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基、經絡腧穴學教案_第1頁
初級中基、經絡腧穴學教案_第2頁
初級中基、經絡腧穴學教案_第3頁
初級中基、經絡腧穴學教案_第4頁
初級中基、經絡腧穴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5中基、經絡腧穴教案第一章緒 論Ⅰ課程內容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的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繼《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以及金元四大醫學流派,直至溫病學派等都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二、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唯物辯證觀:中醫學中"天人合一"、"神形一體"、"疾病可知"、"標本緩急"、"正治反治"、"異法方宜"、"病治異同"等觀點,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思想。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這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整體觀念: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包括兩個主要內容。其一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其二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二)辨證論治:包括辨證與論治兩個主要內容。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與病、癥是有區別的。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證和論治有不同的含義,是統一的整體。-、教學要求:了解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了解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唯物辯證觀。掌握中醫學的兩個基本特點。課時數:4二、考核知識點(一)1.整體觀念2.辨證論治(二)1.《黃帝內經》2.《傷寒雜病論》四、考核要求(一)識憶: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二)理解:癥、證、病的區別及其聯系。(三)簡單應用:說明"整體觀念"的概念及其意義。第二章陰陽五行Ⅰ課程內容第一節陰陽學說一、陰陽的基本概念(一方的概括。(二)(三)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二)稱之為陰陽的互根互用。(三)陰陽的消長平衡:陰和陽之間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的"陰消陽長"、"陽消陰長"之中維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陰陽的消長平衡,包含有運動是絕對的、無休止的,運動形式是多樣化的辯證思想。(四)陰陽的相互轉化:這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以轉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話,陰陽轉化則是量變基礎上的質變。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組織結構:如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如用以說明人體中功能與生命物質的關系。(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虛則熱,陽虛則寒"。第二節五行學說-、五行的基本概念動不息之義。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的特性:是從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抽象出來的,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二)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歸類: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表自然界自然界人五音時間平旦曰中曰西曰入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六五形情五變味色化氣方季 臟腑官體志聲動角酸青生風東春木肝膽目筋怒呼握癥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腸舌脈喜笑憂宮甘黃化濕中長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噦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腸膀胱鼻皮毛悲哭咳羽夜半咸黑藏寒北東水腎耳骨恐呻栗(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生,即資生、助長、促進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有序的次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約的意思。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有序的間隔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四)五行的相乘、相侮一行的過度克制,亦即相克太過。所不勝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稱"反侮"。一、教學要求(-)掌握陰陽的含義以及與陰陽屬性的區別。(二)掌握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三)掌喔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四)二、考核知識點(-)陰陽學說1.陰陽(二)五行學說1.五行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三、考核要求(二)2.克與所勝與所不勝。(三)簡單應用:1.說明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聯系與不同。2.說明五行相生、相克和制化的規律。Ⅰ課程內容概說:-、藏象的含義和內容藏象:藏是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是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究對象為五臟、六腑、奇恒之府以及與它們相聯系的組織結構。觀察;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而逐步形成的。起來。第一節五臟·藏別論》說:"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一、心(-)心的解剖形態(略)(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作用。亦即心能運血于全身;脈由心所發,脈之功能賴心維持。2.主神志:心主持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君主之管"、"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的功能與主血的功能密切相關,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三)心與體、華、竅、液、志的關系:等。面部血脈極為豐富,全身氣血皆可上注于面。3.心開竅于舌:舌能司味覺和表達語言,有賴于心主血脈和主神志的功能。4.心在液為汗:心主血,血汗同源,血氣化而為汗。5.心在體合脈:心與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通;脈中血液依靠心氣推動。二、肺(-)肺的解剖形態(略)(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所。(2)身氣機的調節作用。2.主宣發和肅降:(1)(三)肺與體、華、竅、液、忘的關系:方可毫毛光澤,皮膚致密,增強抗御外邪的能力。氣,故"鼻為肺竅"。故沸為肺液。5.肺在志為憂:肺虛則易優,過優則傷肺。三、脾(-)脾的解剖形態(略)(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水濕兩個方面。才能將水谷化生為精微且布散全身,營養臟腑,組織、經絡、四肢百骸,同時水谷精微又是化生精、氣、血、津液的養料,故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2)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輸布的作用。即是脾能將多余的水分及廢水及時轉輸至肺和腎化為汗與尿排出體外。是脾氣上升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這種作用依靠氣的固攝來實現。(三)脾與體、華、竅、液、志的關系1.脾在體合肉:脾主運化水谷,以養肌肉四肢。化之源。能。涎或口干。5.脾在志為思,思發于脾,過思則傷脾。四、肝(一)肝的解剖形態(略)(二)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機的綜合生理功能。具體表現有五個方面.(1)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3)維持氣血運行,(4)協助水液代謝;(5)沖任二脈。臟腑內的血液量,維持女子月經的正常。(三)肝與體、華、竅、液、志的關系,持運動、保護內臟等功能。因肝藏血、血養筋,故筋為肝之體。2.肝其華在爪:"爪為筋之余"故為肝之華。肝之血營養。4.肝在液為淚:津液入肝化為淚以養目。亦易傷肝。五、腎(-)腎的解剖形態(略)(二)腎的主要生理功能:御外邪侵襲等生理作用。(產生的一種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物質。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溫煦作用。的正常交換。(三)腎與體、華、竅、液、志的關系:1.腎在體合骨: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第二節六腑六腑的共同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故有"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之說。一、膽(一)膽的解剖形態(略)(二)膽的生理功能:能力。二、胃(一)胃的解剖形態(略)(二)胃的生理功能:1.主受納腐熟水谷:胃能接受、容納飲食物及將飲食物磨碎、腐熟消化,進而2.主通降:胃之生理趨向為下降,即將其中之飲食下降于小腸而大腸,且助大三、小腸(-)小腸的解剖形態(略)(二)小腸的生理功能應該指出,中醫學將小腸對飲食物消化吸收功能納入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之中。四、大腸(一)大腸的解剖形態;(略)(二)大腸的生理功能:大腸具有傳導糟粕和主津的功能。大腸接受由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再吸收其中的水分,化為槽粕(糞便)定時排出體外。大腸的傳導功能與胃氣下降、肺氣肅降有密切關系,亦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五、膀胱(-)膀胱的解剖形態:(略)(二)膀胱的生理功能,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膀胱的這種功能有賴于腎的氣化功能。六、三焦(一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二)三焦的生理功能;的道路。3.上、中、下三焦部位劃分及生理特點:上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頭面和心、肺兩臟。上焦主氣的升發和宣散,但亦主氣之降。上焦具有布散水津之氣和宗氣的功能,故曰"上焦如霧"。中焦:為膈至臍的上腹部,中焦包括脾、胃、肝、膽,中焦的功能特點為"泌糟粕、蒸津液",為升降之樞,氣血生化之源,故曰"中焦如漚"。下焦:臍以下之部位屬下焦,包括腎、膀胱、大腸、小腸等臟腑。下焦功能特點第三節奇恒之府奇恒之府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它們多屬于中空之臟器與腑相似,但又不是飲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能貯藏精氣又與臟之功能相似,它們沒有臟腑表里配合關系,也沒有五行相屬,故曰"奇恒之府"。-、教學要求(-)掌握藏象的含義,了解藏象學說的內容、形成和特點。(二)掌握臟、腑、奇恒之腑的含義及其區別。(三)掌握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四)掌握五臟與體、華、竅、液、志的關系。(五)了解肺、脾、肝、腎的生理特性,以及六腑的生理特點。(九)面授時數:8三、考核知識點(-)概說1.藏象及藏象學說的形成。(二)五臟2.五臟各自與體、華、竅、液、志之間的關系。3.五臟各自的生理特性。(三)六腑2.胃與三焦的生理特性。3.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四)奇恒之腑四、考核要求(2)五臟、六腑、奇恒之府的含義與區別。2.理解:(1)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與體、華、竅、液、志的關系。(2)五臟各自的生理特點。(3)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及其與五臟之間陰陽表里關系。第四章 氣血津液Ⅰ課程內容概說:形成與發展密不可分。器宮所產生的,依賴于臟腑組織器宵而生理活動和進行代謝的。第一節氣-、氣的基本概念: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另外,氣還可以認為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表現,如"肺氣"、"肝氣"等臟腑之氣。二、氣的生成氣由以下三部分構成(一)先天的精氣(來源于父母,由腎所化生)。(二)水谷之精氣(主要來源于脾胃)。(三)大自然之清氣(主要來源于肺)三、氣的生理功能(一發作用。(二)溫煦作用:氣是人體熱量的來涌,能維持備臟腑組織的恒溫。(三止外邪的侵犯,亦使人體內部陰陽協調,內邪不能產生。(四)固攝作用:氣對體內的液態物質和腹腔臟器等有固護統攝,控制作用。如氣能統血,氣可固攝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精液等,防止其流失。(五)氣化作用;氣化、是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備種變化。即是精、氣、血、津液的備自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六結合而成為血液,經血脈運往全身而發揮營養作用,故稱之為營氣。四、氣的分布與分類(一)元氣:元氣賴腎中精氣化生及后天水谷之氣培育,藏于腎中,通過三焦布(二積于胸中,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發聲音;貫心脈以行氣血的功能。(三)營氣: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行于脈中。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隨血脈沉注全身具有營養臟腑組織的作用。(四)機表,溫養臟腑組織,抵御外邪、調節腠理開合的作用。第二節血一、血的概念動的基本物質之一。二、血的生成血是由脾胃所化生的營氣與津液組合而成。另外,血也是由精、髓所化,與腎及肝密切相關。除此,血的生成過程中心與肺也起了重要作用。三、血的功能(一)營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二)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第三節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機體的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內的液體,如肺津、腎水等以及各臟腑器官所分泌的液體、如胃液、腸液、涕、淚、涎等;還有水液代謝的各類產物,如汗、尿等。但二者可分不可離,-般不予嚴格區分。二、津液的功能:津液具有滋潤、濡養作用;同時又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節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一、氣和血的關系;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氣和津液的關系;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三、血和津液的關系;津血同源一、教學要求2.了解氣的生成、功能。3.了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生成與分布及其主要生理功能。了解血液的生成、功能。掌握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課時數:2三、考核知識點(一)氣2.氣的生理功能。3.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及其功能;(二)血(三)津液(四)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1.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四、考核要求1.識憶:(1)氣、血、津液各自概念。(2)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與功能。(3)血液的組成。(4)津液的生理功能。2.理解.(1)與氣生成的相關臟腑。3.簡單應用.(1)第五章經絡Ⅰ課程內容第一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一、經絡的概念: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主干,絡脈是分支。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二、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 系 統 簡表手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 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 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十二經脈以外的另一些重要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曉脈、陽驍脈、陰維脈、陽維脈十二經別--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聯系的作用強表里兩經在體表的聯系和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孫絡 細小的絡脈浮絡 浮現于體表的絡脈十二經筋 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昔的體系,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第二節 十二經脈一、十二經脈名稱分類表陰經(屬臟)陽經(屬腑)循行部位(陰經行于內側,陽經行于外側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上肢前線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上肢后線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下肢前線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下肢中線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下肢后線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關系及流注次序(一(二)分布規律:厥陰、少陽在中線;少陰、太陽在后緣。2.頭面部:陽經上頭,陰經(除肝經外)均不上頭。陽明經行于面、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部;少陽經行于頭側部。3.軀干部: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足陽明經行于前;太陽經行于背面;少陽(自內向外依次為足少陰、足太陰、足厥陰)。(三)表里關系:交接。詳見下表。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及表里關系表內側(里)外側(表)手前太陰經(肺)陽明經(大腸)中厥陰經(心包)少陽經(三焦)后少陰經(心)太陽經(小腸)足前太陰經(脾)陽明經(胃)中厥陰經(肝)少陽經(膽)后少陰經(腎)太陽經(膀胱)(四)流注次序:(詳見下表)即始于手太陰肺經,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首尾相貫,如環無端,如下表: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