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云南省大理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1-2022學年云南省大理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1-2022學年云南省大理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1-2022學年云南省大理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1-2022學年云南省大理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云南省大理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歷史測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觀察下列宋元時期的繪畫作品,它們反映出該時期繪畫領域的主要特征是(

)趙佶《錦雞圖》

蘇漢臣《貨郎圖》

夏珪《溪山清遠圖》

倪瓚《六君子圖》A.風格多樣化

B.文人畫流行

C.宮廷畫活躍

D.趨向世俗化參考答案:A2.如圖9所示,一般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選項中與之相適應的是(

)

A.《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中美聯合公報》

開展多邊外交B.《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中美建交公報》

C.日內瓦會議

萬隆會議

朝核六方會談

D.不結盟運動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

參考答案:A3.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美國人丁韙良說:“有希望革新這古老的帝國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館。”下列各項中最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是,同文館A.是山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外語學校B.教學目標和內容迥異于傳統教育C.基于當時外交和洋務的需要而創辦D.引進了一整套西方學校管理方式參考答案:B材料“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館”強調的是同文館對“新教育”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同文館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與中國傳統的教育不同,故B項正確;A項包含在B項之中;C項不符題意;D項說法錯誤,錯在“一整套”。4.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

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C.君權對相權的制約

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參考答案:C5.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有著“市場失靈”的缺陷,國家干預經濟有著“政策失靈”的不足。能體現上述觀點的分別是A.經濟大危機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羅斯福新政與新經濟政策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

D.羅斯福新政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參考答案:A6.中國近代一位學者寫道:“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政體特征與材料所述比較接近的近代國家是A.中華民國 B.英國C.美國 D.法國參考答案:B由“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的政體特征判斷,這種政體為君主立憲制,符合英國政體特點,故選B。7.歷史學者郭小凌指出:“古希臘公民大會保持著一種高度的論文明……力求以充足的論據和雄辯的論點感染和說服聽眾,發言邏輯嚴密,修辭恰到好處,見不到嘩眾取寵、言之無物的大話空話。”這番輿論反映了古希臘A.民眾充分享有決策權B.演說決定了民主政治C.城邦民主體制的活力D.領袖在政治體制中的作用參考答案:C【詳解】材料中言論肯定的演說家在公民大會中的作用,“高度的辯論文明”“充足的論據”“邏輯嚴密”“恰到好處”等信息體現了雅典民主體制的活力和特點。故答案為C項。A項,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決策權,排除;B項,該項夸大了演說的作用,說法過于絕對,演說應是由政治決定的,排除;D項,演說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家、領袖,排除。8.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歷史三峽論”,將四千多年來中國政治形態變遷分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階段。“從封建轉帝制,發生于商鞅與秦皇漢武之間,歷時約三百年”。以下各項不屬于這一轉型時期特征的是A.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轉變C.神權政治向世俗政治轉變

D.分裂割據向統一王朝轉變參考答案:C9.下圖是20世紀80年代深圳特區的宣傳標語。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時對這句標語表示了肯定。這表明A.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C.單一的公有制體制得以改變

D.計劃經濟下的價值觀被沖破參考答案:D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人們可以毫無顧忌地談效率觀念、金錢觀念。A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后;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故排除B項;題干所述事實不能反映單一公有制的改變,故排除C項。10.張謇說:“二十年來,所見諸企業之失敗,蓋不可以卒數,推原其故,則巾創立之始.以至于業務進行,在皆伏有致敗之釁,則無法律之導之故也。……無公司法,則無以集厚資,而巨業為之不舉;無破產法,則無維信用,而私權于以重喪。”據此,他認為民族工業進程遲緩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動勢力雙重壓迫

C.官僚資本的經濟壟斷

D.缺乏充足貨幣資本的支持參考答案:A11.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及其附件,規定了地主減租減息的基本原則;1950年中共中央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主張減少地租,減輕利息,肅清國民黨殘余勢力、土匪和當地惡霸。土地政策的調整說明A.中共均采用了和平與漸進的方式進行土改B.國家通過強制的手段獲得地主的土地C.國家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據來自于國情D.中共均以緩和農村階級矛盾作為土改目的參考答案:C4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戰爭C解析: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是針對日本入侵中國,體現國共合作;1950年中共中央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主要是對反國民黨政權統治,體現制定政策來源于國情的特點,故C項正確。思路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對材料關鍵信息的準確解讀,并對土地政策制定準確把握12.以下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表述,正確的是

A.革命的任務完成于新中國誕生時

B.是中國革命的必經階段,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C.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D.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贏得了民族獨立參考答案:B13.《漢書》記載“秦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為郡縣。”據此,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判斷:(

)①秦朝統治者對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w.w.w.k.s.5.u.c.o.m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趨于瓦解,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③秦朝統治者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w.w.w.k.s.5.u.c.o.m

④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員通過考試方式產生w.w.w.k.s.5.u.c.o.m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參考答案:B14.1871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取消1825年對工會活動的限制令,但同時禁止罷工者組織糾察隊。這反映英國A.民主政治逐步發展

B.勞資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C.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D.工人的政治地位不斷下降參考答案:A15.梁啟超在1922年這樣認為:“孟子常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這句話可以說是代表舊史家之共同觀念。……我們平心一看,幾千年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里循環?何止中國,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說現在比‘三十王朝’的時候進化嗎?印度呢,能說現在比優波尼沙曇成書、釋迦牟尼出世的時候進化嗎?……又如漢、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較,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所以從這方面找進化的論據,我敢說一定全然失敗完結。”在這里,他想要強調的是

A.前代勝于當代,昨天勝于今天,歷史在倒退

B.治亂論比進化論更適合解釋某些歷史

C.一治一亂的史觀適用于古代而不適應于當代史

D.古代史學觀點通常缺乏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參考答案:B16.太平天國1852年發布檄文:天下為上帝之天下,滿洲為胡虜妖人,肆毒混亂,改變中國形象……現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掃除妖孽,廓清中夏。這體現出太平天國運動A.主張推翻滿洲貴族統治

B.主張挽救民族危亡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D.代表先進歷史潮流參考答案:A17.呂思勉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政治上的失敗是因文化上的落后。”這一觀點的依據是①創立拜上帝教

②奉行平均主義

③重建等級禮制

④提倡效法西方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參考答案:C18.15世紀到16世紀,歐洲人的消費觀念中理性節儉是美德;20世紀中期,歐洲經濟學家則提出“奢侈是美德,節儉是罪惡”。造成這一轉變的背景是A.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實行

B.經濟“大蕭條”時期的來臨C.經濟發展“黃金時期”的出現

D.戰后“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參考答案:B19.某日的英國《泰晤士報》用四版面刊登了來自香港記者的有關北京的報道,其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亞洲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時刻,雖然不是所有的中國都在共產黨的手中,但毫無疑問,無論好壞,這是擁有近5億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同質種族群體的政府。”所報道的事件應該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共同綱領》的制定C.三大戰役的勝利

D.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參考答案:A據香港記者報道的信息“(大)都在共產黨的手中”“擁有近5億人民”的中國“政府”,說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A項符合題意。20.19世紀70年代,德國和美國的工業公司已經創立了各自的實驗室,并且擁有一定數量的科學家來解決一些特定的問題。尤其是兩國的化學公司,發展與大學的聯系,為其研究工作提供資金。這反映了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業的普及化

B.科研的個體性和合作的必要性C.資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學性

D.科學的技術化和技術的科學化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19世紀下半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生產技術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與技術結合的迅速提高的生產效率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歐美大型工業公司紛紛創立實驗室投資研發正是這一現象的體現。21.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夠實施,是因為①它適應了當時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力

②得到鮮卑貴族的廣泛支持③孝文帝個人改革的態度堅決

④廣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參考答案:C略22.《明宜宗實錄》中寫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歲官員、軍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辦為名,擅自下番,擾害外夷或誘引為寇……爾宜申明前禁,榜諭沿海軍民,有犯者許諸人首告,得實者給犯人家貨之半。”由此可見明朝政府()A.鼓勵發展貢賜貿易

B.禁止民間對外貿易C.防范倭寇侵擾沿海

D.加強外貿稅收管理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歲官員、軍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辦為名,擅自下番,擾害外夷或誘引為寇……爾宜申明前禁,榜諭沿海軍民,有犯者許諸人首告,得實者給犯人家貨之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人私通外國人,政府頒布法令禁止和外國進行交往。故選B項。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23.下表為北宋熙寧十年(1077)部分州縣的商稅額統計表(單位:貫),據此表可知此時

縣杭州蘇州陜州(今西安附近)桂州(今桂林)瓊州(今海口)商稅數額8.2萬5.1萬約2.2萬66001.9萬

——據白壽彝《中國通史》編制A.長江流域商業發達

B.商稅成為政府的主要經濟來源C.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

D.黃河流域商業落后于珠江流域參考答案:A根據圖表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時期長江流域商業發達,A項說法正確;B、D兩項說法材料體現不出,可以排除;C項說法錯誤,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時期,可以排除。本題答案為A。24.讀全球外國資本直接投資的增長表時間數額(億元)1980年5201997年400001998年43000—44000它說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

A.國際分工日趨成熟

B.資本的國際化流動加快C.國際貿易不斷發展

D.市場不斷擴大參考答案:B25.明末文人袁宏道說,江南地區出版業繁榮,不少書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因素是當時(

)①商品經濟繁榮

②市民文學興盛

③印刷工藝提高

④專制政治強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參考答案:A26.馬克思說:“資本在它的萌芽時期,由于剛剛出世,不能單靠經濟關系的力量,還要依靠國家政權的幫助才能確保自己榨取足夠的剩余勞動的權利。”明清政府的做法A.與馬克思的觀點基本一致B.與馬克思的觀點基本相反C.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D.導致了農耕經濟的瓦解參考答案:B“資本在它的萌芽時期……還要依靠國家政權的幫助才能確保自己的權力”體現的是重商主義,而明清時期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因此與馬克思的觀點基本相反,故B項正確,A項錯誤;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故C項錯誤;重農抑商政策保護了農耕經濟,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理解“資本在它的萌芽時期……還要依靠國家政權的幫助才能確保自己的權力”的信息。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重商主義,由此判定答案。27.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誡,他對學士朱升說:“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洪武三年,正式明確“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繽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力圖阻止相權的擴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權覆亡的教訓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欲抑制外戚,嚴防恃寵干政參考答案:D根據題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繽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不是阻止相權而是阻止外戚的權力,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前朝政權覆亡的教訓方面的信息,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中主要是防止后宮干政,而不是體現限制女性人身自由,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點睛:此題難度一般,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正確理解題干主旨含義,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各個選項進行判斷。28.下列表格中的言論客觀反映了當時不同政治派別的思想傾向,其共同訴求是1865年李鴻章說:“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1894年鄭觀應說:“西人以商為戰,欲制兩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1903年章太炎說:“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啟超說:“共和政治,非國民繼續的覺悟努力,萬萬不會維持。”

A.推動中國近代化

B.實行民主政治

C.實現中國工業化

D.啟蒙與救亡并重參考答案:A29.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農民因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災流行、戰爭和土匪的擾亂、軍閥的額外征稅和剝削、外國商品的壓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趨窮困和痛苦。”這主要表明中國共產黨A.決定發動土地革命,以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B.對農民痛苦的深切同情C.認識到民主革命中農民階級的重大作用D.決定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參考答案:C30.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眾議院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產生的眾議員組成,并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這主要體現了A.社會契約思想

B.三權分立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主權在民思想

參考答案:D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15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材料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刊詞中提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所以不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而藥治之”。接著又發表《新民說》系列文章,提出“國也者,積民而成……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渙散、混濁,而國有能立者……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對改革內政,“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對消除外患,“今天下莫不憂外患矣!……必其使吾四萬萬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與彼相埒(lie,相等),則外自不能為患”,“民之強弱則國之強弱”。……他提倡“國民性改造”應該“博采西方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還參照西方資產階級學說,構建了以“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為宗旨的“新民思想”體系,倡導樹立國民公德意識和國家觀念、培育愛國精神,以及自尊、上進、毅力等國民道德建設等觀念。該理論觸及到了現代化問題的核心——人的現代化問題。(摘編自虞和平《中國現代化歷程》等)(1)根據材料概括梁啟超“新民思想”的主要觀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梁啟超的“新民思想”體系。(9分)參考答案:(1)觀點:國民素質的高低在爭取國家富強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提高國民素養;培養高素質的國民是推行民主制度和消除外患的根本;主張以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民權等思想和精神改造國民性。(6分)(2)簡評:梁啟超從人的現代化層面反思“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認識到提高國民素質是實現民主政治、消除外患和國家富強的根本;倡導樹立近代國民意識,培養高素質的國民;發展了民主思想,推動了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對當時的國民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9分)

解析:(1)據材料“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渙散、混濁,而國有能立者”得出國民素質在爭取國家富強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提高國民素養;據材料“對改革內政,‘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對消除外患,‘今天下莫不憂外患矣!……必其使吾四萬萬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與彼相埒(lie,相等),則外自不能為患’”得出培養高素質的國民是推行民主制度和消除外患的根本;據材料“‘博采西方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還參照西方資產階級學說,構建了以‘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為宗旨的‘新民思想’體系,倡導樹立國民公德意識和國家觀念、培育愛國精神,以及自尊、上進、毅力等國民道德建設等觀念”得出主張以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資產階級學說等思想改造國民性。(2)據材料“1902年”“對改革內政,‘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對消除外患,‘今天下莫不憂外患矣!……必其使吾四萬萬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與彼相埒(lie,相等),則外自不能為患’”“該理論觸及到了現代化問題的核心——人的現代化問題”等材料得出梁啟超從人的現代化層面反思“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認識到提高國民素質是實現民主政治、消除外患和國家富強的根本;據材料“倡導樹立國民公德意識和國家觀念、培育愛國精神,以及自尊、上進、毅力等國民道德建設等觀念”得出倡導樹立近代國民意識,培養高素質的國民;結合所學得出發展了民主思想,推動了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對當時的國民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

32.【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下面是有關近代法國歷史上的兩幅圖片

時行刑樂隊奏起來。接著,劊子手把他(路易十六)臉朝下平放在斷頭臺上。神父口中念道:“圣路易的兒子,你升天吧!”鍘刀落下,國王轉眼身首異處……當庇護七世在隆重的時刻舉起很大的皇冠要給皇帝戴上的時候,拿破侖突然從教生手里奪過皇冠,自己戴上……材料二……當立法者們圖謀破壞人民的財產和貶低他們的地位,使其處于專斷權力下的奴役狀態時,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處于戰爭狀態。人民因此就無須服從,而只是尋求上帝給予人們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約翰·洛克《政府論》回答問題(1)結合材料一,簡要解釋“一個戴著王冠的腦袋掉下,一個腦袋上戴上了王冠”的含義。(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洛克的基本思想主張,并結合圖一所反映相關史實予以說明。后考拿破侖為什么又能夠恢復君主專制?這反映了法國民主政治進程有什么歷史特點?(10分)參考答案:(1)含義:“一個戴著王冠的腦袋掉下”是指路易十六被處死,其封建專制統治被法國大革命推翻;“一個腦袋上戴上了王冠”是指拿破侖登基,他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專制。(6分)(2)主張:反對君主專制,提倡人民主權。(2分)說明:路易十六實行專制統治,激起了人民反抗,最終被法國大革命推翻。(2分)原因:拿破侖個人權力的追求;也是法國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必然產物。(4分)特點:曲折性、艱巨性。(2分)3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一國際聯盟的首要目的是維護和平。它的成員國應互相承擔起共同防御侵略、仲裁或調查爭端和在裁定后的三個月以前避免戰爭的義務。……但是,我們將看到,國聯未能維持和平,正由于維持和平是它存在的理由,所以這一失敗便意味著整個組織的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和解還具有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重新劃分歐洲邊界的特點。重新劃分歐洲邊界這一點在《十四點和平綱領》中已明確提出,以后,通過各種和平條約而正式得到落實。最終結果是歐洲地圖被大幅度修改。——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歐洲以外,殖民主義只是在表面上有了較平緩的改變。有少數國家徹底放棄了殖民地。在理論上,20世紀20年代還是西方帝國主義的頂峰。德國的非洲殖民地被英國和法國接管。但這些地方成了國際聯盟的托管地,而不是由英國和法國直接占有。其含義是雖然建立起了殖民地政府,但這些政府只是暫時負責,它們有責任為這些地區實現獨立做好準備。——摘編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后人類社會為重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努力并對其進行評價。(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一戰后未能重建世界和平的原因。參考答案:(1)努力及評價:建立了國際聯盟,但名存實亡,趨向瓦解;將民族自決的原則應用于歐洲,而未能將這一原則應用到歐洲以外地區。(2)原因:大國矛盾導致國際聯盟未能維持和平;宰割戰敗國導致戰敗國與戰勝國矛盾尖銳;民族自決原則的有限性,導致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矛盾激化。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國聯未能維持和平”“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重新劃分歐洲邊界”等及所學知識歸納概括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信息“國聯未能維持和平,正由于維持和平是它存在的理由,所以這一失敗便意味著整個組織的結束”“在理論上,20世紀20年代還是西方帝國主義的頂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