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虛詞“之”“其”“而”“以”的基本用法《河北省中考文化課學科說明》對要考查的文言虛詞作了具體的確定,這對于我們復習文言文中虛詞的用法劃定了明確的范圍。指導考生了解和掌握這些虛詞的基本知識,對于提高文言文閱讀的成績,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下面就《學科說明》中列出的14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作一簡要的歸納,供師生們在復習中參考。一、之(一)最常用的是作助詞1.結構助詞,相當于“的”(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八下《愛蓮說》)花之富貴者也08寧波②前人之述備矣(八上《醉翁亭記》)07鹽城四時之景不同08淮安宴酣之樂08大連③行道之人弗受(八下《魚我所欲也》)05南寧④臣之妾畏臣(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6資陽齊國之美麗者也08婁底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8婁底⑥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7廣州⑦居廟堂之高(高位)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邊遠的地方)則憂其君。(八下《岳陽樓記》).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這個句子不獨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個成分——主語、賓語、狀語,或者是復句的一個分句。)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八下《愛蓮說》)07成都⑨)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6揚州不必若余之手錄⑩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06荊州(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6資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08婁底妾之美我者,畏我也(12)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八下《送東陽馬生序》)(13)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八下《送東陽馬生序》)(14)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七下《桃花源記》)(15)王之蔽甚矣(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1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八下《陋室銘》)(17)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九上《隆中對》).語氣助詞,表停頓,或舒緩語氣,可不譯。在時間詞、個別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后,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18)公將鼓之(九上《曹劌論戰》)(19)處處志之(七下《桃花源記》)(20)悵恨久之(九上《陳涉起義》)(以上調節音節)(21)鮮妍明媚,如倩女之磺面(舒緩語氣)(九上《滿井游記》).語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放在前置賓語和動詞謂語之間)(22)何陋之有?(八下《陋室銘》)06資陽(二)代詞,可代人、代事、代物。.一般為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他們”(23)屬予作文以記之(它,指這件事)(八下《岳陽樓記》)(24)學而時習之(它,指學過的知識)(七上《〈論語〉十則》)07鹽城謂之“文也”(他);從之(代善者);默而識之(指代學習所得)(25)乃記之而去(它)(八下《小石潭記》)06揚州(26)蹴爾而與之(八下《魚我所欲也》)05南寧(27)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代齊威王納諫這件事)(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6資陽(28)暮寢而思之(代這件事)(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6資陽06徐州08婁底孰視之(他)08婁底(29)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7廣州弗之怠(代“筆錄”)(30)登軾而望之(它,代指齊軍)(九上《曹劌論戰》)07成都肉食者謀之(這件事)(3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代“這種信念”)(八下《魚我所欲也》)(32))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代詞,指春意)(九上《滿井游記》).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自己”(33)令辱之,以激怒其眾(九上《陳涉起義》)(三)動詞,可譯為“到……去”(“往”、“到”)(34)吾欲之南海(七上《為學》)(去,往)08黃石(3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九上《陳涉起義》)(36)輟耕之壟上(九上《陳涉起義》)08寧波二、其(一)代詞,可代人、代事、代物。.第三人稱代詞,表示領有。可譯為“他的”、“她的”、“它的”、他們的”也有相當于“他”、“她“、“它”、“他們”(后起之義)①望其旗靡(他們的,代指齊軍)(九上《曹劌論戰》)07成都②不可知其源(八下《小石潭記》)06荊州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們的)(七上《〈論語〉十則》)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他的,代“是人”)(八下《魚我所欲也》)⑤增其舊制(它,代岳陽樓)(八上《醉翁亭記》)⑥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他,指先生)(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7廣^州⑦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他們)(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7廣州⑧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九上《馬說》).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些”、“其中的”⑨不能名其一處也(其中的)(七下《口技》)⑩其西南諸峰(那)(八上《醉翁亭記》)(11)其喜洋洋者矣(那)(八上《岳陽樓記》)(12)用手拂之,其印自落(那)(八上《活板》)(二)句中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13)其真無馬邪?(九上《馬說》)05昆明.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大概、其實”(14)其真不知馬也。(九上《馬說》).在祈使句中,表示期望、命令的語氣,相當于“應該、還是、可”(15)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九上《唐雎不辱使命》)(三)連詞,相當于“如果”、“假使”(16)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八下《送東陽馬生序》)三、而.連詞,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又”“并且”或不譯(沒有主次、先后關系)①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七下《口技》)②泉香而酒洌(八上《醉翁亭記》)08玉林溪深而魚肥③學而不厭(不譯)(七上《〈論語〉十則》)④敏而好學(又)(七上《〈論語〉十則》)⑤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八上《醉翁亭記》)⑥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八下《送東陽馬生序》)⑦隸而從者(八下《小石潭記》).連詞,表示承接(順承、相承)關系(有先后關系),相當于“就”“才”“然后”“于是”或不譯⑧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九上《曹劌論戰》)⑨學而時習之(然后)(七上《〈論語〉十則》)⑩溫故而知新(就)(七上《〈論語〉十則》)(11)漸聞水聲潺潺而瀉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不譯)(八上《醉翁亭記》)(12)廣起奪而殺尉。(九上《陳涉起義》)(1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記》)(1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八上《醉翁亭記》)日出而林霏開;游人去而禽鳥樂(15)后天下之樂而樂(才)(八上《醉翁亭記》)(16)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就)(八下《魚我所欲也》)(17)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妻日(于是)(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18)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九上《滿井游記》)(19)執策而臨之(九上《馬說》)08泉州.連詞,表遞進關系,相當于“而且”(20)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八上《醉翁亭記》)(21)而此地適與余近(九上《滿井游記》).連詞,表轉折關系,相當于“卻”,但是”“可是” “然而”(2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七上《〈論語〉十則》)08泉州(2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八下《愛蓮說》)08泉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24)由是則生而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八下《魚我所欲也》)05南寧(25)足膚皸裂而不知(八下《送東陽馬生序》)(26人不知而不慍(七上《〈論語〉十則》)(27)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九上《馬說》) (以上“卻”)(28)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八上《醉翁亭記》)05南寧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2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九上《滿井游記》)(30)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九上《馬說》)(以上“可是”).連詞,表修飾(偏正)關系,相當于“地”“著”或不譯(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行為的目的、原因、方式、情態、時間等)(31)傭者笑而應曰(著)(九上《陳涉起義》)(32)朝而往,暮而歸(八上《醉翁亭記》)08玉林(33)久而乃和(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8咸寧(34)默而識之(地)(七上《〈論語〉十則》)(35)臨溪而漁(八上《醉翁亭記》);雜然而前陳者(36)可計日而待也(七下《出師表》)(37)潭西南而望(八下《小石潭記》)(38)窺鏡而自視(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39)呼爾而與之(著)(八下《魚我所欲也》)蹴爾而與之(著)(4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九上《滿井游記》)(4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來)(九上《馬說》).連詞,表因果,相當于“因而”(42)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八上《醉翁亭記》)(43)而江浙之梅皆病(九下《病梅館記》)四、以(一)用作介詞。.介詞,介出動作、行為的工具,相當于“用”“把” “拿”①必以分人(把)(九上《曹劌論戰》)②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拿、把)(九上《陳涉世家》)08綿陽06蘭州③咨臣以當世之事(拿、把)(七下《出師表》)④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七下《出師表》)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⑤以衾擁覆(用)(八下《送東陽馬生序》)⑥撰長書以為贄(八下《送東陽馬生序》)⑦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用)(九上《五柳先生傳》).介詞,介出動作、行為的憑借,相當于“靠”“憑”“憑借”⑧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憑借)(九上《曹劌論戰》)07成都何以戰(憑、靠)⑨何以謂之“文”也(憑)(七上《論語十則》)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憑借)(七上《論語十則》)(11)生以鄉人子謁余(憑……的身份)(八下《送東陽馬生序》).介詞,相當于“按照”“根據”(1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九上《曹劌論戰》)(13)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九上《馬說》).介詞,介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14)以是人多以(把)書假余。(因)(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7成都(15)先帝不以臣卑鄙(七下《出師表》)07蘇州(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八上《醉翁亭記》)07溫州(17)扶蘇以數諫故(九上《陳涉起義》)06蘭州、淮安、紹興(18)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七下《出師表》)(19)是以謂之“文”也(因)(七上《〈論語〉十則》)(20)以中有足樂者(八下《送東陽馬生序》)(21不以千里稱也(因)(九上《馬說》)【用文言文全解一點通】(2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記》)(23)夫不能以游墮事(九上《滿井游記》).介出動作、行為的時間,用法同“于”,相當于“在”“在……時候”(2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九上《登泰山記》)(二)用作連詞.表目的,相當于“來”“以便”(25)家貧,無從致書以觀。06淮安(26)屬予作文以記之(八上《岳陽樓記》)08百色(27)俯身傾耳以請(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8南京不敢出一言以復(28)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七下《出師表》)(2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七下《出師表》)(30)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七下《出師表》)(31)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七下《出師表》)以彰其咎(3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八下《送東陽馬生序》)(33)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以便)(七下《出師表》). 表結果,相當于“以致”(3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思諫之路也(以致)(七下《出師表》)(35)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以致)(七下《出師表》).連詞,表承接(順接),相當于“而”,不譯(36)計日以還(八下《送東陽馬生序》)(37)卷石底以出(八下《小石潭記》).連詞,表并列,相當于“而”(38)有池洼然而方以長(八上《墨池記》)(三)動詞“以為”“認為“(39)皆以美于徐公(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7溫州(40)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認為,覺得)(七下《三峽》)05昆明“用”(4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九上《曹劌論戰》)“讓,使”(42)雖一能不以廢(八上《墨池記》)(四)副詞,通“已”,已經。(43)固以怪之矣(九上《陳涉起義》)06淮安【附】所以“用來”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八下《舜發于畎畝之中》)②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七下《出師表》)“……的原因"③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七下《出師表》)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七下《出師表》)五、于(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相當于“在”“從”“向”“到”。①戰于長勺(九上《曹劌論戰》)②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七下《口技》)③駢死于糟櫪之間(九上《馬說》)08黃石④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八上《岳陽樓記》)05南寧⑤能謗譏于市朝(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8天津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七下《出師表》)08哈爾濱⑦于是(這時)賓客無不變色離席(七下《口技》(七下《出師表》)⑧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南陽(七下《出師表》)⑨翼然臨于泉上(八上《醉翁亭記》)⑩試用于昔日(七下《出師表》)(11)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八上《岳陽樓記》)(12)于時冰皮始解(九上《滿井游記》)(13)此之謂戰勝于朝廷(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以上“在”)(14)舜發于畎畝之中(從)(八下《舜發于畎畝之中》)(15)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從)(九上《滿井游記》)(16)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向)(八下《送東陽馬生序》)(17)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到)(八下《舜發于畎畝之中》)(18)皆朝于齊(到)(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8天津(19)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到)(七下《出師表》)還于舊都(20)相與步于中庭(在、至D(九上《記承天寺夜游》).引出動作的對象,相當于“對”“對于”“與”(21)萬鐘于我何加焉(八下《魚我所欲也》)08益陽(22)何有于我哉(七上《論語十則》)(23)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七下《出師表》)(24)欲報之于陛下也09杭州(25)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08天津(26)欲有求于我也(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27)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與)(九上《隆中對》).引出比較的對象(用在形容詞之后),相當于“比”“過”(28)所惡有甚于死者(八下《魚我所欲也》)05南寧 所欲有甚于生者(2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30)皆以美于徐公(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09成都08黃石天津.引出原因,相當于“由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八下《舜發于畎畝之中》)六、乃(一)常作副詞. 表示情況的發展是自然而然的,相當于“于是”“就““才”“這才”①乃人見(九上《曹劌論戰》)07成都②乃重修岳陽樓(于是)(八下《岳陽樓記》)③乃記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記》)④陳涉乃自立為王(九上《陳涉起義》)⑤久而乃和(才)(八下《送東陽馬生序》)⑥羲之之書晚乃善(才)(八上《墨池記》).表示有點出于意外,相當于“竟”“竟然”“卻”⑦見漁人,乃大驚(七下《桃花源記》)⑧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七下《桃花源記》)09杭州、陜西(二)表示判斷,可譯為“是”⑨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九上《陳涉起義》)09南寧七、雖.連詞,表讓步假設,可譯為“即使”(一般放在主語前頭)①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七下《口技》)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七下《三峽》)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九上《曹劌論戰》)④故雖有名馬(九上《馬說》)⑤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九上《馬說》).連詞,用于轉折關系,可譯為“雖然”“盡管”。⑥故余雖愚(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8南京⑦游人雖未盛(九上《滿井游記》)⑧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淡背。(九上《滿井游記》)【附】雖然“雖”常和"然"連用。文言的“雖然”等于現代說的“雖然如此'。其中“雖”是連詞,等于“雖然”;“然”是指示代詞,等于“如此、這樣“。文言的“雖然”一般不能用現代漢語的“雖然”來對譯,而要用“雖然如此、盡管如此”。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八、為(一)動詞,讀wei.表示動作、行為,可譯為“做”“作”“干”“成為”“作為”等①可以為師矣(做,當,成為)(七上《〈論語〉十則》)②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七下《桃花源記》)③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做)(七下《出師表》)④釀泉為酒(釀造)(八上《醉翁亭記》)⑤撰長書以為贄(作為)(八下《送東陽馬生序》)⑥故不為茍得也(做,干)(八下《魚我所欲也》)⑦或異二者之為(動詞用作名詞,此指心理活動)(八下《岳陽樓記》)⑧為坻,為嶼(形成)(八下《小石潭記》)⑨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擔任)(九上《陳涉起義》).判斷動詞,“是”“作為”⑩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七下《出師表》)(11)項燕為楚將(九上《陳涉起義》)(是、作為)06蘭州05南寧(12)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算作,算是)(八上《活板》)(二)介詞,讀wei.表所向,相當于“向” “對” “跟”(13)不足為外人道也(七下《桃花源記》)(1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七下《桃花源記》).表目的,相當于“為了”(15)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八下《魚我所欲也》)05南寧.引出動作的對象,表示被動,可譯為“被”(16)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九上《滿井游記》)06荊州(17)其印為余群從所得(八上《活板》)(18)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九上《陳涉世家》).表示原因,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因、因為”(19)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九、者代詞,“者”字的基本功能是附加在別的詞或短語后邊,它前邊的詞語組成“者”字短語。“者”字短語相當于一個名詞。.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短語后,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或“的人”“的東西”“的事情”。①京城有善口技者。(的人)(七下《口技》)②后遂無問津者(……的人)(七下《桃花源記》)③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的人)(八上《醉翁亭記》)④似與游者相樂(八下《小石潭記》)(……的人)06荊州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邪也(……的地方)⑥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的)(八上《醉翁亭記》)⑦以中有足樂者(的事)(八下《送東陽馬生序》)⑧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的)(八下《魚我所欲也》)⑨同予者何人(的)(八下《愛蓮說》)⑩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九上《滿井游記》).用在數詞后邊,相當于“個”“樣”“種”(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八下《岳陽樓記》).用在主語后面,同“也”相照應,表示一種判斷(12)陳勝者,陽城人也。(九上《陳涉世家》).用在主語后面,引出原因(1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原因)(八下《鄒忌諷齊王納諫》).用在定語之后,表示定語后置。(1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九上《馬說》)(15)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八上《醉翁亭記》)十、且連詞,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又”“并且”“而且“①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八下《送東陽馬生序》)08南寧連詞,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況且”“再說”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九上《陳涉起義》)連詞,表示遞進關系,“尚且”“還”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九上《馬說》)十一、則(一)連詞.表承接、條件或假設關系,相當于“就”“便”“那么”。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J(七上)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八下《陋室銘》)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七下《三峽》)05昆明④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八下《送東陽馬生序》)⑤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九上《滿井游記》)⑥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淡背。(九上《滿井游記》)⑦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八下《岳陽樓記》)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八下《岳陽樓記》)⑨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八下《魚我所欲也》)⑩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八下《魚我所欲也》) (以上“就”)(11)不效則治臣之罪(七下《出師表》)(12)愿陛下聽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七下《出師表》)(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英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八下《魚我所欲也》(以上“那么”).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14)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九語下冊《孟子兩章》)(15)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八下《魚我所欲也》).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卻”(16)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八下《送東陽馬生序》)(二)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就是”(17)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八下《岳陽樓記》)(18)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七下《出師表》)十二、乎(一)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相當于“呢、嗎”①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嗎)(九上《陳涉世家》)②不亦說乎(嗎)(七上《〈論語〉十則》) 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③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呢)(九上《隆中對》).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吧”④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八下《岳陽樓記》)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八下《岳陽樓記》)(二)介詞,相當“于”(可以介出動作的處所、時間)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八上《醉翁亭記》)⑦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在)(八上《醉翁亭記》)十三、然(一)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6月6日全國愛眼日宣傳活動方案
- 小學生種植綜合實踐課程
- 護理核心制度培訓
- 2025年幼兒園愛耳日活動方案
- 2025年八班級物理學期教學方案
- 酒業采購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幼兒園班主任工作方案
- 研究開發與工藝選擇概論
-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管理案例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屆云南省玉溪市名校初三第一套原創猜題(新課標I)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CHT 1027-2012 數字正射影像圖質量檢驗技術規程(正式版)
- 圍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2024年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必考題
- 專用車輛安全管理制度罐式容器
- 2024年河南師范大學附中中招二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第22課 現代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教學設計)-【中職專用】《世界歷史》同步課堂(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婦科分級護理標準
-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 武漢大學介紹PPT
- 廣西桂林市國龍外國語學校2022-2023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八年級數學試題+
- 《雷鋒的故事》試題和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