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拓展_第1頁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拓展_第2頁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拓展_第3頁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拓展_第4頁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拓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拓展岳麓區教研室代潔一、什么是拓展?為什么要進行拓展?1、概念:課堂教學拓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目的,在一定范圍和深度上和外部相關的內容密切聯系起來的教學活動。2、必要性:(1)是豐富教材的需要。(2)是貼近學生的需要。(3)是歷史知識的特點決定的。“歷史教育”,即從教育的高度來看歷史教學,它并不僅僅指學生記住或懂得了多少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能生成一些讓人終身受益的內在的東西,也就是思維、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同時,中學歷史教育主要不是以培養“歷史學家”為目的,其本質特質應該是它的“非專業性”。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側重知識縱向生成與延伸,缺乏知識橫向的聯系與比較。歷史教材在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敘述中比較重計量,輕描述,數字雖然精確,但卻讓人感覺冰冷,專業化和成人化有余,而可讀性不足。通觀整套現行歷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內容也基本上是綱綱條條的形式呈現:原因、背景、經過、結果、作用、意義……如果教師上課只是照搬教材,那歷史課就只剩下幾條似乎體現中心內容的干巴巴的“樹干”。因此,教師很有必要為“樹干”添枝加葉,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使其能夠從容地在歷史的“叢林”里探索、體悟和成長。一、什么是拓展?為什么要進行拓展?1、概念:課堂教學拓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目的,在一定范圍和深度上和外部相關的內容密切聯系起來的教學活動。2、必要性:(1)是豐富教材的需要。(2)是貼近學生的需要。(3)是歷史知識的特點決定的。中學生貌似成熟,但其實是處在半幼稚、半成熟的過渡時期。其思維的特征基本上是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具體形象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激起積極的情感,進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提升科學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具體場景的體驗是基礎。比如《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教學的核心內容(民主政治),時間(古代),空間(希臘)等方面都離學生的直接經驗很遙遠,學生對這塊學習內容非常陌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內容的適度拓展,為學生提供可感知、易體驗的具體、形象的歷史內容。

歷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由無數個看似相互獨立實則相互聯系的知識點構成,它的發展又受一定規律的制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與其他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歷史知識的這一特點也決定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如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生得益于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權利的公民,而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又成為希臘輝煌燦爛文明的政治保障。在講述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內容時,適當補充希臘文明,對擴展學生視野,加深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理解不無裨益。二、拓展的基本形式1、內容補充式拓展2、思考領悟式拓展

3、感受與鑒賞式拓展

4、開闊視野式拓展5、思辨創新式拓展

6、活動式拓展

曾聽過一節初一的歷史課,教師講到秦朝統一天下后,秦王贏政加強皇權,自稱始皇帝,并規定皇帝自稱為“朕”,皇帝頒布的命令叫“制”和“詔”。這時,有一個學生舉手提問:“老師,帝王自稱‘孤家寡人’也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吧?”這個小問題是教師沒有想到的,一時語塞,他只好坦誠地回答:“我不大清楚,下課后我查查看吧。”

近讀北京大學李零教授的《花間一壺酒》一書,在《天不生蔡倫》一文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堂歷史課上,當老師講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時,他的兒子問老師:蔡倫發明紙以前,人們用什么擦屁股?結果是把老師惹得大怒,把他兒子趕出教室。首先是對歷史知識范圍的拓展。初中歷史教材雖有一定的范圍,但學生對所涉及的內容知曉后,可能并不一定受限定范圍的約束,有時會主動要求擴大知識的范圍。例如前面提到的李零教授說的例子,學生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突破了發明造紙術對文化傳播、教育普及等影響的范圍,觸及到紙的發明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而這一點恰恰是教學內容中未圈定的,然而又是歷史發展的實際變化,是紙的出現所必然延伸到的結果。

又如《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有這樣一句話:“(九一八事變)是一次蓄謀已久的侵略行為。”僅憑這句話,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的,它蘊涵了太多的史實,筆者在處理這一知識點時,作如下補充:

明治天皇《御筆信》:“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海外。”明治年間,日本政府制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第一步:征服中國臺灣;第二步:征服朝鮮;第三步:征服中國的滿蒙(東北與內蒙古地區);第四步:征服全中國;第五步:征服南洋、亞洲,乃至世界。

聯系前面學過的知識,文中的第一、二步一目了然。這段材料很典型地說明了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是“蓄謀已久”的,并為后面學習七七事變(第四步)、太平洋戰爭(第五步)埋下了伏筆。其次,是對歷史知識深度的掘進。中學的歷史教學涉及的內容多是基礎性的,但由于歷史的信息及其傳播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使學生很容易不停留在基礎性知識的層面上,而是繼續深入。例如,我對有一次聽課印象很深,那是在學生討論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時,當一些學生說到是由于秦國的變法比較徹底、經濟實力雄厚、軍事戰略得當等因素后,有一個學生說:我知道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秦人比中原六國的人要剽悍,驍勇善戰;一個是秦人善養馬,軍隊中的騎兵很厲害,六國的步兵不是對手。顯然,這個學生看過一些課外的歷史讀物,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并且將這些知識聯系起來,使得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更加深入,延伸到秦國軍隊的素質以及戰術的層面上了。二、拓展的基本形式1、內容補充式拓展2、思考領悟式拓展

3、感受與鑒賞式拓展

4、開闊視野式拓展5、思辨創新式拓展

6、活動式拓展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拓展”時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例:

1967年,尼克松在美國《外交》雜志上撰文:“從長遠觀點來看,我們實在不能讓中國永遠呆在國際大家庭之外”,“不能讓7億有可能成為最能干的人在孤立和憤怒狀態下生活。”1968年8月,尼克松再次聲稱,不管誰是今后四年或八年的總統,“到頭來必須同一個超級大國的共產黨的中國的領導人談判。”他向記者發表談話時又說,他“將會訪問中國,如果中國肯發給我簽證的話。我認為我們今后八年將看到同中國的對話。”1970年9月27日,已經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對美國《時代》周刊發表談話時說:“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話,那就是要到中國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去。”這是他第一次以總統的身份公開表示愿意訪華。

讀到這里,學生的思維已被強烈地調動起來,急切探究其中的原委:尼克松為什么如此“熱衷”于改善中美關系?此后的行動到底是什么?中國方面有何舉動?二、拓展的基本形式1、內容補充式拓展2、思考領悟式拓展(認識、啟示類)3、感受與鑒賞式拓展

4、開闊視野式拓展5、思辨創新式拓展

6、活動式拓展

英國歷史教學法專家湯普森說:“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可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辯能力堪稱是歷史教學的靈魂,也是歷史教學的真正魅力所在。如,有位老師講到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有學生會認為宋太祖是一個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的險惡小人。對此,教師做如下假設:假設你是宋太祖的一個謀士,面對節度使割據一方,大臣居功自傲的局面,你準備向宋太祖獻什么計策來穩定北宋的統治?當時就有學生說:殺死那些節度使和大臣,以絕后患。我就進一步問:如果殺死他們,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有的學生就說:不但宋太祖會背上千古罵名,還有可能激起兵變,北宋就可能因此而亡。進而有些同學就認識到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既避免了宮廷流血事件的發生,又剝奪了武將的兵權。和那些殺戮功臣的皇帝相比,宋太祖既顯得有人情味,又鞏固了統治,可謂是一個英明的君主。(換位思考)又如,當評價康熙大帝時,我們一般認為他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在他統治時期經濟相對發展,政治比較穩定。但如果把他和他同一時期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相比,他就有點暗然失色了。同為封建帝王,同樣是為了加強專制統治,但彼得一世相對來說開明得多。康熙大興文字獄,壓制了文化的發展;彼得一世大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康熙重農抑商,壓制商品經濟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彼得一世推行重商主義,順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世界的潮流。康熙對外實行閉關政策,阻礙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的發展潮流;而彼得一世積極向西歐學習,并推行擴張政策。(對比思考)

如,中國封建社會,中原政權的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犧牲勞動人民的利益,曾多次同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進行“議和”。顯示出了統治者的腐朽,并且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應該進行批判。但和議局面形成后,邊境地區出現了安定的局面,有得于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間的大融合,因而符合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這又是進步的。所以辯證思考能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辯證思考)如,當講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掛官而去時。很多學生都認為陶淵明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表現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針對此,我就提問學生,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如果不同意,請談你的看法。有些同學就大膽地說:“陶淵明這種不肯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不敢與腐朽勢力做斗爭,反面采取逃跑主義。如果人人都對惡勢力采取逃跑主義,那么惡勢力必定越來越猖獗,所以其行為不可取。能夠對歷史產生懷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這說明學生認真思考了。(置疑性思考)

比如,對拿破侖建立獨裁統治,我就讓學生討論:如何認識他這一做法?有的學生就說,建立獨裁,體現了在法國存在著專制與民主的斗爭。拿破侖的做法,不利于民主制度在法國的確立。也有學生說,拿破侖的獨裁,適應了法國大資產階級的需要,有利于維護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由此可看出拿破侖階級屬性。還有學生說,拿破侖建立獨裁統治,有利于打擊保王黨人等各種反動勢力,從而有利于政局的穩定,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保護。上述觀點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有其片面性。為此我們就引導學生相互吸收對方的合理成份。這樣對拿破侖獨裁統治的認識,就比較全面了。(吸收性思考)比如,針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制,我就曾讓學生評價。當學生不知如何去分析時,我就提供了幾種觀點:有人說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資產階級向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表現;也有人說,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有利于限制王權,有利于民主制度在英國的發展;還有人說,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由英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是英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它的確立,適應了英國的發展,后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號工業強國,成為世界的霸主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選擇性思考)二、拓展的基本形式1、內容補充式拓展2、思考領悟式拓展(認識、啟示類)3、感受與鑒賞式拓展

4、開闊視野式拓展5、思辨創新式拓展

6、活動式拓展

三、拓展中應注意的問題案例:師:現在我們進入問題的討論:“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辛亥革命的什么精神?”討論之前,大家先看電影《辛亥革命》的結尾片斷——畫外音:孫中山(沉思激情地):我曾被問到過很多次,革命,究竟所為何事,在我們面對的龐大的封建專制面前,我的答案就是我的承諾,我的答案就是我的信仰。我要推翻帝制,我要建立共和。(1911年農歷“3.29”廣州起義黃興、林覺民、喻培倫等戰斗畫面)隆裕(氣急敗壞地):誰如果想造反,我就讓他們白死。孫中山(深情緬懷地):你們的孩子,為你們死了。諸君沒有見過他們,這些死去的年輕人,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他們為何不惜身家性命,不計成敗利害,甘死如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掠影)張振武:都有了,目標總督府,放!張振武:二炮裝填,放!……隆裕(無可奈何地):退位。師:看到這一片斷后,加上剛才的學習,你覺得,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辛亥革命的什么精神?希望每個同學都積極發言,來,大膽地說說。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生:愛國奉獻的精神。師:好。愛國奉獻的精神。還有呢?生:敢于創新。生:愈挫愈勇。師:愈挫愈勇。包括我們講到面對失敗,怎么辦?生:堅持不懈。生:敢于斗爭。師:敢于斗爭的精神。對。敢為天下先。還有呢?生:為信仰而奮斗。師:非常好。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不懈的追求,師:還有奮斗,共和,民主。還有哪些精神呀?師:好。辛亥革命的精神有的同學們說到了,有的同學們還沒有說出來,其實它的精神很多,其中還有一點,就是要把握時機,武昌起義是從保路運動中抓住了機遇,這是很關鍵的。抓住機遇,對每個人都很重要。關于辛亥革命的精神,大家回去之后再好好總結。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今后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做。2011年,在辛亥百年之后,我們將如何續寫“中國傳奇”?這個問題留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思考。(播放《憂傷還是快樂》的背景音樂)師:歷史無法告別,真相,總在最深處。我們最好的選擇是多讀書,多思考,多學習。我最后送給同學們八個字:“學無止盡,超越自我”。從教學實錄來看,前半段教師首先播放電影《辛亥革命》的結尾片斷,創設了討論問題的情境,然后進入問題的討論。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表達觀點,如對辛亥革命“艱苦奮斗”、“奉獻愛國”、“敢于創新”、“堅持不懈”、“敢于斗爭”等精神的概括,都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體會,這前半段的教學還是比較到位的。而后半段教學,自教師引伸出“把握機遇”就開始“走調”了,因為嚴格地說,“把握機遇”不屬于辛亥革命的精神層面,理應是學生從學習中得出的認識,這里教師為學生作了點撥。更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接下來教師在提出“在辛亥百年之后,我們將如何續寫‘中國傳奇’?”的問題后,話鋒直接轉入“我們最好的選擇是多讀書,多思考,多學習”、“學無止盡,超越自我”的空洞說教。至此,拓展延伸完全“放空”,這后半段的教學出現了不應有的失誤。Why?第一,拓展延伸的依據是什么?第二,拓展延伸的最佳結合點是什么?拓展延伸需要找到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這個結合點最好能落實在最能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興奮點”和“激情點”上,由此而喚起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共鳴。

第三,在結合點上如何進行先“放”再“收”的拓展延伸?本課所討論的問題,歷史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學生自我體驗,自我選擇,自我感悟。教師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各自表達觀點,多點概括辛亥革命的精神,這是“放”,學生的觀點基本上應予肯定,但顯得泛泛而談,其中還有不當之處。辛亥革命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對此教師需要在學生觀點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聚合思維,進行高精度的提煉,這就是“收”。本課有“放”無“收”,這是很遺憾的。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辛亥革命100年來的歷史表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動員和凝聚全民族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學習這一講話,研讀辛亥革命歷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盤點辛亥革命百年精神遺產的文章,我以為,辛亥革命最核心的精神是愛國主義。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在此點上進行重點的提煉和解讀,那么就不僅做到了有“收”,而且“收”的很有精度。第四,拓展延伸的“尾聲”應當落在何處?這是最不容易把握的問題,沒有現成規范的“操作寶典”拿來可用,全靠教師個人的理解與自判。意大利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對歷史的解釋必然與時代息息相關,歷史教學也一樣。改革開放前后我們講辛亥革命,觀察問題的視距與視角是不同的。2011年,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提出要盤點“三個100年”,即100年革命的歷史背景、100年革命歷史本身與未來100年的展望。辛亥革命史研究專家章開沅先生指出:“前面的兩個100年都是前人做的事業,而未來的100年是我們的事情。”未來100年艱巨的任務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想,雖然我們不能要求中學生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和史學家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