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精神疾病問題第1頁/共30頁
2001年3月底,江澤民總書記給時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的布倫特蘭寫信說:“精神疾病已經成為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精神衛生問題嚴重性的準確描述。精神疾病已成為我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另有研究數據顯示,我國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a/20100621/000186.htm
教授稱衛生部數據顯示我國有1億多精神障礙患者
/c/2011-06-11/050422622755.shtml逾千萬重癥精神病患者未獲規范治療專家吁修法/a/20110620/000052.htm?pgv_ref=aio第2頁/共30頁
精神病患者的肇事率為10%北京安定醫院司法鑒定科田祖恩等醫務人員通過對1984年至1996年共13年間的1515例精神病刑事鑒定案分析得出結論:在接受刑事被告精神鑒定案的1515例中,患有精神疾病者1248例,約占82%。而這些精神病人所實施的社會危害行為,以侵犯人身、侵犯財產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三者為主,共占94.1%。而如果精神分裂癥實施社會危害行為,發生人身傷害事件的可能性將會在50%以上,這一數字實在令人不寒而栗。精神病人刑事作案,以蓄謀、沖動二者為主,共占81.9%,其余依次為隨機作案和無目的作案。
第3頁/共30頁
以2004年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光是見諸媒體的惡性案件就有數十起。其中負面影響較大的有:1月7日,東莞市公共汽車總公司的一輛公共汽車被一名精神病患者劫持,撞傷兩人;4月20日,甘肅一名精神病男子在一小學手持菜刀將15名學生及兩名當地農民砍傷;7月27日,長春市一歹徒持刀劫持并殺死女人質事件,有報道稱該嫌犯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8月4日,徐和平在北大第一醫院幼兒園持刀行兇,砍傷18人,其中1名兒童傷重死亡。隨后警方證實犯罪嫌疑人有精神分裂癥病史;9月30日,任課教師劉紅文持刀在湖南省廣宜鄉中心小學行兇,造成學生4死9傷,65人被劫持。后據調查,劉應聘時隱瞞了精神病史;10月30日,有10年以上精神病史的葛某,懷疑自己被醫生當成試驗品,手持利斧沖進鞍鋼某醫院醫生辦公室,將午休的女醫生郭某砍死;12月3日,精神分裂癥患者劉志剛持刀翻墻闖入吉林某鎮中心小學,砍傷正在上課的12名小學生;12月26日,一個從哈爾濱飛往廈門的航班上,一精神病男子在飛機上拿著刀以自殺相威脅讓飛機改飛臺灣,后被制服……
第4頁/共30頁2010年3月23日早晨7點20分前后,41歲的原社區醫生鄭民生,手持25厘米長的匕首,將陸續要進入福建南平市實驗小學的13個小學生,殘忍地揮刀砍死8人、重傷5人;而這一切過程,前后相加不過55秒。據悉,現場的監控錄像,清晰地記錄下他行兇的整幕悲劇,但沒有一個人能自始至終觀看完其殘忍如獸的作案全程。然而他的熟人、街坊和過去的患者卻一直認為鄭大夫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仁者。是什么使得這個過去的“仁者”蛻變為今日的“屠夫”呢?第5頁/共30頁精神衛生法草案公開征意見(全文)/c/2011-06-10/135622619499.shtml精神衛生法征意見結束擾亂公共秩序規定引爭議/c/2011-07-11/015022789688.shtml精神衛生法征意見結束“被精神病”仍防不勝防/a/20110711/000105.htm?pgv_ref=aio第6頁/共30頁
精神病與神經病的區別?
精神病有兩大類,一類為功能性精神病,大腦并無器質性病變,各項檢查也無異常發現。病因目前不太清楚,強烈的精神刺激或過于悲痛可誘發本病。此類中又以精神分裂癥最為多見。另一大類為器質性精神病,即大腦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精神癥狀。由于精神病患者大腦功能不正常,所以這些患者出現了精神活動的明顯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語,哭笑無常,有時面壁或對空怒罵,有時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體于大庭廣眾面前……
神經病是由于人體中樞神經(腦和脊髓)和周圍神經病變。如偏癱多為大腦椎體束處損傷,小兒麻痹癥是脊髓灰質受損,周圍神經炎是周邊神經有炎癥等等。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癥狀:頭痛、頭暈、睡眠不正常、震顫、行走不穩定、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抽風、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縮以及無力等均是最常見的表現。
第7頁/共30頁
一精神疾病的含義二精神病形成的原因三公眾對精神病的看法四精神病類型五精神病診斷與治療第8頁/共30頁一、精神病的含義
精神疾病是肌體在內外環境不利因素影響下,導致認識、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動以及行為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第9頁/共30頁二、精神病形成原因(一)生物因素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是決定個體生物學的特征。在某些精神疾病病因中有一定地位,也是精神疾病病因中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人格障礙、精神發育遲滯某些類型等具有明顯遺傳傾向。
據國內外調查資料,精神分裂癥國內群體流行學遺傳調查,總患病率為5.6‰;家系遺傳調查為17.5‰。躁狂抑郁癥國內流行性遺傳調查總患病率為0.37‰。雖然說明遺傳因素對某些精神病有密切關系,但不能忽視社會環境的影響。
遺傳性,是先天的既得性和后天獲得性兩者相互作用形成的。且遺傳性這一因素能否顯現,還要了解病人病前和發病時社會環境對病人的影響。如良好環境或減少心理因素是可以降低或避免對病人的影響。第10頁/共30頁
2.體質和性格因素
體質,是在遺傳的基礎上個體發育過程中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個機體的機能狀態和軀體狀態。性格,是先天的稟賦素質和后天的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
體質和性格與精神疾病的發生有些相關,有的研究者從形態、生理和心理學的觀點把人們的體型分為四種類型:①瘦長型,多見于精神分裂癥;②肥胖型,往往見于躁狂抑郁癥;③力士型,常見于癲癇;④發育異常,可見于精神發育遲滯。第11頁/共30頁
3.性別和發病年齡性別和年齡由于機體的發育,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特點的差異,與精神病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女性由于性腺內分泌和某些生理過程的特點如月經、妊娠、分娩和產褥的影響,常可出現情感多變、沖動或抑郁、焦慮等。同時女性富于情感、易脆弱、敏感等。往往由于心理的應激可引起腦機能障礙。可表現出各種神經癥和某些精神病。男性常因飲灑、吸毒、外傷、性病、感染等機會較多。因而易患酒依賴,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顱腦損傷性精神障礙和神經衰弱等。第12頁/共30頁
發病年齡,不同的年齡可發生不同的精神疾病。兒童期,由于整個精神發育和心理活動還未達到成熟階段,處于幼稚情感和原始行為時期。偶可出現兒童期特有的癥狀或疾病。如行為障礙、神經癥或精神分裂癥等。青春期,由于分泌系統改變和植物神經機能不穩定,這時若遇心理因素往往易患神經癥或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中年期,正處于腦力和體力最充沛最活躍時期,思維和情感的變化復雜,易在心理因素下,常易發生妄想狀態或抑郁狀態,心身疾病等。老年前期或老年期,由于腦和軀體生理機能處于高齡衰老時期,如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心腦血管和心理活動等機能出現衰退或老化。如遇生活事件的心理因素,老年前期易患焦慮、抑郁或偏執狀態等。老年期往往發生阿爾茨海默病、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等。第13頁/共30頁
4.軀體因素
A感染,包括急、慢性軀體感染和顱內感染。由于細菌、病毒、原蟲、螺旋體的感染和其反應的高熱,電解質平衡失調,中間代謝產物蓄積和吸收,維生素缺乏,血管改變等招致腦功能或器質性病變引起精神障礙。
B軀體疾病
包括內臟各器官,內分泌、代謝、營養和膠原病等疾病,由于各種因素招致腦缺氧、腦血流量減少、電解質平衡失調、神經遞質改變等引起精神障礙。如肝性、心性、肺性、腎性等腦病和內分泌機能障礙等疾病。
C中毒
即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由于某些體外毒物中毒,如工業用毒物,食物、藥物包括催眠藥、阿片類藥等,從不同途徑經體內侵入腦部招致精神障礙。第14頁/共30頁
(二)心理、社會環境因素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對某些精神疾病的發生有一定作用。如心因性精神障礙、神經癥和與文化密切相關的精神障礙等,是心理因素起著主導作用,但不是起病的單一致病因素。主要看心理因素的性質和強度,對患者反應的程度而定。即個體對心理因素所持的態度。第15頁/共30頁
2.社會環境因素
(1)環境因素
是指社會上和環境上心理因素的影響。如空氣污染、噪雜聲音、居房擁護、情感挫折,就業壓力,交通亂雜、環境衛生不良。使人們長期處于厭煩、緊張狀態之中,易患心身疾病、神經癥和、人際關系等等增加了心理和軀體應激,對精神衛生產生不良影響某些精神病。且發病率很高。并且大部分人不會因為心理問題主動就醫或找心理咨詢師,除了經濟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屬沒有認識到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害處,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見的歧視,諱疾忌醫。
(2)文化環境是指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會風氣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等與精神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相關。由于文化、民族和環境不同出現特有的精神疾病。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有拉塔病(Latah)、行兇狂(Amok)和縮陽病(Koro)。加拿大森林地區的冰神附體(
wililge)。澳大利亞北部的靈魂附體(Molgri)。日本沖繩島的矮奴(EMU)。蒙古的比倫奇等精神疾病。第16頁/共30頁三、公眾對精神病的看法
日前,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會長于欣教授公布了一項有近8000人參與的對精神衛生認知現狀的最新調查結果。調查顯示,雖然有高達94%的回答者認識到精神健康是影響生活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識大多還停留在概念表面,僅有26%的人知道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是精神疾病,而知道多動癥是一種行為和情緒障礙的僅有10%,還有18%的人不知道精神疾病與神經疾病分屬兩個不同學科。另外,56%的回答者有盡量遠離精神疾病患者的想法,而在遇到心理障礙時,高達76%的人不會選擇向專業醫生求助,表明公眾對精神障礙患者尚存偏見,且不知精神障礙如何正確治療。
第17頁/共30頁
一般來說,人們很容易將別人的異常行為、言語、情緒等與精神病相聯系,但很少有人將自己及摯愛親朋與精神病相連系,這與公眾對精神病患者存有比較固定的看法有關。公眾對精神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對病人存在各種各樣的歧視態度,直接影響著病人回歸社會。第18頁/共30頁
四、精神病的類型
(一)精神分裂病
這是精神病里較常見的一種,是思考、知覺、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與現實有明顯的脫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主要癥狀有現實感差、不合邏輯的思考、妄想等,如被害妄想,病人整天覺得有人要害他,飯里有人下毒等;或有奇怪的行為,或重覆某動作;可能退縮沈默,不跟別人來往;可能好爭論、發脾氣,有攻擊行為出現;在情感上表現不適當,無緣無故的哭、傻笑、過度的悲傷或快樂;可能產生幻覺或錯覺,以「聽幻覺」最常見,旁邊沒有人講話,但病人卻清楚的聽到有人對他說話的聲音,而別人聽不到,且常受到聽幻覺的控制,聽到聲音告訴他做什麼,他就去做。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具有遺傳基礎的疾病,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子女此病的患病率可達28%,比一般人群高出200多倍。
第19頁/共30頁(二)情感性精神病
一組以情感障礙為原發性癥狀、呈周期性發作、間歇期內完全正常的精神病。又稱躁狂抑郁性精神病。遺傳在該病的病因中起著重要作用。臨床上有躁狂癥和抑郁癥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躁狂癥的特點是情感高漲、思維奔逸、意志增強,病人歡快、喜悅,但是易被激惹而發怒;思潮加快,說話滔滔不絕,隨境轉移;精力旺盛,睡眠減少,活動增多,愛管閑事,性欲亢進;在情感高漲的背景上,可出現夸大妄想,遇挫時可出現被妄想,這些妄想是繼發性的,隨著情緒恢復正常,妄想也隨之消失。抑郁癥的特點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減弱;病人憂傷、自責、絕望,嚴重者有自殺觀念及行動;腦力遲鈍,聯想困難,沉默寡言,興趣索然,猶豫不決,反應緩慢,活動減少,甚至呈木僵狀態;另有一些病人伴有情緒焦慮,表現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軀體性癥狀有失眠、乏力、食欲減退、性功能低下等。有的病人躁狂癥與抑郁癥交替發作,有的則只有躁狂癥或抑郁癥;躁狂癥或抑郁癥每次發作的平均時間約為6個月,每次發作后即間歇期內完全恢復正常,精神活動完整而無衰退。第20頁/共30頁(三)器質性精神病
由于腦部有明確的病理改變而引起的精神障礙。如癲癇性精神障礙、腦外傷性精神障礙、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等。器質性精神病的基本特征是:①意識障礙。病人在數小時至數日內呈現輕重不同的意識清晰水平降低。表現感知遲鈍,注意力渙散,定向力喪失,出現錯覺或幻覺,語言不連貫,運動增多或減少。意識障礙是可逆的。病人清醒后完全不能回憶或只能部分回憶。②記憶障礙。近事記憶缺損和遠事記憶缺損。③癡呆。起病大多徐緩,近事記憶力和判斷力缺損,抽象思維能力減弱,思維遲鈍貧乏,社交或職業功能減退。為明確器質性精神病的病因學診斷,要做全面的常規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腦電圖、頭顱X線攝片、腦血管造影、計算機斷層掃描(簡稱CT)和頭部磁共振等。治療包括病因治療和對癥處理兩個方面。
第21頁/共30頁五、精神病診斷
“有病早治”是疾病治療的一條重要原則,“久病難醫”也是一個普通常識。精神病是一類腦部疾病,同其它疾病一樣也是治療越早越好。其一,從理論上看,早期治療可能中斷病人腦內的病理過程,阻斷疾病進展,為腦的正常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若不及時治療、讓病情自然發展,腦內病理過程會持續不斷地損害腦細胞,甚至導致難治性的不可逆的腦損害。其二、從臨床上看,早期治療確實對病人有好處。過去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家們對精神病的早期治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結果發現,患者發病后治療越早,預后越好。不僅可消除發作時的精神癥狀,控制病情發展,取得好的近期療效,而且可改善遠期結局。反之,首次發病后延誤治療的時間越長,治療效果越差,病情容易慢性化而越難治。第22頁/共30頁
目前很多罪犯以精神上的問題來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診斷變的很為重要。這都需要法律上規定上的權威機構來診斷。診斷方法:一、思維、情感和行為一個人在思維、情感和行為等精神活動中的表現難以被大多數人接受,其本人也難以自圓其說。同時。這些精神活動的偏離又是以幻覺、妄想、行為紊亂為主要特征。
二、喪失現實檢驗能力凡是智力正常的其思想、行為總要受到法規的約束,也就是說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如果忽視這一點,對自己的言行無所顧忌,是非不分,這種現實檢驗能力的喪失,常常是精神病的重要特征。
三、影響個人或周圍環境這種偏離的言行常常嚴重地影響個人生活、工作,或者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四、偏離持續的時間以某個時間為界,精神狀態前后判若兩人;這種偏離的精神活動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判斷精神疾病都需要具備病程這一觀察指標,只有達到相應的病程,才可以診斷為某種精神疾病。第23頁/共30頁六、治療方法
研究表明,精神病高發年齡一般集中在20歲至30歲,其主要原因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們是社會上最活躍的人群,面臨著學習、就業、生存、戀愛、結婚、情感等多方面的生活內容。由于他們身臨社會實踐最多,需要承受的身心壓力最大;再加上他們經歷窄、閱歷淺、經驗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在社會生活各個環節中發生了不順利、不理想的事情,就可能引起精神衛生問題,導致精神創傷、精神障礙甚至引發精神疾病。我們完全可以預見,伴隨著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國人精神病必然呈現出范圍擴大并加劇的趨勢,因此,政府應當高度重視做好國人精神病的防治工作。
第24頁/共30頁(一)精神治療精神治療又稱心理治療,是用心理學知識及方法治療病人的心理問題。這種方法以一定的理論體系為指導,幫助人了解發病原因及如何與疾病作斗爭,應用心理學方法,借助于語言、文字或環境的作用,給予病人以有效的心理影響,達到解除精神癥狀與治療疾病的目的。心理治療主要用于神經官能癥、心因性疾病及某些重性精神病的恢復期。主要有以下幾種治療:
第25頁/共30頁
第一,支持療法。支持療法又叫支持性心理治療,主要通過對病人的指導、保證、勸解、疏導、培養興趣、調整環境等方法,來加強病人心理活動的防御能力,以恢復對環境的適應平衡,達到治療目的。第二,行為療法。行為治療,又稱條件反射性治療。是運用巴莆洛夫條件反射學說和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強化學說,對某些疾病的不良行為及異常生理功能給予矯正的心理治療方法。第三,精神分析療法。又稱心理分析,是以弗洛伊德學說為理論基礎,以心理分析技術為治療方法的心理治療。其主要手段是系統的采用聯想、夢的分析、移情和解釋,使病人能夠意識被壓抑到無意識中的未能實現的欲望,進而了解患者變態行為的真實意義和原因,最終達到癥狀消失。其缺點是時間長,難以治療嚴重精神錯亂者。第四,生物反饋治療。是指人們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和內臟反應。即把人置于一個由自己產生的生理反應的回路之中,利用專門設備,對生理功能進行檢查、放大,通過紀錄感覺到這些功能變化的反映。如此反復進行,病人便能把自己的某些感覺與軀體的某些功能聯系起來,從而學會在某些程度上調節這些功能,達到控制病理過程的目的,促使功能恢復。這種療法是以生物反饋學說為理論基礎的治療方法,適用于癜病、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癥等。第五,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口語交際:商量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語文二年級上冊(統編版)
- 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8 克和千克一等獎教案及反思
- 四年級上科學教學設計-聲音的產生-蘇教版
- 花園照明施工方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鄉村與城市教學設計3
- 6 人大代表為人民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統編版
- 釉面磚生產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年產20000噸有機硅深加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參考范文)
- 車站幕墻施工方案
- 全國人教版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用于作圖》教學設計
- 校內蜜雪冰城調查分析報告
- 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0版)課件
- 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我們受特殊保護)新課件
- 臍帶、胎盤蛻膜干細胞制備與儲存協議
- 關于藥店醫保整改報告范文六篇
- 灰砂磚合格證
- 戰地衛生及救護學習教案
- 2023年04月2023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管理及教輔崗位招考聘用筆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23年版)
- 產品終檢記錄表
- 暖通空調鍋爐系統詳細介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