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相關資料【字詞拓展】如1.往。《左傳·隱四年》:“(石厚)從州吁如陳。”2.歸依。《莊子·人間世》:“民其無如矣!”3.及,比得上。《詩·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4.遵行,遵從。《夢溪筆談·權智》:“士卒皆如其教。”5.如同,像。陶潛《桃花源記》:“男女衣著,悉如外人。”6.應當,不如。《左傳·昭十三年》:“若求安定,則如與之。”7.等于。《淮南子·天文》:“三與五如八。”8.奈。《史記·刺客傳》:“是無如我何。”9.副詞,乃,方。《大戴禮記·少間》:“請盡臣之言,君如財之。”10.連詞。①表并列,和,與。《儀禮·鄉飲酒禮》:“公如大夫入。”②表順承,則。《風俗通·窮通》:“心戰則癯,道勝如肥。”③表選擇,或者。《論語·先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④表轉折,但,然而。《大戴禮記·誥志》:“不賞不罰,如民咸盡力。”⑤表讓步,雖然。《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⑥表假設,如果。《孟子·公孫丑》:“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方1.正方或長方形。《孟子·離婁》:“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2.方圓。指大體范圍。《史記·魏公子傳》:“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亦指面積。《魏武制度》:“施內外塾方三十畝。”3.方向;邊。《詩·日月》:“出自東方。”《史記·扁鵲傳》:“視見垣一方人。”4.地方;地區。《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5.境,邊境。《史記·孝文紀》:“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6.地,大地。《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7.古代北方地域名。即朔方。《詩·出車》:“往城于方。”8.古代書寫用的方形木版。《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于方。”9.藥方。《史記·扁鵲傳》:“我有禁方。”10.方法;方略。《史記·周紀》:“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宋史·虞允文傳》:“上諭以進取之方。”11.法度;成規。《通鑒·漢獻帝建安五年》:“操善用兵,變化無方。”12.世俗。《世說·任誕》:“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13.等,相等。《周禮·梓人》:“梓人為侯,廣與崇方。”14.副詞。①正。《世說·容止》:“裴方向壁臥。”②剛。《舊唐書·李愬傳》:“方有制置,會疾作。”③將,將要。《世說·捷悟》:“(郗)遣箋詣桓,方欲共獎王室。”④才,方始。《世說·紕漏》:“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⑤同,一起。《書·微子》:“小民方興,相為敵仇。”⑥尚,仍然。《世說·政事》:“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得方低頭看此邪?”15.介詞。當;在。《莊子·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漢書·楊惲傳》:“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與1.\\Y親和;親附。《國語·齊》:“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2.幫助。《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3.贊成;贊許。《論語·先進》:“吾與點也。”4.等待。《論語·陽貨》:“歲不我與。”5.對付。《左傳·襄二十五年》:“一與一,誰能懼我!”6.交往。《呂氏春秋·慎行》:“始而相與,久而相信。”7.給予。《史記·呂太后紀》:“弗與食。”8.介詞。①替,為。《史記·陳涉世家》:“嘗與人傭耕。”②跟,同。《史記·天官書》:“木星與土合。”③被。《戰國策·秦》:“(夫差)遂與勾踐禽。”9.連詞。①和。元結《右溪記》:“植松與桂。”②或。《孟子·梁惠王》:“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③與其。《莊子·德充符》:“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10.參與(yù\\Y)。《史記·范雎傳》:“不敢復與天下事。”11.同“歟”(yú\\Y)。語氣詞。《史記·孔子世家》:“歸與!歸與!”又《刺客傳》:“其是吾弟與?”參考譯文:(孔子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閑坐。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但)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日在家閑居時常說:‘(別人)不了解我呀。’如果現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們,那么(你們)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急忙輕率地回答說:“如果是一個有著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而且又加上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那么,讓我仲由去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軍隊勇武,而且使百姓都懂得為人的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孔子問:)“冉有,你有什么打算?”(冉有)回答道:“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我冉有去治理它,等到三年之后,我就能讓百姓富足。至于那些禮樂教化的事,就只有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孔子問:)“公西華,你有什么打算?”(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勝任,但是愿意學習這方面的事情。關于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的大典,(我愿)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司儀。”(孔子又問:)“曾皙,你有什么打算?”彈瑟的聲音漸漸稀少,鏗的一聲結束,(曾皙)放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的志向不同。”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也不過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暮春時節,穿上春天的夾衣,約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來。”孔子長嘆道:“我贊成曾皙的話啊!”那三個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問:“那三位說的怎么樣?”孔子說:“不過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問:“老師您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用禮儀,(可是)他說話一點不謙讓,因此笑他。難道冉有說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怎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呢?難道公西華說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祭禮宗廟、諸侯會盟、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又能做大相呢?”【作文萬花筒】《論語》精彩語錄集1.\\Y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8.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11.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5.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1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8.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1.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22.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23.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24.道不同,不相為謀。25.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6.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2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相關鏈接】(一)孔子與《論語》\\Y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曾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基本概念是強調尊卑長幼、貴賤親疏;政治上,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教育上,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一直流傳到現在。《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相互之間并不關聯;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二)關于先秦諸子散文先秦諸子散文產生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要的著作有《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春秋戰國之交為第一個發展階段,以《論語》和《墨子》為代表。《論語》是較短的語錄體散文。《墨子》在對話中有議論,初具議論文的規模。戰國中葉為第二個發展階段,以《孟子》和《莊子》為代表。《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莊子》接近專題論文。戰國后期為第三個發展階段,以《荀子》和《韓非子》為代表。先秦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極具文采,善用譬喻陳說事理,論辯是非,增強了說服力,而排比、夸張等修辭的大量運用更使文章辭采繽紛。總之,先秦諸子散文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三)時代背景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統治已經崩潰,諸侯爭戰不已,社會動蕩不安。不僅周天子無法主持天下的禮樂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諸侯國,大權也不一定掌握在國君手里,有實力的卿、大夫把持國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執國命”。孔子評論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面對這樣的亂世,孔子提出了種種政治主張,希望改良政治,實行“仁政”、“為政以德”,反對攻伐,通過“正名”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緩和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建立起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有序的理想社會。事實上,他的主張在當時行不通。【重點剖析】(一)分析文章結構\\Y全文分問志、述志、評志三部分。第一部分孔子問志,他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態度謙和、善于引導,使談話有了輕松和諧的氣氛。第二部分學生述志。子路(由)有偉大抱負,堅強信念,對禮治十分重視,但說話口氣過大,這是因為他在四人中年紀最大,而且個性剛直、魯莽。孔子見他不謙讓,所以笑他。這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冉有(求)長于政事,但認為儒家的最高理想--實現禮治,要等待君子協助才能辦到。可見他也重禮,而又虛懷若谷,孔子鼓勵冉有管好一個國家,表揚其謙遜態度,但也暗示冉有不該畏縮不前。公西華(赤)很重禮治,年紀最小,態度更見謙恭,夫子認為公西華通曉禮樂,可以大用,鼓勵公西華增強信心,勇擔重任。曾皙(點)很有教養,態度謙遜,他愿意做一名教師對學生進行禮樂教育,從而培養青少年優美情操,高潔志趣,夫子立即予以贊揚。第三部分孔子對大家的評志,既肯定了各人的志向,也指出了不足之處,具有樸素辯證思想。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度。(二)《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記載的情景可說是最早的一則交往藝術,請分析。此篇表面介紹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閑坐聊天的事,實際寫的是孔子組織的一次關于理想志向的討論。在這次討論中,孔子所表現出的與學生交往的藝術性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因勢利導。孔子針對弟子平時愛發“不吾知也”牢騷的話,提出“如惑知爾,則何以哉?”的題目,針對性強。(2)教態溫文爾雅,平易近人。開頭打消學生發言的顧慮:“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充滿對學生的熱愛與期望。(3)啟發、引導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覺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區別較大,不想發表。孔子便說:“何傷乎?亦各述其志也!”借此引導曾皙暢談自己的志向。(4)態度明朗,評價得體。對子路的發言,“夫子哂之”,對曾皙的發言立即表示贊同:“吾與點也”。討論結束,孔子評志,實際是進行總結,以小見大,將四位弟子的發言,上升到治國的高度,肯定了志向,指出了不足。《論語》語錄點評一子夏①曰:“賢賢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釋: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③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④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評析: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了。從這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二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則不威;學則不固③。主忠信④。無⑤友不如己者⑥;過⑦則勿憚⑧改。”注釋:①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②重:莊重、自持。③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④主忠信:以忠信為主。⑤無:通毋,“不要”的意思。⑥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后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⑦過:過錯、過失。⑧憚:音dàn\\Y,害怕、畏懼。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評析:本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于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三長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③焉。長沮曰:“夫執輿④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⑤?且而與其從辟⑥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⑦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⑧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注釋:①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②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③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④執輿:即執轡。⑤之:與。⑥辟:同“避”。⑦耰:音yōu\\Y,用土覆蓋種子。⑧憮然:悵然,失意。譯文: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里。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么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里的農活。子路回來后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評析: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于社會改革的主觀愿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感,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吁,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四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譯文: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評析:孔子雖說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認自己是這種人,也沒有見到這種。他說自己是經過學習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們勤奮好學,不要等遇到困難再去學習。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講的這個道理。至于遇到困難還不去學習,就不足為訓了。《論語》新篇馬利“子貢,你怎么不說話?”“夫子,我……其實……不是,其實……我是做了一個夢,想請夫子……”“呵,不就是幫你解個夢么?這手藝雖然比不上周公,不過……你先說說你那個夢吧!”“是這樣。這是一個很長很沉的夢,我夢見我到了另一個世界,大約是幾千年后吧,斯世之人,吃有珍饈佳肴,住有高樓大廈,穿有錦衣華服,行有汽車飛機……”“你說什么車,什么機?”“噢,是一種不用馬拉而自行的車,像個烏龜殼,快于馬車數倍。那個飛機是一種鐵鳥,大如鯤鵬,腹中尤能納人,翱翔九天,日行萬里。對了,我在這個世界里是一個孩子。”“哦,說下去。”“夫子以為這種生活怎么樣?”“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不過,如果是天下人人如此,安居樂業,未嘗不是一件美事。”“夫子以為我在夢中,日子過得如何?”“幼有所養,人之幸事。”“夫子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當是世也,是不論貧富,不講貴賤,年滿六歲,統統上學。學前班一年,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如果混得好,還要上大學四年。”“有教無類,誠其善也。”“夫子,適齡兒童一網打盡,您當然覺著‘善’了,可是,請問夫子:成千上萬人,會不會有完全一致的思想?一個人的命運能不能由一張試卷決定?將一個人的學業用數字量化表征,以百為滿,究竟五十九與六十有多大差別呢?”“糊涂!龍生九子,尚且各不相同,怎么能指望千萬人思想完全一致呢?一張試卷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這張試卷恐怕非圣賢不能編寫。一個人的學識,如同一捧沙子,分為百份,你說五十九份與六十份哪堆更大呢?”“可在那個世界里,為師者的任務,就是從小學開始用一張張的試卷,一遍遍的灌輸,讓成千上萬的人長成一個腦袋,去通過一項全國范圍的洗禮。他們得意地管這場高考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擠下橋的自然是蠢蛋庸才,前途無望。要么明年再擠,要么自謀生計。擠過去的,自是人中英杰,棟梁之材。”“一樣的身手,一樣的頭腦,如此棟梁,有數人足矣,何必全搞成一副面目。”“夫子所言極是。據說擠過橋的,日后在大學里,又要費大氣力將辛苦長成的生鐵腦殼打碎,頗費周折。”“嗚呼!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還有呢。夫子教導我們說,要‘多問,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要‘多學而識’,而我在夢里,每日在學校之中,只能像只皮口袋一樣,將書上和老師講的囫圇裝進,消化吸收還來不及,哪能有多問的心思啊。在夢中,每日聞雞起舞,夜晚忙于當天作業,不到月朗星稀不能休息。”“誠如所言,彼學子一夕之寢尚難保全,胡瞻其能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此非治學之道,彼君子兮,豈無所乎?”“夫子,按您那套治學之道,最少復讀三年。”“以吾之道,可得真才實學,勝彼百倍。”“可擠不過那獨木橋,將來就沒有出路,找不到一個好飯碗,您的真才實學,饑可食乎?寒可衣乎?在夢中一位老師有一句話,說‘盯著高考看,瞄著高考干,圍著高考轉,跟著高考變。小子,擠過獨木橋,你至少少奮斗五年。’”“?!”“夫子恕罪。我只是鸚鵡學舌而已。”“為師者,當為人之表,豈可宣揚此投機取巧之說?”“夫子此言差矣。當老師的,也打學生時代過來,而且多已為人父母,哪有把學生往火坑里推的?但那個世界,競爭激烈,難容大器晚成之人,等你五年奮斗完,恐怕早已物是人非,換了人間了。為人師者,也是為學生日后打算。況且學校也是用學生分數的高低衡量老師的優劣,學生分數高,自然皆大歡喜。不瞞您說,就是您,如果較起真來,恐怕獎金月月拿不全。”“此又何故?”“夫子一生,三千弟子,精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合格率僅為2.4%,門徒百人之中,功課全都合格的,不到三人,依照《教師考核細則》,獎金恐怕是不行了,弄不好,薪俸都要扣除。”“……”托愛因斯坦的福,我--那個滿嘴夢話的冒牌子貢從兩千多年前又回來了。我真愿意留在那兒跟大成至圣先師侃大山。但不行,今天作業還沒寫,明天還有一次摸底考試……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Y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庫吏而料量平;嘗為牧吏而畜蕃息。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魯復善待。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孔子年三十五,魯亂。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樂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湖北荊門市五三科創投資有限公司招聘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濟鋼集團有限公司社會招聘(7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江西南昌市江銅產融社會招聘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廣西機場管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136人(第一批次)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青藏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招聘(18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四川內江漢江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招聘2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種植蔬菜合同協議
- 鄒城勞動合同協議
- 微創手術合同協議
- 2024年河北邯鄲市惠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招聘專業技術人才15名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AVAYAIP電話IPO500產品介紹課件
- 煤制甲醇生產工藝仿真演示模型流程說明
- 血精的診治課件
- 高考作文布局謀篇(正式稿)課件
- 考研考博-英語-北京建筑大學考試押題三合一+答案詳解4
- 護理查房(宮外孕)課件
- 諸葛亮三國古代名人人物介紹PPT
- 《三角形的分類》-完整版課件
- 吊裝安全心得體會(6篇)
- DB52-T 1057-2022+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規范
- 課本劇孔雀東南飛 演示文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