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該不該過圣誕節_第1頁
中國人該不該過圣誕節_第2頁
中國人該不該過圣誕節_第3頁
中國人該不該過圣誕節_第4頁
中國人該不該過圣誕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人該不該過圣誕節?剛才和朋友們上街過了回圣誕節,就是在街上走走,感受一下過節的氣氛,平時十分鐘能走完的路程,今晚硬是走了40多分鐘,真是人山人海,好象全市的人都出來,與往年不同的是,往年大都是年輕人,今年很多中年人老年人也出來過節了。我們中國人過中國本土節日好象也沒有這么熱鬧,到底中國人該不該過圣誕節呢,看看網上的搜羅的正反兩方的觀點:正方觀點:從西方節日本身的屬性來講,西方節日的“逞強”就是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推廣范圍的擴大,就是西方文化和價值觀被中國人接受的佐證,就是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中國化的一個方面。從中國人的主體意識來講,中國人在接受西方價值觀的同時,并非簡單得復制了西方人“宗教意識”,中國人所過的圣誕節并非“宗教性質”的圣誕節,而是“生活方式”、“生活哲學”性質的圣誕節。聽圣誕歌、買圣誕禮物、戴圣誕帽、過圣誕節是中國人對一種異質文化生活方式的尊重和接受,是中國人對多形態生活方式的渴求和選擇。換個角度來說,中國人過圣誕節也是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改造和豐富,外國人是“圣誕樹下吃火雞,平安夜里開舞會”,但是中國人則是“圣誕樹下吃餃子,平安夜里逛大街”,傳統文化中的春節炮竹聲中吃餃子的生活方式在圣誕節的影響下,又增加了在圣誕樹下吃餃子的異域風味。從可口可樂到肯德雞,從微軟到奔馳,這些都只是西方文化和價值在物質層面的推廣。有人說這是資本主義的勝利,我只能說“或許是吧”。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們還抱有這樣閉塞的文化意識形態,那么吃虧的就是我們自己。作為精神層面的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我們固然要保持謹慎的態度。西方國家在把他們豐富的物質向我們推銷時,其實也是在推銷他們精神層面的文化。西方的很多節日都帶有宗教性質,圣誕節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突入襲來的帶有宗教性質的節日把西方的宗教也帶到中國來,對于中國這片白紙來說,是好是壞誰都不敢說。一定程度的“文化憂慮”和“文化警惕”是應該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定的文化土壤也培植了一定的價值觀,不同的民族也懷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人,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信仰賦予了一個民族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在這些差異的思維方式下,各個民族看問題的角度,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一樣。一個民族的主體思維也只能在孕育他們的土壤中才能不形成惡性沖突,換到其他的環境之下,可能對于移入民族,對于環境源民族都是一種災難。有人說圣誕節在中國被接受的背后是基督教的擴張,是西方宗教在東方國度滲透。從宗教憂慮的角度來說,有一定的道理,我們應該保持一定的“文化憂慮”和“文化警惕”但是民族心里的“文化憂慮”和“文化警惕”并不等于是“文化排斥”和“文化否定”,我們也不必過于緊張,不必像某部分人所說的“你要還是中國人,就不要過圣誕節”。這是一種蠻橫得自甘腐化的幼稚想法。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對圣誕節的接受是源于對快樂的追求,外國節日的宗教背景在中國暫時還找不到靠岸的碼頭。而且我們的民族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西方的思維來接受這些西方的節日,如果這些節日帶來的是快樂,那我們又怎么憑借野蠻的道理完全的排除它。放棄把好的東西吸收下來是一個民族很笨的作法,特別是在當今這個地球村的時代,如果我們自己不進化到能夠被外國人所接受的話,在“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無情的歷史規律之下,我們將成為地球村之外的野蠻人。我們當然要對西方文化的滲透而憂患,但是憂患的結果并不是野蠻的排斥,而應該是大膽的接受,理性的“拿來”。因為我們自己的節日被自己人所遺忘,而把終極原因歸咎于他人,這是懦夫的盲目行為。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講,西方的節日之所以被接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中年人對圣誕節并不感冒,老年人就更不用說了。能夠與圣誕節擦邊的也就是那些有小孩的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歡心,父母才買圣誕禮物。真正熱衷于西方節日的是那些年輕人,是年輕人接受了西方的節日,并且將之廣泛傳播。年輕人是西方價值和西方節日的真正載體。但是,理性地反思一下,為什么年輕人在西方的節日來臨之前就瘋狂至極,而對中國的節日卻不同呢?為什么年輕人能夠接受西方人的節日而不能倡導中國自己的節日?年輕人舍中國的傳統節日而取西方的節日,就說明了年輕在西方節日里得到的比在中國傳統節日里得到的更多。說白了,就是年輕人從西方節日里找到了更多的快樂。年輕人需要浪漫。圣誕節正好是情侶浪漫的好機會,在北國風光的冬天,和自己的愛人走在雪地里,別有一番浪漫滋味。年輕人需要瘋狂。西方節日的瘋狂,給了年輕人發泄的機會。或許是我們周圍的氣氛太古董,太嚴肅,年輕人才迎合西方節日,好好地瘋狂一回!據中國社會調查一項調查顯示,近9成受訪青年表示今年會過圣誕節,37%的人表示自己到了12月份就開始為圣誕節做準備,就像準備過元旦和春節一樣,已成為習慣。年輕人就是浪漫的化身,就是瘋狂的消費者,就是不羈的主體。誰都年輕過,誰都浪漫過,誰都瘋狂過,誰都不羈過。沒有浪漫,沒有瘋狂,沒有不羈,我們的青春還有什么?西方的節日正是青春的激素的運動場。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節日顯得過分的保守和壓抑。也只有那些整天被關在學校里的小學生才覺得咱們的節日還有幾分樂趣,那也是他們還是學校里的囚徒,還幼稚得不敢也不會逃脫,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選擇得意識。相比之下,那些少年和青年就開放得多。他們有足夠的意識可以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節日。按照經濟學上博弈論和微觀經濟學的觀點:人是一個理性最大化者,在給定約束的條件下,人都會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在國內節日和國外節日的選擇范圍之內,如果只能選其一的話,只要是有足夠認識的人大都會選擇西方的節日。所以年輕人喜歡西方的節日就一點也不為怪,甚至可以理智地說,這種選擇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有地選擇。節日年輕人的青春需求在西方節日里得到了奢華的滿足。誰會放棄這種奢華而掉進傳統節日那無聊的深坑呢?所以,中國人就應該過圣誕,而且要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過圣誕,讓圣誕節成為使我們自己快樂的一個機會,讓圣誕節成為中國人幸福生活的一種方式。反方觀點:走過商場,見到那大幅宣傳標語及裝飾,才知原來圣誕到了。對于我這個習慣看報紙的人來說,這個圣誕與往年是有所不同的,翻看報紙,只有圣誕的廣告及市場描述,而鮮見過去對圣誕節的爭論;打開網站,在新聞首頁更難嗅到往日爭論的硝煙。想起來,恍如昨天,就在去年,我們還在大肆爭論圣誕這只狼。而今年,這樣的爭論卻沒有了。文化的入侵,大致有三個層次。第一,有風來襲。這時本土文化還沒有感覺,外來文化的入侵也是溫柔式的;第二,狂風大作。這時本土文化已經有所警覺,并感受到了強烈的危機,進而組織起了爭論和反抗;第三,風平浪靜。這時,外來文化的入侵已成事實,人們已經接受了外來文化,甚至把外來文化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不愿意說圣誕文化的入侵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即“風平浪靜”階段。但在事實上,今年確實很少有人對圣誕的入侵給予持續、強烈的關注。這也許是基于爭論疲勞,也許是嘆于無可奈何,也許是屈于現實。但在事實上,我們已經很少爭論圣誕這只狼的入侵了。體現在生活中,年輕人,甚至更大的群體,已經接受了這一節日。就在這幾天,我已經收到多封圣誕賀卡、電郵;就在身邊,很多朋友也已經安排好了平安夜的浪漫。這一切,不由得不讓人感慨:也許我們已經被圣誕同化了。隨著新休假制度對傳統假日的傾斜,很多人以為從此傳統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間。其實,假日只是給傳統文化的保護提供了一種可能,千萬不要以為,有了傳統假日就保護住了傳統。且以圣誕為例,這一天,我們依然要工作、要學習,然而,圣誕之花卻愈開愈艷。文化總是在發展的,今天的文化更多地或主動或被動地被打上了商業的烙印。我們總是奢求文化的純潔性,以為商業會讓文化變得庸俗。卻不知,商業的背后體現的是大眾的訴求,沒有商業支撐的文化,正在慢慢萎縮。圣誕文化的橫行,就離不開商業的支撐,而且我們的傳統文化,總是顯得高人一等,總是顯得互動性不夠。無論是中國情人節,還是端午節,在這方面,都有所不足。而這正是圣誕等洋節日之所長。如何給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內涵,讓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