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作者心聲:閱讀教學的基本取向-以《月光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為例_第1頁
傾聽作者心聲:閱讀教學的基本取向-以《月光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為例_第2頁
傾聽作者心聲:閱讀教學的基本取向-以《月光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為例_第3頁
傾聽作者心聲:閱讀教學的基本取向-以《月光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為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傾聽作者心聲:閱讀教學的基本取向——以《月光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為例【摘要】閱讀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確定,固然應該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編排意圖,同時也要考慮閱讀的本質。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應以聽懂作者心聲為基本取向,要落實這一取向還須把握兩大要領:一是全面領會編排意圖,合理使用導學系統;二是確定任務,妙導方法,遵路識真走進心靈。【關鍵詞】傾聽,閱讀教學,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光曲》入選小學語文教材已久,堪稱《月經典課文。一般而言,其核心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是:其一,品讀語言文字,運用想象還原畫面,感悟畫面之美和音樂《月光曲》的旋律之美;其二,區分文中的寫實與聯想的內容,發掘文中人物聯想的畫面所傳遞的音樂旋律變化,感悟運用聯想的妙處,體會貝多芬在創作《月光曲》的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前者側重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之美,后者指向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此為教師較普遍的做法。這種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思路與做法所折射出的思想或認識,值得深思和討論。―、以傾聽作者心聲為取向方顯閱讀本質獨立備課的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大多以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和教材的編排意圖為依據,一般情況下,這并無不妥。但是,還必須明白:閱讀是什么?閱讀時讀者處于怎樣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其答案才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更重要的依據。在閱讀教學目標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上,不僅當下取向不一,數十年來更是歷經數次重大變化,原因種種,但尋根究底,可歸因于未獲得上述問題的正確答案。作者是信息的發出者,文本是傳遞信息的媒介,讀者是信息的接受者。若將寫作過程概括為“編碼”,閱讀過程則是“解碼”。“閱讀的主體是人,閱讀的對象是符號的編碼系統(如文字、圖表、數理符號等),閱讀活動是編碼系統在人的頭腦中激發的意義再生成過程。”田但讀者“解碼”非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將自己的知識經驗帶入閱讀活動,與文本展開對話。文本傳遞的信息與讀者的內存信息交匯、溝通,或同化,或順應,實現對文本的理解,再生出意義。正因讀者的閱讀過程需要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是主觀能動的同化、順應信息,所以“解碼”過程也是領悟或理解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對話過程,換言之,是通過文本與作者溝通的交際行為。實現與作者的對話,生成文本的意義,突出的標志是領悟作者的主要意圖,即文章主題或中心思想,否則對話并未實現,交際的主要部分未完成。那么,《月光曲》的“編碼”意圖是什么?是為展示音樂旋律變化之美或音樂魅力嗎?文本特別是文學文本追求含蓄蘊藉,“編碼”意圖多深藏不露,作者不在現場,如何讀出其意圖?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如是說:“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并指出“覘見其心”的基本路徑:“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2]葉圣陶先生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沿著文本外顯的思路和“波”痕,便可識得“斯真”,聽到、聽懂作者深藏“幽”處而未顯之心聲。《月光曲》寫的是貝多芬創作鋼琴曲《月光曲》的過程。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巡回演出的小鎮散步,路邊茅屋里有人彈奏他的一首曲子,斷斷續續的。走近后,貝多芬從兄妹的對話中得知:妹妹渴望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那首曲子,但因為太窮買不起音樂會門票。貝多芬走進屋子,為盲姑娘彈奏了那首曲子。彈完一曲,貝多芬又為兄妹倆即興彈奏一曲,隨即飛奔回客店記錄下來。課文用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兄妹倆在聆聽貝多芬即興彈奏過程中聯想到的美妙畫面,這是全文的高潮,也是耐人尋味之處。透過此文的文路和“波”痕,可解開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情感密碼。一座邊遠的小鎮,一個幽靜的夜晚,茅屋里居然有人彈奏自己的曲子,貝多芬定然心情愉悅。海面上微波粼粼、灑滿月光的畫面所表現的舒緩旋律,正是這種心情的映射。他得知盲姑娘為不能聽到自己的演奏而遺憾,便主動為兄妹彈奏曲子,是為了報答盲姑娘對自己音樂的喜愛,更是出于同情。在彈奏和簡短的交談中,這種同情不斷強化,升華為對兄妹命運和處境的不平。文中海面刮風、波濤洶涌的畫面所表現的激越旋律,正是這種不平心境的寫照。揭開這層層情感密碼,課文《月光曲》的寫作意圖便躍然紙上一頌揚貝多芬對窮人的同情和關懷。有一句名言流傳甚廣: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據說出自貝多芬之口,課文《月光曲》便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腳。當然,閱讀過程再生文本的意義,有讀者所理解的作者原意,與作者達成的共識和產生的共鳴等,盡管有時難免存在某種程度的誤讀;還有讀者的質疑、反思和批判。雖然質疑、反思和批判并不在作者核心意圖之中,但是也必須以理解課文、體會或領悟作者的核心意圖為前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團不以“理解課文”為基礎的質疑、反思和批判,就不是對話和交際。“理解課文”主要是指體會或領悟作者的核心意圖,因而聽到、聽懂作者的心聲,這便是閱讀的真諦。總之,閱讀教學以傾聽作者心聲為核心取向才合乎閱讀本質。前述的核心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作者心聲,而專注于其他,或多或少背離了閱讀的本質。二、以聽懂作者心聲為取向是課程的頂層設計閱讀課學什么?這是閱讀教學中僅次于“閱讀是什么”的重要問題。我們從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頂層設計中,不難獲得問題的答案。語文課程標準,相當程度上就是語文課程頂層設計的框架,對閱讀課學什么有方向性的規定。那么,關于學什么的答案何在?其實就在課程目標和學段要求中。課程目標特別是學段要求規定了特定學段學生在課程素養方面通過學習期望實現的程度,即大致規定應學到什么內容和學到什么程度。關于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一學段共有5條要求。第1條為閱讀態度和朗讀方面的要求,第5條是語言積累和課外閱讀方面的要求。相比之下,其他3條才是核心目標: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嘗試閱讀整本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以劉勰的理論觀之,這3條才是適合本學段學生學力實際的“披文入情”的最低要求。第2條是要求了解文本表層的意思,即“批文”;第3、4條“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即“入情”,是讀者內存信息與文本所傳遞信息的溝通、交流后再生出的意義,是本學段學生以其學力可以聽到的作者的心聲。第二學段閱讀要求共有6條。第1條為朗讀和默讀方面的要求,第4條是不同類別文本的要求,實際上是第3條要求的細化,第6條主要是語言積累和課外閱讀方面的要求。顯然,2、3、4三條是核心目標,尤其是第3條: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樂于與他人討論交流。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2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已然深入詞句的深層意蘊,但該條總體上仍屬于“披文”的要求,第3條則是“入情”的要求。3、4兩條貌似并列,細讀之,不難發現所有句子(含分句)均聚焦“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點。第三學段的要求共有7條,結構與第二學段相近,核心目標是第3、4、5三條: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嘗試使用多種戈媒介閱讀。本學段第3條從文本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兩個方面提出要求,居于核心地位的應是前者。這可從第4、5條得到佐證,這兩條就不同文體分別提出要求,實為第3條的具體化;除了“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所有要求均指向文本傳遞的信息,亦即指向傾聽作者的心聲。學段要求如此,總目標呢?總目標第5條專門針對閱讀,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同那么,何為閱讀能力?盡管當下對閱讀能力的要素認識尚未取得共識,但視理解為閱讀能力的核心并無多大異議。所謂理解,就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確定事物間的聯系。至于理解文本,那是通過詞、短語、句子等表面形式,捕捉其意義及關系,從整體上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從多方面解碼或還原作者的本意。不過,閱讀教學既不能滿足于讓學生“解碼”或還原作者的本意,也不能滿足于在此基礎上的質疑、反思和批判,因為此時所得只是“魚”。“教是為了不教”,要達到此目的,還須引導學生掌握“漁”的本領,即課程標準要求的“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從而自主閱讀,并將習得和練就的技能、方法等運用于當下和未來乃至終身的學習中。至此,從課程頂層設計中可獲得關于“閱讀課學什么”的完整答案:一是聽到、聽懂作者的心聲;二是掌握聽到、聽懂作者心聲的路徑和方法。這也是閱讀教學以聽懂作者心聲為取向的雙重含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內涵理解為“閱讀教學指向表達”,認為“聽懂作者心聲”的閱讀教學取向與當前課程性質相悖,這顯然是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誤讀。須知閱讀過程中與作者對話或交際,傾聽作者的心聲,必須借助語言文字,故以聽懂作者心聲為取向、培養閱讀能力的閱讀教學也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完全合乎語文課程的性質。三、落實傾聽作者心聲取向須掌握兩大要領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必須以傾聽作者心聲為取向,要落實這種取向還須掌握兩大要領。一是全面領會編排意圖,合理使用導學系統。教材的編排意圖體現在單元導語、課后習題、“泡泡圖”、交流平臺、語文園地等導學系統中。教師一方面要以閱讀性質、課程頂層設計的站位和對話者的姿態,解讀和審視導學系統;另一方面對導學系統要前后關照,整體把握,不可片面理解,顧此失彼。如此,我們才能全面、透徹地領會編排意圖,靈活地使用導學系統。課文《月光曲》所在單元的主題是“美好的藝術之旅”,語文要素有兩條。針對閱讀的是第一條: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本文引言部分所述的第一種核心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正是依據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確定的,看似持之有據,但審視之后不難發現,這是對導學系統缺乏全面解讀和整體把握的結果。課后習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貝多芬為什么彈琴給盲姑娘聽?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反復朗讀第9自然段,想象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再背誦下來。”弄明白第一道題的兩個“為什么”,便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以閱讀性質和課程頂層設計的高度視之,其取向正是“聽懂作者的心聲”,顯然應成為核心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許多教師認為,將第二道題作為核心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才能落實本單元”體會藝術之美”的語文要素。那么,貝多芬的《月光曲》美在哪里?是它的旋律能讓人聯想到畫面之美和富有高低起伏的變化嗎?這要從音樂因何而生說起。《禮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人的內心被外物所感動,表現為聲音。樂曲的旋律或聲音的高低急徐,體現的是內在情感的起伏與變化。鋼琴曲《月光曲》的美,不在于其旋律豐富多端的變化和能讓人聯想到種種畫面,而在于多變旋律傳遞的情感的發展軌跡,在于指間流淌的音韻蘊含的高尚情懷。將第一道題作為核心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當學生領悟到兩個“為什么”,洞察貝多芬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時,也就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樂曲之美妙。根據“傾聽作者心聲”的教學取向及其雙重含義,應這樣確定本課閱讀教學的目標:運用上下勾連、角色體驗、結合生活體驗等方法,體會貝多芬兩次為兄妹彈琴的內心活動,感悟貝多芬同情、關懷窮人的情懷;在體會人物內心活動的過程中,直觀感受樂曲以聲傳情之美妙。前者為教學重點。二是確定任務,妙導方法,遵路識真走進心靈。依據教學目標精準確定學習任務,巧妙引導學生走進作者內心,實現與作者的對話。教學《月光曲》,在整體感知課文后,出示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默讀課文第2~5自然段,畫出描寫貝多芬語言和動作的句子,說說貝多芬為什么要給盲姑娘彈琴。學生匯報自己的閱讀感受,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運用上下勾連、角色體驗(想象貝多芬的內心活動)、結合生活體驗等方法,加深體會和感悟,完善并總結學習成果。學習任務二:默讀第6~7自然段,畫出描寫貝多芬語言和動作的句子,運用勾連上下文、想象貝多芬內心活動、聯系自己生活體驗等方法進行思考,在任務單上寫下貝多芬第二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