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_第1頁
第一節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_第2頁
第一節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_第3頁
第一節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_第4頁
第一節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蘇聯、東歐的發展與變革第一節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學習目標和學習建議

1、明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蘇聯成為世界大國,蘇聯的發展模式對世界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在屬于蘇聯勢力范圍的東歐地區,蘇聯模式曾經被推行了40余年。學習目標和學習建議2、認識斯大林模式是一種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現代化道路。它的高度集權和計劃經濟體制曾發揮了有效動員國內資源的積極作用,也使其得以避免了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但在二戰后的歷史條件下,蘇聯模式越來越表現出落后于全球現代化進程的體制性弊端。學習目標和學習建議3、認識對蘇聯模式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始于赫魯曉夫時期,50~80年代,蘇聯和東歐各國在不同程度上都進行了改革的嘗試,也在不同層面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這些改革從總體上看,都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因此也未能克服舊模式的根本性弊端。學習任務

任務一:戰后蘇聯體制模式為什么必須加以改革?任務二:赫魯曉夫時期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政策取向有哪些異同?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一、斯大林晚年的蘇聯1、蘇聯在二戰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它的國際地位,也進一步鞏固了戰前確立的“斯大林模式”體制。戰后初期是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走向其頂峰的階段,同時也是這種體制逐漸僵化、表現出危機征兆的階段。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2、戰爭給蘇聯造成了人力和財產的巨大損失,戰后,蘇聯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3、斯大林晚年的蘇聯,“領袖意志”即“國家意志”,國家的發展路線完全取決于斯大林的個人決策。

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斯大林及其理論著作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4、理論的僵化勢必導致實踐的封閉和盲目。這方面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過高地估計蘇聯社會的發展階段,提出脫離實際的超階段發展目標。根據斯大林的設想,蘇聯將在20~30年內進入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經濟指標全面超過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

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5、“斯大林模式”體制最嚴重的弊端表現在權力機制領域,晚年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黨和國家的重大事務都是由斯大林及其選擇的少數領導成員作出決策。它表明,這個僵化的體制已成為蘇聯社會繼續發展的障礙。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二、赫魯曉夫執政及其改革1、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而逝世。貝利亞和馬林科夫相繼被清除,赫魯曉夫最終贏得了勝利。在1953年9月召開的中央全會上,赫魯曉夫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確立了他在黨內的最高地位。

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

赫魯曉夫蘇聯城市青年出發參加墾荒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2、赫魯曉夫執掌大權開始了蘇聯歷史的一個新階段,展開了對“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嘗試。赫魯曉夫在這場斗爭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最終排除了“斯大林時代”遺留的保守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為各項改革措施的出臺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3、赫魯曉夫的改革從總體上看,在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是淺層次的,形式的變化遠大于內容,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沒有形成系統的改革理論,政策的調整和改革措施的選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個人意志起著重要作用。

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4、蘇共“二十二大”是赫魯曉夫政治生涯的轉折點。赫魯曉夫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轍,引起了黨內外的普遍不滿。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舉行全會,正式解除赫魯曉夫的一切職務,同時選舉勃列日涅夫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三、勃列日涅夫時期1、勃列日涅夫上臺伊始,以糾正赫魯曉夫的政策失誤為出發點,采取了一系列調整措施,但同時又表示堅持“二十二大”的基本路線,不改變方向。勃列日涅夫政權的保守傾向更突出地表現在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領域。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

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18年》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2、以“完善”既有體制為宗旨的理論和政策使一度受到改革沖擊的“斯大林模式”得到修補和延續,其結果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蘇聯社會發展的停滯,并在勃列日涅夫晚年再度出現了類似斯大林晚年的由體制僵化而走向危機的狀態。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5、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病逝世。安德羅波夫上臺時已經身患重病,執政15個月后即逝世,未及展開他的改革實踐。接替安德羅波夫的是契爾年科,并很快于1985年3月10日去世。3月11日,戈爾巴喬夫接任,蘇聯歷史進入了改革的新階段。戰后蘇聯的歷史進程

戈爾巴喬夫1989年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會談復習思考1.分析戰后蘇聯體制模式走向改革的背景和動因。2、比較赫魯曉夫時期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政策取向。參考論著1、〔蘇〕涅奇金娜:《蘇聯史》,三聯書店,1957年版。2、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劉克明等主編:《蘇聯政治經濟體制七十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4、〔日〕中村平八:《七十年代的蘇聯經濟》,國外社會科學情報,1980年第2期。5、姜書美:《八十年代的蘇聯經濟(上下)》,財政研究資料,1981年第53、54期。6、秦葆世:《戰后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及其前景估計》,世界經濟,1979年第5期。參考論著7、吳大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社會經濟發展和問題》,今日蘇聯東歐,1983年第1期。8、文彬:《戰后時期蘇聯經濟形勢及今后展望》,編譯參考,1981年第6期。9、薛木鐸:《蘇聯國民經濟軍事化及其后果》,新華月報,1974年第12期。10、〔日〕山口慶四郎:《蘇聯經濟現狀與人民生活》,國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