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貧困與分配戰略_第1頁
收入分、貧困與分配戰略_第2頁
收入分、貧困與分配戰略_第3頁
收入分、貧困與分配戰略_第4頁
收入分、貧困與分配戰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收入分配理論及中國收入分配改革1提綱一、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論二、中國收入分配改革歷程三、中國收入分配中的問題及原因四、收入分配理論及其發展演變五、中國收入分配改革:理論框架、制度安排及深化路徑2

一、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論

(一)收入分配的類型1.短期分配和長期分配

①按收入分配的時間跨度依次延長所得收入的形式現期消費或收入流財富或資產存量生命周期中的總收入

②考察收入分配的視角3

2.功能分配和規模分配

①功能分配——指國民收入在生產要素間的分配,即不同生產要素,如土地、資本、勞動等各自按其對生產的貢獻所得的報酬。②規模分配——指個人或家庭得到的收入。③功能分配和規模分配的關系: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④收入分配問題研究的重點——規模分配。4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及其度量

1、收入分配差別收入分配差別——指收入分配的相對差別,即是以收入比重(百分比)或相對份額表示的收入差別。相對收入差別與絕對收入差別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在總收入水平一定時,相對的和絕對的收入差別的變化方向是一致的;在總收入水平變動時,兩者的變動方向可能不一致。5

2、分析相對收入分配差別的方法與指標

①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洛倫茲曲線(Lorenzcurve):如圖所示。圖中縱軸表示累積收入的百分比,橫軸代表累計人口的百分比。45度線為平均分配線,右下角90度線為完全不平等分配線,洛倫茲曲線處于45度和90度線之間,從曲線上可以讀出每個人口組的收入份額。6收入的累計百分比

0人口按收入從低到高順序排列的累積百分比

洛倫茲曲線直觀地顯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7基尼系數——就是洛倫茲曲線與45度線所夾的面積除以45度線、橫軸、100%人口所對應的豎線所構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積所得的比值。

理論上,基尼系數的值應介于0與1之間,但在現實中,基尼系數的變動范圍狹窄得多,一般是0.25-0.6。目前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是0.4。

8

②幾個其它常用的指數

庫茲涅茨指數。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份額,通常被稱為庫茲涅茨指數,這一指數的最低值是0.2,指數越高,收入差別越大。

阿魯瓦利亞指數。40%最窮人口的收入份額,則被稱阿魯瓦利亞指數。這一指數最高值為0.4,指數越低,收入差別就越大。

收入不良指數。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收入份額與最低收入20%人口的收入份額之比,被稱為收入不良指數。這一指數越高,收入差別越大。9

(三)庫茲涅茨的倒“U”型理論

1、庫茲涅茨倒U假說(1)主要觀點是:

在一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在中等收入水平時達到頂峰,當基本實現工業化時開始下降,其變動軌跡像一個倒置的U形。

10

(2)倒“U”型軌跡形成的原因:

第一,儲蓄和積累在少數高收入階層的集中。第二,經濟發展中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惡化,即農村與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經濟中不平等的范圍擴大。第三,庫茲涅茨認為,隨著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劇,還會出現一些因素會對收入分配惡化起抑制作用:一是法律和行政干預。二是人口變動因素。三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2、對倒“U”理論的不同看法11

(四)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收入分配、儲蓄與經濟增長

(1)假如邊際儲蓄率是遞增的,即隨著收入的增加,增加的部分中轉為儲蓄的比例越來越大,那么將提高整個社會的儲蓄率,促進經濟增長。假如邊際儲蓄率是遞減的,則結論相反。(2)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者的儲蓄率最高。因此,經濟增長最快的是那些中等收入者占人口比重大的國家。(3)從鼓勵儲蓄的角度出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應采取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12

2.收入分配、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

(1)一國人均收入增長的來源。

(2)收入快速增長的部門。

(3)收入快速增長的人群。

13

3.收入分配、需求結構與經濟增長

(1)恩格爾定律。(2)“滴流效應”。(3)收入分配狀況在長期中會如何發展,取決于需求結構以及與此相應的投入結構。14

4.收入分配、資本市場與經濟增長

(1)收入分配還會通過資本市場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2)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考察,收入分配不平等還傾向于延續下去。15

(五)公平與效率

1、如何認識公平與效率

(1)關于公平

一種觀點認為,討論收入分配問題時,公平的概念,其含義不等同于公正,不包含人們的經濟與社會權利平等、機會均等、起點公平等意思,而是指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收入分配領域的公平要求一般總要通過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來實現。

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平不是每個人收相同,而是權利的平等。16

(2)關于效率

效率一詞大體有兩方面的含義:

其一,是在一種產品或一個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利用那些有確定價格的生產要素的有效性,可稱為生產效率。其二,是經濟資源在各種相互競爭的不同用途上配置的有效性,可稱為社會的經濟效率。實質上,效率問題是與一定的經濟體制聯系在一起的,實際就是體制的效率。17

2、公平政策與效率政策的抉擇

(1)效率優先論的政策主張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早期發展時期占居主流地位,20世紀30年代開始衰落。(2)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公平優先論的政策主張全面興起,至20世紀70年代開始衰落。(3)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政策主張是同時兼顧公平與效率兩個目標,即公平與效率相機抉擇論。18

二、中國收入分配改革歷程(一)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收入分配改革事關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與社會進步。(二)收入分配改革歷程——2004年開始啟動調研;——2012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2012年四季度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調節壟斷部門高收入;——2013年國務院批轉《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改革方向。1919三、中國收入分配中

的問題及原因(一)微觀分配機制存在缺陷

1.

工資決定機制不合理、工資增長機制不完善、職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不健全。沒有建立起職工工資隨企業效益發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長機制。2.勞動力市場上買方(雇主)與賣方(受雇者)的力量對比極不對稱:買方強勢、賣方弱勢。3.行政性與自然性壟斷,阻礙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形成,導致行業間、企業間收入分配不公;

2020

4.農民、農村外出求職者和進城農民工處于不利地位:——農民至今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其原因在于:農民雖然有土地承包權、使用權,但沒有產權,土地不能抵押、轉讓,土地流轉很大程度上受市場外因素干擾。——二元勞工市場的存在,使求職者受歧視,農民工只能進入低級勞工市場而無法進入高級勞工市場。

21211.稅收負擔歸宿不公——是一種對窮人不利、對富人有利的稅收制度安排。2012年稅收構成及問題。全國稅收收入110740億元,比2011年增長11.2%,增收11175億元。其中,國內增值稅19678億元;國內消費稅7872億元;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4796億元;關稅2783億元;企業所得稅12082億元;個人所得稅34923億元;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0429億元;非稅收入2849億元。

22(二)再分配機制存在缺陷:“逆向調節”22問題:一是稅收收入連年大幅超GDP增長,同時,稅收收入增長也大幅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長;二是稅收負擔歸宿不公:63%的稅收負擔是通過商品服務稅分攤的,是一種對中低收入群體不利、對高收入者和有產者有利的稅收負擔分配制度安排,有違政府財政的公平正義功能。

原因在于:1993年稅制、分稅制改革。2323

2.稅收受益歸宿不公——主要表現在:地區、城鄉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分享存在巨大的不均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教育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權;——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權;——就業基本公共服務:勞動權;——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環境權;——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生存權。2424

第一,基本公共服務應該與政府責任和公民權利“掛鉤”:——大致均等化為全體公民提供數量相同、質量相近、方便可及程度相當的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大致均等化地分享各種基本公共服務是每個公民的天賦權利。

第二,中國現實:——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與地方財政能力掛鉤;——基本公共服務分享與公民戶籍、職業、居住地、收入與財產水平掛鉤。2525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收入分配不公的必然結果。1.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2年,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474。2.中國收入最高10%群體和收入最低10%群體的收入差距,從1988年的7.3倍已經上升到2012年的23倍。3.中國奢侈品消費近兩年增長22%,上升至世界第二。26(三)收入分配不均(結果不均)264.世界銀行報告: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二者之間的比:

中國:10.7倍;美國8.4倍;俄羅斯4.5倍;印度4.9倍;日本只有3.4倍。27275.中國貧富差距主要來源于行業差距、地區差距和層級差距。

(1)壟斷行業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10倍。一方面是普通工人工資收入偏低,另一方面是壟斷行業職工“肥得流油”。2008年,電力、石油、煙草等壟斷性質的行業職工平均收入,竟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到10倍。(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85年的1.86:1擴大到2010年的3.35:1;2828居民收入、資本收入、政府收入占比及增長失衡。

1.政府收入與居民收入結構失衡。與1980—2009年的30年間,中國GDP增長74倍,財政收入增長59倍,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僅只增長36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只有27倍。中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從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29(四)收入分配結構失衡29

2.工資收入與資本收入結構失衡。工資占企業運營成本的比重不到10%,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發達國家占比一般在55%以上)。與此相反,從1997年-2007年:——企業營業盈余占GDP比重從21.23%上升至31.29%;——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10.95%上升至20.57%。3030——對收入分配制度乃至整個社會現狀不滿的,是依靠特權和腐敗進行的各種通過不公正、不透明的收入與財富分割。——并且特權和體制固化導致人們機會的不均等,使基層民眾改變命運的希望渺茫,更易激發社會不穩定。分配不公和分配秩序混亂,比分配差距擴大要更為突出。31(五)收入分配秩序混亂31四、收入分配理論及其發展演變

(一)新古典經濟學

收入分配是一般價格形成問題,認為只要市場機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生產要素按其價格所獲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斯密《國富論》(1776年)中的“市場秩序”理論:自由競爭、自由放任;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看不見的手”——市場均衡——自發實現配置效率——反對政府干預。32可稱之為“市場分配——經濟公平”。

亦即要素貢獻率決定要素報酬:——資本獲取利潤;——土地獲取地租;——勞動獲取工資;——政府在“三要素分配”基礎上取得稅收;——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最廉價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3333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主要代表之一。名著《福利經濟學》(1920)。論述了福利經濟學的兩個主要論點:一是國民收入總量起越大,則社會福利越大;二是國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會福利也越大。

政策主張:國民收入從富人向窮人轉移。這種轉移有助于增進社會福利。

34(二)福利經濟學34

不再局限于收入或商品,自由、權利、能力、機會等非收入和非商品信息日益受到重視。表明經濟學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同時也表明:

經濟學與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正在實現合理的回歸。(三)現代西方經濟學351.羅爾斯(JohnRawls,1921-2002),美國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生前任哈弗大學哲學教授,20世紀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名著《正義論》(1971):在英語國家被認為是對政治哲學的一個根本性貢獻,打破了西方政治哲學萬馬齊喑的冷清局面,以其獨特性和思辨性令人耳目一新。3636

(1)羅爾斯的正義觀:認為正義的主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是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利與義務。認為正義是社會體制的第一美德,正如真實是思想體系的第一美德一樣。主張:所有社會價值——自由、機會、收入、財富以及自尊的基礎——都應平等地分配。

——強調自由權優先;正義優先于效率和福利。——分配理論。集中于民權和貧困兩大問題。3737

——柏拉圖:正義就是社會中各個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守其序,各得其所。——亞里士多德:平等就是正義,但正義又分為“數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前者指平均的正義,即在平等的個人之間各人的所得在數目和容量上相等,后者指分配的正義,即在不平等的個人之間根據各人的價值不等按比例分配與之相稱的事物。——休謨:公共福利是正義的唯一源泉。——穆勒:斷定正義是關于人類基本福利的一些道德規則。38(2)歷史上不同的主義觀:382.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1933)。研究經濟學的動機是幫助他的祖國印度擺脫經濟貧困,走向繁榮。名著《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1970)、《貧困與饑荒》(1981)、《選擇、福利和量度》(1982)。——森窮其一生致力于研究:如何根據社會公眾的生活狀況來評估政府經濟政策的適當性,被稱為“經濟學界的良心”。3939

(1)認為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缺陷是:“無倫理”。主流經濟學只是關注經濟增長,嚴重忽略人類貧窮和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森強調,斯密雖然明確反對限制貿易,但絕不能說,在他的社會倫理觀中是反對援助窮人的政府干預政策,真正的“斯密”主義者對窮困、饑荒等問題絕不是視而不見,而是要想方設法增加貧困者獲得收入的機會。4040

斯密:“下層階級生活狀況的改善,是對社會有利呢,或是對社會不利呢?一看就知道,這問題的答案極為明顯。……社會最大部分成員境遇的改善,決不能視為對社會全體不利。有大部分成員陷于貧困悲慘狀態的社會,決不能說是繁榮幸福的社會。而且,供給社會全體以衣食住的人,在自身勞動生產物中,分享一部分,使自己得到過得去的衣食住條件,才算是公正。”。

斯密的意思很明確,下層階級生活狀況改善符合公正,雖然對如何改善他沒有提出具體方法,但他贊同分配正義4141

(2)主張以人為本,發展自由。森認為,財富和收入固然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畢竟屬于工具性的范疇,人類社會最高的價值標準是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自由。

(3)國家再分配目標。不能僅僅局限于給低收入階層適當的收入方面的照顧,更重要的是為提高他們的能力創造適當的條件。特別是政府一視同仁地為社會成員提供教育、健康衛生、清潔飲用水設施等。4242五、中國收入分配改革:

理論框架、制度安排及深化路徑

(一)基本理論框架

1.分配體系

按勞分配為主體,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并隨著經濟發展和財政能力的增強不斷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2.基本方針在發展中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著力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體制環境,堅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并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3433.基本目標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低、擴中、限高。4444——市場初次分配:基礎性分配機制,是指生產成果在勞動、資本、資源(土地)、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之間,按貢獻份額進行的分配;——政府再分配:矯正、補充行機制。國家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各類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等對初次分配結果進行調節。45(二)基本制度安排451.初次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