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Z 4887-2006 累積和圖 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相較于《GB/T 4887-1985 計數型累積和圖》,在內容上進行了擴展與更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GB/Z 4887-2006》不僅限于計數型數據的應用,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數據類型,包括計量型數據等。這使得累積和技術能夠應用于更多場景下的質量控制與數據分析之中。

其次,新版標準提供了更為詳盡的操作指導,包括如何構建累積和圖、選擇合適的參數以及解釋圖表信息等方面的內容。這些新增或改進的部分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累積和技術。

再者,《GB/Z 4887-2006》引入了一些先進的統計方法和技術,以提高累積和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例如,對于異常值檢測、過程能力分析等方面給予了更加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

最后,該版本還強調了累積和技術與其他質量管理工具(如SPC控制圖)相結合的重要性,并給出了相應的案例研究,幫助讀者了解如何在復雜環境中有效利用累積和技術來改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官方授權發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標準代替,建議下載現行標準GB/T 17989.4-2020
  • 2006-05-24 頒布
?正版授權
GB/Z 4887-2006累積和圖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_第1頁
GB/Z 4887-2006累積和圖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_第2頁
GB/Z 4887-2006累積和圖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_第3頁
GB/Z 4887-2006累積和圖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GB/Z 4887-2006累積和圖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免費下載試讀頁

文檔簡介

ICS03.120.30A4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GB/Z4887-2006/ISO/TR7871:1997代替GB/T4887-—1985累積和圖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Cumulativesumcharts-GuidanceongualitycontrolanddataanalysisusingCUSUMtechniques(ISO/TR7871:1997.IDT)2006-05-24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Z4887-2006/ISO/TR7871:1997三次前言引論1范圍與通則2累積和圖的準備3圖的表示監控的判定規則5回顧性分析的判定規則·6計算的累積和技術….7應用示例·…………….23附錄A(規范性附錄)變異的度量28附錄B(規范性附錄)圖的尺度30附錄C(規范性附錄)局部平均值的計算附錄D(規范性附錄)累積和圖的重繪34附錄E(規范性附錄)完全V型模板·………附錄F(規范性附錄)局部判定線··附錄G(規范性附錄)積和的非參數檢驗附錄H(規范性附錄)供選擇的標準方案41

GB/Z4887一2006/ISO/TR7871:1997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等同采用ISO技術報告ISO/TR7871:1997《累積和圖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同ISO/TR7871:1997相比,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的技術內容的變化主要是對ISO/TR7871:1997文本中錯誤的更正。本指導性技術文件對ISO/TR7871:1997文本中的錯誤做了如下更正)5.2.3中·格原文算式V_=-26-(-1)-號二(-(-1))=-25-荒×(-1)=-2442更正為V、羊X(—1)=—24.42;3改改正了圖17的坐標:將表10改為按行的順序排列;將表12中的2改為《-.;將圖11中的"從;=7到30的一段”改為"從;=7到31的一段”;將7.3.1b)中的2.41改為2×41;8)將A4中的1±V-改為1±1.501-本指導性技術文件自實施之日起代替GB/T4887—1985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的附錄A、附錄B、附錄C、附錄D、附錄E、附錄F、附錄G、附錄H均為規范性附錄。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由全國統計方法應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本指導性技術文件主要起草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軍械工程學院、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北京宏福集團公司。本指導性技術文件主要起草人:于振凡、姜健、涂玉娟、楊軍、李名兆、張玉柱、劉文、王斗文、馬毅林.肖惠、方西霖、劉洋。

GB/Z4887-2006/ISO/TR7871:1997累積和圖運用累積和技術進行質量控制和數據分析指南引論0.1積和圖的基礎累積和圖(CUSUM圖)是對一組具有合理(或自然)順序的數據信息的一種圖形表示,這種順序通常和觀測的時間順序相對應。將每個觀測值減去參考值了。參考值了一般是一個常數.但也可能是根據預測模型得到的一個預測值或是一個可變動的目標值。將與下的偏差累積求和,并將所得的和(按觀測的順序描點,即為累積和圖。在檢測一個過程以均值為參考值的偏離的累積和圖中,該參考值亦被稱為目標值或目標。在進-步討論累積和技術之前,必須澄清以下兩個概念:目標值和參考值。前者指的是實際的或預期的過程平均.而后者指的是累積和技術中使用的參考值。由于"目標值”的直觀性很強,在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第0~6章中的多數情況在不引起混湯的情況下,當目標值和參考值為同一值時,一般稱為目標值。在第6章中,由于引入了上參考值和下參考值,它們必須與目標值相區別。用累積結果描點的累積和方法使用圖的局部傾斜度來表示均值。當局部平均值與目標值一致時.累積和的折線大致與序列軸平行。當序列的局部平均值大于目標值時.累積和折線向上傾斜:反之.當局部平均值小于目標值時,累積和折線向下傾斜。局部平均值和目標值的差異越大.累積和折線就越陡通過繪制累積和圖,觀測值序列中的不同部分的均值水平的變化可由圖中斜率的變化清晰地表示。每個部分的局部平均值通過以下方法可容易地估計:或根據繪制的累積和圖的數值進行估計.或直接由累積和數表進行估計。累積和方法的另一個結果是,在相繼的累積和之間存在固有的序列相依性對序列軸可接受的偏移的判定需用隨機過程的方法。0.2累積和圖的簡單例子以上原理可以通過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因數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