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新開路中學高三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2年天津新開路中學高三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2年天津新開路中學高三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2年天津新開路中學高三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2年天津新開路中學高三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天津新開路中學高三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史學界對“張獻忠屠川”一直爭論不休,以下是不同史籍和專家關于“張獻忠屠川”的歷史敘述和認識。以下推論正確的是記述出處“獻忠黃面長身虎頜……坑成都民于中園……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明史》“清將梁一訓驅殘民數千,北走至綿州,又盡殺之。成都人殆盡《客滇述》“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里,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創痍。自蕩平后,修養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清史稿·王騭傳》全國著名張獻忠研究專家王綱認為“大西政權定都成都后,一開始并沒有濫殺無辜……但如果把明末四川人口減少都歸于張獻忠的責任,就不是辯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首屆張獻忠全國學術會綜述》A.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是因“張獻忠屠川”B.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是因“清軍屠川”C.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與“張獻忠屠川”無關D.明末清初四川戰亂較多參考答案:D《明史》、《客滇述》等均反映了明末清初四川戰亂較多,史料之間可以相互印證,所以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張獻忠屠川”只有《明史》里有記載,“清軍屠川”只有《客滇述》有記載,與“張獻忠屠川”無關只是《首屆張獻忠全國學術會綜述》的觀點,均不能做到史料之間的相互印證,均只是一家之言,所以選項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白史料之間要相互印證才可信。2.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冬天農閑時,農婦常聚集在一起夜織,那么農婦夜織的主要目的是(

)A.繳納田租 B.以絹代役

C.供應市場 D.增加收入參考答案:D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題時注意題干中“農婦”這一信息。由此可知其“夜織”屬于家庭手工業生產的范疇,其生產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生活需要和繳納賦稅,即都是為了增加收入。A、C與題目不符,B只是反映了其目的的一個方面。3.有一首農村的民謠:“過去是喊破嗓子打爛鐘,出工最早九點鐘。現在不用隊長叫一聲、上工天不明,收工點了燈”。民謠反映了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B.鄉鎮企業的崛起

C.農業合作化的深入開展

D.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參考答案:A4.美國的民主之所以能夠做到“原則民主”與“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為它產生于對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華的綜合。對這一論斷理解準確的是 A.美國繼承了英國民主的分權制傳統,實踐了盧梭的社會契約學說B.美國繼承了英國民主的議會制傳統,實踐了盧梭的社會契約學說C.美國繼承了英國民主的內閣制傳統,實踐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D.美國繼承了英國民主的議會制傳統,實踐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參考答案:D5.奧巴馬當選為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引起人們對美國總統大選的興趣。某同學在互聯網上查到一位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Ipledgeyou,IpledgemyselftoanewdealfortheAmericanpeople.”請你判斷該總統可能是(

)w.w.w.k.s.5.u.c.o.m

A.羅斯福

B.奧巴馬

C.華盛頓

D.布什w參考答案:A6.某研究者查閱到光緒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檔案,殘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間,□□入都,本署即被占據,迨洋兵撤退,檢查署內所存檔案則例等件。全行遺失。”與這份檔案遺失相關的事件是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日俄戰爭參考答案:C7.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不斷有幼童、白癡、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擁有的制度化權力與實際的政治能力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或不對稱問題”。究其淵源,這一現象的出現源自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制參考答案:B皇帝制度。幼童、白癡、昏庸之徒登上皇位,他們不具備實際的政治能力,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究其淵源,這一現象的出現跟皇位世襲制有關。這是宗法制產生的影響。A和C、D選項與皇位世襲制沒有關系,排除。8.“從中國經濟史看來,左右經濟發展情況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對經濟事務干預的有無與多寡。”“凡政府干預愈深者,則市場機能運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強。”(臺灣學者侯家駒撰寫的《中國經濟史》)下列對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A.官僚政治影響經濟發展

B.中國古代已有市場經濟C.重農抑商不符經濟規律

D.政府專營阻礙經濟發展參考答案:A9.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系的社會里,中國的科舉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每當國勢鼎盛,科舉制度有效施行時,總是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對作者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A.科舉制度實現了封建國家的興盛

B.科舉制度背離了傳統的倫理道德C.科舉制度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D.科舉制度體現了公平競爭的精神參考答案:D10.“光榮革命”后,對議會而言,行政權的執行并不是它的職責所在,在國王無力亦無意于絕對行使這項權力的時候,內閣便登上了政治舞臺,內閣的出現在國王與議會之間建立了溝通的橋梁,并在國王與議會之間的作用愈發重要。可見,英國內閣的形成A.使議會取得了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權

B.增強了議會對國王的控制力C.解決了國王與議會之間的矛盾

D.適應了英圍憲政發展的要求參考答案:答案:D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內閣在國王與議會之間發揮的是橋梁的作用,并不是使議會取得了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權,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議會對國王的控制力,排除B。國王與議會之間的矛盾是在國王徹底喪失行政權之后,C錯誤。從材料可知,王國無力也無意于行使行政權,而內閣的出現,彌補了這一弊端,適應了英國憲政發展的要求,D正確。點睛:本題考查英國內閣。學生做材料題一定要依據材料,千萬不可脫離材料做題。本題學生只需理解題干所述,再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出答案。11.“一五”計劃期間,國家財政中來自國外的貸款,只占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在蘇聯幫助設計和裝備的項目中,仍有20%至30%的設計工作量和30%至50%的機器設備由我國自己負擔。這體現了“一五”計劃期間A.國家的財政稅收較為充裕B.國家主要從農業部門獲取資金C.蘇聯對中國的援助相當有限D.政府仍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參考答案:D材料“來自國外的貸款,只占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20%至30%的設計工作量和30%至50%的機器設備由我國自己負擔”表明“一五”計劃期間,中國仍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場,故D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錯在“充裕”;B項是蘇聯經濟建設中的做法,排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C項。點睛:材料“來自國外的貸款,只占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20%至30%的設計工作量和30%至50%的機器設備由我國自己負擔”是解題的關鍵。12.仿照中國推行科舉制度,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的國家有①朝鮮②越南③日本④新加坡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參考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朝鮮在朝鮮三國時期仿制中國唐朝科舉制度,而越南在李朝時期仿制中國的科舉制度,并都以儒家經典作為考試內容,故A選項符合正確;日本短暫仿制過中國的科舉制度,但是并未以儒家經典作為考試內容,故③不符合,為此B選項和D選項錯誤;新加坡是當代才出現的國家,故C選項錯誤。13.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參考答案:C表格反映了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數量增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到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逐漸加強,王國問題逐漸解決,因此不能說明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排除A、D;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數量增多體現地方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排除B;中央集權逐漸加強有利于增強國家的實力,可以集中力量解決匈奴邊患,故C項正確。【考點定位】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漢代中央集權加強。【名師點睛】本題命題意圖是考查考生閱讀和獲取表格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本題以漢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為切入點,深入考查了考生對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認識和理解。西漢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國勢力膨脹,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后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時基本解決王國問題,有利于實行“大一統”。本題的干擾項為A項,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激化應是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本題實際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應對內憂外患,因此還是提醒我們在備考時注意對細節的把握。14.有學者說,如果世界結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經濟史的主體就會是東亞;只有結尾的簡短一章可能提到遙遠的大西洋沿岸。這里的“結尾的簡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開辟B.文藝復興C.工業革命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確立參考答案:C【詳解】材料中的時間是“1820”年及19世紀前期,此時歐洲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因為工業革命主要時間段是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故C選項符合材料時間,正確;新航路開辟主要集中在15世紀和16世紀,與材料中的19世紀前期不符合,故A選項錯誤;文藝復興主要的時間段是14世紀到16世紀,故B選項不符合題意,錯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確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而材料涉及的是19世紀前期,不符合題意故D選項錯誤。15.沈葆楨上奏:“臺洋之險甲諸海疆,欲消息常通,斷不可無電線。計由福州陸路至廈門、由廈門水路至臺灣,水路之費較多,陸路之費較少”。1887年,清朝自主設計的首條海底電纜——福州川石至臺灣滬尾的電報水線建成。可見,清政府修建該海底電纜的真實意圖是A.加強東南沿海的邊防

B.解決海峽兩岸的交通C.掌握臺灣更多的信息

D.降低電報鋪設的成本參考答案:A16.1871年4月,巴黎公社發布文告稱,“你是受高利貸者、承租戶、莊園主和農場主折磨的一個鄉下勞動者,貧窮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們的勞動最好的一部分產品要給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給農民,把勞動工具給工人”。發布該文告的主要意圖是A.號召工農群眾迅速起義

B.進一步鞏固工農革命聯盟C.宣布徹底廢除財產私有

D.希望得到農村群眾的支持參考答案:D本題考查巴黎公社運動。從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勵農民參與革命,因此正確答案為D項。A、C兩項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體現;巴黎公社運動中沒有建立工農革命聯盟,故B項不符合題意。17.甲午中日戰爭前30年間,民族資本的總額只有680萬元,而甲午戰爭后3年間,民族資本的總額就增加了一倍多。這一變化主要原因是A.列強資本輸出迅速增長 B.中國自然經濟迅速解體C.民族資本社會地位提高 D.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經濟侵略參考答案:C本題考查晚清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材料考查的是中國民族資本總額增加,與列強資本輸出增長無關,故A項錯誤;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和市場,但這并非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清政府為了支付大量賠款,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控制,故C項正確;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經濟侵略是一戰期間,故D項錯誤。18.《呂氏春秋·上農》載:“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農經濟的這種形態,主要取決于A.個體分工

B.社會制度

C.生產力水平

D.勞動力短缺參考答案:C小農經濟的特點。“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反映出小農經濟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狀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反映出生產落后,由此選擇C。19.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皇帝不滿內閣票擬發回重擬時,如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內閣的權力高于皇權

B.內閣事實上成為決策機構C.明朝皇權較前代有所弱化

D.內閣對皇權存在一定制約參考答案:D20.《通典·田制》規定的授永業田:“其永業田,親王百頃,職事官正一品六十頃,郡王及職事官從一品各五十頃,國公若職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頃……石騎尉、武騎尉各六十畝”,“丁男給永業田二十畝”。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A.助長了土地兼并的風氣

B.以發展軍事為主要目的C.維護了農民的根本利益

D.對特權階層存在雙重性參考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政府授田數根據授田對象社會地位的降低而逐漸減少,這不僅維護了封建等級制度,同時也限制了特權階層擁有的土地數量,限制了土地兼并,故A錯誤,D正確;B沒有全面反映材料的含義,排除;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是減輕負擔,故C不正確。思路點撥:北魏均田制的影響:①均田制的推行,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土地,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國家角度、經濟角度)②(獲得土地的農民具有了生產積極性),北方經濟有了明顯的恢復和發展;③均田制極大地推動了北方內遷游牧民族向封建農民轉化,由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促進北魏政權封建化,也促進了民族融合。(政治角度)④北魏均田制是首創的,后來為北齊、北周、隋、唐所沿用,影響深遠。(唐安史之亂后瓦解)(后世角度)21.《十二銅表法》規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問題時,需要執政官主持的人民大會(元老院)作出決定;凡屬科處罰金一類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團體審判。這表明羅馬法A.量刑程序不統一

B.崇尚秩序和平衡C.受習慣法伸縮性的影響

D.平民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參考答案:A3古代東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B解析:材料中生死攸關的問題需要執政官主持的人民大會(元老院)作出決定,而較輕的犯罪交由平民團體審判,即體現了羅馬法處理問題按照輕重分別交由不同的部門處理,又兼顧各方利益,所以D。其他選項不是材料所表達的內容。思路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對材料關鍵信息的準確解讀,并對羅馬法把握22.下表是1840—1913年間,外國列強在蘇州設廠的數量和資本情況,其中1894—1913年間大幅增長是由于時間(年)工廠數(家)資本額(千元)1840--1870728021870--18941648291894--1913136103153A.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轉變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處于劣勢D.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勢力大增參考答案:A結合所學知識,《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甲午戰后,列強對華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故A項正確;題干是列強在華設廠,不是中國民間設廠,故B項錯誤;題干未體現民族資本和外國資本的比較,排除C項;題干未體現買辦等群體的變化,排除D項。23.《呂氏春秋》記載“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廷亂;妻妾不分,則家室亂;嫡庶無別,則宗族亂。”為解決以上問題,當時規定的制度是:()A.按遺囑繼承制 B.按年齡繼承制C.按軍功繼承制

D.嫡長子繼承制參考答案:D24.根據1871年開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國憲法文本,這個新的民族國家稱為“德意志聯邦”,其最高首腦為“聯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時,人們才從發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聯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來,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稱為“德國皇帝”,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亞國王和符滕堡國王的反對,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稱號。上述材料表明:A.德意志帝國不適合建立聯邦制B.德意志帝國仍是封建專制政體C.德意志帝國分裂仍未消除

D.德意志帝國存在集權與分權之爭參考答案:D25.太平天國進入南京后,曾一度取消了原來的商業活動.沒收了南京城中各店鋪的物資歸國庫。不久,準許天京城外設立商鋪,后期,天京城內也恢復了市場,準許商人自由貿易。導致太平天國商業政策變化的社會因素是(

)①商品經濟有比較深厚的社會根基

②太平天國的階級屬性發生了質變③《資政新篇》的經濟方案得到全面實施

④消滅商品經濟的空想方案行不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參考答案:C26.牛軍在《論新中國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說,從1952年開始醞釀,到1954年間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稱之為“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對外政策。作為這項政策的兩個重要目標——“擴大和平中立趨勢”和“推廣和平中立地帶”,首先落實到中國的周邊地區。這一政策A.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分歧 B.率先為印度和越南兩國接受C.意在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 D.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參考答案:A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根據材料“從1952年開始醞釀,到1954年間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稱之為‘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對外政策”可判斷該政策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是周恩來在與印度代表團談判的過程中首先提出來的,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分歧,表明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故A項正確;B項錯誤;C項為“打掃屋子再請客”,故排除;D項是“另起爐灶”的意義,故排除。27.1783年,英國政壇不穩,一年內更換了三屆內閣。英國議會下院又對剛上臺執政的小威廉·皮特內閣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稱臣和接受辭職,而是要求英王喬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選舉下院。為保持內閣的相對穩定,英王批準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將未滿任期的議會下院解散。材料表明A.英國國王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B.英國內閣與議會可以相互監督制衡C.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國政壇穩定D.英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機制被破壞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1783年英國國王不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材料不是強調解散下院是否利于英國政壇的穩定,也不是強調英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機制被破壞,而是強調英國內閣與議會之間的關系,即二者是可以相互監督制衡,這樣確保政局的穩定,所以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B。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英國內閣與議會的相互監督制衡28.1987年2月,部分臺灣同胞發起返鄉運動,發表了《自由返鄉運動宣言》。5月10日母親節,一些老兵穿著寫有“想家”兩個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頭。不久,老兵合唱團在一次集會上演唱《母親您在何方?》,臺上臺下的老兵哭成一片。這反映了A.“一國兩制”構想得到臺灣同胞的普遍認同

B.臺胞期盼當局盡快放開赴大陸探親的限制

C.海峽兩岸業已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

D.港澳回歸為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奠定基礎參考答案:B29.1919年,梁漱溟指出:對五四運動中火燒趙家樓的學生第一要提起公訴,不公訴不足以維持民國初年剛建立的法治;第二要當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維護學生的愛國熱情。下列各項表述中,與梁先生觀點一致的是:A.要在法律框架內理性表達愛國

B.要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C.要維護北洋政府的專制統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學生開展愛國運動參考答案:A30.顧炎武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后人在傳習和引用時,把后一句概括為()A.“三人行,必有我師”B.“天下健,君子自強不息”C.“天下興亡,匹夫有責”D.“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參考答案:C【考點】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分析】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顧炎武認為“亡國”就是改朝換代,“亡天下”是指整個民族國家淪亡.維護一個王朝的政權是統治者的事情,而保衛整個國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責任.故C正確.A是孔子的思想,故排除.B出自《周易》,與題干無關,故排除.D是屈原的名言,故排除.故選C.【點評】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載:“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他認為,保衛一家一姓的國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衛天下是所有人的事,這段話后來被后人提煉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鼓勵人民關心國家大事.此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信息的能力.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9分)材料一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于該國在……十七世紀時,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奇波拉《歐洲經濟史》材料二從18世紀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出現了這樣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義的政治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同行。——劉成等《英國:從稱霸世界到回歸歐洲》材料三1796年時,120名下院議員是貴族或貴族子孫,占下院總人數的21%,還有數百人與貴族有親戚關系,或者是在貴族的贊助下當選的,二者加在一起,超過全院人數的70%。——程漢大《文化傳統與政治變革》材料四(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這一革命把經濟力量的重心完全轉移了。……1830年的資產階級,同前一世紀的資產階級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貴族手中并且被貴族用來抵制新工業資產階級的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同新的經濟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須同貴族進行一次新的斗爭。——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的原因。(5分)(2)依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時期英國保守主義政治的特征。(6分)(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爭”指什么?依據材料四,概括發生這次斗爭的原因。(8分)參考答案:(1)原因:君主立憲制(或資產階級代議制)提供的政治保證;資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提供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時期的生產技術進步。(5分)(2)特征:議會取代王權成為國家權力中心;貴族控制議會;工業資產階級未能充分參與政權。(6分)(3)新的斗爭:1832年議會改革運動。(2分)原因:經濟發展與政治之間出現了矛盾;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地位的提高,使其參政欲望大增。(6分)

39.(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詞典的正文收錄了NBA,BBS,GDP,UFO等239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此舉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有的人反對,有的人支持。反對《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的人認為:“拉丁字母出現在方塊漢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個異類,是對漢語的污染。”“我想會不會過幾十年,漢語成了漢英混雜的語言。”“文化有安全的問題,在國際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亂”……支持《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的人認為:“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字母詞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應善待字母詞的使用,而非簡單的拒斥。”“選錄字母詞只是對當下語言現實的承認,體現了語言使用的從簡趨勢,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的需要。”…….你是贊成還是反對《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請用文化生活有關只是闡明理由。(10分)《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引起的爭論深化了人們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說明“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展。”(12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爭論的一方,在爭論中應該怎樣堅持這一原則?(4分)參考答案:(1)略(2)(3)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國不僅是一個共和國,而且是一個聯邦。但是在美國,國家權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當時歐洲一些君主專制大國還要集權。我這里只舉兩個例子。法國共有十三個最高法院,它們絕大部分有權解釋法律,而且不準上訴。另外,一些稱為“國中國”(pAysd’EtAt)的省份,在負責代表國家的最高當局制定稅法時,有權拒絕同最高當局合作。而在美國,正像只有一個立法機構可以立法一樣,只有一個法院可以解釋法律。因此,在這兩個主要點上,美國比舊法蘭西王國還要集權……——1835年【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材料二國初(建立)以來,設立(世襲的清朝貴族)議政王大臣,彼時因有議政處,是以特派(議政)王大臣承充辦理(軍國大事)。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之后,皆系軍機大臣每日(應皇帝)召對,承旨遵辦,而滿洲(內閣)大學士(各部)尚書,向(來)例俱兼議政(王大臣)虛銜,(非軍機大臣則)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朕向來辦事,祗崇實政,所有議政空銜,著不必兼充,嗣后該部亦毋庸奏請。——《清高宗實錄》卷一三八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舊法蘭西王國相比,美國政治制度所具有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791年乾隆諭旨所體現的清朝前期中央政治機構的制度性變化,概括指出當時中美政治制度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經濟根源。

參考答案:(1)特點:民主共和;中央政府更有權威;立法權更集中;法律解釋權唯一。(1)本題根據材料一“在美國,國家權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當時歐洲一些君主專制大國還要集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從民主共和、中央政府更有權威、立法權更集中、法律解釋權唯一等方面指出與舊法蘭西王國相比美國政治制度所具有的特點。(2)本題根據材料二“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之后,皆系軍機大臣每日(應皇帝)召對,承旨遵辦”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從中央權力決策機構改變、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等方面說明1791年乾隆諭旨所體現的清朝前期中央政治機構的制度性變化。再從性質不同、政體不同等方面概括指出當時中美政治制度的不同之處。再從美國資本主義經濟、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等方面分析出現這種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