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報告新_第1頁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報告新_第2頁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報告新_第3頁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報告新_第4頁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報告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民和縣馬場垣鄉下川口村渠道老化維修工程,位于民和縣境內的湟水河右岸二級階地,灌區東臨甘肅省,西起馬場垣鄉的磨灣子村,北瀕湟水河畔,南至湟水南岸中低山丘陵階地前,海拔高程約在1830~1730米之間,灌區東西長約8km,南北平均寬約3km,地形呈條帶狀分布,地勢西高東低,并依次由南向北傾斜。干渠自流灌溉1900畝。本工程方案通過對下川口村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進行防滲襯砌,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保證灌區的正常運行,使工程效益得以很好的發揮。該工程始建于1951年,至今已運行近六十年。后經歷年的維修、改造,形成現今的規模。該工程水源為湟水河河水,用下川口電灌站提至湟水河右岸二級階地。渠道設計流量m3/s,干渠總長KM;各類渠系建筑物60座,工程自建成以來,為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00畝,糧食總產萬kg,平均畝產381.1kg;玉米、蔬菜及果類播種面積1399畝,總產萬kg,平均畝產605.1kg。灌區地處我省東部干旱區,海拔在1830~1730米之間。區內居民以回、漢族為主,現有居民2950人,有勞力1180,經濟比擬單一,居民一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生產是本地區群眾賴以生存的唯一經濟支柱。該地區氣候溫和,光熱充分,但干旱少雨,春旱發生機率大,是農業開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由于歷史原因,工程設計標準低,設施簡陋,配套較差,隨著工程使用年限的增長,老化失修日益嚴重,許多建筑物帶病運行,過水能力降低,加之渠道防滲程度低,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僅在0.40~0.45左右,水量漏損較大,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效益衰減。雖然近幾年國家投入了局部資金對渠道險工險段和損壞建筑物進行了維修,但限于投資少,維修改造和配套工程量大,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僅造成水資源的長期浪費,對灌區當地農田的適時適量灌溉帶來嚴重影響。水文本工程以湟水河地表徑流為灌溉水源。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的一條較大支流,為西寧~民和盆地的主要河流。發源于祁連山系大板山南麓,上游正源為麻皮寺河,在海晏縣與哈利澗河集合后稱西川河。流經湟源,進入西寧盆地,與最大的支流—‰,坡度大,河水流態一般呈紊流狀,兩側溝壑發育,支流較多,水系發育,呈羽狀和樹枝狀。湟水河流域總面積為16120km233。流域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點是:氣溫垂直變化差異明顯,日較差大,年較差小;降水稀少,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不穩;日照充足,光資源豐富,蒸發量大。根據民和縣氣象站觀測資料,年平均氣溫7~8℃,全年太陽輻射量為千卡/cm2,年均≥10℃積溫為2900℃,全年日照時數2500~2600h,氣溫日較差在12℃左右,無霜期170~200天,多年平均蒸發量1670mm,流域土壤每年11月中旬封凍,次年3月中旬解凍。氣象℃℃℃;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50~400mm,年蒸發量1862mm;年平均風速2.0m/s,無霜期96~129d,最大凍土深度約80cm。工程地質工程區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的中低山丘陵區民和盆地的南部,在構造上屬祁連褶皺隆起帶,第三紀以來構造運動不強。地震根本烈度為Ⅶ度。地貌以河谷平原為主,以=3\*ROMANIII、=4\*ROMANIV級階地構成,另有=5\*ROMANV級以上高階地,散布在現代河谷平原邊緣,遭受強烈侵蝕,已不是平原形態。區域內地層自老至新出露的有震旦系、寒武系〔中上統〕、奧陶系、志留系〔下統〕、二疊系、三疊系〔上統〕,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發育不完全,缺失較多。受大地構造控制,地層在空間分布上很不均平衡。灌區地表均為松散巖層所覆蓋,主要以黃土狀砂質粘土、中更新世晚期風成黃土〔老黃土〕和廣泛覆蓋在低山丘陵外表的上更新世風成黃土組成,其下為沖積或冰水堆積的砂卵石層,在有基座分布的河段,多不超過5米,在內迭階地河段地區可達30~50m。本地區是流域內地勢相對較低的地區,是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發育的地段,蓄存著較豐富的地下水。地下水主要是具有自由水面的潛水,河谷潛水與河水之間存在著較密切的互補關系。本工程干渠所經地段地層巖性較均一,主要為各種成因的黃土,渠道途徑溝口處偶見砂礫土。據工程地質初步勘查,渠道及渠系建筑物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黃土層的滲漏和滲漏帶來的邊坡穩定問題。灌區土壤以灌溉栗鈣土為主,成土母質為次生黃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為1.7~1.88%,全氮含量0.093%,全磷含量0.072%,全鉀含量較高為2.2~3.4%。工程規模該工程控制灌溉面積為1900畝。主要建設內容是干渠防滲襯砌及渠系建筑物維修改建。建設主要任務是完成干渠防滲襯砌及相應建筑物建設。防滲襯砌長度為km,渠系建筑物有便橋20座、斗門30座,跌水10座。工程施工與管理工程施工以人工為主、機械為輔。按照“三制要求〞,應選擇有資質的專業隊伍承建,并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質檢和監理。全部工程方案施工期為2個月。工程完工后,進一步健全灌區管理機構,深化灌區體制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培訓管理人員,開展科學試驗,建立技術檔案,加強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和經營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科學化,制度化軌道,努力實現節水又增產。主要工程量及概算投資工程主要工程量及投資:土石方萬m3、砌石81m3、砼與鋼筋砼909m3;共需水泥235t、木材2m3、鋼材t、砂子576m3、塊石90m3、礫石800m3;耗用勞力0.55萬工日;工程概算總投資為萬元。工程區交通便利,根底條件良好,干部、群眾接受新技術、新科技的意識強烈,對工程的建設有著很高的積極性。工程規模適當,技術簡單,無大的工程地質和技術難題。工程的建設可推動節水灌溉事業的開展。提高灌溉保證率和農作物產量,給農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開展創造有利條件,對振興地區經濟,加強民族團結,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可提高水的利用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節水效益明顯。建議有關主管部門及早審批,盡快付諸實施。本工程主要自湟水河引水灌溉。流域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點是:氣溫垂直變化差異明顯,日較差大,年較差小;降水稀少,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不穩;日照充足,光資源豐富,蒸發量大。根據民和縣氣象站觀測資料,年平均氣溫7~8℃,全年太陽輻射量為千卡/cm2,年均≥10℃積溫為2900℃,全年日照時數2500~2600h,氣溫日較差在12℃左右,無霜期170~200天,多年平均蒸發量1670mm,流域土壤每年11月中旬封凍,次年3月中旬解凍。氣象特征值見表2-1。表2-1氣象特征值表氣象站名氣溫〔℃〕≥10℃積溫(℃)年日照時數(h)無霜期(d)年總輻射量(千卡/cm2)大風日數(d)平均風速(m/s)觀測年限(年)年最高年最低年平均民和30-227~829002500~2600170~20025202降雨特征工程區內無降雨觀測站,參考距流域30km的民和縣水文站資料,其多年平均降水量353.9mm,降水在季節上分配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7—9月降水歷時短且強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61.4%,冬季〔12—2月〕降水只占全年的1.8%。下川口村渠道老化維修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東部、深居內陸,受太平洋與印度洋水氣影響不大,所以除降水少、蒸發量大,氣候干旱,冷季長,暖季短,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冬寒夏暑,晝熱夜涼,干濕季清楚,雨熱同季等內陸高原的氣象特征,還具有氣溫與雨量垂直變化大等氣候特征。℃℃℃℃℃,氣溫日較差為11.5℃~13.2℃,年較差為251℃~27.1℃問,大于零度的積溫2600℃~3000℃,其天數約為185天,年日照時數為2609h,年總輻射量為每平方厘米125千卡。℃℃。湟水河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植被條件和氣候的特點,決定了湟水為大陸性季風區雨源性河流。雨季流量大,峰現時間短;枯季流量小,主要是地下徑流、融冰雪水補給,徑流較穩定。徑流量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12~3月為枯水期,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5%,7~10月為豐水期,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40%以上,4~6月和11月為平水期或過渡期,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12%左右。徑流的年際變化也較大,年徑流變差系數CV值一般在0.2~0.35之間,歷年最大、最小年徑流的比值2~3之間,個別的可到達4。暴雨是形成湟水河洪水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中上游地區降雨的機率較多,一般呈北向、東南方向沿河而自上而下移動,屬于暴雨徑流的惡劣遭遇,大多歷時短,雨強大,洪水漲落快,來勢猛。2.4水質下川口村渠道維修工程主要引湟水河,豐水期:由于自凈能力強,水質清潔,能滿足生活及工農業用水;平水期:河段水質亦能滿足生活及工農業用水要求;枯水期:河流自凈能力明顯減弱,河段污染加劇,但水質尚清潔,也能滿足工農業用水需求。從灌區多年運行情況看,水質對水工程建筑物無危害。該工程位于民和縣縣城東部,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地貌以河谷川地為代表,從中更新世起,形成多級河流階地和盆地丘陵地貌。本區出露為元古界前震旦系變質巖系構成的基底巖系,上侏——白堊紀屬山間盆地沉積,新生代為蓋層沉積,其上為第三系及第四系。第三系為上新統臨夏組,巖性為淺紅色中——粗砂巖、礫砂巖、砂礫巖、細砂巖、砂質泥巖及粘土質巖等。第四系有下更新統的礫巖、砂礫巖、中上更新統的黃土類土,上更新統崩積、坡積及河流沖積砂卵〔礫〕石,全新統沖積砂〔卵〕礫石,沖溝洪積碎石夾砂礫土,崩、坡積碎石土等。本區地處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前弧西翼的一局部〔祁呂系〕與河西系構造的復合部位,其構造形跡按展布規模劃分為西北面的當蕊五臺山隆起和民和、臨夏坳陷帶。自晚更新世以來無明顯的斷裂活動和構造形變跡象,屬區域構造相對穩定地區。地震根本烈度為7度。工程區地層為第三系紅色巖層與第四系沖、洪積層,巖性主要為粘土巖、砂巖、礫巖、砂卵〔礫〕石、碎石土、黃土類土等。灌區地表均為松散巖層所覆蓋,主要以黃土狀砂質粘土、中更新世晚期風成黃土〔老黃土〕和廣泛覆蓋在低山丘陵外表的上更新世風成黃土組成,其下為沖積或冰水堆積的砂卵石層,在有基座分布的河段,多不超過5m,在內迭階地河段地區可達30~50m。本地區是流域內地勢相對較低的地區,是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發育的地段,蓄存著較豐富的地下水。地下水主要是具有自由水面的潛水,河谷潛水與河水之間存在著較密切的互補關系。干渠沿線沖溝切割嚴重,地下水排泄條件良好。因此,渠道沿線大面積的含水層不存在。大氣降水和渠道滲水在滲入黃土層后緩慢流動,在湟水河、地勢低洼地排泄或形成沼澤地,但均位于河床地帶,對渠道邊坡穩定無直接影響。3.3地質構造及地震工程區在地質構造上位于祁連山褶皺系中間隆起帶南部。在大地構造上,處在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多字型褶皺帶。主要構造線為北西西向,受構造控制的中新生代坳陷帶,也呈北西西向分布。在燕山運動時期,本區發生了斷裂凹陷,形成了許多山間盆地,沉積了較厚的第三系紅層,喜馬拉雅運動使第三系地層發生了平緩的褶皺和斷裂以后,又受長期的侵蝕和剝蝕,第四紀又堆積了較厚的黃土。民和盆地總體褶皺形態表現為一個大型向斜盆地構造,由第三系組成軸向東西的平緩向斜,傾角10~200,呈波狀起伏。區內新構造運動較為明顯,總體趨勢以隆升為主。其特點溝谷多呈“V〞型谷,流域內溝谷比降較大,東西兩側巖層存在明顯上升差異,地形上的不對稱等。根據國家地震局90年版?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四百分之一〕,該區域地震根本烈度為=7\*ROMANVII度。渠道全長km,位于湟水河右岸的=1\*ROMANI~=4\*ROMANIV級階地上。根底巖性為第三系紅層、第四系洪積,風積成因的黃土。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是:該黃土具大孔隙結構,垂直節理發育,滲透系數可達0.2~0.5m/d,屬中等透水性壤土,因此,建議進行砼防滲處理。本段無地下水活動,對渠道邊坡穩定是有利的。灌區土壤以灌溉灰鈣土、栗鈣土為主,成土母質為次生黃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為1.7~1.88%,全氮含量0.093%,全磷含量0.072%,全鉀含量較高為2.2~3.4%。工程所用天然建筑材料主要為混凝土粗、細骨料和塊石料。根據調查,混凝土粗、細骨料可在1金星開采場拉運,巖性主要為花崗巖、砂巖等,質地堅硬,使數量、質量滿足要求。渠道襯砌的原那么和任務指導思想以本世紀初農業和國民經濟、社會開展對水利的要求為依據;建設高標準節水型灌區,實現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業可持續開展為目標;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逐步縮小地區差距的開展戰略為契機;以節水增效為中心;依靠科技進步,因地制宜,對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努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強農業開展后勁,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設計原那么〔1〕遵循確保重點,兼顧一般,注重實效的原那么。重點是:灌區已建骨干工程節水改造和斗渠田間配套。〔2〕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現有灌溉工程節水改造為主,以灌溉渠道防滲襯砌為主。〔3〕堅持工程建設和灌區經營管理相結合,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不斷提高作物產量,努力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4〕根據灌區實際,研究制定各種配套和節水改造技術措施,加強灌區用水管理和水費計收體制改革,促進灌區節水目標的實現。工程運行現狀下川口村渠道是提水灌溉工程。該工程始建于1951年,1953年全面建成灌區水利灌溉工程,至今已運行近六十年。該工程以提水灌溉為主要灌溉水源,自湟水河引水。下川口電站一座,設計流量0.22m3/s,揚程49.5m,鋼管總長480米,鋼管直徑φ300mm。渠道總長7.3km,設計引水流量m3/s,渠道坡降1/800。各類渠系建筑物60座,其中農路橋20座,斗門30座,跌水10座。工程自建成以來,為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存在的主要問題〔1〕工程老化失修嚴重目前未襯砌的土質斷面,由于長期侵蝕和凍融作用,渠道梯形斷面嚴重變形,不規那么,加之填方渠段和旁山挖方渠道,由于滲漏嚴重,渠道渠岸沉陷、坍塌、決口等事故不斷發生,而且存在的險情隱患嚴重影響工程的正常運行。各渠系建筑物因凍漲、沖刷,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損壞,且大多數帶病運行,影響了正常的輸水過程。〔2〕渠系水利用系數低由于渠道設計標準低,而且老化失修問題嚴重,滲漏問題十分突出,現狀渠系水利用系數在0.45以下,加上灌溉方式單一,灌水技術落后,水量的實際利用率很低,水資源浪費嚴重。該工程涉及下馬場垣鄉下川口村,共7個社,總戶數為590戶,總人口2950人,勞動力人口1180人,總耕地面積3599畝。全區有大小牲畜3500頭〔只〕。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00畝,糧食總產萬kg,平均畝產381.1kg;玉米、蔬菜及果類播種面積1399畝,總產萬kg,平均畝產605.1kg。農民人均收入3800元。工程的建成,為民和地區農業生產的開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促進灌區經濟的持續開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力。必要性下川口村渠道維修工程位于馬場垣鄉下川口村,涉及農田灌溉面積1900畝,是民和縣的主要產糧區。這里氣候溫和、光熱充分,土地集中,土壤肥沃,適宜小麥、蠶豆、玉米、洋芋、蔬菜等多種作物生長。但近年來由于灌區設計標準偏低,工程設施簡陋,渠系建筑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數低,加上灌溉方式單一,灌水技術落后,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水量浪費嚴重;目前在渠道輸水能力下降的情況下,灌區實際用水量逐年增加,下游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日漸突出,造成上、下游在干旱季節爭水、搶水,水事糾紛日益加劇,這些都嚴重制約著灌區農業的開展。因此,進行灌區維修改造,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有效合理地利用水資源,充分挖掘節水潛力,是解決灌區水的供需矛盾的一項重要戰略技術措施,該工程的實施,對民和地區,乃至全省節水灌溉事業的開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工程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可行性〔1〕自然資源適宜工程的實施=1\*GB3①℃,全年≥00的積溫為2800℃,≥100的積溫為1576℃,作物生長季為185d,小麥收獲后尚有400~600℃℃,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年日照時數2609h左右,太陽總輻射125kJ/cm2·a,日照時間長對農業生長十分有利,而光熱潛力較大,但利用率不高,目前僅0.4%左右,如能提高到1%,小麥畝產可達484kg,蠶豆430kg,玉米377kg,增產是完全有可能的。=2\*GB3②333333/s。灌區設計引水流量m3/s,來水遠遠大于用水,故水源是完全有保證的。=3\*GB3③水利工程簡單易行。灌區工程建成已近60年歷史,干渠渠床已大致穩定,工程是在原工程根底上進行維修改造,工程無大的技術難題,沿渠無大的不良地質條件。=4\*GB3④土地資源豐富,質量好。近幾年,當地政府領導農民大搞農田根本建設,對淺山宜農坡耕地進行“坡改梯〞和“旱變水〞改造,并積極投身于當地生態環境建設中。〔2〕灌區干部、群眾有著極高的水利建設熱情隨著用水矛盾的日益加劇,廣闊干部群眾對水利根底設施地位和節水的認識明顯提高,對實施灌區改造工程建設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根據灌區的自然條件,當地政府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按“穩糧、增油、抓蔬菜〞的根本思路,加大了優質糧、油、蔬菜的種植比例,群眾已初步嘗到了調整種植結構帶來的甜頭,自覺接受新技術和積極參與農業技術改革的熱情很高。因此,進行渠道維修工程,是有群眾根底的。〔3〕根底條件好下川口村渠道位于民和縣縣城東部,交通便利。區內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加之灌區地勢平坦,耕地連片集中,鄉與鄉,村與村之間都有硬化道路通行有利于工程的實施。〔4〕經濟上合理可行工程實施后可改善灌溉年農田面積1900畝。工程的建設,預計年增產萬Kg,年增產值萬元。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同時通過提高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加強用水管理,改良灌水方式,其節水效益亦十分可觀。依據國家?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GB/T502—1997〕中的規定,干旱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為50~75%。由于東垣渠灌區年降水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年蒸發量大,屬干旱半干旱地區,故灌區灌溉設計保證率采用75%。灌溉面積確實定該工程控制灌溉面積1900畝,主要為農田面積,無大面積的成片林地。灌區灌溉制度設計〔1〕概述該工程主要以下川口電灌站供水。該村1900畝灌溉面積中作物種植比例為:小麥80%、油料10%、玉米10%、蔬菜10%、豆類10%。〔2〕渠系水利用系數和灌溉制度該工程灌溉渠系自流灌區分為干渠、斗渠、農渠三級渠道;提灌區自干渠提水,分為分干渠、斗渠、農渠三級渠道。干、斗渠渠系水利用系數結合渠道通過地段的土壤特性和滲透系數,通過計算,并參考灌區有關資料,考慮灌區內原有的農渠可繼續利用。渠系水利用系數為:干渠η干=0.92;提灌區分干渠η分干=0.92;斗渠η斗=0.90;農渠η農=0.85,灌區田間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85。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為η提渠=η干·η分干·η斗·η農×××0.85=0.647;灌區灌溉水綜合利用系數為η提綜=η提渠·η田×0.85=0.55。灌溉制度表作物名稱作物種植比例(%)面積(畝)灌水次數灌水時間天數(天)灌水定額(m3/畝)灌溉定額(m3/畝)凈灌水率(m3/s/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η小麥60%1140冬灌15/11~30/1115802000.444118/3~30/312600.417218/5~30/512600.417油料10%190冬灌7/11~5/128802000.139110/4~15/45600.16725/5~10/55600.167蔬菜10%19015/6~10/65801400.222210/7~15/75600.167豆類10%19015/3~10/35701250.194210/7~15/75550.153玉米10%190冬灌1/11~9/118801400.139115/3~20/35600.167220/5~25/55600.167根據調整后各作物種植結構,確定灌區作物灌水次數為:小麥、玉米、油料為3次,蔬菜、豆類為2次。大田作物每次灌水定額60--80m3/畝不等。經計算,設計凈灌水率為0.5m3/s/萬畝。灌區灌溉用水量下川口村渠道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900畝,根據灌溉面積、灌溉制度,可計算出灌區總灌溉水量62.354×104m3。下川口村渠道年灌溉需水量表表4-2灌區綜合凈灌溉定額〔m3/畝〕灌溉水利用系數綜合毛灌溉定額〔m3/畝〕灌溉面積〔104畝〕灌溉凈水量〔104m3〕灌溉毛需水量〔104m3〕下川口1615292.729合計灌區用水量由下川口電灌站供給,下川口電灌站引自湟水河。3333/s。灌區設計引水流量m3/s,來水遠遠大于用水,故水源是完全有保證的。灌溉時段的選定和設計灌水率在灌溉制度設計中,依作物種植比例不同,根據擬定的灌溉制度,通過流量過程計算可知,在3月18日~3月30日時段,凈灌水率處于偏大值,且時段延續較長,為15d,故取該時段凈灌水率作為設計值,其設計凈灌水率為0.5m3/s/萬畝,毛灌水率為0.91m3/s/萬畝。干渠設計流量的推求灌區干渠設計流量推求時,式中:Q—干渠設計流量,m3/s;W凈—凈灌溉用水量,m3/畝,n—一次灌水15天,T—每天灌溉20小時。根據計算,干渠設計流量為0.2m3/sm3/s。渠道橫斷面的推求公式:C=A=(b+mh)hP=b+2hC—謝才系數;n—渠底比降,1/800;A—過水斷面積;b—渠道寬;h—渠道高:m—邊坡系數,取1.0;P—濕周;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得渠道寬度為76cm,渠道高度為60cm。根據灌區地形、地質、水土資源條件和已有工程條件,經過對該工程勘查、調查地資料進行分析匯總、計算,確定本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900畝,干渠設計引水流量m3/s,設計單位根據投資安排情況,經過分析比選和調整資金概算,確定主要建設規模為:干渠防滲襯砌km,各類建筑物60座,其中農路橋20座、斗門30座、跌水10座。下川口村渠道維修工程干渠設計流量m3/s,灌區總控制面積1900畝。根據部頒?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和?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GB50288-99〕中的規定,本工程屬于Ⅴ等中型工程,干渠主要建筑物為5級建筑物,次要建筑物按5級設計,渠道防洪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工程總布置本工程是通過渠系防滲襯砌和田間工程配套等節水技術措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進一步改善和擴大農田、林地灌溉面積,從根本上解決灌區農作物用水和生態造林用水問題。灌區輸水渠道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干渠渠道及渠系建筑物設計〔1〕干渠防滲設計防滲段長km,渠道設計流量m3/s。依據實際地形、地質條件,渠道襯砌設計在滿足設計引水流量的前提下,以節省工程量和方便施工為原那么,渠道縱坡為1/800,局部依地形調整。干渠橫斷面襯砌設計采用了“∪〞斷面,根據渠道凍脹情況和灌區現已防滲襯砌對凍脹問題的處理經驗,渠道采用C15砼現澆,平均厚8cm,每6m設伸縮縫一道,瀝青杉板填縫。〔2〕渠系主要建筑物改建=1\*GB3①車便橋根據干渠改建需要,對改造干渠段沿線20座車便橋進行改建。車便橋設計寬2.5m,為一般道路交叉橋,按汽-10荷載等級設計,橋板采用C20鋼筋砼預制板,厚20cm。橋面鋪筑15cm砂礫石,橋墩為75#漿砌石擋土墻結構。②斗門該工程設計修建斗門30座,閘孔尺寸由干、斗渠設計流量與渠深確定,詳見設計圖。斗門采用漿砌石與砼結構,平板鋼閘門控制,0.5t螺桿啟閉機啟閉。工程在實施中,根據實際地形,斗門位置可適當調整。③跌水工程設計修建跌水10座,消力池采用C15砼,側墻采用漿砌石,M10水泥砂漿抹面,詳見設計圖。工程在實施中,根據實際地形,跌水位置可適當調整。工程所在地位于民和縣縣城南部,區內有109國道和蘭青鐵路經過,灌區內亦有密度可觀的鄉村道路通行,地形比擬平坦,地勢寬闊,交通條件十分便利。灌區內地形平緩、開闊,工程施工期間,可選擇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處,作為各施工隊和各建筑臨時料物、預制場等。工程所用地方建筑材料,主要是砼粗、細骨料和塊石料。所需的塊石、礫石、沙子,可在金星砂石料場購置,儲量豐富,質量良好,平均運距15km。其他材料須在西寧購運,水泥在當地水泥廠拉運。工程區內外交通便利,材料運輸以汽車為主,手扶拖拉機、架子車為輔。施工用水從干渠沿線取用,施工用電可自附近村莊架設臨時輸電線路就近解決,距離較遠時由施工單位自備柴油發電機解決。干渠原為梯形明渠,防滲襯砌是在原渠道根底上進行。設計襯砌干渠5km為“∪〞形斷面。渠道根底多為黃土類渠段,施工第一局部是對原土渠斷面進行回填加夯處理,以縮小斷面,然后進行渠槽整修成型,對局部凍漲地段鋪設砂礫石墊層后進行砼襯砌。渠道根底開挖、回填以人工為主,配以手扶拖拉機、架子車運輸。渠系建筑物施工以人工為主,機械為輔。渠道3砼攪拌機拌和,手推車運至作業區,經溜槽入倉,鋼模成型,平板和插入式振搗器振搗密實。漿砌石砌筑:塊石由石料場購取,運輸至作業面,砂漿拌和機制漿,人工抬運、砌筑。本工程施工受灌溉期影響,施工時間短。為使整個工程施工有方案有步驟地順利進行,考慮本工程在秋后莊稼收割后開工,開工初期的準備工作和資金,材料設備的供給條件,結合渠道施工特點,將工程同時開工,本著先土石方,后建筑物主體,先施工難度大,復雜工程,后施工難度小、簡單工程的原那么,抓住各單項工程的控制環節,進行施工進度安排。根據工程實際,初步確定工程施工期為兩個月。工程建設管理為保證工程實施的順利進行,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設計標準和施工規程、標準要求進行施工,切實保證工程質量。因渠線較長,各單位工程相對分散,點多面廣,須加強各環節的施工組織管理。為確保工程施工進度與質量,工程按“三制〞要求,進行招投標,選擇有資質和有一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經驗的施工隊伍承建,同時委托有資質單位做好工程質檢和監理工作。為了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合理利用水資源,節約灌溉用水,確保工程正常平安運行,工程建成后,應進一步加強管理,健全管理機構,完善管理方法,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科學化、制度化軌道。管理制度上實行企業化管理,定崗定員,將管理人員的責、權、利密切結合起來。有方案地培訓管理人員,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及管理水平。選擇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效勞熱心,熟悉工程,會操作、能維護,經技術培訓和嚴格考核,取得合格證后,持證上崗,充實到管理隊伍中來。根據科學管理和示范要求開展科學試驗,建立技術檔案,不斷總結經驗,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工程實效。在每年灌溉前,根據當年天然來水、土壤墑情、降水、風向風速等根本資料,調查土壤溫度變化,田間持水量等情況,合理制定用水方案,灌水時間,次數、灌水定額,并結合當時具體實際適時修訂,真正做到適時適量灌水,滿足作物不同生長期的需水要求。編制渠道年度運行方案,合理分配水量。加強用水管理,改良灌水方式,開展小畦灌溉,杜絕大水漫灌,促進灌區節水。在工程管理中應做好以下幾點:=1\*GB3①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明確職責,制定各項工程管理制度。=2\*GB3②加強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經常檢查,及時維修工程缺陷,使工程完好率不斷提高,保證工程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3\*GB3③建立常年巡渠值班制度,發現隱患,及時處理。=4\*GB3④建立經常性的養護和定期維護、大修制度,確保設施完好和渠道正常運行。該工程地處我省東部干旱山區,海拔在1730~1830米之間,灌區耕地1900畝。區內氣候溫和,光熱充分,但干旱少雨,春旱發生機率大,是該地區農業開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灌區依傍拉脊山支脈,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土地分散,植被較稀,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地區。〔1〕通過節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產力,可使地區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節約灌溉用水,緩解水的供需矛盾。〔2〕工程建設后,可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900畝,每年可增產糧食15萬kg,灌區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群眾收入的增加,對保持社會穩定,增進民族團結,實現當地經濟可持續開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工程實施后,工程施工期間開挖的土石要合理堆放,施工結束后注意去除施工點的建筑垃圾,加強植被恢復工作。要加強灌溉用水管理,杜絕大水漫灌,防止水土流失。視工程實際,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在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1〕定額建筑工程:采用青海省水利廳2021年頒發的?青海省水利水電建筑工程預算定額?擴大5%當概算定額使用。安裝工程:采用水利部1992年頒發的?水利水電設備安裝工程概算定額?〔中小型〕,個別工程采用1989年?青海省統一建筑工程預算定額?。33、電0.4元/kw.h。當地海拔高程1700~1800m之間,按文件規定無高海拔降效系數。〔2〕計算標準取費根據青海省水利廳〔2021〕頒發的“青海省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進行計算。〔3〕編制方法根據青海省水利廳〔2021〉年頒發的“青海省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編制方法〞進行編制。〔4〕材料價格主要材料價格依據?費用標準?中規定的價格,即:水泥300元/t、鋼筋3000元/t、木材1100元/m3、汽油3800元/t、柴油3500元/t、炸藥4000元/t、砂子50元/m3、礫石50元/m3、塊石50元/m3,直接進入工程單價。根據編制期西寧地區建設材料市場加上運雜費及采保費計算材料差價,次要材料價格執行編制時期的市場價格。當地材料價格根據地質報告提供的料場資料及開采運輸方式以及運距由定額分析計算。〔5〕運輸費計算根據青海省交通廳公路定額站1996年6月20日造價管理信息第二期公布的“青海省公路工程汽車貨物運價表〞中的規定計算。〔1〕人工工資根據青海省水利廳青水宇〔1998〕第142號文件中人工工資規定的計算方法和步驟進行計算,技工工資元/工日,普工工資23.9元/工日。工程主要工程量及投資:3、砌石81m3、砼與鋼筋砼909m3;共需水泥235t、木材2m3、鋼材0.15t、砂子576m3、塊石90m3、礫石800m3;耗用勞力0.55萬工日;工程概算總投資為105.12萬元。本工程是民和縣東垣渠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重要組成局部。工程全部實施建成后,其經濟效益、節水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是十清楚顯和可觀的。以下就全部工程效益進行初步分析。下川口村渠道現有灌溉面積1900畝。區內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果類、洋芋、蔬菜等作物。本工程的建設,其直接效益為灌溉增產和林業效益。預計年畝產增加15萬Kg工程工程靜態總投資萬元。固定資產形成率按85%計。年大修理費=×1%×0.85=9萬元年折舊費=×2.5%×0.85=2.23萬元年運行費=×1%×0.85=9萬元年費用=萬元靜態經濟效益分析指標:還本年限T=K/〔B0-C〕=年投資回收率E=b/k=1%效益費用比R=B0/C=靜態經濟效益分析結果說明,各項評價指標較好,工程經濟效益顯著。5以上,畝均節水100m3,按工程總灌溉面積1900畝計算,約可節水19萬m3,按畝均綜合毛灌溉定額m3/畝計,相當于可擴大灌溉面積649畝,節水效益十分顯著。該工程的建設是在原渠道上搞防滲襯砌,既無大的土石方開挖,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又無工程永久占地,無壓壞青苗,更無廢氣、廢物排放,所以不會造成地區的環境惡化。工程建成后,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主要表達在以下方面:〔1〕工程對該地區經濟開展的影響工程建成后,可以進一步改善該村農業生產條件,使該村農作物得到適時灌溉,可增加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變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促進灌區經濟開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促進安定團結,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工程建成后,可消除過去由于灌溉工程供水能力缺乏,水量緊張造成的用水糾紛,改變地區貧困落后面貌,〔3〕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矛盾下川口村是我縣農業高產、穩產區,同時也是主要缺水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相當突出,另一方面水資源、浪費現象日益嚴重。實行節水灌既后,〔4〕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同時,工程實施后,不但滿足了農田的適時灌溉,而且節省的水量一局部可用于擴大灌溉面積,一局部可轉移給灌區的鄉鎮企業用水。這對促進當地鄉鎮企業的高速開展,增強經濟實力,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由于水的用途發生變化,一水多用和一水反復用等措施,也將得到應用和推廣,其增值作用更加顯著,水資源的社會效益十清楚顯。工程區交通便利,根底條件良好,工程區內干部、群眾接受新技術、新科技的意識強烈,對工程的建設有著很高的積極性。工程規模適當,技術簡單,無大的工程地質和技術難題。工程的建設可推動節水灌溉事業的開展。提高灌區灌溉保證率和農作物產量,給灌區農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開展創造有利條件,對振興地區經濟,加強民族團結,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可提高水的利用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節水效益明顯。建議有關主管部門及早審批,盡快付諸實施。目錄TOC\o"1-2"\t"標題3,1,標題8,2"1.綜合說明 1概述 1水文 2氣象 3工程地質 3工程規模 4工程施工與管理 4主要工程量及概算投資 4結論與建議 52.氣象與水文 5流域概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