內近地面(位于電池板下部,高2m)及高空(位于電池板上部,高10m)的氣象狀況產生一定影響。下圖示意某日我國某大型光伏電站站內與鄰近的站外空氣相對濕度的日變化,站內與鄰近的站外水汽含量相差不大,溫度越高,相對濕度越小。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白天,四個測量點空氣相對濕度差別不大,主要是因為白天()A.地表升溫慢B.大氣對流強烈C.風速較大D.大氣層結穩定(2)夜晚站內10m高空的空氣濕度大于站外10m高空,反映出太陽能電池板的存在導致()
①白天,地面吸收的短波輻射減少②白天,地面吸收的短波輻射增加③夜晚,地面釋放出的長波輻射減少④夜晚,地面釋放出的長波輻射增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該地可能位于()A.松嫩平原B.浙閩丘陵C.柴達木盆地D.四川盆地答案:BAC【提示】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的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解析:暫無解析【解答】BAC22、地質學家常利用地震波來尋找油氣礦藏。回答下面小題。(1)下列四幅圖中,表示地下儲有石油的是()
A.甲B.乙C.丙D.丁(2)有關地震波的說法正確的是()A.縱波的傳播速度較慢,橫波的傳播速度較快B.縱波可以穿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C.縱波只能穿過氣態物質D.縱波的傳播速度隨經過的物質不同而發生變化,而橫波的傳播速度不變答案:AB【提示】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及其特點地震波與不連續面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23、下圖中屋頂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陽能屋頂。風和日麗的白天,屋頂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把富余的電能送入電網。我國有關專家指出:上海沒有油田和煤礦,但有兩億平方米的屋頂,不能辜負了屋頂上這片免費的陽光。據此,完成1~3題。
(1)下列自然現象與太陽輻射無關的是()A.生物的出現B.水體的運動C.風的形成D.火山的噴發(2)農業諺語“魚靠水、娃靠娘,萬物生長靠太陽”中,體現了太陽輻射為地球提供()A.光、熱資源B.大氣運動、水循環的原動力
C.生產能源D.生活能源
(3)上海積極推廣“太陽能屋頂計劃”是因為()A.上海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B.上海常規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C.太陽能資源清潔、可再生、能量集中D.上海經濟發達,能源蘊藏量大答案:DAB【提示】太陽能量的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太陽輻射對地球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上。太陽輻射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變化的主要動力:火山噴發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與太陽射無關。D正確,ABC錯誤,故選D。(2)太陽輻射能是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萬物生長靠太陽”體現了太陽輻射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A正確,BCD錯誤,故選A.(3)上海常規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上海積極推廣“太陽能屋頂計劃”可以緩解其常規能源短缺的局面:我國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是青藏高原:太陽能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但能量較分散;上海經濟發達,但能源蘊藏量較少,常規能源短缺。B正確,ACD錯誤,故選B。24、2020年10月14日國家天文臺通報:在過去24小時中太陽活動很低,該期間無明顯太陽耀斑發生,日面上無可視黑子,又稱為“白太陽”。預示著太陽活動將進入“極小期”。下圖示意太陽大氣層的結構,①②③代表太陽大氣層的三個圈層。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在過去24小時中()A.①層的太陽耀斑不明顯B.②層的日冕物質拋射劇烈
C.②層的日珥活動較弱D.③層的太陽黑子較少
(2)“白太陽”現象持續發生期間()A.極地地區均可觀測到“極光”現象B.地球發生磁暴的頻率較高C.太陽活動對海底光纜通信干擾較少D.全球的旱澇災害更加頻繁答案:CC【提示】太陽大氣的結構及太陽活動的類型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解析:(1)本題考查太陽大氣的結構及太陽活動的類型。(2)本題考查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解答】(1)讀圖可知,①層為光球層,②層為色球層,③層為日冕層,太陽黑子出現在光球層,耀斑和日珥出現在色球層,太陽風出現在日冕層,故C符合題意。
故選C。(2)“白太陽”的出現表示太陽活動較弱,太陽活動對海底光纜通信干擾較少,C正確;
極圈內在夜晚才能觀測到極光現象,A錯誤;
該時期太陽活動較弱,地球發生磁暴的頻率較低,B錯誤;
該時期太陽活動較弱,全球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降低,D錯誤。
故選C。25、下圖為某地連續兩天太陽輻射強度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題。
(1)該地太陽輻射強度在一天中的變化特征是()A.與氣壓變化一致B.與氣溫變化一致
C.早晚太陽輻射強度大D.正午前后達最大值
(2)與第1天相比,第2天()A.晝夜溫差大B.太陽輻射強
C.大氣保溫作用弱D.晴天概率小
答案:DD【提示】太陽輻射的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大氣的受熱過程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由圖可知,該地太陽輻射最大值在12時左右,即正午前后,D正確。太陽輻射強度與氣壓變化一般不一致。氣溫的影響因素有多個方面,不僅僅取決于太陽輻射。早晚太陽高度小,太陽輻射強度小,A、B、C錯誤。
故選D。(2)由圖可知,與第1天相比,第2天太陽輻射量較小,應該是受到了陰雨天氣的影響,晴天概率小,D正確。陰天晝夜溫差較小,A錯誤。太陽輻射較弱,B錯誤。大氣保溫作用較強,C錯誤。
故選D。26、家住某城(28.12°N,113°E)的小明,春分這天凌晨搬進位于15層的新家,他坐在書桌前,可看到樓下小區夜色美景。下圖示意書房平面布局。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小明入住當日白天書房的采光是()A.始終無直接采光B.始終有直接采光
C.日出后有直接采光D.日落前有直接采光
(2)小明從書房窗戶可看到太陽的最長時間出現在()A.春分日日出后,日落前B.夏至日日出后,日落前C.冬至日日出后,日落前D.秋分日日出后,日落前答案:AB【提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根據材料可知,小明入住的書房位于樓房的北面,即陰面,春分日這天太陽6點從正東升起,18點正西落下,中午前后太陽位于樓房南方,由此可知,小明入住當日白天書房始終無直接太陽照射采光,故選項A正確。(2)根據材料可知,小明要想從北面窗戶直接看到太陽必須是太陽東北日出,西北落下,那么在一年中夏至日太陽日出日落最北,從窗戶看到太陽的時間最長,故選項B正確。27、下圖為某正常地層剖面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化石形成的地質年代正確的是()A.大型哺乳動物化石——中生代B.恐龍化石——前寒武紀C.甲化石——新生代D.三葉蟲化石——古生代(2)圖中甲化石的名稱及其所處時代地球的演化特點是()A.藻類化石——重要的鐵礦形成時期B.魚類等脊椎動物化石——形成聯合古陸C.鳥類化石——聯合古陸解體D.小型哺乳動物化石——劇烈的地殼運動答案:DB【提示】地質年代表與地球演化歷程地層與化石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大型哺乳動物化石出現在新生代,A錯誤;恐龍化石出現在中生代,B錯誤;甲化石介于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C錯誤;在前寒武紀生物稀少,化石缺失,三葉蟲化石出現在古生代,D正確。故選D。(2)讀圖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古生代中期出現魚類,陸地面積大大增加,聯合古陸形成,B正確;太古宙是形成鐵礦的重要時代,元古宙出現了藻類,A錯誤;聯合古陸解體在新生代,鳥類出現在中生代,C錯誤;小型哺乳動物出現在中生代,劇烈的地殼運動發生在新生代,D錯誤。故選B。28、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我國首顆太陽探測器“羲和號”在太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順利進入平均高度517千米的預定軌道,其軌道經過地球兩極上空,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空間探日時代。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在軌運行的“羲和號”()A.脫離了地月系B.屬于河外星系C.屬于類地行星D.是地球的衛星(2)在軌運行的“羲和號”所在的大氣層()A.天氣現象復雜多變B.有若干電離層
C.氣溫隨高度變化較小D.存在較厚的臭氧層
答案:DB【提示】天體及天體系統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暫無解析【解答】略略29、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6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對接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四艙(船)組合體,距地面約380km。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后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下列各項中屬于天體的數量為()
①發射場上空的云②天和核心艙③外太空的隕石④艙內的航天員A.1B.2C.3D.4(2)“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開展出艙活動時,將會()A.經歷云雨天氣B.看到民航飛機
C.脫離大氣圈D.面臨失重、強輻射等威脅
答案:AB【提示】天體及天體系統宇宙探測解析:暫無解析【解答】(1)略。(2)略。30、飛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翹起,是一種考慮室內光照和建筑美觀的中國傳統建筑特色,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下左圖為飛檐景觀,下右圖示意飛檐光照原理。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從室內光照的角度考慮,“飛檐”設計的主要目的是()A.擴大夏季遮陽的面積B.擴大冬季采光的面積
C.縮小夏季遮陽的面積D.縮小冬季采光的面積
(2)某建筑設計師在浙江采用了“飛檐”的設計。若屋頂高度不變,從排泄雨水的角度看,與北京相比,應做的調整是()
①飛檐長度不變,加大飛檐翹起角度②飛檐翹起角度不變,縮短飛檐
③飛檐長度不變,縮小飛檐翹起角度④飛檐翹起角度不變,加長飛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A【提示】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解析:(1)主要考查了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2)主要考查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解答】(1)飛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翹起,是一種考慮室內光照和建筑美觀的中國傳統建筑特色。讀圖可知,普通屋頂使冬季射入室內的太陽光線減少,飛檐高度增加,使冬季射入室內的太陽光的面積增加。
故選B。(2)該題設計的目的是從“排泄雨水”的角度分析,浙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豐富,北京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較浙江少。因此浙江飛檐長度不變,加大飛檐翹起的角度有利于排泄雨水,①正確;或者飛檐翹起的角度不變,縮短飛檐,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泄,②正確。
故選A。綜合題(經典例題高頻考點-名師出品必屬精品)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條件是非常優越的。而水星和金星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分別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溫度分別達350℃和480℃;木星、土星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僅為地球的4%和1%,表面溫度是-150℃和-180℃;更遠的天王星、海王星的表面溫度則都在-200℃以下,環境條件十分嚴酷。(1)為什么水星、金星表面溫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溫度很低?(2)如果地球自轉周期過長,那么會對生命活動會產生什么影響?答案:(1)主要與它們同太陽的距離有關。水星、金星距太陽近,接受的太陽輻射多,所以溫度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陽遠,接受的太陽輻射少,所以溫度低(2)白轉周期過長,則白天升溫過高,夜晚降溫過低,無論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發展解析:(1)行星表面溫度高低主要從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分析原因,水星、金星距太陽近,接受太陽輻射多,所以表面溫度高;于此相反,天王星、海王星為遠日行星,距太陽遠,接受太陽輻射少,所以溫度低。(2)自轉與公轉的周期過長,導致地球表面氣溫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變大,白天或者夏季的時間長,地表溫度會升高,夜晚和冬季時間長,地表溫度會降低,地球表面氣溫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變大,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發展。【小提示】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根據距離太陽遠近從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離太陽越近行星表面溫度越高。32、讀下面“太陽系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八顆行星中,B表示,D表示。按結構特征,它們都屬于行星。小行星帶存在于和軌道之間。(2)按運動特征八顆行星繞日公轉有同向性,即都是自向。另外,還具有性和性。(3)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1986年,預計下次回歸是年。答案:(1)金星;火星;類地;火星;木星(2)西;東;近圓;共面(3)2062解析:(1)根據太陽系模式圖可知,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八顆行星的排序是水星(A)、金星(B),地球(C),火星(D),木星(E),土星(F),G(天王星)H(海王星)。按結構特征,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屬于類地行星。小行星帶存在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2)按運動特征八顆行星繞日公轉有同向性,即都是自西向東。另外,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幾乎在一個平面上,且近似于圓,所以還具有共面性性和近圓性。
(3)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1986年,周期是76年,預計下次回歸是2062年。
【小提示】體可分為自然天體和人造天體。恒星、星云、彗星、行星等是自然天體;由人類發射的在宇宙中運行的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是人造天體。
33、讀太陽系行星分布示意圖和地震波與地球圈層關系圖,回答問題。(1)太陽系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方向是。地球在左圖中的(填字母),小行星帶位于左圖中和之間。地球具備生命存在的內部條件有適宜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和存在液態水。(2)地球內部圈層中,D所在的圈層物質呈狀態,它的“流動”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原因。A、B面成為地球內部圈層分界線的依據是因為地震波經過這兩界面時產生了明顯的變化。(3)地震常給人類帶來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請你為防災減災提出兩個建議。答案:(1)自西向東;C;D;E;溫度;大氣(2)液態或熔融;傳播速度(3)準備防災減災的物質,學習逃生技能,提高預警設備能力解析:(1)根據太陽系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可知,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的(同向性),公轉軌道都是近似圓形的橢圓形軌道(近圓性),公轉軌道幾乎都在同一平面上(共面性)。根據八大行星的高度位置可知,左圖中A是水星,B是金星,C是地球,D是火星,E是木星,F是天王星,G是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地球上具備生命存在的內部條件:有適宜的溫度,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和存在液態水。
(2)由左圖可知,圖中D層(外核)橫波不能通過,說明該層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它的“流動”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原因。A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線—莫霍界面,B是地幔與地核的分界線—古登堡界面,這兩個界面劃分的依據是因為地震波經過著兩個界面時傳播速度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3)地震給人類帶來生命和財產的損失,要防治地震災害的措施需要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地震的相關知識,以便能夠有效減少地震災害的損失,具體可以:準備防災減災的物質,學習逃生技能,提高預警設備能力等。【小提示】太陽系和八大行星(太陽系示意圖)
①太陽系
組成: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體、衛星和行星際物質等。
②八大行星
a.八顆行星的位置: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據日由近到遠排列順序)
b.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征:
按位置劃分:地內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按質量、體積劃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③地月系:由地球與其衛星月球組成的天體系統。月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與其公轉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樣。34、下圖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昆明和大理兩城市中等級高的是,與低等級城市相比,該類城市彼此間距離。(2)圖示城市中,光照最充足的是,原因是、。(3)影響圖中鐵路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4)拉薩所在河谷,農作物單產高,質量好,試分析原因。答案:(1)昆明;遠(2)拉薩;地勢高,空氣稀薄;晴天多,云層少,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弱(3)地形;聚落分布(4)光照充足;地勢較低,熱量條件相對較好;河谷地區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解析:(1)根據城市中心地理論可知,城市規模大,功能多,輻射范圍廣的城市等級高,等級越高的城市,服務范圍越大,彼此間距離越遠,服務職能越多。昆明是云南省的省會,城市等級比大理高,等級越高的城市,服務范圍越大,彼此間距離越遠,服務職能越多。
(2)據圖可知,拉薩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中塵埃雜質少,晴天多,云層少,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弱,因此光照最充足。
(3)據圖可知,鐵路主要沿河谷和地勢低平的盆地中,因此主要是地形因素,以及聚落分布。
(4)農業自然區位因素應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分析。拉薩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位于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勢較低,熱量條件相對較好;且河谷地區土壤肥沃,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因此農作物單產高,質量好。
【小提示】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主要有四個:1)緯度高低:緯度越低,太陽輻射越強。2)天氣狀況:我國東部地區陰天多,太陽輻射少;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降水少,多晴天,太陽輻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好,太陽輻射強。4)日照時間長短: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如1月份,南極為極晝,北極為極夜,南極比北極的太陽輻射強。
交通運輸線的區位選擇:自然因素(地形:較為平坦,橋隧長度最短;氣候:遠離氣象災害多發地;地質:遠離地質災害多發地;水文:途徑地區江河較少);社會經濟因素:(經濟:造價最低);技術因素(易于施工)。35、讀“太陽大氣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1)A為層,該層出現的太陽活動是,活動周期是年。(2)B是層,該層有時會出現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3)C是層。(4)B層活動爆發時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會干擾。太陽大氣拋出高能帶電粒子,能使地球磁場受到擾動,產生現象。在極地附近還會出現。答案:(1)光球層;黑子;11年(2)色球層;耀斑(3)日冕(4)無線電短波通信;磁暴;極光解析:解:(1)根據太陽外部大氣結構,由內向外依次是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A為光球層,該層出現的太陽活動是黑子,活動周期是11年。(2)B是色球層,有日珥伸出,該層有時會出現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耀斑。(3)C是日冕層,位于太陽大氣的最外部。(4)B層活動爆發時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會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太陽大氣拋出高能帶電粒子,能使地球磁場受到擾動,電離層擾動,產生磁暴現象。在極地高緯地區附近,還會出現極光。【小提示】太陽活動:太陽大氣層結構:自內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太陽活動類型:①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②色球層:耀斑。
太陽活動對地球影響:地球氣候變化與太陽活動有明顯的相關性;在太陽活動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氣現象出現的幾率增加;引起大氣電離層中強烈的電磁擾動—磁暴,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干擾電子設備;受太陽風影響,地球高緯地區上空出現極光現象。36、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是,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是,對地球起保溫作用的是,其范圍滲透到其他圈層之中的是。(2)請據圖說明地殼厚度特點。(3)為探測莫霍面的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最遲從莫霍面傳來地震波的是()。A.青海玉樹B.成都C.上海D.北京答案:(1)大氣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2)全球的地殼厚度不均勻,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3)A解析:(1)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各圈層的特點:大氣圈由干潔空氣、水汽和塵埃組成;厚度最大的是是大氣圈,對地球起保溫作用的是大氣圈;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是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圈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巖石圈的上部,其范圍滲透到其他圈層之中的是生物圈。(2)地殼是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地殼厚度變化的規律是: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3)在地球表面,海拔越高,地殼越厚,四地中玉樹位于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地殼厚度最大,地震波到達最晚,A正確,B、C、D錯誤。所以答案是:A。【小提示】1、地球的內部圈層,主要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由堅硬的巖石外殼組成,在陸地部分平均為33km,而海洋殼部分為7km,平均為17km厚。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著一個軟流層(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為內核和外核;巖石圈的范圍是軟流層的頂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殼,也就是0-60km的范圍。
2、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大氣圈包圍著地球,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它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圈層。37、下圖是世界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世界太陽輻射強度較高的A區域是我國的,該區域的太陽輻射強度高于赤道地區,主要因素是:。(2)C區域太陽輻射量與B區域相比較(大、小),其主要因素是:。(3)人們觀測得出結論,城市的太陽輻射量往往低于郊區,你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1)青藏高原(或青藏高原地區);地形(地勢高)(2)大;緯度(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3)自然方面:熱島效應(多上升氣流),多陰天,對太陽輻射削弱多。社會方面:人類活動排放大量的粉塵等,大氣透明度低,增強了削弱作用。解析:(1)從圖中可以看出,世界太陽輻射強度較高的A區域是我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能是世界太陽輻射強度較高的地區,主要是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空氣中含有的塵埃量較少,陽光穿過大氣層損耗少,所以成為世界太陽輻射強度較高的地區。(2)C區域太陽輻射量大于160,B區域小于120,主要是由于C的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大,故太陽輻射量較大。(3)城市的太陽輻射量往往低于郊區,主要從自然和社會兩方向來分析,自然方面:城市氣溫較高,多上升氣流,形成熱島效應,多陰天,云層較厚,對太陽輻射削弱多。社會方面:城市人口密集,人類活動排放大量的粉塵等,大氣透明度低,增強了削弱作用。【小提示】影響太陽輻射強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因素。
1.緯度位置:緯度低則正午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短,被大氣削弱得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多;反之,則少。這是太陽輻射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的主要原因。
2.天氣狀況:晴朗的天氣,由于云層少且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強;陰雨的天氣,由于云層厚且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弱。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強;反之,則弱。
4.日照長短:日照時間長,獲得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短,獲得太陽輻射弱。38、學習了“地球的圈層結構”一課后,老師要求在全班交流學習成果。請你按以下要求做好準備。(1)用示意圖的形式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2)從圈層的角度,說明自然地理環境的構成。答案:(1)(2)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解析:(1)、地球的圈層結構分為里三圈和外三圈,如圖所示:(2)、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小提示】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圈)、地幔(圈)、地核(圈)。39、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最大的深水鉆井船“大連開拓者”號,在大連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開工建造,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鉆井船,其鉆井深度可達30000英尺(1米=3.280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鉆井船的工況下使用。材料二巖石圈部分構造圖。(1)圖中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自然環境的地球外部圈層有哪些?(2)①、②兩層構成地殼,其劃分的重要依據是。陸地地殼和海洋地殼相比較,地殼較厚。(3)寫出④界面的名稱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陸部分)。(4)寫出“大連開拓者”號鉆探到最深時的圖示序號圈層名稱及其狀態。答案:(1)水圈、生物、大氣圈(2)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的差異;陸地(3)莫霍面;33千米(4)③;地幔;固態解析:(1)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2)科學家是根據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對地球內部進行劃分。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3)據上題題干可知,①、②兩層構成地殼,則④界面為地殼和地幔的界面,即莫霍面。大陸部分地殼的厚度為33千米。(4)據材料可知,“大連開拓者”號鉆探到最深為可達30000英尺,可判斷應在地幔中,即③。因橫波和縱波都能通過,說明為固態。
【小提示】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縱波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橫波的速度比縱波慢。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大致分為三個主要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它們的分界面分別為:莫霍界面(橫波和縱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突然下降)。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40、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圖。據此完成下列要求。(1)圖中①表示大氣圈的層;②圈層的平均厚度是km;③層是的發源地;④表示。(2)②層在海洋和陸地的厚度差異是。(3)地殼和合稱巖石圈。答案:(1)平流;17;巖漿;外核(2)陸地厚,海洋薄(3)上地幔的頂部解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中①為地面以上50—55km,為平流層;②為地殼,平均厚度為17km;③層為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④為外核。(2)②為地殼,在海洋和陸地的厚度差異是: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3)巖石圈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
【小提示】地球地殼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41、下列分別為天體系統示意圖和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質比較表。據此完成下列要求。八大行星質量(地球=1)體積(地球=1)自轉周期公轉周期軌道傾角偏心率表面平均溫度(℃)水星0.060.05658.6天87.9天7.0°0.206晝350夜一170(固體表面)金星0.820.856243.0天224.7天3.4°0.007—33(云)(固體表面)地球1.001.00023時56分1.0年0°0.01722(固體表面)火星0.110.15024時37分1.9年1.9°0.093—23(固體表面)木星317.831316.0009時50分11.8年1.3°0.048—15O(云)土星95.16745.0010時14分29.5年2.5°0.054—180(云)天王星14.5465.20017時15分84.0年0.8°0.047—220(云)海王星17.1557.10017時48分164.8年1.8°0.009一220(云)(1)甲、乙、丙代表的天體系統分別為、、。(2)丙天體系統的中心天體是,與其相鄰的行星分別為、。(3)結合上表推測太陽系中除地球外最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并說明原因。答案:(1)可觀測宇宙;河外星系;地月系(2)地球;金星;火星(3)火星;原因:火星和太陽距離與日地距離相近;自轉和公轉周期與地球相差不大;質量和體積較適宜。解析:(1)月球圍繞地球繞轉,所以丙是地月系;和銀河系屬于同一級別的乙是河外星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構成可觀測宇宙。所以甲、乙、丙代表的天體系統分別為可觀測宇宙、河外星系、地月系。(2)丙天體系統為地月系,其中心天體是地球,根據所學可知,與地球相鄰的行星分別為金星和火星。(3)根據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內部條件分析,火星和太陽距離與日地距離相近,火星表面溫度應該與地球接近,比較適宜生命生存;據表可知,火星自轉和公轉周期與地球相差不大,晝夜變化與地球相似,溫度變化適宜;質量和體積較適宜,可能會有適宜的大氣。因此推測太陽系中除地球外最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小提示】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
外部條件:相對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宇宙環境
1.太陽的穩定——提供光和熱
2.安全的行星際空間——軌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條件:
1.溫度——①地球與太陽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適度
2.生命必需條件:大氣——②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使大量的氣體聚集,形成大氣層
3.生物的作用對大氣成分的改造:水——③結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42、讀圖回答下列問題。ABCD(1)若D表示太陽內部A、B、C代表太陽大氣。則A為層,B為層,C層出現的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的周期都是年。(2)若A,B,C,D表示地下沉積巖層,則巖石地質年代最古老的是。(3)恐龍繁盛時期為()A前寒武紀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4)若該圖為地球內部圈層,A為地殼,C、D分別為外核和內核。則B為,B、C的分界為界面,當地震波由B傳播到C時,橫波。(5)若D表示地球表面A,B,C代表地球大氣。則C為層,溫度隨高度升高而。B為層,風云等天氣現象在層,A有層,能反射無線電短波信號。答案:(1)日冕;色球;黑子;11(2)D(3)C(4)地幔;古登堡;消失(5)對流;降低;平流;C;電離解析:(1)本題考查太陽的大氣層構成,由內向外依次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依次對應A、B、C,其中光球層上的太陽活動為黑子,根據觀測得到太陽活動的周期為11年。(2)本題考查沉積巖層的特征,沉積巖越往下,年齡越老,時間越長,則A、B、C、D中地質年代最古老的是D。(3)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并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主要處于中生代時期,所以答案是:C。(4)本題考查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結合所學知識直接進行判斷,地球的內部圈層由里向外依次為地核(內核和外核)、地幔、地殼;其中地核(內核和外核)之間地幔為古登堡界面;地幔與地殼之間為莫霍面。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都可以傳播,因此有地幔至地核,橫波消失。(5)本題考查地球的大氣的垂直分層,地球大氣層由下到上依次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其中C層為對流層,溫度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B為平流層。對流層中天氣現象復雜多變,A層為高層大氣。能反射無線電短波信號。【小提示】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縱波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橫波的速度比縱波慢。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大致分為三個主要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它們的分界面分別為:莫霍界面(橫波和縱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突然下降)。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對流層:集中了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和幾乎全部的水汽、雜質,厚度隨緯度變化而變化。低緯厚度約17~18千米;中緯厚度約10~12千米;高緯厚度約8~9千米.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平流層:有大量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高度為自對流層頂至50~55千米.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有利于高空飛行;高層大氣:有自平流層頂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點:空氣密度很小,氣壓很低,高空有電離層,有利于無線電通訊傳輸。43、讀“巖石圈物質循環和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圈層結構中,甲以上主要是,該范圍內存在一個地球內部的分界面叫(界)面,地震波從上層傳播到該界面速度會突然。(2)乙處地質構造是,我國渭河谷地按成因劃分屬于(寫出地質構造名稱)。(3)丁表示的地質作用是。巖石裸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形成(填字母)類巖石,其具有的突出特征是和。(4)從成因看,d為巖,其形成主要受作用。答案:(1)巖石圈;莫霍界面;增快(2)背斜;地塹(3)巖漿活動;b;具有層理結構;含有化石(4)變質巖;變質解析:(1)根據地球內部結構中,甲是巖漿的形成的地方,為軟流層,軟流層以上叫作巖石圈;地球內部圈層結構中,所以巖石圈中存在莫霍面,地震波從上層傳播到該界面速度會土壤加快。
(2)讀圖可知,乙處巖層向上拱起,其地質構造是背斜,渭河河谷地按成因劃分屬于斷層下陷形成的地塹。
(3)根據圖中箭頭方向,ac是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巖,所以丁表示的地質作用是巖漿活動。巖石裸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形成b類沉積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和含有化石的突出特征。
(4)已經生成的巖石在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下,發生成分和性質的改變(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d為變質巖。
【小提示】不同巖石由于形成過程、物質來源不同,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用途:類型形成特點常見巖石用途巖漿巖侵入巖地下深處的巖漿侵入地層中冷凝而形成的巖石礦物結晶,顆粒較大花崗巖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多種金屬礦是高壓生產的原料噴出巖地下深處的巖漿,噴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巖石礦物結晶,顆粒較小,有流紋、氣孔構造玄武巖沉積巖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在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等作用)下形成的巖石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石灰巖、砂巖石灰巖是建筑材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變質巖地殼中的原有的巖石,在高溫高壓作用下,使原有的巖石發生變質而形成片理構造大理巖、片麻巖大理巖是建筑材料,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原料44、讀“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分布局部圖”,回答下列問題。(1)下列四個城市中,太陽年輻射總量最豐富的城市是()A.蘭州B.海口C.上海D.昆明(2)蘭州的緯度比廣州高,但太陽年輻射總量比廣州豐富,簡要分析原因。(3)假如你是一位太陽能熱水器的營銷者,在只考慮自然因素的情況下,你到下列哪組城市營銷最合理()A.北京、海口、貴陽B.上海、重慶、臺北C.昆明、蘭州、鄭州D.杭州、廣州、成都(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都和重慶所在地區太陽能資源的貧乏,請簡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答案:(1)D(2)地處內陸,氣候干燥,晴天多;海拔較高,大氣稀薄(3)C(4)四川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蒸發,空氣中水汽含量多,雨霧天較多,日照時間短,日照強度弱,所以太陽能資源貧乏解析:(1)仔細讀圖,可判斷出四個城市中,年太陽輻射總量最豐富的城市是昆明。所以答案是:D。(2)影響蘭州與廣州太陽輻射總量的主要因素為天氣狀況,蘭州地處內陸,氣候干燥,晴天多;海拔較高,大氣稀薄,太陽年輻射總量比廣州豐富。(3)太陽能熱水器的營銷者,在只考慮自然因素的情況下,到太陽輻射量多的城市營銷最合理,昆明、蘭州、鄭州較豐富。所以答案是:C。(4)從地形、天氣和日照狀況來分析。四川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蒸發,空氣中水汽含量多,雨霧天較多,日照時間短,日照強度弱,所以太陽能資源貧乏【小提示】太陽輻射強度是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強弱。影響太陽輻射強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因素。緯度低則正午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短,被大氣削弱得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多;晴朗的天氣,由于云層少且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強;陰雨的天氣,由于云層厚且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弱。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強;反之,則弱。日照時間長,獲得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短,獲得太陽輻射弱。45、下圖為太陽系模式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1)圖中表示小行星帶的是(填字母),其位于、(填天體名稱)兩大行星之間。(2)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具有性、性和性的特征,這為生命的存在和發展營造了一個安全的外部環境。(3)圖中表示地球的是(填字母)。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相比,說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答案:(1)D;火星;木星(2)同向;近圓;共面(3)B;有適宜的溫度,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有液態水。解析:(1)根據太陽系行星分布規律,距太陽由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圖中表示小行星帶的是字母D,其位于火星、木星兩大行星之間。(2)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的特征,這為生命的存在和發展營造了一個安全的外部環境。(3)圖中表示地球的是字母B。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是有適宜的溫度、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有液態水存在。
【小提示】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
46、讀太陽系“生命可居住帶”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指出圖中顯示“生命可居住帶”出現生命的主要影響因素。(2)除上述因素外,簡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其他自身條件。(3)分析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答案:(1)溫度條件(2)有適合生物生存的大氣條件;有液態水(3)為地球動植物生長提供光和熱;地球大氣運動、水循環的主要動力;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能源等解析:(1)讀圖,生命可居住帶離太陽距離適中,因此顯示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溫度條件適宜。(2)注意關鍵詞“自身條件”。地球質量和體積適中,保障了地球上存在適合生物生存的大氣條件;地球上有液態水。(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有三方面。首先,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輻射為地球上的動植物提供了光和熱;其次,太陽輻射為地球上的水循環、大氣循環提供了動力;最后,太陽輻射為地球直接(太陽能)或間接(煤、石油、天然氣等)地提供了生活、生產能源。
【小提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條件:一.外部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二.基本條件
①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②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③形成并存在液態水。47、材料一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尼中蘇拉威西省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隨后引發大規模海嘯,襲擊了中蘇拉威西省首府帕盧和另一個城市東加拉。材料二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19年11月25日09時18分在廣西百色市靖西市(北緯22.89度,東經106.65度)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附近震感強烈。結合材料回答。(1)材料二中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三個內部圈層中的部分,世界兩大地震帶為地震帶和地震帶。(2)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A.同一次地震中,離震中越遠,地震烈度越大B.地震來臨時,人們先感到左右搖晃,后感到上下顛簸C.地震多發生在板塊內部D.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3)當長江中下游地區河流處于汛期時,長江入海口處的海水透明度會(上升/下降),同時等鹽度曲線會向(外海/內陸)方向移動。(4)圖中★處有一漁場,為日本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5)圖中①處洋流為(寒流或暖流),其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是。(6)圖中A、B板塊交界處有一鹽度最高海區為,形成原因答案:(1)地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2)D(3)下降;外海(4)寒暖流交匯(5)寒流;降溫減濕(6)紅海;氣候干旱(熱帶沙漠氣候),降水量少;位于副熱帶海區(緯度較低),氣溫高,蒸發量大;入海河流稀少,淡水注入少解析:(1)由材料二可知震源深度是10千米,故震源位于地殼中,世界兩大地震帶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2)同一次地震中,離震中越遠,地震烈度一般越小,A錯誤;因縱波的傳播速度快于橫波,因此地震來臨時,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后感到左右搖晃,B錯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校園安全協議書運動
- 投稿平臺協議書模板
- 幼教結對共建協議書
- 機械使用協議書范本
- 租賃舞蹈裙子協議書
- 意向協議書打印要求
- 站點建設協議書范本
- 街道文體共建協議書
- 私人委托理財協議書
- 衛生捐贈協議書范本
- 電磁信息論白皮書
- GB/T 4814-2013原木材積表
- 藥理學考研歷年真題匯總(重點題)
- DB32T 3904-2020 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消防技術規范
-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各縣區鄉鎮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
- 質量目標管理表
- DBJ41T 074-2013 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
- Q∕SY 05262-2019 機械清管器技術條件
- 《出納員登記日記賬》 課件
- DB32∕T 2518-2013 農田徑流氮磷生態攔截溝渠塘構建技術規范
- DBJ51 014-2021 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礎檢測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