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中國對外貿易的體制與戰略_第1頁
第二講 中國對外貿易的體制與戰略_第2頁
第二講 中國對外貿易的體制與戰略_第3頁
第二講 中國對外貿易的體制與戰略_第4頁
第二講 中國對外貿易的體制與戰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中國對外貿易的體制與戰略錢學鋒教授、博導中國的經濟體制與改革中國的貿易發展戰略中國的外貿體制與改革中國的經濟體制與改革集中計劃經濟體制--新民主主義經濟(1949-1953)--蘇聯式的集中計劃經濟體制(1953-1958)中國改革問題的提出--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信息成本與激勵相容)--孫冶方: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顧準:讓市場力量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陳云:三為主、三為輔(工商經營、生產計劃、統一市場)--毛澤東:權力過分集中于中央(論十大關系)中國的經濟體制與改革行政性分權(1958-1978)--體制下放的方針:對地方政府放權讓利--體制下放的實施:計劃管理權、企業管轄權、物資分配權、基建審批權、投資管理權、信貸管理權、財稅權、勞動管理權--體制下放的后果:放--亂--收--死--行政分權的經濟分析

--張五常:縣際競爭

--區別兩種分權:經濟分權和行政分權

--吳敬璉:政企不分、地方保護中國的經濟體制與改革增量改革(1979-1993)--從“兩個凡是”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濟體制改革的兩種思路

--擴大國企自主權(馬洪、蔣一葦、董輔礽)

--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薛暮橋、杜潤生、于光遠)--從“體制內”轉向“體制外”(科爾奈的轉軌戰略)

--允許民營企業成長

--建立經濟特區,對接國際市場

--建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區,實行“地區推進”--雙軌制及其弊端科爾奈的兩種轉軌戰略戰略A(私有部門的有機發展戰略)戰略B(加速私有化戰略)1、最重要的任務在于創造保護私有產權、自由進入等有利條件,使私有部門得以自下而上地成長起來;2、以出售為基本手段,將大多數國家擁有的公司私有化;3、反對以任何形式無償分配國有資產;4、必須優先考慮能夠產生有核心所有者的企業出售方案;5、必須硬化對企業的預算約束,以維持金融秩序,確保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1、最重要的任務是盡快消滅國家所有制;2、私有化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認股權證等形式的無償分配;3、偏好于形成分散的所有權結構,以便使“人民資本主義”得到發展;4、支持私有企業的發展和提升私有部門的地位,但并不予以強調;5、認為只要實現私有化,硬預算約束就會自動產生。典型國家:匈牙利、波蘭,1998年的勞動生產率較1989年提高36%和29%。典型國家:俄羅斯,1998年的勞動生產率較1989年下降33%。中國的經濟體制與改革“整體推進”(1994-)--全面改革的初步嘗試(1984-1986)

--十二屆三中全會:“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的步伐”,“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從“價、稅、財配套改革”到“企業改革”--十四屆三中全會開辟改革整體推進的新局面(1993)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

--財稅、金融、外匯、企業和社會保障等重點方面的改革--改革逐漸步入深水區(2006-)

--鄧聿文:胡溫的政治遺產中國的貿易發展戰略發展中國家對外經濟關系的基本類型兩個基本發展模式:東亞模式與拉美模式----ExportLedIndustrialisationandGrowth:Korea’sEconomicMiracle----TheEndofImportSubstitutionIndustrializationinLatinAmerica中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出口市場多元化與企業生產率:中國經驗發展中國家對外經濟關系的基本類型如何劃分對外經濟關系的類型多指標法

1987年世界銀行的指標包括:(1)有效保護率。有效保護率越高,對進口替代的偏向越大;(2)數量限制。進口中數量限制越大,則內向型程度越高;(3)對出口貿易的獎勵措施;(4)匯率定值高估的程度。對1963—1985年41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料,根據各國經濟發展的實績,世界銀行按貿易戰略的性質將這些被考察的國家劃分為“堅定的外向型”、“一般的外向型”、“一般的內向型”以及“堅定的內向型”四類。該方法資料翔實,但在臨界點的判斷上多少有些武斷。如何劃分對外經濟關系的類型單指標法1、Agarwala(1983)將關稅、數量限制和匯率高估等因素綜合成一個“扭曲指數”,其值越低說明出口偏向越強。它忽視了那些非數量化的因素,同時將不同指標加權在一起的權數是任意給定的。2、Krueger(1978)創造了可進口和可出口相對加權價格(國內價格比國際價格)之比的偏向指數,該指數等于1代表貿易中性,大于1代表進口替代的內向型,小于1代表出口導向的外向型。該指數通過對比可進出口品的國內價格相對國際價格的扭曲程度來決定貿易偏向,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大量細致的產品價格信息。世界銀行的分類1987年,世界銀行集中1963-1985年41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料,根據各國經濟發展的實績,世界銀行按貿易戰略的性質將這些被考察的國家劃分為“堅定的外向型”、“一般的外向型”、“一般的內向型”以及“堅定的內向型”四類。堅定的外向型戰略是指經濟全面開放,不存在對貿易的控制,或者控制的程度很低。對進出口貿易不采用或很少采用發放許可證等直接控制的辦法來管理。在匯率政策上則是維持一定比例的合適匯率,以使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的實際匯率大體相等,而不偏向于哪一方面。典型的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和韓國。世界銀行的分類一般的外向型戰略是指經濟相對開放,總體上保持偏向性,鼓勵生產面向國內而不是面向出口,鼓勵為內銷的生產而不鼓勵為出口的生產。但是,對本國市場的平均實際保護率相對較低,實際保護的范圍也相對較小,對貿易采用有限度的許可證等直接控制的辦法。雖然對出口貿易有某些直接鼓勵,但這并不抵消對進口的保護。在匯率方面,對進口貿易的實際匯率略高于對出口貿易的匯率,但差別較小。典型的國家有巴西、智利、馬來西亞、泰國等。一般內向型戰略的鼓勵機制在總體上明顯有利于為國內市場的生產,對本國市場的平均實際保護率較高,實際保護的范圍也較大,對貿易廣泛采取許可證等直接控制的方法。雖然對出口可能給予一些直接鼓勵,但對進口有明顯的保護傾向。在匯率方面,匯率定值顯然過高。典型的國家包括墨西哥、印尼、菲律賓、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

世界銀行的分類堅定的內向型戰略指的是經濟上閉關自守,在總體上明顯對國內市場的生產極為有利。對本國市場的平均實際保護率很高,實際保護的范圍也較寬。對貿易普遍實行許可證等直接控制的方法。對匯率的定值高出實際匯率很多。典型的國家包括阿根廷、秘魯、印度、孟加拉國等。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越是外向性,其經濟發展的實績就越好。但世界銀行也承認,“在原則上,內向型戰略和外向型戰略的區別是簡單明了的,就是比較對為內銷生產和為外銷生產所給予的實際保護。但在實踐中這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貿易戰略包括許多同時實行的政策,而且有關的數據資料非常有限。”不同類型的經濟實績

1963-731974-851986-92堅定外向型實際GDP9.58.07.5TFP-2.63.8一般外向型實際GDP7.64.34.8TFP-0.92.4一般內向型實際GDP6.84.42.4TFP-1.30.3堅定內向型

實際GDP4.12.32.5TFP--0.10.3發展中國家對外經濟關系的基本類型從貿易獎勵制度是否中性的理念出發,有經濟學家把貿易戰略大體分為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兩種基本類型,并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了極端出口促進戰略、溫和進口替代戰略、平衡戰略等。大致可以認為,出口導向型等同于堅定的外向型,溫和進口替代型等同于一般外向型,進口替代戰略合并了一般內向和堅定內向兩種類型,而平衡戰略則是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發展模式。

進口替代戰略所謂進口替代是指通過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發展國內工業生產,面向國內市場,以本國的工業制成品替代同類進口商品,以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實行這種戰略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必須有獨立自主的經濟,并對本國經濟實行保護性管理;(2)本國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和經濟規模;(3)國內市場應具有相當規模;(4)某些部門和產業在世界上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5)要有一定的資源。世界上一些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印度等在經濟發展中更多地是采用了進口替代戰略。出口導向戰略所謂出口導向是指通過放寬各種貿易限制的進出口措施,大力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出口加工制成品,以本國的工業制成品替代初級產品出口。實行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不僅取決于本國的條件,還要根據國際環境的具體情況而定。國內條件包括:(1)國內經濟結構和生產活動的多樣化;(2)擁有先進或較先進的生產技術、科研及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能力、較先進的生產工藝;(3)國家實行鼓勵出口的政策,包括關稅、稅收、匯率、信貸等等一系列政策對出口產業的扶持;(4)與國際市場的密切聯系,包括對國際市場信息搜索和分析加工能力,本國貨幣與國際流通貨幣可兌換程度等等。外部條件包括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的發展狀況,國際市場的需求狀況,主要出口競爭對手的狀況,以及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政策等等。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臺灣省和韓國是成功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的典范。平衡型戰略平衡型戰略是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發展戰略。它融合了出口導向與進口替代戰略的要素,對內銷和外銷均無激勵,主要通過實際匯率貶值來促進進口替代和出口的適度擴張。事實上,純粹的進口替代或出口導向戰略在國際貿易實踐中是極為罕見的,最多不過是某一種戰略占主導地位而已,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混合狀態”和平衡性。平衡型貿易發展戰略企圖兼顧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兩個方面。一方面要保護幼稚的民族工業特別是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對該產業的進口商品設置較高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免遭受來自國外商品的競爭,使其逐步成長壯大,最終實現工業化目標;另一方面,試圖促進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增加創匯,并由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發展中國家對外經濟關系的基本類型東亞模式與拉美模式ExportLedIndustrialisationandGrowth:Korea’sEconomicMiracleTheEndofImportSubstitutionIndustrializationinLatinAmerica中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極端的進口替代(1979年以前)進口替代戰略(1979-1986)政府干預下的出口導向戰略(1987-1993)全面的出口導向戰略(1994-2001)走向全面開放(2001-)--中國的出口導向戰略是否可持續?出口市場多元化與企業生產率:中國經驗出口市場多元化是一項好的戰略嗎?中國的外貿體制與改革新中國外貿管理體制的確立計劃經濟下的對外貿易體制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階段和特征WTO背景下的貿易體制改革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中國外貿管理體制的確立統制貿易體制(1949-1953)的內容--建立由中央政府集中管制的外貿行政管理體系;--對私營進出口企業進行限制;逐步禁止私營進出口商使用外匯的權限取消進口貨物的自由市場,私營企業僅限于代理進口出口實行統購統銷,限制私營出口企業的貨源--制定和實施全國統一的外貿管理制度;--按商品經營分工不同設立國營專業外貿公司。建立統制貿易體制的原因中國的外貿體制與改革新中國外貿管理體制的確立計劃經濟下的對外貿易體制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階段和特征WTO背景下的貿易體制改革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計劃經濟時期外貿體制的內容在對外經營體制方面,實行國家外貿公司統一經營;在對內經營體制方面,實行出口收購制和進口調撥制;在管理體制方面,行政命令是管理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在計劃體制方面,實行對外貿易指令性計劃;在財務體制方面,實行高度集中的外貿財務體制;在價格機制形成方面,對外貿易實行國家統一價格。計劃經濟時期貿易體制的弊端國家外貿公司壟斷經營不利于調動各地區、各部門發展對外貿易的積極性;政企職責不分,難以調動企業積極主動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外貿財務由國家統收統支,統包盈虧,缺乏利益激勵機制。計劃經濟時期貿易體制的原因邏輯起點:重工業優先發展目標--低利率政策;--低匯率政策;--低工資和能源、原材料低價政策;--低農產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務價格政策。計劃經濟時期外貿體制的作用世界銀行(1989)認為,中國傳統的貿易體制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避免了國際收支逆差;--國內市場免受國際市場不穩定的影響;--有效地控制進出口水平和構成,從而保護幼稚工業。中國的外貿體制與改革新中國外貿管理體制的確立計劃經濟下的對外貿易體制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階段和特征WTO背景下的貿易體制改革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階段和特征兩大時期第一時期:從計劃控制手段向國際通用的許可證、配額及其他數量控制(商業手段)過渡(1979-1993);第二時期:從商業手段轉向市場手段(1994后)。兩個層面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第一時期(1979-1993):目標與階段目標--在進口替代的高保護體制下,通過嘗試性的變革,調動各地方、各部門經營外貿的積極性,以增強出口創匯能力,促進經濟發展。三個階段--初步改革階段(1979-87);--深化改革階段(1988-90);--完善外貿承包責任制階段(1991-93)。初步改革階段(1979-87)特征--放權讓利,由計劃控制到商業控制,由隱性保護到顯性保護。主要內容--外貿經營權由中央向地方、由外貿部門向其他部門、由政府向企業下放;下放外貿經營權減少指令性計劃加強宏觀調控體系(包括恢復實施許可證管理、配額管理、關稅管理等)--對出口貿易鼓勵降低傳統貿易對出口的歧視,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打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長期隔絕的狀況。深化改革階段(1988-90)特征--兩權分離,承包出口收匯、出口換匯成本和盈虧指標等三項指標;--擴大外匯留成比例,實施自負盈虧改革試點;--實施出口退稅,擴大出口信貸;但抑制出口的貨幣高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1987-90年官方匯率高估大約32%。完善對外貿易承包責任制(1991-93)特征--自負盈虧的承包制及貿易保護程度的下降內容--取消了對外貿企業的出口補貼;--改變由地區實行的差別外匯留成為按產品統一留成;--改革進口管理體制新一輪承包制為了改變企業的短期行為第二時期(94后):目標和特征目標--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盡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符合國際貿易規范的新型外貿體制。即推動外貿自由化。特征--從商業控制手段轉向市場化手段,從高保護的數量限制向貿易自由化體制演進,使貿易政策趨向于中性化。第二時期(94后):內容大幅降低關稅,縮減配額及許可證管理的商品范圍;取消外匯管制,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并軌雙重匯率,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使匯率開始發揮對貿易及國際收支的調節功能;加強對外貿易法制化管理,頒布《對外貿易法》;取消外貿承包制,按現代企業制度改組國有外貿公司。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階段和特征兩大時期第一時期:從計劃控制手段向國際通用的許可證、配額及其他數量控制(商業手段)過渡(1979-1993);第二時期:從商業手段轉向市場手段(1994后)。兩個層面宏觀層面微觀層面貿易體制改革:宏觀層面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包括外貿體制在內,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為主,形成了一種中央集權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對外貿易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一是要打破對外貿易管理權高度集中于中央的局面,二是要打破全面計劃管理的僵化體制。對外貿易管理權的分散(1)對外貿易行政管理權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外貿部十幾家專業外貿總公司口岸及地方分公司改革開放前外貿組織結構國務院中央各部委外經貿部工貿總公司地方分公司外貿專業總公司地方分公司外經貿委地方政府地方外貿公司80年代外貿組織結構對外貿易管理權的分散(2)對外貿易經營管理權的分散橫向:允許中央其他部委成立本系統的專業外貿總公司;縱向:允許省市自治區開辟外貿口岸,按批準的權限經營外貿業務,一些具備條件的大中型企業也取得自營進出口權。對外貿易管理權的分散(3)對外貿易管理權限分散的效應外貿管理權的分散導致了更多利益主體的出現,構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微觀基礎;外貿管理權分散和下放的區域偏向性導致了區域經濟差距的擴大;外貿管理權分散導致了地區間的經濟封鎖和市場分割;外貿管理權分散導致了尋租行為大量出現;外貿管理權下放與經濟體制改革不匹配,導致外貿經營秩序混亂。計劃管理體制的變革(1)計劃手段到商業手段、到市場手段的變遷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單一的計劃管理體制;改革開放后,逐步縮減計劃的范圍,并將計劃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世界銀行統計,到1986年,出口的60%受指令性計劃控制,20%受指導性計劃控制;進口的40%受指令性計劃控制,30%受外匯分配機制調控。1994年指令性計劃全部取消。1987年國家對進出口商品實行分類管理。出口中的第一類為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的、資源性商品,實行指令性計劃;第二類是少數國際市場容量有限、國外有配額限制、市場競爭激烈的重要出口商品,實行指導性計劃;其他商品放開經營。進口與出口類似。計劃管理體制的變革(2)隨著計劃控制的降低,中國轉而采用或加強了國際上通用的商業政策手段,如關稅、配額、許可證等來調控對外貿易活動。20世紀90年代之后,關稅及數量限制手段也開始減少,中國的貿易體制日益趨向自由化。從計劃手段到商業手段變革的意義保護力度有所降低;保護成本下降;有利于市場機制形成;有利于市場扭曲程度的降低。貿易體制改革:微觀層面擴大企業財務自主權承包經營推行代理制外貿微觀體制的全方位改革

擴大企業財務自主權在1984年到1986年期間實行對外貿企業在核定出口成本的基礎上,增加盈利部分的60%企業留作自行發展之用,40%給職工發放福利和獎金。這種把外貿企業出口經營效益與企業、個人收入直接掛鉤的辦法,極大地刺激了出口的積極性。1984年9月,中國政府通過了外貿體制改革報告,內容包括“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實行外貿代理制、”改革外貿計劃體制“和”改革外貿財務體制“等。至此,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經過簡政放權、進一步擴大了省一級外貿自主權。各省及下屬對外貿易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

承包經營隨著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外貿經營方面由統負盈虧經過承包經營責任制,過渡到取消外貿補貼完全自負盈虧,逐步實現了外貿經營機制的轉變。經過兩輪承包,總的講,創匯第一,量入為出,鼓勵出口,減輕中央財政負擔的多重政策目標通過自負盈虧全面承包得到了滿足。但是,承包和外匯留成體制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從1991年開始第二輪承包起,由于成本的約束(承包制使得財政補貼規模被固定),外貿出口遇到困難。特別是到1993年外匯調劑市場的規模已經相當大,留成外匯額度已從輔助作用變為外經貿企業追逐的主要目標,留成外匯體制也就走到了盡頭。推行代理制

1983年由于當時價格體制還由計劃管理,國家不得不對計劃批準的進口實行差價補貼以彌補進口公司按國內管制價格銷售造成的虧損。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開始在進口方面推行代理制,即由最終用戶自行通過計劃渠道解決國內外市場價差問題造成的成本負擔。進口公司只代理進口,收取代理手續費。在出口方面,由于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制成品的比例越來越大。技術、品質要求愈發復雜。外貿公司傳統的收購出口經營方式以難以適應國外用戶的要求。實行代理制才能解決這一矛盾。代理制的推行把外貿公司的角色從壟斷回歸到了服務。進出口代理制成為外貿經營改革的方向。外貿微觀體制的全方位改革

外貿經營方面由統負盈虧經過承包經營責任制過渡,逐步取消外貿補貼,做到完全自負盈虧,逐步實現了外貿經營機制的轉變。1994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始推進財政體制、金融體制、投資體制、外貿體制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五大改革。根據這些改革的要求,外貿體制改革方向進一步明確為“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以建立外貿宏觀調控體系為重點,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要求和國際經貿通行規則的新型外經貿管理體制。1995年以來,外貿企業經營機制開始發生明顯轉變,外貿企業“匯率跟著換匯成本走”的現象轉變為“換匯成本跟著匯率走”的新機制。外貿企業已開始轉變觀念,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人民幣匯率貶值上,而是希望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外貿體制改革方式的獨特性及成因(1)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漸進性在外貿宏觀管理上,從計劃到商業手段、再到市場手段;在價格改革上,從計劃價格到雙軌價格、再到完全市場價格;在外匯制度改革上,從全面管制到外匯留成制度到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在匯率制度上,從高估的固定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外貿企業改革上,到經營權下放,到承包制,再過渡到現代企業制度;在外貿體制改革的地域上,先試點,再推廣。外貿體制改革方式的獨特性及成因(2)外貿體制改革的邊際性這種改革是在不觸到原有利益結構的前提下,通過改革創造新的收益,因而又被稱為“增量改革”。體制外改革(如在國有外貿企業改革難以推動的情況下,先發展非國有外貿企業,培育對外貿易的新的經營主體);進口保護下的出口促進;雙軌制。中國的外貿體制與改革新中國外貿管理體制的確立計劃經濟下的對外貿易體制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階段和特征WTO背景下的貿易體制改革開放型經濟新體制WTO背景下中國宏觀貿易體制改革在制度變遷的內容和方向上將受制于WTO多邊貿易體制的約束;在制度變遷的實現方式上,整體性制度變遷將替代局部性制度變遷;在制度變遷的實現主體上,政府將逐步推出制度的營運而成為制度的制定者;在制度變遷的實現機制上,多邊貿易機制將成為我國制度變遷的主要實現機制。WTO背景下中國微觀貿易體制改革GATT/WTO中國營貿易制度約束WTO對國營貿易約束的發展趨勢WTO背景下中國國營貿易制度變遷安排GATT/WTO中國營貿易制度約束WTO并非不允許國營貿易存在,而是要遵守WTO中的基本規則,特別是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GATT/WTO關于國營貿易制度的安排體現在三個條款中:一是GATT1994第17條關于國營貿易的條款,主要約束貨物貿易領域的國營貿易企業;二是WTO《農業協議》中有關國營貿易的規定,主要約束農產品貿易中的國營貿易問題;三是GATS中關于專營貿易的規定。GATT1994中的國營貿易企業,是指被成員方授予貿易專有權或特殊權利的任何企業,且這種企業利用其專有權或特殊權利,通過購買或銷售影響本國進出口的水平或方向。WTO對國營貿易約束的發展趨勢

轉型國家特別是中國成為WTO成員使WTO開始重視國營貿易問題;國營貿易在農業部門和服務部門中相當普遍;國營貿易問題同競爭政策議題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系。WTO背景下中國國營貿易制度變遷安排一、企業對外貿易權的制度安排:(1)入世后3年內取消貿易權審批制;(2)加入時取消在申請和保留貿易權時對任何有關出口實績、貿易平衡、外匯平衡和以往經驗的要求;(3)全資中資企業獲得貿易權的最低注冊資本逐漸降低直至取消,最后使外商投資企業獲得完全的貿易權。二、對國營貿易制度安排的約束:主要表現為(1)中國應保證國營貿易企業的進口購買程序完全透明,并符合《WTO協定》,且應避免采取任何措施對國營貿易企業購買或銷售貨物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