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套卷(B卷)1_第1頁
2022年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套卷(B卷)1_第2頁
2022年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套卷(B卷)1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套卷(B卷)2022年0822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B卷)

一、留意事項

1.本試題由“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總分100分。

2.請在題本、答題卡、草稿紙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涂黑。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指定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全部題目一律使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頭后,考生方可答題。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馬上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考場。

嚴禁折疊申論答題紙!

二、給定資料

材料1

楊家村是深度貧困村,經過幾年的努力,村里絕大多數貧困戶已經圓了脫貧夢。為了穩定增收,楊家村打算借助山清水秀的景致進展鄉村旅游。2022年初,在政府和幫扶單位專項資金支持下,楊家村的漂亮鄉村項目順當開工。水泥道路通村入戶,古建民居修葺一新,竹木柵欄、青石臺階、小橋流水的景觀設計,讓這個從前的深度貧困村華麗轉身,好像世外桃源。

村里美麗了,可是人居環境改善卻是個“老大難”。遠遠望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可是走進老百姓家里一看,庭院亂堆放、灶臺藏污垢。以前村干部也多次上門做工作,但是群眾認為這是自家的事,村干部管不著。關鍵時刻,省建筑裝飾集團公司的駐村第一書記小梁發揮自身優勢,為村里“量身設計”了一套解決方案。

8月的一天,一場“積分兌換心愿,勤勞轉變習慣”的文明習慣養成活動在楊家村拉開帷幕。小梁和村干部一道向村民征集有關家居環境改善的“微心愿”,并細心設計了十項涵蓋個人衛生和居家環境的評分細則,每周公布評分結果,最終根據積分排名兌現前20名的“微心愿”。“我們想通過‘微心愿’來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關心大家養成好習慣,涵養新風尚。”小梁說。

村民紛紛講出了自己改善家居的愿望:“我就希望著有臺電腦,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也順便把家里的土特產在網上賣一賣。”“要是有臺大彩電,忙完一天的農活就可以陪孫子看動畫片了!”“我想有臺電冰箱,我家的魚啊肉啊就能存起來了”……

他們這些心愿配上攝影師為他們拍攝的生活照,打印成精致的海報張貼在村里醒目的位置。看著像明星一樣登在海報上的鄉里鄉親,村民們的榮譽感更強了,改善家居環境一時蔚然成風。

幾個月來,從鍋碗瓢盆、個人起居,到房前屋后、禽畜養殖,楊家村發生了很大變化。65歲的唐大媽逢人就講,自己多年的心愿最終實現了:“在干凈、潔凈的屋里做針線活兒,我心里那叫一個美啊!”村民夏姐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自己留在村里種地看孩子,一個人忙里忙外,難免顧不上收拾屋子。“自從參與活動以來,養成了好習慣,房前屋后都潔凈了,自己住著也舒適。”她說。

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到護美之行人人為之,楊家村這個新建成的漂亮鄉村,到處透著美的氣息。省建筑裝飾集團公司也如約為表現優異的家庭兌現了“微心愿”,同時也為其他家庭送去棉服、抱枕、圍巾等暖冬禮物。在活動現場,夏姐領到了希望已久的熱水器,臉上露出了快樂的笑容。

材料2

民警小童的微信頭像,很是特殊。除了一張工作照,還留有姓名、聯系電話、地址,并配著一行雙色標注的文字——“假如你需要辦理戶口、居住證,及調解家庭、鄰里糾紛,請添加此微信號進行詢問和預約辦理。”

小童是云溝派出所的一名社區民警,他的工作內容都濃縮到這張小小的頭像里了。“再以傳統的思維方式工作,可就跟不上時代啦。現在大人小孩都會玩微信,轄區里越來越多的大爺大媽玩得比我還好!我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必需有所轉變。”小童手機里存著近8千個居民的手機號碼,微信好友中有近5千名居民,幾乎掩蓋了整個轄區。

前不久,一位已經辦理過居住證的居民,在微信上緊急呼叫小童。原來,他去車管所辦理轎車年審業務,但由于忘了居住證年審而無法正常完成業務辦理,根據過去的做法,要來回奔波50多公里。小童讓他馬上將居住證的正面通過微信拍照傳回處理,只花了一分鐘就解決了問題。還有一次,一位現住國外的本社區居民,臨時想開具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但是不知詳細該怎么辦,最終,在小童的微信教導下,這位居民順當辦理了事項。

社區工作面廣、事雜。一方面,群眾臨時有事或者出門在外,往往不知道如何聯系上民警;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淌性大,民警在進行人口、房屋、場所、行業等信息登記時,也常聯系不到人。怎樣才能加強和居民的聯系呢?“和群眾一對一聯系是最好的,雖然花的時間多,但是更到位。”小童利用上門簽訂治安管理責任書的機會,與居民見面時互加微信、留手機號,又“打入”小區全部微信群,憑借特點突出、頗具誠意的微信頭像,一個個加為好友。漸漸地,群眾有事就直接通過微信聯系他,小小的微信頭像也成了一張群眾信任的名片。

通過微信,小童還建立了多個跟工作有關的微信群。打開他的微信群,有社區治安群、社區看法箱群,還有“黨聲群”等。小童說,“在‘黨聲群’中,我還可以將最新的黨的方針政策,以最快的方式傳給社區群眾”。小童還聚集了治安群內的熱心居民,發起組建“紅袖標”志愿者隊伍。現在,這支隊伍已經從最初的46人進展到了270人。當談到看微信群會不會增加工作量時他認為:“從表面上看花費的時間是多了,實際上工作起來反而更快更簡捷。有些問題,發生了再去處理,不如將問題直接杜絕在苗頭狀態。”

“創新,為了更貼心;貼心,才能夠創新”說到自己的工作秘笈,小童笑言都在微信頭像里。基層警務人少事多,只有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而創新的動力恰恰來自于解決群眾生活中痛點、堵點的責任感。將滿意群眾需求作為服務的落腳點,才能不斷推陳出新,找到更精確?????、高效的服務路徑,也才能贏得群眾更多的滿足回應。“我們都是小童的粉絲,社區好了大家都好!”居民張大姐說。

材料3

鄉間大路,兩米多寬,剛好供輛轎車通行。不巧的是,路中“長”出一根電線桿,占了路面近半米。車行至此,彎轉不得,直行也不暢,一長段出村的道路成了擺設,J縣星火村的村民們沒少為廢舊電線桿的事兒煩心。

“開車到這里,傻眼,只好倒回去。”順著星火村黨總支馬副書記指的方向看過去——道路兩旁、宅前屋后、田間地頭,架空線桿不時見到,分布極不規章,還有不少已經閑置廢棄。最近的桿子離村民家宅不過數米,村民們開玩笑埋怨,道路拓寬、房屋翻建,還都得看桿子的“臉色”。

廢舊電線桿礙事,為啥不給挪個地兒?“想請走,沒那么簡單。”星火村黨總支奚書記細數電線桿的“娘家”,“電力、電信、聯通、移動、有線電視……就連小靈通的桿子現在還豎著呢!”這么多單位的電線桿,要挪,得一家家打電話詢問、打報告申請。電話那頭聽完訴求,都是先報價格,估算下來,廢棄不用的桿,拔走,3000塊錢一根;挪地方,更貴,一根得1萬多塊錢,而且流程走下來,移桿周期至少也得兩三個月。星火村共34根廢棄空桿要拔除,81根尚在使用的電線桿要遷移,算算賬,這筆錢對基層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這件事,盡管村民們常有反映,可幾年下來,也只解決了幾根。

拔根電線桿,事兒不大,卻因“桿出多門”,多頭管理,在基層治理中反倒成了“盲區”。據縣建設局調研統計,轄區內農村地區95%以上的架空線桿豎在村民的宅前屋后、村主干道旁或田間地頭,有的廢棄線桿權屬單位為削減處理廢桿的成本,任由廢桿隨便丟棄。“解決不好這個問題,村子村容村貌受影響,會給整個漂亮鄉村建設拖后腿。”奚書記說。

去年J縣大調研,鄉村廢棄電線桿的處理問題被縣建設局上報到了縣政府,被定性為典型的跨地區、跨部門、跨事權的“三跨”問題。縣里馬上啟動簡單重大問題處理機制,快速進入上報、流轉、解決流程。“三跨”問題多消失在基層治理的薄弱區域、盲點區域,通過大調研解決簡單重大問題的過程,也是推動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的過程。

打開J縣探究建立的簡單重大問題統籌協調推動“流程圖”,這類疑難問題有著明確的流轉規定。在“流程圖”上可以看到,問題進入上報環節后,需馬上在有關會議上進行統籌協調、責任分工;隨后進入流轉環節,協調單位對問題進行全面深化了解,確定問題辦理的協同單位、時間進度、階段性工作等內容;最終由協調相關單位依據授權發揮牽頭協調作用,多方攥起拳頭,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

材料4

剛剛過完入黨的70周歲“生日”,89歲的他安詳離去,走得坦蕩蕩。積蓄全部都捐了,最終一筆黨費,老伴兒交代了,有一萬元之多。這一生是那樣簡樸,又是那樣富足,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留下了閃光的天字豐碑。他曾說,生活過得好,不是追求舒適,而是“無愧我心”,他就是華南農業高校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聞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布衣院士”。

生命最終的時間,盧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乏,可一說起當年入黨時的情形,他眼中立即發出光明的光,“一個很小的房子墻上掛著黨旗”,老人的聲音有些顫抖,舉右手面對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們心中的太陽。”

1930年盧永根誕生于香港的一個中產家庭,家里有電話、出門有汽車。11歲那年,日寇占據了香港,他被父親送回廣東老家避難,誰料想,這里也被鐵蹄踐踏。親歷了國土的淪喪,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他苦苦尋求著盼望和方向。就在這時,一道“紅光”照進了他的人生。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老伴說:“他把入黨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開頭,所以每年這一天,我都為他過生日。”

新中國成立前夕,盧永根受黨組織派遣,離開香港到廣州領導地下學聯,迎接廣州解放。“我為什么要拋棄安逸的生活回內地呢?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只有社會主義祖國才是我安家立命的地方。”作為華南農業高校的校長,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后教授。雖然我現在疾病纏身,無法行走,但是,我的意識是糊涂的,我的牽掛是不變的,我的信仰是堅決的!”逝去的歲月無法磨滅盧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盧永根和老伴向黨組織嚴肅承諾:“我倆大半輩子沒離開過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組織生活。”對此,校黨委打算,由華南農業高校農學院黨委書記等幾名黨員參與,每月在病房開一次黨員學習會。“我全程收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直播,聽完黨總書記的報告,熱血沸騰,倍受鼓舞……”十九大召開的第三天,在病房黨員學習會上,盧永根笑得皺紋綻放,仿佛回到了剛入黨的那一刻。

盧永根高校畢業后留校任教,成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教授的助手。盧永根非常敬畏丁教授:“抗戰時期,丁老師帶著水稻種,番薯種,始終逃難到云南,把種子資源愛護下來。”丁教授去世后,盧永根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帶領團隊完成了恩師未竟的事業,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首次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觀點……近些年盧永根討論團隊共培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新增產值超15億元。

曾幾何時,在美國的姐姐苦勸盧永根一家移民,怎么也說不動他。盧永根說:“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效力。”他在給留同學的信中寫道:“外國的試驗室再先進也不過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勸導下,多名留同學學成歸國。“生命誠珍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在一次對留同學的演講中,盧永根用聞名詩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問他為什么非要留在國內,他說:“你向黨、向人民做過許諾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走近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中葉。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墻上;臺燈是幾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機壞了,一修再修。“這些東西沒有用光用爛,還能用,物還沒盡其用。床已經很好了,我們剛結婚時,四個條凳架上板子就是床。”盧永根談出門,80多歲的老兩口背著雙肩包,頭戴遮陽帽擠公交、換地鐵;吃飯,叮叮當當拎著飯盒和同學一起在食堂打飯排隊,吃的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同學剩飯,盧永根總是忍不住提示:“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飯?”

800多萬元存款儲蓄,老兩口沒有留給唯一的女兒,一分不剩,全部捐給華南農業高校成立的“盧永根教育基金”,這些壯舉盧永根說是“還”:“黨培育了我,這是最終的貢獻。”老伴兒也說:“國家給了我們很多,我們用不完當然要還回去。”不僅“還”錢,他們覺得連生命都是黨和國家的也要還回去,雙雙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

“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干潔凈凈、清清爽爽,他不留遺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許多許多……

三、作答要求

(一)依據“給定資料1”,請談談小梁是如何解決楊家村人居環境改善這個“老大難”問題的。(15分)

要求:精確?????,全面,有條理,不超過200字。

(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