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農業教學設計農業教學設計1
教學準備
1.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征。2.認識青藏地區特色的農業。3.了解青藏地區自然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讀圖分析的能力。2.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特色農業。
難點:
青藏地區自然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正式進入新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直觀印象。
PPT圖片自動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圖片,配樂音樂《天路》。讓學生領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發學習的興趣。
生:(自由發言)說出對青藏高原的印象。
師: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為它高,這里冰川廣布,雪山連綿,除此之外,這里還是湖泊星羅,沼澤連片,還是我國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大家說說有哪些河流?生:長江、黃河、瀾滄江。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青藏地區》就高聳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師:今天我們就來模擬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賞欣賞那里的美景。(板書)青藏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
【講授新課】:
師:在旅行開始之前,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生:......
師:我認為我們得先去熟悉當地的自然環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學習內容,學生閱讀課本P85,了解以下知識要點:
1.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顯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區的氣候和氣候特征。
4、太陽輻射強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學生學習完后,由學生展示,教師結合PPT做點評。
過渡:旅行即將開始,我們需要攜帶哪些物品出行呢?PPT展示要求
出行時間: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車(青藏鐵路)
攜帶必備品:選擇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
生:簡單討論和發言,說出攜帶的物品和理由。
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以下要點:
1.青藏地區晝夜溫差大,需要攜帶防寒衣物。
2.青藏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紫外線強,需要防曬品。
3.青藏地區高寒缺氧,需要攜帶氧氣袋等。
師:此次我們的旅行是從青海的西寧出發,到西藏的拉薩,現在就讓我們乘坐火車去欣賞鐵路沿線的美景(PPT自動播放青藏鐵路沿線的一些自然美景,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風光。)
師:此行的目的地拉薩已經到了,深入藏區,我們會看到當地有什么樣的特色農業呢?
請大家閱讀課本P88,去認識青藏地區的特色農業,合作完成以下知識點:
1、青藏地區的農業以什么為主?
2、畜牧業分布的兩大牧區和主要的畜種?
3、兩大河谷農業區及主要農作物?
聯系前后知識,以學生展示問題答案為主,教師配以PPT,點評和指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完成學習任務。
師:轉折,青藏地區的種植業為什么會分布在河谷地帶呢?跟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制約當地種植業發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帶發展農業有什么優勢?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探討青藏地區特色的河谷農業。PPT展示探究學習問題:
1、河谷農業分布的原因?
2、從光照和溫差來分析發展河谷農業的優勢?
學生合作探究后發言,總結出答案要點。
制約種植業發展的因素:氣溫低,熱量不足。
一、河谷農業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勢較低,氣溫較高
2、光照強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質肥沃
4、緊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農業發展的優勢?
1、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
3、氣溫較低,作物生長周期長。
師:正是因為青藏地區的高寒氣候,這里生長著喜溫涼的農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麥和豌豆。
師:展示農作物的圖片。
師:我們在藏區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農業以外,還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區獨特的民俗風情,請大家從青藏地區的衣食住行來說說它的民俗特色?
生:自由發言
師:學生一邊發言一邊展示反映青藏地區民俗特色的圖片,以學生發言為主。
突出以下要點:
衣:傳統服飾,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傳統民居,碉房和牛毛帳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師: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聲了,現在請大家一起來把今天的知識要點做一個歸納總結。
課堂小結
青藏地區(高寒)——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
農業——河谷農業和高寒牧業
河谷農業——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業——西藏牧區和青海牧區農業教學設計2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全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農業生產知識屬于區域地理學中的基礎知識,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一是區域農業的發展是區域各種資源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區域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節課綜合性較強,通過對美國農業發展條件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對所學知識和已有能力的遷移。
二、課程標準: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三、課標解讀: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選取以美國農業為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美國農業的布局特點,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讓學生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通過知識遷移能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四、學情分析:本節課綜合性比較強,但高二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應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能通過一些地理信息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和比較,本節課突出學生的分析討論過程,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習能力。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
2、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
3.運用知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分析、討論的方法討論了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并用聯系、比較的的方法了解了我國黃河的綜合治理。今天我們用相同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知道美國是發達國家,是因為他擁有發達的工業,其實美國不僅擁有發達的工業,還擁有世界最發達的農業,其農業生產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這節課我們就以美國為例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多媒體展示:美國農業生產狀況)
推進新課:
一、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1.讀《美國地形圖》、《美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美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提示:美國的氣候類型及其對農業有何影響;地形分布有何特點,對農業有何影響?)
水熱條件適宜——(緯度位置與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地勢平坦廣闊——(平原面積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機械化作業)
土壤肥沃——(溫帶草原氣候區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沖積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經,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活動1:從水熱條件分析,美國哪些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課堂活動:分析地形條件對美國農業的影響
2.讀課文P52,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從書中找出
交通運輸條件好——(閱讀材料:《美國農業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出)
國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參閱課文P55—56《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得出。
活動2:從水熱條件分析,美國哪些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承轉:由于以上原因為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從書中找出“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課文P52
2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具體表現。
活動:對照課文P53,找出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農業區名稱,并完成表格。
1.了解美國“乳畜帶”:
(1)位置——美東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條件——多汁牧草;消費市場。
2.了解美國小麥帶:
(1)有利的自然條件——地平、土肥、氣候適宜。(對照課文P51地形與氣候圖)
(2)二種不同種類小麥的分布位置。
簡介春小麥與冬小麥播種與收割的季節差異。當地以種植哪種類型的小麥為主。
3.了解美國的“玉米帶”:
(1)位置: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的交匯處;與其它農業區的相對位置。
4.要求學生回憶農業生產的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討論:分析美國的自然條件(光、溫、水、土等)對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形成與分布的影響。其體現了農業發展的什么原則?
美國西部為高大的山系,東部是山脈,中部是美國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國西部陽光燦爛,光照強,東部地區的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熱條件充足,而北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涼,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由于美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大,不同區域的不同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農業,這為美國農業專業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實質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發展原則。
知識遷移練習:
1.試分析我國東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并比較兩地農業生產條件的異同。
2.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
課堂小結:
¨一、美國農業的生產條件:
¨1、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地區專門化
¨2、美國的主要農業生產帶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七、課后反思:
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選取以美國農業為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節內容為第一課時,重點內容是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及農業專業帶的分布。我對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學生的分析討論過程,將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發展的基本原則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將已具備的知識應用到課堂實踐中,并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做好鋪墊。
美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專門化,內容龐雜,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氣候、地形、土壤、;人文地理中的交通、工業、城市,人口問題等等,關鍵在于區位因素分析。美國農業帶類型教材中涉及八種,每一類都各有其特色,按常規,需要在課堂上一一介紹其分布位置、原因、特點等。如此一來,本節課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
這節課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是附加了知識遷移練習,引導學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地理原理例證或驗證,通過案例材料,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農業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能夠分析區域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認識自然地理要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收集信息、查找圖文資料,了解西北地區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研究區域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以及人地關系,培養學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通過自主學習、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動體會地理學習的樂趣。
2.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認識區域內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養成良好的地理思維品質。
3.分析區域特色,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教學重點
西北地區的特色的位置、范圍、地形和氣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
區域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區域人地關系。
課前準備
板書設計
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
一,荒漠和草原二,牧區和灌溉農業
1,自然景觀
2,位置3,氣候特征及原因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節課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已初步掌握了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的方法來學習這兩個區域。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內容。根據本課的特色,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組內討論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由了解地理現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觀點,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教學理想。
導入自學
導入新課:
同學們,現在我來問大家兩個問題:
1,那個地方的瓜果最甜?
2,濟南明水地區的天然氣是從那里引進來的?
3,唐僧西天取經經過的火焰山在什么地方?
引出西北地區
探究展示
自主嘗試
一,荒漠和草原
1,西北地區是什么樣的自然景觀?
2,分西北地區的大致位置。
3,西北地區的地形特點是什么?
4,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是什么?為什么?
5,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是怎樣分部的?
點撥提升
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第74頁活動
二,牧區和灌溉農業
1,內蒙與新疆的代表牲畜什么?
2,新疆地區的農業分布在什么地方?
3,新疆地區發展農業的又是什么?
4,為什么新疆地區的瓜果和長絨棉特別出名?
點撥提升
閱讀活動P76--77新疆地區為什么要發展坎兒井?
提升檢測
鞏固練習“學習檢測”基礎評估
布置作業“學習檢測”能力提升
課后反思農業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二、過程方法:
通過看圖學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獨立識字、引導學生在看圖學文中進行想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課件、老師旁白: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無土的水中、栽培著茁半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卻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2、你們知道這令人驚嘆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
尋答案。(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感知課文。
2、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通順。
三、識記生字。
1、語境認讀、在文中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發揮想像、自主或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戲、摘到水果的同學帶領大家識記。
4、課件顯示課文中的一些詞語、讀一讀。點擊課件、幫助理解相關詞語及了解袁隆平。
四、對照插圖、再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標出共有幾個小節。
2、分段指名讀。
3、出示掛圖、學生觀察、說說圖上所畫的內容是什么分別對應了課文的哪些小節再讀一讀課文、比較一下課文中哪些詞比自己用得好。
指導理解興致勃勃是個成語:
(1)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
(2)仿照文中例句說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
其它詞語、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五、自由朗讀、理解課文。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邊讀邊思考:從哪里看出農業的變化真大
六、總結全文、激發情感。
1、你覺得農業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我們該怎么做呢
2、觀看圖片資料。農業教學設計5
展示學習目標:
1.聯系行政區劃的知識描述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2.描述北方地區的地形類型和氣候類型。
3.說說黑土地、黃土地的分布,及黃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的條件及現狀。
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P8—P10的圖文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1.說出我國北方地區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
2.說說黑土地、黃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動題。并小組合作完成。
自學成果展示,教師總結補充
黃土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黑土地----東北平原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P11—P12的內容,完成下列內容任務
1.觀察圖6.6分析:北方地區的三大地形區各自主要的農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動”。
成果展示:北方地區耕地類型糧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經濟作物課堂總結:結合學習目標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達標測試:
1.關于北方地區的位置描述正確的是()A.位于黃土高原以南
B.東臨渤海和東海
C.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西
D.秦嶺—淮河以北
2.北方地區的地形類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區主要氣候類型是()A.溫帶海洋性氣候B.亞熱帶季風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D.高原山地氣候
4.下列地形區不屬于北方地區的是()A.內蒙古高原B.華北平原
C.東北平原D.黃土高原由學生介紹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導入,老師注意提前課下與學生溝通好,介紹時間不要太長。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教學反思
得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事先了解學生并事先讓其準備好,以免影響上課效果。如果學生有旅游時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沒有這樣的學生,圖片導入也是不錯的選擇。
相關學習資源(導學、效能作業、教學錄像等)多媒體課件農業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土壤條件、社會和經濟條件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通過對比和分析,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
2、能力目標:掌握閱讀地圖的技能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到人類的生產活動要尊重自然規律,也要認識到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重點:
1、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
教學難點:
學會分析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和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
教法學法:
案例討論、引導自學、多媒體輔助
教具用品:
電腦及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
共2課時,本課為第1課時。
教學過程:
(CAI放映呼倫貝爾大草原畫面及音樂)
引入新課:20__年的中央一號文件21日正式公布。這份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是近3年來第3個有關“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顯示了中國領導人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今天我們來一起研究有關農業的知識。
出示投影:CAI圖片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們學習過農業的區位選擇。分析區位因素,學生讀圖回答。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為哪兩類。
一個地區適合發展什么樣的農業,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等來確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承轉)在這方面,東北地區農業的發展比較突出,讓我們一起去東北看看。
(CAI展示中國全圖中的東北地區)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
1、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區。
總結: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緯度高、跨度大。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些特點在氣候上的表現(CAI出示圖4、1、中國季風區干濕區地圖)。
結論:緯度高──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
跨度大──跨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無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們只有遵循自然條件,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生產。因為氣候是農業生產中最難改造的自然條件。此處可以叫學生對比地形和土壤等條件來說明。
(CAI展示圖4、2:總結氣候對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
(CAI出示思考題)
1、討論東北大米與氣候的關系。引導學生從日照、光照、低溫等方面考慮問題。
提示: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使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的稱號。
2、針對現代生活,考慮東北農村農業生產情況。
提示:季節性強,有利于農忙時節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閑時節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可以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
3、從優勢和劣勢兩個方面舉例,教師參與討論。
提示:劣勢有熱量要求、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等。優勢有光照、溫差、土壤肥力、積雪融化緩解春旱等。討論不局限于以上幾點。
由以上討論可以直接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地形和土壤條件。
(CAI出示圖4、3東北地區的地形)
由學生指出東北地區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稱,以及可以從事的農業生產類型。
老師講解并出示“黑土地圖片”:東北地區的黑土地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墾時,黑土層厚度60~80厘米,最深處可達1米。有人形容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來。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龍江右岸南至遼寧的昌圖,西界直接與松遼平原的草原和鹽漬化草甸草原接壤,東界延伸到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山區的部分山間谷地及三江平原的邊緣。黑土總面積734、8公頃,其中黑龍江和吉林的黑土約占黑土總面積的80%。
總結:這里有中國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區和最好的草原。
(CAI展示平原、森林、草原圖片)
學生自學:在社會和經濟條件方面東北有哪些優勢,可以和老師一起討論解決。依照書中的順序:1、重要的工業基地;2、便利的交通;3、人口密度較低。
學生討論,老師小結:
工業:東北老工業基地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好,為農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利用農業的產品作原料──工業反哺農業。
交通:技術水平高,有利于發展外向型農業。
人口:開發較晚,人口密度低,經營規模大,屬于綠色農業,逐步向大農業發展。
教師:在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氣候條件。但是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很少只適合或確定發展一個作物,而是存在著發展多種作物的可能性。在這樣情況下,究竟發展哪種作物就要由技術條件來決定,同時還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根據主要農業部門或作物的經營特點,去綜合評估各種條件的優劣,以及相對的利用價值。
布置課下完成活動中的一個地區或本地農業的發展地理條件。
活動:
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
2、新疆南部
3、海南島
4、云南昆明
聯系高考(CAI出示典型例題,引起學生對此處的重視)。
承轉:農業區位決定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農業的不同特點。
二、農業布局的特點
1、和學生一起閱讀圖4、3、4、4、4、5。
(CAI出示圖4、3、4、4、4、5及問題1、2、3)
2、由學生在圖上指出降水的規律和氣溫的規律(CAI分別出示4、4、4、5圖)
提示:降水分布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山地多于平原,迎風坡多于背風坡。年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遞減,大于等于10攝氏度積溫,自南向北遞減,從平原向山地遞減。
3、學生分析圖4、4南北向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分析4、5東西向分異的主導因素。
提示:南北分異的主導因素是熱量,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熱量不同。東西向分異的主導因素是水分,自東向西距海洋越來越遠,海洋的潮濕氣流不能到達。
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東北地區區域內部農業生產條件存在著差異,因地制宜的組織農業生產,就形成了區域內部各具特色的農業布局。
(CAI播放代表地區農業生產的錄像)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東北地區可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
教師給出自學提綱,請學生自學課文,并完成下列表格。
農區
農產
分布區
耕作農業區
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
林業和特產區
樹種
特產
畜牧業區
放牧
舍飼
活動部分的處理:
1、分析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的自然條件并填表。(CAI表4、1)
農業生產類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條件
耕作業
林業
畜牧業
學生完成,有條件的可以實物投影學生的表格或直接由學生說出答案。
師小結:人類的生產活動要尊重自然規律。
2、(CAI先出示2的問題,再出示《地理2》水稻種植的特點和地區分布的投影)由學生討論,老師小結:水稻種植多選擇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區。由于培育耐低溫的水稻品種,種植技術的進步,縮短了水稻的生長期。(由于人類自身主觀能動性促進生產技術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掘自然資源條件的潛能。)
3、(CAI現出示3的問題,再出示《地理2》大牧場放牧業的有利措施)由學生討論。
師小結:
(1)農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有:克服天然草場夏季生長茂盛冬季干枯,造成食物來源季節分布不均的問題,欄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冷;農區種植業和養畜業可結合發展,廢物利用,充分利用資源;還能防止環境污染。
(2)人工播種優質草種,改良牲畜;將草場分片進行管理,執行輪流放牧的生產經營方式,不宜種植糧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場沙化;增打機井,保證人畜飲水。
總結全課:
(CAI板書設計)
鞏固練習:
1、適合東北地區農業基地大量種植的農作物有()
A、冬小麥、黃麻、水稻B、柑橘、菠蘿、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D、春小麥、亞麻、甜菜
2、東北大部分地區的干濕區屬于()
A、半干旱、干旱區B、半干旱、半濕潤區
C、濕潤、半濕潤區D、干旱、半濕潤區
3、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是()
A、華北地區B、東北地區C、華東地區D、中南地區
20世紀七十年代,數以萬計轉業軍人和知識分子奔赴北大荒墾荒造田,使這塊沉睡的荒蕪之地變成了世界聞名的“北大倉”,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據此完成4~7題。
4、北大荒發展農業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水源不足B、地形崎嶇C、熱量不足D、土壤貧瘠
5、“北大倉”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是()
A、水稻種植業B、混合農業C、商品谷物農業D、小麥種植業
6、“北大倉”的耕作方式應為()
A、精耕細作,小農機具作業B、國營農場,大型機械化作業
C、小農經營D、粗放經營
7、“北大倉”的發展方向應是()
A、退耕還林B、綠色食品基地C、大力發展工業D、農業現代化
總結全課:盡管代表地區的農業發展有眾多的優勢,但近幾年來代表地區陸續推出禁止開墾“北大荒”“天然林保護工程”等一系列工程,也說明了代表地區農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請同學們做好預習,我們下節課繼續講解。農業教學設計7
教材簡析
本課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占世界百分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令人驚嘆,,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學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把課文讀好,使子們在了解科學技術的同時接受語言文字的訓練。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1—2年級)新聞記者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所以一、二年級的新聞記者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新聞記者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新聞記者教學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種手段,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
教學目標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1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借助插圖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投影片出示袁隆平爺爺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
2.師導言:
同學們,這位老爺爺你們認識嗎?他就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爺爺,他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良種,大提高了不稻產量,這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節課,我們學習34課《農業的變化真大》。(板書課題)
3.引導學生質疑課題
農業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么大變化?
(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因此,新課的導入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看到袁隆平爺爺的像片時,會有一種新奇的感覺,隨之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便會自然產生。)
二、層層遞進、引導讀文
1.初讀
(1)請小朋友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要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
(2)匯報(每人讀一自然段)
(3)評價。重點評價學生讀時字音是否準確,句子是否通順。
初讀課文應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過高,這樣便于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2.再讀
同學們非常想了解農業有哪些變化,老師相信小朋友們讀了課文一定會明白的,有信心嗎?好,用你喜歡的方法讀一讀課文吧!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
(2)匯報,要求用書上的話回答。
師板書:雜交水稻溫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
(過渡語的設計,親切而又簡單,起到激發、鼓勵學生閱讀的欲望。要求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讀書,既調動了學生新聞記者的興趣,又體現了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
3.探究讀
怎樣把課文讀新奇的語氣呢?
(1)小組內練讀(你想怎樣讀就怎樣讀)
(2)班上匯報
(3)評價(評出優點,如果你認為誰哪個詞、句,讀得不如你要給予示范。)
探究讀文,不但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正確評價他人等多種能力。
4.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老師依次出示掛圖,請小朋友們給它配上相應的文字,配得好就選為“最佳講解員”。
(學生通過幾次讀課文,不但在閱讀方面有了收獲,而且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圖文結合、朗讀感悟,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5.展示讀
(1)小組內讀,然后評選代表。
(2)展示讀。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成功,獲得成功后的感覺別有一番滋味,對小學生而言,不更是如此嗎?這一讀書過程的安排,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機會,誰不想分享這一快樂呢?)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感,學生學習書面語言,其主要途徑是范文語言的內化,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學生直接參與的角色意識。)
三、認讀生字
1.借助拼音認讀生字。
2.去掉音節認讀生字。
3.組成詞語充分調動民生字。
4.做游戲(找朋友)認讀生字(教師參與)
5.交流識字方法。
6.把生字編成兒歌認讀生字。
(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著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老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使教師極具親和力,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
教學反思:
課文《農業的變化真大》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中主要介紹了我國近年來在雜交水稻、大棚模型、無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幾方面產生的巨大變化,讓學生們了解農業科技知識,感受農業的變化,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仡櫧虒W。有以下成功之處
1、本課要求認識“我會認”中的14個字。讀的方式有借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組詞、找朋友游戲等。以多種方式、變化節奏讓孩子們在高效的、張弛有度的氛圍中始終保持積極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這樣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著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教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你在哪里見過這些字?”以回憶的方式既記住字形,也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會了在生活中識字,樹立生活處處皆語文的大語文觀。
2、通讀課文后,提問:文中介紹了幾種新的農業科技新成果?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讀一讀,再交流你的看法。
孩子們自己選擇讀,有的孩子讀出了對袁隆平爺爺的敬佩之情,有的孩子讀出對蔬菜大棚的新奇,彩棉給我們帶來的驚喜……自由練讀后再全班練讀評議,這樣探究讀文,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評價的能力。
對大棚模型感興趣的同學在交流時,引用了書上的詞語:百花盛開、瓜果飄香,把收集的有關資料和豐富的想象融匯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時節大棚內百花盛開的美麗景色和瓜果飄香的豐收景象——“大棚裝進了春天和秋天。”對雜交水稻感興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產量和現在雜交水稻的產量進行了對比,認識到了袁隆平的偉大成就的確引人注目。我也相機把在網上收集的有關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給孩子們看,孩子們對科學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們交流的過程既增加了對農業新科技的知識,對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理解得很準確。
不足之處:
1、課堂評價語不到位,沒有激勵所有孩子表達的積極性。
2、最后的想象拓展,孩子們沒有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有的五花八門,異想天開,不盡人意!我以后要引導孩子多看課外書。使之視野開闊,想象合理。農業教學設計8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或錄像資料。有條件的學??梢哉n前組織學生參觀蔬菜大棚或請農業專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
2、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反映農業變化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師: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你們知道這令人驚嘆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尋答案。
板書課題:農業的變化真大。
(說明:配圖解說,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動畫,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學生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通順,師生評議。
(說明:初讀課文要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是否把字讀準確、是否把句子讀通順上。)
三、識記生字,學習新詞
1、語境認讀,在文中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讀一讀部分,教學字詞。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師讀生字,學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誰找得又對又快。)
四、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師:同學們非常想了解農業有哪些變化,老師相信小朋友們讀了課文一定會明白的,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讀一讀課文吧!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邊讀邊想: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了哪些變化?
2、課堂討論交流,師板書:雜交水稻、溫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第一幅插圖,思考以下問題:
⑴圖上畫了些什么?
⑵“興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借助圖畫和語境理解。)
⑶誰能把“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⑷誰能用“興致勃勃”說一句完整的話?
4、出示袁隆平爺爺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
師:同學們,這位爺爺你們認識嗎?他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他培育出來的水稻良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爺爺的貢獻是“引人注目”的?
學生讀文,指名回答。
師:假如你是講解員,會用怎樣的語氣給參觀的人介紹袁隆平爺爺的科技成果?
學生扮演講解員介紹。
5、學生自學第3~5段:
⑴師:請同學們邊看圖,邊讀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講解員,會怎樣向參觀的人介紹溫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的技術?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種棉纖維不需經過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現出紅、綠、黃、藍等不同顏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農藥,只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因而又叫有機棉或生態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紡織品能長期保持本色,無化學消毒和染色的殘留物質,且生產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紡部門的青睞。
無土栽培:無土栽培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的各種養分,配制成營養液,讓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無土栽培也稱為營養液栽培或水培。它與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濃、色艷、花期長,節約養分、水分和勞力,清潔、無雜草、病蟲害少等優點。
⑵小組交流,評選組內最佳講解員。
⑶班級交流展示。
(說明:看圖與課文結合讀課文,可以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扮演講解員,可以促使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勵想象
1、師:小朋友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除了課文中寫到的,你還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說給大家聽聽。
指名學生回答。
2、師:假如你是農業科學家,你將會怎樣做?把你想象到的.內容先畫下來,然后說給大家聽聽。農業教學設計9
一、揭題引入
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各項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2、課前,老師叫大家收集了有關農業變化的有關知識,現在誰來介紹介紹?
3、學生介紹農業的變化。
是啊,農業的變化真大,都是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34課。
4、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認讀生字。
1、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勾畫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3、說說這些生字該怎么記?
4、出示生字卡片,小組開火車認讀。
三、學習課文,了解農業的變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我到農業展覽館知道了農業有哪些變化。
(二)學生匯報農業有哪些變化。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掛圖(或放課件)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爺爺立了什么大功?
3、你還知道袁隆平爺爺的哪些事跡?
4、指導朗讀第2節(夸獎、自豪的語氣)。
四、自學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讀課文3-5節,然后小組說說我在展覽館里還知道了農業有哪些變化。
1、思考討論
①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開,瓜果飄香?“百花盛開”、“瓜果飄香”是什么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點,它有什么作用?
③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長得十分茁壯?“十分茁壯”是什么意思?
2、小組派代表匯報交流學習結果。
3、師相機放課件。說說你還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識以及“彩色棉花”和“無土栽培”的哪些知識?
4、指導朗讀3-5節。
五、學習第六自然段
1、為什么農業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2、齊讀第6自然段。
3、農業還有哪些變化呢?
六、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去查一查農業還有哪些變化。農業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了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范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了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了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劃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范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系,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并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牦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后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范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征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農業教學設計11
教材說明
本章分自然特征與農業、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兩節內容。
第一節是對青藏地區的概述,主要講述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本節內容分為“世界屋脊”和“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兩部分”:“世界屋脊”從青藏地區的地形入手,介紹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的突出特征——高寒;“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主要介紹在高寒的自然環境下,青藏地區農牧業和人們生活、生產的特色。
第二節內容分為“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區的保護”兩部分:“江河的源地”介紹了三江源地區為何被譽為“中華水塔”和為什么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河源頭;“三江源地區的保護”講述了保護三江源地區的意義、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對策三項內容。
教師備課系統──多媒體教案
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
教學目標
1、運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區的范圍,并說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組成。
2、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區高寒帶來的影響。
3、了解青藏地區受高寒的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
教學重點:高寒的自然環境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高寒的自然環境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讀圖觀察、啟發式引導、比較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多媒體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后顯示雪山畫面。
二、新課教學
1、世界脊梁
教師:要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首先要了解這個地區哪方面的知識?
學生:位置和范圍。
出示教材圖9.3青藏地區的地形圖。讓學生簡要描述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
學生指圖回答:青藏地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昆侖山脈—祁連山脈以南,南至國界。
教師展示圖片: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
提問:青藏高原上為什么這么冷呢?
學生:因為青藏地區地勢高。
教師:在中國地形圖上看青藏地區海拔在多少米以上,估計一下,高原平均氣溫比同緯度東部平原約低多少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oC。)
學生:思考回答。(低200C左右)
教師:青藏地區地勢高,會對哪些方面帶來影響?
學生:氣候、河流、動植物、農業、生活……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自主探究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閱讀教材第85~86頁圖文資料)。
(1)請找出青藏地區主要的山脈并用筆在圖中圈出來。
(2)歸納青藏地區的地形特點。
(3)比較同緯度的成都和拉薩兩地年平均氣溫的差異,并分析原因。
(4)拉薩氣溫年變化有何特點?農業教學設計12
【課前透視】
本課以“我”參觀農業科技成就展為線索,記敘了“我”在展覽館的見聞和感受。反映了先進科學技術給我國農業還來的巨大變化。課文采用了連環畫的編排形式,語言淺顯,內容生動。
課文內容中介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生動形象的連環畫形式,一定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使學生在了解科學技術,接受語言訓練的同時,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借助插圖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在感情朗讀中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信息資料】
1、生詞卡片、掛圖或錄像資料。
2、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課前組織學一參見蔬菜大棚或請農業專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激趣導入:播放錄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無土的水中,栽培著茁壯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卻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令人驚嘆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尋答案吧?。ò孱})
(錄像的播放,拉近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紹:(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同學們,這位老爺爺你們認識嗎?他就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爺爺,他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良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這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34課《農業的變化真大》
〖對話平臺〗
一、初讀
1、聽錄音,感知課文內容。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讀課文,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師生評議。
(初讀課文就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讀時字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上。)
二、識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會認”中的14個字。(借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組詞、找朋友游戲等。)
2、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著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教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
三、精讀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農業都發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
2、探究讀:看到這些變化時“我”的心情怎樣?怎樣把新奇的語氣讀出來?(自由練習,小組練讀評議。)
(這樣探究讀文,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正確評價他人的能力,在嘗試讀書中提高了讀書能力。
3、配圖讀:圖文結合讀課文,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層次的閱讀課文,不但在閱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豐富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驗,圖文結合,朗讀感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實踐
1、教師依次出示掛圖,請小朋友們給它配上相應的文字,配得好的評為“最佳講解員”。
2、出示“讀讀記記”中的詞語,引導學生正確朗讀,并試試說出類似的詞語來,也可以課下收集,把他們記在積累筆記上。
(循序漸進,設計有坡度地練習,增強學生積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農業科學家,你會怎樣呢?充分想象,大膽交流。
(充分尊重個性體驗,培養學生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培養熱愛科學情感。農業教學設計13
一、教材簡說: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嘆。
本課和第17課《酸的和甜的》一樣,采用連環畫的編排形式。建議老師們在教學中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并滲透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借助插圖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圖文結合十分緊密,因此,建議老師們采取“圖、文、字”結合的辦法呈現生字??梢灾谱飨旅婷枋龅恼n件(或者復合投影片)呈現生字。
第一段:畫面右邊是文中插圖,左邊是課文。課文中“致、勃、農、技”加注音,“農、技”兩個生字為紅色,其余的字為黑色。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特別注意“農、技”兩個生字,當學生認識后,教師點擊生字,使之變成黑色。
其余自然段與之相同。
2.寫字。
建議把指導重點放在“絞絲”的書寫上(紡、織)。寫好絞絲的關鍵在于寫好兩個“撇折”:第二個撇折稍大,兩個撇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概念不要給學生講,可以通過示范讓學生明白),第二個折要寫成“提”。
(二)范讀(或聽錄音),感知課文
(三)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
2.討論、互助,解決難讀的句子。
“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3.指名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一讀,并說一說通過讀書自己明白了什么。
(四)朗讀感悟
本課有些句子比較長,教師要加強指導。注意指導讀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由于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已經不是難點。本課詞語較多,還有許多專業術語,教學時可采取以下方法。
“興致勃勃”是個成語,可以引導學生查成語詞典自學,也可以這樣指導理解:(1)仿照文中例句說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2)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個成語,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幾個專業術語可以不講。如果學生提問,可作簡單回答。如,雜交水稻:一種產量特別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種莊稼的土地。濕度:水的多少。光照:太陽光的照射。吐絮:(看書上插圖,再出示一只“棉桃”──圖畫、實物、課件均可)這里是指棉桃剛剛張開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幫學生理解意思。如,把糖放在水里,即糖溶解在水中。
(五)積累詞語
請學生在每段課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讀給大家聽。并模仿課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后重點讀讀記記課后列出的四字詞語。
(六)實踐活動
參觀當地的科技展覽館,回校后交流參觀所得。農村學??梢越M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冬季作物種植或在大棚中栽種的農作物。農業教學設計14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三章第一節
三.學時
2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農業區位各因素及其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2.難點
說明主要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分析某一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圖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蘭的花卉園、季風區的水稻田、呼倫貝爾草原的牧場、東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農業: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副業
2.農業生產活動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3.農業生產活動的對象:動物和植物
4.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地域性和季節性、周期性
5.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投入:自然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產出:農產品
【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條件
(1)氣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作物的地區分布。
熱量:決定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決定作物品種、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區發展什么類型的農業?(林業)平原發展什么類型的農業?(種植業)
(3)水源
思考: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條件
(1)勞動力
(2)科學技術(節水技術)
(3)裝備
3.社會經濟
(1)市場
(2)交通
◆主導因素與限制性因素
主導因素的改變:立體農業布局模式、梯田等。
【農業地域類型】
1.概念: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區,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并在地區之間開展商品交換所形成的農業經營單位或地域單位的組合。
2.布局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3.生產布局發展趨勢
4.農業地域類型分析
以亞洲水稻種植業為例:
1)季風氣候,降水充沛;
2)地處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
4)歷史悠久,市場廣闊。
【練習】農業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林火監測與防控考核試卷
- 江西省豐城四中2025年高三下第一次模擬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學院《電工電子綜合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銀川能源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學實驗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岳西縣2024-2025學年數學四下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伊犁職業技術學院《兒童歌曲伴奏與彈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經貿職業學院《基礎化學實驗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寧夏銀川市名校2025年初三數學試題第一次聯合調考3月聯考試題含解析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基因組與蛋白質組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南科技大學《機場工程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三年級語文 寫通知(全國一等獎)
- 2020電網技術改造工程概算定額第五冊調試工程
- 起重機機械金屬結構
- 自然教育課程的追尋與實踐
- 諾如病毒診斷和治療
- 《無人機攝影測量》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職業健康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 前置胎盤的教學查房課件
- 結構主義詩學
- 2022年初中英語新課標解讀課件
- 工程全過程造價咨詢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