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劉海粟:《黃山談藝錄》黃山為天下絕秀,千峰萬嶂,干云直上,不贅不附,如矢如林。幽深怪險,詭奇百出,晴嵐煙雨,儀態萬方。其一泉一石,一松一壑,不僅觸發你的詩思,惠你畫稿,提供無限美境,或使你心曠神恰,或使你無言對坐,寢食皆廢,終日忘機,以至闊別數十年后,仍能保持極深印象,一朝念及,回憶便如飛流傾瀉,縱然白發垂耳,心情也貼近生命的春天!祖國山河,如此壯麗,如此豐饒,怎不令詩人袖手,畫師折腰?!“到此方如”“豈有此理”,“不險不奇”,“無話可說”……前人題的這些短句,正是對黃山反復評味之后,作出的公正評價,概括了成書的幾百篇散文,四千多首詩詞。我愛黃山,六十余年,登臨八次,常看常新。留下的畫,包括速寫、素描、油畫、線勾、沒骨、潑墨、潑彩等形式,大則丈二巨幅,小則冊頁,再小如明信片,如果搜集起來,能印一厚冊,但仍感畫不厭,看不足,感情之深厚,難以言傳。朝朝暮暮山常變,暮暮朝朝人不同。山越變越美,人對自然美的理解及表現手法也越變越新。順著黃岳山徑,尋找我當年作畫的景象。沿著畫的河流,追憶往昔印在山上的履痕。一切都隔著時代的云煙,一切又歷歷在目。夢里不知鬢似雪,壯心還似少年時。六十二年前的一個新秋,有一位美專的學生,家在歙縣開油坊,約我同上黃山。他對山上小路還算熟悉。我們住屯溪一宿,自湯口來到了桃花溪,在三里之外,便聽到濤聲如雷,靜中有動,更見靜謐。稍前,小徑更加婉蜒,時無時有,似有似無,迎面的茅草劃破衣衫,刺條和巨蠅咬臉扎腳。過了皮篷,路更難覓,只好躬著腰身,抓住樹根秋草,慢慢攀緣。下午二時半,才到鯽魚背,當時沒有欄桿,狂風長嘯,兩眼難睜,石頭又被濕霧打潮,滑滑膩膩,又累又怕,心如擂鼓。前看神仙境,后望無人煙。我們坐在巨石上噓氣成云,揮汗如雨,相視而笑。仰頭接飲石溝滴下的山泉,略事歇息,風揚潮衣,如生雙翼,寒沁心脾。朝下鳥瞰,群山拱服,瀚海無涯,云層簿處,現出天海小平原,翠碧如洗,心胸不覺豁然開朗。“還是朝山頂上闖吧!,我給旅伴鼓動。“不能上。爬到頂上,再回文殊院,天要黑,看不見路,遇到野獸不好辦,上面沒有地方下榻啊。,我只好收拾書卷,站在一塊天然的石板面前,用毛筆匆匆勾了幾張速寫,記下一些印象,技巧并不成熟,旅伴一再恭維是“逸筆草草,,自己并不滿意。如今畫稿早已杏如黃鶴,而青春歲月,倜儻意氣,使我留連。現存的最早黃山之作是一九三五年冬日畫的[虬松]、上有小記,幫助我回憶起昔日情景:乙亥十一月游黃山,在文殊院遇雨,寒甚,披裘擁火皆不暖,夜深更冷,至不能寐。院前有松十數株,皆奇古,以不“堪書畫之紙筆寫其一,。畫上朱文印有“海粟創作,、白文有“藝術叛徒,及陳師曾先生為我刻的自勉閑章“百尺竿頭須進步,。畫面虬松,樹冠呈半圓形,左右及上方都畫滿枝葉,樹干則自正中向右上角伸展,筆遠枯渴,復以淡墨點染,最下的干枝以小篆筆意寫出,使樹稍增深度。文殊院門口,有蒲團,迎客,送客等著名古松,此圖參酌各松形態,有所取舍。因為筆太軟太禿,藏鋒多,出鋒少,“重了畫的分量。紙太劣,也就不珍惜,隨便揮毫,無意間反得自然天趣。蔡元培先生題了一首七絕:黃山之松名天下/天矯盤拿態萬方。/漫說盆栽能放大,(人云黃山松石如放大之盆景)/且憑筆力與夸張。和此畫同時創作的,還有一幅“孤松,,樹的軀干及主要枝條,象鐘鼎文“子,字,曲曲折折,疙疙瘩瘩,驚若奔煙。松根蟠屈,如龍爪抓地,小枝和松針書疏而濃淡有序,給樹增添了立體感,樹全身取動勢,造成風的氣氛。右下方用枯筆畫線七根,點上蕩苔,作為山的側影來平衡畫面。歐游歸來,此畫曾參加過展出,好幾家報刊發表了畫的大幅照片。此圖特別吸引了觀眾和讀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之于陳獨秀題的畫跋。三上黃山的另一收獲,是在“四矚怖汗”的始信峰頂所作朱松一幀,畫上想突出松樹不怕風霜的品格,用筆有些氣勢,構圖右繁左簡,打破了均衡,松樹與畫外的山石有點眉目傳情,姿態峭拔。沈恩率先生題了一首詩。一年之后,四上黃山。現有的作品只剩下三幅國畫的復制品。其中一張我取始信峰一角,把“夢筆生花”和去松谷庵途中的瀑布畫在一起,用卷云法寫出云海,筆姿游走,縹緲浮沉,把西海及云谷寺西群峰,作為襯景,畫在石壁后面。在鼓法上,礬頭、披麻、斧劈,變化使用。這樣做,很想“得黃山之性”,使人一眼看出畫的是黃海,但又指不出某處是某峰某松。山用豎線,云用橫圈,動靜交錯,大體協調。另一張《黃山圖》有石濤的筆意,容量較大,用虛實不同的手法,雙山對峙,遠峰巍列云在最下方,層巒之高,可以想見。早年黃山諸作中,此圖上的四株松樹,有一半畫得較為工細,松的姿態,取自真景“孔雀”、“送客”、“雙龍探海”,但都作了些變動。畫跋寫道:一九三六年大寒游黃海,不唯人煙絕蹤,飛鳥亦罕。朔風刺骨,雖老游者少至焉。國知名山唯其與人世隔絕,故松氣,石色,煙云,日光,均自成古曠,與太清接,草草捉筆造斯圖,未知得其荒寒之趣否?五上黃山的畫,一張也看不見了。我當時較歡喜的一張是《夢筆生花》用四尺宣畫的,那時“筆”尖上并不止7株小松,而是一叢小松樹。有如怒蟒奔云者,有鐵鉤倒掛者,有疏影橫斜如古梅者,有舒展如折扇者,合稱虬龍松,也叫擾龍松,真是一個小而精絕的盆景。可惜在解放前天旱成災,加上雷火焚燒,虬龍煙消云化,我在畫上留下了“筆”端鼎盛期全貌,畫一丟,連一點殘痕也找不到了。經過數十年,且喜筆尖已從孤松獨秀,發展到新苗蔚然,在不遠的將來,花用不著生于夢里,滿“筆”生花的奇景,就會浮現在中外游客的眼簾。從明末以來,石濤,漸江,梅清,虛谷,到我同時代的黃賓虹,張大千,無論是否屬于黃山畫派,都在黃山留下了佳作,或瀟酒,或淡遠,或潤秀,或怪險,或繁復,或渾蒼,給了后代很多啟示。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抄古人、抄今人,抄洋人,抄自己的舊作,都不能表現黃山的新貌和自己的氣質。一九五四年,我六臨黃山,來前由友人錢瘦鐵刻了一方印:“黃山是我師”。那年云谷寺還不通公路,我不攜手杖,健步徐行。一路上松鳴泉笑,山鳥啼喉,群巒招手,似迎故人來。《黃山溫泉》處理得比較細膩抒情。小泉出谷流瀑浸。風致婉麗,但難免單調,讓她與方圓大小不等的山石相憧擊,水為柔,石為剛,相濟相生,必生妙音。我讓她撲面奔來,有洶涌,有阻力,有迂回,有跳蕩,化整為零,復合于一潭。那飄忽在水上林間的水蒸汽,正是“溫”字的形象化,有一點朦朧的美。石縫中的水花,不僅為表明力度,也是為了使人聯想到沸騰的水,心中產生了溫熱之境。畫泉多用冷色,喚不起溫熱的感覺,我才用陽光,例如畫上方的賭黃色,水底及下端的淺黃,都有溫度感,添上紅葉,表明季節。泉水局部用墨綠色、暗示山深樹高,與遍地碧草,滿石蒼苔有照映,所以整幅畫比較協調、柔和。我曾經站在排云亭上,看落日余暉投射在西海群峰上,雄偉絢麗,披麻,馬牙,斧劈,各色鼓法俱全。從真山到古人的畫,反復聯想、推敲,覺得山水中的一切技法,源于客觀現實。我實驗如何在油畫中吸收國畫的手法,也考慮如何在國畫中,吸收一些可以表現黃山地貌的油畫技法。《黃山獅子峰》即是用短筆觸寫成。它以國畫的點簇為主,少量運用點彩的技巧,使中西畫法互相結合,產生新姿,體現時代風貌。《黃山散花塢云海》、《散花塢云海奇觀》、《西海》等,畫的都是云海,都參用油畫的用色。有時處理得光怪陸離,繁豐鮮艷,而用線用墨,不失傳統風味。在作同一題材油畫時,用隸、篆、草法寫松,力求挺拔。寫石時注意到用色有雕塑風味,華中有骨,形中有韻。云煙的聚散升落,濃淡遠近,既是客體的表現,又有東方傳統的畫味,達到中西結合,艷不傷雅,明亮而不淺薄。內涵的氣質,有我們民族的特色,也有自己的個性。長卷《黃山西海門》,長四百四十二公分,高四十六公分,作畫之前便想到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山畫近了,天空堵住,看似碩大,反而低了;畫遠了,天空開闊,但山的氣勢又弱了。反復尋思,決定把山畫得頂天立地,強調鐵骨鋼筋的骨骼風神,再用遠松來襯托山的高度。山頂小松,靠道勁的枝干來求得理想的效果。一切以骨法用筆來體現。長卷在枝法上分成三組筆墨,寫出完整形象。左邊第一組取蓮花造型,一叢小蓮花,合成幾朵大墨蓮,側重淡墨暈染,煙霧迷漾。蓮花兩側,用沒骨賦形,突出中景。為了與全畫不脫節,也用些焦墨點苔,以便與主體山峰有映照。從峰頂到遠山剪影,留空白較多,給人以云天渾茫,山勢高聳之感。中部是西海門,左側兩峰對峙,皆以濃墨鉤勒,直上直下。上端才用點馬蹄形弧線,用小篆寫法,森嚴厚重,線與線靠得很近,中破淡墨,味成整體,又使小塊面各有組合方式,主峰色更淡,使鐵壁銅墻的氣勢更突出。主峰腰上7段云,使巨松和山得以分清,免得混淆。松形頗求俊逸,有凌空高舉之態。左邊山谷,白云填滿,上立松林,是虛筆;右邊云海才是實寫,層層遠山,純用潑色中有云層隔開,色漸濃而山反漸遠,也是想出奇制勝。云海造境追求的便是洽瀚深廣,遙與天接。右邊的山峰不象左邊的雙峰采取立勢,雖用直線,山勢有“坐”的感覺,好讓主體突出。松林的畫法上也有油畫筆觸。全卷用赫色烘染一過,使白莊云光水氣更為醒目,陽光燦爛的質感也有所顯露。尤其是右邊主峰特別明亮。山腳蕩苔大點落墨,免得頭重腳輕。這些畫法,如線的變化,墨色的浮沉輕重,后來又有很多變化。探求的甘苦,準有自知。山的個性有些浪漫主義情調,筆趣墨味,沒有后來老成,朋友們對這個長卷還是喜愛的。沒有這些試驗、醞釀,后來的大潑墨、大潑彩都不可能出現。一九五七年我在上海開畫展,擺在顯著位置的是黃山旅行寫生之作。接著,我患了中風,肉體和精神都在接受嚴峻的考驗。在這段難忘的日子里,黃山成了我的精神支柱,強化我的意志。我象懷念親人那樣思念她,從夢里的松韻泉鳴聽出她的鼓勵與召喚:“莫把眼前的疾苦,當作了生活的盡頭。疾病是丑惡的化身,生活和創造才是美的代表,但凡是丑惡猖撅的地方,都有美在抗爭著!生命和美是不朽的!來吧,松枝將拂去你心靈的灰塵,云海將洗去鎖住你幻想的厚繭,山泉將把大地母親最溫馨的乳汁充實你的熱能!朋友,肉體癱瘓不足畏,精神癱瘓將導致生命的雪崩,不可收拾!你沒有毅力嗎,為什么不敢回答?”我在內心回答說:“第一,我有重新站起來開始藝術生涯的信念;第二,我要做,不愿說,空話何益,請看行動!你有耐心永遠這樣鼓舞著我嗎?”松林點頭,山花微笑。我從夢中回到病榻上。拿紙筆來!”等到能夠坐起,我便向伊喬果斷地提出要求。可是手捏不住筆,哆哆嗦嗦,一次一次掉在被上。扶我下床,我要走路,將來要上黃山!”雙腿不聽活,搖搖晃晃,一次一次跌坐在病床上。在繪畫技巧方面,生病之前不算富有;說是小康,也不算夸大其辭。而今,疾病在我和技巧之間現出一條大河,我已經赤貧。要到對岸取得過去占有的技法并加以發展,只有用信念做為渡船、韌性作為雙槳,恢復大腦對全身的指揮權。我滿頭大汗用筆畫了一個三角形,彎彎扭扭,如同蚯蚓。只有我心里明白:這是起點(這就是我心里的黃山!我滿身大汗地站穩了,然后搖搖晃晃地邁開了第一步。只有我心里清楚:這是起點,我踏上了天都的第一層石級,上面雖然高與云齊,一層石級的高度不過幾寸,是很渺小的,但是,偉大就是平凡孕育出來的。一生三,三生千萬,以至無窮……要心平氣和,持之以恒,不灰心。不怕慢,就怕站。停頓導致藝術生命的枯萎。從寫“海”字開始,恢復握管涂抹。華東醫院的醫師們、護士十分負責,分享我的甘苦,果然功夫不負筆耕人。一九六零年秋天,我終于又能提筆寫黃山。一九六一年隆冬。試作油畫《天門坎風云》,氣象開闊,豪氣猶存。一九六二年我用藍青色塊寫了《獅子峰上望太平,》群峰波動,遠山涂上白色返光,與天空混然一色,白色大云塊,在情緒上與山峰交疊成有機回旋。我花了一些時間,臨寫前人畫黃山的成攻之作,狂放的、險怪的、蒼黑的,加以比較分析,選定了我自己的繪畫途徑——壯闊雄奇。從內容到形式,都要追求壯美境界。浪漫主義是積極樂觀的精神,不是夸大狂,要體現健康和力的美,象寬銀幕電影那樣坦蕩,不落尋常。目前,我還保存兩本冊頁,有的是當年即景寫生舊槁,有的但憑憶寫。畫法大體上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用墨塊寫諸峰側象,云流霧飛梨花雨,全賴濃淡干濕表現。有時也用空白表現云和天空。有的墨團潑成一團火焰,有濕潤感。《從天都峰絕頂寫蓮花峰云煙》、《蓬萊三島》幾乎全月潑墨,極少用線勾勒。《西海門曙色》用淡墨代表晨光,濃墨暈成山峰。個性不同。一種畫法是線勾白描,不用墨塊,多用來寫晴空朗日下的山峰。線的干濕不定,曲直有別,把巖石的紋理肌膚描述清楚。《蓮花峰寫玉屏峰》、《立雪臺》、《天都峰》可作代表。這是一種毛筆速寫,技法還有待于探討。天都峰用馬蹄形的線條畫出)想表現大石塊的質感,在皴法上刪去繁冗,力求洗練,用筆的流與澀、快與慢、藏鋒與露鋒,乍看漫不經意,其實也多少有些匠心;為了求得多樣化,如《蓮花峰絕頂》、《到此始信》幾筆淡墨,添點情趣。一種是筆墨并用,線和塊面的結合。如《黃山茶場》、《百步云梯》,有些背光部分的線用淡墨蓋掉,隱隱綽綽,遠方山頭云浪用粗線掃出,面在線中。小畫難造氣勢,壯美的感情,只有溶化于筆墨之中,才不抽象。黃山諸峰多是見骨不見肉的。松材也是從石骨石縫中長出。交錯的白云,帶著光和彩流動,飛騰于峰石松泉周圍,形成陰影陰影的力量是探索不盡的秘密。我畫了一張《黃山天門坎》想體現陰影的運動,表現體積感與旋律感。我用“離形得似”的手法,以虛的云流來傳神,來說明生命里微妙得難以模擬的真實感,不追求表面的光滑圓滿,而突出蓬勃向上的壯偉氣息。石濤的《畫語錄》中“動之以旋”這四個字,對我處理《黃山天門坎》的技法有啟示,每塊平面,每條線都是必要的“句子”使松樹呼呼有聲,看過之后,能常常往來于心中,希望使人先感到寧靜肅穆,繼而奮發,產生熱愛祖國山川的情操。同樣表現云海,一九七九年先用明朝人寫大草的路子,線鉤了一幅《云海奇觀》云的方向向畫內流動、上升,山有鐵畫風味,松樹特別挺,松后一片白云,充滿著水氣,山左低右高,雄渾厚重。另一幅《黃山云海》用大潑彩,云向畫外泛濫,遠處的山畫成大紅,與青色的山強烈對照,這些并沒有淹沒線條,鑲嵌得還算和諧。顏色是多次積上去的,斑斕中有章法。紅綠之外,有黃色,石青,濕度明度很強,底子摻過咖啡色,比較艷麗。潑彩導源于潑墨,并不神秘,掌握起來要有一個過程。先說說大潑墨。小時候在古代畫論上讀過“李成借墨如金,王洽潑墨成畫”之說,令我神往。也有人說潑墨看不到骨法用筆,故意貶低,大可不必。一九三四年,我在瑞士避暑,曾作過潑墨山水,印在《劉海粟國畫三集》中。當時潑的規模不大,等到一九七九年之后,整碗的水倒上去,暈出深淺濃淡,手也熟練一些,容易收拾。我給人民大會堂上海廳繪制大幅《黃山獅子林》是大潑墨。前景松石用焦墨鐵線勾出,松枝也是中鋒懸腕,顯得很做岸。山峰用淡墨畫出個框子,再用墨水澆上去,浩茫洶涌,云霧氤氳。稍干再潑,層次分明,每個塊面有別。在山谷背陰之處,墨色較深,用色多一些跌宕。作此畫時,圍觀者不少,看得饒有興味。有人提出疑問,“你多年沒上黃山,為什么畫得這樣逼肖這樣美呢?"我放下畫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只能簡單地回答說:“朋友,我雖然和黃山闊別二十五載,但是這座寶山在我心中是有生命的活東西。我不斷用愛滋養著她,正如她長期用堅定的信念在勉慰著我一樣。在六上黃山的過程中,我對她的面貌個性,多少作過一些研究,光有熱情,印象淺了,記不準,也不可能畫出來。”另有《黃山云海奇觀》一畫,云是原料,奇是追求的效果。我看云奇,希望讀者見到我的畫之后,也感到云海很奇。這種作者移情于畫,讀者移畫情入心,是藝術活動的規律之一。十八、十九世紀西洋畫家的理論,認為豎的東西崇高,橫的;東西浩瀚。黃山美景也經得起這一理論的檢驗。墨用橫潑,體現的妙境,仿佛無數仙女舞起彩色瀑布,雷奔電激日煙,上層未散,下層又涌。山則直上直下,以線為主,松只畫其干,松針從略,橫豎相比,遠近參差。大遠景則以淡墨沒骨出之,山由豎變橫,過度的微妙,在深淺墨的交替中。大塊白云是水澆出來的,水和墨之間的痕跡,似有似無,才產生煙云吞吐迷茫空漾的幻覺。這張畫印成了郵票,許多小朋友把它貼在硬紙上我我簽名,我一向熱愛兒童,他們是生命的蓓蕾,世界的希望。為了滿足他們,手寫酸了,左手扶住右手繼續簽名,決不讓他們撅著小嘴氣鼓鼓地走開。《拾遺記》上介紹:騫霄國人烈裔,在秦始皇元年到中國來獻畫,含丹漱地,即成魑魅詭怪群物之象,以指畫地長百丈如繩墨,于方寸之間畫以四海五岳列國之圖又畫為龍鳳,騫翥若飛。這些話近于寓言。早年看過王鴻壽老先生的紅生戲,色彩絢麗,他在耍刀時不失儒雅,我很希望有朝一日運起筆來象王老先生耍刀那樣自如就好了。一九七六年作潑彩荷花時,他的表演時時在我心靈上重現,有些說不清楚的啟迪。五十年來,我多次臨過董文敏的重彩沒骨山水,那種色調的處理,引起我潑彩的幻想。后來在創作的一張重彩山水上還題過小跋:大紅大綠,亦締亦莊。神與腕合,古袁今翔,揮毫端之郁勃,接煙樹之微茫。僧辭嘆倒,楊升心降,是謂之海粟之狂。寫這段話,無非自勵:不能服老。我研究過后期印象派、野獸派畫家的紅綠色之間微妙關系,為潑彩提供了條件。《黃山蓮花溝卿云圖》、《黃山云海》、《一線天》等作均用潑彩畫成。中國畫由著色到水墨,表現生活的能力不斷進步。如果把每一種色彩都運用得和墨一樣熟練,我們的美術作品又會大改觀。潑彩,只是一種試驗。潑彩畫法是先用焦墨線條畫出幾大塊塊,分好色彩的區域,然后倒上重色,嫌淺處可以等紙有幾成干后,再用小盂調好色朝畫上倒,另外破以清水,使色彩散開并吃進紙去。在健筆疏導的過程中,讓色練向山的自然形態靠攏。全于后用墨筆細心收拾。一九八零年盛夏,我七上黃山,為時三十多天。見到日夜思念的山,一肚子話要向我師傾訴!我沉浸在長久的興奮中。走了幾圈,面對各種美景,我的眼角潤濕了,全身血液,頓時化作了“汽油”,被云海中的火焰一點著,就猛烈地燃燒起來。腦子不停地想,畫筆不停地揮。假使沒有客人來談心,幾乎每天要作一幅畫。有的是大幅潑墨。《百丈泉》、《白龍潭》、《青戀舞雨》《蓮峰紫霞》、《黃山賓館即景》、《萬山溪谷》、《溪谷林泉》、《溪雨流丹》都在這段時光寫成。油畫《青龍騰波》,筆觸曠野,全畫極少用青色,山石橘紅,飛瀑競流,和我一九五四年畫的瀑布全然不同。寫實的構圖,造型上卻用了一些寫意的技巧,山石以畫筆析成,紫黑、焦茶等深色代替了焦墨。力度和光感尚可,澄天一線,材影深遂,潭水占畫面不足八分之一,清流白沫,多少有些氣概。不久,我畫了丈二巨幅《黃山煙云》、《黃山》、《始信峰松林》、《錦繡河山》等畫,為我赴港展出奠定了基礎。感到欣喜的是創造力還不老,在意識上還年輕。我戲把同來的青年畫家朱峰、徐永萬、杜雪松和記者宣奉華等同志稱之為“研究組”。他們是我作品的第一輪批評者,不僅僅是作畫時的“觀眾”,還幫助我一起創造。我去拜訪了中年畫家黃胄。要解決人才上的青黃不接,首先要重視中年人的橋梁作用和主力軍作用。黃胄同志對新疆少數民族的生活,對中國畫的線條色彩都很有研究,為人又謙和樸實,前程無量。中國畫遺產豐富,在世界別樹一幟,沒有一批實干家,是很難發揚光大的。假如七上黃山是一出大戲,全劇高潮應是創作《云谷晴翠》的那一天。山腳的小屋全用石塊砌成,有古典風味,和國畫式的真山很協調。院內,古老的銀杏樹銅干鐵枝,屈曲沉凝,古氣蒼然,浮空翠綠,慷慨地投下滿院濃蔭,形如巨傘。撫樹低徊,越發感到自然美的偉大,更應當奮發創新。站在羅漢孟缽兩峰對面,飲過一杯清泉,幾縷紅光掠過山肩,喚起我一段難忘的回憶。一九五四年在始信峰上遠眺,一抹丹霞投射在一排遠峰頂尖,迅速把山頭染得通紅,仿佛是紅玉刻成的寶塔,朝天椒、盂缽、竹筍……光焰刺目。我被這從未見過的風光所攫住,狂喜得大聲叫絕,為之頓足,為之撫掌,真是人間絕景!我抓住紅光引起的回憶,給合眼前翠綠的山尖,繹色的光虹,用長筆觸迅速“寫”好山頂,接著用蔥綠“掃”出山腰。但是,我擱筆了,為什么呢?因為山下是陽光燦爛的黃金世界,大地也黃澄澄的,只有樹蔭深處有幾點墨綠,這樣的暖色世界,同畫幅上方的紫綠山峰缺少銜接與過渡,照樣畫成,上下兩個境界,如同刀切,構圖必然不完美。我凝眸巡視,遠方飄來一條白云。看來黃山知道我遇到了阻礙,她又出來解圍,為明麗的山系上一圍紗中,一切迎刃而解。建筑、叢林、草坪順利畫完了。石階下的游客為畫面增添了生氣,那穿紅色登山服的側影,更與山頂紅光發生了呼應,比我預期的要畫得好多了。這次在黃山創作的許多作品上加蓋了一方朱印:“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我是黃山友”。從師到友,反映了一個飛躍。一九八一年八月,我八上黃山之前,有人間道:“您已經八十六歲高齡,還能上險峰嗎?”我說:“感激朋友們的好心。上山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為了要和我自己較量一下。”八月二十日,大雨滂沱。我佇立窗前,仰望喬松在懸崖之上屹立,不為暴風雨所動,而且一經沖測,格外青蔥,給了我一些啟示。雨過天晴,我來到桃花溪邊,揮毫潑墨,畫了一張五尺宣的瀑布。往年那種筆與物化,心與大游的逸興,象一股青春的噴泉涌進我的脈管。我畫得云飛泉落,奇樹蟬峽。在這場初戰中,我勝利了。二十八日下午,我的畫興更濃,決計要去湯口作油畫。這幅《黃山湯口》寬一百七十公分,高約一百公分。畫了三個小時,是我十五年來的最佳之作。在油畫民族化方面,我作了一些探索。湯口民間建筑的風火墻是皖南山區所特有的,只此一家,并無二處。也是極其富于個性的,表現這些內容,較易體現民族特色。在運筆上,我用了傳統書法的技巧,熔石濤、八大的筆墨、西畫的長短筆觸于一爐。根據過去中外畫家經驗,也包括本人的實踐經驗:每一種顏色至少可以分成七十個色階,如果詳細地去分,則要多出十倍,加上復色摻和,成千上萬種色階,使人眼花鐐亂。我決計削去繁冗求洗煉,用了一些亦莊亦諧的大紅大綠,再添一些中間色,使此兩種色澤艷而不俗。通過節奏、線條的組合,去追求既靜溢而又具有交響樂的效果。那三塊橘色的墻,正是太陽溫暖的余暉,通過三點之間的呼應,造成讀者情感上的回旋。由于長期的觀察研究,我大抵掌握了黃山落日色彩上的變化規律。當山下房屋上并未出現橘紅的時候,我預先在畫布上涂好了第一塊,第二塊涂好,風火墻上真的出現了畫布上的色彩,第三塊涂成,墻上的橘色已經消失。幾位年輕人勸我回寓,但是我決計要搶畫完落日前的兩個山頭。晚間,青年畫家杜雪松、董欣賓拿來一本畫冊,找出我在一九五四年畫的《黃山平天矼》一幅,要我談談創作體會。作此幀時,萬里無云,平天江山陵裸露出一片肉色。寫無云的山要實,要靠書法上的功力,筆筆送到,一絲不茍。作大幅最忌一個散字。構圖一散,筆墨精神隨之渙散,力度消失,氣勢全無,不可能成畫。有的青年朋友畫小幅尚飽滿,放開手一作大幅,就感氣魄不足,這是平時修養不足所致。要大氣磅礴地畫;不要小處著眼,一枝一葉,細修級補,破氣傷神。光大氣磅礴也不行,還要講究凝結沉著,這是緒構大幅的前提。從容舒展,才是小品的特點。平天江山石兀突峻,筆法要錯綜多變,起落回環,形亂神不亂。國畫山水構圖本無定法,但并非全無規律。簡單來說,你先要研究描繪的對象,是幾大塊構成,塊與塊之間有什么關系,據我膚淺的體會,大致有以下幾種:一、相間法:如兩座山因受光不同,一紅一綠,紅綠相間,井然有序,互相映襯、補充;二、相疊法:是用近似而又不同的形象,逐漸加深讀者印象,切忌非藝術性的重復,重復得宜是一種回旋之美;三、相犯法:兩座山峰如兩軍對立,劍拔彎張,勢均力敵,互不相讓,書法上所舉見擔夫爭道而書藝大進,也是此意;四、相讓法:一畫數區,彼此間都是《鏡花緣》中君于國公民,相讓成風,不過要記住:筆讓氣不讓,貌離而神合。《黃山平天矼》中所有的山均向北傾斜,不僅是黃山地質地貌方面的表現,也是體現老辣筆勢的需要。我讓三座小小的遠山擺得端端正正,是為了畫面平衡,不至于失重。前景中的六株松樹,它們之間似爭似讓,通過無聲的“對話”,開闊進退,俯仰搖曳,都有動作。情感也就寓于其中。黃山群峰,有遠看相連而近觀不相連者,有遠觀不相連而實為一體,為云煙阻隔者。要善于平中見險,分清賓主、虛實、輕重、動靜,才能發掘美感。在溫泉創作了一段時間,繼續向北海進發。九月五日,我用六尺宣畫了《黑虎松》為了求得氣勢,樹干略斜,松針都用墨塊表示,深淺相間,層次較多,有神似之處。全畫色澤較深,想表現出黑色與虎氣。由于興奮,腕部微微顫栗,墨色上反而造成不少飛白與劍脊。我在畫板上放了兩張宣紙,下面的一張,十透八九,可見畫時用足了腕力,內衣和帽子周圍都汗透了。松,可算得黃山之花。霜欺雨打使它們都成平頂。瘠薄的土地,鍛煉了它們頑強的生命力。有的小松高不過三四尺,粗不過一握,而巨根粗若雞蛋,穿過石壁,長達丈余。它大風高唱,小風曼吟,雪扣時銀花滿樹,云霧滌蕩,綠光可人,水旱病蟲,都不妨礙它給黃山披上綠袍。對人無所索取,只供給美感、木材、燒柴。品格最崇高。我三次畫孔雀松,角度不同,都給我藝術享受。她聳立于清涼臺畔,咬定山石不放松。左邊大枝為雷火所劈,右邊一大枝獨存,發出許多勁枝,向山下伸展,猶如孔雀開屏。我從來沒有見過病態的樹木給人以壯美的形象,有則從此樹始。我畫那些向下“開屏”的“雀翎”時,用了一些油畫的筆觸,寫進一些激情。在我心中掠過一絲詩的閃電,但是寫不成詩。只覺得她立足“天堂”,卻不自炫清高,而是把幾十根粗臂伸向峽谷棗那陰暗的“地獄”,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玩競技桌與座椅出租考核試卷
- 游戲美術風格與視覺傳達考核試卷
- 磚瓦制造機械的能效優化考核試卷
- 砼結構構件的預制與現澆結合技術考核試卷
- 窗簾行業法律法規與標準考核試卷
- 溫州大學《美術教師職業技能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遼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學期3月第一次測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第一中學2025屆全國新高三下學期開學大聯考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遼寧省鞍山市第二十六中學2025年初三模擬檢測試題(一)物理試題含解析
- 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Hadoop+spark大數據分析技術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3屆湖北省武漢市高三畢業生4月調考英語試卷及參考答案
- 肝移植并發癥膽道并發癥
- SMT失效模式分析PFMEA
- 【教案】計算機網絡技術教案
- LY/T 2638-2016華北落葉松種子園營建技術規程
- GB/T 29602-2013固體飲料
- GB/T 26774-2011車輛運輸車通用技術條件
- 留置胃管的試題及答案
- 現代管理學知識點
- 供貨保障方案及措施范文(7篇)
- 北大企業家俱樂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