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專題報告_第1頁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專題報告_第2頁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專題報告_第3頁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專題報告_第4頁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專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X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專題報告目錄TOC\o"1-2"\h\u5508第一節現狀概況與評價 212920一、現狀概況 232656二、歷史沿革與城址變遷 221149三、文物古跡概況 330697四、現狀評價 31118五、名城特色 38929第二節規劃依據、原則和目標 54319一、規劃依據 527333二、規劃原則 512322三、規劃目標 527340第三節保護內容和保護體系 620158一、保護內容 62690二、保護體系 730233第四節文物古跡保護規劃 75531一、文物古跡分布現狀 74976二、文物古跡保護方法 815187三、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措施 831803第五節市域文化資源的保護 931165一、市域文化資源分布 917079二、保護措施 1023737第六節老城整體風貌保護 1017295一、保護目的 1030056二、老城區范圍 1024062三、保護措施 1122092第七節兩區一線保護規劃 124580一、兩區一線內容 12387二、崗山鐵山保護區 1223460三、歷史文化軸線的保護 1325016四、歷史風貌保護區 139154第八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1827586一、展示和利用歷史文化遺存 182200二、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 1813830第九節規劃實施措施 1915008一、加強宣傳 1931763二、完善立法 1910278三、深化規劃 1930749四、理順關系 1923383五、落實資金 192361六、恢復利用 19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專題報告現狀概況與評價現狀概況XX是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鄉,被譽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歷史沿革與城址變遷歷史沿革XX歷史悠久。據城區以南6km處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野店遺址發掘證明,在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處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期間,境內即有東夷少昊部落繁衍生息。至夏代,屬徐州;殷商時,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曹俠于此,定國號為邾,附屬于魯國,后為楚所滅。秦統一中國后設騶縣,至唐初改騶縣為鄒縣。1992年10月撤縣設市至今。城址變遷XX市治所原設于嶧山之陽的邾城故城,今嶧山鎮紀王村一帶尚存故城遺址。今城區原為春秋時代魯平陽邑,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平陽入鄒,始將鄒縣縣治由邾國故城遷此。明初,始以土筑城墻;明萬歷五年(1577年),改砌磚城墻。城為方形,周長4里80步,合945丈,高1丈6尺5寸,基寬2丈1尺,頂寬1丈6尺,城垛1528個,垛高4尺5寸。設有4門:東名瞻岳;北名近魯;西名襟濟;南名崇教。環城掘有1丈多深7尺寬的城壕,以因利渠水注之。明天啟二年(1622年),遭白蓮教人拆毀。清順治五年(1648年)修復,改城垛為375個。后歷經地震、洪水、兵,部分倒塌,遂屢屢修葺。至1950年全部拆除。境內山多民少,舊時為偏僻小縣,城區亦顯蕭條。明初漸成為北京至南京的陸路交通要道。清末民初,津浦鐵路全線通車設鄒縣站后,始較前繁盛。至1938年,城區面積約0.5km2,約有居民2萬人。1950年拆除舊城墻,填平城壕,修建環城公路,以舊城為基礎,向東、西、北三面拓展。東近西葦水庫,西越鐵路至岳莊、廟戶村,北抵崗山,南達唐王河南岸。1992年,城區面積17.2km2。古城范圍古城本應指明故城,但是明故城城墻已毀,城內原始風貌也已經改變了很多。明故城南側的以孔府孔廟為中心的地段歷史風貌保存相對完整。所以本次保護規劃中,適當擴大保護范圍,加強對老城區的保護。老城區范圍北至平陽路,南至唐王河,西至崗山路,東至嶧山路。文物古跡概況XX的市域范圍內各類文物史跡313處。其中古遺址147處,古墓葬77處,古石刻、碑碣48處,古建筑33處,近現代史跡8處。從文物等級上來看,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XX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XX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XX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詳見《XX市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F狀評價山水自然環境條件好,但保護不夠。歷史悠久,但古城保留不完整,歷史傳統風貌已經改變。文物古跡眾多,且多沿孔孟文化帶周邊分布,城區內文物古跡多為古建筑,在老城區分布較為集中。名城特色名城的主要內容決定名城的特色。通常名城的特色主要表現為下面幾個方面:文物古跡的特色、自然環境的特色、城市的格局特色、城市輪廓景觀及主要建筑和綠化空間的特色、建筑風格和城市風貌的特色、名城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其中,文物古跡的特色主要表現在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內容和形式上;自然環境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名城的山、水、風景的特色風貌上;城市的格局特色反映一個城市的規劃思想;城市輪廓景觀及主要建筑和綠化空間的特色包括反映名城的主要入城方向,城市制高點的景觀特色,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建筑群體等。規劃根據XX實際,確定其名城特色為:山、水、城相依的城市整體風貌?!疤幪庈幋皩﹀\屏,一抹青山半入城”。通過XX城址從嶧山之陽至崗山之陽變遷的歷史,可以看出XX的選址和布局與周圍的山川有機和諧的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城市規劃思想。儒家文化氣息濃厚,文物古跡成體系。歷史文物古跡在城區內尤其是老城區內較為集中,文物之間具有關聯性,可圍繞孟子形成儒家人文體系。崗山、鐵山、嶧山摩崖石刻將人文景觀與自然風景有機融合,亦成風景名勝體系。南北兩區隔河相望,老城風貌依稀可辨。明故城區和兩孟文化區一北一南,隔因利河相望,成為歷史風貌展現區。

規劃依據、原則和目標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國家、省、市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技術政策XX市提供的有關資料規劃原則堅持文化遺產保護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城市發展建設的關系。使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既切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又適應現代化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真實性及其歷史環境風貌的完整性。既要保護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又要繼承和弘揚無形的優秀傳統文化,使之相互依存、相互烘托,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立足長遠,遠近結合,逐步實施。規劃目標總體目標保護好自然、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城市自然人文特色,促進城市社會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近期目標以保護為主,保護和搶救面臨破壞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搬遷不合理占用文物古跡的機關和單位。改善古城市政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名城保護總目標的實施奠定基礎。遠期目標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利用。歷史街區環境得到有效地保護和整治。古城格局和風貌得到整體保護,社會、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保護內容和保護體系保護內容總的來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涉及物質實體范疇和社會文化范疇兩方面內容,根據我國近年來的名城保護實施,可以具體化為以下四項內容:文物古跡的保護、歷史地段的保護、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和延續、歷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文物古跡的保護文物古跡包括類別眾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筑、古園林、歷史遺跡、遺址以及古代或近現代杰出人物的紀念地,還包括古木、古橋等歷史構筑物等。歷史地段的保護歷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跡地段和歷史街區,文物古跡地段即由文物古跡(包括遺址)集中的地區及其周圍的環境組成的地段;歷史街區是指保存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歷史建構筑物且風貌相對完整的生活地區。該地區內的建筑可能比不是個個都具有文物價值,但他們所構成的整體環境和秩序卻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的風貌特色,價值由此而得到了升華。古城風貌特色的保持與持續這一內容較為廣泛,涉及的內容具有整體性與綜合性的特點,在實踐過程中通常包括古城空間格局、自然環境與建筑風格三項主要內容。古城空間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形狀、方位軸線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它一方面反映城市受地理環境的制約結果,一方面也反映出社會文化模式、歷史發展進程和城市文化景觀上的差異、特點。古城自然環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區的景觀特征和生態環境方面的內容,包括重要地形、地貌和重要歷史內容和有關的山川、樹木、原野特征,城市的自然地形環境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建筑風格直接影響城市風貌特色,包括建筑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色彩、平面設計乃至周圍建筑的關系處理等多因素綜合性內容。歷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歷史文化名城中除有形的文物古跡之外,還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如傳統藝術、民間工藝、民俗精華、名人軼事、傳統產業等,它們和有形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著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淀,共同構成城市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此應該深入挖掘、充分認識其內涵,把歷代的精神財富流傳下去,廣為宣傳和利用。它既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擴大對外交流,促進城市經濟與文明發展的重要手段。保護體系中國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建立,經歷了形成、發展與完善三個歷史階段,為別為:以文物保護為中心內容的單一體系的形成階段,增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重要內容的雙層次保護體系的發展階段,以及重心轉向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多層次保護體系的成熟階段。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方法的特點是要從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城市規劃、文物保護和建筑設計等方面統籌考慮,采取綜合的措施,把保護與建設協調起來,把文物古跡、歷史地段、城市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空間秩序以及歷史文化傳統等,從城市是一個大系統的觀點出發,進行高層次的保護。本次規劃根據XX的特點,除了加強對文物古跡保護外,建立市域歷史環境保護、老城風貌保護和兩區一線保護三個保護層次。文物古跡保護規劃文物古跡包括古建筑物、遺址和非建筑物三類。文物古跡點記載著城市歷史,豐富著城市文化,漸漸成為城市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文物古跡分布現狀市域文物古跡分布明顯不均勻。沿104國道沿線形成文物古跡密集帶,且保護級別較高。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7個XX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6個均位于這條帶上。與曲阜內文物一起構成孔孟文化帶。城區內文物分布較為集中,除萬章墓、漆女城位于規劃城區邊緣外,其他文物均位于崗山、鐵山及太平路、嶧山路、唐王河、京滬鐵路圍合的老城區范圍內。老城區鄰近孔孟文化帶,區內文物規模大、等級高、數量多,也是現狀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文物古跡保護方法文物古跡的保護方法主要有凍結保存和重建兩種保護方法。凍結保存即將保護對象原封不動地保護起來,允許必要的修繕和加固,但必須以不改變原貌為前提,遵循“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對于尚未探明的地下歷史遺存的存在區域采取“凍結”保護的方法,在該區域內部在建造任何永久性建筑,已建造的不再更新或增建,以便給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挖掘減小阻力和經濟損失,也保證地下以存不再受到進一步的人為破壞。對于歷史上一些十分重要的構筑物,由于各種原因已被毀,但它們對于地方特征卻是至關重要的,起著象征性的作用。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有必要重建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措施地上文物保護對已公布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詳見附表5《文物古跡保護一覽表》。保護范圍是指文物保護單位的絕對保護區。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禁止新建任何與文物古跡無關的建設項目,不得改變和破壞歷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風貌。建設控制地帶是指在保護范圍周圍可以有控制地進行建設工程的地帶。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與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物或構筑物。規劃建議孟府孟廟周圍一些民居院落整修后可以作為家庭式旅館對外開放。地下文物的保護將歷史悠久,地下遺存豐富的地區劃為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內的建設工程,在取得建設項目意見書后,必須經過考古勘探,方可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歷史文化遺存的展示和利用規劃建立廣泛的博物館系列,運用豐富的文物資源,真實生動地反映和展現騶成的歷史和文化,構筑多方位的歷史文化遺產展示體系。具體內容包括歷史、藝術、民俗和科技四大系列。重視老城區的歷史文化積累,提示隱形文化的內涵,結合老城區改造和環境建設,謹慎修復一批有特色的文物古跡,如孟母斷機處、子思書院、述圣祠。對其他已不復存在的文物古跡原則上不再恢復。建立標志物系列,對于無法恢復的古文化遺址,重要的建筑遺址,都城遺址等,用標志物的方法加以展示,通過簡要的文字或圖示,將文物古跡的概況、格局介紹給后人,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和重要歷史人物活動場所,通過雕塑等手法,進一步增強城市的歷史文化氛圍和藝術性,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市域文化資源的保護市域文化資源分布保護規劃的任務,除要保護文物古跡點本身外,還應保護這些文物古跡生存的環境。根據市域范圍內文物古跡分布的特點,規劃重點保護孔孟文化帶的整體文化環境。根據帶上文物分布特點,將文物劃分為三個保護區:荒王陵古墓葬保護區、城區文化保護區和嶧山文化保護區?;耐趿旯拍乖岜Wo區區內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魯王墓、XX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魯王墓群、孟林等文物。區內還包括九龍山、四基山等山體,風景秀麗,正在籌建中的中華文化標志城也位于該區。城區文化保護區區內文物密集,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崗山鐵山摩崖石刻、孟府孟廟,XX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漆女城和XX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母三遷祠、萬章墓、雙圣碑亭、崇興塔等眾多文物。文物多位于規劃城區內或城區邊緣地帶,與城區環境密不可分。嶧山風景與古遺址保護區區內包括XX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野店遺址、嶧山摩崖石刻、邾國故城及斗雞臺遺址文物密集,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崗山鐵山摩崖石刻、孟府孟廟,XX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漆女城和XX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母三遷祠、萬章墓、雙圣碑亭、崇興塔等眾多文物。文物多位于規劃城區內或城區邊緣地帶,與城區環境密不可分。保護措施各個保護區除加強文物古跡保護外,還應注重區內文化環境的整體保護。環境風貌保護區應編制專門的保護規劃,確定保護原則和重點,劃定各片的保護范圍和環境控制范圍。在保護范圍內,任何建設都要維護景觀的完美和生態平衡,不得破壞原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環境控制范圍內,禁止一切有礙觀瞻和游覽的建設。荒王陵古墓葬保護區應結合中華文化標志城項目的建設,保護區內自然地形地貌、古樹名木和綠化植被,使文物古跡與自然環境形成一體。嚴禁開山采石和其他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嶧山風景與古遺址保護區應結合嶧山自然風景特色,加強山體綠化植被,使文物古跡與自然環境形成一體。嚴禁開山采石和其他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老城整體風貌保護保護目的城市整體空間環境反映歷史文化名城整體風貌和特色,使名城區別于普通城市。所以名城保護一定要從全城出發,而不能單從名城的幾個珍貴的文物或幾個地段出發。因為即使劃定了文物或地段的保護范圍,制定了保護辦法,但如果周圍的環境變化不受控制,名城的整體風貌特色也就保不住。所以必須采取整體性和綜合性的措施對城市整體空間環境進行保護與控制:一方面對體現城市傳統空間特色的原有因素實施保護,另一方面對影響城市風貌特色的新建因素實施控制與引導,從而達到保護與發展的整體協調。老城區范圍本次規劃的老區城范圍與《XX市老城區控制性規劃》相一致,包括平陽路以南、唐王河以北、京滬鐵路以東、嶧山路以西范圍。保護措施保護自然環境,展現特色風貌。獨特的自然山水風貌是構成鄒成城市空間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維護自然山水的永恒性,保護山形水態格局和自然景觀風貌,嚴格禁止隨意改變地形地貌、破壞山脈水系進行開發建設。依據國家有關古樹名木的管理規定,加強對現存的古樹名木(特別是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的古樹名木)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資料建檔,統一掛牌,責任到位。加強城區內崗山、鐵山、護駕山、主山等山體的保護,加強山體綠化,控制山體周圍建設,作為風景區或郊野公園。治理城區污染,保護水體質量。城區東南的西葦水庫周圍留出綠化隔離區。疏通楊下河、唐王河、因利河水道,并在兩側留出一頂寬度的濱水綠帶。應通過濱河綠帶、街頭綠地、道路綠化、庭院綠化、山體綠化等各種綠化形式組成綠化系統。城內綠化與周圍山體、水體生態綠地相結合,使得歷史資源處于綠色的網絡之中,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觀特色。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老城功能。規劃集中工業區,將老城區內有污染的工業或大型企業到新的工業區。規劃老城區的功能以旅游、旅游接待、商貿服務和居住功能為主。大力發展旅游業和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適當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等旅游加工業,擴大就業,激活老城區的活力。疏解老城人口,改善老城環境?,F狀老城區過于擁擠,居住人口過多,環境質量差,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文物周邊的環境。規劃建立新區,逐步將老城區人口疏解到新區內。理順城市道路,保持老城尺度。為避免大量的過境交通破壞老城的歷史環境,在老城外圍用城市干道疏解交通。老城區內道路保持著原有的空間尺度和格局風貌,不再拓寬。規劃交通出行方式以步行交通為主,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步行道系統??刂平ㄖ叨?,塑造城市輪廓。保證崗山鐵山、崇興塔、孟府孟廟的制高點地位,以及周圍山形和沿河景觀的優美輪廓線。適當控制建筑高度,保護城市優美的輪廓線。避免新建建筑對老城風貌及山川形勝和重要地形地貌造成破壞。兩區一線保護規劃兩區一線內容根據相關規定,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連片或能較完整地體現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古遺址,根據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劃為歷史文化保護區。XX現狀歷史遺存達不到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標準,但老城區內還有部分具有一定歷史風貌的區域。根據XX自然風景與文物古跡相依存的特性,規劃劃定了兩處保護區以及聯系兩區的歷史文化軸線作為重點保護區域。兩區包括崗山鐵山保護區和歷史風貌區。對于上兩個保護區,應編制專門的保護規劃,確定保護原則、保護主題和保護要點,劃定保護范圍,提出控制高度及其范圍,規定保護方法,制定重要節點或建筑立面整治規劃設計,擬定保護整治措施和管理辦法,并按程序申報相應的保護等級。本次總體規劃僅是從城市總體規劃層面對下一步的專項規劃提出建議。崗山鐵山保護區現狀特色崗山鐵山位于現狀城區北部,自然環境優美、山上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崗山鐵山摩崖石刻,現狀城市建設蠶食鐵山的現象較為嚴重。規劃確定城區向北發展,為避免對崗山鐵山造成破壞,急需建立崗山鐵山保護區,加強保護。保護區范圍界定北至規劃規劃北環路,南至公園路,西至規劃龍山路,東至嶧山路。保護措施區內的文物古跡按附表5《重點文物古跡保護規劃一覽表》的要求進行保護。保護區內高程100m以上山體范圍按照核心保護區要求進行保護。禁止開山采石,破壞自然環境;禁止新建建筑;原有建筑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影響保護區環境的應逐步拆除。保護區內高程100m以下范圍。該區內嚴格控制大規模建設,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適當控制,保證山體良好的可視性。歷史文化軸線的保護現狀概況連青山路、亞圣廟街作為歷史文化軸線,連接兩山自然環境保護區和老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措施建議對歷史文化軸線兩側地段應做好城市設計。老城歷史文化區范圍內的軸線兩側地段依據歷史文化區保護規定進行保護;兩側地段參照建設控制地帶要求進行控制。歷史風貌保護區現狀概況歷史風貌保護區包括因利河南北兩岸的明故城和兩孟文化區。因利河:愿為城墻外河流,現狀河道不暢,水質較差,局部河道已被占用。明故城:XX的明故城明初始以土筑城墻;明萬歷五年,改磚砌城墻。鄒縣逐漸成為由北京到南京的交通要道,始較前繁榮。明天啟二年,白蓮教破城拆毀城池原城墻。清順治五年(1648年)修復,至1950年全部拆除。兩孟文化區內以孟府孟廟為核心,周圍建筑建設年代較早,街巷保存完整。城內經過多年改造,原建筑風貌都難覓蹤跡;城內道路脈絡尚存,城內但還保留著崇興塔,城南孟母斷機處、子思書院、述圣祠遺址,留有歷史脈絡片段。兩孟文化區:該區為以孟府孟廟為核心的區域,與明故城文化區隔因利河相望。區內建筑以民居為主,建造年代較早,街巷格局保留較好。保護區范圍考慮到與《XX老城區控制性規劃》的一致性,本次規劃確定風貌保護區范圍北至平陽路,南至唐王河,西至崗山路,東至鳳凰山路。包括明城文化區和兩孟文化區。保護原則和文物保護單位不同,風貌保護區的人們要繼續居住和生活,要維持并發揚它的使用功能,保持活力,促進繁榮。規劃要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要保護真實歷史遺存,不要將仿古造假當成保護的手段。保護內容歷史風貌區保護包括以下6方面內容:街區建筑的保護、街道格局的保護、建筑高度與尺度的控制、基礎設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調整、街區功能及性質的調整。街區建筑的保護街區建筑的保護必須結合居民生活的改善進行,才能保證街區始終保持因人的生活存在而充滿真正的內在活力。根據建筑現狀以及在街區中的位置不同,可采用立面保存、結構保存、局部保存等不同保護方式。街道格局的保護歷史街區的內部道路的格局常常具有該地段乃至整個城市的個性。在歷史街區的保護過程中,街巷的整治和復原是十分重要的。建筑高度與尺度的控制歷史街區的建筑高度與尺度的整體協調也是保護的重點之一,新的高大的建筑破壞或取代了歷史街區的空間中占統治地位的文物古跡如崇興塔、孟府孟廟的統領地位,而且破壞了原有的街道空間的尺度和比例,因此高度的控制是協調歷史街區建筑風貌的重要手段。與高度控制相聯系,尺度的協調也是歷史地段需要普遍注意的問題之一。建筑物體量的大小必須和街道格局和空間相適應?;A設施的改造改善保護區的生活基礎設施的條件,增加服務設施,保護現代生活的需要,包括供水、供電、排水、垃圾清理、道路修整以及供氣或取暖等市政基礎設施,同時開辟必要的兒童游戲場地、增加綠化等,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使居民可以安居樂業,繼續在故居中生活,并且生活得更好。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調整減少居住戶數,適當調整居民結構。居民對舊房屋不滿的一個原因是居住戶數過多,居住面積太小。因此要遷走一定的住戶以保證居民的居住面積,拆出自建的小屋或構筑物,恢復住宅的本身面目。使整個居住地段既保持了街區的精華,又符合現代化生活的需要,恢復和加強了歷史地段的活力和生命,成為城市有機的組成部分而不再是包袱。街區功能性質的調整歷史街區通常存在著設施老化、建筑結構衰敗、居住人口流失、社會活動趨于消亡等問題,因此街區功能的振興和充實是街區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應根據歷史街區的歷史特色以及在城市生活中的功能作用,合理地把握街區的功能和性質。本著最大限度地保持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基點,結合街區的振興和地區活力的保持,規劃設想這塊地段成為XX儒家文化和傳統民居博物館,這意味著原有地段不再是居住單一功能,代之以民居博覽、旅游、服務等多項功能。功能的改變引起空間使用性質的變化,用地的性質及其人口的規模強度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作為民居博物館,部分民居需進行復原、專修和整理的工作,一部分民居底層需改造成商店或旅館,以滿足旅游服務的需要。同時局部街巷和河道需整治、拓寬,開設必要的停車場,適應旅游的發展。并且旅游和服務設施用地也會占相當大的比例。保護層次劃分規劃歷史風貌區內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文物古跡保護規劃執行,其余地段劃分為建設控制區和風貌協調區。建設控制區建設控制區是文物保護單位的"背景"地區,具體劃定時應考慮地貌、植物等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及由主要視點視線所及范圍景觀的完整性,結合道路河流等明顯的地理標志確定。建設控制區內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與文物保護單位的整體風貌相協調,或不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及視覺景觀產生不利影響。進行新的建設時,要控制用地性質、建筑高度、體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積率、綠地率等.要避免簡單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歷史文脈的延續。要注意保護街巷胡同肌理和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及原有大樹。風貌協調區風貌協調區是為了確保歷史風貌的完好,體現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傳統風貌特色而必須進行建筑行為控制的地區,使新建區與保護區之間能夠銜接和過渡,保證保護區內外自然、歷史景觀的通視走廊不被新的建設遮擋。在環境協調區內建筑檐口高度不超過24m,綠地率達到30%以上。分區保護措施因利河加強對城內尚存的古河道及古橋梁的保護,疏通因利河等古河道及恢復古橋梁,加強環境整治、建設沿岸綠化帶?;謴兔夏付螜C處、述圣祠、子思書院等古跡遺址。因利河兩側參照建設控制地帶要求進行保護。因利河沿岸建筑的形式應以坡屋頂為主,體量宜小不宜大,建筑高度控制為不超過2層,色彩應以黑、白、青、灰為主色調,門、窗、墻體、屋頂等形式應符合風貌要求,建筑功能與性質應為居住或公共建筑。對地段內的傳統民居成片加以維修恢復,保持原有空間形式及建筑格局,門頭、墻界石、樹木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間應予以保留,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建筑應予以改造和拆除。建筑功能為居住建筑或開發為民居展覽館和民居旅館。明故城作為XX歷史上一個階段的見證,規劃應對歷史上存在過,現在尚有部分遺存的故城進行積極的保護。遵循上版規劃確定的保護形式,規劃通過留出環故城綠帶形式,辟為城墻遺址公園,將明故城城廓顯現出來。在各城門遺址建立綠地,設立標志物。突出崇興塔的標志地位,拆除其周圍建筑,建設古塔公園。除歷史文化軸線外,整體按風貌協調區加以控制。兩孟文化區以孟府孟廟為中心,對人祖廟街、過榜棚街、亞圣府街等傳統街巷兩側參照建設控制地帶要求加強保護。其余地段為風貌協調區。建筑的分級保護與更新歷史風貌區內除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應依法進行保護和修繕外,對其它建筑物應在規劃中確定采取以下保護、整治與更新措施:文物修繕類建筑:即文物保護單位內的文物建筑,要求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執行。修繕類建筑:即在冊的文物保護點和比較好的典型院落,這些院落年代久遠,布局完整,質量較好,可以上升為文物保護點。維修可以參照文物維修標準進行,保持原狀,如實反映歷史信息。改善類建筑:指大量存在的一般傳統院落,需要經常的維修,原有建筑結構嚴格保留,局部修繕整治、修舊如舊,對于明清、民國傳統建筑較集中的成片區域,采用整體保護的原則,對建筑內部功能進行調整,配備衛生設施,改善居住質量。改造類建筑:指與傳統比較協調的現代建筑,但是在屋頂形式、建筑高度、體量、色彩、裝飾等方面與傳統風貌有不協調的地方,對其采取外立面整飾,層數削減的措施,使其融入歷史文化環境中。遠期可以逐步拆除、淘汰。拆除重建類建筑:對傳統風貌影響較大建筑,采取原地拆除的措施,為維持原有整體風貌格局可以重新設計更新。新建建筑必須符合風貌要求,嚴格控制高度、體量。拆除不建類建筑:對位于需整治地段的一些對風貌影響大的建筑及違章搭建的危棚簡屋必須拆除,恢復原空間格局或規劃為綠地和停車場,不得進行新的房屋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道路與交通為保護傳統街巷空間環境,解決街區可達性,方便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