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T 9451-1988 鋼件薄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硬化層深度的測定》是一項國家標準,該標準規定了對經過熱處理(如滲碳、氮化)后的鋼件表面硬度層深度進行測量的方法。根據此標準,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來評估和量化表面硬化效果。

標準中提及了兩種主要類型的硬化層深度:總硬化層深度與有效硬化層深度。總硬化層深度指的是從表面到硬度值首次下降至基體硬度加一定數值處的距離;而有效硬化層深度則定義為從表面開始直到達到某一特定硬度水平(通常是HRC20)為止的區域厚度。

對于具體測試方法,《GB/T 9451-1988》推薦使用維氏硬度計來進行硬度梯度曲線繪制,并基于所得到的數據確定上述兩種硬化層深度。此外,還詳細說明了試樣準備、測試條件設定以及結果分析等步驟,確保測試過程科學合理且結果準確可靠。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選擇合適的檢測點數及分布位置,以保證數據代表性強、重復性好。同時,對于不同材料或工藝條件下形成的硬化層,可能還需結合實際情況調整部分參數設置。通過遵循本標準指導原則,能夠有效評價鋼材表面改性處理質量,進而為后續加工制造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官方授權發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標準代替,建議下載現行標準GB/T 9451-2005
  • 1988-06-24 頒布
  • 1989-03-01 實施
?正版授權
GB/T 9451-1988鋼件薄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硬化層深度的測定_第1頁
GB/T 9451-1988鋼件薄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硬化層深度的測定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GB/T 9451-1988鋼件薄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硬化層深度的測定-免費下載試讀頁

文檔簡介

UDC621.741.4:620.178.1513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9451-88鋼件薄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硬化層深度的測定Determinationoftotaloreffectivethicknessofthinsurfacehardenedlayersofsteelparts1988-06-24發布1989-03-01實施家標準局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UDC621.741.4:620.178.15鋼件薄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GB9451-88硬化層深度的測定Determinationoftotaloreffectivethicknessofthinsurfacehardenedlayersofstcelparts本標準等效采用國際標準ISO4970—1979(鋼的薄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硬化層深度的測定》。主題內客與適用范圍本標準規定了鋼制零件薄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硬化層深度的含義及其測定方法本標準適用于:表表面總硬化層深度或有效硬化層深度小于或等于0.3mm的鋼制零件。鋼制零件表面硬化層一般用下列方法獲得:機械處理(噴丸強化、滾軋強化、噴鍍等)化學熱處理(滲碳澤火、碳氮共滲、氮碳共滲、滲氟處理等)、熱處理(感應渾火或火始渾火等)。C本標準不適用于硬化層與基體金屬之間無過渡區的零件。術語2.7總硬化層深度:從零件表面垂直方向測最到與基體金屬間的顯微硬度或顯微組織沒有明顯變化的那一硬化層的距離。2.2有效硬化層深度:從零件表面垂直方向測貫到規定的某種顯微組織邊界或規定的顯微硬度的硬化層距離。3測量方法采用的測量方法是:顯微組織測量法顯微硬度測量法選擇的測量方法和它的精確度取決于硬化層的性質和估計的深度。由于使用方法也會影響測量結果,因此選擇哪種方法測量及何種試樣形式,必須由有關各方預先商定。3.1顯微組織測量法本方法是根據零件處理后所導致零件表層至心部顯微組織的變化,測定零件的總硬化層深度或行放硬化層深度3.1.1試樣的選擇和制備試樣可為如下形式之一:橫截面:垂直于零件縱軸的截面,如果零件沒有縱軸,則取垂直于表面的截面,縱截面;沿圓棒軸方向加工,深度為1mm或其它深度的縱截面(圖1)。科截面:加工成的斜截面與試樣表面間的夾角“根據硬化層深度確定,硬化層越薄,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印),因數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