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人教版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區一等獎】_第1頁
高中化學人教版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區一等獎】_第2頁
高中化學人教版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區一等獎】_第3頁
高中化學人教版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區一等獎】_第4頁
高中化學人教版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區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第一節化學反應速率知識點一化學反應速率1.下列關于化學反應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化學反應速率是指某一時刻,某種反應物的瞬時反應速率B.化學反應速率為mol·L-1·s-1是指反應1s時某物質的濃度為mol·L-1C.根據化學反應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D.化學反應速率可用反應體系中任何一種物質濃度的變化來表示2.對于反應:CaCO3+2HCl=CaCl2+H2O+CO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用HCl和CaCl2表示的反應速率數值不同,但所表示的意義相同B.不能用CaCO3的濃度變化來表示反應速率,但可用水來表示C.用H2O和CO2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相同D.用CaCl2濃度的減小表示其反應速率3.反應4A(g)+3B(g)=2C(g)+D(g),經2min,B的濃度減少mol·L-1。對此反應速率的表示正確的是:①用A表示的反應速率是mol·L-1·min-1②分別用B、C、D表示的反應速率其比值為3∶2∶1③在2min末的反應速率,用B表示是mol·L-1·min-1④在這2min內用B表示的反應速率的值是逐漸減小的,用C表示的反應速率的值是逐漸增大的A.①②B.③C.①D.②④知識點二化學反應速率的相關計算4.在2L密閉容器內,某氣體反應物在2s內由8mol變為A.mol·L-1·s-1B.mol·L-1·s-1C.mol·L-1·s-1D.mol·L-1·s-15.在鋁與稀硫酸的反應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濃度減少了mol·L-1,若不考慮反應過程中溶液體積的變化,則10s內生成硫酸鋁的平均反應速率是:A.mol·L-1·min-1B.mol·L-1·min-1C.mol·L-1·min-1D.mol·L-1·min-16.對反應A+3B2C來說,下列反應速率中最快的是:A.v(A)=mol/(L·min)B.v(B)=mol/(L·min)C.v(C)=mol/(L·min)D.v(A)=mol/(L·s)7.把molX氣體和molY氣體混合于2L容器中,使它們發生如下反應:3X(g)+Y(g)nZ(g)+2W(g);5min末已生成molW,若測知以Z濃度來表示的反應速率為mol·L-1·min-1,則上述反應中Z氣體的化學計量數n的值是:A.1B.2C.3D.48.已知:4NH3(g)+5O2(g)4NO(g)+6H2O(g),若反應速率分別用v(NH3)、v(O2)、v(NO)、v(H2O)表示,則下列關系正確的是:A.4v(NH3)=5v(O2)B.5v(O2)=6v(H2O)C.2v(NH3)=3v(H2O)D.4v(O2)=5v(NO)9.反應4CO(g)+2NO2(g)N2(g)+4CO2(g)開始進行時,CO的濃度為4mol·L-1,N2的濃度為0,2min后測得N2的濃度為mol·L-1,則此段時間內,下列反應速率表示正確的是:A.v(CO)=mol·(L·s)-1B.v(NO2)=mol·(L·min)-1C.v(N2)=mol·(L·min)-1D.v(CO2)=mol·(L·min)-110.反應2SO2+O22SO3經一段時間后,SO3的濃度增加了mol·L-1,此段時間內用O2表示的平均速率為mol·L-1·s-1。則這段時間為:A.sB.sC.5sD.10s11.在2L容器中發生3A(g)+B(g)2C(g)的反應,若最初加入的A、B都是4mol,測得10s內A的平均速率v(A)=mol·L-1·s-1,則反應進行到10s時容器中B的物質的量是A.molB.molC.molD.mol12.在一定條件下,反應N2+3H22NH3在2L密閉容器中進行,5min內氨的質量增加了1.7A.v(H2)=mol/(L·min)B.v(N2)=mol/(L·min)C.v(NH3)=mol/(L·min)D.v(NH3)=mol/(L·min)13.向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molA氣體和1molB氣體,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如下反應:2A(g)+B(g)3C(g);經2s后測得C氣體的濃度為mol·L-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①從反應開始至2s時,用物質A表示該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mol·L-1·s-1②從反應開始至2s時,用物質B表示該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mol·L-1·s-1③2s時,物質A與B的轉化率相等④2s時,物質B的濃度為mol·L-1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③④14.反應4A(g)+5B(g)4C(g)+6D(g)在5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30s后C的物質的量增加了mol。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的平均反應速率是mol·L-1·s-1B.容器中含D的物質的量至少為molC.容器中A、B、C、D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5∶4∶6D.容器中A的物質的量一定增加了mol15.一定溫度下,在2L圖L2-1-1A.反應開始到10s時,用Z表示的反應速率為mol·(L·s)-1B.反應開始到10s時,X的物質的量濃度減少了mol·L-1C.反應開始到10s時,Y的轉化率為%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X(g)+Y(g)Z(g)16.在某化學反應中,反應混合物A、B、C的物質的量濃度(mol·L-1)與時間t(s)的關系如下表所示。t/s200400800c(A)/mol·L-1c(B)/mol·L-1c(C)/mol·L-1(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2)用A的濃度變化表示200~800s內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mol/(L·min)。(3)用C的濃度變化表示400~800s內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mol/(L·s)。17.在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反應:A(g)+2B(g)3C(g)+2D(g),開始時A為4mol,B為6mol;5min末時測得C的物質的量為3(1)5min末A的物質的量濃度;(2)5min內D的平均化學反應速率;(3)5min末B的轉化率;(4)反應后容器中的總壓強與反應前容器中的總壓強之比。第二節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第1課時濃度和壓強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知識點一碰撞理論1.在體積可變的容器中發生反應N2+3H22NH3,當增大壓強使容器體積縮小時,化學反應速率加快,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運動速率加快,使反應物分子間的碰撞機會增多B.反應物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數增大,有效碰撞次數增多C.活化分子百分數未變,但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增加,有效碰撞次數增多D.分子間距離減小,使所有的活化分子間的碰撞都成為有效碰撞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增大壓強,活化分子百分數增加,化學反應速率一定增大B.升高溫度,單位體積內分子總數不變,但活化分子數增加了C.分子間所有的碰撞為有效碰撞D.加入反應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數增加,化學反應速率增大知識點二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3.下列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100mL2mol/L的鹽酸與鋅反應時,加入適量的氯化鈉溶液,生成氫氣的速率不變B.用鐵片和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改用鐵片和濃硫酸可以加快產生氫氣的速率C.在做草酸與高錳酸鉀的反應實驗時,加入少量草酸晶體可加快溶液褪色速率D.在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C(s)+H2O(g)CO(g)+H2(g),增加C的量可增大該反應的速率4.對于溶液中的反應:MnOeq\o\al(-,4)+5Fe2++8H+=5Fe3++Mn2++4H2O,下列措施能使化學反應速率提高的是:A.加水B.增加同濃度FeSO4的用量C.向溶液中滴加稀硫酸D.加入少量KMnO4晶體5.常溫下,分別將四塊形狀相同、質量均為7gA.150mL2mol·L-1鹽酸B.500mL2mol·L-1硫酸C.50mL3mol·L-1鹽酸D.50mLmol·L-1硫酸6.10mL1mol·L-1鹽酸與一小塊大理石發生化學反應:CaCO3+2HCl=CaCl2+CO2↑+H2O,下列措施能使化學反應速率提高的是:A.加入一定量的CaCl2B.加入5mLmol·L-1鹽酸C.加入15mLmol·L-1鹽酸D.加入5mLH2O知識點三壓強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7.反應3Fe(s)+4H2O(g)eq\o(=,\s\up7(高溫))Fe3O4(s)+4H2(g)在一可變體積的容器中進行,下列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反應速率增大的是:A.增加鐵的量B.將容器體積縮小一半C.保持體積不變,充入N2使體系壓強變大D.保持壓強不變,充入N2使容器體積增大8.將等物質的量的HI氣體分別置于兩個容積相等的針筒中,一個保持體積不變,另一個壓縮為原來的eq\f(1,2),其他條件不變,則HI的分解速率:A.前者快B.后者快C.相等D.無法判斷9.在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A(?)+B(g)C(g),下列條件的改變使其反應速率一定增大的是:A.增加A的量B.保持反應容器體積不變,充入N2(不參與反應)使體系壓強增大C.將反應容器的體積縮小一半D.充入不反應的惰性氣體使容器體積變大10.對于化學反應:N2(g)+O2(g)2NO(g),在密閉容器中,下列條件的改變引起該反應的反應速率的變化是什么(填“加快”“不變”或“減慢”)。A.縮小體積使壓強增大:________。B.體積不變充入N2使壓強增大:________。C.體積不變充入氬氣使壓強增大:________。D.壓強不變充入氬氣使體積增大:________。E.增大體積使壓強減小:________。11.下列事實能說明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決定性因素是反應物本身性質的是:A.Cu能與濃硝酸反應,而不與濃鹽酸反應B.Cu與濃硝酸反應比與稀硝酸反應快C.N2與O2在常溫、常壓下不反應,放電時可反應D.Cu與濃硫酸反應,而不與稀硫酸反應12.一定溫度下,100mL6mol·L-1的硫酸與過量鋅粉反應,為了減緩反應速率,但又不影響生成氫氣的總質量,可向反應物中加入適量的:A.碳酸鈉固體B.少量鋅粉C.硫酸鉀溶液D.鹽酸溶液1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Fe和Mg與mol·L-1的鹽酸反應,反應速率相同B.mol·L-1的鹽酸與mol·L-1H2SO4分別與大小、形狀相同的大理石反應,反應速率相同C.催化劑能降低分子活化時所需能量,使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百分數大大增加D.100mL2mol·L-1的鹽酸與鋅片反應,加入適量的NaCl溶液,反應速率不變14.在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充有2molSO2和一定量的O2,發生下列反應:2SO2(g)+O2(g)2SO3(g),反應進行到4min時,測得SO2為mol。若反應進行到2min時,容器中SO2的物質的量為A.molB.molC.大于molD.小于mol15.在實驗Ⅰ和實驗Ⅱ中,用定量、定濃度的鹽酸與足量的石灰石反應,并在一定的時間內測量反應所放出的CO2的體積。實驗Ⅰ用的是塊狀石灰石,實驗Ⅱ用的是粉末狀石灰石。下列哪個圖象能正確反映兩種實驗的結果:ABCD圖L2-2-116.某同學做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的實驗時,將3支試管分別編號為①②③,并按下表中物質的量進行實驗,記錄下的時間數據是16s、28s、33s。請將3個數據填入下面的適當位置,并寫出實驗結論。試管編號加3%Na2S2O3加H2O加H2SO4(1∶5)出現渾濁時間①3mL3mL5滴a②4mL2mL5滴b③5mL1mL5滴c(1)將對應①、②、③的時間分別寫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證明在同溫同壓下,相同濃度、相同體積的酸性不同的一元酸與鎂帶反應時,生成氫氣的體積相同而反應速率不同,同時測定實驗室條件下的氣體摩爾體積。設計的簡易實驗裝置如圖L2-2-2所示。該實驗的主要操作步驟如下:圖L2-2-2①配制濃度均為1mol/L的鹽酸和醋酸溶液;②用____________量取mL1mol/L的鹽酸和醋酸溶液分別加入兩個錐形瓶中;③分別稱取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鎂帶ag,并系于銅絲末端,a的數值至少為________;④在廣口瓶中裝足量的水,按圖連接好裝置,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⑤將銅絲向下移動,使足量鎂帶浸入酸中(銅絲不與酸接觸),至反應完全,記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反應結束后待溫度恢復到室溫,若丙中液面高于乙中液面,讀取量筒中水的體積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讀出量筒中水的體積為VmL。請將上述步驟補充完整并回答下列問題:(1)用文字表述④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操作與觀察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實驗中應選用________量筒。A.100mLB.200mLC.500mL(3)若水蒸氣的影響忽略不計,在實驗室條件下,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式為:Vm=________。(4)上述速率不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課時溫度和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知識點一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1.四個試管中都裝有5mLmol·L-1Na2S2O3溶液,分別在不同溫度下加入mol·L-1硫酸和一定量水,最先出現渾濁的是:A.20℃,10mL硫酸B.20℃,5mL硫酸和5C.30℃,10mL硫酸D.30℃,5mL硫酸和52.其他條件不變時只改變下列條件,一定能使反應速率加快的是:①增加反應物的物質的量②升高溫度③縮小反應容器的體積④加入生成物⑤加入MnO2A.全部B.①②⑤C.②D.②③3.同質量的鋅與鹽酸反應,欲使反應速率增大,選用的反應條件正確的組合是:①鋅粒②鋅片③鋅粉④5%的鹽酸⑤10%的鹽酸⑥15%的鹽酸⑦加熱⑧用冷水冷卻⑨不斷振蕩⑩迅速混合后靜置A.②⑥⑦⑩B.①④⑧⑩C.③⑤⑦⑨D.③⑥⑦⑨知識點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4.下列說法中有明顯錯誤的是:A.對有氣體參加的化學反應,增大壓強體系體積減小,可使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增加,因而反應速率增大B.升高溫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數增大,因而反應速率增大C.活化分子之間發生的碰撞一定為有效碰撞D.加入適宜的催化劑,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數大大增加,從而成千上萬倍地增大化學反應的速率5.如圖L2-2-3是198K時N2與H2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曲線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圖L2-2-3A.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N2+3H22NH3ΔH=-92kJ·mol-1B.a曲線是加入催化劑時的能量變化曲線C.加入催化劑,該化學反應的反應熱改變D.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加快6.將影響下列化學反應的因素(填字母)填在橫線上。(1)點燃鎂條時,H2和Cl2的混合氣體發生爆炸__________(2)黃鐵礦燃燒時粉碎成礦粒________。(3)H2O2溶液中加入MnO2很快產生氣體_____________。(4)相同條件下,鋅粒、鎂條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快慢不同________。(5)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更易霉變________。A.催化劑B.反應物本身的性質C.溫度D.固體表面積E.光照知識點三化學反應速率圖像的分析7.對于反應A(g)+B(g)=C(g),用圖像分別表示其他條件不變時,某一反應物濃度、反應持續的時間、反應溫度跟反應速率v之間的關系,其中有明顯錯誤的是:ABCD8.恒溫恒容時,NO2和N2O4之間發生反應N2O4(g)2NO2(g),如圖L2-2-5所示。圖L2-2-5(1)曲線________(填“X”或“Y”)表示NO2的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2)若升高溫度,則v(正)________,v(逆)________。(填“加快”或“減慢”)9.等質量的鐵與過量的鹽酸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進行反應,測定在不同時間t產生氫氣體積V的數據,根據數據繪制得下圖,則曲線a、b、c、d所對應的實驗組別可能是:圖L2-2-6組別c(HCl)(mol·L-1)溫度(℃)狀態125塊狀230塊狀350粉末狀430粉末狀-3-2-1 B.1-2-3-4C.3-4-2-1 D.1-2-4-310.向四個體積相同的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開始反應時,按正反應速率由大到小排列順序正確的是:甲:在500℃時,10molSO2和5molO乙:在500℃時,用V2O5作催化劑,10molSO2和5molO丙:在450℃時,8molSO2和5molO丁:在500℃時,8molSO2和5molO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丁、丙、乙、甲11.把鎂條直接投入到盛有鹽酸的敞口容器中,產生H2的速率如圖L2-2-7所示,在下列因素中,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是:圖L2-2-7①鹽酸的濃度②鎂條的表面積③溶液的溫度④Cl-的濃度A.①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③12.20℃時,將mol/LNa2S2O3溶液10mL和mol/LH2SO4溶液10mL混合,2min后溶液中明顯出現渾濁。已知溫度每升高10℃A.40sB.15sC.48sD.20s13.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X及Y時,每隔半分鐘分別測定放出氣體的體積。下列選項中正確表示實驗X及Y的結果的是:實驗所用的酸X25mLmol/LY50mLmol/L圖L2-2-8ABCD圖L2-2-914.將在空氣中久置的鋁片5.0g投入盛有500mLmol·L圖L2-2-10(1)曲線O→a段不產生氫氣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曲線a→b段產生氫氣的速率較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曲線b→c段產生氫氣的速率增加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曲線由c以后,產生氫氣的速率逐漸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15.某同學在用稀硫酸與鋅制取氫氣的實驗中,發現加入少量硫酸銅溶液可加快氫氣的生成速率。請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實驗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硫酸銅溶液可以加快氫氣生成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實驗室中現有Na2SO4、MgSO4、Ag2SO4、K2SO4等4種溶液,可與上述實驗中CuSO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4)要加快上述實驗中氣體產生的速率,還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兩種);(5)為了進一步研究硫酸銅的量對氫氣生成速率的影響,該同學設計了如下一系列的實驗。將表中所給的混合溶液分別加入到6個盛有過量Zn粒的反應瓶中,收集產生的氣體,記錄獲得相同體積的氣體所需的時間。實驗混合溶液ABCDEF4mol·L-1H2SO4/mL30V1V2V3V4V5飽和CuSO4溶液/mL05V620H2O/mLV7V8V9V10100①請完成此實驗設計,其中:V1=________,V6=______,V9=________。②該同學最后得出的結論為:當加入少量CuSO4溶液時,生成氫氣的速率會大大提高,但當加入的CuSO4溶液超過一定量時,生成氫氣的速率反而會下降。請分析氫氣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16.O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條件下,O3的濃度減少一半所需的時間(t)如下表所示。已知:O3的起始濃度為6mol·L-1。pHt/minT/℃2030123116958301581084815503126157(1)pH增大能加速O3分解,表明對O3分解起催化作用的是________。(2)在30℃、pH=條件下,O3的分解速率為________mol·L-1·min(3)據表中的遞變規律,推測O3在下列條件下分解速率依次增大的順序為________(填字母代號)。a.40℃、pH=b.10℃、pH=c.第三節化學平衡第1課時化學平衡狀態知識點一可逆反應與不可逆反應1.下列各組兩個反應互為可逆反應的是:①2H2+O2點燃,F2H2O與2H2O電解,F2H2↑+O2↑②H2SO4(濃)+2HBr=2H2O+Br2+SO2↑與Br2+SO2+2H2O=2HBr+H2SO4③2NO2=N2O4與N2O4=2NO2④2SO2+O2eq\o(=,\s\up7(催化劑),\s\do5(△))2SO3與2SO3eq\o(=,\s\up7(催化劑),\s\do5(△))2SO2+O2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模型法是化學中把微觀問題宏觀化的最常見方法,對于反應2HBr(g)H2(g)+Br2(g),下列四個圖中可以表示該反應在一定條件下為可逆反應的是:ABCD圖L2-3-13.對于可逆反應2SO2+O22SO3,在混合氣體中充入一定量的18O2,足夠長時間后,18O原子存在于:A.只存在于O2中B.只存在于O2和SO3中C.只存在于O2和SO2中D.存在于SO2、O2和SO3中知識點二化學平衡狀態4.在一定條件下,使SO2和O2在一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反應開始時,正反應速率最大,逆反應速率為零B.隨著反應的進行,正反應速率逐漸減小,最后為零C.隨著反應的進行,逆反應速率逐漸增大,最后不變D.隨著反應的進行,正反應速率逐漸減小,最后不變5.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的主要特征是:A.反應停止了B.正、逆反應的速率均為零C.正、逆反應都還在進行D.正、逆反應的速率相等6.能夠說明一個可逆反應H2(g)+I2(g)2HI(g)已達到平衡狀態的是:A.1molH—H鍵斷裂的同時有1molH—I鍵形成B.1molH—H鍵斷裂的同時有2molH—I鍵形成C.1molI—I鍵斷裂的同時有2molHI鍵形成D.1molH—H鍵斷裂的同時有1molI—I鍵形成7.下列各關系中能說明反應N2+3H22NH3已達到平衡狀態的是:A.3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8.可逆反應2HI(g)H2(g)+I2(g)在密閉容器中進行,下列能說明該反應已達到平衡狀態的是:A.容器內壓強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B.混合氣體總分子數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C.混合氣體的顏色不再改變D.c(H2)與c(I2)保持相等9.在200℃,將amolH2(g)和bmolI2(g)充入到體積為VL的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H2(g)+I2(g)2HI(g)。(1)反應剛開始時,由于c(H2)=________,c(I2)=________,而c(HI)=________,所以化學反應速率________最大,而________最小(為零)。(2)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濃度的變化趨勢為c(H2)________,c(I2)________,而c(HI)________,從而化學反應速率v正________,而v逆________。(3)當反應進行到v正與v逆________時,此可逆反應就達到了平衡,若保持外界條件不變時,反應混合物各組分的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體積分數、反應物的轉化率和產物的產率及體系的總壓強(或各組分的分壓)都將____________。10.對于反應A(g)+2B(g)C(g)ΔH<0,下述為平衡狀態標志的是________(填序號)。①單位時間內A、B生成C的分子數與C分解的分子數相等②外界條件不變時,A、B、C的濃度不隨時間變化③外界條件不變時,體系的溫度不再變化④外界條件不變時,體系的壓強不再變化⑤體系的分子總數不再變化11.一定條件下,將NO2與SO2以體積比1∶2置于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NO2(g)+SO2(g)SO3(g)+NO(g)ΔH=-kJ/mol,下列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的是:A.體系壓強保持不變B.混合氣體顏色保持不變C.SO3和NO的體積比保持不變D.每消耗1molSO3的同時生成1molNO212.在容器中進行如下反應: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濃度分別為mol/L、mol/L、mol/L,在一定條件下,當反應達到平衡時,各物質的濃度有可能是A.Z為mol/L,B.Y2為mol/L,C.X2為mol/L,D.Z為mol/L13.在某一容積為5L的密閉容器內,加入mol的CO和mol的H2O,在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加熱至高溫,發生如下反應:CO(g)+H2O(g)CO2(g)+H2(g)ΔH>0。反應中CO2圖L2-3-2(1)根據上圖數據,反應開始至達到平衡時,CO的化學反應速率為________;反應達到平衡時,c(H2)=________。(2)判斷該反應達到平衡的依據是________。①CO減少的化學反應速率和CO2減少的化學反應速率相等②CO、H2O、CO2、H2的濃度都相等③CO、H2O、CO2、H2的濃度都不再發生變化④正、逆反應速率都為零14.一定溫度下,在2L的恒容密閉容圖L2-3-3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t2時刻存在的等量關系是______________,此時反應是否達到化學平衡狀態?______(填“是”或“否”)。(3)在t3時刻v正________(填“>”、“<”或“=”)v逆,理由____________。15.反應N2(g)+3H2(g)2NH3(g)在恒溫恒容條件下進行,下列情況中,反應正向進行的是________;反應逆向進行的是________;處于平衡狀態的是________;無法判斷是否達到平衡的是________。A.單位時間內消耗2molN2,同時生成4molNH3B.單位時間內消耗3molH2,同時生成2molNH3C.單位時間內生成2molN2,同時生成6molN—H鍵D.混合氣的密度不再隨時間而改變E.容器中氣體的壓強不再隨時間而改變F.單位時間內生成2molNH3,同時又生成2molH—H鍵16.在一定溫度下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一些宏觀物理量恒定不變:a.各物質的濃度不變;b.平衡混合物中各組分的物質的量分數或質量分數不變;c.容器內氣體壓強不變;d.容器內氣體密度不變;e.容器內氣體顏色不變;f.混合氣體平均摩爾質量不變。(1)能說明反應N2(g)+3H2(g)2NH3(g)達到平衡狀態的有________;(2)能說明反應H2(g)+I2(g)2HI(g)達到平衡狀態的有________;(3)能說明反應2NO2(g)N2O4(g)達到平衡狀態的有________。17.698K時,向V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molH2(g)和2molI2(g),發生反應:H2(g)+I2(g)2HI(g)ΔH=-kJ·mol-1,測得各物質的物質的量濃度與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L2-3-4所示。圖L2-3-4請回答下列問題:(1)V=________。(2)該反應達到最大限度的時間是________,該時間內平均反應速率v(HI)=________。(3)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時,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________。第2課時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知識點一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1.可確認發生化學平衡移動的是:A.化學反應速率發生了改變B.有氣態物質參加的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后,改變壓強C.由于某一條件的改變,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D.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劑2.下圖是恒溫條件下某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隨反應時間變化的示意圖。下列敘述與示意圖不相符合的是:A.反應達到平衡時,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B.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Ⅰ后,增大反應物濃度,平衡發生移動,達到平衡狀態ⅡC.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Ⅰ后,減小反應物濃度,平衡發生移動,達到平衡狀態ⅡD.同一種反應物在平衡狀態Ⅰ和平衡狀態Ⅱ時濃度不相等知識點二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3.在一密閉容器中,反應aA(g)bB(g)達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體積增加一倍,當達到新的平衡時,B的濃度是原來的60%,則:A.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了B.物質A的轉化率減小了C.物質B的質量分數增加了D.a>b4.反應NH4HS(s)NH3(g)+H2S(g)在某一溫度下達到平衡,下列各種情況中,能使化學平衡正向移動的是:A.加入NH4HS固體B.壓強、溫度不變,充入少量氬氣C.容積、溫度一定,充入氦氣D.溫度、容積一定,充入H2S氣體5.將等物質的量的A、B、C、D四種物質混合,發生如下反應:aA+bBcC(s)+dD,當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測得A減少了nmol,B減少了eq\f(n,2)mol,C增加了eq\f(3,2)nmol,D增加了nmol,此時達到化學平衡狀態。(1)該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化學計量數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若只改變壓強,反應速率發生變化,但平衡不發生移動,該反應中各物質的聚集狀態是:A________,B________,D________。知識點三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6.對于任何一個化學平衡體系,采取以下措施,一定會使平衡發生移動的是:A.加入一種反應物B.增大體系的壓強C.升高溫度D.使用催化劑7.如圖L2-3-6所示,三個燒瓶中分別充滿NO2氣體并分別放置在盛有下列物質的燒杯(燒杯內有水)中:在(1)中加入CaO,在(2)中不加其他任何物質,在(3)中加入NH4Cl晶體,發現(1)中紅棕色變深,(3)中紅棕色變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圖L2-3-6A.2NO2N2O4是放熱反應B.NH4Cl溶于水時放出熱量C.燒瓶(1)中平衡混合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增大D.燒瓶(3)中氣體的壓強增大8.已知反應A2(g)+2B2(g)2AB2(g)ΔH<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升高溫度、使用催化劑,都會使正向反應速率增加,逆向反應速率減小B.升高溫度有利于反應速率增大,從而縮短達到平衡的時間C.達到平衡后,升高溫度或增大壓強都有利于該反應平衡正向移動D.達到平衡后,降低溫度或減小壓強都有利于該反應平衡正向移動知識點四勒夏特列原理9.下列事實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A.加入催化劑有利于合成氨的反應B.由H2(g)、I2(g)和HI(g)組成的平衡體系加壓后顏色變深C.500D.將混合氣體中的氨液化有利于合成氨反應10.有一處于平衡狀態的反應X(s)+3Y(g)2Z(g)(正反應是放熱反應)。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動,應選擇的條件是:①升高溫度②降低溫度③增大壓強④減小壓強⑤加入正催化劑⑥分離出Z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11.將等物質的量的X、Y氣體充入某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如下反應并達到平衡:X(g)+3Y(g)2Z(g)ΔH<0。當改變某個條件并維持新條件直至新的平衡時,下表中關于新平衡與原平衡的比較正確的是()改變條件新平衡與原平衡的比較A升高溫度X的轉化率變小B增大壓強X的濃度變小C充入一定量YY的轉化率增大D使用適當的催化劑X的體積分數變小12.一定溫度下,在密閉容器中發生如下反應:N2O4(g)2NO2(g)ΔH>0,反應達到平衡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若縮小容器的體積,則容器中氣體的顏色先變深后又變淺,且比原平衡顏色深B.若壓強不變,向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N2O4,再次達到平衡時各種物質的百分含量不變C.若體積不變,向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N2O4,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再次平衡時N2O4的轉化率將降低D.若體積不變,升高溫度,再次平衡時體系顏色加深13.某溫度下,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aX(g)bY(g)+cZ(g),達到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的容積壓縮到原來容積的一半,當達到新平衡時,物質Y和Z的濃度均是原來的倍。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可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a>b+cB.壓縮容器的容積時,v正增大,v逆減小C.達到新平衡時,物質X的轉化率減小D.達至新平衡時,混合物中Z的質量分數增大14.合成氨所需的氫氣可用煤和水作原料制取,其中一步的反應為CO(g)+H2O(g)eq\o(,\s\up7(催化劑))CO2(g)+H2(g)ΔH<0,反應達到平衡后,為了提高CO的轉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確的是:A.增大壓強B.降低溫度C.增大CO的濃度 D.更換催化劑15.某密閉容器中發生如下反應:X(g)+3Y(g)2Z(g)ΔH<0。如圖L2-3-7表示該反應的速率(v)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t2、t3、t5時刻外界條件有所改變,但都沒有改變各物質的初始加入量。圖L2-3-7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t2時加入了催化劑B.t3時降低了溫度C.t5時增大了壓強D.t4~t5時間內轉化率最低16.在水溶液中橙色的Cr2Oeq\o\al(2-,7)與黃色的CrOeq\o\al(2-,4)有下列平衡關系:Cr2Oeq\o\al(2-,7)+H2O2CrOeq\o\al(2-,4)+2H+,重鉻酸鉀(K2Cr2O7)溶于水配成的稀溶液是橙黃色的。(1)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溶液呈________色。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已加入NaOH溶液的(1)溶液中再加入過量稀硫酸,則溶液呈________色,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已知BaCrO4為黃色沉淀),則平衡____________(填“向左移動”或“向右移動”),溶液顏色將________________。17.在一個體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高溫下發生反應:Fe(s)+CO2(g)FeO(s)+CO(g)。其中CO2、CO的物質的量(mol)隨時間(min)圖L2-3-8(1)反應在1min時第一次達到平衡狀態,固體的質量增加了3.2g。用CO2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v(CO2(2)反應進行至2min時,若只改變溫度,曲線發生的變化如圖所示,3min時再次達到平衡,則ΔH________0(填“>”、“<”或“=”)。(3)5min時再充入一定量的CO(g),平衡發生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填寫編號)。a.v正先增大后減小b.v正先減小后增大c.v逆先增大后減小d.v逆先減小后增大表示n(CO2)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填寫圖中曲線的字母編號)。(4)請用固態物質的有關物理量來說明該反應已經達到化學平衡狀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課時化學平衡常數知識點一化學平衡常數1.關于化學平衡常數的敘述正確的是:A.化學平衡常數表示反應進行的程度,與溫度無關B.兩種物質反應,不管怎樣書寫化學方程式,平衡常數均不變C.化學平衡常數等于某一時刻生成物濃度冪之積與反應物濃度冪之積的比值D.溫度一定,對于給定的化學反應,正逆反應的平衡常數互為倒數2.在某溫度下,可逆反應mA(g)+nB(g)pC(g)+qD(g)的平衡常數為K,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K越大,達到平衡時,反應進行的程度越大B.K越小,達到平衡時,反應物的轉化率越大C.K隨反應物濃度的改變而改變D.K隨溫度和壓強的改變而改變3.已知在450℃時,反應H2(g)+I2(g)2HI(g)的化學平衡常數為50,由此推斷出在450℃時,反應2HI(g)H2(g)+I2(g)A.50B.C.100 D.無法確定知識點二化學平衡的有關計算4.在溫度和壓強不變時,1LNO2高溫分解[2NO2(g)2NO(g)+O2(g)],達到平衡時體積變為1.3L,這時NOA.40%B.20%C.60%D.5%5.某溫度下,向容積為2L的密閉反應器中充入molSO3,當反應器中的氣體壓強不再變化時,測得SO3的轉化率為20%,則該溫度下反應2SO2(g)+O2(g)2SO3(g)的平衡常數為A.×103B.×103C.×102D.×1026.已知Fe(s)+CO2(g)FeO(s)+CO(g)ΔH=akJ/mol,平衡常數為K;測得在不同溫度下,K值如下:溫度/℃500700900K(1)若500℃時進行上述反應,CO2起始濃度為2(2)方程式中的a____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700℃上述反應達到平衡,要使得該平衡向右移動,其他條件不變時,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序號A.縮小反應器體積B.通入CO2C.升高溫度到900℃D.知識點三化學平衡圖像分析7.反應2X(g)+Y(g)2Z(g)在不同溫度下(T1和T2)產物Z的物質的量n(Z)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L2-3-9所示。圖L2-3-9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T1<T2,正反應是放熱反應B.T1>T2,正反應是吸熱反應C.T1>T2,逆反應是吸熱反應D.T1<T2,逆反應是放熱反應8.在溫度相同,壓強分別為p1和p2的條件下,A(g)+2B(g)nC(g)的反應體系中,C的百分含量(c%)與時間t的曲線如圖L2-3-10所示。下面結論正確的是:圖L2-3-10A.p1>p2,n<3B.p1<p2,n>3C.p1>p2,n>3D.p1<p2,n<39.圖L2-3-11表示反應:A(g)+B(g)nC(g)ΔH<0在不同條件下反應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和反應過程所需時間的關系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圖L2-3-11A.a表示有催化劑,b表示無催化劑B.若其他條件相同,a比b的溫度高C.反應由逆反應開始D.a→b采用的是加壓10.對于可逆反應:C(s)+CO2(g)2CO(g),在一定溫度下其平衡常數為K。下列條件的變化中,能使K值發生變化的是:A.將C(s)的表面積增大B.增大體系的壓強C.升高體系的溫度D.使用合適的催化劑11.I2在KI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aq)Ieq\o\al(-,3)(aq)。測得不同溫度下該反應的平衡常數如下表:t/℃515253550K110084168053340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I2(aq)+I-(aq)Ieq\o\al(-,3)(aq)的ΔH>0B.利用該反應可以除去硫粉中少量的碘單質C.在上述平衡體系中加入苯,平衡不移動D.25℃時,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I固體,平衡常數K12.在25物質XYZ初始濃度/mol·L-10平衡濃度/mol·L-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反應達到平衡時,X的轉化率為50%B.反應可表示為X(g)+3Y(g)2Z(g),其平衡常數為1600C.增大壓強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動,平衡常數增大D.改變溫度可以改變此反應的平衡常數13.高溫下,某反應達到平衡,平衡常數K=eq\f(c(CO)·c(H2O),c(CO2)·c(H2))。恒容時,溫度升高,H2濃度減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反應的焓變為正值B.恒溫恒容下,增大壓強,H2濃度一定減小C.升高溫度,逆反應速率減小D.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g)+H2O(g)eq\o(,\s\up7(催化劑),\s\do5(高溫))CO2(g)+H2(g)14.如圖L2-3-12所示是溫度和壓強對X+Y2Z反應影響的示意圖。圖中橫坐標表示溫度,縱坐標表示平衡混合氣體Z的體積分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圖L2-3-12A.上述可逆反應的逆反應為吸熱反應B.X、Y、Z均為氣態C.X和Y中只有一種為氣態,Z為氣態D.上述反應的ΔH<015.298K時,各反應的平衡常數如下:①N2(g)+O2(g)2NO(g)K=1×10-30;②2H2(g)+O2(g)2H2O(g)K=2×1081;③2CO2(g)2CO(g)+O2(g)K=4×10-92,則常溫下,NO、H2O、CO2這三種化合物分解放氧的傾向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無法判斷16.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氣發生如下反應:2SO2(g)+O2(g)2SO3(g)ΔH<0。(1)寫出該反應化學平衡常數的表達式: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降低溫度,該反應K值________,二氧化硫的轉化率________,化學反應速率________(以上均填“增大”“減小”或“不變”)。17.一定溫度下,向1L密閉容器中加入1molHI(g),發生反應2HI(g)H2(g)+I2(g),H2圖L2-3-13(1)0~2min內的平均反應速率v(HI)=____________。該溫度下,H2(g)+I2(g)2HI(g)的平衡常數K=____________。(2)相同溫度下,若開始加入HI(g)的物質的量是原來的2倍,則________是原來的2倍。A.平衡常數B.HI的平衡濃度C.達到平衡的時間D.平衡時H2的體積分數18.一定溫度下的密閉容器中存在如下反應:2SO2(g)+O2(g)eq\o(,\s\up7(催化劑),\s\do5(△))2SO3(g)。已知c始(SO2)=mol·L-1,c始(O2)=1mol·L-1,經測定該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K≈19,試判斷:(1)當SO2轉化率為50%時,該反應是否達到平衡?若未達到平衡,向哪個方向進行?(2)達到平衡時,SO2的轉化率應為多少?第四節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知識點一自發過程和自發反應1.“熵”表示體系的混亂度,它的符號是“S”。下列變化中,ΔS<0的是:A.3Fe(s)+4H2O(g)=Fe3O4(s)+4H2(g)B.2NO2(g)=N2O4(l)C.2IBr(l)=I2(s)+Br2(g)D.(NH4)2CO3(s)=2NH3(g)+CO2(g)+H2O(g)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焓變是一個反應能否自發進行的相關因素,多數放熱反應能自發進行B.自發進行的反應一定能迅速進行C.在同一條件下不同物質的熵值,其體系的混亂程度越大,熵值越大D.一個反應能否自發進行,由焓變和熵變共同決定3.關于下列過程熵變的判斷不正確的是:A.溶解少量食鹽于水中,ΔS>0B.純碳和氧氣反應生成CO(g),ΔS>0C.H2O(g)變成液態水,ΔS>0D.CaCO3(s)加熱分解為CaO和CO2(g),ΔS>04.有下列化學反應:①白磷自燃、②氯化氫分解、③煤燃燒、④鈉與水反應、⑤酸堿中和反應,其中屬于常溫下能自發進行的化學反應(簡稱自發反應)是________,屬于放熱反應的是________。知識點二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據5.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體系有序性越高,熵值就越低B.自發過程可以導致體系的熵增大C.吸熱反應不可以自發進行D.同種物質氣態時熵值最大6.對于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溫度、壓強一定時,放熱的熵減小的反應一定能自發進行B.溫度、壓強一定時,焓因素和熵因素共同決定一個化學反應的方向C.反應焓變是決定反應能否進行的惟一因素D.固體的溶解過程與熵變無關7.下列關于焓變與反應方向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化學反應的焓變與其反應的方向無關B.化學反應的焓變直接決定了反應的方向C.反應焓變為正值時不利于反應自發進行D.焓變為負值的反應都能自發進行8.實驗證明,多數能自發進行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對此說法的理解正確的是:A.所有的放熱反應都是自發進行的B.所有的自發反應都是放熱的C.焓變是影響反應是否具有自發性的一個重要因素D.焓變是決定反應是否具有自發性的惟一判據9.25℃、×105Pa時,反應2N2O5(g)=4NO2(g)+O2(g)ΔH=+kJ·mol-1A.是吸熱反應B.是放熱反應C.是熵減小的反應D.熵增大效應大于能量效應10.金屬錫的冶煉常用焦炭作還原劑:SnO2(s)+2C(s)=Sn(s)+2CO(g),反應過程中能量的變化如圖L2-4-1所示。下列有關該反應的ΔH、ΔS的說法中正確的是:圖L2-4-1A.ΔH<0ΔS<0B.ΔH>0ΔS<0C.ΔH<0ΔS>0D.ΔH>0ΔS>011.分析下列反應在任何溫度下均能自發進行的是:A.2N2(g)+O2(g)=2N2O(g)ΔH=+163kJ·mol-1B.Ag(s)+eq\f(1,2)Cl2(g)=AgCl(s)ΔH=-127kJ·mol-1C.HgO(s)=Hg(l)+eq\f(1,2)O2(g)ΔH=+91kJ·mol-1D.H2O2(l)=eq\f(1,2)O2(g)+H2O(l)ΔH=-98kJ·mol-112.下列反應為吸熱反應且能自發進行的是:A.4Fe(OH)2(s)+2H2O(l)+O2(g)=4Fe(OH)3(s)B.NH4HCO3(s)+CH3COOH(aq)=CO2(g)+CH3COONH4(aq)+H2O(l)C.2H2(g)+O2(g)=2H2O(l)D.2Al(s)+Fe2O3(s)=Al2O3(s)+2Fe(s)13.已知反應2CO(g)=2C(s)+O2(g)的ΔH為正值,ΔS為負值。設ΔH和ΔS不隨溫度而變,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低溫下能自發進行B.高溫下能自發進行C.低溫下不能自發進行,高溫下能自發進行D.任何溫度下都不能自發進行1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ΔH<0,ΔS>0的反應在溫度低時不能自發進行B.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可以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數C.因為焓變和熵變都與反應的自發性有關,因此焓變或熵變均可以單獨作為反應自發性的判據D.NH4HCO3(g)=NH3(g)+H2O(g)+CO2(g)ΔH=+kJ/mol能自發進行,原因是體系有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加的方向轉變的傾向15.某反應A+B=C+D在低溫下不能自發進行,在高溫下能自發進行,對該反應過程ΔH、ΔS的判斷正確的是:A.ΔH<0ΔS>0B.ΔH>0ΔS>0C.ΔH<0ΔS<0D.ΔH>0ΔS<016.某化學反應其ΔH=-122kJ·mol-1,ΔS=231J·mol-1·K-1,則此反應在下列哪種情況下可自發進行:A.在任何溫度下都能自發進行B.在任何溫度下都不能自發進行C.僅在高溫下自發進行D.僅在低溫下自發進行17.已知在等溫等壓條件下,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據為:ΔH-TΔS<0反應能自發進行ΔH-TΔS=0反應達平衡狀態ΔH-TΔS>0反應不能自發進行(其中ΔH為焓變,ΔS為熵變,T為熱力學溫度,單位為K)設反應A(s)=D(g)+E(g)ΔH-TΔS=(-4500+11T)J·mol-1,要防止反應發生,溫度必須:A.高于409KB.低于136KC.高于136K而低于409KD.低于409K18.已知,一個可逆反應,若正反應為自發過程,則其逆反應為非自發過程,反之,亦然。(1)已知2CO(g)CO2(g)+C(s),T=980K時ΔH-TΔS=0。當體系溫度低于980K時,估計ΔH-TΔS____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當體系溫度高于980K時,估計ΔH-TΔS________0。(2)電子工業中清洗硅片上的SiO2(s)的反應為SiO2(s)+4HF(g)=SiF4(g)+2H2O(g)ΔHK)=-kJ·mol-1ΔSK)=-J·mol-1·K-1,設ΔH和ΔS不隨溫度而變化,則此反應自發進行的溫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某化學科研小組研究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改變某一條件對反應aA(g)+bB(g)cC(g)表示的化學平衡的影響,得到如下圖像(圖中p表示壓強,T表示溫度,n表示物質的量,α表示轉化率,φ表示體積分數)。圖L2-4-2分析圖像,回答下列問題:(1)在圖像反應Ⅰ中,若p1>p2,則此正反應為________(填“放熱”或“吸熱”)的反應,也是一個氣體分子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減小”或“增大”)的反應,由此判斷,此反應自發進行,必須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圖像反應Ⅱ中,T1________T2(填“>”、“<”或“=”),該反應的正反應為________(填“放熱”或“吸熱”)的反應。(3)在圖像反應Ⅲ中,若T1>T2,則該反應能否自發進行?__________。參考答案第二章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第一節化學反應速率1.C2.A3.A[解析]①根據化學計量數知,A的濃度減少mol/L,故v(A)=mol/(L·min);②B、C、D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3∶2∶1,故其反應速率之比為3∶2∶1;③中是2min內的平均反應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④用B表示的反應速率逐漸減小,用C表示的值也逐漸減小。4.C[解析]v=eq\f(Δc,Δt)=eq\f(Δn,V×Δt)=eq\f(8mol-mol,2L×2s)=mol·L-1·s-1。5.C[解析]鋁與稀硫酸的反應方程式為2Al+3H2SO4=Al2(SO4)3+3H2↑,在溶液體積不變的情況下,硫酸的濃度減少了mol·L-1,則硫酸鋁的濃度增加eq\f(1,3)×mol·L-1=mol·L-1,所以10s內生成硫酸鋁的平均反應速率是eq\fmol·L-1,10s)×60s·min-1=mol·L-1·min-1。6.D[解析]以“A”為基準物質,“min”為時間單位表示反應速率,則有:A項,v(A)=mol/(L·min);B項,v(A)=eq\f(1,3)v(B)=eq\f(1,3)×mol/(L·min)=mol/(L·min);C項,v(A)=eq\f(1,2)v(C)=eq\f(1,2)×mol/(L·min)=mol/(L·min);D項,v(A)=mol/(L·s)×60s/min=mol/(L·min)。7.A[解析]5min末時,v(W)=mol÷(2L×5min)=mol/(L·min),利用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可知n=1。8.D[解析]根據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只有D正確。9.D[解析]由題意知N2的反應速率為eq\fmol·L-1,2min)=mol·(L·min)-1,根據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可得D選項正確。要注意的是A項中的單位是mol·(L·s)-1,故不正確。10.C[解析]化學反應中,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對應物質的化學計量數之比。v(O2)=mol·L-1·s-1,則v(SO3)=2v(O2)=mol·L-1·s-1,根據反應速率計算式:Δt=eq\f(Δc(SO3),v(SO3))=eq\fmol·L-1,mol·L-1·s-1)=5s。11.D[解析]v(B)=eq\f(1,3)v(A)=eq\f(1,3)×mol·L-1·s-1=mol·L-1·s-1,Δc(B)=v(B)·Δt=mol·L-1·s-1×10s=mol·L-1,Δn(B)=Δc(B)·V=mol·L-1×2L=mol,故反應進行到10s時容器內的B的物質的量為4mol-mol=mol。12.D[解析]Δc(NH3)=eq\fg,17g·mol-1×2L)=mol/L,v(NH3)=eq\f(Δc(NH3),Δt)=mol/(L·min),v(H2)=eq\f(3,2)v(NH3)=mol/(L·min),v(N2)=eq\f(1,2)v(NH3)=mol/(L·min),綜上分析只有D正確。13.B[解析]由同一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結合C的濃度改變可知從反應開始至2s時,用物質A表示該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v(A)=mol·L-1÷2s=mol·L-1·s-1,①敘述正確;v(B)=mol·L-1÷2s=mol·L-1·s-1,②敘述錯誤;2s時,A、B的轉化率相等,均等于mol/L×2L)÷2mol=40%,③敘述正確;2s時,物質B的濃度c(B)=mol÷2L=mol/L,④敘述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14.B[解析]v(C)=eq\fmol,5L×30s)=mol·L-1·s-1,根據速率之比等于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化學計量數之比,可知A的速率也是mol·L-1·s-1,A項錯;由于C的物質的量增加mol,所以D的物質的量增加了mol×eq\f(6,4)=mol,B項正確;A的物質的量一定減少了mol,D項錯;A、B、C、D的物質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化學計量數之比,C項錯。15.C[解析]由圖可知,由0~10s,n(X)由mol減少到mol,n(Y)由mol減少到mol,n(Z)由0增加到mol,故v(Z)=mol÷2L÷10s=mol·L-1·s-1,A項錯;反應開始到10s時,X的物質的量濃度減少eq\f-,2)=(mol·L-1),B項錯;Y的轉化率為=eq\fmol-mol,mol)×100%=%,C項正確;相同時間內X、Y、Z的物質的量的變化值之比為mol∶mol∶mol=1∶1∶2,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X(g)+Y(g)2Z(g),D項錯。16.(1)2A=4B+C(2)(3)×10-4[解析](1)反應中A的濃度減少,B、C濃度增大,因此A為反應物,B、C為產物。在200~800s,Δc(A)∶Δc(B)∶Δc(C)=2∶4∶1,因此反應為2A=4B+C。(2)200~800s內,v(A)=mol/L/600s)×60s·min-1=mol/(L·min)。(3)400~800s內,v(C)=-mol/L/400s=×10-4mol/(L·s)。17.(1)mol/L(2)mol/(L·min)(3)%(4)6∶5[解析]結合反應式可知,5min時生成3molC,必定消耗1molA,2molB,同時生成2molD,因此5min末A的物質的量濃度c(A)=(4mol-1mol)÷2L=mol/L;5min內,v(D)=2mol÷(2L×5min)=mol/(L·min);物質B的轉化率2mol÷6mol×100%=%;依據阿伏加德羅定律可知,同溫、同容條件下,容器內壓強與氣體物質的量成正比,反應前氣體物質的量為10mol,由“差量法”反應后氣體物質的量總和為12mol,因此反應后容器中的總壓強與反應前容器中的總壓強之比為12∶10=6∶5。第二節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第1課時濃渡和壓強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1.C[解析]增大壓強分子總數不變、活化分子百分數也未變,但因導致容器體積縮小,必引起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增加,因此有效碰撞次數增多,則反應速率加快,故正確答案為C。2.B[解析]增大壓強和加入反應物,只能增大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A、D項錯誤;有效碰撞是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的碰撞,C項錯誤。3.C[解析]加入NaCl溶液后稀釋了鹽酸,使c(H+)減小反應速率變慢,A項錯誤;改用濃硫酸后發生質的變化,因發生鈍化不產生氫氣,B項錯誤;增加草酸的濃度,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速率加快,C項正確;C為固體,增加C的量對各物質濃度改變均無影響,因此反應速率不會改變,D項錯誤。4.D[解析]增大濃度加快反應速率,而增加反應物用量不等于增大反應物濃度。D項加入KMnO4晶體后,KMnO4晶體被溶解,溶液的濃度一定比原KMnO4溶液濃度大。5.B[解析]mol·L-1的硫酸為濃硫酸,常溫下,遇鐵發生鈍化;2mol·L-1的硫酸中c(H+)=4mol·L-1,濃度最大,反應最快。6.B[解析]CaCl2是反應中的生成物,其濃度增大,不能增大反應速率;加入mol·L-1的鹽酸可使1mol·L-1的鹽酸濃度增大,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加入mol·L-1的鹽酸可使1mol·L-1的鹽酸濃度減小,減慢化學反應速率;加水相當于稀釋,使鹽酸的濃度減小,從而使反應速率減慢。7.B[解析]A項中Fe是固體,其量的增加不改變濃度,反應速率幾乎不變;B項為增大壓強,c(H2O)、c(H2)增大,反應速率增大;C項為體積不變充入不反應氣體,壓強增大,但c(H2O)、c(H2)未變,對反應速率無影響;D項壓強不變,體積增大,c(H2O)、c(H2)減小,反應速率減小。8.B[解析]對于有氣體參加的反應,增大壓強,反應速率加快。9.C[解析]若A為非氣態,則增加A的量,反應速率不變,A項錯誤;保持反應容器體積不變,充入N2(不參與反應)使體系壓強增大但反應物的濃度不變,反應速率不變,B項錯誤;將反應容器的體積縮小一半,反應物濃度增大,反應速率加快,C項正確;充入不反應的惰性氣體使容器體積變大反應物濃度較小,反應速率減慢,D項錯誤。10.加快加快不變減慢減慢[解析]對于有氣體參加的反應,壓強的增大必須引起濃度的增大才能加快反應速率,故A、B使反應速率加快,C對反應速率無影響,D、E均使體積增大而引起濃度減小,反應速率變慢。11.A[解析]要想說明反應物本身的性質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決定性因素,則該實驗事實應區別在反應物本身而不是外界因素,如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其中選項B、D為濃度不同所致,選項C為反應條件不同所致,只有選項A是因濃硝酸與濃鹽酸本身性質不同所致。12.C[解析]鋅與硫酸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Zn+2H+=Zn2++H2↑,要減緩反應速率又不影響生成氫氣的量,就是要降低H+的濃度而不改變H+的物質的量。加入碳酸鈉固體消耗了H+;加入鹽酸溶液增加了H+;加入硫酸鉀溶液既不改變H+的物質的量,又稀釋了硫酸溶液,其效果與加入水相同;加少量鋅不影響反應速率也不改變H2產生的量。13.C[解析]A項中化學反應速率由反應物本身性質決定,Fe、Mg性質不同,反應速率不同;B項中大理石實質上與H+反應,鹽酸中c(H+)=mol·L-1,硫酸中c(H+)=mol·L-1,所以速率不相同;D項中加入NaCl溶液,因為反應實質是Zn+2H+=Zn2++H2↑,H+濃度減小,故速率減小。14.D[解析]反應進行到4min時,消耗SO2為2mol-mol=mol,即平均每分鐘消耗molSO2。注意別認為反應進行到2min時,消耗SO2為mol,故剩余SO2為mol,因而錯選B。實際上,這是忽略了隱含條件,即化學反應速率為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率,且隨反應的進行,SO2的濃度變小,故反應速率先快后慢,則在前2min內消耗的SO2會多于mol,故此時剩余的SO2會小于mol。15.B[解析]HCl的物質的量相同,石灰石足量,因此反應產生的氣體量相同,即最終兩個實驗產生CO2體積相同,圖象應終點相同,但由于Ⅱ中用粉末狀固體,接觸面積大,整個過程中反應速率大于Ⅰ,故B選項正確。16.(1)33s28s16s(2)反應物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3)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解析]①②③中最終溶液體積一樣,而Na2S2O3的量③>②>①,所以c(Na2S2O3)是③>②>①,反應速率(v),③>②>①,反應時間:③<②<①。17.②酸式滴定管③⑤反應起始和終了時的時間⑥將量筒緩緩向下移動至乙與丙中液體在同一水平面上(1)兩手掌緊貼錐形瓶外壁一會兒,如觀察到廣口瓶中右導管內上升一段水柱表明裝置不漏氣(2)B(3)VL/mol(4)兩種酸溶液的氫離子濃度不同[解析]②要量取mL鹽酸和醋酸需較精確的酸式滴定管。③要使H+完全反應,鎂帶的質量至少為eq\f×24,2)g=0.12g。⑤反應過程中要記錄反應完成所需要的時間,從而比較反應速率。⑥讀數時要保持左右氣體壓強相等,以減小誤差。檢驗裝置氣密性時微熱甲,觀察乙中右導管內液體變化情況;本實驗中產生的氣體大約是112mL,所以選擇200mL的量筒。實驗室條件下的氣體摩爾體積Vm=eq\f(\f(V,1000)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