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農作物肥料三要素行測常識推斷考點范圍很廣,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日.)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農作物肥料三要素”。
氮、磷、鉀是作物肥料的三要素。
氮:它是作物蛋白質和葉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氮充分時,植物的枝葉會更茂密,光合作用會更強,從而產生大量的有機物,使身體生長,分蘗快,穗飽滿,產量高。
磷:種子中含量最高,其作用是形成植物細胞核。
鉀:能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使代謝正常,增加作物抗寒性,促進莖健壯,增加抗倒伏和抗病力量。
一、氮
1.氮是作物中蛋白質和葉綠素的主要成分。當氮充分時,植物的枝葉會特別茂密和綠色,具有很強的光合作用,產生更多的有機物,從而使身體生長,分蘗快,穗飽滿,產量高。
2.缺氮時,作物植很矮,葉黃生長緩慢,產量低。
3.氮過多會導致作物瘋長,簡單貪青晚熟,簡單倒伏,減弱對干旱、寒冷和病蟲害的反抗力。
二、磷
1.磷含量最高,是植物細胞核的主要成分。
2.磷能促進植物發芽、生根、分枝、牢固和成熟。作物缺磷時,植物莖葉會消失紫色、紅褐色或特別灰綠色,開花晚,牢固小。
三、鉀
1.鉀能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使代謝正常,增加抗寒性,促進莖健壯,增加抗倒伏和抗病力量。
2.缺鉀時,植物會很瘦,分枝分蘗少,葉片會由老葉向上干燥脫落,產量不高。
3.氮、磷、鉀不能相互替代,應協作施用。肥料具有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力量,能調整酸堿度,促進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活性。
刷題鞏固
1、農作物肥料最主要的三要素是:
A.硅、鉀、磷
B.鈣、鎂、鐵
C.氮、磷、鉀
D.鋅、鉀、氮
正確答案是C
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所需養分元素中,氮、磷、鉀3種元素的需求量較大,而土壤里的貯藏量有限,通常都不能滿意農作物的需求,要通過肥料來補充。人們便把“氮、磷、鉀”稱為農作物植物養分的“三要素”。可知C項正確。
A項:錯誤,“硅”非肥料三要素。硅肥是繼氮、磷、鉀之后的第四大元素肥料。主要用于水稻、小麥、玉米等喜硅作物,尤以水稻對硅最敏感。可以增加水稻抗病力量,提高牢固率,增加產量,并改善米質。
B項:錯誤,鈣鎂鐵均非肥料三要素。“鈣”主要調整土壤PH值、增加作物免疫力;“鎂”是葉綠素主要成分之一,促進植物光合作用;“鐵”起著促進植物葉綠素形成、呼吸、豆類植物固氮等作用。
C項:正確,“氮”組成植物氨基酸、蛋白質、葉綠素,促進植物分殖;“磷”可增加產品、提高品質;“鉀”可促進光合作用和光合產物運輸,并促進蛋白質合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精通版六年級下冊Lesson 2教案設計
- 財務制度內部培訓
- 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四單元 16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
- 初中信息技術滇人版(2016)八年級上冊第4課 網絡與生活教學設計及反思
- 電梯培訓學員指南
-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四單元 15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2024中國聯通校園招聘新苗(2151個)崗位已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高鐵站消防安全知識培訓
- 奧秘課堂管理員工培訓
- 比亞迪入職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及答案1套
- 2024年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自主招聘筆試真題
- 船舶錨泊與系泊系統
- 幼兒園獲獎公開課:大班語言《遇見春天》課件
- 影像學 泌尿系統-朱葉青學習課件
- 市政設施維護保養手冊
-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課件
- 2025年河南省鄭州市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含答案
- 50有多大-抓抓數數(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
- 《Python與數據分析應用》課件-第10章 數據分析工具Pandas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