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第一章超高層項目定義及特點總結第二章發展歷史和各階段特點第三章國際經典超高層項目案例介紹第四章技術難點第五章
規劃設計要點第六章業態組合方式第七章高空寫字樓第八章高空酒店第九章高空住宅第十章租售策略第十一章政府公關第十二章宣傳調性和傳播方式第十三章團隊配置第一頁,共177頁。第一章超高層項目定義及特點總結1.1超高層建筑的定義對超高層建筑的定義,具有時代的特征,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劃分標準。以時間為劃分標準,對超高層的定義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72年以前,7層的建筑一般就被認為是超高層建筑。第二個階段1972年國際高層建筑會議,規定了按照層數的多少把高層建筑劃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高層:9一16層(最高到50米);◆第二類高層:17一25層(最高到75米);◆第三類高層:26一40層(最高到100米);◆第四類高層:超高層建筑,40層以上(100米以上)。第三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建筑、工程技術的進步,對超高層建筑的劃分標準,呈上升趨勢,但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一般認為:◆8-29層,高度30米以上100米以內為中高層建筑◆
30-60層,高度100米以上200米以內為高層建筑◆60層以上,高度超過200米的為超高層建筑。第二頁,共177頁。第四個階段
當前,對超高層的界定有了不同的觀點,比如美國著名的結構工程師查爾斯·湯頓認為:◆
40層以下(500英尺或164米以下)為中高層建筑;◆40-100層(500一1200英尺或164一393米)為高層建筑;◆100層以上(1200英尺或393米以上)為超高層建筑。第三頁,共177頁。1.2超高層建筑的特點總結盡管目前國際上關于超高層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但一般劃分尺度仍是建筑高度。但關于建筑高度的定義,國際上也眾說紛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樓層高度(FloorHeight),指建筑使用者所在樓層的相對標高。(2)屋頂高度(RoofHeight),指建筑主體部分的屋面相對標高,且不包括建筑頂部裝飾構件所占的高度。(3)極點高度(PinnacleHeight),指建筑外輪廓的最高點,包括建筑頂部裝飾構件或者天線所占的高度。第四頁,共177頁。舉例來講,我們通常所認為的上海金茂大廈420.5米的高度,其實指的是它的極點高度,如果按照屋頂高度計算,它的高度其實是370米;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它的極點高度為492米,而當按照屋頂高度計算時,便得先去除那個倒梯形的門洞,從而使得高度降低到460米。所以,所謂的世界第一高樓,如果按照不同的評判標準,那么頭銜的歸屬也會是不同的。極點高度420.5米屋頂高度370米極點高度492米屋頂高度460米第五頁,共177頁。1.3我國超高層建筑的定義就我國來說,沒有嚴格的超高層概念界定,但從目前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來看,一般將10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統稱為超高層建筑。當然,這種分類方法是否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以及是否符合國際一般標準還有待商榷,因為目前超過100米的建筑已經越來越多。事實上,在100米的高度,建筑物無論從結構還是設備及施工等方面均無明顯的質的變化。根據理論及經驗分析,一般在40層(大約巧150米)左右,是超高層建筑設計的敏感高度。所謂“敏感”,是指在這一高度以上,建筑物的超長尺度特性(絕對高度以及巨大規模)將引起建筑設計概念的變化,這種變化促使建筑師必須提出有效的設計對策,調整設計觀念,應用適宜的建筑技術。第六頁,共177頁。第二章超高層發展歷史和各階段特點超高層建筑,作為建筑大家庭中十分年輕的一員,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也僅僅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在這短短的一個多世紀里,超高層建筑在其結構形式、垂直交通、功能布局以及建筑形態等等各個方面都發展出了一套龐大而又豐富的科學與技術體系。鑒于這種建筑類型最早誕生于歐美國家,之后又在那兒得到其早期的發展,再往后才慢慢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便將分國外和國內兩部分分別對超高層建筑的發展史做出不同角度的闡述。第七頁,共177頁。2.1國外超高層建筑的發展歷史19世紀以前的芝加哥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直到1837年時,也僅有4000人口。由于美國的西部大開發,這個位于東、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鎮在19世紀后期急速地發展起來。到1890年時,人口已激增至100萬。經濟的興旺發達和人口的快速膨脹刺激了建筑業的發展,而1871年10月8日發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場毀掉全市三分之一建筑的大火災,更加劇了城市對于新建房屋的巨大需求。在當時這種形勢下,芝加哥出現了一個主要從事高層商業建筑的建筑師和建筑工程師的群體,后來被稱作“芝加哥學派”。追溯起超高層建筑的鼻祖,就有必要介紹“芝加哥學派”。2.1.1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超)高層建筑的發展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的重建問題顯得尤為突出。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區內建造盡可能多的建筑面積,高層建筑開始在芝加哥涌現。1880年后的十余年間,芝加哥取得了高層建筑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第八頁,共177頁。芝加哥大量的建筑設計任務吸引了一批有才華的建筑工程師(同時也是建筑師)聚集到此,如:詹尼(WilliamleBaronJenney,1832-1907年),設計世界第一棟高層建筑:家庭生命保險公司大樓。伯納姆(Burnham),設計信托大樓:第一個采用大面積玻璃外墻。魯特(Root),設計蒙納諾克大樓:當時世界上最高磚結構建筑。路易·沙利文(LouisHenrySullivan,1556-1924年),被譽為“高層建筑之父”。在這一批巨匠的不斷努力下,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芝加哥學派”。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踐任務逐漸開始反思這些建筑該如何被建造:在原來的建造方法與美學觀點下爭取層數的增加還是應有較大的變革或革新。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是工程師詹尼,其設計并于1885年建成的10層高家庭生命保險大廈(1931年被拆除),通常被認為是世界第一棟高層建筑。結構上沒有承重墻,整個建筑的重量由金屬框架支撐,圓形鑄鐵柱子內填水泥灰,1至6層為鍛鐵工字梁,其余樓層用鋼梁。標準的梁距為5英尺,支撐磚拱板。磚石外立面,窗間墻和窗下墻為磚石構造,像幕墻一樣掛在框架之上。建筑史稱它為“鋼鐵結構進化中決定性的一步”。第九頁,共177頁。1890-1894年,伯納姆與魯特提出了一件被公認為是當時芝加哥學派的杰作,這就是16層的里萊斯大廈(RelianeBuilding)。它采用了先進的框架結構與大面積玻璃窗,同時以其透明性與端莊的比例使人大開眼界。建筑基部深色的石塊砌成,它與上部的玻璃窗和白面磚塔樓形成強烈的對照。雖然狹窄的窗間墻上還有些古典的裝飾,但頂部已沒有沉重的壓檐了。芝加哥學派的另一代表作品是霍拉伯德與羅希(HolabirdandRoche)計的馬凱特大廈(MarquetteBuilding),這是一座90年代末芝加哥的優秀辦公樓的典型。它的立面簡潔,整齊排列有面寬較闊的橫長方形的“芝加哥式窗”。內部空間是不加以固定的隔斷,以便將來按需要自由劃分,這是框架結構的優點之一。從街上正面看,馬凱特大廈的外表像一個整體,但在背面卻出它是一個“E”字形的平面,中間部分是電梯廳,辦公室在它周圍。內院向面開放有利于面向內院的辦公室的采光與通風。第十頁,共177頁。在談到芝加哥學派時,不得不提到路易·沙利文(LouisHenrysullivan,1856一1924年)。沙利文是芝加哥學派的得力支柱與理論家,他的理論與實踐使當時致力于探索高層建筑設計的芝加哥進步工程師與建筑師足以稱為芝加哥派。沙利文是一位非常重實際的人,在當時有些人尚在猶豫要不要采用金屬框架結構,采用了勢必影響建筑形式,而在形式上又要不采用人們己經習慣了的折衷主義裝飾等等問題下,他首先突出了建筑功能,并提出了“形式隨從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的驚人口號。他的代表作品是1899-1904年建造的芝加哥C.P.S百貨公司大廈(CarsonPirieScottDepartmentStore)。它的立面采用了典型的由“芝加哥式窗”組成的網格形構圖。至于裝飾只在重點的部位,如入口處才有,裝飾題材是類似新藝術派,然而又兼有沙利文特點的圖案。第十一頁,共177頁。里萊斯大廈、馬凱特大廈、芝加哥百貨公司大廈第十二頁,共177頁。由此可見,芝加哥學派在19世紀建筑探新運動中所起的進步作用是很大的。(1)高層辦公樓是一種新類型,新類型必定有它的新功能,芝加哥學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設計中的主要地位,明確了結構應利于功能的發展和功能與形式的主從關系,既擺脫了折衷主義的形式羈絆,也為現代建筑摸索了道路。(2)它探討了新技術在高層建筑中的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芝加哥成了高層建筑的故鄉。(3)使建筑藝術反映了新技術的特點,簡潔的立面符合于新時代工業化的精神。雖然,“芝加哥學派”的建筑師和工程師們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和新技術,來解決高層商業建筑的功能需要,創造了具有全新風格和樣式的建筑類型,由于當時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它們缺少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因而顯得沒有深度和份量,不登大雅之堂,只是在特殊地點和時間為解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種種這些當時的社會的現狀和民眾的觀念使得這個學派只存于芝加哥一地,并且在十余年間便煙消云散了。第十三頁,共177頁。2.1.2.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超)高層建筑的發展二十世紀10年代至40年代之間約30多年中,人類社會處在一個全球范圍內前所未有的動蕩時期,兩次世界大戰將戰火燒到了當時所有的五大洲,將近一半的國家和地區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這兩場空前規模的世界大戰。由于這段歷史時期的特殊性,世界經濟的發展遭到了空前絕后的打擊,一些國家更是因為戰爭而使得經濟發展一度倒退幾十年,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筑業自然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而緩慢地發展,甚至幾乎陷于停滯的狀態。而遠離這兩場大戰主要戰場的美國卻從中得到了巨大的好處。它趁著世界大亂之時,快速地發展本國經濟,迅速趕超上了當時的英、德、法等幾大世界強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而世界金融中心也隨著由倫敦轉移到了紐約。第十四頁,共177頁?!澳μ鞓恰边@個詞在19世紀末就已出現,但真正進入“摩天樓”時代,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以紐約為中心,“摩天樓”一個個拔地而起。一個有名的事件是:1922年為紀念《芝加哥論壇報》創刊75周年而舉行的報社大樓設計競賽,萊蒙德·胡德以一個哥特復興式的方案得了頭獎。從此,胡德便成了對摩天樓設計最有影響的人物。但后來他帶頭興起一種新風格,不再照搬古典的建筑構件,而是把古典的東西加以簡化,以保持結構的合理性。同時,在建筑的表面裝飾上下功夫,創造出一套裝飾方法。因此,這個時期又被稱為“裝飾藝術”時期。這個時期典型的實例要算克萊斯勒大廈(1930年),帝國州大廈(1931年)以及洛克菲勒大廈(1932一1940年)??梢哉f,它們己經擺脫了巴黎藝術學院的影響,成功地創造出美國摩天樓的獨特形象。第十五頁,共177頁??巳R斯勒大廈、帝國大廈、洛克菲勒大廈第十六頁,共177頁。2.1.320世紀60、70年代(超)高層建筑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外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建筑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而在建筑類型方面,以高層建筑與大跨度建筑尤為突出,它充分體現了現代建筑的特征與新技術的威力,是以往任何時代所望塵莫及的。高層建筑雖然在19世紀末就己出現,但是真正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的發展還是20世紀中葉的事,它猶如雨后春筍,逐漸遍及到世界各國,特別是60年代以后,發展出的一系列新的結構體系,使高層建筑的建造又出現了新的高潮,并且在世界范圍內逐步開始普及,從歐美到亞洲、非洲都有發展??偟膩砜?,當時的高層建筑發展的特點是:高度不斷增加,數量不斷增多,造型新穎,特別是辦公樓、旅館等公共建筑尤為顯著。例如英國在第二次大戰前高層建筑僅占城市新建房屋的7%,70年代已增到42%,不過仍以20層以下為多。美國一些大城市,高層建筑更是普遍,有些中小城市也開始興建高層建筑。在居住建筑方面,各國建筑層數的發展則趨向不一。有的國家繼續向高層發展,有的認為高層居住造價貴且不近人情而控制發展,逐年下降。這與各個國家的經濟基礎、技術條件、文化意識與人民生活水平是分不開的。第十七頁,共177頁。由于高層建筑越造越高,在結構上為了減少風荷載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建造塔式建筑。如1964-1965年在芝加哥建造的雙塔形的馬利納城(MarinaCity)60層,高177米,兩座并列的多瓣圓形平面的公寓。1976年,在美國南部亞特蘭大建造的桃樹中心廣場旅館(Peach-treeCenterPlazaHotel,Atlanta)70層,圓形平面。1978年,同樣由波特曼設計的底特律廣場旅館主樓,高73層,都是塔式玻璃摩天樓的典型實例。馬利納大廈、桃樹中心廣場、底特津廣場旅館主樓第十八頁,共177頁。1965-1970年在芝加哥建成100層的漢考克大廈(JohnHancockCenter,SOM設計),高337米。1968-1971年在匹茨堡市建成64層美國鋼鐵公司大廈。1969-1973年在紐約建成的世界貿易中心大廈(WorldTradeCenter),兩座并立的110層塔式摩天樓(于2001年9月11日遭恐怖主義分子襲擊而倒塌),高411米。1970-1974年在芝加哥建成的西爾斯大廈(SearsTower,SOM設計),110層,高443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塔式摩天樓。漢考克大廈、美國鋼鐵公司大廈、世界貿易中心大廈、西爾斯大廈第十九頁,共177頁。上述高層建筑案例大都采用鋼結構體系。鋼筋混凝土結構在高層建筑中也得到很大的發展,如1976年在芝加哥落成的水塔廣場大廈(WaterTowerPlaceBuilding),76層,另有地下室2層,高260米,是70年代世界上最高的鋼筋混凝土樓房,結構采用套筒式。第二十頁,共177頁。高層建筑除美國外,在加拿大也有較大的發展。典型的例子如:多倫多在70年代初期建造的商業廣場西樓(CommerceCourtWest),57層,高239米。1974年在多倫多建的第一銀行大廈(FirstBankTower),72層方塔,高285米,當時它是除美國以外在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此外,在1963-1968年建成的多倫多市政廳大廈,是2座平面呈新月形的高層建筑,當中圍合著一座2層高的圓形會堂。兩幢高樓分別為31層,88.4米與25層,68.6米高,創造了曲面板型高層建筑的新手法。商業廣場西樓、第一銀行大廈和多倫多市政廳大廈第二十一頁,共177頁。在歐洲,高層建筑也得到發展,其中以意大利米蘭城在1955-1958年建的皮雷利大廈(PirelliTower)可作早期歐洲代表,平面為梭形。這座建筑把30層樓板放在四排直立的鋼筋混凝土墻上,而不采取傳統的框架形式。1969-1973年在法國巴黎也已建成58層(另有6層地下室)的曼恩·蒙帕納斯大廈(Maine-Montparnasse),高229米,辦公用,是歐洲20世紀70年代最高的建筑,總面積為116000平方米。在亞洲,1979年建成東京池袋區副中心“陽光大樓”,高240米,地上60層,地下3層,鋼結構套筒體系。皮雷利大廈、曼恩-蒙帕納斯大廈、陽光大樓第二十二頁,共177頁。2.1.420世紀80,90年代(超)高層建筑的發展
從80、9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的經濟逐漸由70年代的衰退走向復蘇,作為支柱產業的建筑業也相應有了新的發展。表現經濟實力的高層建筑成為這方面明顯的標志,尤其是超高層建筑的建造形成熱點。
這一時期,不僅歐美各國的高層建筑繼續大力建設,而且第三世界,特別是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高層建筑更是猶如雨后春筍,反映了經濟的增長與強烈的競爭意識。高層建筑的性質主要以辦公樓居多。在建筑的功能與技術方面已日益綜合化與智能化,建筑造型越來越多樣化,建設的數量與建筑的平均高度也在逐年增加。
綜合其特點來看,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大類:第二十三頁,共177頁。(1)地標建筑屬這一類的高層建筑數量最多,也最普遍,它們的體形多采用超高層的塔式建筑,層數一般在40層以上,重點強調塔頂部位的高聳尖頂處理,以便形成為城市的主要標志。比較著名的例子有:自由之塔(TheLibertyTower,Philadelphia,1984-1991年)位于美國費城自由廣場之上,是該城高層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塔樓石油雙塔大廈(ThePetronasTowers,KualaLumper,1995-1997年)位于馬來西亞吉隆坡市中心區),雙塔高88層,包括塔尖總高為445米,建成后超過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而獲得當時世界最高建筑的桂冠。自由之塔石油雙塔第二十四頁,共177頁。(2)高科技建筑這一類的高層建筑數量不多,但在世界上的影響卻很大,它主要在建筑內外表現了高科技的時代特點,使人們可以在傳統藝術王國之外看到一個技術美的新世界。它那震懾人心的工程威力與技術成就,已使它的建筑價值超越了其自身的實用性而具有某種精神的意義。香港新匯豐銀行大廈(1979-1985年)勞埃德大廈(1978-1986年)位于倫敦金融區的干道上,是一座保險公司的辦公大樓,設計人為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建筑外觀由2層鋼化玻璃幕墻與不銹鋼外裝修構架組成,表現了機器美學的特征。香港新匯豐銀行大廈勞埃德大廈第二十五頁,共177頁。(3)紀念建筑這一類的高層建筑常隱喻某一思想,或象征某一典范,以取得永恒的紀念形象。它們并不強調建筑的高度或形式的新穎,而是追求建筑比例的嚴謹,造型的宏偉,從而使人永記不忘。東京都廳舍(TheNewTokyoCityHall,Japan,1986-1991年)位于東京新宿新區,設計師為日本著名建筑師丹下健三。新廳舍由3座建筑組成,其中1號樓最引人注目,它基本上是模擬巴黎圣母院的造型,不過兩側的鐘塔部位作了45度的旋轉,使其具有新穎的變體,同時也不乏永恒的紀念形象。商品交易會主樓(ExhibitionandOfficeComplex,Frankfurt,Germany,1980-1985年)位于法蘭克福西南部,主樓共30層:總高度130米。大樓由建筑師昂格爾斯(0.M.Ungers,1926年生)設計,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使之具有強烈的紀念性。民族銀行中心大廈(NationsBankCenter,Houston,U.S.A,1984年)位于休斯頓市,大樓56層,238米高,由美國著名建筑師P.約翰遜設計,這個有著陡峭山墻的建筑物令人聯想起中古時代荷蘭行會大廳和德國市政廳建筑。第二十六頁,共177頁。東京都廳舍、商品交易會主樓和民族銀行中心大廈第二十七頁,共177頁。(4)生態建筑這是在當今建筑設計思想中的一種新潮流。為了使城市建設能夠適應生態要求,不致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于是不少建筑師正在探討著符合生態的設計,其中高層建筑也不例外,而且格外受到青睞。這類高層建筑的生態設計具有一些共同特點,它們都注重把綠化引入樓層,考慮日照、防曬、通風,以及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等因素,使建筑重新回到自然中去,成為大自然的一員,并努力做到相互共生,這也是人類的理想。達摩拉辦公樓(DharmalaOfficeBuilding,Jakarta,Indonesia,1990年)位于地跨赤道的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是美國著名建筑師P.魯道夫(PaulRudolph,1918-1997年)的成功作品之一。由于這里屬熱帶雨林氣候,為了解決高溫高濕給人們帶來的困擾,在設計中采用了一系列適應生態環境的手法。商業銀行大廈(Commerzbank,Frankfurt,1994-1996年)是高層生態建筑最杰出的例子。設計人為英國建筑師諾曼.福斯特,主樓的標準層平面呈微微弧狀的三角形,在其3個立面上各開了3個巨形空洞,每個洞有3層高,與側面互相錯開,在每邊空洞的平臺上都種植有花草樹木,不僅使這座大樓采光通風效果極佳,而且層層綠化與藍色玻璃幕墻結合,反映了典型的生態意識。第二十八頁,共177頁。達摩拉辦公樓商業銀行大廈第二十九頁,共177頁。(5)文化建筑在高層建筑上表現文化歷史特征是后現代主義慣用的手法,例如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1934年生)、P.約翰遜等人的作品則尤為明顯。其中有的表現了新哥特風格,有的表現了新古典風格,有的則表現后現代的混合風格,使高層建筑的藝術處理又增添了新的文化特征。休曼那大廈(TheHumanaBuilding,Louisville,Kentucky,U.S.A.1985年),它是具有文化性的高層建筑代表作之一,設計人為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1934年生)。建筑的造型是后現代主義的,它既代表了古典藝術的抽象精神,又體現了現代技術的形象,因此它是雙重譯碼的典型作品。AT&T總部大樓(AT&THeadquarter,NewYork,1984年),設計師為美國著名建筑師P.約翰遜,它被稱作歷史上對后現代主義最具影響的建筑物。該大樓是一座雄偉且對稱的摩天樓,高約200米,它為改變現代主義建筑的單調面貌開創了先導。第三十頁,共177頁。休曼那大廈、AT&T總部大樓第三十一頁,共177頁。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城市人口高度的集中,高層建筑的發展是自然的結果,它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在技術上更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成就。但是,與此同時,國外高層建筑的發展,仍存在著不少矛盾。由于土地私有和缺乏統一的城市總體規劃,大量建造高層建筑不僅對城市交通、日照、城市藝術等方面造成令人厭惡的嚴重后果,而且就高層建筑本身也有不少非議。有些人指出,高層建筑的造價高,管理費用多,能量消耗大,使用不便等等。盡管如此,目前由于社會需要的因素仍占主導地位,所以高層建筑還將繼續發展。附表:目前為止已結構封頂的世界摩天大樓前15名排行榜第三十二頁,共177頁。目前為止已結構封頂的世界摩天大樓前15名排行榜排名名稱建筑高度(極點高度)所在城市年代1迪拜塔828米迪拜20092臺北101大廈508米臺北20043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92米上海20074佩重納斯雙子塔452米吉隆坡19985希爾斯大廈443米芝加哥19746金茂大廈420.5米上海19987香港國際金融貿易中心二期415米香港20038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410米紐約(已倒塌)19739中信廣場391米廣州199710地王大廈384米深圳199611帝國大廈381米紐約193112中環廣場374米香港199313中國銀行大廈369米香港199014T/C大廈347米高雄15阿摩珂大廈346米芝加哥第三十三頁,共177頁。2.2國內(超)高層建筑的發展簡史以及發展現狀
由于歷史的原因,(超)高層建筑在國內出現得較晚,大約20世紀20年代才在少數幾個城市開始出現高層建筑。
至于它在國內成規模和成系統的發展,其實也就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漸開始的,到今天為止僅僅3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與國外(超)高層建筑的發展史相比,國內的發展史在時間跨度上較短,在發展脈絡上顯得不連貫,并有斷層現象的存在。
直到1976年,國內建成了第一幢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筑,它就是廣州的白云賓館,樓高112米。第三十四頁,共177頁。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建筑業也隨著發展的大浪潮呈現出了史無前例的一派景象。1985年,150多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的深圳速度首開大陸超高層建筑建設的浪潮;1990年,北京京廣中心突破200米;1996年,深圳地王大廈以“九天四層樓”的新深圳速度將大樓拔高到384米;1998年,金茂大廈以420.5米的高度躍居當時的世界第三和中國第一。今天,這些記錄還在被不斷地被刷新著,2004年臺北101大樓的建成一舉以508米的高度奪得當時“世界第一高樓”的稱號,而2008年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也以492米的高度奪得中國內陸“第一高樓”的稱號。第三十五頁,共177頁。第三章國際經典超高層項目案例介紹3.1哈利法塔(迪派塔)(1)簡介哈利法塔(阿拉伯語),又稱迪拜大廈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的一棟已經建成的摩天大樓。有160層,總高82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迪拜塔由韓國三星公司負責營造,2004年9月21日開始動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啟用,同時正式更名哈利法塔。
第三十六頁,共177頁。(2)建筑現況【動土時間】2004年9月21日【封頂時間】2009年10月【使用時間】2010年1月4日【建筑高度】總高度:828米(2,684英尺)【建筑用途】綜合【建筑層數】162層【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能力】6.3級地震【建筑造價】105億(RMB)【占地面積】34.4公頃【設計單位】SOM--阿德里安·史密斯【建筑溫差】底層-頂層:-10℃【開發單位】伊瑪爾地產【施工單位】中國南通六建、韓國三星工程、BESIX、Arabtec第三十七頁,共177頁。(3)建筑設計哈利法由美國SOM公司設計。塔的設計為伊斯蘭教建筑風格,樓面為“Y”字形,并由三個建筑部份逐漸連貫成一核心體,從沙漠上升,以上螺旋的模式,減少大樓的剖面使它更如直往天際,至頂上,中央核心逐轉化成尖塔,Y字形的樓面也使的哈利法塔有較大的視野享受。建筑設計采用了一種具有挑戰性的單式結構,由連為一體的管狀多塔組成,具有太空時代風格的外形,基座周圍采用了富有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幾何圖形——六瓣的沙漠之花。內部設計由喬治·阿瑪尼設計,一個阿瑪尼飯店將坐落于37樓以下的樓層第三十八頁,共177頁。哈利法塔有世界最快電梯,速度達17.5米/秒(臺北101電梯速度達16.8米/秒)。大廈內設有56部電梯,另外還有雙層的觀光升降機,每次最多可載42人。哈利法塔不但高度驚人,連建筑物料和設備也“份量十足”。哈利法塔總共使用33萬立方米混凝土、3.9萬公噸鋼材及14.2萬平方米玻璃。第三十九頁,共177頁。(4)樓層規劃哈利法塔37層以下是世界上首家ARMANI酒店,45層至108層則作為公寓,共有1000套豪華公寓。第123層是一個觀景臺,站在上面可俯瞰整個迪拜市。樓層用途B1-B2停車場及設備用房1酒店、大堂及餐廳2-3酒店、大堂及餐廳4-16酒店17-18設備用房19-39酒店40-42設備用房43-72住宅73-75設備用房76-108住宅109-110設備用房111-123辦公室124氣象臺125-135辦公室136-138設備用房139-154辦公室155設備用房156-159廣播傳送160-162設備用房第四十頁,共177頁。3.2臺北101大廈(1)簡介臺北101(Taipei101),在規劃階段初期原名臺北國際金融中心,地上101層,極點高度508米,是目前世界第二高樓(2010年)。位于臺灣臺北市,由建筑師李祖原設計,KTRT團隊建造,第四十一頁,共177頁。(2)建筑設計大樓地上有101層、地下5層,在大樓完工啟用時,其所打破的紀錄有:●含塔尖最高建筑結構高度:509米,取代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峰塔的452米紀錄●不含塔尖頂層頂板高度:449.2米,取代美國芝加哥西爾斯大樓的442米紀錄(現已被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取代)●最高使用樓層地面高度:439.2米,取代美國芝加哥西爾斯大樓的436米紀錄(現已被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取代)●最高的建筑露天觀景臺:391.8米,第91樓
第四十二頁,共177頁。臺灣位于地震帶上,在臺北盆地的范圍內,又有三條小斷層,臺北101的設計必須要能防止強震的破壞。為了增加大樓的彈性來避免強震所帶來的破壞,臺北101采用新式的“巨型結構”(megastructure),在大樓的四個外側分別各有兩支巨柱,共八支巨柱,每支截面長3米、寬2.4米,自地下5樓貫通至地上90樓,柱內灌入高密度混凝土,外以鋼板包覆。因此臺北101的中心是由一個外圍8根鋼筋的巨柱所組成。但是良好的彈性,卻也讓大樓面臨微風沖擊,即有搖晃的問題。抵銷風力所產生的搖晃主要設計是阻尼器,而大樓外形的鋸齒狀,經由風洞測試,能減少30-40%風所產生的搖晃。工程結構為了因應高空強風及臺風吹拂造成的搖晃.大樓內設置了“調諧質塊阻尼器”(tunedmassdamper,又稱“調質阻尼器”),是在88至92樓掛置一個重達660公噸的巨大鋼球,利用擺動來減緩建筑物的晃動幅度。據臺北101告示牌所言,這也是全世界唯一開放游客觀賞的巨型阻尼器,更是目前全球最大之阻尼器。第四十三頁,共177頁。內部從許多方面來說,臺北101大樓運用了許多當代摩天大樓中最先進的技術。大樓內使用了光纖和衛星網絡連線,每秒的傳輸速率最高可達1Gb。此外,日本東芝(TOSHIBA)公司制造了兩臺全世界最快的電梯,能夠在39秒之內從5樓上升至觀景臺位在的89樓。而游客也能從樓梯上到位在91樓的室外觀景臺。
臺北101打地基的工程總共進行了15個月,挖出70萬噸土,基樁由382根鋼筋混凝土構成。中心的巨柱為雙管結構,鋼外管,鋼加混凝土內管,巨柱焊接花了約兩年的時間完成。臺北101所使用的鋼至少有5種,依不同部位所設計,特別調制的混凝土,比一般混疑土強度強60%。
第四十四頁,共177頁。(3)設施辦公大樓臺北101的9至84樓為出租辦公室,其中35、36、59、60樓為“空中大廳”,將整棟大樓分為低、中、高樓段三個區域,大廳樓層提供便利商店、郵局、管理辦公室等設施,其中于2006年5月19日開幕的全家便利商店為世界最高樓層的便利商店。36樓設有國際會議中心,提供會議服務。84樓為“風云會”,為多功能活動場地。辦公大樓采用全球首創的“訪客發卡系統”(VAKS)。由德國西門子公司設計制作,訪客先利用訪客發卡機與租戶聯系,要求授權進入大樓。租戶攝影留下訪客影像檔后,即可授權發卡,訪客利用該臨時訪客卡即可進入大樓門禁,搭乘雙層電梯到達參訪樓層。訪客門禁卡使用磁條插卡式,承租單位員工門禁卡則使用感應式(RFID)。第四十五頁,共177頁。電梯在臺北101塔樓內,設有34部的雙層電梯,大樓管理人員,會依照不同時段的乘客人數變換三種的不同運轉方式。其中10部大運量電梯是從1、2樓直達四個空中大廳樓層,讓乘客可在空中大廳轉搭其他運量較小的區域電梯。
此外也設計有“電梯預叫系統”,可于電梯未到達前,以大樓電梯外的按鈕指定欲到達的樓層,在電梯內不必排隊按鍵。在非上班時間,承租單位之員工必須利用門禁卡感應啟動大樓電梯,電梯才得以運作,以維護大樓內部安全。臺北101也有電梯導覽系統及電梯乘場顯示系統,以方便乘客查詢電梯相關資訊。第四十六頁,共177頁。觀景臺臺北101的89樓為室內觀景臺、91樓為室外觀景臺。觀景臺售票處、電梯入口設在5樓。共有2部電梯可直達觀景臺,其上行最高速率可達每分鐘1010米,相當于時速60公里,從1樓到89樓的室內觀景臺,只需39秒;從5樓到89樓的室內觀景臺,只需37秒。下行最高速率可達每分鐘600米,由89樓下行至5樓僅需46秒,至1樓僅需48秒。此電梯由美國電梯顧問公司Lerch,BatesandAssociates規劃,日本東芝與臺灣崇友公司合作制造。此臺電梯的模型在89樓的室內觀景臺有展示。
旅客需至大樓購票后再乘電梯至89樓室內觀景臺。若需至91樓室外觀景臺,則需抵達89樓后,再另行購票方能進入。第四十七頁,共177頁。3.3上海環球金融中心(1)簡介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陸家嘴,2008年8月29日竣工。是中國目前第一高樓、世界第三高樓、世界最高的平頂式大樓,樓高492米,地上101層,開發商為“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公司”,由日本森大樓公司主導興建。第四十八頁,共177頁。(2)建筑概況【開工日期】:1997年年初;2003年2月工程復工?!究⒐と掌凇浚?008年8月29日?!菊嫉孛娣e】:14,400m2。【建筑面積】:381,600m2?!窘ㄖ訑怠浚旱厣?01層、地下3層?!窘ㄖ叨取浚?92米。【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結構(SRC結構)、鋼結構(S結構)?!窘ㄖ靸r】:1050億日元。【投資單位】:森海外株式會社(ForestOverseasCo.,Ltd.)?!窘ㄖO計】:KPF建筑師事務所?!窘Y構設計】:籟思理·羅伯遜聯合股份有限公司(LERA)。第四十九頁,共177頁。(3)樓層規劃大樓樓層規劃為地下2樓至地上3樓是商場,3~5樓是會議設施,7樓至77樓為辦公室,其中有兩個空中門廳,分別在28~29樓及52~53樓,79~93樓是酒店,將由凱悅集團負責管理,90樓設有兩臺風阻尼器,94至100樓為觀光、觀景設施,共有三個觀景臺,其中94樓為觀光大廳,是一個約700平方米的展覽場地及觀景臺,可舉行不同類型的展覽活動,97樓為觀光天橋,在第100層又設計了一個最高的觀光天閣,長約55米,地上高達472米,超越加拿大國家電視塔的觀景臺,超過杜迪拜的迪拜塔觀景臺(地上440米),成為世界最高的觀景臺。
第五十頁,共177頁。(3)建筑成就
◆塔樓核心筒和巨型柱施工世界先進.超高層建筑施工采用自行開發研制的整體提升鋼平臺模板體系和進口的液壓自動爬模體系,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塔樓核心筒和巨型柱結構施工中發揮了獨特作用。運用這些先進的工藝和技術,創出了塔樓核心筒和巨型柱施工的世界先進水平。◆混凝土一次泵送至492米.高強度、高耐久、高流態、高泵送混凝土技術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施工中見奇效,刷新了一次連續40個小時澆筑主樓底板3萬余立方混凝土的國內房建領域新紀錄和混凝土一次泵送至492米高空的世界紀錄。◆
225.40噸可吊至500米高空.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吊裝中采用的2臺M900D塔吊,是目前國內房建領域中起重量最大、高度可達500米的巨型變臂塔吊,塔吊總重量達225.40噸。大廈封頂后,該塔吊將在500米高空拆卸,這在世界范圍內尚無先例。第五十一頁,共177頁。◆遭遇強臺風不會引起搖晃.為提高遭遇強風時大廈酒店和辦公人員使用環境的舒適性,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在90層安裝了2臺用來抑制建筑物由于強風引起搖晃的風阻尼器,這是中國大陸地區首座使用風阻尼器裝置的超高層建筑。該裝置通過使用傳感器,能夠探測強風時建筑物的搖晃程度,抑制建筑物的搖晃?!羯虾-h球金融中心創出和將要創出的施工“之最”還有:國內首次運用工程質量遠程驗收系統,在辦公室輕點鼠標,小至鋼結構焊縫都能清晰可見;國內首次采用預制組合立管技術,均在外加工成型后分段整體吊裝,在樓板鋼結構安裝完成后安裝預制組合立管,隨結構同步攀升;國內首次在450米的垂直豎井內進行電纜敷設;采用國內少見的工廠拼裝、現場預留管口對接的整體衛生間施工工藝,使安裝和拆卸非常方便;在85層建“世界最高的游泳池”,在78—93層建“世界最高檔次的酒店”,并在93層設置“世界最高的中餐廳”;在94層建室內凈高8米、700平方米的觀光大廳和在100層、距地面472米處建觀光天閣,將成為以上海都市全景為背景的世界新的觀光景點;采用雙轎箱電梯。第五十二頁,共177頁。3.4吉隆坡石油雙塔(1)簡介吉隆坡石油雙塔位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地上88層,建筑高度452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雙塔樓,也是世界第四高的大樓。由美國建筑設計師西薩·佩里(CesarPelli)所設計的大樓表面大量使用了不銹鋼與玻璃等材質,并輔以伊斯蘭藝術風格的造型,反映出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文化傳統。第五十三頁,共177頁。(2)建筑概況【建設地點】:吉隆坡市中市KLCC計劃區的西北角【開工時間】:1993年12月27日【竣工時間】:1996年2月13日【占地面積】:40公頃【建筑高度】:452米【建筑層數】:88層【結構形式】:高軋制鋼梁支托的金屬板,鋼筋混凝土【建筑造價】:20億馬幣【投資單位】:馬來西亞石油公司【設計單位】:凱撒培禮建筑事務所·西澤配利【建設用途】:辦公【別稱】:佩重納斯大廈、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大廈、國家石油雙塔、雙子塔第五十四頁,共177頁。(3)建筑石油雙塔,為兩座88層塔樓,包含74.32萬㎡的辦公、13.935萬㎡購物與娛樂設施,4500輛車位的地下停車場,一個石油博物館,一個音樂廳,以及一個多媒體會議中心。一座是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辦公用,另一座是出租的寫字樓,塔樓的一個特色是在第42層處的天橋。如建筑師所稱,這座有人字形支架的橋似乎像一座登天門。雙塔的樓面構成以及其優雅的剪影給它們帶來了獨特的輪廓。其平面是兩個扭轉并重疊的正方形,用較小的圓形填補空缺;這種造型可以理解為來自伊斯蘭的靈感,而同時又明顯是現代的和西方的。第五十五頁,共177頁。(4)外部構造雙塔的外檐為152英尺(46.36m)直徑的混凝土外筒,中心部位是74.8英尺×75.4英尺高強鋼筋混凝土內筒,18英寸高軋制鋼梁支托的金屬板與混凝土復合樓板將內外筒連系在一起。4架鋼筋混凝土空腹格梁在第38層內筒四角處與外筒結合。塔樓由一個筏式基礎和長達340英尺但達不到基巖層之4英尺×9尺截面長方形摩擦樁,或稱作發卡樁承托。位于圓形與正方形重送交接點位置處的16根混凝土柱子支承上部結構荷載。第五十六頁,共177頁。3.5金茂大廈(1)簡介金茂大廈(JinMaoTower),又稱金茂大樓,位于上海浦東新區黃浦江畔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樓高420.5米,目前是上海第2高的摩天大樓(截至2008年8月)、中國大陸第3高樓。第五十七頁,共177頁。(2)建筑概況【開工日期】:1994年5月10日【竣工日期】:1999年3月18日【占地面積】:2.3公頃【建筑面積】:29萬平方米【建筑層數】:地上88層,地下3層【建筑高度】:420.5米【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造價】:50億【投資單位】:中國金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設計】:美國芝加哥SOM設計事務所【英文名稱】:JinmaoBuilding第五十八頁,共177頁。(3)樓層規劃金茂大廈是融辦公、商務、賓館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化高檔樓宇,第3-50層為可容納10000多人同時辦公的、寬敞明亮的無柱空間;第51-52層為機電設備層;第53-87層為超五星級金茂凱悅大酒店,其中第56層至塔頂層的核心內是一個直徑27米、陽光可透過玻璃折射進來的凈空高達142米的“空中中庭”。環繞中庭四周的是大小不等、風格各異的555間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廳等;第86層為企業家俱樂部;第87層為空中餐廳;距地面340.1米的第88層為國內第二高的觀光層(僅次于環球金融中心),可容納1000多名游客,兩部速度為9.1米/秒的高速電梯用45秒將觀光賓客從地下室1層直接送達觀光層。第五十九頁,共177頁。(4)建筑特色大廈采用超高層建筑史上首次運用的最新結構技術,整幢大樓垂直偏差僅2厘米,樓頂部的晃動連半米都不到,這是世界高樓中最出色的,還可以保證12級大風不倒,同時能抗7級地震。大廈的外墻由大塊的玻璃墻組成,反射出似銀非銀、深淺不一、變化無窮的色彩。該玻璃墻由美國進口,每平方米500美金,玻璃分為兩層,中間有低溫傳導器,外面的氣溫不會影響到內部。金茂大廈共有79臺電梯,觀光高速電梯一次可乘35人,速度為每秒9.1米,由下到上只要45秒。金茂大廈的大廳采用圓拱式的門框,給人高大寬敞明亮的感覺;墻面選用地中海有孔大理石,能起到良好隔音效果;地面大理石光而不亮,平而不滑。前廳內的八幅銅雕壁畫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它通過漢字,從甲骨文、鐘鼎文,一直到篆、隸、楷、草的演變,反映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往宴會廳的走廊,更是一條藝術長廊,體現出一種高雅的品位和豪華的氣派。
第六十頁,共177頁。(5)工程技術
商品砼和散裝水泥應用技術該技術應用于地下連續墻,鉆孔灌注樁,基坑圍護、支撐,主樓核心商、復合巨型柱。樓板等工程部位。應用的總量達到了157000立方米。金茂大廈使用的商品砼用散裝水泥。機械上料、自動稱量、計算機控制技術,外加劑和摻合料“雙摻”技術,攪拌車運輸和泵送澆筑技術,提高了土建施工生產的機械化和專業化程度。
粗直徑鋼筋連接技術金茂大廈的核心筒和巨型柱的模板均采用定型加工的鋼大模,所以在核心筒與樓面梁的鋼筋連接處,主樓旅館區環板與核心筒鋼筋連接處,巨型柱與樓面梁的鋼筋連接處,采用錐螺紋連接的施工技術。整個工程錐紋接頭共計58296只,通過對接頭的試驗及抽檢結果均符合A級水平第六十一頁,共177頁。新型模板與腳手架應用技術金茂大廈的主體結構層高變化多,還存在墻體收分和體型變化。共有3.2米、4米、5.2米等共8種高度,53層以上取消了原有的井字型內剪力墻,墻體厚度由850毫米逐步分四次收分至450毫米。尤其在24~26、51~53、85~87層設有三道外仲鋼桁架,給模板腳手的設計及超高層施工作業安全性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在主樓核心筒施工中,設計制造了“分體組合自動調平整體提升式鋼平臺模板體系”,成功地完成了高空解體和組裝,解了利用一種模板體系在兩種不同結構的施工技術,創新地采用了電腦自動調平技術控制系統提升的施工技術,及采用全封閉模板體系,使施工安全可靠,操作簡便、創造了一個月施工13層的施工速度。第六十二頁,共177頁。高強混凝土技術金茂大廈工程采用了C60和C50的高強度混凝土,基礎底板均采用C50混凝土。主樓核心筒從地下至31層為C60混凝土,主樓核心筒從32層至62層為C50混凝土。巨型柱從地下室至31層為C60混凝土,巨型柱從32層至62層為C50混凝土。C60混凝土17488立方米,C50混凝土33708立方米。其中主樓基礎承臺厚度4米,為13500立方米C50高標號混凝土,并一次性連續澆搗完成。在如此大的高標號混凝土連續澆搗中,選擇合理的材料及配合比設計,并采用“內散外蓄法”養護,內設冷卻水管,薄膜草包覆蓋,及電腦測溫系統。將混凝土內部溫升峰值控制在100℃以內,使內外溫差小于25℃。
建筑節能技術金茂大廈主要填充墻、防火分區隔墻等均采用空心砌塊。其中,120mm厚砌塊4901平方米,190mm厚砌塊49742平方米,250mm厚砌塊1098平方米,300mm厚砌塊3493平方米。金茂大廈裙房屋面、主樓局部屋面也采用了屋面保溫層。其中,裙房屋面約7500平方米,主樓局部屋面約2500平方米。
第六十三頁,共177頁。
硬聚氯乙烯塑料管的應用技術在金茂大廈裙房基礎底板施工中,采用了國內首次出現的大面積靜力釋放層技術。φ100PVC管1184米,φ150PVC管511米。將地下水通過大面積濾水層集中排到集水井,再通過泵抽至地面來釋放和消減地下水對底板的浮力。此項技術在縱橫交錯的盲溝中設置多孔PVC濾水管。大面積靜力釋放層技術的應用,使裙房基礎底板的厚度僅為0.6米左右,而按傳統設計基礎底板厚度至少要1.5-2.0米,比傳統做法薄0.9m左右。
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金茂大廈主樓基礎承臺為C50高標號混凝土,方量13500立方米。在配合比設計中,我們摻入了一定量的磨細粉煤灰,發揮其“滾珠效應”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并因此取代部分水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同時,在砌筑砂漿拌制過程中,也摻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粉煤灰的用量約4500噸,達到節能、高效的目的。
第六十四頁,共177頁。
建筑防水工程新技術設計要求在金茂大廈基礎底板下施工防水層。防水材料采用美國膠體公司的纖維裝單夾防咸水CR膨潤土防水膜、膨潤土填縫劑和多用途膨潤土粉粒。防水膜用于大面積鋪貼,填縫劑和多用途粉粒用于嵌縫、填補空洞。CR膨潤上的用量約23608平方米。CR型膨潤土防水系列材料是一種柔性的高強度聚丙烯紡織物和火山灰鈉基膨潤土的復合物,它的技術特點是:遇水膨脹,柔軟、高強度,抗污染,抗老化。它的應用,豐富和發展了國內防水材料的種類,為今后新型防水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實踐經驗。
其他新技術的應用在金茂大廈的施工過程中,應用了“超大超深基坑的支護技術”、“高精度測量技術”、“大型垂直運輸機械應用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金茂大廈地下室開挖面積近2萬平方米,基坑周長570米,開挖深度19.65米,土方量達到了32萬立方米,是上海地區軟土地基施工中開挖面積最大,開挖深度最深的基礎。在基坑圍護方面,設計了空間桁架式全現澆鋼筋混凝土內支撐技術,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和安全,又縮短了施工工期。第六十五頁,共177頁。(6)平層設計商務辦公專為辦公設置的五組26臺高速電梯采用獨特的玻璃轎廂,玻璃門廳,寬敞明亮,可迅速而又舒適地把客人送達各辦公樓層而又不必中轉。每十層5-6部電梯的配置可保證客人在上下班高峰時,候梯時間不超過45秒,給人以便捷的交通。辦公區的電梯還有一個創新的"空中對接"自救功能,一旦在半途發生故障,遠程控制系統GRT將指令相鄰的電梯迅速依旁??浚娞蒉I廂的側門將自動打開,使客人迅速脫離困境。金茂大廈辦公區在塔樓的3-50層,建筑面積為122,871平方米,均為無柱大空間,層高4米,凈高達2.7米,租戶可根據自身的需要任意進行分隔和布置.第六十六頁,共177頁。辦公區的統長采光窗寬敞明亮,自然采光達到最佳狀態。照明嵌裝式燈罩,1.5米×1.5米均勻布置,光照均勻,光線柔和,照度達450-500LUX,對電腦熒光屏無反光,不刺眼,有利于電腦時代眼保健。金茂大廈辦公區的空調選用世界先進的低溫送風的變風量機組,新風量.5升/秒/人,每層辦公區還設有24只手動溫控器,可使室溫在19℃-29℃范圍內任意調節。在空調系統的末端設有消音設備,為客人提供安靜的辦公環境。金茂大廈的空調設計已獲美國"供暖、制冷及空氣調節工程師協會"優秀設計獎。每層辦公區還設有茶水間,24小時免費提供經砂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紫外光消毒三級過濾的飲用水和開水,免費為客人提供清潔衛生的飲用水。第六十七頁,共177頁。內駐酒店上海金茂君悅大酒店位于金茂大廈塔樓53-87層,擁有全豪華客房等555間/套,設在58-85層,其中78-85層為酒店行政樓(7個層面),并在82層設有佳賓軒,內有貴賓接待處,專用會議室,商務中心,會客廳,并提供貴賓早餐休息服務??头款愋凸灿芯欧N,比例為雙人床間37%,單人床間55%,套房8%。擁有設備齊全的商務中心,兩個大、中型宴會廳和十個會議廳,裝備先進的藝術多媒體器材及聲象設施一應俱全。各式風味餐廳,情調各異的酒吧、綠州建身中心及57層之室內游泳池,設有88層觀景臺。53層的鋼琴吧和玲瓏吧舒適休閑,可供108位客人飲酒、觀光和娛樂。54層為空中大堂,設有咖啡餐廳,并提供早、中、晚自助餐。55層粵珍軒占了一個層面,擁有瓊臺仙閣式的雅座和各式包房,同時供200位客人用餐。第六十八頁,共177頁。位于56層的“食在56”,提供正宗的意大利比薩餅、意式西菜、美洲燒烤和日本料理,同時供給275位賓客用餐?!笆吃?6”的特點是一律明爐。位于57層健身中心,擁有室內溫控游泳池,為男女老少分設了水浴設施,健身器材,健美,舞蹈以及按摩美容,理發,醫務室等。音樂廳坐落于金茂大廈裙房一層,由音樂廳和藝術走廊兩大部分組成,共有座位398個,以演奏室內樂為主。86層是上海最豪華的會員制俱樂部,內設中餐包房4間、西餐廳1間,還有臺球室、桑拿房、按摩室、酒吧間、KTV包房等?!熬胖靥炀评取蔽挥?7層和87夾層,可同時供248位賓客享用各式飲品,休閑和欣賞浦江兩岸的美麗風光。第六十九頁,共177頁。裙房功能裙房共有6層,建筑面積達32270平方米。裙房一層備有700平方米展覽廳,可容納380座位的演示廳及小型會議室、多功能廳。演示廳配有同聲傳譯和頂級視聽設備,可舉行新聞發布會、學術報告會、國際會議等等。裙房二樓擁有千人大宴會廳、750人規模的水晶廳,以及諸多的嘉賓廳、會議廳、多功能廳。裙房3-4樓面向上海浦東世紀大道的北端,是浦勁娛樂中心,設有豐富多彩的舞臺表演廳、舞池、酒吧和美食,以及KTV包房。金茂購物中心位于大廈裙房的5-6層,商場總建筑面積為15664平方米。平均寬度達5米的主通道選用進口地板鋪就而成。由特殊玻璃地磚拼設的空中走廊及螺旋扶梯;商場中庭結合大跨徑玻璃穹頂的自然采光。購物中心采用以高強度不銹鋼及落地式玻璃分隔組成的開放式商鋪。16組自動扶梯。為方便游客,觀光廳進出口處的地下一層設有食府。在裙房的三至六層有不銹鋼盤旋梯、玻璃地面的天橋和懸空的九曲橋。第七十頁,共177頁。游覽觀光上海金茂大廈第88層觀光廳,高度為340.1米,面積為152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觀光廳。觀光廳裝飾豪華,全部采用進口天然大理石,其中墻面石材厚度只有3毫米;玻璃幕墻視野開闊,憑欄遠眺,黃浦江兩岸的都市風光以及長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兩臺每秒運行9.1米的直達電梯,只需45秒就可以將游客從地下一層到88層觀光廳。第七十一頁,共177頁。第四章超高層建筑技術難點超高層樓宇就像一條豎立起來的街道,存在著安全、內部交通、環境、能源消耗等多種難以妥善解決的問題,越是向高處發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適用舒適等問題就愈多,對結構、建筑、機電、暖通、電梯等專業的要求就越高。第七十二頁,共177頁。難點1——結構系統由于超高層建筑結構的特殊性,建筑內部的梁柱將會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結構設計中要考慮異型柱的使用,特別是在超高層住宅戶型設計中,充分全面考慮梁柱的影響、規避及利用是設計的難點對于結構設計來講,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擬建場地的抗震設防烈度以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設計原則,選擇相應的結構體系,一般分為六大類:框架結構體系、剪力墻結構體系、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框—筒結構體系、筒中筒結構體系、束筒結構體系。七十年代以前,我國的高層建筑多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剪力墻結構。進入八十年代,由于建筑功能以及高度和層數等要求,筒中筒結構、筒體結構、底部大空間的框支剪力墻結構以及大底盤多塔樓結構在工程中逐漸采用。九十年代以來,除上述結構體系得到廣泛應用外,多筒體結構、帶加強層的框架—筒體結構、連體結構、巨型結構、懸挑結構、錯層結構等也逐漸在工程中采用。
第七十三頁,共177頁。為適應結構體系的多樣化,結構材料向多樣性發展,八十年代以前高層建筑主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進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我國鋼材產量的增加,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逐漸采用。如金茂大廈、地王大廈都是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此外,型鋼混凝土結構和鋼管混凝土結構在高層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廣泛應用。高層建筑結構采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斷提高,從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級發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在高層建筑的梁、板結構中廣泛應用。鋼材的強度等級也不斷提高。高層和超高層建筑在結構設計中除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號RC)外,還采用型鋼混凝土結構(代號SRC),鋼管混凝土結構(代號CFS)和全鋼結構(代號S或SS)。建筑高度100m,柱網為8.4m,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墻或框—筒結構體系較為經濟合理,這種結構體系的剪力墻或筒體是很好的抗側力構件,常常承擔了大部分的風載和地震荷載產生的水平側力,總體剛度大,側移小,且滿足玻璃幕墻的外裝飾要求。超高層建筑的樓板和屋蓋具有很大的平面剛度,是豎向鋼柱與剪力墻或筒體的平面抗側力構件,同時使鋼柱與各豎向構件(剪力墻或筒體)起到變形協調作用。
第七十四頁,共177頁。一般鋼結構建筑物的樓板和屋蓋,都采用軋制的壓型鋼板加現澆鋼筋混凝土(簡稱鋼承混凝土)樓板和屋蓋,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設計鋼承混凝土樓板和屋蓋時沒有考慮鋼承混凝土樓板和屋蓋與鋼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對于板底呈波形的計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認為計算繁瑣,就按平板計算,這樣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鋼梁的用鋼量。
如果采用鋼梁與鋼承混凝土樓板共同作用,簡稱MST組合梁,只要計算正確,配筋合理,栓釘可靠,則可以節約樓層和屋蓋鋼梁的用鋼量20%左右,而且不需對鋼梁進行穩定驗算。
第七十五頁,共177頁。難點2——垂直交通設計超高層建筑,核心筒的設計需平衡采光、節能、易于維護、減少公攤、不同業態核心通上下統一等多方要求,是建筑設計的難點之一。往往需通過多方案論證比較,找尋最優化方案。
高層建筑與其它建筑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有一個垂直交通和管道設備集中在一起的、在結構體系中又起著重要作用的“核”(Core)。而這個“核”也恰恰在形態構成上舉足輕重,決定著高層建筑的空間構成模式。隨著高層建筑建設的發展、高度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在高層建筑的設計過程中,逐漸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內核”空間構成模式。在建筑處理上,為了爭取盡量寬敞的使用空間,希望將電梯、樓梯、設備用房及衛生間、茶爐間等服務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間占據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視線良好、交通便捷。在結構方面,隨著筒體結構概念的出現、高度的增加,也希望能有一個剛度更強的筒來承受剪力和抗扭。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識地利用那些功能較為固定的服務用房的圍護結構,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體處于幾何位置中心,還可以使建筑的質量重心、剛度中心和型體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結構受力和抗震。
第七十六頁,共177頁。這種“內核”空間構成模式,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以其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和造價相對低廉的優勢,很快便成為高層建筑中最為流行的空間布局形式。當然,除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內核”布置方式之外,高層建筑還有其它的布局方式,如“外核式布局”和“多核式布局”等等。盡管中央核心筒式布局的筒體周圍的房間需要人工采光和機械通風,總會多少給人帶來不適感,但是一直以前,“內核”式的布局形式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皟群恕笔降牟季中问郊捌渥兎N不僅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而且,大多數著名的超高層寫字樓建筑也都采用這種形式。但是作為超高層住宅建筑,這種內核式的布局存在著諸多不便利之處。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建筑需求的變化和設計側重點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為主流的高層建筑“內核”空間構成模式開始受到了挑戰。
第一次變革主要還是出于造型上的需要和建筑設計理念的變化,如70年代前后出現的“雙核”構成模式。雙側外核心筒的布局,不僅有利于避難疏散,而且也使高層建筑的外觀造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貝聿銘設計的新加坡“華僑銀行中心”(OverseaChineseBankingCenter,1976)和日建設計設計的日本“IBM本社大樓”(IBMHeadofficeBuilding,1972)等等就是當年風行一時的雙側外核設計手法的代表。
第七十七頁,共177頁。第二次變革最先對核心筒提出革命性建議的是設備專業,他們認為隨著建筑設備的日趨增多和越來越復雜,如果把設備用房和管道井從核心筒中分離出來,可能會更有利于管理和維修。而80年代以后,智能化建筑的普及和電信設施的不斷增加,導致了在高層建筑中大量應用計算機和電信通訊設備,甚至許多建筑在竣工之后,仍然頻繁地改造布線系統和增添新設備。智能化辦公樓中的光纜與電腦網絡管道井、配線箱以及中繼裝置等,每層都必須設置三處以上才算合理。這樣,建筑上為了滿足機電設備經常變動的需要,便開始將“核”分散化,分置多處設備用房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
對于結構專業來說,加強建筑周邊的剛度也會有效地抵抗地震對高層建筑的破壞,所以如果將垂直交通和設備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邊,則無疑也會對結構抗震有利。同時,這種分散的多個外核的空間構成模式,也正好適用于新興的巨型框架結構(SuperFrame),使這種結構體系中的巨型支撐柱具有了使用功能。其最典型的實例就是丹下健三設計的日本“東京都新都廳”(NewTokyoCityHall1991)。
第七十八頁,共177頁。而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看,核的移動、垂直交通、服務性房間和管道井分散到建筑的周邊,對于高層建筑的空間構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變化也是極具革命性的。它不但適應了其它專業的需求,而且還有利于避難疏散,創造更大的使用空間和使高層建筑的底部獲得解放。這種空間構成模式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先進性,很快便被推崇技術表現的歐洲建筑師們所發現,并創造性地應用在他們的作品之中。羅杰斯(R.Rogers)設計的英國“倫敦勞埃德大廈”(Llogd′sofLondon,1986)、88木街辦公樓(88WoodStreet,LondonEC2,1999)和福斯特(N.Foster)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NewHeadguartersfortheHongkongBank,1986)等等即是分散式核心筒的杰作,它們從內部的空間構成到外部立面,均與中央核心筒式的高層建筑大相經庭。
此處,在規模較小的高層建筑中,近年來還出現一種核與主要使用空間分離化的現象,垂直交通、服務性用房和設備管道井均分別獨立,與建筑主體分開。主要使用空間更加完整,四面對外,核與主要使用空間之間以連廊相接。從結構的角度來看,核的剛度較大,而主體較柔,兩部分各自分別工作,既受力合理又相對經濟。當然,連接部分的設計是這類高層建筑設計的關鍵所在,不過這種設計方式給建筑外觀帶來的變化,已引起了建筑師們的觀注,并很快在歐洲和日本流行起來。德國的漢諾威建筑博覽會管理辦公樓(VerwaltungsgebaudederDeutschenMesseAG,2000)、埃森RWE公司辦公樓(RWEAGCorporateHeadguarters,1996),以及日本東京的東急南大井大樓(TokuMinami—01Building,1994)和大阪的凱恩斯本部辦公樓(KeyenceCorporation)
第七十九頁,共177頁。核與主要使用空間分散和分離還可以使樓梯間、衛生間等直接對外自然采光通風,既節約能源,又省去消防所需的加壓送風設備,更符合低能耗,可循環的現代設計原則。因此,近幾年強調生態、節能的高層建筑多采用這種布局方式。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設計的高層建筑,不但樓梯、衛生間等全部對外,而且電梯筒壁還被刻意用來遮擋日曬,可謂“分散外核空間構成模式的生態設計方式”?!凹∑聫V場大廈”(PlazaAtrium,1986)及其最新設計的“新加坡展覽大廈”(ExhibitionTower1999)就都反映出這一設計特征。而另一位歐洲的建筑師赫爾佐格(T.Hetzag)設計的前述之德國漢諾威建筑博覽會管理辦公樓,也以其生態觀念贏得了眾口稱贊。第八十頁,共177頁。難點3——電梯在超高層建筑中,快速、高效、平穩的垂直服務是難點之一。電梯作為垂直交通工具,對其數量的配置、控制方式及有關參數的選定將不僅直接影響建筑物的一次投資(一般電梯投資約占建筑物總投資的10%左右),而且還將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經營服務質量。在建筑物內,恰當地選用電梯的臺數、容量、運行速度、控制方式非常重要,而建筑物內的電梯一經選定和安裝使用就幾乎成了永久的事實,以后若想增加或改型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在設計中應該在設計開始時對電梯的配置應予以充分重視。
現代超高層建筑大都超過60層,建筑內人口流動大,縱向交通主要依賴電梯,有效設計超高層建筑的電梯的關鍵是運用各種局部電梯進行服務,并把局部區域電梯系統組織起來。通往這些局部區域,通過由地面始發站至局部區域的空中候梯廳之間的快速穿梭電梯進行服務,乘客到達空中候梯廳后再換乘區間電梯。為了能夠將乘客以最快的速度運送到達目的地,一般以建筑每30~35層為一局部區域。第八十一頁,共177頁。由于超高層建筑采用多梯系統,為了提高電梯群的使用效率,以最快的速度滿足乘客的需要,縮短乘客等候時間,為此應采用微機電梯控制系統,通過計算機控制系統及時地處理大量信息,判斷各站臺的呼叫信息和各電梯的位置、方向、開閉狀態、轎廂內呼叫等各種狀態,以提高運送能力,改善服務質量,提高超建筑的經濟效益。電梯微機群控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轎廂到達各停靠站臺前應減速,到達兩端站臺前強迫減速、停車,避免撞頂和沖底,以保證安全。2.對轎廂內的乘客所要到達的站臺進行登記并通過指示燈作為應答信號,在到達指定站臺前減速停車、消號,對候梯的乘客的呼叫進行登記并作出應答信號。3.滿載直駛,只停轎廂內乘客指定的站臺。4.當轎廂到達某一站臺而成空載時,另有站臺呼叫,該轎廂與另外行駛中同方向的轎廂比較各自至呼叫層的距離,近者抵達呼叫站并消號。5.端站臺乘客呼叫,調用抵端站臺轎廂與空載轎廂之近者服務。6.在各站臺設置轎廂位置顯示器,對站臺乘客進行預報,消除乘客的焦急情緒,同時可使乘客向應答電梯預先移動,縮短候梯時間。7.站臺呼叫被登記應答后,轎廂到達該站臺時應有聲音提醒候梯乘客。8.運行中的轎廂掃描各站臺的減速點,根據轎廂內或站臺有無呼叫決定是否停第八十二頁,共177頁。9.乘客站臺呼叫轎廂,同站臺能提供服務的所有電梯的應答器均作出應答。10.控制室將電梯群分類,分單數層站停和雙數層站停,所有電梯都以端站為終點,在中間層站,單數層站臺呼叫雙數層站臺的轎廂,控制室不登記,不作應答,反之也一樣。11.中間站臺呼叫直達電梯不登記,不作出應答。12.轎廂完成輸送任務,若無呼叫信號或被指示執行其它服務,則電梯停留在該站臺,轎廂門打開,等待其它的呼叫信號。13.控制系統時刻監視電梯的狀態,同時掃描各站臺的呼叫的狀態。超高層電梯的供電系統超高層電梯的供電系統一般都配置兩路獨立的供電電源,以保證電梯的用電,防止電梯的供電中斷而使乘客滯留在行駛的電梯內。當一路電源發生故障或進行維修時,另一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級計算機MS Office備考新思路試題及答案
- 學習Photoshop的實戰技巧試題及答案
- 面對財務成本管理挑戰的新思維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二級MySQL在復雜數據環境下的適應能力試題及答案
- Delphi編程規范考核相關題目及答案
- C++經典算法實現的考試題目試題及答案
- 2025七年級下冊數學資源分享計劃
- 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心得體會
- 物聯網硬件設施安裝與維護服務補充協議
- 影視基地高標準清潔保養服務合同
- 2024年滌綸FDY油劑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JJF 1049-2024溫度傳感器動態響應校準規范
- 《形形色色的人》習作教學課件
- 2024-2030年中國軍工信息化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幼兒園男性教師對幼兒性別意識發展的影響
- 《復發性流產診治專家共識2022》解讀
- 初中生財商素質教育教學設計
- 泵站運行管理手冊
- SH∕T 3097-2017 石油化工靜電接地設計規范
- HJ1188-2021核醫學輻射防護與安全要求
- 居間服務合同范本在線查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