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7-安徽省滁州市定遠中學2020屆高三歷史上學期強化訓練試題(七)(補習班,含解析)一、單選題1.1928年夏,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大會總結了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指出現階段中國革命依然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黨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計組織暴動,而是做艱苦的群眾工作。這次大會A.有助于中國革命的復興和發展B.克服了黨內的“左”傾錯誤C.有利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D.阻滯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答案】A【解析】【詳解】中共六大對中國革命的性質認識正確,“做艱苦的群眾工作”有助于在革命最困難時期積蓄力量,因此這次大會有助于中國革命的復興和發展。故答案為A項。黨內“左”傾錯誤仍然存在,B項說法絕對,排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于1927年10月,排除C項;中共六大仍然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國革命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現,排除D項。2.商朝所分封的附屬國君長,與商王很少有血緣姻親關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諸侯中,周王稱同姓的為伯父、叔父,稱異性的為伯舅、叔舅。這表明西周分封制A.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控制B.具有濃厚的宗法色彩C.強化了君主的專制權力D.推動家天下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分封制一般分封的是周王的同性家族,同性和異性的稱呼體現出血緣關系的遠近,實質上是宗法觀念的體現,故B項正確;分封制度下中央很難實現對地方控制,故A項錯誤;君主專制是秦朝時期出現,故C項錯誤;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夏朝啟的時代,故D項錯誤。點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國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階段。在復習時把握一個“主體”、注意兩個“角度”、理解三個“特點”。一個“主體”: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緊密結合構成了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體。兩個“角度”:一是縱向認識早期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二是橫向與古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的比較,認識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三個“特點”:一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二是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對的延續性(繼承性)和穩定性。3.1938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命令每年5月3日至9日為“雪恥與兵役擴大宣傳周”,以“五三濟南慘案”、“五四運動”、“五八兵役宣傳日”、“五九承認二十一條國恥紀念日”等重要紀念日對士兵、警察、壯丁,尤其是廣大青年學生進行宣傳。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增強廣大民眾的國防意識B.創新征兵宣傳的服務機制C.滿足戰時兵員補充的需要D.樹立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將紀念日與征兵制宣傳結合起來,可見其目的在于服務戰時需要,補充兵員,選項C正確;材料中強調了宣傳對象的特殊性,即針對士兵、警察、壯丁、廣大青年學生,因此其側重點并不是國防意識,選項A排除;選項B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選項D脫離材料主旨,排除。4.秦統一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初為36郡;后分邯鄲郡設恒山郡(漢設為常山郡),分臨淄郡置濟北郡,分瑯琊郡置膠東郡,分河東郡置河內郡。這一調整說明A.秦朝注重對邊疆地區的開拓B.秦朝消除六國反叛勢力C.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繁盛D.中原地區人民紛紛南遷【答案】C【解析】據材料“后分邯鄲郡設常山郡,分臨淄郡置濟北郡,分瑯琊郡置膠東郡,分河東郡置河內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地區屬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由于經濟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務增多,需要再分新郡進行管理,故C正確;以上地區并不是秦朝邊疆地區,故A錯誤;設新郡與消滅六國反叛勢力無關,故B錯誤;以上地區也不全是南方地區,故D錯誤。故選C。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秦朝再分新郡進行管理的原因,學生要緊扣材料關鍵信息,從中得出“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地理范圍,再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發展與地方管理的關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擾選項,得出正確答案。5.秦統一中國后,中央政府組織“實關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以每戶6口計,總數在70萬以上。其主要目的是A.加強君主專制主義統治B.促進全國經濟協調發展C.強化關中地區中心地位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詳解】據材料“中央政府組織實關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萬戶”可知秦朝將天下豪富遷于咸陽十二萬戶便于充實關中地區人口,從而提升關中地區的地位,故選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強化關中地區的地位,而不是強調加強君主專制主義統治,排除A項;據材料“中央政府組織實關中”,可知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關中地區的發展,而未涉及到全國經濟協調發展,排除B項;材料主旨并未強調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D項。6.在重慶談判之前,蔣介石于1945年8月14、20、23日三次馳電延安,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但第一封電報發來時,中共態度較為冷淡;收到第二封電報時,中共決定派周恩來去重慶;收到第三封電報時,中共決定派毛澤東親自去重慶。中共態度的變化A.受到了國際局勢的影響B.體現國民黨方針的變化C.說明國內和平得到保證D.反映了抗日局勢的變化【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講的是面對蔣介石的邀請中共不同的態度。由于蔣介石奉行其獨裁政策,缺乏公正解決爭端的誠意。為此,中共決定暫時中斷與美蔣的聯系,把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作為制止內戰的主要手段。所以,當蔣介石第一封電報發來時,中共態度較為冷淡。后來斯大林此間曾兩次來電促請中共接受蔣之談判邀請。而中共中央在《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告》中也專門提到:“現在蘇、美、英三國均不贊成中國內戰”。可見中共態度的變化是受到了國際局勢的影響,故答案選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最后還是發動了內戰,故排除B項;重慶談判所簽訂的雙十協定最后被撕毀,國內戰爭爆發,故排除C項;由時間“1945年8月14、20、23日”可知,日本投降,戰爭的局勢己經穩定了下來,故排除D項。7.《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記載:“1928年,國民政府修改了過去的單一稅率,改為十二級稅率,最高關稅為50%;后又改為十四級稅率,最高關稅增至80%。”這一措施體現A.關稅自主運動的完成B.對國際市場秩序維護C.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效果D.國民政府發揮經濟職能【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國民政府修改關稅,是其發揮經濟職能的體現,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1933年5月中國政府完全獲得關稅自主權,至此中國真正實現了關稅自主,與材料時間不符;B選項錯誤,提高關稅可能限制國際貿易的發展,不利于國際市場秩序的穩定;C選項錯誤,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開始于193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8.趙翼的《陔余叢考》載:“至元設行中書省于各路,遂又移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稱,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時,州縣為元兵殘破,乃隨處設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說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設 B.行省制度開始于金代C.行省制度具有繼承性 D.行省為流動的中書省【答案】C【解析】【詳解】由材料“行省之稱,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時,州縣為元兵殘破,乃隨處設行省,以治一方”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故C不符合題意;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行省在金代設立是為了“治一方”,故A不符合題意;結合所學,行省制始于元代,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反映行省與中書省之間的關系,故D不符合題意。9.下圖為1920年與1936年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在中國產業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例。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國民政府的官僚資本日益衰落B.民族資本仍然受外國資本擠壓C.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促進D.帝國主義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答案】C【解析】【詳解】圖片反映出相對于1920年,1936年民族資本在中國產業資本總額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是國民黨統治前期,“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故C項正確;國民政府的官僚資本應該是日益膨脹,只是在這一時期比例下降,故A項錯誤;民族資本仍然受外國資本擠壓不是原因,只是一種現象,故B項錯誤;帝國主義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是在一戰期間,故D項錯誤。10.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發行了新貨幣一金圓券。閱讀下面漫畫,對該漫畫的解讀正確的是A.暗示了美國忙于冷戰已放棄國民黨政府B.該現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業的經濟效益C.展示了國統區惡性通貨膨脹政策的慘狀D.該現象說明美國已壟斷了中國資本市場【答案】C【解析】1948年國統區通貨膨脹嚴重,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用金圓券取代法幣,漫畫顯示骨瘦如柴的國民政府在美國幫助下想抓住金圓券這根救命稻草,但化為泡影,反映了“國統區惡性通貨膨脹政策的慘狀”,故C項正確;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金圓券的發行加速了國民政府的垮臺,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美國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壟斷,排除D項。11.下表為明清時期中國農業發展概況(部分)。表格中的數據反映出明清時期中國的農業年份人口(百萬)糧食種植面積(百萬公頃)糧食單產(千克)14007219.81036165012332.01095175026048.01544182038159.01840A.成為中國經濟領先世界的基礎B.生產力取得了質的突破C.支撐起了人口的持續高速增長D.生態環境已經嚴重惡化【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明清時期中國農業發展較為迅速,雖然人口大量增長,但農業的發展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經濟基礎,故選C項。A項夸大了明清時期農業生產進步的意義和當時中國的國力,排除;生產力取得質的突破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故排除B項;環境惡化的結論無法從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D項。【點睛】解答表格類選擇題要注意表格中同一類數據的多少變化,通過數據的變化得出相關結論。12.唐玄宗開元年間規定:“食祿之人,不得奪下人之利”,凡官員及其伯叔、堂兄弟姊妹“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這些規定旨在()A.抑制工商發展 B.打擊門閥士族C.維護等級秩序 D.整肅官吏作風【答案】D【解析】【詳解】由材料“食祿之人,不得奪下人之利”,可得出不許官員與民爭利,起到整肅官吏作風的作用,故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對工商業的態度,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是針對官僚而言,并非門閥士族,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對等級秩序的態度,故C不符合題意。13.兩宋時期,各地先后興起的市鎮超過了3600處。作為新興的農村商業中心,市鎮并不以政治中心為依托,而是基于商業和市場活動興起,又以商品經濟體的形式發展,因而具有鮮明的經濟中心的特征。這種情況表明,兩宋時期A.鄉村經濟進行自我調整和創新B.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的歷史進程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D.城鄉之間開始出現商品交換活動【答案】A【解析】【詳解】由材料可知,兩宋時期的農村商業中心不以政治中心為依托,而是基于商業和市場活動興起,使鄉村市鎮更具經濟牲,說明鄉村經濟進行了自我調整和創新,故A項正確;材料僅體現兩宋鄉村市鎮經濟的發展,沒有體現經濟重心的南移,故B項錯誤;材料僅體現兩宋鄉村市鎮經濟的發展,沒有體現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故C項錯誤;材料僅體現兩宋鄉村市鎮經濟的發展,沒有體現城鄉之間的商品交流,故D項錯誤。14.長江三角洲地區到宋代逐漸發展為全國經濟重心,盛產米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廣泛流傳。但到明代中葉,該地區出現“多種田不如多種地”的價值取向,農戶的經營重點轉向種植經濟作物的“地”。這一現象說明該地區A.商品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B.農業生產的發展呈現出市場化的趨勢C.農業雇傭生產加速了農業商品化進程D.重農抑商思想受到主流價值取向挑戰【答案】B【解析】“多種田不如多種地”表明經營重點轉向種植經濟作物的“地”,說明市場化傾向明顯,本題選擇B選項。A選項錯誤,商品經濟在當時并不成氣候,不足以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C選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出農業出現雇傭現象;D選項錯誤,材料并沒體現商業的發展。15.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我國,提高了糧食產量,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當時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B.抑商觀念發生改變C.經濟結構發生變化D.區域經濟繁榮發展【答案】C【解析】【分析】“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種植棉花”說明當地糧食作物生產不再是主流,經濟作物開始成為主體,體現出經濟結構發生變化,C正確;A是鴉片戰爭之后;B不符合事實;D中區域經濟材料沒有體現。【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16.有學者認為,由于共產國際和蘇共在國際共產主義中的地位,蘇聯與中共結盟是一種“邏輯的延伸”,是“預先注定”的。更有人斷言,毛澤東是斯大林的“忠實信徒”,并且“一成不變依賴莫斯科”。按照這樣的推定,中蘇結盟A.源于毛澤東對斯大林崇拜B.提升了蘇聯的國際地位C.主要源于意識形態的考量D.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團結【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支部,而蘇聯在共產國際和蘇共在國際共產主義中的領導地位,決定了中國注定要和蘇聯結盟,這主要是社會意識形態上相同,故C正確;中蘇結盟主要是國家利益的需要,并非源于毛澤東對斯大林崇拜,排除A;中蘇結盟和蘇聯國際地位提升關系不大,排除B;材料表明由于蘇聯在共產國際和蘇共在國際共產主義中的領導地位,決定了中國注定要和蘇聯結盟,無法得出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團結,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由于共產國際和蘇共在國際共產主義中的地位,蘇聯與中共結盟是一種‘邏輯的延伸’”,聯系中國和蘇聯相同的社會制度的意識形態分析解答。17.金沖及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寫道:20世紀70年代,中國接待外國國家首腦和政府代表團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團分赴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對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國周邊那種嚴峻局勢已根本改觀。這一變化A.為日后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提供條件B.樹立了中國在國際舞臺的中心地位C.有利于深化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D.打擊了以美蘇大國主導的兩極格局【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中“20世紀70年代”“對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這為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條件,故A正確;材料中“60年代后期中國周邊那種嚴峻局勢已根本改觀”不等于樹立了中國在國際舞臺的中心地位,故B錯誤;C項與材料中“中國周邊”不符,排除C;“三十多起”“分赴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等于世界各國,“20世紀70年代”工作重心總體上不在經濟合作,故D錯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20世紀70年代”“對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國周邊那種嚴峻局勢已根本改觀”,聯系所學我國70年代打開外交新局面的史實和影響分析解答。18.1964—1978年,國家在川貴、云、陜、甘、寧、青等中西部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設施建設,新建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沿海一些工業企業也搬遷到西部和西北地區,這就是“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旨在A.改變舊有工業布局B.加快發展內地經濟C.備戰應對國際局勢D.創新科技調整經濟【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中蘇關系。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致使中國外部安全環境惡化,中國為應對這一國際局勢,加強了內地的國防軍事等發展。故答案為C項。AB項,改變舊有工業布局、發展內地經濟并非主觀目的,而是客觀結果,排除;D項,根據所學可知,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已經完成,而且這次調整主要是調節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比例,與材料中“中西部地區”“三線建設”無關,排除。19.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一家人種幾畝田地土地經營模式,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在國外一個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種的田地,到了中國卻需要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來完成。這樣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農民的貧苦。這反映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A.符合自給自足的農業傳統B.造成土地所有權的分散C.亟需賦予新的時代內涵D.忽略了人口眾多的國情【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強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造成了人力的浪費,生產的低效率,該制度也是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調整的,是亟需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的,故C正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在公有制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與自給自足的農業傳統有本質區別,A錯誤,排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權仍然是國家的,不會造成土地所有權的分散,B錯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是從人口眾多的國情出發的產物,而非忽略了人口眾多的國情,排除D。20.我國現行的1982年憲法誕生于改革開放初期,至今有過四次修正,涉及市場經濟的修改內容如下表,從中可以看出修改年份修改內容1988年私營經濟首次進入憲法,“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1993年“實行計劃經濟”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9年稱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對非公經濟由“引導,監督和管理”改為“鼓勵,支持和引導A.國家的重點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B.頻繁修憲不利于市場經濟理論完善C.改革開放有利于非公經濟地位上升D.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市場經濟主體【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這表明我國逐漸承認、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這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上升,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只是表明允許、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無法體現是“重點支持”;B選項錯誤,材料反映出憲法的修改有利于市場經濟理論的完善;D選項錯誤,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1.董仲舒認為,天是宇宙間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張“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這一思想A.否定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B.確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國方略C.神化皇權并力圖使之受制約D.使神權與王權開始走向結合【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這神化了皇權,同時材料“屈君以伸天”又體現了對皇權的制約,因此C選項正確。材料體現了神化皇權的同時又力圖使之受制約,是對原始儒學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而不是否定,故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思想,而不是主張以儒法合流為治國方略,因此B選項錯誤;夏商周時期神權與王權已結合,因此D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2.“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于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此詩闡釋的觀點應屬于()A.朱熹 B.陸九淵C.王守仁 D.李贄【答案】C【解析】【詳解】“致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材料“個個人心”“良知”反映了關注內心、“致良知”等理念,可判知是王守仁的觀點,故C項符合題意;朱熹主張“格物致知”,與心學不同,故A項不符合題意;陸九淵主張“心即理也”“發明本心”,與材料“良知”不符,故B項不符合題意;李贄倡導“天理”與“人欲”不可對立,故D項不符合題意。23.李贄指出“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黃宗羲認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是非”,從材料可以看出二人都A.否定君主專制 B.具有批判精神C.提出新的社會設想 D.站在新階級立場上【答案】B【解析】李贄反對盲從孔子,黃宗羲認為,天子未必完全正確,政事正確與否要交由學校判斷,這體現了兩人具有批判精神,故選B;材料沒有批判君主專制的信息,排除A;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李贄和黃宗羲的思想尚未達到提出新的社會設想的高度,排除C;李贄和黃宗羲代表地主階級利益,排除D。故選B。點睛:歷史發展要能歸納出變與不變。就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而言,變的是對君主專制的批判,經世致用的思想,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不變的是,在君主專制強化、傳統儒學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下,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可見,任何思想文化不可能脫離特定的政治經濟狀況。24.有學者認為:“清初三大儒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是對明末道德人心危機的堅強回應。他們不約而同地批評程、朱、陸、王……他們全部的哲學努力,其目的是揚棄或終結理學,以呼喚儒家基本價值觀念的重新回歸。”從中可知A.儒學在危機中努力重建B.理學不利于約束道德人心C.清代儒學回歸孔孟本源D.理學失去了傳統主流地位【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道德人心危機的堅強回應”、“揚棄或終結理學”“基本價值觀念的重新回歸”,清代儒學是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在危機中的批判發展,故答案為A。理學注重氣節、品質,凸顯人性的莊嚴,以三綱五常約束道德人心,故B項錯誤。清代儒學不是簡單的回歸孔孟本源,而是對儒學的批判継承與發展,故C項錯誤。清初三大儒的進步主張并未成為思想主流,而理學自南宋逐漸發展為官方哲學后,到明初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們,從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營養,構筑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系。25.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劉徽在《九章算術注》提出“以盈補虛”與“出入相補”原理貫通各公式間的關聯,從而將《九章算術》中的幾何知識構成一個理論體系。這表明此時期A.科學研究注重實驗B.科學研究重心轉移C.科研有非實用趨向D.科技指導農業生產【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了《九章算術》。劉徽進行的是理論研究,而不適進行實驗研究,故排除A項;劉徽個人的研究不能代表科研重心的轉移,故排除B項;劉徽的幾何理論研究不能指導農業生產,故排除D項。劉徽貫通《九章算術》各公式間的關聯,將其幾何知識構成一個理論體系,說明劉徽偏向于理論研究,脫離了實用的范疇,有非實用的趨向,故選C。【點睛】《九章算術》中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全書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二、非選擇題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右圖可以看出,漢代糧食畝產已達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隨著稻田復種指數增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又有一定的提高。但從漢代到清中葉的兩千年中,糧食畝產只增長了39%。——摘編自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怎樣的發展概況?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和清前期糧食畝產提高的外來因素。材料二在中國,小農經濟一鋤一鐮,一個主要勞動力加上一些輔助勞力,一旦和土地結合,就可以到處組織起簡單再生產,雖然脆弱,但被破壞后極易復活和再生,又非常頑強。小農經濟這種頑強的再生機制所造成的結果便是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橫向發展。——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小農經濟既脆弱又頑強的原因。舉例說明“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的具體表現。材料三中國傳統農業是在國家全力倡導、監督下得以發展成為一種進步的形態。但是,“農為國本”,這話的反面,農業受到特別“照顧”的同時,也意味著國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養支撐。正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對農業的強控制,使農業本身受到重壓,更使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整個經濟結構缺乏自身運行的獨立機制,變得非常僵硬,難以變革。——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3)概括材料三中“農為國本”的兩面性。從經濟角度分析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的原因。【答案】(1)糧食畝產總體呈增長趨勢,但增速較緩。新航路開辟后,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傳入。(2)生產規模小,封建剝削沉重,自然災害等,都使小農經濟易于破產;而小農經濟下的農民具有生產積極性,當簡單生產工具、個體勞動力和土地結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3)一方面重視農業,促其發展,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嚴控重壓,使其難以變革。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對農業的重壓,使農民缺乏剩余和積累;對工商業的抑制,使農業資源難以進入工商領域。【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農業的發展狀況。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及知識運用的能力。第一小問,需要緊扣材料一中的“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示意圖”“糧食畝產只增長了39%”等信息歸納;第二小問,可以結合材料“明和清前期,隨著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多維度評估工作效果與效率計劃
- 與作者合作合同標準文本
- 農場定制招商加盟合同標準文本
- 書加工合同樣本
- 農行按揭合同標準文本
- 上海品質營銷咨詢合同樣本
- 代購夫妻詐騙合同標準文本
- 代運營傭金合同標準文本
- 企業業務提成合同標準文本
- 2025青島勞動合同范文
- 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科書解讀
- 奶龍小組匯報模板
- 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標準
-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小升初數學試卷
- 化工原理完整(天大版)課件
- 2025年元明粉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藝術色彩解讀
- 沖壓生產管理流程
- DB32∕T 1670-2010 小麥紋枯病綜合防治技術規程
- 湛江房屋租賃合同書范本
- 2025下半年江蘇鹽城響水縣部分事業單位招聘77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