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綠色建筑_第1頁
華南理工大學綠色建筑_第2頁
華南理工大學綠色建筑_第3頁
華南理工大學綠色建筑_第4頁
華南理工大學綠色建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綠色建筑簡介建筑節能建筑能耗1、全生命周期能耗:包括建筑材料生產運輸用能、施工建造用能、建筑物運行能耗、維護和拆卸用能;2、運行能耗:采暖、空調、照明、電梯、辦公設備、家用電器、炊事;3、民用建筑運行能耗。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運行能耗占80%左右;工業建筑用能輔助工業生產,一般計入生產用能。故此,建筑能耗一般指民用建筑運行能耗。我國建筑能耗比例18.8%,隨經濟發展有明顯增長趨勢。如走發達國家老路,建筑能耗將升至30%,僅此一項將消耗全球目前年耗能量的1/4。十年翻一番,比例上升6%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增速較快北方采暖比例高居榜首,農村用能不可忽視;大型公共建筑所占比例最小,但發展勢頭最猛。農村建筑面積占全部民用建筑60%薪柴、秸稈、干糞應用廣,煤炭、電力等商品能源用量少。單位面積能耗北方采暖:60~80度/(m2年)城鎮住宅:10~30度/(m2年)一般公共建筑:20~60度/(m2年)大型公共建筑:70~300度/(m2年)農村建筑:10度/(m2年)北方采暖單位面積能耗為北歐相同氣候條件建筑的1~1.5倍,效率有待提高;城鎮住宅與一般公共建筑能耗低于發達國家,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與發達國家相當,節能潛力最大。現狀與問題:初步建立了在1980年標準基礎上節能50%為目標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體系。2000~2004年,大城市新建居住建筑在施工圖設計審查階段執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比例,北方嚴寒和寒冷地區為90%,夏熱冬冷地區為20%,夏熱冬暖地區僅為11%。而實際按節能設計標準施工的建筑,北方地區為50%,夏熱冬冷地區僅為14%。“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建筑節能位列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體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07年10月28日修訂)《民用建筑節能條例》(2008.10.1實施)《公共機構節能條例》(2008.10.1實施)建設部:《建筑節能管理條例》(2007.10)《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03)廣東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廣東省實施細則《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廣東省實施細則重大工程:《廣州大學城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廣州亞運城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策:新建建筑全面嚴格執行50%節能標準,四個直轄市和北方嚴寒、寒冷地區實施新建建筑節能65%的標準。新建建筑的節能要實行從規劃、設計、施工圖審查及施工、監理、驗收和銷售等全過程的嚴格監管,使節能設計標準得以切實實施。發展節能利廢建材、聚氨酯、聚苯乙烯、礦物棉、玻璃棉等符合建筑節能標準和相關國家標準的新型墻材。加大既有賓館、飯店的綜合節能改造。加快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的利用。“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建筑節能位列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

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

國辦發〔2007〕7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塑料購物袋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由于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嚴重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特別是超薄塑料購物袋容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

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從源頭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業生產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購物袋,引導、鼓勵群眾合理使用塑料購物袋,促進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經國務院同意,現就嚴格限制塑料購物袋的生產、銷售、使用等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提高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資源耗竭能源危機環境惡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08.12.11)提出2009年經濟工作5項任務繼續加大對“三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節能減排、自主創新、先進裝備制造業、服務業、中小企業、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搞建設項目,要嚴格按照項目審批和建設程序辦事,堅決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絕不能降低工程質量,絕不能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要全面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突出抓好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建設。要深化價格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節能環保生命周期零排放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1972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開始討論,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CommonFuture)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Sustainabledevelopmentisdevelopmentthatmeetstheneedsofthepresentwithoutcompromisingtheabilityoffuturegenerationstomeettheirownneeds.

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循環經濟思想萌芽可追溯到環境保護興起的19世紀60年代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到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企業、園區和城市;萬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綜合利用率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包括各類建筑物和環境設施的選址、規劃、設計、施工、運營、改建、拆除以及所用建筑材料、構件和設備的生產、運輸、安裝等)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即最大限度節省資源,最大程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營造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綠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根據歐洲建筑師協會的估計,全球的建筑相關產業消耗地球能源的同時各國建筑產業排放CO2占該國總排放量的比例,美國為38%,加拿大30%,日本36%,中國30%。建筑產業對環境的破壞是觸目驚心的,建筑產業是造成地球環境危機的絕對主角。消耗了地球上50%的水資源、40%的原材料,產生了50%的空氣污染、42%的溫室氣體、50%的水污染、48%的固體廢棄物。我國到2000年仍有95%的建筑采用實心粘土磚構造,每年從農田取土14.3億立方米,燒制磚塊消耗7000多萬噸標準煤。采用鋼筋混凝土替代實心粘土磚,砂石需求大漲,造成濫采砂石之風,長江常出現千船竟采江砂之景,對長江大堤的安全構成威脅。廣東亂挖濫采河砂,曾先后導致潭口大橋、西新大橋、水東橋、人和大橋等橋梁倒塌,造成東江的惠州大橋、龍溪大橋基樁裸露。每平米建筑物,在施工階段約產生1.8kg粉塵、0.24m3剩余土方和0.31m3固體廢棄物,在日后拆除階段則產生1.23m3固體廢棄物。水泥從石灰石開采,經窯燒制成熟料,再加入是高研磨成水泥。每生產1噸水泥,排放1噸CO2,0.74kgSO2,130kg粉塵;每生產1噸石灰,排放1.18噸CO2。玻璃幕墻建筑常常是鳥類殺手,高反射玻璃會反射周圍景觀,容易讓鳥沖撞致死。據統計,北美大陸每年有10億只鳥類撞死在建筑物上。1970年之前,全球經濟空前繁榮,消費就是美德,全天候中央空調、全玻璃建筑、24小時熱水供應、夜不熄燈的人工照明。1964年的“未來主義建筑宣言”描繪自由走動的機械式大都市,建筑物之間由金屬步道和高速車道聯系。1970年代,世界能源危機,石油恐慌,興起建筑節能運動,引發“低能源建筑”、“太陽能住宅”、“生態建筑”、“風土建筑”熱潮。1993年第十八次國際建筑師協會會議發表了“芝加哥宣言”,以“處于十字路口的建筑-建設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號召全世界的建筑師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職責,掀起了綠色建筑旗幟。綠色建筑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筑”,有些歐美國家稱之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北美國家稱之為“綠色建筑”。因“綠色”用語在國際上已稱為地球環保代名詞,因此大多引用“綠色建筑”作為生態、環保、可持續、環境共生建筑的通稱。綠色建筑是丑的戴綠帽子,穿綠衣服高科技技術堆積忽視成本、功能與藝術綠色建筑評估體系1990年英國建筑研究所公布BREEAM,稱為第一部綠色建筑評估系統,各國陸續編制了類似體系,美國LEED,加拿大GBTool,日本CASBEE,中國臺灣EEWH,香港HK-BREEAM,中國在2003年編寫了“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于2006年頒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生命周期評價起源于1969年從搖籃到墳墓生命周期評價對一個產品系統的生命周期中輸入、輸出及其潛在環境影響的匯編和評價(ISO定義)輸入輸出,環境影響構思-規劃-設計-材料采購-施工建造-運行使用-拆除節能建筑的最高境界在于師法自然,順應風土。自古以來生長于各種氣候下的傳統民居,有著極高超的自然環境設計智慧,值得現代建筑設計借鑒。風土建筑:因不滿于現代建筑一味追求巨型化、設備化、人工化思潮,反對國際建筑形式忽視氣候風土、地方建材而產生無個性、無文化的建筑風格,向未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傳統民居追求靈感,挖掘地方風格和鄉土特色,引發地域主義風格,稱為近現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活力泉源。生態建筑源于1960年代的生態學,受生物鏈、生態共生思想的影響,對過分人工化、設備化的環境提出徹底的質疑,強調使用當地自然建材,維持生物多樣性。現代人類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衣服、食物、家具物品、藥品等,許多依賴野生生物為材料。40%以上的現代美國醫藥處方依賴與自然藥物;重要建筑材料水泥,來自死亡的珊瑚和海洋生物骨骼形成的石灰石;石油和煤來自千萬年前捕獲太陽能后死亡的生物遺體;橡膠、紙、紡織品等自然生物制品一直支撐人類工業發展。生物多樣性并非以蝴蝶、蜻蜓、花鳥作為吟詩作畫、附庸風雅的幌子,少了一只蝴蝶、缺了一種植物,象征著我們的子孫就少了一份生存機會。嚴寒地區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溫和地區寒冷地區嚴寒地區寒冷地區嚴寒地區北方南方嚴實墩厚、立面平整、封閉低矮、內向封閉峻峭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