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岳麓版經濟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2023版第1單元單元綜合測評1_第1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經濟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2023版第1單元單元綜合測評1_第2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經濟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2023版第1單元單元綜合測評1_第3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經濟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2023版第1單元單元綜合測評1_第4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經濟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2023版第1單元單元綜合測評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綜合測評(一)(時間:60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下面圖一到圖二的變化可以直接用來論證()圖一圖二A.我國古代農業經營方式的變化B.我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變化C.我國古代經濟結構的變化D.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術的進步【解析】圖一為骨耜,是古代刀耕火種和耜耕階段的勞動工具,圖二體現的是牛耕,因此圖一到圖二的變化體現了我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變化。【答案】B2.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鐵制工具還促進了在黃河流域地區興修大批的排水工程,為遠距離運輸大批商品而進行的運河開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區進行的打井灌溉工程。”從中可知,我國古代大規模興修水利應始于()A.夏商時期 B.戰國、秦漢C.隋唐時期 D.宋元時期【解析】戰國時期,中國水利事業已經得到較大發展,秦漢時期水利工程發展比較好。【答案】B3.右圖是2023年中國郵政發行的一枚郵票。它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A.男耕女織B.精耕細作C.集體勞作D.粗放經營【解析】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織,郵票上部分是男人驅牛耕田,下部分是女人織布,故A項正確。圖片與精耕細作無關,故B項錯誤;圖片只有兩個人,不是集體,故C項錯誤;圖片與粗放經營無關,故D項錯誤。【答案】A4.從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戰國時期的“民得買賣”,這種變化所反映的實質是()【導學號:72040039】A.私田開墾越來越多B.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生產力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權得到承認D.生產關系的變革【解析】西周的“田里不鬻”是指井田制下,不允許土地買賣;戰國時期的“民得買賣”是指允許土地買賣,即實現土地私有制出現。這種變化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故選D項。【答案】D5.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處,“膏腴土田……悉為豪強占種”。這反映了當時()A.農業耕作技術提高B.資本主義萌芽出現C.自然經濟解體D.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悉為豪強占種”可知,伴隨著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兼并現象嚴重。【答案】D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是()【導學號:72040040】A.“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B.“揚一益二”(揚州商業繁華居天下第一,益州則居天下第二)C.“蘇湖熟,天下足”D.“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解析】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南方經濟對整個國家的影響加大,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A項說明的僅是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影響僅及數郡,B項僅是商業的發展情況,D項是手工業的發展情況,都不能充分說明江南經濟在全國的地位,均可排除。【答案】C7.“從宋代起,棉花開始成為一種重要紡織原料……到了元代,絲、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過了麻。”出現這些變化的前提條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廣 B.棉紡織技術的改進C.商品經濟的發展 D.棉花成為經濟作物【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棉紡織業從宋朝到明朝地位的變化。元朝時,民間棉紡織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產品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等紡織品的比例。明朝中葉以后,棉紡織技術進一步發展。隨著先進技術的推廣,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它已取代絲、麻等,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故選B項。【答案】B8.《國語·晉語》中說“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該材料說明西周時期()【導學號:72040041】A.手工業被官府壟斷B.私營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C.重農抑商政策沒被完全執行D.手工業開始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解析】在西周“工商食官”政策下,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A項正確。B、C、D三項與西周的史實不符,均可排除。【答案】A9.“朝奉”本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賈的,他們不愿人們稱其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統稱徽商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稱為“老板”,這從本質上反映出()A.徽商的謙虛B.明清政府對商人的壓制和歧視C.徽商的虛偽D.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結合之路【解析】“朝奉”本為官名,代表的是政治稱呼;“老板”代表的是經濟稱呼。徽商雖是商人,但不愿被稱為“老板”,而樂意以政治稱呼來稱謂,充分反映了明清時期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答案】B10.劉力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對其社會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實的是()【導學號:72040042】A.為妻子買了一件官營手工工場制造的精美綢衣B.在長安夜市的酒樓上喝得酩酊大醉徹夜未歸C.經營鹽鐵買賣,生意非常興隆D.從長安城的“市”買了兩斤魚回家熬魚湯【解析】官營手工工場制造的物品專門供官府專用和皇帝私用,不能買賣,A項錯誤;漢代對城市商業發展實行嚴格的時間限制,B項錯誤;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制度,平民不能經營,C項錯誤;聯系所學知識可知,西漢長安有正式的市九處,從長安城的“市”買了兩斤魚回家熬魚湯符合漢代史實,D項正確。【答案】D11.明朝時嘉興石門鎮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須壯有力者……鎮民少,輒募旁邑民為傭……一夕作傭值二銖而贏”。這一記載反映的實質是()A.當地人口嚴重不足B.當地工商業經濟發展C.當地商品經濟滲入農村D.當地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解析】注意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材料體現了雇人做工、按日取值的情況,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答案】D12.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下列各項中,能反映這一政策的是()A.“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B.“五品以上,不得入市”C.“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D.“多設織布、紡綢等局,廣為制造”【解析】A項是海禁政策,B項是重農抑商思想,C項是農商并重思想,D項是19世紀末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故選A項。【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6分,共52分)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農業諺語和詩歌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生產經驗的總結:諺語一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百果損。諺語二三分種來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險。詩歌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材料二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新航路開辟以后)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職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摘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1)根據材料一歸納小農經濟的特點。(6分)指出與這種生產方式相適應,長期在我國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2分)(2)根據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宋朝“商業革命”主要表現。(6分)應怎樣理解宋代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4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際江南手工業發展的特點。(8分)【解析】第(1)問,從材料一的諺語和詩歌中提取有效信息歸納。第(2)問,需要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宋代商品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城市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商業活動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和政府監管;海外貿易更加興盛,港口繁榮;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是指宋代商品經濟雖然發達但是卻未能支撐中國從封建社會邁向資本主義社會,沒有實現社會的轉型。第(3)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回答。【答案】(1)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非常脆弱。主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2)表現: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商業活動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和政府的監控;農村集鎮興盛;海外貿易更加興盛,港口城市繁榮;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理解:沒有實現封建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邁進。(3)私營手工業發展迅速;官營手工業相對衰落;私營手工業超越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開始面向市場;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14.經濟政策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導學號:72040043】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呂氏春秋·上農》材料二為了促進流通,宋政府取消了漢唐以來的很多禁令,比較重要的有三條:其一,商品與鋪號不再集中于政府指定的官市,居民區與商業區可以混雜,不必分開,居民被允許自由地向街開店;其二,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間出游、做生意;其三,放松了價格管制,任由市場波動決定。我們可以認定,近1000年來中國商業流通的運營模式在此基本定型。——《宋朝為何不對外擴張:糧食革命使產量劇增》材料三從整體上看,明清海洋政策的內趨性是傳統體制所產生的必然衍生物,只不過在世界大勢發生劇變的歷史時期,它顯得更加落伍和有悖于時代發展。——《論明清時期海洋政策的內趨性》(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哪一經濟政策?(2分)該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有何積極作用?(4分)(2)與材料一相比,宋代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動?(4分)根據材料二概括這一變動的具體表現。(6分)(3)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明清“內趨性”的海洋政策是什么?(2分)簡要評價這一政策。(8分)【解析】第(1)問,由材料信息“舍本而事末則不令”、反對“民舍本而事末”等判斷是重農抑商政策,然后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作用,注意是“封建社會初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第(2)問,根據材料二的信息逐項歸納其具體表現。第(3)問,考查明清的“海禁”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