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_第1頁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_第2頁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_第3頁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_第4頁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教育及其產生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屬性與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本質屬

性),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與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途徑。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養人才)

XzAdOqZo

2、“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

3、廣義的教育,指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

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DcH0T2Yo

4、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

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

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

過程。

X力51vk。5、從個人的角度來定義: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

景下發生的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二)教育的屬性

1、教育的本質屬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

人的社會活動。也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教育的具體而實在的

規定性體現在:(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

動(2)教育是人類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3)教育是

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hzS9CVeo2、教育的社會屬性:永恒性、歷史性、繼承

性、長期性、生產性、民族性、相對獨立性。(三)教育的基

本要素

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1■教育

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這一對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決定

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對象,分為個體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

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現的形式,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話起源說: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

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這是人類關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

點。中國的朱熹也持這種觀點。

JgKCxh7o

2、生物起源說:(法)利托爾諾、(英)沛西能認為教

育是一種生物現象。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

其根本錯誤在于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

3、心理起源說:(孟祿)認為教育是兒童對成人無意識

模仿,沒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

xKfrNMNo

4、勞動起源說: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起源人類所特有的

生產勞動。

二、教育的歷史發展

(一)原始社會的教育

1、原始社會的教育特點:

(1)教育具有非獨立性,教育和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緊

密相連。

(2)教育具有自發性、全民性、廣泛性、無等級性和無

階級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會的教育

(1)

奴隸社會的教育與特征:階級性;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

脫離和相對立;學校教育趨于分化和知識化、學校教育制度尚

不健全。

eK6tIGGo

(2)

封建社會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規模上逐漸擴大,在類型上

逐漸增多;在內容上也日益豐富,并且具有等級性、專制性和

保守性;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gBjq814o

(3)古代東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階級性、道統性、等

級性、專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古代社會教育的發展

(1)古代中國:

……夏代:據歷史記載,我國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瞽

宗是商代大學特有的名稱。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

……西周,"學在官府”并有:“國學”“鄉學”之分。其教育

內容是以禮樂為中心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

樂教育是中心。

ysB9VR9o

……春秋戰國:稷下學宮。

……兩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魏晉南北朝:立國子學與太學、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

算學)二館(崇文館、弘文館)。……宋元明清:八股文。四

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

書、禮、

易、春秋。

(2)古代印度:婆羅門教育與佛教教育。《吠陀》,僧

侶是唯一的教師。四個等級按高到低: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m8Edll5o

(3)古代埃及:“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文士(書吏)學

校。

(4)古希臘羅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斯巴

達教育以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

輸為主。

(5)中世紀的歐洲:西歐進入封建社會后,形成了教會

教育和騎士教育。

教會教育神學和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

天文、音樂。

騎士教育組要內容:七技:騎馬、游泳、擊劍、投槍、打

獵、下棋、吟詩。

(6)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意)維多利諾(尼德蘭)

伊拉斯謨(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文主

義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本主義、古典主義、世俗性、宗教

性、貴族性。

Lc8QqPUo

(三)近現代的教育:1763年德國普及義務教育。

特點:(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

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四)現代社會的教育

1、特點:(1)教育的生產性不斷增強,教育同生產勞動

從分類走向結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樣性日趨突出。

(3)教育的科學水平日趨提高。

2、20世紀后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特點(or現代教育的發

展趨勢):……簡答、填空

教育的終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術的現

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

育具有科學性。

……教育民主化的內涵:a.實現教育機會均等;b.師生關

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內容

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類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對人的價值的發

現、潛能的發掘、力量的發揮、個

性的發展。

Bo7WwZNo

第二節教育學及其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學及其研究對象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

科學。教育學的根本任務:揭示教育規律;教育問題是推動教

育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教育學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WPOLoXMo

(一)

教育學的研究價值

宏觀:超越日常教育經驗、科學解釋教育問題、溝通教育

理論與實踐。

(二)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bd572gUo

微觀(學習研究教育學的意義):a.利于樹立正確的教育

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b.利于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c.利于掌握學生思德發展規律,

做好教書育人工作;d.利于教師構建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

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e.有助于培育創新精神,積極投

身教改;f、有助于了解教師職業及其工作環境。

三、教育學的發展概況:萌芽、獨立形態、多元化、現代

化。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1.中國萌芽階段的教育思想

w6uoiato

(1)孔子的教育思想

核心:“仁”和“禮”。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都可以接受教

育。

教育內容:詩、書、禮、易、春秋。

教學原則:啟發誘導(不憤不啟,不俳不發);因材施教;

學、思、行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知

新。

vS3YXgXo

(2)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論”,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

(3)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惡論”,佳偶的作用是“化性起

偽學習過程是“聞一見一知一行(4)

NUxZelCo

(5)道家的教育思想根據“道法自然”的哲學,道家主張

教循自然原則,主張培養“上士”或“隱君子”。

(6)《學記》中的教育思想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

一步教育專著,戰國末期。

教學原則:教學相長: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尊師重道: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藏息相輔: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課內與課外相

結合,相互補充。”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豫時孫摩: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學習觀摩原則。

啟發誘導: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

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對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學

生灰心。

taOHf9Po

長善救失;學不蹦等。

2、西方萌芽階段的教育思想:

(1)蘇格拉底把教育分為諷刺、定義、助產術三階段,

稱為產婆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為啟發

式教學奠定了基礎)。……填空題

(2)柏拉圖,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其代表作《理想國》

中;認為教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

淵源。

hiF8041o

(3)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其教

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她的著作《政治學》中;最早提出“教育要

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征,進行和諧發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

(4)古羅馬的昆體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專門論述教

育問題的教育家,他的《雄辯術原理》(論演說家的教育)是

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

(二)教育學的獨立形態階段……填空、簡答

oJssmL9o

近代實驗科學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

科學,他提出歸納法。

1、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1)夸美紐斯:

a1632年出版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

的標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學專著。

b.在此書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

教給一切人類的藝術

c.教育適應自然。

cVZEHfmo

d、班級授課制。

e.教學原則:直觀性、系統性、量力性、鞏固性、自覺性。

(2)盧梭:性善論,《愛彌兒》,主張自然主義教育,

認為讓兒童順其自然的發展是最好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

的東西都是好的被譽為“教育上的哥白尼”……填空題

(3)康德:1776年,在大學哲學課中開講教育學,他是

將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里講授的第一人。“人是唯一需

要教育的動物”

(4)洛克:他在《教育漫話》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

說“,認為人的心靈如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得出

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

于教育之故(亦稱教育萬能論)……名詞解釋:白板說

洛克提出了“紳士教育論”。

AREreoFo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5)裴斯泰洛奇:第一個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教育家。

2、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1)赫爾巴特(注意與夸美紐斯比較)“現代教育學之父”

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

a.1806《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b.赫的貢獻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

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將心理學引入教育學的第

一人),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因此被稱為“現代教育學

之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觀點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

完善。教育性教育原則:第一次提出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

jfFTRu8o

c.教學四階段論: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后被學生席

勒發展成五段: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形成了傳統

課堂中學、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特點。

c.赫被看做是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主張教師中心論。

(2)杜威

aA8ZRPno

a.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

b.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

兒童中心主義的代表人物,與赫爾巴特針鋒相對。(兒童中心、

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c.杜的主要觀點:教育的本質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ufaGOOSod、從"教育即生活“中引出”教育無目的論”。

d.”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教育無目的論、五步探究教

學法。

(三)20世紀教育學的多元化發展

二十世紀主要的教育學流派:實驗教育學(代表:拉伊&

梅伊曼);文化……(又稱精

神科學教育性);實用主義……;馬克思主義……;批判

主義……。

3L30EeRo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建立(科學教育學的建立)

1939年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闡述了全面發展的教育

目的,并極其重視智育及教養

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較嚴格和嚴密的教學理論。

該書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部馬克

思的教育學著作,并對我國建國后乃至現在的教育都產生

了很大的影響。

我國教育家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馬克思

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Ps: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學者是舒爾茨。

66rwoqD。

當代教育學理論的新發展

1、現代教學理論的三大流派:布魯納、贊科夫、瓦根舍

因。

布魯納:《教育過程》結構教學論,倡導發現法。

贊科夫:《教學與發展》,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

教學原則:高難度、高速度、

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

“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TDTTP8Wo

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論述智力發展的階段。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

給孩子》和諧教育,認為學

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UydywMOo

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規律

第一節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一、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簡答題、論述題全重點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是相互制約的關系,一定的社會經濟

制度影響和制約著教育,而

教育有對社會經濟制度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作用。

(一)社會政治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社會政治經濟制

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hvOkqrB。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受教育權;

3教育目的;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4教育內容的取舍;

YtwEzlDo

5教育體制。

6、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受到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又對政治經濟制度有

維護、鞏固和加強的作用。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促進民主化進程,但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

(每條具體看)

(Ps: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與生產

關系的矛盾運動。)

二、教育與生產力水平……簡答題

教育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同時又對生產力發展起促

進作用: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mJlMV2eo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4.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的專業設置;

5.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0世紀60年代,美國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教育投資

是人力資本的核心)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三、教育與科學技術……論述題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4............教育技術。

Ps:現代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是科技進步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高校尤其明顯)

4.教育促進科研技術成果的開發利用。

四、教育與文化

(-)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2.............內容的選擇;

3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QlhINM2o

3選擇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三)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

有的觀念和行為方式。

2、特征: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

的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

己任;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

zcg4aKmo

3、校園文化(華勒首先提出此概念)

(1)概念:學校全體員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

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信仰、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態度、作風和行為準則。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

文化(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最高

層次)和校園組織與制度文化。……名詞解釋

(2)特征: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

qKlYKJKo

五、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1、教育自身的歷史繼承性;

2、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平行性;

第二節教育與人的發展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

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

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身心特點向

積極方面變化的過程。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簡答題、名詞解釋

(一)內發論(遺傳決定論):

HBKCv5fo

1、內涵: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理論之一,一般強調人

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

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qsdwPxRo

2、代表人物:

孟子:性本善佛洛依德:性本能威爾遜:基因復制

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

霍爾: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教育;

高爾頓:遺傳決定論的鼻祖,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

在基因中就決定了,優生學的創始人。

(二)外銀論(環境決定論):

ujVYx5xo

1、內涵: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

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2、代表人物:荀子(性惡論);洛克(白板說);美國行

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填空題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共同作用論)

三、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簡答題

(一)遺傳(生物因素)

9RyW00Lo

遺傳是指從上一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

的形態、結構以及器官和神經系統的特征等。

1、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

可能性,但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RATJeP5o

(注:但遺傳素質不決定人身心發展的現實性,王安石的

《傷仲永》中的仲永就是其中的例子。“用進廢退”和“獲得性

遺傳''說明遺傳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會隨著環境、教育的改

變和人類生活實踐的深入等作用而發生變化。)

Av2ZcS0o

2、遺傳素質的個別差異是人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的原因

之一。

3、遺傳素質的成熟機制約著人身心發展的水平與階段。

(注:個體的遺傳素質是逐步發展成熟的,教育必須按照

遺傳素質發展的水平進行,超越或落后于遺傳素質成熟水平都

不利于人的發展。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證明了他的“成熟

勢力說“)rlwbUL7o

(二)環境(外部條件)……填空題

1、社會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使遺傳提供

的發展可能變為現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則直”“孟母三遷”

都說明了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kq4ArmJo

2、環境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動力;

3、環境不決定人的發展;(出淤泥而不染)

4、人對環境的反應是能動的;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主觀能動性是外部影響轉化為內部發展因素的根據)

(三)(教育)學校教育

1.為什么說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學校教

育在影響個體發展上的特殊功能)……簡答題

a.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培養人的活動;

b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c.學校能有效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2.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

a.對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范;

b.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c.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即時價值和延時價值;

d.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UpZIDSA0

3、實現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

的條件

教育萬能論:片面夸大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人

完全是教育的產物。代表人物:康德、花生、愛爾維修。

教育無用論:是一種抹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的觀點,

認為教育對人的發展無能為力。地標認為:柏拉圖、高爾頓。

(四)個體主觀能動性(內在動力)……名詞解釋

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和活動對于客觀世界的積極作用,包

括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并統一于人們的社會

實踐活動中。三個層次:生理活動、個體活動,最高層次是社

會實踐活動。

OilOK9bo

Ps:人的身心發展的源泉&動力在于個體因素。

四、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填空題、簡答題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個體身心發展整體上有一定順

序性,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也有一定順序性。皮亞杰的

發生認識論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論也證明了這一點。啟

示:人的發展順序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

工作要尊重順序性,循序漸進的促進人的發展。

Ox2Yy4Yo

2..............階段性:個體身心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

段表現出不同的總體特征和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

此為階段性。

啟示:教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

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同時應注意前后相鄰階段的銜接。

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根據不

同年齡段的特點分階段進行。在教育教學的的要求、內容和方

法的選擇上,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必須不斷地向學生提出他們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現有水

平的要求,以促進他們的發展。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

“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

童現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兒童心理機

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

就是最近發展區。如果學生的發展處于“最近發展區“,那么這

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時候。★(跳一跳,摘個桃)

3..............不平衡性:

表現: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

的年齡階段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是就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

而言的。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段就達到了較高的發展水平,

有的則相反。……心理學家勞倫茲據此提出了“發展關鍵期”的

概念:指人的某種身心潛能在人的某一年齡階段有一個最好的

發展時期,也稱為敏感期、最佳期。此時,對個體某一方面的

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發揮個體在這一方面的潛

力。反之錯過了關鍵期,效果可能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4..............互補性:

互補性首先,是指機體某一方面機能受損甚至缺失之后,

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其次,互補性也

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

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規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

樹立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暫時落后的學生或者某些

方面有缺陷的學生,通過其他方面的補償性發展,都會達到與

一般正常的學生一樣的發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

法,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

展的信心。

5..............個別差異性:

概念: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

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現:首先,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其次,不同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

存在差異;再次,不同兒童所具有的不同個性心理傾向上(如

同年齡的兒童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現

在群體之間(男女性別差異)。

據個體差異性規律,教育必須:a.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

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b.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

育途徑和方法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d5FL0Pmo

個體身心

表現遵循該規律的教育要求

發展規律

遵循量力性原則,循序漸進

個體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由量

順序性地施教,拔苗助長、陵節而

變到質變的過程

施都是違背該原則的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

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不

階段性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

同的發展特征和任務

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

個體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把握施教的關鍵

期,視時而

不平衡性

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方面都是不平衡的。教、及時施教

包括生理和生理之間的互補和生理和心理

互補性長善救失、揚長避短

之間的互補

性別差異、不同個體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

和水平之間的差異、不同個體不同方面存

個別差異性因材施教

在差異、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傾

論述題:

1.聯系中學生的年齡特征,談談當前對中學生的教育應注

意的問題。

中學生的教育應遵循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堅持

面向全體中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

主動、全面地得到發展。

(1)學校、社會、家庭應該為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良好

的條件;

(2)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生活要有節奏;

(3)培養穩定而積極的情緒和情感;

(4)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視安全教育,防止意外傷亡事故;

(6)加強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7)重視人生觀教育。

UUElHqOo

第三章教育目的與教育制度

第一節教育目的的概述

71nwrKEo

一、教育目的的內涵

(一)

概念: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根據一定的社會發

展和受教育者自身發展需要及規律,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

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

準,同時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

要求。……名詞解釋

01bnf9xo

廣義的教育目的: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

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樣的變化。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循的總體要求,

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在課程或教學方面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

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它是廣義的教育

目的的具體化。HF21BVZO

(二)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

教育目的:理論術語、指導人才規格、由社會提出、影響

力小。

教育方針:工作術語、指導教育事業、由政府提出、影響

力大。

1957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第一個教育方針;

1985教育體制改革;

1995規定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

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現階段教育方針:2010年

7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

規劃綱要》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

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義與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義

a.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依據和評判標準、出

發點和歸宿。

0WJzge7o

b.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過教育目的體現的。

(二)作用……填空、選擇

1.教育目的對教育工作具有導向作用;

mrA6jS7o

2對教育方針具有激勵作用;

3是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價的重要標準;

4教育目的具有調控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簡答題、名詞解釋

教育目的包括三個層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

的培養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一)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

者的總的要求,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

人的質量規格標準。

(二)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根據各級各類

學校的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名詞解釋各

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必須同中有異、重點突出、特點鮮明。

vbnu98Lo(三)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

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

變化的結果。……名詞解釋(ps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最可

靠的標準是教學目標。)

★關系: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學

目標和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區別在

于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教育的總要求,而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

教育的具體要求;聯系在于,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教學目標是更為具體的概念,微觀到每堂課、每個知識內容。

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教學目標

日積月累的得以實現就會漸次達到培養目標,以致教育目的。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針:a.方針包含的內容比目的

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針則在“辦什么樣的教育”&“怎么辦

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

(-)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RlbaH86o

(二)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

(三)人們的教育理想;

(四)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

面發展的學說:

1.人的全面發展: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

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人的本性的

充分發展。

2.舊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

3.機器大工業生產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可能。

4.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

5.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也

是唯一方法。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五、有關教育目的確立的理論

(一)個體本位論: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據是人的本性,

教育目的是培養健全發展的人,發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潛能,

而不是為了某個社會集團或者階級服務。代表人物:孟子、盧

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馬斯洛、薩特。(自然主義和人文主

義)

(二)社會本位論: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社會的要求,

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制于社會環境。教育的目的是為社

會培養合格的成員和公民,教育質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會發

展的各種指標來評價。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圖、赫爾巴特、

涂爾干、巴格萊。

GZpApRDo

(三)個人本位和社會本為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教育無目的論:杜威,并非主張真正教育無目的,而是認

為無教育過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文化本位論:強調教育目的應圍繞文化這一范疇來進行。

生活本位論:教育要為未來完美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

育即生活本身,斯賓塞。

神學教育目的論:教育就是為來生做準備。夸美紐斯

第二節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簡答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

表述體現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性。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

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

化知識能力的統一;(教育的性質)

(2)堅持全面發展。要求學生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

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培養獨立個性。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發展,

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4)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根本

途徑。

LblUqETo

(5)注重提高全民素質。(全體)

三、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構成

我國現在的中小學的全面發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

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一)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1、德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

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正確的思想

方法的教育。

oLW4j3So

2、智育:智育是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

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

要內容和任務包括傳授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自主性和創造性。

NlqjQTqo3、體育: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

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的本質,培養他們參加

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增強學生體質

是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學校體育的基本組成形式是體育課。

VW5ICzVo

4、美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感受美、鑒

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ZF0IU3Yo

5、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

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二)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

之間的關系

FlOWCgMo

1、“五育”在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對獨立性

德育保持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五育靈魂智育為實施各

育提供認識基礎

體育實施各育的物質保證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德育、智

育、體育的具體運用和實施。3、“五育”之間具有內在聯系:

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統一體。

四、我國教育目的的落實

(一)落實我國教育目的時要特別注意重點培養的青少年

學生的素質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二)當前我國教育目的在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片

面追求升學率

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措施:有賴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要深化

教育體制改革;中小學本身也要積極進行改革,端正辦學思想,

認真落實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教育

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全體受教育者身心全面發展。

X9HDSrZo

(三)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重點)……論述題

1.概念: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

體性和主動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

根本特征的教育。”……名詞解釋

2.特點:全體性、全面性、基礎性、主體性、發展性和未

來性。

Q71fpFIo

3、素質教育的內涵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3)個性發展的教育

(4)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

教育。(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能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

OpjeK5Vo

4、素質教育的意義(why開展素質教育):

a.有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綜合國力;

b.是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趨勢;

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落實。

5、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

(1)改變教育觀念;

(2)轉變學生觀;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wDGpGuMo

(4)建立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

(5)建立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

(6)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第三節學校教育制度及其發展

一、教育制度的內涵

(一)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教育

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各項規定的總稱。

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

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

章制度的總和。

THU3xIyo

二、學校教育制度的內涵

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

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

目的、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它

有學校的類型、學校的級別、學校的結構三個基本要素組

成。……名詞解釋(ps學校教育制度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與主體)。它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學校的類型、級別、結構。

三、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據(注意與教育目的的比較)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人口發展狀況;

5、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四、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

GiQvhiUo

(一)西歐雙軌制:英法德一軌是學術教育,一軌是職業

教育。

(二)美國單軌制:

(三)蘇聯分支型學制

五、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教育制度的發展歷史)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我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

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

3、

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

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庫姆斯等人的“非正規教育“,伊里

奇的“非學校化”。

UOzwq4oo

(二)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簡答、討論)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互相滲透的方向發

展;

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26bnZ2B。

5.教育的國際交流加強;

6.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

7.教育的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

8.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Ps: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屬于精英教育階段;>

15%X<50%屬于大眾化階段;>50%屬于普及教育階段)

第四節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

93vfqc60

一、我國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

(-)舊中國的學制的沿革……填空、選擇

我國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廢科舉、興學校”開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學制”,(未實行)是以日本的學制為藍

本,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2.1903年的“癸卯學制”

(實行新學制的開端),主要承襲了日本的學制,是我國第一

個是實行的現代學制。“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反映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學制”,日本學制為藍本,是我國教

育史上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首次規定男女同校。

4.1922年的“壬戌(xu)學制4又稱“新學制”、“六三三

學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學制為藍本,頒

布了“壬戌學制”(首次劃分學校教育階段)。一直沿用到全國

解放初期。(二)新中國的學制沿革

QM9EzVmo

新中國:1951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學制

1958學制改革

1985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

九年義務教育。

1993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教育發展的總

目標——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全面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要建設好一批重點學

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兩基、兩全、兩重

yr8I0Vwo

199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

教育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終身教育

2001《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二、我國實行學校教育制度的結構及類型

(一)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結構

從層次結構上看,分為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從類別結構上看,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

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和普通中小

學教育。

IXX17wio

(二)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從單軌制發展而來

的分支型學制。

三、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制度改革

(一)我國當前學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1、加強基礎教育,落實義務教育

2、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3、穩步發展高等教育,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

4、重視成人教育,發展終身教育

(二)《中長期規劃》有關學制改革的內容

2010年6月21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

要》,據此: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工作方針

是: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

量。……填空題

Ps:《中長期……規劃》中要解決的問題有:擇校問題、

進城務工子女教育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特殊教育問題。

到2020年,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兩基本,

一進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

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中長期規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

怎么培養人的問題,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

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點是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

和實踐能力,推進思路是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在學制方面,《中長期規劃》按照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形成終身教育體系的要求,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學制方面

的發展(改革)任務(趨勢)。主要內容如下:

1.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2.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重點推進均衡發展;

3.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4.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6.發展繼續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

7.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特殊教

育保障機制。

4DWYSDZo

題目:

1.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人的發展奠定德智體各方面

的基礎。

2.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西方三種基本的現代學制:單軌制、雙軌制、分支型學

制(產生于前蘇聯)。

4.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終身教育”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國

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jmcAKtAo

第四章教師與學生

第一節教師及其職業素養

、教師的概念

DgYeXML

教師,教師是傳遞和傳播人類文明的專職人員,是學校教

育職能的主要實施者。從廣義上說,凡是把知識、技能和技巧

傳授給別人的人,都可稱之為教師。從狹義上講,教師指經過

專門訓練、在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門人員。教師是學校

教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HRfiUojo

二、教師職業概述

(一)概念教師職業的性質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夸美紐斯認為,教師

是太陽底下最崇高、最優越的職業。

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二)教師的作用

(1)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在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

延續中起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2)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塑造年青一代的品格

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加里寧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a80N3fSo

(3)教師是人的潛能的開發者,對個體發展起促進作用。

(4)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

起主導作用。

(三)教師職業的發展歷史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1、非職業化階段:較為明確的教師職業出現在學校之后。

2、職業化階段:獨立的教師職業伴隨著私學的出現而出

現,春秋戰國的“士”堪稱中國第一代教師群。

3、專門化階段:該階段以專門培養教師機構的出現為標

志。最早的師范機構由法國1681年蘭斯創辦第一所師資訓練

學校。我國最早出現于清末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開辦南洋公

學,其中的師范院為最早的師范教育。

jvc5HBRo

4、專業化階段:1966年巴黎會議通過《關于教師地位的

建議》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教師資格考核制

1995年《教師資格條例》

(四)教師的職業特色(特點):

教師角色最大特點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具體:1.傳道者角色;2.授業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

4.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長代理

人、父母和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和學習者、學者角色

★新課程倡導的師生角色教師角色: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

師角色中的核心特

征。其內涵包括: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

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2.

教師是學生人生的領路人。要求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

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

德形成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引導學生向更高目標前進。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

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

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

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最終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和建設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三

級課程管理政策,這要求課程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

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應

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教師是社區型開放的教

師。

三、教師勞動的特點

(一)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

1.復雜性。表現:勞動性質的復雜性,勞動對象的復雜性,

勞動任務的復雜性,勞動過程的復雜性,勞動手段的復雜性。

2.創造性。表現:

(1)因材施教;

Or51Q9vo

(2)

教學方法上的不斷更新。“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3)教師需要“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定向能力,

是指教師能根據學生新的特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而正確地做

出判斷,隨機應變地采取及時、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

題的能力。(……名詞解釋)教育機智是教師良好的綜合素質

和修養的外在表現,是教師嫻熟的運用綜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可以用四個詞概括: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掌握分寸、對癥下

藥。強調教學的“復雜性”、教學的“情境性”、教學的“實踐性

(二)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1.連續性是指時間的連續性;2.廣延性是指空間的廣延性。

(三)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6rcG6YUo

教師勞動的長期性。

(1)教師勞動成果是人才,培養周期比較長。“十年樹

木,百年樹人

(2)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效

果。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2、教師勞動的間接性。指教師的勞動不直接創造物質財

富,而是以學生為中介實現教師勞動的價值。

(四)........的主體性和示范性。

dhBBczVo

1、教師勞動的主體性。指教師自身可以成為活生生的教

育因素和具有影響力的榜樣。

2、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如人品、

才能、治學態度等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教師必須以身作

則,為人師表。

IMvaSOPo

(五)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新課程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

1.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不僅

要尊重每一

位學生,還要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學會贊賞每一位學

生。

2.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開而不達、

引而不發;引導

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在

此,引導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啟迪與激勵。3.在對待自我上,

新課程強調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依據教學進程,教學反思分

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形

成和培養自我反思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四、教師的職業素養

JweLqiQo

(一)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是從教師對待事業、對待學生、對待

集體、對待自己的態度上體現的。1、

對待事業: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是教師做

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也是教師勞動積

極性和創造性的源泉。

lX3LleEo

2、

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具體體現在熱愛學生

生,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教師高尚道德品質的

表現。

OoTV40zo

3、

對待集體:團結協作。要求教師做到:(1)相互支持,

相互配合。(2)嚴于律己,寬于待人。(3)弘揚正氣,摒棄

陋習。

Us8u2FIo

4、對待自己:為人師表(良好的道德修養)。要求教師

做到:(1)高度自覺,自我監控。(2)身教重于言教。

(二)教師的知識素養

1、政治理論修養

2、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本體性知識):掌握該學科的

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了

解該學科的發展脈絡;了解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RMYY5a6o

3、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1)這是科學知識日益融合滲透的要求

(2)這是青少年多方面發展的要求

(3)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

4、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條件性知識)

教育學、心理學、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師首先要掌握的最基

本的教育學科知識。

5、豐富的實踐知識

(三)教師的能力素養

1、語言表達能力

(1)準確簡練,具有科學性。

(2)清晰流暢,具有邏輯性。

(3)生動形象,具有啟發性。

(4)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巧妙結合。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2、組織管理能力

3、組織教育和教學的能力

4、自我調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較高的教育機智)

(四)職業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師德。師德是履行教育工作的社會職能所應遵

循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是調整教師工作職權與職責關系的思想

武器,是為人師表的行為準則。

AVNozfjo

2、愉悅的情感。

3、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教師完善人格的

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

4、健康的人格。

五、教師專業發展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

教師專業發展,又稱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

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通過持

續的專業教育,習得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形成專業理想、專業

道德、專業能力,從而實現專業自主的過程,它包括教師群體

的專業發展和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以及

最終體現是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

nMDlxfUo

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

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心理品質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

即由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的過程。

eXuDMaeo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

1、專業理想的建立。

2、專業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專業知識(合理的知識結構)

指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

grFLH6Po

3、專業能力的提高。專業能力可分為教學技巧和教學能

力兩個方面。教師專業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最突出的外在表現,

是評價教師專業性的核心因素。

bqoU6Ido

4、專業自我的形成。專業自我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

工作動機、工作滿意感、任務知覺和未來前景。

5、教師的專業人格。

6、專業態度和動機的完善。

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師范教育、入職培訓、在職培訓、

自我教育。

教師的自我教育就是專業化的自我構建,它是教師個體專

業化發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徑,是專業理想確立、專業情感

積淀、專業技能提高、專業風格形成的關鍵。

7kDfdBQo

此外,跨校合作比如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專家指導比如講

座、報告,政府教育部門好教研機構組織的各類專業培訓和交

流活動也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6jngkdGo

教學反思: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

見或表達困惑。以便日后矯正或引起他人思考的文字。

發展的階段:1、非關注階段2、虛擬關注階段3、生存關

注階段4、任務關注階段

5、自我更新關注階段

(三)教師專業發展的實習

1、國家和政府對教師專業化的促進和保障

(1)加強教師教育(2)制定法律法規(3)提供經濟

保障。

2、教師個人為實現專業化應做的主觀努力

(1)善于學習(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

于實踐。

第二節學生

一、學生的特點……簡答題

《教育學》各章知識點整理總結0

(一)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客體):

1、依據學生具有可塑性、依賴性和向師性。

(二)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1、依據: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2、表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表現三個方面:

(1)自覺性(主體性),這是學生主管能動性最基本的

表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