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X市城市發展概念規劃ConceptualDevelopmentPlanOfHuizhouCity專題報告I國內外都市區規劃與管理專題研究報告目錄TOC\o"1-4"\h\z\u1、都市區的概念與界定 21.1國外都市區的界定 21.2國內都市區的界定 22、國內外都市區空間組合形態類型 23、國內外都市區規劃案例分析 34、國外都市區管理實踐 34.1管理機構 44.1.1大都市政府的特征 44.1.2大都市政府的組織結構類型 44.2國外大都市政府管理實踐 41、都市區的概念與界定都市區(MetropolitanArea),指一個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將外圍與其聯系密切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高的縣、市共同組成的區域,內含眾多的城鎮和大片半城鎮化或城鄉一體化地域。如果其中心城市人口規模大于一百萬,則可叫大都市區,也可由若干個大中城市作為中心共同組成大都市區。都市區不一定是一個完整的一級行政區,它可能大于市域范圍,也可能小于市域范圍,它強調的是與中心市有密切的日常社會經濟聯系,有較高的非農化和城市化水平,要有協調內部建設的某種機制(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3)。1.1國外都市區的界定大都市區是一個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與其有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具有一體化傾向的鄰接縣域的組合,它是國際上進行城市統計和研究的城市地域單元,是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時產生的城市空間形式。早在1910年美國就提出了都市地區的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體的統計標準用于國情普查,命名為標準大都市區(簡稱SMA),后來相繼改稱標準大都市統計區(SMSA)和大都市統計區(MSA)。MSA的組成部分包括三個;(1)一個5萬人以上的中心城市或一個至少5萬人的城市化地區;(2)中心城市所在縣的其余部分(稱為“CentralCounty”:中心縣),人口密度在58人/km2以上。(3)75%以上勞動力從事非農業活動且至少有15%在中心縣工作的鄰接縣(稱為“OutlyingCounty”:外圍縣),鄰接縣就業者中有25%常住于中心縣、市中。大倫敦規劃(1944年)歐美其它國家對大都市區的劃法基本類似,如加拿大的“國情調查大都市區”(CMA),英國的“標準大都市勞動市場區”(SMLA),澳大利亞的“國情調查擴展城市區”(CEUD),瑞典的“勞動——市場區”。大倫敦規劃(1944年)1.2國內都市區的界定國內學者胡序威、周一星、顧朝林等提出中國都市區的界定方案:(1)都市區是由中心市和外圍非農化水平較高、與中心市存在著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鄰接縣(市)兩部分組成。(2)凡城市實體地域內非農人口在20萬人以上的地級市可視為中心市,有資格設立都市區。大哥本哈根指狀空間組合及模式資料來源:www.hsk.dk大哥本哈根指狀空間組合及模式資料來源:www.hsk.dk巴黎地區空間結構東京大都市區多中心規劃圖(4)當中心市為小郊區城市時(一般為“切塊設市”的市),中心市的非農化水平一定能滿足第3條規定的非農化水平指標,當中心市為大郊區城市時(一般為“整縣設市”的市),整個市域還需滿足第3條規定的非農化水平指標,方可設立都市區。(5)如果一縣(市)能同時劃入兩個都市區,則確定其歸屬的主要依據是行政原則(視其行政歸屬而定),在行政原則存在明顯不合理現象時(如舍近求遠),采用聯系強度原則(即依據到各個中心市的客流量取最大者而定)。2、國內外都市區空間組合形態類型國內學者張京祥研究指出,都市區的空間組合是一種以中心城市為核心進行空間與功能組織的地域空間組合形式。同時他指出國內外各城市根據不同的具體問題和自然環境,表現出以下幾種類型:(1)同心圓圈層組合式:中心城市處于都市圈內城鎮群體空間的中心位置,其他城鎮則根據發展階段的變化而在離中心城市不同距離的縱深位置呈同心圓狀分布,這種模式以大倫敦為代表。其優點是可以隨城鎮及區域發展時序而制定靈活、連續的大都市圈發展計劃,但中心城市面臨巨大的向心壓力,尤其是中國當前處于以集聚城市化為主的發展階段,同心圓的組合模式很容易被中心城市的蔓延所吞沒。(2)定向多軸線引導式:又稱指狀發展模式,在中心城市的若干方向建立集中的發展軸線,以它們組織起與大都市圈內其他城鎮間的聯系。此模式采用的原因一般是因為中心城市在其他方向受到自然地形或其它因素的制約,如大哥本哈根的發展規劃。這種形態模式的優點是可以避免大都市圈以中心城市為核四面凝聚成巨大的團塊,但缺點是:中心城市仍將承受巨大的向心壓力,而且發展軸間(指廊間)也易成為城鎮建設用地侵占的對象。(3)平行切線組合式:在中心城市兩側邊緣以切線方式建立平行發展的軸線,大都市圈內其他城鎮沿平行切線發展,如大巴黎都市圈沿賽納河南北兩岸各建立了一條發展軸線(分別長75km和90km)。這種模式的最大優點是較好地避免了大都市圈內城鎮向心集聚所可能造成的環境惡化,平行發展軸線間空隙也不易被充填,大都市圈的整體發展格局清晰、明確。缺點是軸線兩端的城鎮離中心城市較遠,因而限制了大都市圈的半徑不能延伸太長。(4)放射長廊組合式:中心城市向外集中建設放射交通線——走廊地帶,大都市圈內城鎮沿長廊間隔分布,長廊之間為楔形開敞地區,如華盛頓都市圈的發展規劃,這種模式和(1)、(2)兩種有相似之處,但不同點是不強調不同長廓間城鎮的環形溝通聯系,整個都市圈內的小城鎮功能單一,或獨立平衡,或僅作為中心城市的簡單臥城,而不存在小城鎮間密切聯系的需求,華盛頓都市圈內即存在此種特征,而在世界其他地區則一般較少采用。(5)反磁力中心組合式:為有效地減弱中心城市的絕對凝聚作用,從而促進都市圈形態與環境的整體優化,在離中心城市一定距離處集中培育一個與中心城市引力相抗衡的城市反磁力中心。這種模式一般適用于中心城市已經發展到集聚不經濟階段。3、國內外都市區規劃案例分析都市區規劃是一種戰略性的空間規劃,一種“區域性的戰略思考”(崔功豪,2001)。其主要目的是為城市政府提出關于城市和空間發展戰略的框架(方案),規劃內容則以都市區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策略、區域空間發展模式以及交通等基礎設施布局方案為重點。當今世界各國的大城市空間擴張有兩大趨勢:(1)城市由同心圓環狀向外擴展模式轉變為軸向擴展模式。所謂城市軸向擴展,是指城市沿一定方向擴展形成比較窄的城市地區。大都市區的軸向擴展,不管是自發形成還是有意識地規劃建設,它們均依附于城市本體,向周圍地區放射擴展,根據擴展軸的性質不同,具有如下三種類型:(i)工業走廊。在大都市外圍地區,一些對交通線路依附性強的工廠、倉庫沿公路、鐵路和水道等快速交通線路,自由或按規劃建設,連續地向外延伸,形成由許多工作崗位組成的“軸”向走廊。這類走廊是在城市核心區有著強烈的內聚力、城市工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形成的,上下班人流具有明顯節律性特征。(ii)居住走廊。在大都市入城干道兩側就近布置生活居住區,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居住走廊。(iii)綜合走廊。在大都市外圍沿發展軸就近布局居住和就業崗位形成沿軸向的綜合發展走廊。(2)城市由單中心發展模式轉向多中心發展模式。具體表現在:衛星城建設、開發區建設及其城市郊區化等。表3-1國內外城市空間發展策略城市發展策略莫斯科城市劃分為8個規劃分區,設計相對獨立的“自治單元”,中心區結構處理為星型發射狀,在放射加環狀交通網當中,增加一些“脊柱”式的干道,使城市中心能夠從過境交通中解放出來。倫敦采用“細胞和道路干線結構”有機疏散城市的原則進行大倫敦的規劃;“工宿平衡”理論建設八個新城;構筑城市內環、郊區環帶、控制綠帶、農村環帶,并提出了環與放射路構成的蛛網狀道路系統,提供了高速交通的連貫系統。東京實施都市再開發計劃,建設了文京、豐島、新宿、澀谷四個副中心,分擔部分都心職能,并在東北、東京灣沿岸、西部和多摩等郊區建設與發展地方中心,分擔部分市區職能。巴黎構筑大巴黎多級中心結構;建設衛星城鎮,如市郊德方斯新城建設;實施綠色空間計劃,構筑開放式綠色空間系統;建立區域性土地利用與管理模型;建立有效的基礎交通體系,通過戴高樂機場、歐利機場、高速列車軌道線以及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體系的建設將巴黎中心聯向法國四方。香港著力于發展新市鎮。由于新市鎮的建設規模較大,均為大、中城市,加之新老市區建立了良好的產業分工和協作,如新市鎮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從而完成了單中心城市形態向多核心城市形態的轉換(1)莫斯科莫斯科城市發展策略:城市劃分為8個規劃分區,設計相對獨立的“自治單元”,中心區結構處理為星型發射狀,在放射加環狀交通網當中,增加一些“脊柱”式的干道,使城市中心能夠從過境交通中解放出來。(2)倫敦倫敦:采用“細胞和道路干線結構”有機疏散城市的原則進行大倫敦的規劃;“工宿平衡”理論建設八個新城;構筑城市內環、郊區環帶、控制綠帶、農村環帶,并提出了環與放射路構成的蛛網狀道路系統,提供了高速交通的連貫系統。(3)巴黎構筑大巴黎多級中心結構;建設衛星城鎮,如市郊德方斯新城建設;實施綠色空間計劃,構筑開放式綠色空間系統;建立區域性土地利用與管理模型;建立有效的基礎交通體系,通過戴高樂機場、歐利機場、高速列車軌道線以及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體系的建設將巴黎中心聯向法國四方。(4)東京實施都市再開發計劃,建設了文京、豐島、新宿、澀谷四個副中心,分擔部分都心職能,并在東北、東京灣沿岸、西部和多摩等郊區建設與發展地方中心,分擔部分市區職能。對國內外案例進行研究的時候,我們往往發現幾乎所有的單中心城市都在尋求多中心發展的模式,通過政策支持、道路系統規劃、開敞空間營造等等措施有機疏散高度集中的空間結構,形成扇形、多核心、多地帶的新的空間形態。已編制完成的《廣州城市建設總體戰略概念規劃綱要》確定的廣州新的空間結構也采取了這樣的模式。4、國外都市區管理實踐大都市區的空間結構比較復雜,一般來說大都市區總是包含若干個基層行政區系統。國內都市區管理實踐尚未形成系統的經驗,而國外在這方面的實踐較為成熟。由于歐美各國有著強烈的地方自治傳統,而大都市區又是一個跨城市的空間組織,因此協調地方和大都市區兩個層面的管理成為都市區管理中的最重要事宜。4.1管理機構從西方國家大都市區的管理經驗來看,一般都在大都市區層面上成立相應的政府機構,大都市區政府和地方政府實行功能分工,各司其職,從而形成層次政府體制。4.1.1大都市政府的特征東京都市區空間發展策略大都市政府(MetropolitanGovernment)是指大都市地區政府的結構或機構的安排,也稱作“大都市模型”。南京大學朱英明就此做了相關研究,并大都市政府具有有四個主要特征:東京都市區空間發展策略(1)政治合法性,由其政治代表直接選舉獲得的;(2)從高級政府到地方當局的自治;(3)范圍廣大的司法權;(4)“恰當的”地域覆蓋,基本上由功能城市地區組成。因此,大都市政府的要素是規模、自主權、資格和合法性。通過兼并或者聯合地方政府單位,大都市政府得以建立。新的地方當局的規模建立最適宜的功能基礎上,大都市政府的權力決定于大都市政府所擁有的財權。大都市政府負責地域戰略規劃、技術網絡的經營管理(運輸、水、污水和廢物的處理)、消防和文化。自主權依賴大都市政府在其控制的地域中執行與其權力范圍相關的方針的能力。大都市政府的行政長官通過直接選舉而產生。4.1.2大都市政府的組織結構類型大都市區政府的組織結構可分成以下4種類型:(1)綜合性的大都市區政府。這樣的政府組織在大都市區范圍內行使類似于地方政府的綜合職能。例如日本的東京都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單元,都政府的綜合管理權限在各大都市區中是最強的,這是一個特例。(2)僅有單項職能的專門機構。以美國最普遍。這類組織是幾個地方政府的聯合體,負責管區(不一定是整個大都市區)內某專項公共服務,如消防、供水、公共交通等。(3)某一區域的專門管理機構。負責管轄某一特殊系統或地域,如港口、橋梁等。如紐約——新澤西港務局統一管理兩州的碼頭和機場及相應的不動產,形成獨特的管理模式。(4)地方政府間的協調機構。大都市區內的各地方政府根據自愿的原則成立的區域規劃組織,主要處理都市區內諸如土地利用、住宅、環境質量、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問題。4.2國外大都市政府管理實踐在國外,大都市政府管理實踐出現較早,南京大學朱英明對英國、荷蘭、加拿大、法國等國家的大都市政府管理進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1)英國在英國主要的都市區,1972年法案通過的大都市縣是典型的“大都市模型”。在六個最大的城市地區中,大都市政府擁有許多“環境”權力和自己的稅收系統。然而,由于大都市政府的權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疫情醫療救治協議書模板
- 瓷土礦開采合同協議
- 電瓶車借車協議書模板
- 電氣焊外協加工合同協議
- 電器店用工合同協議
- 用工合同和正式合同協議
- 玩具店合作合同協議
- 電子欠款合同協議版
- 電影廣告植入合同協議
- 生蠔設備采購合同協議
- 初一泛讀黑布林 《霍利的新朋友》
- 粉筆國考行測模考大賽第十季
- 老年綜合評估和老年綜合征PPT通用通用課件
- 超星爾雅學習通《人力資源招聘與選拔》章節測試含答案
- 路面級配砂礫石墊層施工總結報告
- 主提升機司機培訓課件
- 變壓器容量計算表
- 連續油管作業技術(共122頁).ppt
-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培訓
- 3號鋼筋加工場桁吊安裝方案
- 部編版(統編)六年級語文下冊文學常識及文化常識(共4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