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健松)_第1頁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健松)_第2頁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健松)_第3頁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健松)_第4頁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健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

——藏象學說

主講:健松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內容提要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第二節五臟第三節六腑第四節奇恒之腑第五節臟腑之間的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目的要求一、掌握藏象、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和特點二、掌握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區別三、掌握五臟、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臟腑之間的關系四、掌握五臟與形體官竅五志五液的聯系五、了解藏象學說的形成六、了解心包絡、命門的涵義及功能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主要內容一、藏象與臟象學說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學說的形成三、藏象學說的特點四、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五、五臟精氣陰陽理論體系概述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第一節藏象的基本概念《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藏象”二字,首見于: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臟象學說的含義

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和臟腑與自然界關系的學說。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臟象學說的形成

藏象學說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是歷代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在我國現存最早的古典醫著《黃帝內經》中,藏象學說即形成了比較完整、系統的理論。其理論和認識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1.早期的解剖實踐

早在遠古時期,人們通過宰殺獵物及解剖戰后的尸體,即對動物及人體內部器官進行了早期的觀察。隨著醫藥活動的開展,人們迫切需要了解人體內部器官的部位與形態,因此,人們對人體器官的觀察成為比較自覺的行動,并力求和醫療實踐結合起來。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內經》時代,解剖人體已是醫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少氣,皆有大數。”《靈樞·腸胃》中,還詳細地描述了胃腸的形狀、容量、位置、長短等。如其中記載的食道與腸的長度的比,與現代解剖學相差無幾。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總結。

應當指出,中醫學藏象理論的形成,主要來源于對人體臟腑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的觀察與總結。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醫療實踐中,細致地觀察了人體的各種生理、病理現象,并聯系當時的解剖知識,即對人體的臟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對其相互關系有了較深刻的理解。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例如,通過解剖觀察,發現心位于胸中并與脈管相連。又觀察到,血液是在經脈內不停流動著,并且與心臟搏動有著內在聯系。如果心跳停止,則血液也就不再流動,神志亦就很快喪失,從而形成了“心主血脈”、“心主神志”的理論。

再如感冒,由于皮膚汗孔開合失常而見無汗,并見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癥,并可影響及呼吸之通暢,從而發現皮毛、鼻、喉、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經過長期的觀察與驗證,因而形成了“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開竅于鼻”、“喉為肺之門戶”等理論概念。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反復醫療實踐的驗證

古人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某些病理現象與相應的臟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而調整某些臟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應消失,因而分析這些病理現象與治療效應的對應關系,即可以反證機體某些臟腑的生理功能。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如進食某些動物的肝臟或從治肝入手,可治療某些眼疾,從而得知肝與目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論概念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臟腑的名稱臟

古作臟,又作藏。其義有二:一、是指藏于體內的臟器,二、是指五臟主貯藏精氣。

腑古作府,有府庫之意。腑多為中空器官,類府,又多與飲食物的貯藏、消化有關。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臟腑內臟五臟六腑奇恒之腑臟腑的分類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五臟的形態、功能特點、陰陽屬性

形態指胸腹腔中組織結構較充實的臟器(實質性)。功能特點化生和貯藏精氣,有藏而不瀉,滿而不實的特點。陰陽屬性主靜,屬陰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藏:五臟貯藏精氣藏而不瀉不瀉:五臟精氣不可無故丟失。

滿:五臟精氣盈滿滿而不實五臟不為水谷充實不實:五臟精氣不宜壅實王冰注:“精氣為滿,水谷為實”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五臟除貯藏精氣外,還藏神。如《靈樞·本藏篇》說:“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故又有“五神臟”之稱。

根據五臟的生理特點,故臨床上有“臟病多虛”,治五臟“宜補”之說。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六腑的形態、功能特點、陰陽屬性形態功能特點陰陽屬性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管腔性器官。受納,傳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有瀉而不藏,實而不滿的特點。主動,屬陽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瀉:六腑傳化水谷瀉而不藏不藏:六腑不貯藏精氣實:六腑為水谷充實實而不滿不滿:不是精氣盈滿的狀態。根據六腑的生理特點,臨床上有“腑病多實”,治六腑“宜瀉”之說。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奇恆之府含義功能特點陰陽屬性奇、異也,恒、常也,其形態似腑,功能似臟,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統稱奇恆之府。貯藏精氣,藏而不瀉主靜、屬陰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第二節五臟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的合稱。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也作為臟,故又稱為六臟。

本節主要內容:1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臟與形體官竅及情志、五液、五時等的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一、心

心為五臟之一,位于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衛護。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臟而主通明。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自《醫學入門》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來,一般認為血肉之心主血液運行,而神明之心主人體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1.主血脈涵義:心主血脈,是說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動和調控全身血液運行的作用。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為血(濁氣歸心)┌主血─┤心主血脈─┤└運血:心的搏動推動血液的∣運行(諸血者皆屬于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血流通暢。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血液運行的必備條件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

心─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搏動┐血─運于心脈系統的血液充盈├─心推動血液脈─與心相連的脈道通利暢達┘運行于脈中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藏神心藏神,又稱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統帥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的功能。人體之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活動及性格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們都必須在心神的主宰和調節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體生命活動。

神能馭氣,以調控和主宰臟腑的功能。心→神→氣→推動和調控臟腑功能。藏馭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生理特性1、陽臟:五行屬火2、主通明:血運在通暢;藏神在明靈。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脈皆上注于面,故

面色能反映心氣心血的盛衰。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在竅為舌(1)心與舌體通過經脈相連。(2)舌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3)舌具有感受味覺的功能。(4)舌與言語、聲音有關。

主血脈主藏神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導致心氣渙散,或心陽暴脫;或導致心神失守,發為癲狂。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4、在液為汗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熱性出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神性出汗與心有關;心主血,汗由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多必傷津,津傷必累及血,因而有“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說。

5、與夏氣相通應五行同屬于火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心與形竅志液關系示意圖喜為志在在液為汗在體合脈舌于竅開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葉,左二右三。功能:主氣,司呼吸;行水;朝百脈,主治節。特性:華蓋;嬌臟;主宣發、肅降。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一)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1)主呼吸之氣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氣的運動,吸進清氣,排出濁氣,吐故納新,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主一身之氣一身之氣即充滿人體的氣,又稱“人氣”。它由宗氣、元氣等先后天之氣相結合而生成。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故說肺主一身之氣。①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氣和在肺合成的宗氣是一身之氣的主要組成部分。②肺調節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行:肺通過呼吸運動,調節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2主行水

1)涵義:是指肺通過其宣發和肅降作用調節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的作用。

(肺為水之上源)

2)機理: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作用來調節全身的水液代謝。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肺主行水的機理示意圖

┌將津液上輸頭面諸竅,代謝為│外達全身皮毛肌腠──────┐┌─┐┌肺氣宣發──┤汗│肺││└宣發衛氣于皮毛肌腠,││主├┤控制腠理開闔──────┘│行││調節汗的排泄調控│水││└─┘│┌將津液下輸其它臟腑└肺氣肅降──┤將臟腑代謝后產生的

└濁液下輸于腎而化尿──────尿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朝百脈,主治節

(1)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流經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后,再將含有清氣的血液輸送到全身。肺朝百脈,是氣運血的具體體現。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主治節:是指肺輔助心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水的運行、輸布。

A.治理調節氣——主氣①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②調理一身之氣升降出入運行

B.治理調節血——肺朝百脈

C.治理調節水——行水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血液運行氣的生成全身氣機津液輸布治理調節肺主治節示意圖相傅之官,治節出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生理特性

1肺為華蓋覆蓋各臟腑,位置最高2肺為嬌臟生理:肺體嬌嫩,與外界直接相通

病理:肺與外界相通,外邪易襲肺;它臟病變,常累及于肺。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主宣發與肅降

1)主宣發:

是指肺氣的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

2)主肅降:

是指肺氣的向內向下的輸布作用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肺主宣發與肅降作用之比較─────────────────────────────肺氣的宣發作用肺氣的肅降作用─────────────────────────────呼出體內濁氣吸進自然界清氣─────────────────────────────將脾轉輸來的津液和部分水谷將脾轉輸來的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之精向下輸布到其它臟腑以濡諸竅,外達皮毛肌腠養之─────────────────────────────宣發衛氣于體表肌腠,發揮保將臟腑代謝產生的廢水下輸于衛機體的作用腎,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肺與皮毛的關系示意圖

┌──┐肺輸精于皮毛肺宣發衛氣于皮毛┌──┐│肺├─────────────────┤皮毛│└──┘皮毛宣散肺氣皮毛受邪內合于肺└──┘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在竅為鼻

肺精肺氣上布于鼻與喉,故鼻能司嗅覺,喉能發聲音。鼻為肺之竅,喉為肺之門戶。3在志為憂

悲、憂皆為肺志。此處之憂作“憂傷”解。2023/2/5中醫基礎理論4在液為涕5與秋氣相通應

五行同屬于金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肺與形、竅、志、液關系示意圖皮合體在在志為憂涕為液在鼻于竅開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三、脾(一)生理功能1、主運化2、主統血(二)生理特性1、脾氣主升2、喜燥惡濕(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一)生理功能1.主運化字面理解:運,化,

轉運、轉輸;消化(變化)。飲食物脾氣轉化水谷精微津液脾氣轉運全身基本概念:

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功能。2023/2/5中醫基礎理論(1)運化食物:是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運化之“化”運化之“運”生理過程(掌握):①在胃腸中飲食物分為精微和糟粕兩部分;消化②吸收水谷精微;③將吸收的水谷精微輸送到全身,轉化為精、氣、血、津液。轉運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內經原文(了解)“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失健運便溏腹脹納差倦怠消瘦或脹痛,水谷精微不得及時轉運糞便中夾雜不消化食物脾不運化,食欲不振水谷精微隨糟粕而下,作“水谷精微”解“水谷精微”衰少,精氣血生化不足

“中央土以灌四傍”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脾運化水谷的一般過程示意圖

食物──胃┌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食││糜中央土││水谷之精┌─┐灌四旁│濁氣歸心,淫精于脈小腸──────┤脾├─────┤│食└─┘為胃行││物其津液│散精于肝,淫氣于筋│殘││渣││└腎受臟腑之精而藏之大腸│糞│便│體外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運化水液:吸收、轉輸水精,調節水液代謝(掌握)。①脾氣轉輸,上輸于肺,宣發肅降,布散全身;②水液代謝樞紐上行水液依賴于脾上輸于肺下行水液依賴于脾下輸于腎賴腎之氣化,清者上輸,濁者形成尿液宣發至皮毛,形成汗液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病理變化(理解)脾失健運水腫內經原文(了解)“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及其他脾失健運的臨床表現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脾運化水液的一般過程示意圖

游溢精氣清中之清水飲──胃──────┐┌───頭面諸竅│││宣發全身皮毛│┌──┐散精(津液)│肌肉腠理小腸────┤脾├───────肺│清└┬─┘││濁│清中之濁│肅降│││大腸│其它藏府││││肅降│濁中之清│└─────────腎│之濁│尿│膀胱2023/2/5中醫基礎理論運化食物與運化水液的關系:運化功能的兩個方面,同時進行。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主統血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脈外的功能。生理機理(掌握):脾氣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氣能攝血,故脾可統血病理(理解)--脾不統血便血、尿血、崩漏、肌衄陰道出血皮下出血下部出血多見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生理特性

1.脾氣主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1)升清(掌握)上輸水谷精微于心、肺,化生氣血以濡養全身“脾宜升則健,胃宜降為和”--清,葉桂病理(理解)--脾不升清清氣不升反降眩暈便溏清氣不升精氣下泄腹脹濁氣不降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升舉內臟(掌握)維持內臟位置相對穩定,防止下垂病理(理解)--中氣下陷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又名“陰挺”脫肛又名“直腸脫垂”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生理特性2.喜燥惡濕“脾燥則升”(了解)--吳達《醫學求是》健脾益氣藥物溫燥多見白術、薏苡仁等。病理(了解)--濕邪困脾濕邪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肉,主四肢生理:脾之運化與肌肉充養及其功能的正常發揮密切相關

病理(理解):脾失健運可致肌肉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中醫稱之為“痿證”內經原文(了解):“脾主四肢”“治痿獨取陽明”四肢又名“四末”“陽明”代指脾胃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生理:脾氣健旺,則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紅潤光澤;病理:脾失健運,則食欲不振,口味異常,口唇淡白不澤。

3、在志為思思慮傷脾4、在液為涎5、與長夏相通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脾主運化示意圖運化內臟水谷精微升清統血脾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在液為涎在體合肉在志為思脾與形、竅、志、液的關系示意圖開竅于口脾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四、肝(一)生理功能1、主疏泄2、主藏血(二)生理特性1、肝為剛臟2、肝主升發(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一)生理功能1.主疏泄字面理解:疏,泄,

疏通、暢達;發散、升散。基本概念: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了解: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為元代醫家朱震亨《格致余論》:“司疏泄者肝也”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調暢全身氣機氣機,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機能活動依賴氣之升降出入運動全身氣機調暢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生理(掌握)全身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機能活動穩定有序氣血運行正常生命活動正常氣能行血,氣行則血行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病理變化(理解)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肝氣上逆:肝氣郁結:太過不及肝氣亢逆,升發太過的病理變化即升、動、散太過肝氣不舒,疏泄失職,氣機不得暢達即升、動、散不及面紅目赤頭痛胸脅乳房走竄脹痛吐血、咯血、卒然昏厥急躁易怒-暴怒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悶悶不樂,悲憂欲哭-郁怒2023/2/5中醫基礎理論(1)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生理(掌握)全身氣機調暢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血及津液運行正常氣屬陽主動,血及津液屬陰主靜,故氣能行血及津液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病理變化(理解)肝氣郁結血行不暢:津行失常瘀血癥積

腫塊固定不移且較為堅硬,疼痛明顯女子經行不暢、經遲、痛經、經閉

舌質暗,有瘀斑

水腫梅核氣肝氣上逆吐血、咯血、卒然昏厥月經過多,崩漏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促進脾胃的納化功能及膽汁的分泌排泄生理(掌握)調暢脾胃氣機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促進膽汁的分泌與排泄促進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肝之精氣化生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病理變化(理解)肝疏泄異常(肝氣郁結)脾不升清上:眩暈下:飧泄胃不降濁上:嘔逆中:左上腹脹痛下:便秘膽汁分泌、排泄不暢右脅脹痛,口苦,納食不化,黃疸肝脾不調或肝脾不和肝氣犯胃或肝胃不和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調暢情志全身氣機調暢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全身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機能活動穩定有序情志活動正常“形為神之宅”病理變化(理解)生理(掌握)肝失疏泄太過不及急躁易怒-暴怒悶悶不樂,悲憂欲哭-郁怒“肝氣上逆”“肝氣郁結”2023/2/5中醫基礎理論(4)促進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經全身氣機調暢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男子正常排精女子正常排卵行經病理變化(理解)生理(掌握)肝失疏泄男子排精不暢女子行經異常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一)生理功能2.主藏血: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1)涵養肝氣(2)調節血量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4)為經血之源(3)濡養肝及筋目(5)防止出血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生理特性

1.肝為剛臟疏泄與藏血的關系: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疏泄藏血2.肝主升發肝氣易升易散肝為將軍之官肝氣易升“體陰而用陽”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筋,其華在爪筋膜,包括肌腱和韌帶。還包括一些條索狀的組織,如大的神經纖維,表淺的靜脈血管等。

肝血充足,筋得其養,運動靈活有力,耐受疲勞,并能較快的解除疲勞,故稱肝為“罷極之本”。

爪,爪甲,“爪為筋之余”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2.在竅為目“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3.在志為怒

4.在液為淚

5.與春氣相通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疏泄藏血促進血液運行調暢情志肝疏泄藏血功能示意圖解剖觀察而獲得整體觀察而賦予消化吸收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肝與形竅志液關系示意圖開竅于目怒為志在在液為淚在體合筋肝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五、腎(一)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與臟腑氣化2.主水3.主納氣(二)生理特性主蟄守位(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主骨生髓通腦;在竅為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通于冬氣。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腎為先天之本:由于腎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為人體生命之本原,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與腎陽能資助、促進、協調全身臟腑之陰陽,故腎又稱為“五臟陰陽之本”。腎藏精,主蟄,又稱為“封藏之本”。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一)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與臟腑氣化

(1)藏精的概念: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依賴于腎氣的閉藏作用和激發作用的協調。精,又稱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生命之源,是臟腑形體官竅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腎精的構成:

腎精以先天之精為主體,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融合而成。

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腎精合成

后天之精——部分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臟腑之精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腎精的作用

A.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女子一七至七七,男子一八至八八的規律性的生長發育與生殖方面的變化(《素問·上古天真論》)。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腎精腎氣主司生長發育生殖示意圖女七七男八八女二七男二八2023/2/5中醫基礎理論B.推動和調控臟腑氣化:腎精化生腎氣,腎氣分腎陰和腎陽兩部分:腎陰是一身陰氣的根本,五臟之陰皆以此為根;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五臟之陽皆以此為本。故說:“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為五臟陰陽之本。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腎精腎氣腎陰腎陽之間的關系腎精腎氣腎陰腎陽化分涼潤寧靜抑制沉降

溫煦推動興奮升騰對立協調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腎為五臟陰陽之本“久病及腎”之說腎精腎氣腎陰腎陽化分肺陰心陰肝陰脾陰胃陰肺陽心陽肝陽脾陽胃陽協調對立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主水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腎氣對于水液代謝的主司和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1)腎氣對參與水液代謝臟腑的促進作用:腎為五臟陰陽之本,腎陰腎陽有促進脾肺等臟輸布水液的作用。

(2)腎氣的生尿和排尿作用:腎氣通過蒸化作用,能升清降濁,生成尿液,并控制尿液排泄。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腎主水示意圖胃脾肺腎膀胱其他臟腑水飲頭面諸竅全身皮毛肺氣宣發肺氣肅降濁液濁中之濁濁中之清脾氣散精腎氣蒸化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主納氣腎主納氣,是指腎氣有攝納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腎的納氣功能,實際上是腎氣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腎氣衰減,攝納無力,則會出現呼吸表淺,或呼多吸少,動則氣喘等病理表現,稱為“腎不納氣”。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生理特性腎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主蟄守位。

主蟄,喻指腎有潛藏、封藏、閉藏之生理特性,是對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

守位,是指腎中相火(腎陽)涵于腎中,潛藏不露,以發揮其溫煦、推動等作用。

君火,即心之陽氣,心之生理之火,又稱心火;

相對于心火,其他臟腑之火皆稱為相火。生理狀態下是各臟腑的陽氣,又稱“少火”,病理狀態下是各臟腑的亢盛之火,又稱“壯火”。肝之相火稱為“雷火”,腎之相火稱為“龍火”。君火與相火的關系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龍潛海底,雷寄澤中”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君火相火君火與相火之間的關系即心火,指心之陽氣及其化生的心神指心火以外的其他臟腑之火,即各臟腑的陽氣腎之相火又稱龍火,肝之相火又稱雷火生理之火稱為少火,病理之火稱為壯火調控明著守位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腎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2.在竅為耳及二陰3.在志為恐4.在液為唾5.與冬氣相通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腎與形、竅、液、時的關系圖

腎精髓血骨腔骨髓脊髓腔脊髓顱腔腦髓藏互化化匯聚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發為血之余其華在發耳為腎竅齒為骨之余腦為髓海唾為腎之液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第三節

六腑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一、概說(一)六腑的生理特性:1、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六腑主司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傳化物而不藏。六腑傳化水谷、糟粕,不貯藏精氣,只能被水谷充實,而不被精氣充滿。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六腑中每一腑必經適時排空,宜動不宜滯,功在走而不守,若腑氣不通,氣機不得下降,則導致水谷,糟粕停滯或積聚,故有“腑病多實”之說。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治腑病“以通為補”:攻下派張從正認為:“《內經》之所謂下者,乃所謂補也。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存焉”。即“邪去則正安”。清·林佩琴《類證治裁》:“六腑傳化不藏,實而不能滿,故以通為補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六腑的傳化過程

七沖門:飲食物自進入人體至變成糟粕排出體外,要通過的七道關隘。唇為飛門:飛通扉。齒為戶門:戶、把守。會厭為吸門:食管與氣管會接處。胃為賁門:賁通奔,胃脘上口,連食管。太倉下口為幽門:幽為屈曲幽隱之意大腸小腸會為闌門:闌有柵欄之意。下極為魄門:魄通“粕”,又稱“谷通”。唐·孫思邈指出“谷道宜常撮”。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膽:(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膽為六腑之一,位于右脅之內,與肝相連,形如囊狀,內藏膽汁又稱精汁、清汁,故膽又稱“中精之府”,“中清之府”。膽的經脈與肝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1.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助飲食物消化。(1)貯藏膽汁:膽汁有消化飲食水谷的作用。膽汁來源于肝,由肝之精氣化生,經肝的疏泄而分泌匯聚于膽。膽汁又稱“精汁”晉·王叔和《脈經》:“肝之余氣溢于膽,聚而成精汁”。24小時內肝可分泌1000ML膽汁,貯藏于膽中。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2)排泄膽汁:通過肝的疏泄作用,排泄于小腸,以助飲食物的消化。肝氣郁結—膽汁分泌,排泄不利—脅肋脹滿疼痛,腹脹,食欲不振.肝氣上逆—膽汁上溢—口苦膽汁外溢—黃疸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主決斷: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用決定的作用。“決斷”: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素問·靈蘭秘典論》:“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氣足—判斷正確,當機立斷,勇敢膽大。膽氣虛弱—易驚善恐,膽怯怕事,失眠多夢。2023/2/5中醫基礎理論膽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恆之府。膽形態中空,有貯藏而排泄膽汁,以助飲食物消化的作用,且與肝有經脈相互絡屬,故膽屬六腑之一;但膽并不直接傳化水谷,而藏精汁,這又類似五臟貯藏精氣的功能而異于其它的六腑,故膽又屬奇恆之府。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二)胃(水谷之海、倉廩之官)

胃位于膈下,腹腔左上部,呈橫屈狀,上接食道為賁門,下通小腸為幽門,有大彎、小彎,總稱胃脘。胃的經脈與脾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胃脘分為:上脘——賁門、胃上口中脘——胃體下脘——幽門、胃下部《醫學入門》:“胃號太倉、俗名曰肚”。2023/2/5中醫基礎理論1、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納,腐熟水谷:①胃主受納水谷——胃能接受由口腔經食道下傳的飲食物。故《素問·五臟別論》:“胃者,水谷之海”。②腐熟水谷——飲食物經胃的初步消化變成食糜狀態。經胃的通降作用輸入小腸。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生理:胃氣盛——受納、腐熟水谷正常——氣血化源充足.病理:胃氣虛——納少、胃脘飽脹、厭食、嘔吐、噯腐、矢臭。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胃主降濁:①含義:胃將食糜下輸至小腸、大腸、并促使糟粕排泄的作用。通,通暢;降,下降。“胃宜降則和”,指胃氣的運動特點。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②表現:將食糜下傳小腸。經小腸的分清別濁,將食物殘渣下傳至大腸。經大腸的變化傳導,將糟粕排出體外。《靈樞·平人絕谷篇》:“水谷入胃,胃滿則腸虛,食下,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2023/2/5中醫基礎理論③臨床表現:胃主通降—消化,傳導正常。惡心呃逆噯氣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嘔吐便秘腹脹滿疼痛

④與脾主升清的關系:胃主降濁與脾主升清,升降協調,共同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2023/2/5中醫基礎理論⑤主降濁與主受納的關系:胃的通降是受納的前提,不能降濁便以以受納。受納、腐熟、降濁是胃對飲食物消化作用的三亇連續階段。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潤惡燥,胃氣宜降

:胃為陽明燥土,胃之功能不僅依賴胃陽推動,亦賴胃陰的濡潤。胃之病變,常因燥熱為害,灼傷胃陰,故臨床上應注意顧護胃陰。葉天士說:“胃喜柔潤”、“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關于“胃氣”的含義:(1)胃中陽氣:腐熟水谷動力。(2)脾胃之氣:泛指脾胃消化功能。(3)水谷精氣:常以脈象、舌象判斷疾病順逆的依據。(4)一身之氣或正氣。如張介賓說:“胃者,正氣也。”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三)小腸(受盛之官)

小腸是一個很長的管道器官,盤曲于腹腔的中下部,其包括十二指腸與空腸。是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難經·四十二難》:“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小腸的經脈與心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1、受盛化物:小腸具在接受由胃下傳的 食糜,使之停留一定時間,以利于進一步消化的作用。受盛——接受,以器盛物化物——消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泌別清濁,(分清別濁)。食糜在小腸進一步消化后,分別為“清”——水谷精微和“濁”—食物殘渣兩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亦吸收大量水液,經脾轉輸全身;將食物殘渣下輸大腸;將代謝后的水液歸于膀胱。消化吸收泌別清濁水液代謝“小腸主液”。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類經》:“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脾氣化而上升,小腸氣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若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可見大便稀溏、小便短少,泄瀉下利。因此,此種泄瀉,臨床上採用“利小便以實大便”的治法。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消化、吸收功能良好小便通利小腸功能正常水液、糟粕各走其道大便通暢小腸功能失常——便溏、泄瀉、腹脹、腹痛、嘔吐、小便短少。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四)大腸(傳導之官)1.位置形態:大腸也是管腔器官,居于腹中,呈回環迭積狀,包括乙狀結腸和直腸。是傳化糟粕的器官。其上端在闌門與小腸相接,下端通魄門。大腸的經脈與肺的經脈相互絡屬,互為表里。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大腸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大腸的功能:主傳化槽粕。(1)變化:接受小腸傳下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多余水分,形成糞便。因有再吸收多余水液的作用,故有“大腸主津”之說。(2)傳導:糟粕經魄門,即肛門排出體外。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3.病理表現:大腸實熱—大便秘結大腸傳導失常大腸虛寒—大便稀溏4.影響大腸傳導的因素:胃的通降肺氣的肅降腎氣的蒸化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五)膀胱(州都之官):1.位置形態:膀胱位于小腹中央,廣腸之前,上口通于腎,下口接尿道,通前陰溺竅,其大小形態隨尿液的充盈度的變化而改變。俗稱“尿脬”。膀胱的經脈與腎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生理功能:主貯存排泄尿液。(1)貯存尿液:尿液由津液所化,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輸膀胱而形成,又賴腎氣的固攝作用而貯存于膀胱。(2)排泄尿液:貯存于膀胱的尿液,經腎的氣化作用的推動而排出體外。尿液的形成腎的氣化作用尿液的排泄尿液的貯存腎的固攝作用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膀胱的貯尿,排尿功能實際上是腎的氣化作用的延續。3、臨床意義:(1)生理:腎氣充足—膀胱氣化有權—小便排泄正常(2)病理:腎氣虧虛—膀胱氣化不利—開合失常—遺尿、尿失禁、尿少、小便不利。故《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六)三焦(決瀆之官)1、六腑之三焦:(1)涵義:分布于胸腔中的一個大腑,因其不與五臟相匹配,又稱之為“孤腑”。三焦之經脈與心包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三焦是藏象學說中特有的名稱,由于三焦的具體概念在《內經》中,論述不夠明確,而《難經》又提出“有名無形”之說,因而引起后世醫家對三焦形質的爭論。對三焦的形質,致今尚無定論。而對三焦功能的認識比較一致。

對三焦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實際上三焦就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總體的一個重要側面”。不必囿于三焦之形態的有形與無形之爭。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三焦的生理功能:①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А三焦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全身之氣通過三焦運行于上下。В三焦通行元氣。元氣由腎中精氣化生,是氣化活動的動力源泉,元氣通過三焦為通道,布散全身。故《難經》說:“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三焦的焦,從字形來看就包含有氣化三焦之義。“焦”字由“隹”(zhui)和“火”組成。隹為短尾小鳥,火烤小鳥,象征氣化。所以三焦具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2023/2/5中醫基礎理論②運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全身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運行水液與通行元氣是相互關聯的。因氣行則水行,氣又依附津液而升降運行。2023/2/5中醫基礎理論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如張景岳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流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部位之三焦(1)涵義:將三焦人之軀干上、中、下三部分段,包括人的整體,超出六腑的概念。

上焦:胃上口至舌下。橫膈以上,包括心、肺。

中焦:胃上口至胃小管。橫膈以下,臍以上,脾、胃、肝、膽。

下焦:胃下管至二陰。臍以下的下腹部,腎、膀胱、大、小腸。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2)部位三焦各自的功能特點:А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宣發布散水谷精微,通達營衛的功能,猶如自然界之霧露,以營養全身臟腑組織。В中焦如漚:形容中焦,腐熟運化水谷的功能,猶如以水漚物的狀態。С下焦如瀆:形容下焦,分清別濁,排泄二便的功能,猶如疏通的水道,暢通無阻的狀態。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辨證之三焦:辨證之三焦,是清代溫病學家吳瑭提出的溫熱病三焦辨證綱領。上焦、中焦、下焦病變,分別代表溫熱病不同的證候類型,標志著溫病傳變的三個不同階段。三焦是溫熱病變導致相關臟腑病理變化的代名詞。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第四節

奇恒之府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一、奇恒之府的概念功似臟,形似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統稱奇恒之府。《素問·五臟別論》:“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奇恆之府的生理特點:1、形態中空似腑,多貯藏精氣似臟。2、除膽之外,均無表里配合及五行配屬關系。3、其生理功能多隸屬于五臟,與五臟同盛同衰。與腎的關系尤為密切。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通充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腎心肝脾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腦1、腦與髓的關系:腦居頭顱內,由髓匯聚而成。故《靈樞·海論》稱“腦為髓海”。《素問·五臟生成篇》:“諸髓者,皆屬于腦”。人腦重約1300~1500g,占全身重量的2~5%左右。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生理功能:(1)主宰人體生命活動。腦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主宰和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腦與精神思維活動有關:《素問·脈要精微論》:“頭者,精明之府”。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腦為“元神之府”。元神本自先天,有了元神,就有生命,就會有思維意識活動。清·汪昂《本草備要》:“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清·王清任《醫林改錯》:“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精神飽滿、反應敏銳腦髓充盈意識清晰、記憶力強思維遲鈍混亂腦髓空虛精神萎頓、甚至呆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腦主管感覺運動功能。腦與人的視、聽、嗅及肢體的運動功能有關。髓海不足可導致耳鳴,目眩。如《靈樞·口問篇》所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醫林改錯》:“兩耳通腦,所聞之聲歸腦,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于腦,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3.腦與五臟的關系腦由精髓匯聚而成,受臟腑精氣而充盛,與五臟六腑皆相關,尤其與心、肝、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1)腎: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海。(2)肝: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活動。(3)心:心主神志,心腦相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二)女子胞

〈又稱:胞宮、子宮、子臟、血臟〉

位于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后,形如倒置梨形。1、生理功能:(1)發生月經:隨著腎中精氣逐漸充盛和“天癸”的產生,女子胞發育成熟,便發生正常月經。月經初潮在14歲左右,為受孕做好準備。2023/2/5中醫基礎理論(2)孕育胎兒:胞宮是孕育胎兒的器官,兩精相合,孕卵著床于胞宮發育,直至十月分娩。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2、女子胞功能發揮的條件:(1)天癸充盈:天癸具有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效應,是女子胞功能發揮的先決條件。(2)沖任二脈氣血充盈。沖為血海,主月事;任主胞胎,妊養胎兒。若沖任失調——月經錯亂,甚至不孕。沖任二脈的功能受腎中精氣化生的“天癸”的調節,故有“腎為沖任之本”之說。2023/2/5中醫基礎理論(3)與心、肝、脾、腎的作用:①肝:肝主疏泄,藏血。全身氣血調節之樞。肝主疏泄,肝藏血——通調月經—月經正常,故古人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月經不調、痛經。肝不藏血——月經量多、崩漏。2023/2/5中醫基礎理論②心:心主血脈,心藏神。月經來潮和孕育胎兒均賴血液的濡養;心神失調,可致月經失調。③脾:脾生血統血。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足—月經量少、經閉。脾不統血——月經量多,經期延長,崩漏。2023/2/5中醫基礎理論④腎:腎藏精,主生殖和生長發育。腎中精氣充盈——天癸至——促進了生殖的發育——月經來潮、有生殖能力。腎中精氣虛衰——天癸竭——生殖器官功能衰退——月經絕、無生殖能力。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第五節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四、五臟與奇恒之腑的關系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一)心與肺

表現在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調節關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兩者相互協調,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

血液的正常運行,必須依賴于心氣的推動,亦有賴于肺氣的輔助。

正常的血液循環,又能維持肺的主氣司呼吸功能。

宗氣是連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環節。

在病理上,心的搏動與肺的呼吸是相互影響的。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心肺關系示意圖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肺主呼吸,推動心的行血心肺宗氣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二)心與脾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養于脾以維持其正常的運化功能。脾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病理上,心脾兩虛之證。2.血液運行方面: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既有賴于心氣的推動以維持通暢而不遲緩,又依靠脾氣的統攝以使血行脈中而不逸出。病理上,或見氣虛血瘀,或見氣虛失攝的出血。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心與脾的關系示意圖

心主行血,促進脾的運化功能(火生土)脾主運化,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脾病理:心脾兩虛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三)心與肝表現在血液運行及精神情志調節兩個方面。1.血液運行方面:心氣主行血,肝氣主疏泄和藏血,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病理上,可出現心肝血虛證或心肝血瘀證。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氣疏泄,情志調暢;肝氣疏泄有度,情志暢快,亦有利于心神內守。病理上,心神不安與肝氣郁結,心火亢盛與肝火亢逆,可兩者并存或相互引動,出現心肝氣郁證或心肝火旺證。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心與肝的關系示意圖促進血液運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虛證,心肝血瘀證)調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調暢情志

(病理上:心肝氣郁證,心肝火旺證)心肝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心肝神魂之間的關系示意圖心血神肝血魂主藏生舍調控互資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四)心與腎主要表現為“心腎相交”。

1.水火既濟:心位居上,故心火(陽)必須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位居下,故腎水(陰)必須上濟于心,使心火不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腎藏精。精能化氣生神;神能控精馭氣。故積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上,稱為心腎不交。主要表現為陰虛火旺、陽虛水泛、精虧神逸。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心腎相交示意圖心腎水火既濟精神互用君相安位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心腎水火之間的關系示意圖心陽腎陽心陰腎陰涼潤寧靜抑制

溫煦推動興奮溫煦推動興奮涼潤寧靜抑制

上濟下溫腎水不寒心火不亢2023/2/5中醫基礎理論精神互用示意圖心腎血氣精神生生攝馭化養行攝主藏生攝生調2023/2/5中醫基礎理論(五)肺與脾表現在氣的生成與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1.氣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脾主運化,化生水谷之精并進而化為谷氣。清氣與谷氣在肺中匯為宗氣,宗氣與元氣再合為一身之氣。宗氣的生成決定一身之氣的盛衰。有“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之說。病理上常見肺脾兩虛。

2.水液代謝:肺脾兩臟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保證津液正常輸布與排泄的重要環節。

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2023/2/5中醫基礎理論

肺與脾的關系示意圖

水液輸布: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司宣降,輸布水液宗氣生成:脾化水谷之精,化氣上輸肺,與吸入清氣合脾肺2023/2/5中醫基礎理論(六)肺與肝主要體現在人體氣機升降的調節方面。肝氣左升,肺氣右降,升降協調,對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古人稱為“龍虎回環”。病理狀態下肝郁化火,或肝氣上逆,肝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