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佛學是真的》筆記總結是怎么樣的_第1頁
《為什么佛學是真的》筆記總結是怎么樣的_第2頁
《為什么佛學是真的》筆記總結是怎么樣的_第3頁
《為什么佛學是真的》筆記總結是怎么樣的_第4頁
《為什么佛學是真的》筆記總結是怎么樣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為什么佛學是真的》筆記總結是怎么樣的?萬維鋼老師在精英日課中利用了近2周的時間解讀一本書,這種現象是不多見的,可見萬維鋼老師對這本書的重視,通過對這本書的解讀,同時引用了很多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輔助說明這本書里的內容。也可以看出知識之間的互相聯系。最值得開心的是在聽這本書的過程中,也發現很多以前讀的書的知識點,這種連接非常美妙。首先介紹一下作者,作者羅伯特-萊特是一名進化心理學學者和科學作家。作者所學的佛學是大乘佛法的“內觀派”(Vipassana)。內觀派強調通過向內觀察了解內心世界,獲得真知。這個門派特別有科學精神。第一節:現代視角下的“煩惱”與“苦”佛學中提到的“苦”大多數被解讀稱為“過于執著”,但這樣的解讀也不能說全對,當人對某件事或某樣東西過于執著卻是是苦,苦是想要而不得。但這么解釋苦,就不能解釋苦與堅持之間的不同。堅持不一定是苦。西游記,唐僧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取得真經,難道這樣不算是過于執著么,但很明顯佛教是推崇唐僧取經的。所以單純說苦是過于執著,則不全面。通過科學家的考證,佛經最開始是用巴利語寫成的,在巴利語中的苦翻譯過來最接近的詞應該是“不滿足”。我們每天生活在不滿足中,我們的不滿足才是真正的苦。只有真正定義了苦,才知道怎么脫離苦。通過后面的學習我知道,佛學并不是教我們成為一顆蔬菜,完全沒有欲望的人,自然不會不滿足,但完全沒有欲望可能么?或者說,人可以通過努力消除欲望么?我一直不相信消除欲望的說法。小時候,看到小朋友手里有好吃的,我自然也想嘗嘗,我小時候還好面子,不肯說,這就是苦。怎么才能不饞呢,我吃過了,知道是什么味道,甚至我想買隨時就可以買,自然就消除了這個想要而不得的苦。所以,我個人的經驗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把羨慕別人的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自然也就消除了一部分的苦。但生活里的苦也并不是都能解決的,有些事,我暫時能力就是達不到,我們還是要學習如何脫離苦。進化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的活動受基因支配,人不過是基因的載體。不僅僅是人,人是千萬物種當中的一個,在進化過程中,基因一直保持這條鐵律發展到現在,所有的生物都是為傳播基因為第一要素。基因為了刺激讓人傳播基因,則在進化過程中加入了獎勵機制,讓人在傳播基因過程中產生了“爽”的感覺。但這種爽的感覺卻不是持續的,是短暫的。想要更多獲得爽的感覺,則需要重復傳播基因的過程。有利傳播基因就給予正面獎勵,不利于傳播就產生負面情緒。例如當我們看到老虎,老虎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威脅,面對威脅,則產生了負面情緒。(類似內容:《未來簡史》人類的意識不過是進化的副產物。這種短暫的爽,是基因為了傳播進化出來的功能,但卻可能成為人生的苦。科學家用猴子做了一個實驗。把一的質疑,如果我擁有要給包子,我想捏成什么樣都可以。如果我擁有一塊石頭,就算我怎么捏,也捏不成我想要的樣子,這么說石頭就不屬于我了嗎。熊逸老師提出,如果我偷了你的錢,偷得是你的東西。而如果我打了你的身體,我到底是打了你,還是打了你的身體。“你”是主格,“你的”則是賓格。熊逸老師強調,很多哲學問題都是語言上的模糊性導致的,也正是語言的模糊性讓我們的溝通具有高效性。真正的哲學問題是去除了語言的模糊性以后的問題,能通過語言模糊性解釋的問題就不算哲學問題。最后熊逸老師提問:難道只有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控制才是真正擁有么?如果佛陀繼續提問,到底怎樣程度的所有權和所有格才成立呢,熊逸老師會拿出沙堆詭辯。(細節詳見:萬維鋼精英日課第二季11月17日特別放松:和熊逸老師切磋一個佛學問題)萬維鋼老師是這樣回答的,正是去除了語言的模糊性以后的問題才是哲學問題。在佛陀的時代人們是受制于語言的限制和缺少抽象思維的,佛陀主要想論證的是并不存在一個“單一”的自我。而現代科學也有同樣的研究,(《未來簡史》每天聽本書學習筆記中的左右腦實驗,體驗自我,敘事自我)。在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成果是,意識不作出決定,意識給決定找一個邏輯自洽的理由。意識就像是一個新聞發言人,當事情發生后,他給行動一個合理地理由。這個原因也許是進化帶給我的特點。我們都愿意讓別人認為我們是一個靠譜的人,凡是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那么既然五蘊不是自我,到底什么才是自我呢?第三節:大腦是個多元政體在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維西斯的《理性動物》動物中有研究顯示,人的大腦里有七個感情模塊,分別是自我保護、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體認同感、關愛親屬、社會地位和避免疾病。這七個感情模塊只是邏輯上的分類,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大腦區域(第五節中會講到真實存在的感情區域,伏隔核和島葉)。我們的大腦是輪流被這七個感情模塊占領,當哪個模塊聲音更大,我們就按照這個感情模塊行事。那我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是說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被感情支配,自由意志則是,我可以理性的選擇我大腦里感情,但真實情況是,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我們只是受感情支配的。(相似的內容見《未來簡史》)就算我們知道了這個原理,我們下一次作出決定時,依然很難做出自由的選擇。而佛陀則是告訴我們,通過修行可以戰勝那些模塊,掌握控制權,擁有自由意志。佛學高級的地方在于,它不僅僅告訴我們事情的本質是什么,他還有一整套實踐的方法。第四節:冥想的方法在幾年前,我是演說家節目中,樂嘉曾經說過,冥想就是什么都不想。雖然不懂這句話的意思,更不懂冥想的意義是什么,但這句話挺震撼我的。難道還需要訓練什么都不想么。在佛教中有三個派別,禪宗、藏傳佛教和內觀派。禪宗通過思考一些公案,僧人之間的辯論,偶爾來個機鋒,最終追求頓悟,禪宗比較適合詩人。藏傳佛教強調視覺意象,所以藏傳佛教適合藝術家。而內觀派追求“正念”,適合心理學家。正念非常具有科學精神,內觀派冥想是通過訓練,獲得對事物的洞見,追求個人真正的自由。冥想的現代心理學解釋是,當人放松大腦,努力做到什么都不想時,大腦會進入“默認模式網絡”。在默認模式網絡中,各個思想模塊會不斷產生新思想,人的意識就像一個滾珠一樣,被各種模塊擊打,隨機產生思想。(萬維鋼精英日課第一季講過創新時提到,創新就是通過不同思想的鏈接產生的)。而冥想則是要求大腦不能進入“默認模式網絡”。佛學中有“八正道”,第八是”正定”,第七是“正念”。當我們通過冥想可以達到正念時,我們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僅僅在冥想時專注于呼吸。就算在平時,我們也可以專注于當下的事物。這跟前兩年提出的網絡流行語“活在當下”一個意思。內觀派強調專注于事物的目的時獲得洞見。這種專注不同于集中注意力,有時候我們看書需要集中注意力,這種集中注意力是比較簡單的,我們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作者的內容不斷運行的,而內觀派強調的“正念”則是控制思想,我想要想什么就可以想什么。這樣的專注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不受強烈情感困擾,把“自我”和各種感情剝離開。作者羅伯特-萊特舉了一個他自己牙疼的例子,在沒有修煉冥想時,他每次牙疼都是“ouch”,而修煉了以后,它可以把這個感情跟自己的感情剝離開,當再牙疼的時候,就變成了''whoa~'',仿佛這個感情已經不屬于他了。在以前我學到過一個控制感情的辦法跟這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你可以用語言表述你的感情的時候,你就80%控制了你的感情。例如,當你非常生氣的時候,你哪怕在心里想,我現在非常生氣,你的氣就已經消了一半了。我平時的確實踐過這個辦法,非常有效。當我們用語言表達情感時,其實已經啟動了大腦的理性模塊,利用語言總結感情的過程,就是把自我跟這個感情剝離開,不在沉浸于憤怒的情緒中,從憤怒的情緒中走出來。而更高的層次在于,把自我跟各種想法剝離開,專注于呼吸。當我們冥想時,大腦中通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通常有四個特征,不是你正在做的事,都和“你”有關,常常與另外一個人有關,都有某一個模塊提供。而冥想的訓練是,承認它存在,允許它出現,不收他影響。這就好像我們站在火車站臺,看著一輛又一輛火車走過,卻不上車。如果做到這一點脫離了“苦”,接近“涅槃”。而現實是,目前好像沒有哪個大師生成我做到了“涅槃”。而且作者羅伯特-萊特還發現在這個過程總存在四個矛盾。第一個矛盾是“無為”和“成功”。當我們越想做到無為,你就越做不到,反而你放松下來才能做到無為。冥想也是一樣,你越想專注,反而越難做到專注。第二個矛盾是,最需要冥想訓練的人,往往不容易進入冥想狀態。第三個矛盾,越拒絕越反抗,越被控制。當我們產生感情時,面對感情最好的辦法不是跟他對抗,而是放手,讓這個感情跟你剝離,讓他離你而去。第四個矛盾,人不能控制情緒,情緒控制人。如果你上來就說,我可以控制我自己,那你就控制不了你自己,你要是意識到你控制不了你自己,這才是邁向控制自己的第一步。第五節:正念自控法在第三節預告過,第五節會介紹一個大腦中真實存在的區域,這兩個區域控制人的購買行為。麻省理工學院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給受試人員100美元,讓他們在購物網站買東西,隨便買。與此同時實驗者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實時監控受試者的大腦。當受試者看到特別想買的東西,大腦中伏隔核區域會活躍,伏隔核是給人提供愉悅感的區域。當受試者看到特別討厭的都關系,大腦中島葉區域則會活躍,島葉產生痛苦的感受。但當受試者在想買和不想買中間時,兩個區域同時活躍,而最終決定買還是不買是這兩個區域哪個更活躍決定。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看到,我們的行為是受到感情模塊控制,但如果行為是感情決定的,那理性又有什么作用。我們常說一個人是理性的,另一個人是感性的。理性和感性還有象與騎象人的比喻(1124我們的大腦在如何運行),感性就像是大象,理性則像是騎象人,大多數的時間我們只是被感性帶著走,偶爾理性控制感性。但我們已經知道人的行為都是受感情模塊影響,我們所作出的決定都是感性模塊之間斗爭的結果,哪個感情區域聲音大,我們就聽那個區域的。而理性是給感情提供信息和輔助。意識只不過聽各種模塊為自己找理由。所以能夠對抗感情的只有感情,理性不過是感情的武器。如果我們只是受感性驅使,那之前的自控力說法可能要更新。之前比較被普遍接受的自控力說法是肌肉說,把人的自控力比作肌肉,我們月訓練這個肌肉,肌肉能力就越強。但現實是,很多酗酒和抽煙的人,經過長時間戒酒戒煙后,一旦在此接觸,很容易再次酗酒抽煙。那之前說的肌肉說就靠不住,既然他鍛煉了這么久的控制力肌肉,怎么就在一次接觸后就破功了呢。而最新的說法是模塊說,模塊說強調我們的行為受感情模塊驅使,而每次完成一次感情模塊行為,這個感情模塊就會受到正面的反饋,使這個模塊的力量更強,下一次有感情模塊競爭時,這個感情模塊就更容易勝出。根據這個說法,最好的自控方法則是打斷正反饋,讓這個感情出來以后得不到滿足,不在增強這個感情模塊的力量。而這個方法則頗具有佛學思想,佛學的冥想訓練正是打斷這種感情的正反饋耶魯大學醫學院賈德森-布魯爾為吸煙者提出一種戒煙方法,這個方法跟佛學中的正念自控法如出一轍,布魯爾總結一套戒煙方法,簡稱RAIN,R代表recognizethefeeling,當感情出現時,不要被感情控制,正確的方法的第一步是識別感情;A代表acceptthefeeling,識別感情后,不要跟感情對抗,而是要接受感情,允許感情的出現;I代表investigatethefeeling,這一步我們要調查感情,這個感情到底是怎樣的,它具有什么特質,有什么顏色么,有什么質地么,調研的越深,越不被感情控制。N代表non-attachment,經過以上三步,最后達到的目標是,與情感保持距離,不被情感束縛,做到原理情感。這種戒煙方法比美國肺癌研究會推薦的方法更有效。而這種辦法與以往意志力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是用意志力與情感做“對抗”,正念自控法則是“化解”。正念自控力接受感情的存在,允許感情出現,通過與感情保持距離,最終達到不被感情支配。第六節:什么叫''色即是空“佛學中講究”色即是空“。但這句話要怎么理解呢,難道說世界是空的么?這又有什么道理呢?首先我們先要搞清楚”色“是什么。”色“是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這種內涵與事物本身是有區別的,當我們看到紅色可能會想到國旗、想到太陽,看到秋天的景色會想到春華秋實、想到悲秋情緒。世間萬物都被我們賦予了內涵,而且科學家研究顯示,這種給予事物內涵的行為是完全自主自動的。所以佛學強調的”色即是空“是說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是空的。這種對事物的情感判斷是沒有價值的。知道了色是事物的內涵,色的性質又有哪些呢。第一,色的賦予是大腦自動產生的,科學家做過實驗,讓受試者先看到第一個詞,在之后念出第二個詞。當第一個詞是光榮,第二個詞是疾病時,大腦反應的時間更長。這兩個詞被大腦賦予的含義不同,導致大腦轉換時需要更長時間。第二,內涵會受故事影響。有實驗表明,品酒師會因為紅酒的故事和價格影響對酒的評價。第三,內涵都是主觀的。第四,無感即無視。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作者的爸爸有一次去參加聚會,作者的爸爸覺得非常沮喪,因為聚會上年輕的女孩兒完全無視老頭,因為她們知道老大爺不是她們潛在交配的對象。在覺悟者的眼中,這個世界去除了賦予的內涵,無色的世界感覺世界時空的。而這種體驗讓我們跟真實感受到世界本質的情況。正念自控法就是訓練讓人有選擇注意力的能力,讓我們可以控制注意力。佛學是讓人更自由,佛學讓人排除干擾,獲得更豐富的體驗。第七節:因緣動力學這一屆內容很晦澀難懂,更接近于玄學,也許還不能通過智力上理解佛學,必須通過修行才能明白佛學的奧義。所以這一節內容基本只是把日課內精華內容提煉,并沒有更多自己的看法。佛學認為”苦“是”貪嗔癡“。”貪“代表被事物吸引,想要獲得某件東西;”嗔“代表負面情緒,排斥某種東西,而貪+嗔=癡。佛學認為貪和嗔是Tanha的兩面,而Tanha則是苦(Dukkha)的來源。Tanha的含義比較寬泛,被翻譯成”欲“”愛“”貪愛“。如果能夠脫離苦,去除貪嗔癡,則達到了涅盤的境界。涅槃是佛學中小乘佛教的最高目標,僧人通過修行達到涅槃后,成為阿羅漢。而佛學中并沒有規定具體涅槃的要求,也沒說明涅槃后的境界。通過現代科學研究,涅磐以后會有四個特征,完整的幸福感,徹底的平靜感,內心完全的自由,對周圍事物有非常清楚的認識和理解。涅槃后的境界是跳躍自己的限制,超越自然的選擇,明白你并不比其他生物特殊,從局限視角解放出來,從更高水平觀察這個世界。第八節:如是我聞:佛法里的另一種認知這一節是萬維鋼老師通過《為什么佛學是真的》這本書以后的自我感悟。萬維鋼老師總結佛學的關鍵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兩個基本點是無我和空,一個中心則是自由。也許西方的佛學去掉了超自然能力以后,把佛學理解的更像是哲學,內觀派主要通過冥想訓練達到無我和空的境界,最終獲得內心的自由。在普通大眾中對佛學的認識中存在三個誤區。第一,學佛是為了求保佑。這一點普遍存在各個宗教當中,基督教也曾經走過這樣的路,現在很多僧廟以施主捐贈多少作為功德,這一點非常不符合佛學的精神,佛學一直教人控制欲望,處處強調自由。怎么會讓你被欲望控制,自己打不到的目的,通過賄賂佛祖達到呢?學佛最重要的是如何控制欲望,如果你有欲望,佛會告訴你如何通過修行達到涅槃。太過于執著與某一件事更是佛學中的大忌”貪“,想要求佛滿足欲望,我想佛是不會做的。第二,佛法讓人消極。學佛不是為了讓人變成一棵蔬菜,剝離情感,不被欲望劫持,不僅不是消極,反而是更高級的自由。如果你被某一種情感劫持,你不過是被欲望或感情驅使的傀儡,真正能通過理智原則情感才是真正的自由,佛學崇尚的是自由。第三,做慈善該”以慈悲為懷“。在《智識分子》這本書里探討過經濟學角度下的慈善是怎么樣的。但這里要探討佛學里的慈善。一般認識中對于慈善有兩個基本錯誤,認為慈善可以通過購買功德。如果可以購買功德,那就是通過賄賂佛祖,達成你的欲望,這完全是反佛學的。所以功德肯定不是通過金錢購買的。第二,共情為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