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道路平面交叉設計三_第1頁
公路工程道路平面交叉設計三_第2頁
公路工程道路平面交叉設計三_第3頁
公路工程道路平面交叉設計三_第4頁
公路工程道路平面交叉設計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設計

第一節概述一、平面交叉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內容

定義:道路與道路(或其他線形工程)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交叉稱為平面交叉,又稱為交叉口。

交叉口設計的基本要求:保證車輛、行人能以最短時間通過交叉口,交叉口通行能力能適應各條道路的要求;立面設計能保證排水和轉彎車輛的行車穩定。

交叉口設計的主要內容:(1)選擇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方式和交叉口的類型;(2)進行交通組織,合理布置各種交通設施;(3)平面設計,確定各組成部分的幾何尺寸;(4)驗算交叉口的行車視距,保證安全通視條件;(5)交叉口立面設計與排水設計。進出交叉口的車輛可能產生的交錯點:分流點——同一行駛方向的車輛向不同方向分離行駛的地點;合流點——來自不同行駛方向的車輛以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匯合行駛的地點;沖突點——不同行駛方向的車輛以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點。二、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c)五路交叉口

對交通影響最大的是沖突點,其次是合流點,再次是分流點。產生沖突點最多的是左轉車輛。有無交通管制,交叉口的交錯點數量是不一樣的。無交通管制,相交道路均為雙車道時,各交錯點數量:分(合)流點=n(n-2);沖突點=n2(n-1)(n-2)/6。

雙車道平面交叉交錯點數量表表8-1151580

減少或消滅沖突點的方法:

1.交通流在時間上分離

有設信號燈,或交警指揮,或設置讓路交叉口,或定時不讓左轉車通行等措施。

2.交通流在平面上分離

①在交叉口設置專用車道,不同方向的車流在進入交叉口前分離在各專用車道上;②合理組織交通路線,變左轉為右轉;③組織渠化交通在交叉口采用畫線、交通島和各種交通標志和標線等方法限制交通路線。

3.交通流在空間上分離

修建立體交叉。

三種交通管理方式:①、無優先交叉:交通量小,無任何交通管理措施;②、主路優先交叉:分停車讓行和減速讓行控制兩種;③、信號控制交叉:常采用多相位定周期配時方法。

交通管理方式的選擇:⑴、道路功能、等級、交通量有明顯差別兩道路交叉或交通量較大的T形口,采用主路優先交叉;⑵、交叉口視距不良時,采用停車讓行控制交叉;⑶、相交道路等級低,交通量小,采用無優先交叉;⑷、采用信號控制:①交通量均大的同等級道路相交;②道路雖有等級區別,但交通量均較大,主路優先交叉易出事故;③主路交通量太大,無足夠多的間隙供次要道路車流行駛④行人和非機動車的干擾⑤環形交叉入口交通量大造成延誤。三、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變而來的X形、Y形、錯位、多路交叉。四、交叉口的類型及其適用范圍平面交叉的布置類型:

1.加鋪轉角式:交叉口用適當半徑的圓曲線平順連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四、交叉口的類型及其適用范圍1.加鋪轉轉角式::特點:交叉口形形式簡單單,占地地少,造造價低,,設計方方便,但但行車速速度低,,通行能能力小。。適用范圍圍:交通量小小,車速速低,轉轉彎車輛輛少的三三、四級級公路或或地方道道路:也也可用用于轉彎彎交通量量較小的的主要道道路與次次要道路路交叉。。設計時,,主要解解決轉角角曲線半徑徑和視距距的要求。。通過設置置導流島島、劃分分車道等等措施,,使轉彎彎車輛分分道行駛駛的平面面交叉。。2.分道轉轉彎式::特點:交叉口轉轉彎車輛輛,尤其其是右轉轉彎車輛輛行駛速速度和通行行能力都都較高。。適用:車速較高高,轉彎彎車輛較較多的主主要道路路。設計主要要解決轉彎半徑徑、視距距、導流島島端部半徑徑。是指在接接近交叉叉口的道道路兩側側展寬或或增辟附附加車道道的平面面交叉。。可單增左左、右轉轉車道,,也可同同時增設設左、右右轉車道道。3.擴寬路路口式::3.擴寬路路口式::特點:減少轉彎彎車輛對對直行車車的干擾擾,車速速高,事事故率低,,通行能能力大,,占地多多,投資資大。適用:交通量量大,轉彎車輛輛較多的的干線公公路和城城市主干道。。設計主要要解決拓拓寬車道數、、位置、、視距、、轉角半半徑。在交叉口口中央設設置中心心島,用用環道組組織渠化化交通,,使進入入環道的的所有車車輛一律律按逆時針方方向繞島單向向行駛,,直至所所要去的的路口離離島駛出出的平面面交叉。。4.環形交交叉(轉盤):優點:各種車輛輛可連續續單向運運行,沒沒有停滯滯,減少少了交叉叉口的延延誤時間間;環道道上行車車只有分分流與合合流,消消滅了沖沖突點,,提高了了行車的的安全性性;交通通組織簡簡便,不不需信號號管制;;對多路路交叉和和畸形交交叉,用用環道組組織渠化化交通

缺點:占地面積大,城區改建困難;增加了繞行距離,特別是左轉車輛;一般造價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適用:多條道路相交,通過交叉口的交通量總數為500~3000輛/小時,左右轉彎車輛較多,且地形較平坦的情況。

設計主要解決中心島形狀、半徑,環道的布置和寬度,交織段長度和交織角,進出口半徑和視距。4.環形交交叉:1、交叉口口的設計計速度::主要道路路的設計計速度原原則上應應與路段段設計速速度相同同,差值不大大于20km/h。兩相交公公路的等等級或交交通量相相近時,,不得低低于路段段設計速速度的70%。主、、次道路路相交時時,次要要道路可可適當降降低設計計速度。。轉彎車道道:由路段段設計速速度、交交通量、、交叉類類型、交交通管管理方式式、用地地及變速速行駛需需要等因因素決定定。右轉彎車車道:設設計速度度不宜大于于40km/h;左轉彎車車道:設設計速度度不宜大于于20km/h。我國《城規》規定:交交叉口內內的設計計速度應應按路段段設計速速度的0.5~0.7倍計算,直行車取取大值,轉彎車取取小值。。五、交叉叉口的設設計依據據2、設計車車輛:平面交叉叉也采用用小汽車車、載重重汽車和和鞍式列列車(或或鉸接車車)三種種車輛作作為設計計依據。。各級公路路的平面面交叉應應以16m總長的鞍鞍式列車車,5~15Km/h轉彎速度度的行駛駛軌跡作作為控制制設計。。條件受受限時,,可采用用12m總長的載載重汽車車較低速速度的行行駛軌跡跡進行控控制設計計。城市道路路的平面面交叉應應根據道道路與交交通的性性質、交交通組成成等情況況,選擇擇合適設設計車輛輛的轉彎彎行跡作作為設計計控制。。3、設計交交通量::平面交叉叉多采用用相交道路路設計小小時交通通量作為交叉叉口設計計交通量量,并按按實測的的交通組成成比例確定左轉轉、右轉轉和直行行車的交交通量。。確定設計交通通量時,還應應考慮車輛種種類、自行車車和行人交通通等其他影響響通行能力的的因素。4、通行能力::具體計算詳見見《交通工程》。一、二級公路路平交口間距距見P238表8—3,三級公路≥≥150m。為保證間距,,在規劃、設設計時應限制制平面交叉和和出、入口數數量,設置互互通式立交、、分離式立交交、通道、天天橋等。一級、二級公公路作干線公公路時,平面面交叉應保持持足夠大的間間距或修建立立交。當作集集散公路時,,宜將地方公公路或鄉村道道路布置在與與干線公路相相交的次要道道路上或與干干線公路平行行,提供有限限出入口的次次要道路上。。沿線開發程度度較高的路段段,應將街道道或小區道路路布置在與公公路相交的支支路上或平行行于公路而與與公路間只提提供有限出、、入口的輔道道上。六、公路平面面交叉口的間間距要求1、收集資料收收集與與設計有關的的測量資料、、交通資料、、道路資料、、用地資料、、水文資料等等;2、交叉口方案案設計或形式式的確定;3、詳細設計::①、確定交通通管理方式信信號交叉叉口設計計算算交通管制的的具體方法和和控制參數;;②、根據規劃劃交通量和交交通管理方式式檢驗交叉口口的通行能力力,計算車道道數,確定平平交各部分的的尺寸和平面面設計參數,,布置附加車車道、交通島島、斑馬線和③、繪制平面圖在大比例地形圖上繪制平面設計詳圖,范圍一般為轉角圓曲線切點外5~30m,平面設計完成后應檢查視距和用地條件;④、立面設計,計算工程數量;⑤、編制工程概(預)算。七、平面交叉叉的設計步驟驟一、車輛交通通組織方法常用的交通組組織方法有設設置專用車道道、組織渠化化交通、實行行信號管制、、調整交通組組織等。(一)設置專專用車道組織不同行駛駛方向的車輛輛在各自的車車道上分道行行駛,互不干干擾,根據行行車道寬度和和左、直、右右行車輛的交交通量大小可可作出多種組組合的車道劃劃分。(一)設置專專用車道平面交叉應保保證進、出口口道車道數平平衡,原則上上出口道車道道數必須大于于或等于進口口道車道數。。進口道直行車車流在交叉口口范圍不改變變駕駛方向即即可駛入出口口車道。1.設置專用左左轉車道2.實行交通管管制通通過信號控控制或交警指指揮,規定的的時間內不準準左轉或允許許左轉。3.變左轉為右右轉(環行交交通;街坊繞繞行;遠引掉掉頭)左轉彎車輛的的交通組織::在車道上劃線線,或用綠帶帶和交通島來來分隔車流,,使各種不同同類型和不同同速度的車輛輛能象渠道內內的水流那樣樣,沿規定的的方向互不(二)組織渠渠化交通(二)組織渠渠化交通渠化的作用:①利用分車車線或分隔帶帶、交通島來來分隔車流,,使各種不同同類型和速度度的車輛分車車道行駛;②②利用交通島島限制車輛行行駛方向;③③限制車道寬寬度,控制車車速,防止超超車;④利用用交通島或分分隔帶,設置置各種交通標標志,并可作作為安全島。。交通島設計按功能分為:方向向島(導流島)、、分隔島(帶)、、中心島、安全島島等四種。導流島(分隔同向車流);分隔島(分隔不同類型車流流、對向車流);中心島(組織左轉彎、分隔隔對向車流);安全島(行人過街避讓)(二)組織渠化交交通按構造分為:實體體島、隱形島和無無緣石的淺碟形島島。設計包括島的形狀狀、尺寸、偏移量量、后退量等。公路平面交叉的渠渠化布設①T形交叉:當主路直直行交通量不大,,與次要道路間轉轉彎車輛較多時,,在次要道路上設設分隔島;當主要要道路直行車較多多時,主要道路上上也應設分隔島。。如主路是雙車道道,設隱形島;如如是四車道,設實實體島。②十字形交叉:按按P244圖(二)組織渠化交交通采用自動控制的交交通信號指揮系統統,提高車速和通通行能力。(三)實行信號控控制(四)調整交通組組織當舊城道路改建困困難時,可采取改改變交通路線,限限制車輛行駛,控控制行駛方向,組組織單向交通,適適當封閉一些主要要干道上的支路等等措施調整。二、行人及非機動動車交通組織(一)行人交通組組織行人交通組織的主主要任務是組織行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行走,在人行橫道道線內安全過街,,使人、車分離,,干擾最小。人行橫道與道路應應垂直,特殊情況況下可斜交。寬度度為4~8m,長度大于30m或路幅6車道以上時,應在在道路中線位置設設寬度不小于1m的安全島。停車線線應布置在斑馬線線后至少1m處。應避免吸引大量人人流的公共建筑出出入口設在交叉口口處,必要時在轉轉角處用欄桿隔離離人、車流。斑馬馬線兩端設置信號號燈。(二)非機動車交交通組織1.在交叉路口,非機機動車道通常布置置在機動車道和人人行道之間。2.在交叉口內,一般般車流量下非機動動車隨機動車按交交通規則在右側行行駛,不設分離設設施。3.車流量較大時,可可采用分隔帶(或或墩)將機動車與與非機動車分離行行駛,減少相互干干擾。4.當車流量很大,機機、非之間干擾嚴嚴重時,可考慮采采用立體非機動車車交通組織,并與與人行天橋或地道道一起考慮。人行行天橋或地道可用用梯道、坡道或混混合式。第三節平面與與視距設計一、平面交叉處道道路的平面線形平交范圍內兩相相交道路應正交交或接近正交,,平面線形宜為為直線或大半徑徑曲線,盡量避避免采用需設超超高的圓曲線半半徑。特殊情況況下,應保證斜斜交不小于70°(改建為60°),否則應進行扭正正設計。詳見P246圖8-17:a、b圖扭正成垂直交交叉,該法次要要道路增加幾個個曲線段,會成成為危險路段,,應與減速措施施和前置警告標標志相結合。c圖為逆錯位交叉叉,右轉進入主主要道路后,需需再左轉重新進進入次要道路;;d圖為順錯位。如如次要道路交通通量也較大時,,需要的交織段段比較長,應避避免采用錯位交交叉。e圖曲線和切線相相交,為避免超超高影響,改為為正交。最好避避免在具有超高高的曲線段設置置交叉口。二、平面交叉的的轉彎設計為保證右轉車順順利轉彎,平交交口轉角處的緣緣石或行車道邊邊緣應做成圓形形或復曲線,圓圓曲線半徑稱為為轉角(緣石))半徑。不考慮機動車道道加寬,轉角半半徑為:上式中:B—機動車道寬,一一般取3.5m;V—取路段設計速度度的0.5~0.7倍;μ—橫向力系數0.15~0.20;ih—路面橫坡度,一一般采用2%。城市單、雙幅路路,R1值見P247表8-9;三、四幅路交交叉口的緣石半半徑應滿足非機機動車行車要求求。公路交叉口應滿滿足16m鞍式列車轉彎的的要求,宜采用用雙心或三心復曲曲線。簡單非渠化平交交口以載重汽車車為主時,可采采用15m半徑圓曲線。三、平面交叉的的視距設計(一)視距三角角形為了保證交叉口口上行車安全,,駕駛員在進入入交叉口前的一一段距離內,應應能看到相交道道路上的行車情情況,以便能及及時采取措施順順利駛過或安全全停車。這段必必要的距離應該該大于或等于停車視距ST。視距三角形:由由相交道路上的停停車視距所構成成的三角形稱為為視距三角形。。視距三角形的畫畫法:⑴、確定停車視視距ST按停車視距公式式計算或查P249表8-12選用;⑵、找最危險沖沖突點。十字交交叉為最靠右側側第一條直行車車道軸線與相交交道路最靠中線線第一條直行車車道軸線的交叉叉點;T、Y形交叉為直行道道路最右側第一一條直行車道與與相交道路最靠靠中線一條左轉轉車道軸線交叉叉點;⑶、從危險沖突突點沿行車軌跡跡線后退停車視視距ST;⑷、連接末端構構成視距三角形形。此外,條件受限限時,主要道路路保證安全交叉叉停車視距(見P2498-12表),次要道路至主要要道路邊車道中中線5~7m的視距三角形。。信號交叉口:只要任一車道停停車線前第一輛輛車看到相鄰道道路第一輛車即即可。(二)識別距離離概念:為保證車輛安全全順利通過交叉叉口,應使駕駛駛員在交叉口之之前的一定距離離能識別交叉口口的存在及交通通信號和交通標標志等,這一距距離稱為識別距距離。1.無信號控制的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道路的停車視距距。2.有信號控制的的交叉口識別距離指車輛輛在正常行駛條條件下,為使駕駕駛員能看清交交通信號和顯示示內容,能有足足夠時間制動減減速直至停車,,但這種制動停停車并非急剎車車。t:公路取10s,城市道路取6sa:取2m/s23.停車標志控制制的交叉口對停車標志控制制的交叉口,一一般為主要道路路與次要道路交交叉,主次關系系明確,而且對對標志的識別要要比對信號容易易,因此,可采采用式(8-10)及識別時間為為2s計算。當相交道路交通通量大,轉彎車車輛多而車速高高時,應設轉彎彎車道,轉彎車車道包括左、右右轉彎車道。交叉口一般比比路段單向車道道數多增加1~2個車道。一、轉彎車道的的設置條件(一)、右轉車車道的設置條件件:1、公路平面交叉叉口:(1)主要公路V≥60Km/h,應設減速分流流和加速合流車車道;(2)兩條一級或一一級與交通量大大的二級公路平平交時,應設渠渠化分隔的右轉轉車道;(3)一、二級公路路平交時,有下下列情況之一時時應設右轉車道道:①斜交角接接近70°的銳角象限;②②交通量大,右右轉彎交通會引引起不合理的交交通延誤;③右右轉車中重車比比例較大時;④④右轉彎行駛駛速度V≥30Km/h時;⑤互通式式立交連接線中中的平面交叉中中右轉彎交通量量較大時。2、城市道路平面面交叉口:高峰小時一個信信號周期進入交交叉口的右轉車車多于4輛時,應增設右右轉車道。第四節拓寬寬設計(二)、左轉車車道的設置條件件:1、公路平面交叉叉口:(1)四車道公路除除左轉交通量很很小外,均應在在平面交叉范圍圍內設置左轉車車道;(2)二級公路符合合下列情況之一一時應設左轉車車道:①與高速公路或或一級公路互通通式立交連接線線相交的平面交交叉;②非機動車較多多且未設置慢車車道的平面交叉叉;③左轉彎交通會會引起交通擁阻阻或交通事故。。2、城市道路平面面交叉:高峰小時一個信信號周期進入交交叉口的左轉車車多于3輛或4輛時,應增設左左轉車道。二、設置方法(一)右轉車道道設置方法:在進口道的右側側或同時在出口口道的右側拓寬寬右轉車道。(二)左轉車道道設置方法:左轉車道是在進進口道左側擴寬寬出的車道。1.寬型中央分隔隔帶:當中央分隔帶寬度度大于擬設左轉轉車道必需的寬寬度時,可將道口一定長度度的中央分隔帶帶壓縮寬度,由由此增辟出左轉轉車道。2.窄型中央分隔隔帶:當設有較窄中央央分隔帶時,利利用中央分隔帶帶后寬度不夠,,可將道口單向向或雙向車道線線向外側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分寬度。為使左左轉和直行車流流明確分離,應應設置魚肚形導導流帶。3.無中央分隔帶帶:當不設中央分隔隔帶時,可通過過兩種途徑增辟辟左轉車道。(1)向進口道的一一側或兩側擴寬寬,增加進口道道路幅總寬度,,在進口道中心心線附近辟出左左轉車道。(2)不擴寬寬進口道道,占用用靠近中中心線的的對向車車道作為為左轉車車道。左轉車輛輛必須進進行車道道變換后后駛入左左轉車道道,不宜宜將直行行車道直直接設置置為左轉轉車道。。三、擴寬寬車道的的長度(一)右右轉車道道長度::1、車道等等寬的右右轉車道道長度::漸變段長長度:((m)J=1.0m/s加、減速速段:lb或(m)等候車隊隊長度::ls=nln(m)ln:一般為6~12m,一般可可取7m;n:為一次紅紅燈受阻阻的直行行車輛數數右轉車道道長度::lr=ld+max(lb,ls)出口道加加速車道道長度::lp=ld+la2、車道變變寬的右右轉車道道長度::根據P255圖8-30,查P254表8-15計算。(二)左左轉車道道長度::左轉車道道長度由由漸變段段長度ld、減速所需需長度lb、或等候車車隊長度度ls組成。lr=ld+max(lb,ls)等候車隊隊長度::ls=nln(m)n:有信號控控制時,,n=一條車道道的通行行能力×車道數×左轉車比比例/每小時的的周期數數無信號控控制時,,按平均均每分鐘鐘左轉車車的兩倍倍計,且ls不小于30m。如果左轉轉交通量量很小,,可不考考慮等候候車隊長長度。四、擴寬寬車道的的寬度等寬的右右轉車道道,其寬寬度應盡盡量與路路段車道道相同;受占地限限制,最最窄不得得小于3m,一般為為3~3.5m;當右轉車車道變寬寬時,應按P255圖8-30的寬度和和漸變率率設置;左轉車按按P256表8-17(即下表表)選用。剩余分隔帶類型車道分劃線寬度大于0.5m的標線帶實體島左轉彎車道寬度3.53.253.03.25左路緣帶寬度0.50.3第五節環環形交叉叉設計一、環形形交叉的的形式普通環形形交叉入口讓路路環形交叉叉1、中心島島的形狀狀一般多用用圓形,,有時也也用圓角角方形和和菱形;;次道路路相交時時宜采用用橢圓形形;交角角不等的的畸形交交叉可采采用復合合曲線形形。2、中心島島的半徑徑(1)、按計計算行車車速度的的要求計計算:式中:b——緊靠中心心島的車車道寬度度(m);ih——環道橫坡坡度(%),一般般采用1.5%或2.0%;二、普通通環形交交叉(一)、、中心島島的形狀狀和半徑徑(8-11)交織:就是兩股股車流匯匯合交換換位置后后又分離離的過程程。交織長度度:進環和出出環的兩兩輛車輛輛,在環環道行駛駛時相互互交織,,交換一一次車道道位置所所行駛的的距離,,稱為交交織長度度。(2)、按交交織段長長度的要要求計算算半徑交織段長長度:當相相鄰路口口之間有有足夠的的距離,使進環和和出環的的車輛在在環道上上均可在在合適的的機會相相互交織織連續行行駛的這這段距離離。交織段長長度大致致可取相相鄰道路路機動車車道外側側邊緣延延長線與與環道中中心線交交叉點之之間的弧弧長。交織段長長度所要要求的中中心島半半徑Rd,近似地地按交織織段長度度所圍成成的圓周周大小來來推導:式中::Bp——相交道道路的的平均均路寬寬(m)l——相鄰路路口之之間的的交織織段長長度((m)。(8-12)從(8-12)式可可知,,相交交道路路條數數n越多,,Rd越大,,會增增加交交叉口口的用用地面面積和和車輛輛繞行行距離離,環環形交交叉口口的相相交道道路條對于四路相交,一般選取(8-11)、(8-12)式計算的較大半徑。對中心線夾角差別較大或多路交叉口,先按(8-11)式確定中心島半徑,再按P258(8-13)式驗算交織段長度的要求,如不滿足要求(見P257表8-18)增大R重新驗算,直至符合要求為止。環道上上的車車道布布置::(1)靠近近中心心島的的一條條車道道作繞繞行之之用,,(2)最靠靠外側側的一一條車車道供供右轉轉彎之之用,,(3)中間間一至至二條條車道道為交交織之之用環道上上一般般設計計三到到四條條車道道為宜宜。如如交織織段長長度較較長時時,環環道車車道數數可布布置四四條;;若相相交道道路的的車行行道較較窄,,也可可設二二條車車道。。每條機機動車車道寬寬3.50~3.75m,當中中心島島半徑徑為20~40m時,環環道機機動車車道一一般為為15~16m。非機動動車道道可用用分隔隔帶((墩))或標標線與與機動動車道道分開開,寬寬度不不小于于最大大非機機動車車行車車道寬寬度,,不大大于8m。(二))、環環道的的寬度度交織角角:是進環環車輛輛軌跡跡與出出環車車輛軌軌跡的的平均均相交交角度度。它它以距距右轉轉機動動車道道的外外緣1.5m和中心心島邊邊緣1.5m的兩條條切線線交角角來表表示的的。交織角角越小小,行行車就就越安安全。。交織織角以以控制制在20~30°°之間為為宜。。(三))、交交織角角環道外外緣線線形宜宜設計計成直線圓圓角形形或三三心復復曲線線形。環道進進出口口半徑徑取決決于環環道的的設計計速度度。一一般進進口曲曲線半半徑采采用接接近或或小于于中心心島的的半徑徑,且且各進進口道道的進進口曲曲線半半徑不不要相相差太太大,,出口口曲線線半徑徑可比比進口口曲線線半徑徑大些些。(四))、環環道外外緣線線形及及進出出口曲曲線半半徑環道外外緣平平面線線形不不宜設設計成成反向向曲線線形狀狀,詳詳見P259圖8-34中陰影影部分分。環道橫橫斷面面形狀狀取決決于路路脊線線的選選擇。環道路路脊線線通常常設在在交織織車道道中間間。若若機動動車道道與非非機動動車道道之間間設有有分隔隔帶時時,路路脊線線也可可設在在分隔隔帶上上。環道路路脊線線可通通過進進、出出口間間的三三角形形方向向島或或直接接與交交匯路路脊線線相連連。(五))、環環道的的橫斷斷面應在中中心島島周圍圍設雨雨水口口排水水。進、出出環道道處的的橫坡坡度宜宜緩些些,便便于行行車。。1、車輛輛行駛駛規則則:入口讓讓路環環行交交叉將將入口口視為為“支支路””,到到達入入口的的車輛輛發現現環道道上有有車輛輛,且且無插插入的的間隙隙時,,應在在入口口等候候,侍侍機入入環。。為利利用環環行車車流間間隙,,入口口處應應拓寬寬,為為不同同方向向的車車輛提提供等等候車車道。2、中心心島的的形狀狀和半半徑::因交叉叉口須須為不不同流流向的的車流流提供供盡可可能寬寬的通通道,,所以以必須須壓縮縮中心心島的的直徑徑來增增加環環道上上的車車道數數,但但直徑徑一般般不小小于10m,最小小可采采用5m。中心島島一般般為緣緣石圍圍成的的圓形形。面面積較較小時時,可可采用用齊平平式或或微凸凸式;;面積積較大大時,,采用用淺碟碟式,,內側側邊坡坡應和和緩,,島緣緣不應應設深深的排排水溝溝。三、入入口讓讓路環環形交交叉3、出入入口設設計((見P260圖8-36):入口應增辟辟車道做成成喇叭形,,增辟車道道數至少1條,最多2條,入口總總車道數不不超過4條。增辟車道道起點寬2.5m,停車線處寬寬3.0m,長25m。入口應右偏偏呈曲線形形,左路緣緣線不與中中心島相割割。入口曲曲線半徑10~100m,以20m為宜。出口不增辟辟車道,但但應增寬車車道,以1:15~20收斂至正常常車道寬度度。入口與相鄰鄰出口應避避免短反向向曲線,可可采用直線線圓角形。。4、環道寬度度應為最大入入口寬度的的1~1.2倍,一般宜為三三車道寬。。5、入口讓路路環行交叉叉的視距::左方視距:到達“讓讓路”停車車線的車輛輛,駕駛員員應能看到到左方直至至前一入口口或左方50m(取其中小小值)范圍圍內環道的的整個寬度度。前方視距:到達“讓讓路”停車車線的車輛輛,駕駛員員應能看到到前方直至至下一出口口或前方50m(取其中小小值)范圍圍內環道的的整個寬度度。環行視距:環道上行行駛的車輛輛,駕駛員員應能看到到前方直至至下一出口口或前方50m(取其中小小值)范圍圍內環道的的整個寬度度。其他設計同同普通環形形交叉類似似。一、平面交交叉處道路路的縱面線線形第六節、立立面設設計1、平面交叉叉范圍內,,相交道路路的縱面應應盡量平緩緩。縱面線線形應滿足足最小停車車視距的要要求。2、相交道路路縱、橫坡坡調整應滿滿足行車和和排水的要要求。3、主要道路路在交叉口口范圍內的的縱坡宜為為0.5%~3%,次要道路連連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