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殖民擴張上課專用_第1頁
歐洲的殖民擴張上課專用_第2頁
歐洲的殖民擴張上課專用_第3頁
歐洲的殖民擴張上課專用_第4頁
歐洲的殖民擴張上課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講西歐的殖民擴張與殖民爭霸

這里低矮、潮濕、黑暗,墻壁上只有一個碗口大的通氣孔,即令在白天也要點上油燈照明……每個囚室只有幾個平方米大,據說至少要塞進15到20個黑人。囚室四面都是堅固的石壁,有些已長滿了綠苔,一股潮濕的腐爛氣味令人難以忍受。講解員告訴我,奴隸們被關在這里待船外運,一般待船期要三四個月。在這期間,他們都要被戴上腳鐐和手銬,有的還要系上一個7公斤的鐵球,忍受著種種非人的折磨。許多奴隸由于不堪摧殘未及外運即慘死在這里。

——穆青《黑色的礁石》(節選)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

公元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開辟,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五百年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臺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大國,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大國崛起》

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西歐殖民擴張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以暴力在國際舞臺上逞強達百年之久。繼起的荷蘭和英國的殖民活動依然憑借野蠻殘酷的暴行。這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開拓與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本課是新航路開辟的一個結果,學習時一方面要把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聯系起來,認識兩者之間關系;另一方面要結合馬克思關于殖民主義雙重性理論認識殖民擴張對歐洲、亞非拉、世界產生的影響。殖民擴張的時序:葡萄牙、西班牙(海洋時代的先驅)荷蘭(海上馬車夫)英國(日不落帝國)

16世紀:17世紀初期:18世紀后期:16世紀葡萄牙占領地區16世紀西班牙占領地區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西非東非海岸馬六甲、印尼、印度沿海、中國澳門巴西菲律賓﹙1565-1898年﹚除巴西外中南美洲①靠暴力掠殺和敲詐勒索確立印度洋海上霸權②建立商站壟斷歐亞貿易①掠奪金銀,屠殺當地居民②建立農業大莊園和大種植園③在中南美洲建立龐大的殖民帝國

據統計,公元1521—1600年間,西班牙海軍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200噸,白銀達18.6萬噸。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

黃金帝國

為了積累財富,西班牙政府采取嚴格措施把金銀留儲在國內,禁止出口。

金銀大量流入,但生產能力卻沒有相應的增長,導致物資相對短缺,通貨膨脹嚴重。

政府把原因歸于向殖民地輸出貨物,禁止向殖民地輸出西班牙貨物。于是西班牙的商業和工業便失去了市場,工商業得不到發展而萎縮。而英國等國生產的商品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而逐漸物美價廉,逐漸占領了西班牙國內和殖民地的市場。

由于市場的喪失,這樣一來,在自由貿易比較優勢的選擇下,自己生產還不如購買合算,西班牙干脆放棄了產業發展,只用美洲金銀來購買外國貨物。

——摘編自《中國商業評論》“黃金漏斗”限制工商業發展和海外貿易發展,導致流入的金銀等財富沒有轉化為工商業資本

為了維持其封建專制統治以及滿足其奢靡揮霍,國王大幅度提高商業稅率,嚴重損害了工商業的發展。進出口商品稅在1561---1571年十一年間增長了300%,塞維利亞商品貿易稅,1559年時是1525年時的300%,16世紀末時已經是1525年時的10多倍。西印度商品貿易稅是對進出口美洲的商品征收的特別稅,也從16世紀40年代到16世紀末時提高了6倍多。被黃金“壓倒”的帝國統治者的奢靡揮霍和無知;

在八百年以前,這里是一片沒有人煙,只有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從12世紀到14世紀,才逐步形成了人類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蘭仍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沒有一系列復雜的水利設施阻擋,荷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將被潮汐淹沒兩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紀的時候,卻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一個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將自己的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

——《大國崛起》●為什么是荷蘭?

荷蘭:41528平方公里二.海上馬車夫——荷蘭

1644年,荷蘭擁有1000多艘各類船只作為戰艦保護商業順暢,1000多艘大型商船進行海上貿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魚業和內陸運輸業,并擁有8萬多名堪稱世界上最為優秀的水手。17世紀上半葉,它已經發展到擁有商船1.6萬艘,據當時的英國經濟學家貝提的統計,1670年船舶的總噸位是:荷蘭90萬噸,英國50萬噸,西班牙、葡萄牙共25萬噸,法國15萬噸。

——摘編自《大國崛起》1.條件(1).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二.海上馬車夫——荷蘭

1581年,荷蘭擺脫西班牙宣布獨立,是歐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1609年,歐洲第一個資本主義類型的國家銀行,經營存、貸、匯及各種票據交易。成立商業壟斷公司(第一個聯合的股份公司)。(2).勇于創新,在創新中發展(4).尼德蘭北部七省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成立獨立的共和國(3).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農業資本主義發達;市場經濟、金融業發達;

1596年,一個名叫巴倫支的船長,試圖找到從北面到達亞洲的路線。當他到達了位于北極圈內俄羅斯境內的一個島嶼的時候,他們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

巴倫支船長和17名荷蘭水手在這里度過了8個月的漫長冬季。他們拆掉了船上的甲板做燃料,以便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保持體溫;他們靠打獵來取得勉強維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

在這樣惡劣的險境中,8個人死去了。但荷蘭商人卻做了一件令人難以想象的事情,他們私毫未動別人委托給他們的貨物,而這些貨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藥品。——摘編自《大國崛起》

(5).誠信經商的規則

1656年,荷蘭使團到達北京。入主中原剛剛八年的大清朝廷,以一種興奮的態度接待了他們。但荷蘭人遇到了那個時候所有到中國的外交使團都會遇到的一個麻煩,就是在覲見皇帝時必須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事實上,一直到18世紀末,幾乎沒有一位歐洲國家的外交官愿意接受這種苛刻的天朝規矩。但是,荷蘭人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順治皇帝接見了荷蘭使團,并高興地賞賜給這個來自世界上最富庶國家的使團大量禮物。回到住處,一個叫約翰·尼·霍夫的使團成員寫下了他們答應跪拜條件的原因:“……我們只是不想為了所謂的尊嚴,而喪失重大的利益。”

——《大國崛起》

(6).專注通商和賺錢2.表現:對外貿易發達,壟斷世界航運——海上馬車夫;阿姆斯特丹是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商業資本發達3.殖民擴張概況:南北美洲、非洲、印度、東南亞建立殖民據點、商站

新阿姆斯特丹好望角馬六甲海峽4.荷蘭資本主義經濟的局限性:商業資本發達,忽視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荒廢了海軍●為什么是英國?得到國家縱容的“海盜掠奪”得到國家支持的“三角貿易”

動用國家力量的“商業戰爭”

1、崛起原因/條件:

三.“日不落帝國”——英國(18世紀)(1)大西洋航路中心,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2)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支持工商業者參與競爭。(3)工商業和農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4)注重發展海軍重商主義——資本主義早期的經濟思想:主要內容:金銀多寡是國家財富的標志;財富積累主要為流通措施:發展工商業,取消國內關卡,加強中央集權;關稅保護政策;保護和發展海外貿易;支持殖民擴張、掠奪。2、英國殖民擴張狀況①.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②.1600年:東印度公司,壟斷了中英和中印間的貿易。③.北美(1607—1763):北美十三塊殖民地;加拿大。④.十七世紀擴張的三個方向,地中海和東印度的商業貿易,紐芬蘭灣漁業和北美農業拓殖,北愛爾蘭。英國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是指十六至十九世紀葡萄牙、英國、荷蘭、丹麥、法國等歐洲殖民主義國家對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地掠奪而特許設立的公司。這些國家的東印度公司不僅享有貿易獨立權,還有權代表政府訂立條約和約,有權組建軍隊,發動戰爭。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東印度公司(1600年)1588年,“無敵艦隊”之戰,英國打敗西班牙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崛起1651,英國頒布<航海條例>三次英荷戰爭,打擊荷蘭航運業荷蘭失去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七年戰爭(1763),打敗法國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3.殖民爭霸戰爭性質:爭奪殖民霸權的商業戰爭4.結果: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后建立“日不落帝國”積極發展本國的工商業;善于創新,尤其是實現制度創新;抓住機遇,及時更新觀念;強大的國防力量,尤其是海上力量;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實行對外開放……

世界近代前期殖民霸權更替和大國崛起的啟示:閱讀材料:侵略印度的英國殖民頭子克萊武在英國議會中公然聲稱:“想想普拉西戰役的勝利給予我的地位吧。一個偉大的王公要巴結我。一個富裕的城市(穆希達巴德)受我支配,它的富庶和居民都超過倫敦……我出入于只為我敞開的金庫,兩手抓滿了黃金和珠寶。主席先生,此刻,我對自己那時的節制大為驚奇。

1.野蠻的掠奪四、強盜的貿易——殖民掠奪的手段

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殘酷的死刑和武力脅迫當地土著皈依基督教,并接受西班牙國王的統治,拒不服從者,立刻被屠殺。安的列斯島原有三百萬印第安人,1514年減至14000人,最后只剩下200人。英國議會甚至厚顏無恥地宣布:殺戮印第安人和剝頭蓋骨是:“上帝和自然賦予的手段”。大量屠殺的結果是,原本3000萬的印第安人在全世界人口暴增的時候,幾乎被屠殺到了了滅絕的邊緣。2.殘酷的屠戮——種族滅絕政策捕捉運輸拍賣黑奴奴役黑奴3.罪惡的黑奴貿易根據美國著名學者杜波伊斯的估計,歐洲奴隸販子向美洲大陸販運的黑奴數字如下:

16世紀90萬人,17世紀275萬人,18世紀700萬人,19世紀400萬人,共計1500萬人。他認為每運一個黑人到美洲,至少有5個人死于“獵奴戰爭”和販運途中,加上販運到其他地區的黑人,總計使非洲損失了一億人口。出程中程歸程從美洲運金銀到歐洲

三角貿易從歐洲港口載上廉價貨物到非洲“換取”奴隸運奴隸到美洲販賣4.三角貿易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個月,做三次買賣,獲利100%~300%。4.欺詐性的不平等貿易東印度公司依靠在印度享有免繳內地稅的特權,把印度商人擠出商業活動,控制了印度的國內貿易。葡萄牙人在通商地沿岸建立據點,用廉價的手工業品和玩具騙取土著居民貴重物品。

歐洲殖民擴張與掠奪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而開始。歐洲殖民者把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為資本,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對商品市場及原料產地的需求越來越大,他們把殖民擴張的魔爪伸向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世界市場得以進一步拓展,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世界歷史》五.評價殖民擴張:五.評價殖民擴張:

1.世界:三角貿易使國際勞動大分工第一次大規模的出現,全球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關系開始形成,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以歐洲為核心的世界經濟體系,拓展了世界市場,進一步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

到1650年,中美洲阿茲特克和瑪雅文明的人口從原來的大約2500萬萎縮到150萬。安第斯山脈的印加文明人口從原來的大約900萬減少到60萬。北美的情況也一樣。甚至在大批的移民到來之前,第一批歐洲來客帶來的病菌大約在1616-1617年就已經在大片土地上掃蕩了許多土著居民。關于歐洲對美國的根本影響,有一種估計是,土著居民從500萬減少到6萬,后來才重新開始增多。另根據有些人的估計,整個新世界的人口從1億減少到500萬。——摘編自《白銀資本》

哥倫布以前的墨西哥約有兩千五百萬到三千萬人口,在安第斯山區也有同等數量的印第安人,中美洲和安德列斯群島有一千萬到一千三百萬居民。外國征服者出現的時候,美洲印第安人總共不少于七千萬,也許還要多,一個半世紀以后就減少到總共只有三百五十萬。

——摘編自《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1703年英國在立法會議上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鎊;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鎊;1744年馬薩諸塞灣的一個部落被宣布為叛匪以后,規定了這樣的賞格:每剝一個12歲以上男子的頭蓋皮得新幣100鎊……每剝一個婦女或兒童的頭蓋皮得50鎊!

——《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歸程

出程中程

罪惡的奴隸貿易給非洲大陸造成了極其深重的災難。幾百年間,非洲因此喪失約一億精壯人口,相當于1800年時非洲人口的總和,非洲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破壞。

——摘編自《世界歷史》鯊魚航程殖民主義災難

在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從拉丁美洲掠取了255萬公斤的黃金和1億公斤的白銀,葡萄牙僅從巴西就掠奪了至少價值6億美元的黃金和3億美元的鉆石。

——摘編自《世界通史》

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

——

馬克思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2.對歐洲:

3、對殖民地:巨額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歐洲,加速了歐洲的原始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給亞非拉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并造成此后長時期的貧窮落后局面。

兩個世界的匯合自從美洲被“發現”以后,新、舊大陸間物品的交換便迅速展開。歐洲人給美洲帶去了馬、綿羊、豬、小麥、甘蔗、葡萄、油橄欖樹、咖啡、大米、帶輪子的運輸工具、鐵和鋼;他們返回歐洲時則帶回了土豆、菠蘿、鱷梨、番茄、玉米、菜豆、香草、花生、火雞、可可、煙草和橡膠。文明的交流,推動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2.對歐洲:3、對殖民地:巨額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歐洲,加速了歐洲的原始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流,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進步(建設性)給亞非拉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并造成此后長時期的貧窮落后局面。是新航路開辟還是地理大發現?中國:新航路開辟西方:地理大發現蘇聯:偉大的地理發現日本:大航海時代美國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和發現者號的命名.

在哥倫布發現美洲500年的紀念日,美國波士頓的一家博物館用實物,圖表和數據顯示,從15世紀以來,有3千萬印第安人被入侵者殺害。一位印第安人領袖遣責說;這是滅絕種族和悲痛的500年。哥倫布紀念日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悼念日,是一個十分黑暗的日子。19世紀的美國教科書這樣寫道;哥倫布是個莊重的人,謙恭有禮,言行謹慎是個堪稱楷模的教徒。在美國,哥倫布被譽為全美洲移民之父,以哥倫布命名的州,城市,鄉鎮,郡縣,歷史景點達70多處。

兩個現象

1992年是哥倫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許多國家紛紛舉行紀念活動,當時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種另類的態度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美洲國家打出了這樣的標語:“你們慶祝的是我們的苦難”。

2008年11月《青年博覽》上半月刊有一段話:“是哥倫布,給美洲帶來了今天的繁榮”。當美國總統小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倫布日”高聲贊美之時,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卻呼吁取消這個“哥倫布日”。他說,哥倫布,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侵略與種族滅絕的先鋒。

據《環球時報》2005年8月24日報道:1992年,正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周年紀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打算將這天定為全球紀念日,沒想到這個提議遭到了許多墨西哥人的反對。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還于當天舉行了游行示威,甚至砸掉了哥倫布塑像的一段手指。不僅如此,許多土著居民堅決反對人們使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早在哥倫布之前,他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每到10月12日,就會有印第安人來到塑像前表示抗議,指責哥倫布的到來給美洲帶來的是痛苦和災難。鑒于印第安居民的強烈反應,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已經將哥倫布發現美洲的這一天定為“種族日”,意思是說在這一天,美洲人的血統和種族都發生了改變。

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同日向墨西哥猶太社區民眾發表演講時,對如何稱謂10月12日出言謹慎:“今天是種族日,或稱美洲發現日,或稱兩世界相遇日,總之這一天有不同叫法。”

委內瑞拉等國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就把10月12日稱為“種族日”,以紀念歐洲人和美洲人相遇,產生新混血種族及相關文化。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2002年10月下令,把這一節日改名為“土著人民抵抗日”。自示威者2003年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市中心推倒哥倫布雕像后,雕像所在“哥倫布大街”已更名為“土著人民抵抗大街。”兩個現象墨西哥城一座哥倫布雕像被人披上塑料“外套”。

這是今天坐落在菲律賓的一對紀念碑,遠處的是1555年西班牙人為紀念麥哲倫而樹立的麥哲倫紀念碑;近處的人像是1952年菲律賓為紀念殺死麥哲倫的酋長拉普拉普樹立的英雄紀念碑。

正面文字:“1521年4月27日,費爾南多·麥哲倫死于此地他在與馬克坦島酋長拉普普的戰士們交戰中受傷身亡。麥哲倫船隊的一艘船—維多利亞號,在埃爾卡諾的指揮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駛離宿務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環球航海就這樣完成了。”碑的背面,則刻著另一段文字:“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費爾南多·麥哲倫。由此,拉普拉普成為擊退歐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賓人。”評價者的立場不同:亞非拉美是被侵略者和受害者,批判殖民主義,強調反殖民主義斗爭;而歐洲殖民者是侵略者和受益者,為殖民主義辯護,明顯帶有種族主義。

1992年,正值哥倫布開辟新航路500周年之際,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法律系對哥倫布進行了一次審判。身著15世紀服裝的12人陪審團進行了3個小時的審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現年541歲,意大利人,在500年前犯下了謀殺罪、剝削奴隸、專制、滅絕種族的屠殺、及國際恐怖主義等7大罪行。有鑒于此,哥倫布被判處350年徒刑。評價者的標準不一樣:以道德標準看,殖民主義違反了人道主義精神,從生產力標準看殖民主義增加了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和歷史進步文明交流還是文明沖突?西方學者認為,在歐洲人和土著美洲人相遇時所發生的身體對抗背后,是無法相容地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歐洲人眼里,自然界是供人們使用的資源,在印第安人的精神里,自然界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歐洲人把土地視為為了人的利益而利用的資源,印第安人無法理解視土地為私有財產的觀點。——[美]丹尼斯·舍爾曼《西方文明史讀本》白人的世界還是世界的世界?

“從伯利克里和愷撒的時代直到現在,歷史的偉大戲劇中的主角,都是由歐洲的白種人擔任的。歐洲白種人已經教導,而且假如是需要的話,已經強迫他的黃色、棕色和黑色的同胞們去采取歐洲人的方式。一個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基普林,已把這歐化落后種族的工作叫做‘白種人的負擔’。的確,要引導千百萬的陌生人走上歐洲文明和進步的道路,是一個負擔,而且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美海斯《世界史》19世紀末,歐洲詩人吉卜林寫道:承擔起白人的責任,將你們培育的最好的東西傳播開來,讓你們的子孫離家遠去,去滿足你們的俘虜的需要。評價者的史觀指導不同:以革命史觀看,強調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斗爭;以文明史觀看,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碰撞、沖突和融合;以現代化史觀看,人類的現代化歷史進程評價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世界觀不同:歐洲人以啟蒙思想為依據,維護私有財產是和合理的,但明顯是為殖民主義辯護,帶明顯的種族主義和民族狹隘性,是典型的歐洲中心論,應予以批判。馬克思曾經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進行了科學的評價,他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轉引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編》拓展思維

針對馬克思“雙重使命”問題,同內外學者爭論激烈,觀點差異:

否定論:殖民主義道德淪喪,種族優越,帶給亞非拉的是巨大民族災難與仇恨。

肯定論:殖民主義功大于過,是推動亞非拉被動邁人現代化的動力。亞非拉社會制度與經濟基礎不可能自然過渡到現代化工業文明,而殖民主義改造了亞非拉,完成了過渡。

雙重作用論:殖民主義給亞非拉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同時摧毀舊社會體制,推動了亞非拉自身改選,通過改良或革命邁上了現代化道路,因此功過相抵。(2007年全國高考北京卷)新航路開辟以前,人們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圍,或者是亞洲東部和中部,或者是亞歐大陸及北非等等,總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