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_第1頁
《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_第2頁
《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_第3頁
《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_第4頁
《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

下面是分享的《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供大家參閱。

《寓言》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寓言”這一文體了。

2.學習第一則寓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過去學過寓言故事,哪位同學還記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寓言兩則”又是什么意思?(課文一共有兩個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兩則。)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寓言,看看它們又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通過預習,誰能說一說“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槍頭。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箭用。)

2.自由讀短文,借助注釋理解詞句,然后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說出即可。)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先自己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然后同座討論:每句話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學生說,師生評議)

教師應講解以下有關知識,幫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②“譽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沒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沒有哪一種東西能夠穿透它。”“也”語氣詞,表示句子說完。④“其人弗能應也”。“其人”,那個人。“也”,語氣詞,表示句子終結。)

3.把每句話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譯成現代白話文,要把上下文說通順。(學生練說)

4.交流。(能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5.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6.指導朗讀。(讀出買盾人的自夸炫耀語氣,人們的質問語氣。)

四、總結

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你從中應吸取什么教訓?

五、布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熟讀課文,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則寓言。

2.學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矛與盾》全文。

2.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鄭人置履》。(板書課題)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有一個鄭國人買鞋。那他又是怎樣買鞋的呢?讓我們來看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了解每句話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詞句不理解?提出來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讀短文。(要讀通句子)

②本文講什么事?(有個鄭國人去買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腳而相信尺碼,最終沒有買到鞋的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詞句和短文內容。

2.交流:教師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理解:“鄭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一雙鞋”或“有一個打算買鞋的鄭國人”均可。“已得履”,“已經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說”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來”,“人曰”即“有人說”。“何”是“為什么”。

譯成白話文。(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發現忘了拿尺碼。他拿到了鞋說:“我忘了拿尺碼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碼。等到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因此他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那個人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具體情況下應采取具體的辦法。)

4.指導朗讀。背誦短文。(讀出買鞋人的可笑。)

四、總結

鄭國那個買鞋人和楚國賣矛和盾的人同樣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例說一說。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寓”、“譽”、“遂”字字形,“寓”字第10筆是“豎”。“譽”上半部不能少一點,“遂”里面“點、撇”不要丟掉。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學生依據注釋自讀短文,理解詞句,了解全文內容,理解寓意。教師講解有關古漢語知識,幫助理解句意。學生列舉生活中實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動

召開一次古代寓言故事會。

1.講故事,明事理。

2.學習文言文。

3.根據故事,想象意境,繪制圖畫,幫助理解。

《寓言》教案2

一、導入課題:

師:(出示“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圖片)同學們,你們還認識這些圖片嗎?

師:這兩幅圖分別畫的是“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這是我們二年級下學期學過的《寓言兩則》。(指導“寓”的寫法)

師:我們當時講過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第九課新的寓言兩則之一“亡羊補牢”。齊讀課題--《亡羊補牢》。

師:讀了課題,你能猜出“亡羊補牢”講了些什么嗎?

生:丟了羊把羊圈補好

師:那有誰知道“亡”和“牢”是什么意思?還有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看來我們要了解一個字的意思,不光可以通過字典這個好朋友,還可以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師:同學們,你們能從“補牢”猜出“亡羊”的原因嗎?“亡羊”和“補牢”的過程是怎樣的?它們兩者又是什么關系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34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誰能用“誰干什么怎么樣”來簡要概括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師:養羊人第一次丟羊,(),第二次羊又丟了,(),最后,()。

(表揚能用簡潔語言概括的同學,對說得比較詳細的同學要加以引導)

師:我們已經知道養羊人一共丟了(兩)次羊,那讓我們回到課文去仔細讀讀文章,尋找他丟羊的原因,并用橫線勾畫出來。

生:原來羊圈(juàn)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kū)窿(long)鉆進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幻燈出示)

師:在這句話中“圈”是多音字,還讀什么?組詞?

生:quan圓圈

師:(鏈接幻燈出示)齊讀

師:(幻燈點紅“窟窿”這個詞),誰來當當小老師教我們讀讀這個詞?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生:讀,洞

師:這兩個字很復雜,上邊都有“穴”字頭,寫“窟”的時候要注意“穴”要蓋住下面的“屈”。請同學們仔細觀擦“窿”字,你想提醒大家在寫時要注意什么?

生:別忘了少寫一橫

師:再看看這個“叼“字寫時要注意最后一筆是(提)

師:讓我們再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生:讀

師:你能用“因為……所以……”來說說養羊人丟羊的原因嗎?

生:因為羊圈(juàn)破了個窟窿,所以夜里狼從窟(kū)窿(long)鉆進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

師:同學們看到養羊人因為羊圈破了第一次丟了心愛的羊,(板書:第一次)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看來你們都很關心養羊人。

師:其實關心養羊人的不只你們,還有誰?

生:街坊

師:街坊是什么人啊?那街坊看見了是怎么說的?

生:街坊勸(quàn)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師:(出示幻燈片)

師:你從哪些詞看出了街坊對養羊人的關心?

生:勸趕快

師:街坊勸他干什么?

生:補牢

師:現在我們來當當街坊,一起來勸勸這位養羊人吧!

生:齊讀

師:你看你們和街坊都這樣關心養羊人,那養羊人聽勸了嗎?他又是怎么說的呢?

生: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師:(出示幻燈片)

生:齊讀

師:養羊人是這樣說的,那他又是怎樣想的呢?(點評:通過揣摩人物內心理解課文。)

師:是啊,正如你們所說養羊人根本不聽勸告不補羊圈。(板書:不補)

師:同學們,現在你就是養羊人,你看,好心的街坊苦口婆心,而你卻無所謂地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師:你看,好心的街坊真心實意,而你卻漫不經心地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師: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你卻毫不在乎地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師:同學們,讓我們再來分角色體會街坊的關心和養羊人的滿不在乎,好嗎?現在男同學就是街坊,女同學就是養羊人,來我們一起體會體會吧!

師:羊圈破了個洞,狼從洞口鉆進去,叼走了羊。街坊知道了很著急非常關心地說:

男生:(“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師:是呀,可是養羊人卻滿不在乎地說:

女生:(“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師:養羊人不補羊圈,你認為這樣對嗎?

生:錯

師:(板書:錯)

師:你從文章中哪兒看出他“錯”了?

生: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鉆進去,把羊叼走了。

師:(出示幻燈片)

生:齊讀

師:為什么狼有第二次機會鉆進羊圈?

生:因為養羊人不聽勸不補羊圈,所以才第二次丟了羊。(板書:第二次)

師:這就是養羊人“亡羊”的整個過程。(指著板書說)

師: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段,劃出有關句子。

師:養羊人是怎么想的?

生: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

師:(幻燈片出示)你能用(“要是……就……”或“如果…就……”)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嗎?

師:同學們,養羊人看到自己心愛的羊兒被可惡的大灰狼叼走,他很后悔:

師:養羊人又是怎么做的?

生:他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的結結實實的。

師:是啊,養羊人第二次丟羊后修補了羊圈(板書:修補)

師:同學們請看(出示幻燈片)正當養羊人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師:是啊!正因為養羊人趕快把羊圈修的結結實實的,改正了錯誤(板書“改”),所以從此,他的羊

生:再也沒丟過。(幻燈片出示)

師:看來養羊人現在后悔還不晚,讓我們一起來再次體會養羊人的后悔吧!

師:(出示幻燈片)

生:讀

師:同學們,這就是養羊人“補牢”的整個過程。

師:反過來想想如果養羊人再不修羊圈,又會出現什么后果呢?

生:羊會丟光

師: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知錯就改)(板書:“知”“就”),就(不算晚)。(板書:”未為晚矣”完成板書)

師:(總結板書)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這則寓言“亡羊補牢”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沒聽街坊勸告,(不補)羊圈,做法(錯了)。第二天,羊又丟了。(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補好)羊圈,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知錯就改,就不算晚)

師:在生活和學習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明交流

生:匯報

師:這些都可以用它來概括那就是――“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師:同學們,這句話出自《戰國策》,不僅在《戰國策》,在《莊子》《韓非子》《孟子》《呂氏春秋》中,也還有許多寓言故事,它們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它們正等著你們課下去看呢!

板書設計:

寓言兩則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第一次不補錯

第二次修補改

《寓言》教案3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龜兔賽跑《伊索寓言》寓言的特征人生寓言的定義引出今天學習的課文

同學們,相信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老師想叫一位同學來復述一下。(同學回答)嗯,這位同學復述得不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的,這樣才能夠成功。那同學們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嗎?對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學利用國慶的時間讀過伊索寓言,那么根據自己的閱讀,對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掌握了多少呢?我來提問一位同學。(同學回答)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課文第八課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這兩個故事究竟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呢?現在就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我們大學里學生喜歡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規律性,就有一種女生喜歡讀周國平,男生喜歡讀王小波的說法,我也挺喜歡讀周國平的作品,最起碼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喜歡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喜歡他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兩篇作品吧。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5頁,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難的王子》兩篇文章朗讀一遍。

2、迅速地回顧一下昨天給詞語注音和解釋的作業,然后合上課本,給黑板上的這些詞語注音(同學回答),老師強調幾個難點詞語的解釋(風韻、正色、歸屬、險象迭生等),最后讓同學們使用這些詞語來講述這兩個故事。

《寓言》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朗讀“妻子、拜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學習要練好基本功的道理。以及恒心,毅力,名師指點的重要性。

4、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主要內容,體會學習要練好基本功的道理。以及恒心,毅力,名師指點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寓言兩則)我們以前學過寓言,你們知道“寓言”是什么嗎?

2、板書(紀昌學射)。說一說課題是什么意思?

二、自讀自悟,把握內容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習生字,強調寫“昌”“妻”兩個字要注意的地方。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住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做到之后,飛衛才教他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三、質疑交流,感情朗讀

1、質疑: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讀明白了些什么?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想和大家討論。

2、梳理問題:

(1)紀昌為什么學習射箭?

(2)紀昌學習射箭,為什么花那么大力氣練眼力?

(3)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3、討論解疑:

(1)從哪看出紀昌花大力氣練眼力,讀2、3自然段找出怎樣練習眼力的語句:

出示: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這梭子來回穿梭。

自讀句子,說一說從“躺”“睜大”“注視”等詞語中體會到什么?妻子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有感情地朗讀。

出示:

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讀句子,說一說從“每天”“聚精會神”等詞語中體會到什么?有感情地朗讀。

(2)假如紀昌不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聯系生活談一談。

(3)假如紀昌沒有和飛衛學習,而是和一名普通箭手學射,他會成為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嗎?

4、小結:

無論學習什么技藝,都要扎實的基本功入手。學習者要有恒心,毅力,再加上名師的指點就會事半功倍。

四、回歸整體,抒發感受

1、自己再讀一讀全文,進一步體會文章中告訴我們的道理。

2、復述故事。

板書設計

紀昌學射

認真恒心毅力

學習要練好基本功──成功

名師指點

《寓言》教案5

教學目的

一、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旨,讀《伊索寓言》教案。

二、培養學生發現、研究探討、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訓練學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維。

教學設想

本單元以“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為教學重點。目的是培養、教會學生獨立發現和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已知的內容,要訓練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并解決好這個疑問。

本文的語言相當含蓄、隱晦,錢鐘書先生又是以一種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來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師在處理課文的過程中應以深入探討語言的含義為本,盡量引導、啟發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可以適當結合一些當年社會上的某些人或發生的某些事來開拓學生的思路。

課前應布置好預習,掃除字詞障礙,把重點放在讓學生發現、提出并解決問題上,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最好讓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和解決問題,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在探討問題答案的時候,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或創設具體的語言環境,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或聯系課文上下文等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講述“南轅北轍”的故事,這條成語想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為完全相反。

那么,針對這條成語,我如果從反方向來思考,對這個人的行為給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據這個成語從兩個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說“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我們應該不應該給予肯定呢?如果單從寓言本身來說,大家理解起來并不存在困難,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義,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語言又含蓄、隱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充分運用想象、聯想能力來解決問題,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讀《伊索寓言》教案》。

二簡介作者

三寓言和《伊索寓言》

這樣一位大文學家,為什么對寓言發生了興趣呢?寓言究竟是寫什么的呢?

寓言,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

四、文章內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畢竟是公元前6世紀的奴隸所作,寓言的內涵帶有某些階級局限性和當時的社會特點。

那么,當時間轉入到20世紀,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和審定這些寓言的內涵呢?

提問:同學們,人的進化又是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從茹毛飲血到人們現在的煎炒烹炸;

從草皮樹葉到西服革履;從靠兩條腿走路到汽車、火車、飛機;從兒歌“我在馬路邊,揀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到鋼筋混凝士建筑還要加上防盜門。

前面標志著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最后一種,標志著人與人之間的防范意識增強了,而這種防范意識來緣于人類的罪惡,也就是說,人類現代文明進步的同時,人類的陰暗面也“進步”了。

讓同學們自己說出:人類的進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壞的一面,人變得越來越狡猾了。

根據以上討論的結果,從人類進化的正負面效應出發,我們一同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針對解決不了問題的同學,啟發他們從剛才分析的進化一詞的含義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們看了《伊索寓言》,也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運用聯想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第一,這是一本古代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于現代文明的驕傲。”對于現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于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就是遠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這部書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從禽獸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歷程!“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同學們看完后,教師要適時引導大家明確,作者對他們的態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反對,一類是引申。

反對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驢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學家的故事”、“烏鴉的故事”、“狐貍和葡萄的故事”等。

《寓言》教案6

童話、寓言、神話的教學藝術

童話,是兒童文學中的想象、幻想和夸張的世界,是語言通俗生動、情節離奇、引人入勝的奇思妙想。

寓言,是文學作品中的諷喻世界,它用篇幅簡短的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它常常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們充滿了神奇的幻想,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

寓言、童話、神話都是故事,都需要借助想象進行創作,在創作中都常常運用夸張、擬人的手法。

童話、寓言、神話都是中小學生喜愛的美好生動的作品,也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各套語文教材在編寫中,都離不開對它們的選用。《皇帝的新裝》《古代英雄的石像》《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濃煙和煙囪》《盤古開天辟地》《蚊子和獅子》《花的話》《擺渡》《愚公移山》《黔之驢》《工之僑獻琴》《畫蛇添足》《買櫝還珠》《濫竽充數》《塞翁失馬》《智子疑鄰》《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丑小鴨》《小溪流的歌》《女媧造人》《七顆鉆石》《犟龜》等等篇目,就先后出現在不同的初中語文教材之中。

童話、寓言、神話都是現實生活的間接反映。教學這些課文,要指導學生領會聯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他們的想象,從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蘊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養聯想與想象的能力。

童話、寓言、神話以及故事、傳說的教學,講求鮮明的動感,講求多種感官的調動,講求思維的靈活,因此可重點研究課堂活動的方式與教學情景的設置。

第一,童話、寓言、神話的教學需要設計活動方式

童話、寓言、神話的教學意義主要表現在:文體認讀,內容理解,手法辨識,想象延伸,意味品析,語言積累,知識擴展,思想教化,情感熏陶,而這一切都需要”活動”來支撐。大量實踐證明,其教學過程離不開下面所列舉的活動。

1.朗讀活動。

如:《蚊子和獅子》:朗讀課文,生動地表現蚊子的心理活動。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分角色朗讀課文,最好能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

《古代英雄的石像》:分角色朗讀課文,要表現出石像、石子各不相同的心理。

2.復述活動。

如:《花的話》:閱讀課文,說說文章的大意。

《皇帝的新裝》:請同學們按照新裝、做新裝、穿新裝、展新裝的順序,復述課文。

《盤古開天辟地》:閱讀課文,就混沌初開、天地成形和宇宙邁出萬物的起源,說說文章是怎樣展開想象的。

3.概括活動。

如:《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反復朗讀課文,再用概括的語言說出這兩則寓言的寓意。《花的話》:閱讀課文,說說文章的大意。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閱讀這兩則寓言,分別概括它們所包含的寓意。

4.想象活動。

如:《皇帝的新裝》:游行大典完畢,皇帝回宮后,事情將會怎樣呢?大家都展開想象,爭取在班上講一講。

《七顆鉆石》:童話說:”小姑娘哪兒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著了。”如果小姑娘這時候做了一個夢,她會做一個什么樣的夢呢?發揮你的想象說說夢中的情景。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給這篇寓言寫一個續篇。

《蚊子和獅子》:給《蚊子和獅子》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尾。

《寓言》教案7

基本實踐觀點:

1、教學實踐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欲望。

3、在句中理解字詞用法。

4、鼓勵學生暢談自己的見解。

教學內容:

課題:《寓言四則》課型:自讀

課時安排:1課時授課方式:研讀、點撥

教學目標:

1、理解四則寓言的寓意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2、能運用成語。

3、文言文閱讀能力訓練。

4、文言字詞及文學常識積累。

5、獨立創新地解讀文言寓言的能力訓練。

教學重點:

1、理解四則寓言的寓意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2、能運用成語。

3、文言文閱讀能力訓練。

4、文言字詞積累。

教學難點:

1、能運用成語。

2、文言字詞積累。

教學過程:

一、課題展示:(幻燈展示)

二、導入:

在我國古代文學殿堂中,有一支瑰麗的奇葩——寓言。我們對寓言并不陌生,在初一我們已經學習了《伊索寓言二則》、《黔之驢》、《愚公移山》、《扁鵲見蔡桓公》等寓言,今天我們將學習四則先秦寓言。作為成熟最早的文學形式,他們具有什么樣的文學魅力呢?

三、幻燈打出課文標題。

四、回憶寓言的相關知識。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在形象的故事中隱含一種規勸或諷刺的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文學體裁。

六、檢查預習:(幻燈打出)

1、給下列字詞注音:

祠(cí)卮(zhī)櫝(dú)綴(zhuì)濫(làn)竽(yú)

廩(lǐn)湣(mín)遽(jù)髀(bì)跛(bǒ)薰(xūn)

2、解釋加點字詞:

引酒且飲之。(拿來)終亡其酒。(失掉)

(1)(2)

丁壯者引弦而戰。(拉)馬無故亡而入胡(走失)

綴以珠玉。(用)吾能為之足。(給,替)

(3)(4)為木蘭之柜。(做)

此獨以跛之故。(因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給,替)

此何遽不為福乎?(是)

3、翻譯下列句子:

(1)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譯:蛇本來就沒有腳,(先生)你怎么能給它畫上腳呢?

(2)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譯:(結果)鄭國人買了他(楚人)的(裝珠寶的)盒子而把珠寶還給了他(楚人)。

(3)廩食以數百人。

譯:用官倉的糧食來供養幾百人。

(4)此何遽不能為禍乎?

譯:這怎么就不能成為禍事呢?

(5)人皆吊之。

譯:人們都來慰問他(塞翁)。

七、自由閱讀、質疑、釋疑。

八、寓意討論:(先由學生討論,再用幻燈展示)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適當。

買櫝還珠——諷刺只注重外表,不看實質,只重形式,不重內涵的人。

濫竽充數——比喻無真才實學混在行家里充數,或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

塞翁失馬——事情的好壞可以轉化,要辨證地看待事物。

九、成語造句:(先用幻燈展示例句,再由學生自由造句)

十、小結:(幻燈打出)

1、在課外自由閱讀了課文,編成了課本劇并進行了表演,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

2、回憶了寓言的相關知識。

3、分析了部分字詞,結合句子重點講了“為”和“以”的用法。

4、解析了部分疑點。

5、對寓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6、學習了成語并進行了造句練習。

(其中,“為”“以”的用法,成語的運用和寓言的相關知識及寓意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十一、作業布置:(幻燈打出)

1、熟讀課文,

2、任選一則寓言改寫為白話文(可充分發揮想象)。

《寓言》教案8

[教學目的]

1、在反復研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旨。

2、培養學生自主發現、研究、探討問題的能力。

3、認真揣摩、理解重點段落、語句,理解其深層含義。

4、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探討中心意思。

2、理解難句含義。

[教學設想]

1、方法構想:

做好預習,引導學生課外讀《伊索寓言》,激起學習本課的興趣。

鼓勵發散思維,采用研討式,通過集體討論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學習時,可先整體把握,再抓住重點內容評析學習。

2、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整體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內容及結構框架,探討作者對九則寓言的評語。

第二課時,重點段落語句的探討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關練習。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你讀過《伊索寓言》嗎?從談看法入手。

人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錢鐘書先生也讀過《伊索寓言》,他寫了一篇見解深刻的讀后感。大家想讀一讀嗎?

二、讀前提示:

1、關于作者錢鐘書:閱讀圈劃附錄材料。

2、關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伊索編,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樣本。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

1、提示:文章比較艱澀難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請在預習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框架。

2、點撥并明確:文章有兩大塊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四、研討作者對九則寓言的評語:

1、學習步驟說明:閱讀思考討論明確

2、研討問題設計:

Ⅰ哪些寓言諷刺了社會上某類人的劣根性?具體說明諷刺了什么。

[明確:1、2、3、4、9結合社會現實說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會上的一些現象?

[明確:5、6、7、8聯系社會現象討論說明。

Ⅲ作者對每則寓言的看法和態度是不一樣的,哪些是從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對的?

[明確:引申2、3、4、5、8

反對1、6、7、9

3、小結:

作家很善于透過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來,常常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這便是發散思維。文章所揭示的社會人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五、當堂訓練:

A級:①練習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對你印象最深?說說理由。

B級:練習一1、2、3、4

分組討論,采用搶答式。

六、課下作業:

1、將第一題整理到課本上。

2、完成練習四。

第二課時

一、自然引入:略

二、重點段落閱讀,分析疑難語句:

(一)、重點閱讀文章第一、二、三段:

1、學生閱讀。

2、分析討論:

①作者將比我們年輕的人,分為哪兩類?你是怎么認為的?

②第二段打了一個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你怎么理解讀《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糾正什么?

3、思考點撥:

人類歷史:古代現代

比喻人的一生:小孩子老頭子

[幼稚][昔)[成熟](今)

4、理解明確。

三、重點閱讀文章最后一段:

1、學生研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

2、思考以下問題(由學生提出):

A、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這是解讀本文的鑰匙),并認真分析。

[明確]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會碰壁上當。

B、錢鐘書和盧梭二人都認為兒童不宜讀《伊索寓言》,但觀點是不同的,不同在哪里?

錢:認為愈簡單,長大了易碰壁。

盧:把純樸的小孩教復雜了。

C、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一句如何理解?

D、結尾關于蒼蠅句,怎樣理解?

3、思考討論:允許有不同見解。

四、本課小結:

結合以上所學,討論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見解獨特、深刻,表達含蓄、風趣;文章通過對伊索寓言的評說,說明現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惡劣得很,我們頭腦要復雜一些,防止上當受騙。

五、當堂訓練:

練習題二、三。(見課本)

六、課下作業:

1、課外閱讀幾則寓言,從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獲。

2、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

《寓言》教案9

學習目標:

1、理解寓言藝術特色,學寫寓言;

2、遷移經驗技能,把握文意;

3、培養讀、寫、聽、說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寫作技巧,進行寓言創作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續寫寓言,感受特色

師生共同創作《龜兔賽跑》續篇,感受寓言的藝術魅力。(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創作,并進行適時的鼓勵)總結:同學們,寓言的創作過程要求我們插上想象和聯想的翅膀,進行生動的創作。下面,我們將進一步學習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獨到的藝術魅力。

二、寓言簡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點?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東西和現象。主題大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諷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在創作中常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關于《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臘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紀希臘的一個奴隸,善講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臘流傳的寓言,幾經加工、編輯成書,統歸在伊索的名下,稱《伊索寓言》。

三、對比教學,學習寓言。

[教學構想]結合學生已獲得的認識,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取他們認為可行的方法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小組學習,教師參與;

2、檢驗小組學習效果問題設計: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樣以神喻人來刻畫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現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據赫耳墨斯的兩次心理活動分析)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愛慕虛榮三問價錢中的心理

《寓言》教案10

教學目標:

1、理解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寓言內容,正確回答課后問題,懂得寓言的寓意。

3、練習用從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

生活實際,發表感想。

教學用具:

錄象、幻燈圖片、自制教學幻燈片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說出掩耳盜鈴的意思。

2、回憶學習掩耳盜鈴的方法。

圖文結合

理解內容

反復朗讀

悟出道理

聯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講讀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出示課題)

1、釋題: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亡羊補牢羊丟失后修理羊圈。

2、分節讀文,質疑。

糾正讀音:街坊

坊讀輕聲

窟窿

窿讀輕聲

質疑:

3、看錄象,思考問題,理解大意。

那個養羊人丟失第一只羊后,聽了街坊的勸告是怎樣想的?(用劃出)結果怎樣?

當養羊人第二次丟失羊后,他是怎樣想的?(用~~~~劃出)結果怎樣?

4、細讀課文,歸納寓意。

幻燈出示: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這個反問句換成肯定句:

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

B:問:修羊圈有沒有用?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會再丟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較句子: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

(反問句語氣更強,突出了養羊人根本沒有想到后果,執迷不悟。指導朗讀,用毫不在意的語氣讀出。范讀,個別讀,齊讀。)

D:討論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樣做?

過渡:由于養羊人沒有你們正確的想法,所以就出現了又丟了一只羊的結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A理解填空:養羊人現在感到很,明白了應該街坊的勸告。

B比較句子: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他很后悔,應該接受街坊的勸告。

(前一句兩個不不雙重否定,突出表明了養羊人知錯改錯的決心。)指導學生讀出后悔、知錯的語氣。個別讀,范讀,齊讀。

C

從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

劃出有關的詞語。(趕快、結結實實可看出他的行動上改過了)指導讀出重音。

D

討論:養羊人現在才后悔,現在才動手修羊圈晚了嗎?

5、朗讀全文,思考: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四人小組討論:個別答,然后老師小結。

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人做錯了事,及時改正還不遲,改正得越快,錯誤造成得惡果就越小。現在我們通常用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比喻發生錯誤后及時糾正,補救還不算晚。

三、指導復述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

四人小組討論,指名談談。

四、堂上練習。

1、指導造句:從此

先讀書上得例句,理解詞語意思后,再試說句子。

五、作業:

1、熟讀本則寓言,試背。

2、說出亡羊補牢成語的意思。

板書設計:

27亡羊補牢

《寓言》教案11

教材分析:

課文講的是從前有一個人想去在南邊的楚國,確趕著馬車一直朝北走的事。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讀懂兩則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

3.認識5個生字。

重點:體會兩則故事的寓意。

教法:創設情景

學情:學生喜歡寓言,但其道理不明白。

教程:

一、自主學習。

讓學生確定自主學習的目標方法,展開自學,教師在確立目標自學過程和自學中適當點撥。

二、討論寓意。

1.聯系寓言故事中人物的關鍵言行。

2.聯系寓言故事中揭示的句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