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概論知識_第1頁
抗菌藥物概論知識_第2頁
抗菌藥物概論知識_第3頁
抗菌藥物概論知識_第4頁
抗菌藥物概論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抗菌藥物概論知識第1頁/共39頁抗菌藥物概論第2頁/共39頁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簡稱化療:應用藥物對病原體所致疾病進行預防或治療。化療藥物

抗微生物藥抗寄生蟲藥抗腫瘤藥抗菌藥物(antibacterialdrugs)抗真菌藥(antifungaldrugs)抗病毒藥(antiviraldrugs)第3頁/共39頁化學治療學(chemotherapeutics):是研究藥物、病原體和宿主之間相互作用、作用機制和作用規律的學科。第4頁/共39頁注:區別于前面所學藥物,那些藥物主要是影響人體生理功能的,化療藥主要作用于非人體本身的組織或器官.第5頁/共39頁第6頁/共39頁第一節抗菌藥的基本概念抗菌藥:是指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用于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感染的藥物,有的可用于寄生蟲感染,包括人工合成和抗生素。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的代謝產物,能抑制或殺滅其他病原微生物。抗菌譜(antibacterialspectrum):抗菌藥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的范圍。第7頁/共39頁窄譜抗菌藥:指某些抗菌藥物僅作用于單一菌種或局限于一屬細菌,如異煙肼作用于分枝桿菌。廣譜抗菌藥:指抗菌范圍廣泛的藥物,如四環素、第三代頭孢菌素等對G-、G+、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和某些原蟲有廣泛的抗菌作用第8頁/共39頁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藥物抑制或殺滅細菌的能力。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能抑制培養基內細菌生長的藥物最低濃度。最低殺菌濃度(minimal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能殺滅培養基內細菌生長的藥物最低濃度殺菌藥(

bactericide):能抑制和殺滅細菌的藥物抑細藥:僅能抑制細菌生長和繁殖,不能將之殺滅的藥物。第9頁/共39頁抗菌活性分體外與體內兩種方法測定.體外方法: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能夠抑制培養基內細菌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minimalbae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能夠殺滅培養基內細菌最低藥物濃度一批實驗中能抑制50%或90%受試菌所需的MIC分別稱MIC50或MIC90

第10頁/共39頁第11頁/共39頁第12頁/共39頁化療指數(chemotherapeuticindex):一般用動物實驗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是衡量化療藥物臨床應用價值和安全性評價的重要參數。化療指數愈大,毒性愈小,療效愈大,臨床價值愈大化療指數大者不是絕對安全,如青霉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

第13頁/共39頁抗菌后效應(post-antibioticeffect,PAE):將細菌暴露于濃度高于MIC的某種抗菌藥后,再去除培養基中的抗菌藥,去除抗菌藥后的一段時間范圍內(常以小時計)細菌繁殖不能恢復正常,這種現象稱為抗菌后效應或抗生素后效應第14頁/共39頁抗菌藥物類型

抑菌藥Bacteriostatics:指僅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而無殺滅作用的藥物,如四環素、紅霉素等殺菌藥Bactericide:指不僅能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而且能殺滅微生物的藥物,如青霉素類、氨基糖甙類、頭孢菌素類第15頁/共39頁2023/4/916第二節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第16頁/共39頁細菌的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形態與結構第17頁/共39頁1.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第18頁/共39頁細胞膜為于細胞壁內緊包細胞質,結構與真核細胞基本相同。功能形態與結構細胞膜電鏡照片分泌呼吸載體蛋白脂質雙層物質轉運生物合成2、影響胞漿膜通透性第19頁/共39頁3、抑制蛋白質合成

起始階段:氨基苷類肽鏈延長階段:四環素類、氯霉素類、大環內酯類終止階段:氨基苷類4、影響葉酸和核酸代謝抑制DNA回旋酶→復制受阻→DNA合成↓抑制依賴DNA的RNA多聚酶→轉錄受阻→mRNA↓第20頁/共39頁第三節細菌的耐藥性耐藥性(resistance,抗藥性)細菌對藥物敏感度↓或消失導致該藥的療效↓或消失.如金葡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高達90%,耐藥性的逐漸增加是影響療效的嚴重問題第21頁/共39頁固有耐藥性(intrinsicresistance,天然耐藥性)指基于藥物作用機制的一種內在的耐藥性。青霉素對G-腸道桿菌無效

獲得耐藥性(aquuiredresistance):細菌與藥物多次接觸后,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金葡菌對青霉素耐藥

第22頁/共39頁2023/4/923一、細菌耐藥的機制降低細菌外膜通透性

細菌細胞膜存在特異通道與非特異通道,當通道的機制通透性↓→耐藥(1)細菌孔道蛋白質組成、數目、功能改變:如G-桿菌對氨基甙類耐藥(2)產生新的蛋白質堵塞孔道:如細菌對四環素耐藥第23頁/共39頁2.產生滅活抗菌藥物的酶:(1)水解酶:

—內酰胺酶水解青霉素或頭孢菌素的-內酰胺環(2)鈍化酶:催化某些基團結合到抗生素的OH、NH2上,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如G-桿菌對氨基甙類耐藥第24頁/共39頁3.改變抗菌藥物作用靶位

降低靶蛋白與抗菌藥的親和力如β-內酰胺類與PBPS結合↓

產生一種新的靶蛋白

a)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產生PBP2(MRSA)

b)鏈霉素:P10蛋白改變

c)利福平:RNA多聚酶β’亞基的改變

增加靶蛋白的數量4.藥物主動外排系統活性增強5.改變代謝途徑第25頁/共39頁二、耐藥基因的轉移獲得耐藥性可由基因突變產生,轉移方式包括:(1)接合(conjugation)

(2)轉導(transduction)

(3)轉化(transformation)第26頁/共39頁第四節抗菌藥物應用的基本原則

1、根據致病菌和藥物的特點選用抗菌藥

2、抗菌藥的預防性應用

3、抗菌藥的聯合應用

抗菌藥聯合應用的意義優點:①發揮藥物的協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療效;②延遲或減少耐藥菌的出現;③對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細菌學診斷的病例,聯合用藥可擴大抗菌范圍;④聯合用藥可減少個別藥劑量,從而減少毒副反應。第27頁/共39頁缺點:濫用可能產生不利后果:如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容易出現二重感染;耐藥菌株更加增多;浪費藥物;給人一種虛偽的安全感,延誤正確治療。(1)聯合用藥的適應癥:①病原菌未明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胸腹部嚴重創傷并發的感染;胃腸穿孔后腹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敗血癥等。第28頁/共39頁④降低藥物毒性:如兩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用治療深部真菌感染,前者用量可減少,而減少毒性反應;⑤細菌感染所制的腦膜炎和骨髓炎。⑥臨床感染一般用二藥聯用即可,常不必要三藥聯用或四藥聯用。③長期用藥易產生耐藥的細菌感染:如結核、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等;第29頁/共39頁2023/4/930表38-1抗菌藥物按作用性質的分類繁殖期殺菌藥(一類)靜止期殺菌藥(二類)快速抑菌藥(三類)慢速抑菌藥(四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萬古霉素類氨基苷類多粘菌素類磺胺類TMP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氯霉素類林可霉素類第30頁/共39頁體外抗菌試驗或整體動物實驗中,聯合應用上述兩類抗菌藥時,可產生四種效果協同(Ⅰ+Ⅱ):如青霉素+鏈霉素或慶大霉素、磺胺類+甲氧芐啶拮抗(Ⅰ+Ⅲ):青霉素+氯霉素或四環素相加(Ⅲ+Ⅳ):四環素+磺胺類無關或相加(Ⅰ+Ⅳ)

(2)聯合用藥的可能效果:第31頁/共39頁4、防止抗菌藥的不合理應用

(1)病毒感染;(2)病因或發熱原因不明;(3)局部應用;(4)抗菌藥劑量過大或過小以及療程過短或過長;(5)常規性使用廣譜抗菌藥或新上市的藥物。

5、患者的其他因素與抗菌藥物應用

(1)腎功能減退;(2)肝功能減退(3)其它

第32頁/共39頁耐藥性產生的原因:(1)濫用(2)局部用(3)劑量不足(4)單獨用(5)長期應用第33頁/共39頁避免細菌耐藥性的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醫院消毒隔離,防止耐藥菌交叉感染加強藥政管理開發新藥第34頁/共39頁

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1、毒性反應:腎、神經系統、肝臟、精神癥狀、血液系統、胃腸道、其他局部反應。2、過敏反應。3、二重感染。第35頁/共39頁

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的危害

—增加毒副反應目前國內每年有20萬人死于藥品不良反應,其中有40%與抗生素相關。中國6000萬殘疾人中1/3屬于聽力殘疾,其中3800萬-4800萬人的致聾原因與使用抗生素有關。

湖北2002年統計顯示:3349例藥品不良反應中,六成為抗生素所引起。第36頁/共39頁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的危害—細菌耐藥性增強

喹諾酮類對大腸桿菌的耐藥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