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醫學專題-手術室感控_第1頁
2022年醫學專題-手術室感控_第2頁
2022年醫學專題-手術室感控_第3頁
2022年醫學專題-手術室感控_第4頁
2022年醫學專題-手術室感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感染(gǎnrǎn)控制手術室是外科系統進行手術治療的場所,感染是外科領域(lǐnɡyù)中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控制手術感染的發生,是手術成敗的關鍵之一,所以手術室醫務人員必須提高對醫院感染的認識,才能更有效的控制醫院感染。第一頁,共四十四頁。感染(gǎnrǎn)來源和危險因素感染來源:1醫務人員2環境(huánjìng)3物品4病人第二頁,共四十四頁。感染(gǎnrǎn)的危險因素與宿主有關的危險因素(yīnsù)與手術有關的危險因素第三頁,共四十四頁。與宿主有關(yǒuguān)的危險因素(1)(1)明確的危險因素年齡: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均易造成術后感染。肥胖:患者過度肥胖,脂肪組織過多,使手術切口過大;或組織暴露困難,手術難度增大,手 術時間延長。

疾病(jíbìng)嚴重指數:疾病造成患者免疫能力下降。基 礎疾病嚴重,如患有糖尿病,惡性腫瘤等, 術后易發生感染。第四頁,共四十四頁。與宿主有關的危險(wēixiǎn)因素(2)遠處感染灶:患有活動性感染的病人,即使感染 部位與手術(shǒushù)切口距離很遠,仍比未患有感染的 病人切口感染率高。術前住院時間:住院時間越長,醫院內的耐藥菌 株在患者體內定植越多,進而增加了術后感染 的危險性。第五頁,共四十四頁。與宿主(sùzhǔ)有關的危險因素(3)(2)相關的危險因素營養不良和低血清(xuèqīng)蛋營養不良不利于傷口愈合,從病理生理學角度考慮 營養不良影響免疫系統,從而增加感染率。糖尿病第六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shǒushù)有關的危險因素(1)1明確(míngquè)的危險因素術前備皮手術類型抗菌藥物的應用手術時間第七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有關(yǒuguān)的危險因素(2)術前備皮剃刀損傷皮膚,破壞了皮膚屏障作用正確的做法是用脫毛劑或剪刀剪去切口部位的毛發,然后(ránhòu)用洗滌劑清洗皮膚。手術類型手術類型不同,感染率也不盡相同。第八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有關的危險(wēixiǎn)因素(3)

抗菌藥物的應用(yìngyòng)預防性使用抗菌藥可減少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率。選藥應根據醫院內各種手術后感染常見病原菌和可能的致病菌,結合耐藥性監測結果比較有針對性的選擇。第九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有關(yǒuguān)的危險因素(4)

手術時間隨著手術時間延長,導致創面的細菌數量增加長時間的暴露干燥,牽拉(qiānlā)損傷組織出血,麻醉時間延長,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手術時間的延長,術者因疲勞而疏于無菌技術操作,在理論上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第十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shǒushù)有關的危險因素(5)2相關的危險因素多重手術(shǒushù)組織損傷異物輸血第十一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shǒushù)有關的危險因素(6)多重手術多重手術本身可能(kěnéng)不是危險因素。但是手術時間的延長,可能(kěnéng)使感染的危險增加第十二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shǒushù)有關的危險因素(7)

組織損傷手術(shǒushù)操作過程中,動作粗暴清除壞死組織不徹底,手術中縫合時留有死腔止血不徹底,不能保持組織良好的血液供應切口有張力第十三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有關的危險(wēixiǎn)因素(8)

異物.植入物存留在體內的異物,可使傷口感染,長時間不愈合即使傷口已愈合,異物存留的局部仍可能有細菌(xìjūn)的存在,可能會再次感染第十四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shǒushù)有關的危險因素(9)輸血自身輸血與傳統的同種異體輸血比較,感染率顯著降低其原因是輸注異體血會降低機體(jītǐ)細胞的免疫反應第十五頁,共四十四頁。與手術室有關(yǒuguān)的危險因素室內人員(rényuán)的流動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員進入手術間手術臺上移動病人及各種包布的抖動手術間門的開放進行污染手術醫護人員的著裝衛生打掃第十六頁,共四十四頁。(一)手術(shǒushù)切口分類清潔切口清潔-污染(wūrǎn)切口污染切口污穢-感染切口第十七頁,共四十四頁。清潔(qīngjié)切口為無菌切口,指局部無感染,非外傷性的,未進入(jìnrù)空腔臟器(胃腸,膽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狀腺,乳腺,垂體瘤切除術,心臟手術等。第十八頁,共四十四頁。清潔(qīngjié)-污染切口為可能污染切口,手術進入呼吸(hūxī),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無明顯污染者。如胃大部切除術,無污染的闌尾切除術,食道癌根治術等。第十九頁,共四十四頁。污染(wūrǎn)傷口新鮮開放性創傷手術(shǒushù),進入急性炎癥但未化膿區域如急性闌尾穿孔但未化膿的切除術第二十頁,共四十四頁。(二)傷口(shāngkǒu)愈合分級甲級愈合正確對合兩側(liǎnɡcè)皮緣,愈合優良,沒有不良反應的初級愈合乙級愈合因傷時組織缺損較大或污染嚴重,愈合處有炎癥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積液等)但未化膿丙級愈合切口化膿,須做切開引流,傷口呈開放狀態第二十一頁,共四十四頁。感染控制(kòngzhì)的目的感染控制的目的在于:1減少感染,進而杜絕傳染病的傳播,預防發生社會性流行2改進醫療質量3降低患病率、死亡率,減少醫療費用支出4促進傷口(shāngkǒu)的愈合,疾病治療,減少住院時間第二十二頁,共四十四頁。污穢-感染(gǎnrǎn)切口延遲的創傷手術(shǒushù),臨近感染區域或組織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感染壞死的清創截肢手術第二十三頁,共四十四頁。感染(gǎnrǎn)控制的措施(一)環境的控制手術室環境的清潔,是感染(gǎnrǎn)控制的重要因素。注意事項包括:1隨時保持手術間各處地面的清潔,如有血液濺落在地面或墻面上,應立刻擦去2每日手術前半小時,可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劑擦拭手術間內的操作臺、手術床、無影燈等3每臺手術結束后,須將室內徹打掃,且凈化30分鐘第二十四頁,共四十四頁。4全天手術(shǒushù)結束后,進行徹底打掃,擦拭,并將室內物品排列整齊,定位歸還。5制定打掃除日(每周至少一次)第二十五頁,共四十四頁。(二)人員的控制1醫務人員的著裝:帽、口罩(kǒuzhào)、衣褲、鞋、2病人的著裝(三)物品的控制第二十六頁,共四十四頁。預防手術部位感染(gǎnrǎn)的措施術前正確(zhèngquè)準備皮膚合理使用抗菌藥有效控制血糖預防低體溫第二十七頁,共四十四頁。預防措施(一)術前:擇期手術(shǒushù)病人如果有其他部位感染須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shǒushù)備皮用電動剪或脫毛劑,防止損傷皮膚糖尿病病人術前須控制血糖濃度,避免術中高血糖做好術前健康教育,指導和鼓勵病人戒煙第二十八頁,共四十四頁。預防措施(二)有條件可要求病人術前晚上沐浴在手術(shǒushù)消毒前,徹底清洗切口及周圍皮膚的污染物用適當的皮膚消毒劑,如碘伏,酒精根據切口的不同位置,選擇正確的皮膚消毒方法第二十九頁,共四十四頁。預防措施(三)預防性的使用抗感染藥物給藥方法:術前0.5至2小時靜脈給藥,如果手術超過3小時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可術中給予第二次,抗菌藥有效覆蓋時間包括整個(zhěnggè)手術過程和手術結束后四個小時第三十頁,共四十四頁。預防(yùfáng)控制(四)手術中的預防與控制手術室空氣(kōngqì),環境,器械的處理手術室環境表面的清潔與消毒手術器械的滅菌醫護人員的防護無菌技術與外科技術第三十一頁,共四十四頁。預防措施(五)保持(bǎochí)手術室空氣潔凈度最關鍵措施是制人員流動與室內物品的流動。嚴格控制參觀人員外,也要控制手術間人員的流動,尤其嚴格禁止污染手術間的人員與物品直接進入無菌手術間第三十二頁,共四十四頁。預防措施(六)接觸未消毒滅菌的或消毒滅菌不徹底,以及又被污染的手術用物,均會直接導致病人的切口感染(gǎnrǎn),所以手術室將手術用物的管理和控制作為感染(gǎnrǎn)控制的重要內容在無菌區內只允許使用無菌物品,若對物品的無菌性有懷疑,應當視為污染第三十三頁,共四十四頁。2培養皿應放置在有代表性的地點,培養皿的放置位置應距離地面垂直高度80---150厘米,距離墻壁1米。3在采樣前事先放好不小于30公分的消毒墊布(防止氣流撞擊平面后的揚塵影響采樣效果)4準備工作:采樣前提前30分鐘開啟凈化機組(jīzǔ),不應在手術剛剛完成的手術間內采樣第三十四頁,共四十四頁。預防措施(七)空氣監測:采樣(cǎiyànɡ)的基本方法(沉降法)1培養皿數應根據手術間的實際面積與級別放置。百級13個;千級9個;萬級7個;十萬級5個第三十五頁,共四十四頁。5測定人員不得多于2人,測定人員必須穿著無菌工作服6采樣應在手術間處于清潔、靜止、密閉的狀態下進行。采樣時,手術間門要保持關閉(guānbì)狀態,培養皿放置妥當后人員迅速離開,采樣過程中禁止人員進入第三十六頁,共四十四頁。7順序進手術間從內向外擺放培養皿,操作者退出手術間,培養皿開蓋30分鐘后,從外向內收取。按順序做好標記,用清潔包布包好送檢驗科8結果菌落形成單位CFU---由單個菌體或聚集成團的多個(duōɡè)菌體在固定培養基上生長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稱為菌落形成單位。以表達活菌的數量第三十七頁,共四十四頁。采樣(cǎiyànɡ)常犯的錯誤

1采樣時忘記開啟機組或開機時間未足30分鐘即進行采樣2在剛做完手術或未打掃的手術間內采樣3采樣時培養皿直接放置在地上4采樣過程中有人在室內(shìnèi)走動5開著手術間門采樣6采樣時間超過30分鐘第三十八頁,共四十四頁。預防措施(八)圍術期保溫全麻手術超過3小時,一般(yībān)手術超過2小時,就可以出現術中低體溫。輕度的體溫降低可直接損害機體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氧化殺傷作用,并減少多核白細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動。此外,低溫可減少皮膚血流和氧供,抑制組織對氧的攝取,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圍術期低溫病人傷口感染率增加。第三十九頁,共四十四頁。術中低體溫(tǐwēn)發生的原因1手術間低溫環境手術間環境溫度一般控制在22-24度,保持適當的室內溫度有助于維持病人的體溫,有研究室溫小于21度病人體溫下降50%2麻醉劑的應用麻醉劑有擴張血管、抑制體溫調節的作用,從而導致體溫下降3皮膚(pífū)保暖作用的散失皮膚(pífū)消毒時,裸露皮膚(pífū)面積較大,消毒液涂擦病人皮膚(pífū)上的揮發作用、使用低溫或未加溫的液體沖洗體腔或手術切口。大手術體腔長時間開放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縮反應,熱量丟失,是手術中導致體內熱量散失的重要原因第四十頁,共四十四頁。4輸液和輸血手術過程中病人由靜脈輸入大量與手術間等溫的液體和血液,對病人機體(jītǐ)中體液造成“冷稀釋”作用,從而導致病人體溫下降。研究顯示:輸入1L環境溫度下液體或1個單位紅細胞,病人中心體溫會下降0.25度第四十一頁,共四十四頁。術中保溫(bǎowēn)措施

1監測體溫在手術過程中注意監測體溫,一般維持在36度以上2調節室溫隨時注意調節室溫,維持室溫在22-24度,不能過低3保暖可采用暖水袋、電熱毯、加溫(jiāwēn)蓋被等對手術床,平車進行加溫(jiāwēn),我們(對病人加蓋被服,不影響手術區域加蓋,防止病人皮膚裸露)接送途中,足夠的包裹,與周圍冷空氣隔離第四十二頁,共四十四頁。4輸注體內液體加溫輸入體內的液體和血液制品加溫至37度,可以預防低體溫(tǐwēn)的發生,并防止體溫(tǐwēn)下降。但注意部分藥物如青霉素、維生素、代血漿等不能加溫,易發生過敏反應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