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燈的起源與發展_第1頁
彩燈的起源與發展_第2頁
彩燈的起源與發展_第3頁
彩燈的起源與發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彩燈的起源與發展1.彩燈的起源1.1火的崇拜火,在距今一百多萬年前的原始部落時期,作為一種神秘力量出現的。在生產力落后的當時,人們對火的崇拜是共同的文化趨向,伴隨著火的認識和了解,走出野蠻和愚昧,走向文明與進步。在云南元謀人時期,就有了火的痕跡。距今幾十萬年前的周口店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并掌握了火的保存與控制。我國關于火的圖騰崇拜也很多,這一點可以從現代繁多的民間風俗和民間藝術中得到證實。炎帝的名字也是由火而得名。《補三皇三紀》中記載:“神農氏以‘火得王、故曰炎帝,以火名’”。神農氏把火運用于生產和生活,他們認識到火與太陽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火,使人熟食,范金合土,燒荒墾植,照明取暖,給原始祖先帶來了巨大改變,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長足進步。原始祖先認為,“日是火之精”,火與太陽同源,炎帝被尊為其首領,進而將其神化為火神和太陽神。我們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也有祭火的習俗。他們認為火是純潔的象征,也是神靈的化身,灶火則是氏族、部落和家庭的守護神,也是賜予人財富、子孫和幸福的源泉。云南中部的彝族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對火的崇拜,有些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火在彝族人心里是吉祥的象征,火能消災避邪。巍山縣的彝族婦女在帽子上裝飾火花似的繡品飾物,取名“火花帽”,彝族兒童喜歡穿“火花鞋”。彝族人吹響火把蘆笙,演奏樂曲,慶祝節日。哀牢山西部地區至今存在著一種古老的游戲“火龍奪珠”,手中的火把閃閃發光,表現出火龍搶寶珠的情景。我們彝族和納西族等民族每年都要舉行火把節,延續至今。可見人們對火的崇拜,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改變。“他們一方面通過自我的物格化去抱合自然,表現出對自然的崇拜與無知,另一方面又試圖使自然人格化,戰戰兢兢的潛揚出一種模糊的、蒙昧的自然主宰的優勢與氣質。于是,火的圖騰崇拜便產生了。面對火的圖騰崇拜,遂成為燈文化肇始與發軔的誘因與內驅力。”1.2火的空間化——燈的產生在原始人類逐漸了解掌握了火的過程中,他們發現火可以照明。為了防風,防雨,便于挪動等因素,他們借助于某種器皿來使用火照明。火有了一定的空間,這是等產生的功利誘因。傳說燈的發明者是一位婦女,她在眾姐妹中最勤勞,到了晚間還不輟勞作,為了不影響其他人,她把火聚在一束,出現了燈。當然,這無從考證,但是考古學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在寧夏海源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8座窯洞式的住宅。在這些房屋遺址的墻壁上,發現了幾十處火苗狀燒土,下面則有一個圓形小孔。經過認真推測,考古學家認為這是燈孔。向燈孔內插入油松枝條即可照明,這就是原始燈的鼻祖。“火的空間化——燈的產生,昭示著人類一個新運動的到來。這是技術理性的時代。燈以空間的形式將火固著、延長于時間的序列,使火器具化于先民的生活秩序中。”我們從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用燈來照明了。《楚辭·招魂》中記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鐙”通“燈”,說明戰國時期,燈就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具。我們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燈以青銅質料為主,另外有少量陶瓷質地的燈。這個時期的制燈技術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隨著燈的問世,古代勞動人民開始了燈光和燈具的研制中,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燈節也應運而生。1.3燈節的形成燈節,也叫燈會,源于中國古代傳統節日。那么什么是節日呢?烏丙安教授在《中國民俗學》中給節日下的定義是:“它是一年當是由種種傳承線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動時間,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日。”中國農歷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古代所謂的“節”就是源于對歲時的分節,由此演變為節日。元宵節就是漢民族的一個重要節日。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人們在這個日子里很容易觸發祈愿萬事圓滿的思緒,抒發新春佳節的余興。這一天也叫上元日,古代老百姓要“作膏粥以祀門戶”。據各地方志記載,上元日白天,人們盡情歡樂,慶賀全年第一個月圓日的到來,城鎮百姓自編自演歌舞,競技嬉戲踏歌載舞。晚上,人們在住宅周圍,田間地頭,插燭舉火,火光照亮夜空,俗稱“照田蠶,逐地鼠”,祈禱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少災害。一代又一代,成為了上元日的習俗。上元日燃燈的習俗也隨之出現,并保留了下來。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和發揚,成了每年元宵節都要舉辦的燈節。2.彩燈的發展與興盛元宵節也稱燈節,每到正月十五月圓之日,全國各地的集市上都會燃起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彩燈,人們出來觀燈賞月,熱鬧非凡。漢武帝時期,對太一神的崇拜,燈節盛會越發盛大。東漢時期的佛教的傳入,使上元燃燈的習俗張揚流傳,遍布民間。漢明帝信奉佛教,下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燒燈”,以表佛法大明。從此,佛家的神燈火種就在中國大地上點燃并迅速燎原,形成了觀燈節。南北朝時期,元宵張燈和觀燈已成風氣。梁武帝下令正月十五之夜在宮中大張燈彩,成為一時盛舉。梁文帝還寫過一篇《列燈賦》,陳后主也寫過《山燈詩》。中國的元宵燈節按自己特殊的起源路線,在南北朝時期已成為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年節的雛形。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一個鼎盛時期,在這種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的背景下,元宵燈節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唐代的史書稱燈節為“燈影之會”,從此,元宵燈節也稱“燈會”,“元宵燈會”了。唐代皇帝積極倡導并參與元宵燈會,并規定元宵及前后各一天為法定節假日。而從正月十四到十六這三天“敕許金吾馳禁,以看燈”。大街小巷都掛滿了燈,照亮了整個街道,燈火通明。宮廷,寺院,豪富宅邸,顯宦府邸都設山棚,搭彩樓,不惜重資,“盛造燈籠燒燈”,以斗奇爭勝。唐代的制燈工藝趨于精美,文化內涵更加豐富,非前代能比的。劉肅的《大唐新語》第八卷記載:“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馳禁,物許夜行。貴游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夸競。文土皆賦詩一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為絕唱。”這正是唐代燈節的雅致之處和文化氛圍所在。數百名詩人燈下吟詩作賦,規模宏大,也出了不少關于燈的佳作。宋代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元宵燈會作為一種載體,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太祖趙匡胤將唐代燈節的法定假日從三天增至五天,燈會規模龐大。宋代的元宵燈以“鰲山”燈為代表。鰲山是上古神話中的海中高山。京城的燈會以此為立意扎燈,設計大型鰲山燈組,其造型通常是一只或幾只巨鰲背負山巒,山上匯集上千盞燈,點綴以繪畫等藝術品。同時,山上還配有樂器演奏或歌舞表演。氣勢宏大常為燈會之壓卷之作,寓意為“江山永固,長治久安”。另外,宋代的燈品材質更加多樣化。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人民用皮革,絲綢,琉璃,獸角等材料扎燈,形式各樣,生動形象。機械傳動的大型燈組也逐漸增加。自宋代開始,燈會不僅僅是燈的展示,還成了萬人的表演盛會。《武林舊事》里就提到:“其多至數千百隊,連亙十數里”。“又有以絹燈剪寫燈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這個時期,一些隱語被引入燈會,演化出了中國燈文化的又一顆明珠——燈謎。明清時期,元宵燈會普及到各縣鎮,具《自貢市志》記載:“花燈煙火照通宵,鑼鼓雜耍鬧達旦,有漢族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燈會。”燈文化的發展走向民間化,大眾化,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吸引著每一個人。人們以觀燈為樂,并以扎好燈為榮,舉行制燈比賽。場面宏大,氣氛熱烈。新中國建立后,古老的燈文化在新時代得到了傳承和發展。燈文化在經過千余年的發展后,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魅力和韻味。元宵燈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