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8篇_第1頁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8篇_第2頁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8篇_第3頁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8篇_第4頁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8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34-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8篇

寫調查報告是記錄我們調查狀況最好的方式,只有仔細回顧調查狀況,才能將調查報告寫得更全面,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8篇,。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篇1

調查地點:甘肅省武威市

調查對象:家中的人及四周男女老少

調查人:

調查方式: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看,向老人們了解,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

調查目的: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慢慢忘卻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為華夏子女,更應了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會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頭忙“年事”,始終到過了元宵,這年才算過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縣的春節習俗也是非常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始終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說起家鄉民勤春節習俗應當從臘八說起,農歷十二初八,民俗稱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主要是吃臘八粥素食,民勤傳統的臘八粥用米、豆、麥、青稞等五谷(或糧食、大豆、黃米、玉米、扁豆)和寬面條熬煮熟后,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歡高興喜,團團員員享用五谷雜糧的臘八飯。“臘八飯”用的水,須是凌晨的井水。因此,農村有搶“金馬駒”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謂得到“金馬駒”,就要發財。所以這天婦女爭先恐后的早起搶“金馬駒”。飯也是天未亮吃罷為好。俗語說“臘八飯,黑洞洞,田苗長得黑沉沉。”預示莊稼茂密、豐收。此俗現仍流行。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爺”,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說從今揭開春節序幕。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位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奇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戶戶也不約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饃,也許有點點那么大小,獻到灶臺即可,讓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過年有著蜜切的關系,由于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天上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燈火通明,迎來諸神一起過年。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說說笑笑,就是讓灶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諧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由于灶神爺時時觀看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這兩天家里人都會忙著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干潔凈凈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

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貨”、蒸饅頭、炸“饃饃”。家里的年輕人會去街上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便利了,需求也大了許多,于是大多數人都去自己的鄉里或鎮里,有的還去民勤縣城里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民勤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饃饃”有許多種,面是前幾天就預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里婦女的廚藝怎么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饃饃”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來的客人、親戚的贊。接下來當然要說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臘月的最終一天,春節的前夜臘月三十。現在多稱為“年三十”、“除夕”,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當然“除夕之義就是舊歲至此夕而除,新歲自明晨開頭,有除舊布新之吉兆。這天也是我們吃、喝、玩、樂的日子,人們在中午便開頭在大門、街門、房門上貼大紅對聯,門楣上掛門頭子(彩色紙刻花紋的裝飾品)和黃錢(黃紙上刻的花紋)。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鍋里煮上餃子,用碗端上,拿上紙錢去莊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燒紙錢,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讓祖先們來家中過年。太陽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畫像等)點燭焚香,祭祀祖先。全部男人(婦女在過年期間,不能進堂屋)都衣帽齊整,上香焚表鳴磬。祖先牌位前要獻上食品供物。接下來是裝倉。所謂裝倉,是把豬肉(豬頭最好)羊肉(過去的闊氣人家還有雞鴨魚肉)煮熟了,每人撈上一碗,吃得盡飽,孩子們往往吃得很興奮。倉裝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說故事,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紙牌,興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種說法“除夕”是熬壽的時間,誰休息得最遲,誰的壽命也就越長,年輕人可是沖這一點也要玩個天大亮。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守歲,即是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也是對即將來臨的新春懷著希冀,假如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來年的精力充足。俗稱“熬壽”。

大年初一,也許到凌晨四五點左右,男女老少更換新衣,繼則端上盤供,長輩們就預備燎天蓬的東西,當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農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臥的方向,牛頭朝哪邊,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著花炮、燒紙、香、祭祀物品,出戶迎接喜神,按“歷書”所指喜神方向獻盤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從火上跳來跳去,嘴里喊著“東去東贏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滿圈了,騾馬成群了”意思是盼望來年吉利如意,五谷豐登。此即所謂“燎天蓬”。歸來,開頭吃餃子、拜年,先由小輩依次“磕頭”遞拜家長,進茶奉酒。然后,出拜親族、鄰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擺著油馃、馓兒和酒菜款待。晚輩給長輩磕拜后,長輩為了表示誠意和關懷,要給小輩壓歲錢。這一天,人人見面都要問“過年好!”,平輩相遇,拱手致賀。拜年完了,他們有的彈唱,有的玩牌打麻將,成天都沉醉在歡快的心情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為民勤一種鄉俗,無論是新婚夫婦,還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賀春節歡樂。沒娶過媳婦的必需到舅父母家去,沒有特別緣由不能錯過這一天。

初三是過年的最終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禮拜,并把門楣上、倉子上、箱柜上掛的黃錢一律扯下來焚化,叫做“化錢”。意謂先祖來家過年,現在歡送他們回去。緊接著就是“打醋炭”,是在每個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爐中燒上一塊石頭,備好一碗帶油花的陳醋,打醋臺者手端一個大木勺,勺里放著燒紅的石頭,同時在石頭上澆醋,醋遇上石頭,就有濃煙般的熱氣冒起來,彌散整個房間,發出一種酸噴噴的異香。打醋臺的人走向各個房間,各個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頭倒在大門外,據說這些東西驅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災禍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臺的人前腳走,后面的人就跟著把房間、院落打掃一遍,三天的過年就算基本上結束了。

接下來從正月初四各鄉鎮排練的秧歌隊、社火隊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樓院、政府機關之間,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調在文化廣場傾情演出,開著三輪車、小汽車的農村居民進城看戲、看社火成了新時尚,始終持續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來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元宵節氣氛。龍年元宵佳節預備得特別充分,氛圍營造得非常喧鬧。由縣城東小十字從南向北穿過文化廣場步行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寫著“龍年大吉”的拱形彩門,彩門內一幅巨型的象征中華傳統文化、祈禱人們萬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龍壁富麗堂皇地聳立著。其次,依次擺放的是“瓜果飄香”長廊、“蟠龍柱”、“龍王治水”、“勁牛”、“花團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兩側對稱布臵“金錢樹”、“蘋果樹”等各種花樹。整體如同傳統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廂房式對稱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揮下的兩條巨龍正歡快地玩耍“二龍戲珠”嬉戲。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也是我國一個普遍的傳統節日,在民勤縣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頭攢動,吃元宵、鬧社火、放煙花、觀燈、猜燈謎、蕩千米等,呈現出民勤人民團結奮進、平安和諧、領先進展的時代風采,演奏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生態良好、經濟進展、上下一心的和諧音符與篇章中結束一年一歲的春節。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由于它代表了人們的愿望,人人都盼望生活的幸福、美滿,盼望工作順當,前途無量,忙勞碌碌一年,全部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愿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福中積聚力氣,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著團聚,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示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暖和。春節也意味著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唱歌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加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腳印?????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頭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篇2

姓名:

班級:

學號:

調查目的:了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老鄉、老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走訪、查閱資料、網絡等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喧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始終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為喧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制作很簡潔,即將五谷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谷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漸漸濃起來。

祭灶

所謂“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后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灶在臘月二十四,祭灶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為主,輔以必不行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灶稱為“地鍋”,灶臺稱為“鍋臺”,仆人做好晚餐后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預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匯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灶王爺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灶臺上供奉灶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充滿著濃濃的香氣。從今,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線,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特別喧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里,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始終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制成,綁在細細的竹簽上,五顏六色的,特殊美麗,增加了節日的喜慶。炸馓子這種工作是親戚伴侶相互幫著炸。把搓好的面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條拉得又細又長。肯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里反復地炸,炸到焦黃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蘿卜、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布滿著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里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里任選一天,家里的男仆人買上火紙、鞭炮,帶著孩子到自家田里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么急著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主門上貼好春聯后,就貼一些什上。什么物貼與其相關的字,床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后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后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墻壁上要先貼請的灶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抬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盛”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里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其次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很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鑒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灶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依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篇3

山東地區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春節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而又能彰顯一個地域獨特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春節又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傳統民俗漸漸被人們所遺棄,致使近年來年味漸淡。對春節民俗文化的調查,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底蘊。我來自山東濰坊,所以我對家鄉地區的春節習俗進行了社會調查,并對春節民俗進行了收集與整理,盼望能讓大家對山東傳統文化有所了解。體驗各地域文化帶給我們的文化多樣性的無窮樂趣。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過春節的習俗,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就呈現出來多樣性的特點,不同地區采納不同的方式來慶祝節日。山東地處黃河流域儒家文化發源地,歷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要說真正進入春節,那就理當從小年開頭。在北方,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被稱為小年,也被稱為祭灶節、灶王節。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所以一大早人們就把印有灶王爺爺的年畫貼在灶臺旁,加以供奉。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溶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另外這一天肯定要吃水餃,取義送行餃子迎春風,在我們家鄉,剛出鍋的餃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爺爺面前,并擺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爺爺和他的兩位娘娘。假如說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頭和伏筆,那么小年過后人們便開頭真正勞碌起來。民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說法,由于“塵”與“陳”諧音,因此新春掃塵也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在這幾天人們一般會把家里進行徹底大掃除,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什么的。不單是要把家里打掃潔凈迎接客人,也為把原有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干潔凈凈迎接春節的到來。

這段時間人們也都會忙著置備各種年貨。所以大街上處處都是賣東西的小攤位,從春聯、燈籠到各種吃食應有盡有。在農村地區更有趕年集的風俗,此時全家會一起出門購置年貨,買新衣,父母也會盡可能的滿意孩子提出的購買要求,另外在選購春節用品時,無論家里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盛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喧鬧。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因此春節前也是殺豬的最好時間,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保存較長時間,這也與南方過年制臘肉有相像之處。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過年前也有提前蒸幾鍋饅頭、豆包備用的習慣。通常為了供奉和好看,也會蒸一些花饃,類似刺猬饃、棗山之類的。小時候每當媽媽過年蒸饅頭時,我也會由于好玩而依據自己喜好做一些外形各異的花饃,等到蒸好后便會先挑出自己親自做的花饃先吃掉,慢慢的長大了,再幫忙做饅頭時也就沒有了那份閑情。

很快在勞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稱為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說法。但是今年卻又有例外,閏年的緣由臘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東,除夕這天早上人們會提早起床打漿子,貼春聯。所謂漿子,就是一些面粉漿糊,煮過之后便是很好的粘合劑,用它來貼春聯,一年都不會掉。火紅的春聯貼在門上自然是喜慶,另外也會有許多家庭會在家門口掛紅燈籠,更增加了節日氣氛。貼好了春聯和福字,剩下的時間就是連續做沒完成的工作,再就是預備年夜飯了。山東大部分地區都選擇在晚上吃一頓隆重的年夜飯,迎接新年的到來,也有少部分魯西南地區會選擇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隨著時代的進展,年夜飯自然已是相當豐富,但是每年桌上都會有魚,有“年年有余”之意,另外雞也是必不行少的,由于雞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個不行缺少的就是用胡蘿卜和蒜泥涼拌的“大雜燴”了,寓意來年家里什么都不缺。其他的就隨自己喜愛而定了。在我們這里,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過除夕,妯娌們在廚房忙活著年夜飯,小孩們聚在一起玩耍,男人們則在桌前喝茶談天。吃飯時通常都會分兩桌,男人們在正桌,女人們另外一桌,略微大一點的男孩則會上正桌。在山東傳統習俗中,不管何時,家里來客人留下吃飯時,女人都是不允許上桌的。隨著社會的進展和進步,婦女地位漸漸提高,這一習俗漸漸被取締,但是傳統節日里照舊會殘留一些痕跡,并且已經根深蒂固的影響了人們。此時全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吃團聚飯,其樂融融。除夕夜也有守歲之說,通宵守歲,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盼著新的一年吉利如意。等到一過零點時分,家里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煙花,以鞭炮的響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此時女仆人會在家里的院子里燒一些黃色的燒紙,這些紙在燒之前要用錢打一打,古時說這些紙是燒給天上的神仙們用的冥錢,神仙們收了錢就要保佑人們來年發財。零點過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節,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去邪惡、求吉利,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稈,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像那幾年還在上高中時,父母在除夕夜時也會把芝麻稈撒在院子里,寓意我們成果能節節高升,取得好成果。餃子要煮的多,必需有余,飯后鍋里要放上饅頭、豆腐。意在有余頭,都有福。水餃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王爺爺,而且餃子要用筷子挑開,便利神仙們食用。吃完餃子,春節的這頓年夜飯才算真正的結束了。

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們最勞碌的一天,這天人們都會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戶的拜年。早起后,開門前要先放鞭炮,然后在門口外放一只竹竿或木棍,來拜年的人們踩過木棍進門。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輩的年輕人,長輩的一般都會待在家里,款待來拜年的客人。首先給家里的長輩拜年,拜完之后才出門到親戚家及鄰居家里拜年。記得小時候我給長輩拜年時都要磕頭,現在很少見了,只是問好就可以了。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小孩子們希望過年,其實很大成分就是想買新衣服和想要壓歲錢吧。想想小時候得到壓歲錢后的那個興奮勁,現在想想還禁不住想笑。大年初一還是有許多避諱的: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等。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篇4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喧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寒假期間,我利用走訪的形式,對家鄉四周的一些老人進行了詢問調查,并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對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進行了匯總整理,并作出如下調查報告。

關于我們邢臺人的春節習俗,據傳頌的民謠來形容:“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轉一轉”在我們這里,春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頭忙于選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煙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買充分,還要預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要添置新衣新帽,預備過年時穿。春節是從臘月廿三開頭的,這一天被稱為“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我們這就有“二十三,祭灶官”說法,而且在這天還要包餃子。在我們這里,許多人家的廚房設有灶王龕,有的人家里是將灶王爺神像直接貼在墻上。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祭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擺放供品,這樣,他就不會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進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頭做迎接過年的預備。我們這里有“二十四,掃房子”的風俗,這一天開頭,家家戶戶都會仔細的屋里屋外徹底地打掃一番,要把這一年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予著人們除舊迎新,來年更好的美妙愿望。之后的幾天就是蒸棗卷、蒸饅頭,炸丸子,很多人家要在臘月里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六,每天要吃臘月里置辦的年飯,預示著來年每天有好飯吃。

進入了臘月的二十七八了,就開頭貼對聯了。一般城市里大多住的是樓房就是在門上貼個門神或者福字,而在我們這邊鄉村中,要把紅對聯貼滿整個院落,不用說門口,甚至拖拉機等農用工具上也要貼個“一路平安”。但其實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注意對聯里寫著什么,就是圖個喜慶、紅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間還有抽空去理個發,由于在我們這里有正月不能理發的習俗,根據民間說法,“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但經詢問考證,這一傳統來自于清初對漢人強制實行的“剃發政策”。為了抵制清王朝,漢人以正月不理發來寄予對明朝的“思舊”之情,不過在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之下消失了偏差,變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種習俗。不過近些年來這一習俗也慢慢不再被年輕人認可,只有一些年長的人還在留意并沿襲這個風俗習慣。

到大年三十,我們這里值得額外闡述的地方性風俗是有請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儀式。這里的“爺爺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過年的時有要請回家來一起過年。兄弟幾人假如父母在,在父母住處設供桌上供;假如父母不在,在老大家里設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設供桌,依次類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將畫有家庭祖輩家譜的佳布掛上;然后,將爺爺奶奶的神符貼在佳布下方。隨后將“天地三界十方真宰”的老天爺全神符貼在爺爺奶奶神符的左邊。最終是再擺放上貢品。請爺爺奶奶的過程是由男性長輩帶領子孫,攜帶三柱香、燒紙和鞭炮,從家里動身,來到老墳地(墳地遠的可以在村外路口邊)。然后一人將香插在墳頭(路邊請的,堆個土堆插香)點燃,一人燃放鞭炮。全體跪拜,長輩口念“過年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吧”,隨后長輩持香帶領全體回家,中途不準與人交談,不準串門,不準回頭。接著再到正月初一拜年的時候,兄弟子孫先面對供桌上方的“爺爺奶奶”神符,給“爺爺奶奶”下跪拜年,然后再給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親戚伴侶來家拜年,也是先要給本家供奉的“爺爺奶奶”拜年,然后再給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這個送“爺爺奶奶”、上墳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飯包好餃子,先給“爺爺奶奶”上飯,上貢臺上擺上一碗餃子,再燒一炷香。“爺爺奶奶”吃完飯后,折貢、撤貢,把祖宗三代爺爺、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后去上墳,在墳上將神符和燒紙一起燒掉。這個習俗整個過程就結束了。請祖先歸家過年,是連續古代神靈崇拜的“請神”習俗,也是每到佳節倍思親,后人寄予對先人思念的一種方式,表達出后輩不忘先輩的哺育教育之恩,逢年過節對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頓年夜飯的時候了。吃年夜飯之前,村里的人們要把貢品擺在院落里,意思是上貢請眾神,過了一年了,他們要讓神先享用年夜飯,之后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發生的事,開快樂心的吃一頓年夜飯。三十兒這天,大人小孩幾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門拉家常,更多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其樂融融,心情愉悅。這就是“熬年夜”也稱守歲。等到十二點整要跨年的時候,各家都要把預備好的鞭炮拿到院子里放,一時間鞭炮齊鳴,過年的氣氛瞬間點燃,伴隨著喜鬧的鞭炮聲,舊的一年離去,新的一年來臨。

大年初一這一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在我的家鄉,初一早上必不行少的是吃餃子,接著換上新衣服,預備好糖果、瓜子、花生、煙,放開自家的大門,歡迎鄰里鄰居、親朋好友前來拜年,當然自己也會先到鄰居家里拜年,然后回到老家給家里鄉村的親戚拜年。大年初二是女婿探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有女兒嫁出去的人家要熱喧鬧鬧的擺上酒席,跟女婿女兒坐在一起吃頓飯,好好聊一聊。初三初四就沒有那么多說法了,基本就是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這天是給先輩上墳、送爺爺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墳地上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祭祖,放鞭炮,送走“爺爺奶奶”。在我們這的風俗中,過了初五這個年就算是基本過去了,上班的也依次開工,之后就只有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放煙火的日子。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許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化。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才智,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此次調查活動,盡管用時不長,但讓我對家鄉的一些民風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熟悉,了解家鄉的一些習俗的來源,增長了見識,也增加了對傳承家鄉民俗文化的責任感。同時,此次調查的圓滿完成,少不了家鄉中人們的樂觀協作,也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家鄉民風的淳樸,對家鄉也更添一份親切感。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篇5

一、前言:了解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頭,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希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布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稱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喧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別稱是過年。在過去的.傳奇里,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要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喧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二、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進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很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頭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據民間傳奇,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由于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題寫桃符”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和窗花。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也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后來,造紙術問世,才消失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習俗。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國由來已久。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餃子形似“元寶”,是吉利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初一,開門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炮竹,即保證爆炸以后,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象征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假如非要掃,必需從屋子四周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才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年初二,媳婦回娘家

農歷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時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需前往男家迎接,邀請姊妹們回娘家聚會,一頓家宴之后,再回家探親。但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會外出拜年,盼望避開簡單與人發生口角爭吵。

●年初四,接神遲

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左右。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并焚香、燒紙、放鞭炮以示尊敬。

●年初五,趕窮無●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有觀燈等習俗,故又稱燈節。

三、結尾:春節的意義

春節是個歡快祥和的日子,也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日子,在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祭祀祖先,除舊布新,祈求豐年,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篇6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另一名稱為“年”。是中國最盛大、最喧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目,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千百年的歷史進展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很多相傳至今。

關于過年還有一種傳奇。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除夕這天從海底爬上岸損害人命。一位才智的老人,在門上貼大紅紙,燃放能發出劈劈啪啪響聲的竹子,把“年”嚇跑了,人們再也不用四處隱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進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主要有:

1、臘八粥:臘八這天,不管富人和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是過年的前奏。這天之后,人們就開頭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2、祭灶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紅燭、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利。”

3、掃塵:臘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終大掃除,干潔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

4、貼春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表達人們迎新納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妙愿望。

5、貼年畫: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泉于“門神。”各種彩色年畫,滿意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妙愿望。進展到現在,月歷和年畫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今日的掛歷。

6、倒貼福字:人們用福字來表現福運、福氣、幸福的憧憬和追求。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候。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別換新歲。俗稱“熬年”,在年夜飯之后,全家人開頭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8、年夜飯: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團聚飯。寓意著全家團聚。

9、壓歲錢: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寄予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盼望和深情關愛,盼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給人們帶來歡娛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與年夜飯一樣,最能體現年味兒的春節習俗。拜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12、逛廟會、觀社火:廟會上,人們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還有各種小吃和傳統節目: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包餃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餃子的外形象元寶,意味著包住福運,象征生活富有,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節吃“湯圓”,是取“團團如月”的吉利之意。

三、不同時期的過年方式

下面由我來當小記者,分別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么過春節的。

1、爺爺奶奶兒時的記憶。

小記者:“請問爺爺小時候過年吃什么?”

爺爺:“我小時候,過年只能吃黑面饅頭,最好的狀況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塊白面饅頭。”

小記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點面包什么的。”

爺爺:“那時窮呀!哪像你這么富有,還有地主要來收稅呢!”

小記者:“那過年放鞭炮嗎?”

爺爺聳聳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掛,沒有現在這樣五彩繽紛的煙花。”

“那你們過年有壓歲錢嗎?”小記者奇怪???地問。

“當然沒有了,都沒錢吃白面饅頭,有什么壓歲錢呀!”奶奶插嘴說,“那時候呀,我們過年都追著大人磕頭,只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記者:“沒有壓歲錢還要拜年嗎?”

爺爺說:“當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給長輩一一磕過頭,才能吃飯呢!”

“我的媽呀!我可不要回到舊社會!”小記者驚呼到。

2、爸爸媽媽兒時的過年方式

小記者:“請問您小時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時候,由于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過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還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爺爺奶奶可強多了!”

“那當然,舊社會正在一點點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經地回答道。

看著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樣,我接著問道:“那你過年玩些什么呢?”

“過年可是我們的天堂,穿著新衣服到外面去揀很多的鞭炮回來,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說。

“為什么不買成串的新鞭炮回來,那不是玩得更爽嗎?”我問道。

爸爸的心情開頭失落起來,“那時大人怎肯花這個錢呢!他們覺得花錢給我們買炮是一種浪費。”

“那您能有多少壓歲錢?”我問道。

“也許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說。“已經很不錯了”媽媽插話說,“我小時候,奶奶讓磕頭,一次才給2元呢!”

“那你們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著呢!”媽媽說,“我們小時候,快過年時,會上街買美麗的年畫送同學;大人們都休息下來了,在一起耍獅子、舞大龍、劃旱船、踩高蹺……大人玩得熱火朝天、紅紅火火,我們跟在后面,一路吃著、笑著、鬧著,別提多快樂了,惋惜你現在看不到這個場面了。”媽媽一連串說了這么多,我真擔憂她會喘不過氣來,饞得我呀……

看著我有點失落的表情,媽媽又說:“還是你們幸福,我小時侯,為了能吃上肉,媽媽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饞狗,圍著媽媽,只等著香噴噴的肉出鍋,好有大骨頭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們現在過年,可以隨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壓歲錢也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機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強多少倍呢!但是,在消遣的過程中也失去了很多的年味兒和樂趣。

通過調查,我發覺:傳統文化習俗正在一點點消退,新的過年方式正在轉變我們的生活。其實,春節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不應當被我們丟掉,有了它們,我們的春節會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關于春節的文化調查報告篇7

前言

隨著經濟社會全球化,農村經濟也得到很大的進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漸漸提高。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日,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綜合文化的影響,在思想與愛好等方面消失“西化”現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有所淡化。春節期間,我對家鄉農村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了適當的調查,共享給同學們,借此激發同學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愛好,并思索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

下面對大家匯報關于春節習俗的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

一、春聯

走訪和觀看了幾十戶人家,仔細查看和觀賞了各種對聯,現將我的分析匯報給大家。

1、春聯的格式

正門對聯:貼在門堂中,紙張較寬大,字數一般4-5個大字,少數鐵門有7個大字的。

門旁對聯:貼于門兩旁,一般木門旁較窄,多數是7個小字對聯,也有9個小字對聯。有些人家是大鐵門,則是7-9個大字對聯。

門頭橫聯:貼于門堂上方,多數狀況下木門才有,字數講究為偶數,字數一般是10個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對聯構成的,

“四個字”:貼于門頭正上方,特大字,反應仆人的吉利心愿。常見為“紫氣東來”、“飛熊鎮第”、“耕讀傳家”等。

“福”字:正門的最上方通常貼一個“福”字。有的正貼,也有倒貼的。倒貼寓意“福到”。

柱聯:貼于各種柱子上,大字對聯,通常7-9個字。

迎喜條:通常貼在家門口的樹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來財”等

2、春聯的內容

正門對聯的內容多半都是樂觀、樂觀、祥和、祝愿等等美妙的。

祈愿類的,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

言志類的,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祝壽類的,如“福如東海水,壽比南山松”

歌頌類的,如“國夢圓時家夢好,政風暢處世風清”

寫景類的,如“幾行綠柳門戶曉,一樹紅梅萬戶春”

行業類的,如“聯通千里全家福,信達萬戶百姓歡“

勵志類的,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3、春聯的材質與種類

(1)地方工藝的紅紙人工書寫:比如,我爺爺就喜愛買當地叫“鳳凰特紅”紅紙,在白紙上涂上紅色涂料,越曬越紅。用碳素墨水書寫對聯,即使一年過去了,還是黑字黑的發亮,紅紙則鮮紅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紅紙上印刷黑色字跡的對聯,這種對聯開頭好看,時間長了就會裉色發白。

(3)燙金版:也屬于印刷的一種,在紅紙上印刷燙金字對聯,金光閃閃,很好看,但陽光曬的時間長了,字就會掉下脫落。

許多年青人不太講究,喜愛買印刷版對聯,便利省事。但是年齡大一些的人喜愛買好紅紙,請人到家寫對聯或訂購手寫的對聯。其實,后者賦有傳統文化氣息,值得推崇。

4、貼春聯

(1)時間

貼春聯通常時間是除夕當天的上午,貼好春聯就等著吃午飯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貼春聯的。大人們說,民間有習俗,窮人家過年就是“年關”,但只要貼上春聯,債主見到了就不會上門要債了。

(2)程序

“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舊春聯撕掉,把門清理潔凈。

農村一般會先“打”好“漿糊”,然后裁好對聯,做好預備。先在門上相應部位涂上漿糊,然后把對聯拉直,輕輕貼上去,略微調整后,用抹布壓平即可。有時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貼對聯也講究文化,傳統文化要求左邊為上聯,右邊為下聯,而上下聯的推斷依據是平仄聲,需要了解對聯學問并拼音基礎好。假如家里人沒有文化,你從他家的春聯貼法就可以看出來。

5、特別的孝聯

對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許多人家會貼1-3年的孝聯,以示對親人的沉痛悼念。

二、煙花爆竹

在傳統的習俗中,春節放煙花爆竹是不行缺少的,硫磺硝煙味總是和春節的氣息緊密整合在一起。人們總是以為煙花爆竹放的越洪亮,來年的運氣就會越好。網絡查詢可知:放爆竹是為驅除一個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確保民眾平安,進而演化為一種祈福平安的民間習俗。

1、燃放時間

(1)過小年,臘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說好話,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飯時。過去,年夜飯是在晚上,如今“搶過年”,不少人家上午沒到十點就吃飯了。

(3)除夕半夜12:00時。“爆竹一聲除舊歲”,守夜結束時,爆竹聲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來。

(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稱“開門炮”。民眾很講究“開門炮”,盼望一次呵成,預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順當!

(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過去,表示節日完成,需要開頭下地干活了。

2、煙花爆竹的種類

(1)禮炮型煙花:欣賞性強,沖擊力大,平安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曠地帶,當然價格也是較貴的。據說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一般鞭炮與閃光炮(如“遍地紅”)兩種,前者是傳統簡裝鞭炮,價格較廉價,后者是精包裝、平安性好的鞭炮,價格較貴。鞭炮燃放起來持續洪亮,預示順當,是春節必不行少的。

(3)手持煙花:通常是兒童們手持燃放的欣賞、消遣型煙花。我小時候就喜愛纏著父母買這種煙花玩。

3、反思

隨著人們環境愛護意識的增加,即使在鄉下不限放煙花爆竹,相對于往年,燃放的數量已經有所削減。以往,除夕及正月初一,特殊是在人口密集的村莊和街道,空氣中充滿著深厚的硝煙味道,讓人咳嗽不已,簡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難!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還在學校,爺爺奶奶要求爸爸過年也要放煙花。后來,經過爸爸、媽媽和我的建議和反復勸告,爺爺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煙花。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爺爺奶奶預備好過年的鞭炮,爸爸在單位和小區里再也沒有燃放過任何煙花或炮竹。作為老師,爸爸每到春節都教育同學愛惜環境,不要燃放煙花爆竹,他的確以身作則做到了。

煙花易冷。不管煙花爆竹多美,過多地燃放的確對環境空氣產生了污染,需要我們理性對待。聽在曾經在上海過春節的大舅說,上海過春節特別寧靜,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