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用 韓非子 五蠹_第1頁
上課用 韓非子 五蠹_第2頁
上課用 韓非子 五蠹_第3頁
上課用 韓非子 五蠹_第4頁
上課用 韓非子 五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蠹《韓非子》內黃一中分校2012級語文組王瑞紅2014-03-18關于韓非(一):

生平:

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zhàn)國末期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與李斯同為荀子弟子,李斯自以為不如。口吃,不善言辭,善著書。韓非出身韓國貴族,曾屢次上書韓王,主張變法圖強,終不為韓王采納,于是發(fā)憤著書。他的書傳到秦國,秦王(秦始皇)讀后非常賞識,于是發(fā)兵攻韓尋求韓非。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服毒自殺,死于獄中。關于韓非(二):集法家之大成:

韓非繼承了吳起商鞅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術治思想、慎到的勢治思想以及荀子反對天命崇尚人力的人定勝天思想。在政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勢(君主的權力)三者想結合而以法治為核心的理論體系。

韓非批判繼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又綜合了“法”治、“術”治、“勢”治,建立了他的刑法術之學的理論體系,主張嚴刑峻法,反對世襲等級制度,提倡任人為賢。主張因時制宜,強調法治和君主集權,提倡“耕戰(zhàn)”,主張在發(fā)展農業(yè)的基礎上以武力統(tǒng)一中國。在歷史觀上他反對復古,認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的思想適應了戰(zhàn)國末期的時代潮流,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武器,影響深遠。他主張一切權勢歸君主一人掌握,秦始皇第一個實踐了他的學說。這種君權至上的集權統(tǒng)治思想,支配中國封建社會達二千年之久。他的所謂“法制”,隨著奴隸主貴族勢力的消滅,就純粹成為鎮(zhèn)壓勞動人民的工具了。韓非的思想

1、明確認為人性本惡。韓非與荀子不同的地方在于:荀子認為因為人性惡,所以需要教育;而韓非則認為正因為人性惡,所以教育是無用的,必須用法治把人的本性要求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韓非認為人的天性就是自私自利的:做車子的“欲人之富貴”,做棺材的“欲人之夭死”,這并不是做車子的仁慈而做棺材的殘忍,而是因為“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倌不買。”(《備內》)

2、認為歷史是不斷前進的。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韓非批評了復古主義,他指出:“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就如同“守株待兔”般的可悲可笑。因此,他的結論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3、任何道德觀念都與社會生活分不開的。韓非舉例說,古代堯舜讓天下,并非道德高尚,而是因為天子既辛苦又權勢小,而現(xiàn)在人們爭著要做官和托身于諸侯,并非道德卑下,而是因為統(tǒng)治者的權勢重了。韓非的上述思想說明他已力圖從社會經濟生活中尋找道德變遷的原因。4、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韓非講了一個賣矛與盾的寓言故事,提出了最早的矛盾概念。《韓非子》認為世界充滿了矛盾:“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而且,韓非認為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相反而相成。譬如,開刀服藥是痛苦,可是開刀排膿利于身;良藥苦口利于病,痛苦與安樂也是相反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韓非也還主張世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在發(fā)展變化。韓非認為,事物變化的根據在于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譬如樹木的折斷,蟲蛀是內因,風吹是外因;墻壁的倒塌,墻壁有裂隙是內因,大雨淋是外因。關于韓非(三):

著作:

《韓非子》今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爲韓非自己的作品。有些篇章可能是后代學者補充的。

《韓非子》的文章體裁,包括兩類作品,一類是政論文,以說理精密、文筆犀利見長,議論透徹,表現(xiàn)出一種嚴峻、峭刻的文風;另一類是利用記述歷史故事和創(chuàng)作寓言進行說理,用大量淺限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寓意深刻,形象生動。其中很多寓言故事今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關于韓非(四):對“五蠹”的認識:

五蠧指學者(儒家)、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游俠)、患御者(“患禦者”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患”當讀為“串”,是近的意思,“患禦”即君主的親信;另一種認為“禦”當爲“役”之訛,“患禦”即厭惡兵役)及商工之民。韓非子認為這五種人沒有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或為捍衛(wèi)國家效力,對社會無利而有害,就象蛀木的蠧蟲一樣,應該堅決清除。

本文從進化的歷史觀出發(fā),認為“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論述了“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的觀點,提出“仁之不可以為治”,而要以農戰(zhàn)為立國之本,韓非認為要使國家富強,君權鞏固,必須“除此五蠹之民”,“養(yǎng)耿介之士”。闡明了去除五蠧、重農尚武、以法治國的思想。韓非的思想成為秦朝統(tǒng)治天下的重要理論依據。本文也是韓非的代表作。

清除“五蠹”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此形成一種傳統(tǒng)觀點,則對中國的危害極大。上古之世上古:指遠古。不勝:難以忍受。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作:出現(xiàn),產生。構,架。群害:代禽獸蟲蛇。使王(wàng)天下,號之曰有巢氏王:名詞用作動詞,做王。號之曰:稱他叫。

有巢氏:與下文的燧人氏都是傳說中遠古時期的帝王。民食果蓏(luǒ)蜯蛤果蓏:“果”為木本植物的果實。“蓏”為草本植物的果實。蜯:同“蚌”。蛤:蛤蜊。腥臊惡臭惡臭:難聞的氣味。民多疾病=民多有疾病。

鉆燧取火以化腥臊鉆燧:鉆木取火,燧是一種取火的器具。化:消除。而民說之說:同“悅”,喜悅。

參考譯文:上古時代,人少而禽獸多,人類經受不住禽獸蟲蛇[的侵擾]。有個圣人出現(xiàn),架起木頭筑巢(居住)以此躲避各種侵害,百姓喜歡他,推舉[他]做天下的王,稱他為有巢氏。人類吃瓜果蚌蛤,腥臭難聞而傷害腸胃,百姓大多染病。有個圣人出現(xiàn)。用燧子鉆木取火,用火(燒烤食物)消除腥臊氣味,百姓喜歡他,推舉他做天下的王,稱他為燧人氏。

而鯀(gǔn)禹決瀆鯀:傳說是大禹的父親。相傳堯派鯀治水,他采用堵截的方法阻攔河流,結果失敗,被舜處死于羽山(今山東郯城東北)。決:挖掘、疏導。瀆:指獨流入海的江河。古稱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四瀆。

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桀:夏朝最后一個君王。紂:商朝最后一個君王。二人分別被商湯和周武王推翻。暴亂:殘暴昏亂。湯:商湯,商朝開國君主。武:周武王,周代開國君主。今有構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今:用在這里表如果、假使。夏后氏:指夏朝,夏后是禹的國號。

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爲新聖笑矣。

然則:這樣那么,代詞與連詞的連用。美:褒揚,贊美,用作動詞。道:方法,措施。新圣:新時代出現(xiàn)的圣人,作者觀念中能實行法治的統(tǒng)治者。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期:期求,指望。脩:通“修”,學習。法:效法。常可:永久不變的制度,永遠適宜的方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論世:研究當前社會。因:根據(它的情況)。為之備:給它制定措施。“為”,制定。備:措施辦法。二句謂研究當世的實際情況,并據此采取相應的措施。兔走觸株株:樹樁。走:跑。觸:撞上。因釋其耒(lěi)而守株因:于是。釋:放下。耒:音lěi,古代翻土的農具。冀復得兔冀復:希望再次。

而身為宋國笑身:自己。為,被。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政治:這是兩個詞。政,指治國的辦法。治:治理。()皆守株之類也。中古的時候,天下[發(fā)生]大水災,鯀和禹疏導江河,[治理水患]。近古時代,夏桀和商紂王殘暴昏亂,而商湯和周武王就討伐[他們]。假如在夏朝,還有人用木頭筑巢[居住],鉆木取火[燒烤食物],就一定被鯀禹嘲笑了;[如果]在商周時代,還有人[把]疏導江河[治理水患作為最主要的事],就一定會被商湯和周武王嘲笑了。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在當今的時代還有人[一味]贊美堯、舜、禹、商湯、周武王的治國辦法,也必定會被[當今的]新圣人嘲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只沿習古代,不效法陳規(guī)慣例,研究當前的社會情況,據此制定符合實際的措施。宋國有一個(正在)耕地的人,(他)田里有棵樹樁子,[一只]兔跑來,誤撞到樹樁上,撞折了頭頸死掉了,于是[這個人]就放下他的農具守著樹樁子,希望能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當然]不可能再得,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譏笑。如今[誰]想要用先王的一套辦法來統(tǒng)治當代的百姓,就都是守著樹樁子(等待兔子撞死)一類的人。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稱。實:果實。食:吃。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事力:從事費力的勞動。養(yǎng)足:供養(yǎng)充足。養(yǎng):給養(yǎng),生活資料。人民少而財有余人民,人口。厚賞不行:不實行重賞。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安定。治,安定。大父末死大父:祖父。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

雖:即使。倍:加倍。累:加重,加大。

參考譯文:古時候男人不用耕種,草木的果實足夠(人們)吃了;婦女不用紡紗織布,禽獸的皮毛足夠(人們)穿了。不用從事苦力勞動而給養(yǎng)充足,人口少而財物多,所以人們沒有爭奪。因此不行重賞,不用重罰,人們自然安定地生活。如今,一個人有五個兒子不算多,每個兒子又有五個兒子,祖父還沒有死就有二十五個孫子了。因此人口眾多而財物稀少,從事苦力很勞累,而得到的給養(yǎng)卻很微薄,所以人們要爭奪。即使加倍賞賜,加重懲罰,還是免不了發(fā)生亂子。茅茨不翦茅茨:用茅草、蘆葦蓋的屋頂。翦:通“剪”,修剪。采椽不斫(zhuó)采椽:櫟木做的椽子。采:“棌”的古字,即櫟木。椽:音chuán,放在檁上架屋面板和瓦的木條。不斫:不事加工修飾。斫:音zhuó:砍削。糲粢(lìcí)之食,藜藿(huò)之羹糲粢之食:指粗糙的飯食。糲,粗米。粢,谷子。藜藿:泛指野菜。藜,野菜。藿,豆葉。羹:湯。冬日麑(nì)裘麑:小鹿。裘:毛皮衣。夏日葛衣葛:麻布。雖監(jiān)門之服養(yǎng)不虧于此矣雖:即使。監(jiān)門:看門人。服養(yǎng):吃穿日用。虧:虧損,短少。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以為民先身:親自。執(zhí):拿。臿:音chā,鍬一類的掘土工具。以,相當于“而”。為民先:走在百姓的前面,為表率。股無胈(bá),脛不生毛

股:大腿。胈:肌肉。脛:小腿。雖臣虜之勞臣虜:奴隸社會常把俘虜作奴隸,“男奴曰臣(或叫臧),女奴曰妾”。以是言之由此說來。“之”指下面所說的道理。夫古之讓天下者

讓:禪讓。不把帝位傳給兒子而讓給別的賢人稱為禪讓。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去:離開、脫離、拋棄。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傳天下:把天子之位讓給別人。多:稱贊,贊揚。子孫累世絜(xié)駕累世:世世代代。絜駕:系馬套車。指有官銜人家出門乘車不步行,具有乘車的享受。

故人重之=故人以之爲重。是以人之于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

于讓:對于讓位的態(tài)度。輕辭……者:者字結構,表示……的原因。薄厚之實異:實際利益有大小的不同。實,實際情況。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山居:在山上居住。谷汲:到山谷中去打水。“山”、“谷”及后邊的“澤”均是名詞直接放在動詞前作狀語。膢、臘,皆祭祀節(jié)日。相遺(音wèi):互相贈送。

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澤居:住在沼澤地區(qū)。苦水:即苦于水,被水患所苦。買庸:雇工。庸:“傭”的古字,雇工。決竇,開溝排水。竇:通“瀆”,水溝。饑歲之春,幼弟不饟(xiàng)饑歲:荒年。不饟:供給不上。饟:供給食物。穰歲之秋,疏客必食(si)穰歲:豐年。疏客:關系疏遠的過客。食:音sì,拿食物給別人吃。多少之實糧食多少的實際情況。(此)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

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易財:輕視財物。易:看淡,看輕。今之爭奪,非鄙也鄙:小氣、吝嗇。非高也,勢薄也高:高尚。勢薄:權勢薄弱。重爭士橐(tuó),非下也重爭士橐:看重爭著做官和投靠有權勢的人。士,“仕”的古字,做官。橐,通“托”,依附,投靠,依附權貴。下:指品德低下,行為卑下。故圣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議、論:同義詞,研究討論。薄厚:指權勢大小。為之政,為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法令。“之”指當時的具體情況。為:制定。政:政策、措施。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罰:刑罰。誅:責罰。戾:音lì,暴虐。稱(chèn)俗而行也。稱俗:適應當時的社會習俗。稱:相稱。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事因于世:情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事:社會客觀情況。因:順著,隨著。世:時代。備適于事:政策法令適用于具體的情況。備,指措施方法,政令。

參考譯文:

堯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茅草蓋的屋頂不用修剪,櫟木做的椽條不加砍削,吃的是粗糙的食物,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是(今天)看門人的吃穿也不比這更短少了。禹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他親自拿著耒和鍬給百姓帶頭,(勞累得)大腿上沒有了肌肉,小腿上不長毛,(今天)即使奴隸的繁重勞動也不會比這更苦了。由此說來,古代把王位讓給別人的人,這(實在是)脫離了看門人的生活,擺脫掉奴隸的勞苦罷了,因此(把)王位傳給(別人)并不值得贊美。

今天的縣令,一朝自已死了,子孫世代(還可以)套馬駕車(保持榮耀)。所以人們看重這個官職。因此人們對于禪讓(這件事),能夠輕易地辭去古代天子(的職務),卻難以放棄今天縣令(地位)的原因,(是由于利益)大小的實際情況不同。在高山上居住而到溪谷去打水的人們,逢年過節(jié)用水(作禮物)互相贈送;而住在沼澤地被水患所苦的人們,(卻要)雇工挖排水道。所以災荒年的春天,(即便是自己)幼小的弟弟也不能供給他食物,豐年的秋天,(即使是)疏遠的過路客人也一定拿食物招待他。((這)并不是疏遠親骨肉而偏愛過路的客人,(而是糧食)多少的實際情況不同啊。因此古代的輕視財物,并不是仁,(而是因為)財物多;現(xiàn)在的爭奪,并不是鄙吝,(而是因為)財物少;輕易地辭去天子(的職務),并不是(品德)高尚,(而是因為)權勢小;拼命地爭取做官依附權勢,并不是(品德)低下,(而是因為)權力大。所以圣人要研究(財物的)多少,討論(權勢的)大小并為此制定相應的政策。因此刑罰輕不算仁慈,賁罰重不算暴虐,(只是)適應當時的社會風習而做的。所以情況隨著時代而變化,措施要適合現(xiàn)時的實際情況。小結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說之,使王天下。”

說——悅感到喜悅。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櫟木。⑶“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

庸——傭雇工⑷“重爭士橐,非下也,權重也。”

士——仕做官2.異體字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

蜯——蚌⑵“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

饟——餉供給食物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學習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修剪⑶“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

竇——瀆水溝⑷“重爭士橐,非下也,權重也。”橐——託投靠,依附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崇尚

二、詞匯方面

1.“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勝:承受得起,經得起。2.“有圣人作,搆木為巢以避群害。”作:起來,興起。搆:架起,搭起。3.“民食果蓏蜯蛤。”果蓏:木本植物結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結的果叫蓏。4.“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臭:氣味。惡臭:難聞的氣味。5.“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化:改變,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決:疏通水道。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變的辦法。可:相宜,適用。8.“論世之事,因為之備。”論:考慮,研究。事;情事,情況。備:措施。9.“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株:樹樁。走:跑。10.“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釋:放下。冀:希望。11.“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事力:使用勞力。養(yǎng):給養(yǎng),生活資料。12.“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厚:重。行:施行。13.“而民自治。”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與“亂”相對。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大父:祖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