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選擇性必修上冊期末 期末質量檢測語文模擬試題_第1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選擇性必修上冊期末 期末質量檢測語文模擬試題_第2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選擇性必修上冊期末 期末質量檢測語文模擬試題_第3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選擇性必修上冊期末 期末質量檢測語文模擬試題_第4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選擇性必修上冊期末 期末質量檢測語文模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階段性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為何不是讀書而后知至,卻說格物而后知至呢?可見古之圣賢更傾向于認為知識的根源來自于鮮活的事物。事實上事物本身蘊含的“道”是紛繁復雜、深幽無盡的,書本上的“知”都是某些人從某些角度、某些立場去感悟和詮釋事物所獲得的“知”,而我們讀書恰如啜飲經過過濾了的水一般,固然也可以得到一些精華,但事物中的“知”其本身的整體性卻早已被破壞了。要想真正地了解某一事物,最佳的狀態是讓自己“在場”(身臨其境),而非僅僅借別人的文字和著述去了解。即使不可能完全“在場”,也要從多視角多立場去尋找材料,并且永遠謙卑地意識到自已現在的“知”距離真正的“知”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因為它并非“格物”而來,它沒有直接面對那個“物”,故而它很可能只是非常片面的、零散的,它還可能由于材料的豐富而有所改變或者修正。所以看名著電視劇、名著縮簡本,肯定沒有讀名著本身收獲大;所以看哲學譯本肯定沒有看哲學原典那樣氣韻通暢;所以從書本上得來的領悟固然可以讓你驚喜,但要真正刻骨銘心地“懂得”則必須要經歷,只有經歷過之后所得的領悟才能豁然貫通、才能融入你的血液。由上面的闡釋即可明白,“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而已,它還是一種在對生命和生活進行深入的推究(“格物”)之后得到的個性化的領悟,是對生命和生活現象的思考在經過沉淀之后所得到的通透明澈之見識和心得。可“格物”之后得到的“知”一定就會讓人“意誠”嗎?“所謂意誠者,毋自欺也”,說來十分容易,做來卻頗要費些功夫呢。我們犯錯誤,往往有時候就是一方面很明白該怎么做,另一方面卻總抱著僥幸心理,給自己找萬般理由來開脫。不自欺,就是不給自己開脫的理由,就是明白自己該怎么做的時候,就如實地將自己所明白的道理貫徹到行為中去。不自欺,即知行合一。當一個人能做到知行合一了,外在的評價對他而言就無足輕重了,他只會循著心中的“知”去行事,他不需要旁人的監督和評價也能堅持去做對的事情,這就是“君子必慎其獨也”。但“格物而后知至”的“知”就足以使我們做到“意誠”了嗎?我想,“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與“知至而后意誠”中的“知至”在意蘊上應該還是有所差別的。前面的“至”偏向于來到(“格物”之后可以得到“知”)后面的“至”偏向于達到(得到的“知”經過積累和相互作用,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和高度的“知”)。也就是說,“知至而后意誠”中的“知”非得要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行,只有積累和達到那個水平的“知”之后,方可做到意誠。“知至”即“知”達到了一定水平之后,自然就會親近美好而遠離丑惡;自然就會明白一些最簡單樸素、卻在萬事萬物中都通行無礙的道理;自然就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判斷、榮辱觀念;自然就有一定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洞見性和預見性;自然就會明白自欺欺人的愚昧無知和徒勞無功;自然就會明白“掩耳盜鈴”如何可笑,“文過飾非”如何可鄙。“知至”之人很明白不欺己、不欺人才能讓自己活得踏實自在,很明白為何“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很明白為何君子能做到“不憂不懼”,故而也就自然更明白“意誠”的意義。關鍵是,當“知至”的人因為深刻明白“知”的價值而忠實地履踐著自己的“知”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將“知”融合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之中,他自然就會達到“意誠”了。“意誠”者固然可以做到“慎其獨也”,但君子光只“慎其獨也”還遠遠不夠,因為君子最后的目標是“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故而君子需要不斷修煉,只有通過不斷地修煉君子才能朝著那個至高至大的目標不斷地上升。故而我們是否可以借此揣測,“意誠而后心正”中的“意誠”比“知至而后意誠”中的“意誠”蘊含會不會更豐厚一些?它應該不僅僅指誠實對待自己的所“知”,它還可能指向誠實對待自己的局限。此之“意誠”者應該都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固有弱點,自然就會承認自己的見識可能存在偏狹,也自然就會承認自己由于境遇及立場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見。正因為對于這種“偏狹”和“偏見”的“自知之明”(這不正是一種“意誠”嗎?),君子才會有意識地去規避和克服它們,才會努力不讓主觀的情緒(憤悶、恐懼、好樂、憂患等)干擾自己的判斷,才會不迷信自己的判斷,才會嘗試著站在更多元的價值立場去進行體會和觀望。超越自己的起點,去正視自己。只有超越了自己的立場和角度,才能獲得更高的胸懷和境界,也才能真正地達到“心正”。另外,“意誠而后心正”中的“誠”也應該不僅僅是指“誠實”,還應該包括“誠摯”——對人對己的誠摯,也就是一種“仁”。“知至而后意誠”的君子經過不斷地修養,不僅僅會懂得尊重自己,也會懂得尊重他人;不僅僅會懂得珍惜自己,也會懂得珍惜他人;不僅僅懂得愛護自己,也會懂得愛護他人。此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誠”者經過修煉之所以能達到“心正”,是因為這時候的“意誠”者心里不僅僅只裝著自己,還裝著許許多多同自己一樣有著同樣訴求的面目鮮活的他人。故而相對于之前的“格物”和“知至”而言,“意誠”的君子從“心正”開始走出了自己,走向了一個涵蓋著天地眾生的更廣闊的世界。(選自李蘭《格物·知至·意誠·心正》)材料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格物”能獲得真“知”,因為只有“格物”才能讓自己“在場”,去親身經歷、感悟,從而得到通透明澈的見識和心得。B.讀書如果足夠多,就可以由于材料的豐富而改變或者修正讀書少時得到的片面的、零散的“知”,從而也能獲得真“知”。C.“知至而后意誠”和“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在意蘊上不同,前面的“至”偏向于來到,后面的“至”偏向于達到。D.“知至而后意誠”和“意誠而后心正”中的“意誠”在意蘊上相同,都是超越了自己的立場和角度,有著更高的胸懷和境界。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意誠而后心正”中的“誠”含有“誠實”的意思,指誠實對待自己的所“知”,也能誠實地對待自己的局限。B.“意誠而后心正”中的“誠”含有“誠摯”的意思,包括對人對己的誠摯,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C.“意誠而后心正”中的“意誠”應保持固有的弱點,承認見識偏狹和因境遇及立場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見。D.“意誠而后心正”中的“意誠”有對“偏狹”和“偏見”的“自知之明”,因而能夠超越自己的起點,正視自己。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對“意誠”的理解前后對應不準確的一項是()A.知至而后意誠“君子必慎其獨也” B.知至而后意誠“君子坦蕩蕩”C.意誠而后心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意誠而后心正“毋自欺也”4.請結合材料的內容,簡要解釋材料二中“身修”的內涵。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答案】1.D2.C3.D4.“身修”首要的是“格物”,即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即“知至”;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即“意誠”;意念真誠后心志才能端正,即“心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養身心,即“身修”;身心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進而治理好國家,然后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國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養性為根本。5.材料一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按照層層遞進的邏輯順序行文,脈絡清晰結構嚴謹:首先說明“格物”的重要性,即“格物而后知至”,意即“格物”才能致知,要親臨現場了解鮮活生動真實的材料,才能獲得真知。其次第二層分析獲得真知后如何才能實現意誠,即“知至而后意誠”,以及“意誠”的重要性。然后第三層論證“知至而后意誠”和“意誠而后心正”中兩個“意誠”的不同,最后總結修養身心到“心正”的重要性。(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雁過長空,影沉寒水生命只是一種偶然,萬千景象不過都是瞬間的變化。蘇軾二十歲那年和弟弟蘇轍在父親蘇洵的陪同下赴京城汴梁應舉,經過澠池(今屬河南)時,曾寄宿在一座寺廟中,老僧奉閑殷勤招待,兄弟倆在寺壁上題了詩。過了三年,蘇軾去陜西任地方官,重又路過澠池,他和蘇轍為此作詩唱和,蘇軾的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成為詩史上的名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一種很深的感慨首先是觸景而生的:不過幾年時間,殷勤好客的老和尚已經死了,埋在了一座塔下。他的笑顏、他的聲音好像還在眼前吧,可眼前只有一堆埋骨的土。寺廟也已經破敗,看不到兄弟倆當年題在墻壁上的詩。那些詩句還記得很清晰吧,可眼前只有頹敗的土墻。人的一生很難說有什么既定目標,因為外在環境與條件的變化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人生到處會留下一些痕跡,但那些痕跡很快都會消失掉。那么,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蘇軾在想:就像鴻雁飛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跡,而后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嗎?走過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點點,似斷似連,又能夠說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呢?年輕的蘇軾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不管怎樣,人總還是要辛勤地努力吧!當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風雪交加,路途崎嶇,蹇驢在顛簸中發出長長的嘶喊。這就是路。如今兄弟倆都考上了進士,從小官做起,跟各樣的人打交道,疲憊、厭倦總是難免,但總還要努力走下去,這就是路。差不多和蘇軾同時代,有一位天衣義懷禪師說過一段話:“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意思大致是:大雁從天上飛過,影子投在清澄的水池上。但大雁并不是有意要留下自己的蹤跡,水池也無意留住它的影子。雁飛影過,如此而已。能夠明白這個道理,能夠這樣去做事,才能行走于萬類紛繁的人間。蘇軾詩與天衣義懷的禪語有非常相近之處,但兩者的視角,也還是有些差異。天衣義懷的話,根源是在《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據說六祖慧能未出家時于市中販柴為生,偶然經過一家客舍,聽人誦讀《金剛經》,聽到這一句忽然醒悟,頓萌出家之志。怎么叫“無所住”呢?簡單說就是不執著,不受外界變化的支配。你在“異類”(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中行,有人夸你,你就興高采烈;有人罵你,你就怒氣沖沖;今天流行黃色你就一身黃,明天流行黑色你就一身黑……很快你就神魂顛倒、莫名其妙了。如何又要“生其心”呢?就是講萬事無常,本心清凈,但并不贊成執著于空無——執著于空無也是有所“住”。清凈的本心不僅對于外界仍然有恰當的反應,有自然的喜怒哀樂,這種反應甚至是更為自如而美妙的。庭前花開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情與之諧,心與之舞,飄逸之中,欣喜自生。更有“利樂眾生,慈悲為懷”,也是一種“生其心”。在蘇軾的詩中,“飛鴻雪爪”的比喻從情感上說帶有惆悵的意味,不像“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那樣表現得灑脫。但在哲理上,它也體現著佛禪的無常觀。人世無常,雖然也可以導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無所住”的態度去應對無常,也可以引導出超越的曠達。在這首詩里,兩種情緒同時存在。正像前面說過的,無奈也罷,曠達也罷,對蘇軾來說,這些都不妨礙在人生道路上總須有所努力的積極態度。我們看蘇軾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莊與佛禪,能夠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但作為一個官員,他卻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時,黃河決堤,大水圍城數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蘇軾住在城墻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終于率士民頂住了洪水的侵襲,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任杭州太守時,他為了興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條風光綺麗的蘇公堤。他絕不會把自己“空”成一個對現實世界毫無意義的虛殼。人生修煉的一個根本之處就是破執,而破執首先是破“我執”。人心里梗著一個粗重無比的“我”,貪婪、自大、自卑,永遠放不下自己,哪怕有再多的聰明,也免不了一葉障目。而一旦破除我執,潛在的真如智慧就得以顯現,萬象紛呈,因緣分明,心境自如,不受迷惑。(節選自《詩里特別有禪》,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兩段是介紹《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為下文準確解讀此詩和深入了解蘇軾作了具體的交代。B.“路長人困蹇驢嘶”一句,用一段生活經歷,形象又含蓄地表明,生活會有疲憊、厭倦,但不管怎樣,人都應努力走下去。C.文章引用天衣義懷禪師的一段話是因為他的話與蘇軾的詩有相近之處,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蘇軾的這首詩。D.作者解讀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主要是為了幫助讀者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和水平,增強人們的審美意識。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是寫景抒情詩,通過描寫飛鴻踏雪泥留下的爪印、新塔、壞壁等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蘇軾的人生感慨。B.文章用“天衣義懷禪師的禪語”作為例子,來解釋詩歌里含的禪意,非常鮮明地突出了作者認為“詩里特別有禪”的寫作意圖。C.文章用六祖慧能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萌生出家之志的事例,形象了寫出了這句話蘊含的禪意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量。D.文章最顯著的語言特點是用通俗易懂的話深人淺出地介紹了抽象難懂的詩意、禪意,達到了既清晰明白,又內涵豐富的表達效果。8.蘇軾的詩中,“飛鴻雪爪”的比喻應如何理解?請簡要分析。9.根據文章倒數第二段的內容,簡要解析蘇軾是如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答案】6.D7.A8.“飛鴻雪爪”比喻人世無常。人生就像鴻雁飛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跡,而后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9.蘇軾不執著于個人得失,不受外界變化的支配,面對調徙能保持平常心,做到了“應無所住”。作為一個官員,他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對于外界有恰當的反應。面對問題,能領民抗洪,能筑成蘇堤。從而生發了清凈的本心。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馀,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①,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馀,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中,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選自《史記·賈生傳》,有刪改)[注]①受釐(xǐ):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佑。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B.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C.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D.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秀才是漢代以來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用來稱呼府、州、縣學的生員。B.博士是古代學官名稱,開始于戰國,秦、漢時相承襲,西漢時為太常屬官。C.太傅是我國古代職官,多為國王的輔佐大臣和老師,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D.九卿是指古代中央政府中九個高級官職,西漢時期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賈誼年少有才,精通諸子百家。他在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詩書會著文而在當地聞名,因精通諸子百家的學問,經推薦被漢文帝征召為博士。B.賈誼才干卓異,深受皇帝器重。他是當時最年輕的博士,其他博士都認為他才能杰出;他也很受漢文帝賞識,一年之內就升任為太中大夫。C.賈誼才高被妒,受到權臣嫉恨。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等人都嫉妒他,誹謗他年紀輕學識淺,想獨攬大權,把政事弄得一團糟。D.賈誼為人悲觀,不愿積極進取。他任長沙王太傅時,自感被貶,內心不快;粱懷王摔死后,他認為自己作太博沒有盡到責任,傷心致死。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2)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14.從賈誼身上你得到了怎樣的人生啟迪?請簡要說明。【答案】10.B11.B12.D13.(1)每次皇帝下令讓臣子們商議政事,年高望重的大臣都無法應對回答,而賈誼就替他們一一應答,人人都覺得他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2)賈誼又多次上書,說有的諸侯封地接連數郡,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可以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14.趁年輕要努力學習成棟梁;以天下為己任有擔當;心胸要寬廣,不作繭自縛。(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薊中作高適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①。惆悵孫吳②事,歸來獨閉門③。[注]①據《通鑒·玄宗天寶四載》記載: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②孫、吳指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和吳起。③指東漢末年大名士陳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絕入仕,故“閉門懸車,棲遲養老”(見《后漢書·陳寔傳》。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以寫景為主,通過“沙漠”“塞垣”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偉岸的典型的邊疆圖畫。B.頷聯以白描的手法勾勒詩人登上寒垣所見之景,漫天黃沙令“白日”昏暗,茫茫荒漠顯得格外蕭條荒涼。C.頸聯既抒發了詩人對國家邊疆安定的深沉擔憂之情,同時也揭示出了前文“邊城何蕭條”的根源之所在。D.全詩敘事寫景,形象逼真,境界渾樸;議論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語言精煉綺麗,情感極其濃烈。16.這首詩歌塑造了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答案】15.D16.詩歌首聯塑造了一個揮鞭馳騁、飛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國難的英雄形象;頸聯和尾聯呈現了憂心邊事、報國無門、慷慨悲壯的愛國詩人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的創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實。(2)李賀《李憑箜篌引》中,通過比喻直接描寫樂聲變幻多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將進酒》中以三國時的曹植歡飲為例勸友人盡情飲酒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邪曲之害公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昆山玉碎鳳凰叫(4).芙蓉泣露香蘭笑(5).陳王昔時宴平樂(6).斗酒十千恣歡謔三、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無錫蕩口古鎮,是學者錢穆的故鄉。粉墻黛瓦的街區,恰如兩片青色衣襟覆蓋在河道兩側。一座座石拱橋、石梁橋似紐襻,把它們緊緊相連。蒼顏斑駁的賣魚橋,是從前進行魚鮮交易的地方。天明時分,漁民們搖著小木船,陸續從湖蕩那邊進鎮,淺艙里水花四濺,銀光閃爍。剛剛在橋堍纜好船,手挽竹籃的主婦就圍攏來了。昔日,年少的錢穆生活在古鎮老街,常常到鵝肫蕩邊玩耍。號稱八千畝水面的鵝肫蕩,平時禁捕,到了冬天才開捕。一時千舟云集,熱鬧非凡。錢穆的父母雇了一條船,興致勃勃帶著他下湖。有人把活蹦亂跳的魚兒送來,在湖蕩里現燒現吃,那情景讓錢穆晚年居住在臺灣都無以忘懷。對于他,湖是故鄉的意象。蕩口古鎮,是太湖流域無數古鎮中的一個。清亮的石板、低矮的廊檐、臨水的樓閣,還有店鋪里的那些糖果小吃,一切都是如此熟稔。古鎮無不依水而生,而蕩口的獨特之處,在于街巷是筆直的,沒有迂回曲折,每戶人家都自在地領略水色。這里古樸風貌猶存。店鋪里的美食,小籠饅頭、青白團子、甘露青魚、糯米酒釀……每一樣都透露水的意蘊。錢穆故居,是一處經過精心修茸的清代建筑,前門臨街面水,后邊有一個綠蔭籠罩、花木繁茂的庭園。四周靜謐得幾乎能感覺時光流逝的聲響,恰好可以讀書。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號,和文中省略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請代我向……先生問好并代我感謝送來的……,它使我十分高興。B.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C.親戚說:“你們不用惦記他們,聽說水生一來就當了副排長,大家都歡天喜地……”D.浮收糧,私派款,強迫民兵捆人……你一宗他一宗,從晌午說到太陽落,一共說了五六十款。19.比喻具有相似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喻進行簡要分析。20.文中畫波浪線句子可以改寫成:“店鋪里的美食,每一樣都透露水的意蘊。”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答案】18.D19.句中把“粉墻黛瓦的街區”比作“兩片青色衣襟”,體現了比喻的相似性。街區處在河兩邊,與兩片衣襟有相似之處。河兩邊的街區,由橋連接,整體看去,形狀像兩片衣襟。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了古街區房屋地平、綿密的特點。20.原句用了鋪陳手法,把美食一一列出,簡潔而又細膩地體現美食的誘人;省略號給人以更多美食的想象,美食的質感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表達效果更好,改句語言直白,沒有這個效果。21.下面文段有四處語病,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①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普通一棟農舍,土墻青瓦,杉木門窗。②靠西頭的幾間,至今還蓋著稻草,③山風吹過,彌散著一股刺鼻的草屑味,淡淡的。④可是歲月的磨蝕無情,如今老屋真的“老”了。⑤落日銜山時分,我站在村口遠遠望去,⑥像在酣睡,許是太累,睡得那樣安詳、靜謐。⑦我默默走近老屋。⑧夕陽下,風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邊的草木,沒有聲響;⑨鳥兒慵倦地棲落在樹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沒有鳴唱。⑩也許我此刻一如的它們心情——輕輕撫摸深褐色的大門,卻不敢推開,怕驚擾了老屋,驚碎了它的夢。【答案】①“普通一棟”改為“一棟普通”;③“刺鼻的草屑味”改為“親切的草屑味”;⑥“像在酣睡”,改為“它像在酣睡”;⑩“也許我此刻一如的它們心情”改為“也許它們此刻一如我的心情”。22.請給下面這段新聞報道擬一個標題,不超過25個字。2023年1月17日,天津港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流程自動化升級改造項目全面運營。升級改造一大亮點是拓展應用北斗衛星定位技術,導引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24小時不間斷作業。據介紹,這標志著我國首次運用北斗技術實現集裝箱碼頭自動化作業。改造后的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整體作業效率提升近20%,綜合運營成本下降10%。【答案】傳統集裝箱碼頭自動化升級改造項目在天津港全面運營四、寫作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幾千年前,蘇格拉底和孔子都勸誠人要更了解自己,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