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常見病害防控演示文稿_第1頁
西瓜常見病害防控演示文稿_第2頁
西瓜常見病害防控演示文稿_第3頁
西瓜常見病害防控演示文稿_第4頁
西瓜常見病害防控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瓜常見病害防控演示文稿當前1頁,總共35頁。西瓜常見病害防控當前2頁,總共35頁。一、西瓜炭疽病圖譜及相關知識二、西瓜白粉病圖譜及相關知識三、西瓜疫病圖譜及相關知識四、西瓜霜霉病圖譜及相關知識五、西瓜蔓枯病圖譜及相關知識六、西瓜灰霉病圖譜及相關知識七、西瓜枯萎病圖譜及相關知識八、西瓜猝倒病圖譜及相關知識九、西瓜細菌性斑點病圖譜及相關知識十、西瓜病毒病圖譜及相關知識當前3頁,總共35頁。西瓜炭疽病病情癥狀:西瓜葉、蔓、果均可發病。葉部病斑,初為圓形淡黃色水漬狀小斑,后變褐色,邊緣紫褐色,中間淡褐色,有同心輪紋和小黑點,病斑易穿孔,病斑直徑約0.5厘米,外圍常有黃色暈圈,病斑上的小黑點顏色較均勻。葉柄和蔓上病斑梭形或長橢圓形,初為水浸狀黃褐色,后變黑褐色。果實受害,初為暗綠色油漬狀小斑點,后擴大成圓形,暗褐色稍凹陷,空氣濕度大時,病斑上長橘紅色黏狀物,嚴重時病斑連片,果實腐爛。當前4頁,總共35頁。病原:病原為刺盤孢屬的葫蘆科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Berk.&Mont.)Arx),病斑上小黑點為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橢圓形或長圓形,無色單胞,內含物顆粒狀,剛毛分散于分生孢子盤中,褐色,頂端色淡,有分隔。發病原因:氣溫20~24℃,相對濕度90~95%適其發病。氣溫高于28℃,濕度低于54%,發病輕或不發病。當前5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選用抗病品種②與非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栽培管理上堅持3~4年深耕。③采用配方施肥,施用腐熟的堆肥;施足基肥精細整地,保證排灌暢通。④選擇沙質土,注意平整土地,防止積水,雨后及時排水,合理密植,及時清除田間雜草。2、化學藥劑防治2.1藥劑預防:25%多菌靈溴菌腈WP、36%甲基硫菌靈SC、30%品克(30%真保)、庫力斑、SX16%米異、80%代森錳鋅、百菌清、靈動、2.2藥劑病情控制:Y庫力斑、SX16%米異、葉歡(勁質)、30%品克(30%真保)500-750倍噴灑1500倍噴灑1000倍噴灑當前6頁,總共35頁。炭疽病防治用藥當前7頁,總共35頁。病情癥狀:此病主要危害葉片,其次是葉柄和莖,一般不危害果實。發病初期葉面或葉背產生白色近圓形星狀小粉點,以葉面居多,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粉斑迅速擴大,連接成片,成為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嚴重時整頁面布滿白粉;病害逐漸有老葉向新葉蔓延。發病后期,白色霉層因菌絲老熟變成灰色,病葉枯黃、卷縮,一般不脫落;西瓜白粉病當前8頁,總共35頁。病原:瓜類單囊殼和葫蘆科白粉菌ErysipecucurbitacearumZheng&Chen,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Sphaerothecacucurbitae發病規律:病菌隨病株殘體遺留在土中越冬,亦可在溫室活體上越冬,第二年5—6月份隨溫度上升,病菌借氣流、雨水傳播,落到寄主上侵染發病。該病菌對濕度要求范圍很寬,天氣干旱時,寄主表皮細胞的膨壓降低,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往往發病更為嚴重;在多雨潮濕的天氣里,病菌孢子因吸水過多,常引起破裂,減少病菌的侵染發病,栽培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澆水過多,植株徒長,枝葉過密、通風不良,以及光照不足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發生為害。當前9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1)農業措施: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實行輪作,加強管理,清除病殘組織。(2)設施消毒:種植前,按每100立方米空間用硫黃粉250克、鋸末500克,或45%百菌清煙劑250克的用量,分放幾處點燃,密閉棚室,熏蒸1夜,以殺滅整個設施內的病菌。(3)藥劑防治:硫磺、真保(品克)、世藍、寧南霉素、佳藝(眾享)、勁質(葉歡)、25%苯醚甲環唑乳油等500-750倍噴灑500-750倍噴灑當前10頁,總共35頁。西瓜疫病病情癥狀:幼苗、成株均可發病,危害葉、莖及果實。子葉染病先呈水浸狀暗綠色圓形斑,中央逐漸變成紅褐色,近地面處縊縮或枯死,真葉染病,初生暗綠色水浸狀圓形或不規則病斑,迅速擴展,濕度大時,腐爛或像開水燙過,干后為淡褐色,易破碎,莖基部染病,生紡錘形浸狀暗綠色凹陷斑,包圍莖部且腐爛,患部以上全部枯死。果實染病,則形成暗綠色圓形水浸狀凹陷斑,后迅速擴及全果,致果實腐爛,發出青貯氣味。當前11頁,總共35頁。病原:

甜瓜疫霉Phytophthorameloni,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子囊梗從菌絲或球狀體上生出,直立,細長,不分枝,頂生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長橢圓形,乳突多不明顯。萌發時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無色,單胞,球形或卵圓形,有2根鞭毛。藏卵器近球形,淡黃色。卵孢子球形,淡黃色,表面光滑。發病規律:病原菌以菌絲或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糞肥里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或灌溉水傳播。種子雖可帶菌,但帶菌率不高。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孢子囊及游動孢子進行再侵染。發病溫限5—37℃,最適20-30℃,雨季及高溫高濕發病迅速;排水不良,栽植過密,莖葉茂密或通風不良發病重。甜瓜疫霉菌當前12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采用深溝高畦或高壟種植,雨后及時排水。施足底肥,增施腐熟的有機肥。(2)種子消毒,播前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或用世彩300倍液浸種30分鐘,沖洗干凈后晾干播種。(3)化學防治:80%代森錳鋅、代森鋅、58%甲霜靈大生、雙億雙飛(丁子香酚)、雙星歡歌(氨基寡糖素)、70%乙鋁錳鋅750-1500倍噴灑500倍噴灑1000倍噴灑當前13頁,總共35頁。西瓜霜霉病病情癥狀: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一般先從基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步向上部葉片發展;發病初期葉片上先呈現水浸狀黃綠色斑點,病斑擴大后,受葉脈限制呈黃褐色不規則多角形病斑,潮濕環境下,在病斑背面有黑色霉層,嚴重時病斑連片,全葉呈黃褐色干枯,易破碎,全田葉片一片枯黃,像被火燒烤過一樣。該病具有發病快,枯死快的特點。當前14頁,總共35頁。病原: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屬鞭毛菌亞門真菌。發病規律:在北方寒冷地區病菌不能在露地越冬,植株枯萎后即死亡,種子也不帶菌。田間病菌主要靠氣流傳播,從葉片氣孔侵入。霜霉病的發生與植株周圍的溫濕度關系非常密切,病害在田間發生的氣溫為16℃,適宜流行的氣溫為20—24℃。高于30℃或低于15℃發病受到抑制。孢子囊萌發要求有水滴,當日平均氣溫在16℃時,病害開始發生,日平均氣溫在18—24℃,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病害迅速擴展。葉面有水膜時容易侵入。在濕度高、溫度較低、通風不良時很易發生,且發展很快。1.分生孢子囊2.分生孢子梗當前15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定植時嚴格淘汰病苗;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施足基肥,生長期不要過多地追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2)化學防治:氫氧化銅、58%甲霜靈大生、克丹(72%霜脲錳鋅)、酷品(靈翠)、霜霉威鹽酸鹽、世彩、真保(品克)、壬菌銅750-1500倍噴灑1000-1500倍噴灑當前16頁,總共35頁。西瓜蔓枯病病情癥狀:葉子受害時,最初出現黑褐色小斑點,以后成為直徑1~2厘米的病斑。病斑為圓形或不規則圓形,黑褐色或有同心輪紋。發生在葉緣上的病斑,一般呈弧形。老病斑上出現小黑點。病葉干枯時病斑呈星狀破裂。連續陰雨天氣,病斑迅速發展可遍及全葉,葉片變黑而枯死。蔓受害時,最初產生水浸狀病斑,中央變為褐色枯死,以后褐色部分呈星狀干裂,內部呈木栓狀干腐。蔓枯病與炭疽病在癥狀上的主要區別是:蔓枯病病斑上不產生粉紅色黏物質,而生有黑色小點狀物。當前17頁,總共35頁。病原:Mycosphaerllamelonis稱瓜類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頂部呈乳狀突起,孔口明顯。分生孢子短圓形至圓柱形,無色透明,兩端較圓,初為單胞,后產生1~2個隔膜,分隔處略縊縮。子囊殼細頸瓶狀或球形,黑褐色。子囊孢子短粗形或梭形,無色透明,1個分隔。發病規律:此病發生為害程度與溫度、濕度和栽培管理技術關系密切。在10~34℃范圍內,病原的潛育期隨溫度升高而縮短,空氣相對濕度超過80%以上易發病;多雨的年份發病快流行迅速,發病后7~10天可以毀園,造成慘重損失;瓜類連作,地勢低洼,雨后積水,缺肥和生長較弱,西瓜發病重,病情發展快。溫室和大棚栽培,過度密植,通風不良,濕度過高易發病。當前18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1)嚴格控制瓜園土壤水分,避免含水量過高。(2)減少西瓜產生傷口,降低病原菌侵染機率。(3)發病時避免田間漫灌水。(2)藥劑防治:發病初期使用佳藝(眾享)、36%甲托、氫氧化銅、溴菌多菌靈任一種+細菌性藥劑(硫酸鏈霉素、四霉素、四環素、乙酸素等)施藥次數視病情發生情況而定,一般1-2次,每隔3-4天1次。備注:蔓枯往往與細菌性病害混發,配用細菌藥劑效果更好。嚴重的直接涂抹。500-750倍噴灑當前19頁,總共35頁。西瓜灰霉病病情癥狀:西瓜幼苗期染病:(1)初期先在葉片出現不規則水漬狀病斑,心葉受害枯死后,形成“爛頭”,以后全株枯死;(2)潮濕時病部產生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株期葉片染病:(1)從葉緣或葉尖侵入,初始產生“V”字形半圓形至不規則形的水漬狀病斑,具輪紋,后變成紅褐色至灰褐色,沿葉脈逐漸向內擴展;(2)潮濕時病部產生灰色霉層。花瓣受害,易枯萎脫落;幼果受害:(1)多發生在花蒂部,初為水浸狀軟腐,以后變為黃褐色,并腐爛、脫落;(2)受害部位的表面,均密生灰色霉層,空氣濕度大時,霉層更明顯,病害擴展的更快。當前20頁,總共35頁。病原:

由半只亞門真菌的葡萄孢屬的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exFr.)侵染引起的,其有性世代為子囊菌亞門的葡萄孢盤菌屬富氏葡萄孢盤菌。發病規律:病菌適宜生長溫度:-2--33℃;最適發病溫度:22--25℃;相對濕度:95%(高溫高濕條件下,連作田發病重)當前21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陰雨前及時清除田間腐爛的花、果及病殘葉片等。并做好排灌措施。(2)化學防治:40%嘧霉胺、乙蒜素、多抗霉素、庫力斑(16%米異)500-750倍噴灑500-750倍噴灑當前22頁,總共35頁。西瓜枯萎病病情癥狀:全生育期均能發病,以伸蔓期至開花座果期發病最為嚴重。(1)幼苗:苗期發病后幼莖基部變褐縊縮,子葉和幼葉萎蔫下垂,隨后幼苗全株癱軟倒伏,發病后1天即可死亡。(2)成株:成株發病后病株生長緩慢,下部葉片發黃,逐漸向上發展。開始白天萎蔫,早晚恢復,數日后全株萎蔫枯死。病蔓基部常有褐色條斑或發生表皮縱裂,并伴有樹脂狀膠質溢出,莖部維管束變褐色。潮濕時,莖部呈水浸狀腐爛,表面出現白色至粉紅色霉狀物。生產上易于根腐病混淆,區別在于:根腐病只在定植后發病;維管束變褐但不向枝蔓擴展;病部裂口處沒有膠狀物溢出;潮濕環境下病部腐爛,但無霉狀物出現。病部無縊縮現象。當前23頁,總共35頁。病原:

尖鐮刀西瓜專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niver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圖2一17)。分生孢子有兩種類型。小型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無色,無分隔。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或紡錘形,無色,具1~5個分隔,多數3個。厚垣孢子間生或頂生,圓形,淺黃色,表面光滑。發病規律:(1)環境:病原在8~34℃氣溫條件下均能生長,以24~28℃為最適。高溫高濕,病情重。

(2)栽培:土壤偏酸,發病快。連茬種植,偏施氮肥,排灌不良及肥料未腐熟等均會導引起或加重枯萎病的發生;黃守瓜及地下害蟲為害重,均易誘發此病。當前24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①選用抗病品種。②用南瓜或葫蘆作砧木嫁接,這是目前防止枯萎病蔓延最有效的方法。③避免重茬,提倡西瓜與玉米或甘蔗輪作,水旱輪作3~5年,旱地輪作5~8年。④土壤呈酸性,施1500千克/公頃石灰改土。(2)藥劑防治:中生菌素、春蕾霉素、核苷酸、水楊酸、乙蒜素、多抗霉素、嘧啶核苷酸類抗生素、嘧菌脂、咪鮮胺、甲托、惡霉靈:地衣芽孢桿菌:1000-1500/畝灌根當前25頁,總共35頁。西瓜猝倒病病情癥狀:發病初期在幼苗近地面處的莖基部或根莖部,生出黃色至黃褐色水漬狀縊縮病斑,致幼苗猝倒,一拔即斷。該病在育苗時或直播地塊發展很快,一經染病,葉片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死亡,濕度大時,在病部或其周圍的土壤表面生出一層白色棉絮狀白霉。當前26頁,總共35頁。病原:

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和德里腐霉(P.delienseMours),均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在CMA上菌叢白色綿狀,菌絲體發達,具分枝無隔膜,菌絲寬3~7微米;游動孢子囊頂生,膨大成形狀不規則的姜瓣狀,萌發后形成球狀泡囊,泡囊內含游動孢子8~29個,游動孢子腎形雙鞭毛,休止時呈球狀,大小11~12微米;藏卵器頂生球狀,無色,大小18~36微米,雄器同絲或異絲生,近橢圓形;卵孢子球形光滑,不滿器,淺黃色,直徑17~28微米。發病規律:多發生在土壤潮濕和連陰雨多的地方,與其他根腐病共同危害。當前27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用無病新土、塘土或稻田土。育苗時避免低溫、高濕條件出現。為培育壯苗防止猝倒病,播種后應蓋一層營養土,澆足水后蓋膜保溫保濕。

(2)藥劑防治:霜霉威、乙酸酮、惡霉靈、代森錳鋅、多抗霉素、烯酰嗎啉、甲霜靈1000-1500/畝灌根當前28頁,總共35頁。西瓜細菌性斑點病病情癥狀:瓜苗染病沿葉片中脈出現不規則褐色病斑,有的擴展到葉緣,葉背面呈水漬狀。果實染病,果表面出現數個幾毫米大小灰綠色至暗綠色水漬狀斑點,后迅速擴展成大型不規則斑,變褐或龜裂,果實腐爛,并分泌出粘質琥珀色物質。該病多始于成瓜向陽面,與地面接觸處末見發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圍病葉上現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葉脈邊緣,有時有黃暈,病斑周圍呈水漬狀是該病別于其他細菌性病害的重要特征。當前29頁,總共35頁。病原:

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syringaepv.lachrymans(SmithetBryan)Young,Dye&。Wilkie。發病規律:(1)環境:角斑病在10~30℃均可發生,適宜溫度為24~28℃,大棚高濕有利于發病。晝夜溫差大,結露重且持續時間長,發病重。

(2)栽培:低洼地、重茬地發病也重。

當前30頁,總共35頁。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①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選用耐病品種。②從無病瓜上選留種,無病土育苗。③施足基肥,生長期及收獲后清除病葉,及時深埋。④大棚內覆蓋地膜,有條件的使用滴灌,深溝高畦栽培,降低田間濕度,及時調節棚內溫濕度。澆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后及時放風排濕,陰雨天不澆水。當外界夜溫不低于15℃時,晝夜放風。大棚撤膜前,一定要煉苗1周左右,讓黃瓜逐漸適應外部環境。(2)藥劑防治:氫氧化銅、松脂酸銅、乙蒜素、中生菌素、硫酸鏈霉素500-750倍噴灑500-750倍噴灑當前31頁,總共35頁。西瓜病毒病病情癥狀:西瓜病毒病癥狀表現為花葉型和蕨葉型2種。花葉型植株頂部葉片現濃淡相間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