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廣東省梅州市佘江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2年廣東省梅州市佘江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2年廣東省梅州市佘江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2年廣東省梅州市佘江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2年廣東省梅州市佘江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廣東省梅州市佘江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7題(6分,每小題3分)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著,必須保持體內的菌態(tài)平衡。人誕生后,隨著呼吸、吞咽等生理活動而與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接觸后,各種細胞便相繼光顧到人體內,成為人體的終生“伴侶”。須知,人體自身的細胞有百萬億個,而攜帶的微生物細胞是人體細胞的10倍,不要以為外的微生物是“異己”,它們可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常微生物群與免疫和代謝在體內遺傳菌因控制下,構成了生物存在的三大支柱。它們參與人體的生理、生化、病理、組胚、解剖及其他各方面的功能和結構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衰退的整個過程。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參與機體生物防御屏障結構。一為化學屏障。正常菌群代謝的產物乙酸、丙酸、乳酸或細菌素等活性物質,形成酸罩等化學屏障,抗拒致病菌的入侵及傷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黏膜或皮膚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個個體特異性的生物膜群結構,菌群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協(xié)調,相生相克.刺激皮膚黏膜系統(tǒng),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過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長繁殖的作用。綜上所述,人是不能離開細菌的。然而令人憂心的是,諸多不良因素或多點少地影響到微生態(tài)的平衡與穩(wěn)定。導致微生態(tài)失調。人們?yōu)E用廣譜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劑等。不合理地使用現代化的檢查,這些都會引起人體菌態(tài)失衡,危及健康。特別是抗生素的狂轟濫炸,看起細菌殺死了,舊病未除,新病又生,令醫(yī)生頭痛,患者遭殃。為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吃菌之說,研制了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益生素。生病后,讓細菌治療,這是當今嶄新療法。“抗生素之后的時代將是活菌時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時代。”這是我國著名微生物學家魏教授1981年說的名言。6.對正常微生物群的作用,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體保持正常微生物群的平衡與穩(wěn)定是健康的前提。B.正常微生物群可以代謝某些活性物質,形成化學屏障抗拒致病細菌的入侵和傷害。C.正常微生物群可以形成生物膜群結構,刺激皮膚、黏膜,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D.正常微生物群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部分,能間接參與人體疾病的防御。7.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說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項是

(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在體內遺傳菌因控制下的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謝。B.正常菌群是人體的終生“伴侶”,人體菌態(tài)失衡,會危及健康。C.使用現代化的檢查和服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劑等,嚴重影響了人體微生態(tài)失調。D.抗生素之后的時代將是活菌的時代,而具有微生態(tài)調節(jié)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療病的效果。參考答案:6.D

7.C2.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唐代統(tǒng)治者將西域視為應對突厥和吐蕃威脅的戰(zhàn)略側翼,采取了意義深遠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特別是實行了以漢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實邊策略,改變了南北朝以來的對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認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從而使絲綢之路暢通東西,大唐文明輻射歐亞,成就了中國歷代中央王朝統(tǒng)治西域的一段經典時期。張騫通西域后,隨著大批漢人進入西域,漢文化也隨之在西域傳播開來,作為中原傳統(tǒng)文化核心內容的儒學也傳入西域。唐王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深深影響了統(tǒng)一后的西域。儒學文化日漸成為西域民眾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和道德禮儀的操守。儒家經典思想被正式納入西域子弟參加朝廷科舉取士的考核內容,許多吐魯番文書都體現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會普遍傳播的事實和對西域民眾的影響程度。正是因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在西域社會的廣泛傳播,鐵勒首領、名將契必何力雖為一介武夫,亦可隨口誦出“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的佳句。同時,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間。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個集大成的時期,薩滿教、佛教、襖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深深植入到各個教派之中。在吐魯番出土的佛教文書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術語,而回鶻文摩尼教經典中亦有《釋迦四門觀》和《阿難達法問》的佛經內容。在西域,孝也成為儒、釋、道等文化內涵中的根本內容。唐代文化認同政策,有效促進了西域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從南北朝到隋唐,是一個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以高昌為代表的西域諸國仰慕中原文化,使?jié)h文化在少數民族中廣為傳播,在西域社會中形成了較好的社會基礎,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開放,使唐代的文化實邊政策被唐代西域社會普遍接受。在這種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圍中,民族平等與文化融合成為唐朝重要的治邊之策。這種民族一體與文化融合的思想成為唐代社會的主流觀念。“華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充分體現了唐朝時期民族融合的發(fā)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成為包括西域在內的各民族的“可汗”,中華一統(tǒng)的局面由此達到新的高度,影響深遠。文化認同與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確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眾、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達西域,與西域民族雜居相處,在語言、習俗、文化、信仰等領域相互交融,共同發(fā)展,提高了各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增強了西域各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僅在戰(zhàn)略上使“西北邊患,蕩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漢代以來單純的軍事防御地區(qū)變?yōu)樯鐣鄬Ψ€(wěn)定的區(qū)域,成為大唐文化向中亞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1.下列關于文化認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A.從南北朝到隋唐,是一個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民族一體與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觀念。B.唐代統(tǒng)治者對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視與對西藏的正確治理,有效促進了西域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使西域成為大唐文明向中亞的自然延伸的地域。C.張騫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之中。D.隨著漢文化在西域傳播開來,大批中原民眾、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隨之進入西域,把作為中原傳統(tǒng)文化核心內容的儒學也傳入西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A.儒家經典思想被正式納入西域子弟參加朝廷科舉取士的考核內容,說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西域社會普遍傳播的事實和對西域民眾的影響程度。B.唐王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對西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至統(tǒng)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學經典的基本思想和價值觀。C.“華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為“天可汗”,成為包括西域在內的各民族的“可汗”。D.在吐魯番出土的佛教文書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術語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語在西域同存共處,相互夾雜的現象,體現了多元宗教與中原文化的融合。3.下列推斷,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3分)A.宗教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和文化,在促進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B.唐代,西域各民族對中原王朝有著極大的向心力,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認同政策的有效性。C.鐵勒首領、名將契必何力可隨口誦出“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在西域社會得以廣泛傳播。D.借鑒唐代治理西域的經驗,建立在對中華民族認同基礎上的“多元一體”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從而促進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參考答案:1.B(A.張冠李戴。原文說:“這種民族一體與文化融合的的思想成為唐代唐代唐代唐代社會的主流觀念”;C.與原文不符。儒家文化深深根植于西域民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之中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D.時間順序錯誤。原文說的是:“隨著大批漢人進入西域,漢文化也隨之在西域傳播開來,作為中原傳統(tǒng)文化核心內容的儒學也傳入西域”。)2.C(張冠李戴。“‘華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3.C(顛倒因果。原文說的是因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在西域社會的廣泛傳播,鐵勒首領、名將契必何力雖為一介武夫,亦可隨口誦出“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的佳句。)略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意識葉

朗現在全世界都普遍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問題,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國際上出現了生態(tài)倫理學和生態(tài)哲學。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這一西方傳統(tǒng)觀念,樹立“生態(tài)整體主義”的新觀念。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意識和當今世界的生態(tài)倫理學和生態(tài)哲學的觀念是相通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生”的哲學。《易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生,就是草木生長,就是創(chuàng)造生命。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天地以“生”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儒家主張的“仁”,不僅親親、愛人,而且要從親親、愛人推廣到愛天地萬物。因為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世界上的民眾都是我的親兄弟,天地間的萬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頤說:“人與天地一物也。”又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朱熹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這樣的話很多。這些話都是說,人與萬物是同類,是平等的,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和這種生態(tài)哲學和生態(tài)倫理學的意識相關聯(liá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還有一種生態(tài)美學的意識。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從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愉悅。程顥說:“萬物之生意最可觀。”宋明理學家都喜歡觀“萬物之生意”。周敦頤喜歡“綠滿窗前草不除”,別人問他為什么不除,他說:“與自己意思一般。”又說:“觀天地生物氣象.”周孰頤從窗前青草的生長體驗到天地有一種“生意”,這種“生意”是“我”與萬物所共有的。這種體驗給他一種快樂。程顥養(yǎng)魚,時時觀之,說:“欲觀萬物自得意。”他又有詩描述自己的快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云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他體驗到人與萬物的“生意”,體驗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渾然與物同體”,得到一種快樂。這是“仁者”的“樂”。這種對天地萬物“心心愛念”和觀天地萬物“生意”的生態(tài)意識,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有鮮明的體現。中國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明代畫家董其昌說,畫家多長壽,原因就在他們“眼前無非生機”。宋代董迪在《廣川畫跋》中強調畫家賦形出象必須“發(fā)于生意,得之自然”。清代王概的《畫魚訣》說:“畫魚須活潑,得其游泳像。”“悠然羨其樂,與人同意況。”中國畫家從來不畫死魚、死鳥,中國畫家畫的花、鳥、蟲、魚,都是活潑潑的,生意盎然的。中國畫家的花鳥蟲魚的意象世界,是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生命世界,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態(tài)意識。中國古代文學也是如此。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就是貫穿著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意識的文學作品。《聊齋志異》的美,就是人與萬物一體之美。《聊齋志異》的詩意,就是人與萬物一體的詩意。在這部文學作品中,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幻化成美麗的少女,并與人產生愛情。蒲松齡創(chuàng)造的這些意象世界,充滿了對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表明人與萬物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表明人與萬物一體,生死與共,休戚相關。這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生態(tài)美”,也就是“人與萬物一體”之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這樣的內容,世界上其他地區(qū)、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樣也有這種體現當今全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內容,把它們發(fā)掘出來,加以新的闡釋,并把它們放在顯眼的位置,使它們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和交流,這將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的溝通和互相認同,大大有助于構建多元文明之間的和諧和共同繁榮的格局,對于實現人類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選自《新華月報》2008年第1期(有刪改)13.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儒家主張的“仁”,不僅親親、愛人,而且從親親、愛人推廣到愛天地萬物,充分體現了生態(tài)整體主義的觀念。B.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這一中國傳統(tǒng)觀念,樹立“生態(tài)整體主義”的新觀念己經成為了生態(tài)倫理學和生態(tài)哲學的核心思想。C.作者認為,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創(chuàng)造的意象世界充滿了對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與現在人們所說的“生態(tài)美”是一致的。D.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反映人類生態(tài)意識的內容,世界上其他地區(qū)、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樣也有這種體現當今全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E.“中國畫家畫的花、鳥、蟲、魚,都是活潑潑的,生意盎然的”這一現象表明中國畫家的審美意識與西方畫家有明顯的區(qū)別。14.下列不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態(tài)美學范疇的是(3分)A.萬物之生意最可觀B.云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C.民吾同胞,物吾與也D.悠然羨其樂,與人同意況15.請簡要說明生態(tài)哲學和生態(tài)倫理學出現的背景以及發(fā)掘、闡釋、傳播和交流類似內容的現實意義。(4分)

16.綜觀全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意識有哪些具體內涵?請分點概括。(5分)參考答案:13、BE(B項“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這一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表述有誤,“人類中心主義”是西方傳統(tǒng)觀念;E項文中無此意)(5分)14、C(整體把握文章,依相關中心句的表述可得)(3分)15、背景:生態(tài)危機日益嚴重,全世界都普遍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問題((2分);現實意義:有助于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的溝通和互相認同,有助于構建多元文明之間的和諧和共同繁榮的格局,對于實現人類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產生深遠的影響((2分)。16、古代思想家認為天地以“生”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生”就是“仁”,“生”就是善;②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或者“人與萬物是同類,是平等的,’);③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④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⑤古代文學作品充滿了對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表明人與萬物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表明人與萬物一體,生死與共,休戚相關。(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2分,答對三點得4分,答對四點即可得5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10.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古之學者必有師(求學的人)

今之眾人(很多人)B.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清楚)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C.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攻取)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士大夫之族(類)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蟹六跪而二螯B.以五十步笑百步

申之以孝悌之義C.蒙故業(yè),因遺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12.從句式特征看,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相同的一項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D.蚓無爪牙之利13.下面對這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愈第一次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明確了教師的職能作用,這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闡述,作者從年齡大小、聞道先后、地位貴賤等方面全面地論證了中心論點。C.作者舉孔子的言行為例,目的是為了說明教師地位與求學的重要性。D.第二段拿“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使本文更具有現實性,其矛頭直指當時恥于從師的不良之風。14.翻譯下列句子。(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3)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參考答案:10.A

11.D

12.B

13.C

14.(1)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那么,)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2)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自己,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3)圣人能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從這個緣故產生的吧?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A項,“古之學者必有師”,“師”如解釋為“求學的人”,則與語境不合,“師”應理解為“老師”;“今之眾人”,“眾人”相對于文中的“圣人”而言,應是指“一般人,普通人”,“眾人”是古今異義詞,“很多人”是現代的意思。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D項,兩個“則”都解釋為“就”。A項,“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而”,連詞,轉折關系,卻;“蟹六跪而二螯”,“而”,連詞,并列關系。B項,“以五十步笑百步”,“以”,“以”,憑著;“申之以孝悌之義”,“以”,把,拿。C項,“蒙故業(yè),因遺策”,“因”,沿襲;“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因”,憑借。點睛: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一、關注詞性差異。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質。應該說大多數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結,熟練掌握并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四、結合具體語境。考試答題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本題中,比如“而”,選項中兩個“而”都是連詞,故考生要分析句間的關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中的“而”表轉折關系,“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并列關系。12.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從句式特征看,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相同的一項”,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倒裝句又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以及狀語后置。首先判斷題干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這是賓語前置句,“之”起到提賓作用,應為“不知句讀,不解惑”;B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也是賓語前置句,屬于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前置的類型,應為“未有之也”。A項,“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是判斷句,標志是“……者,……也”;C項,“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是狀語后置句,“于”是標志,應為“則無望民之于鄰國多也”;D項,“蚓無爪牙之利”是定語后置句,應為“蚓無利之爪牙”。1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應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然后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作者舉孔子的言行為例,目的是為了說明教師地位與求學的重要性”錯誤,文中以孔子從師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之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既是對前文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將師生之間的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1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謹”,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認真興辦;“申之以孝悌之義”,狀語后置句,應為“以孝悌之義申之”,“以”,把,拿;“頒”同“斑”,斑白;“不負戴于道路”,狀語后置句,應為“不于道路負戴”。第二句中,“日”,名詞做狀語,每天;“參省”,檢驗反省;“乎”,相當于“于”;“知”同“智”,智慧。第三句中,“之所以”,……的原因;“為”,成為;第二個“圣”和第二個“愚”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其”,大概,表猜測語氣參考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盛應期,字思徵,吳江人。弘治六年進士。授都水主事,出轄濟寧諸閘。太監(jiān)李廣家人市私鹽至濟,畏應期,投鹽水中去。會南京進貢內官誣應期阻薦新船,廣從中構逮應期及主事范璋下詔獄。璋管衛(wèi)河,亦忤中貴者也。獄具,謫云南驛丞。正德初,歷云南僉事。武定知府鳳應死,其妻攝府事,子朝鳴為寇。應期單車入其境,母子惶怖,歸所侵。策鳳氏終亂,奏降其秩,設官制之,寢不行,后卒叛。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討平天全六番招討使高文林。會泉江僰蠻普法惡作亂,富順奸民謝文禮、文義附之。法惡死,指揮何卿等先后討誅文禮、文義。應期賚銀幣,以憂歸。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撫江西。宸濠亂后,瘡痍未復,奏免雜調緡錢數十萬,請留轉輸南京米四十七萬,銀二十萬,以食饑民。又令諸府積谷備荒至百余萬。尋進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將行,籍上積谷數。帝以陳洪謨代,而獎賚應期。后洪謨積益多,亦被賚。應期至廣,偕撫寧侯朱麒督參將李璋等,討平思恩土目劉召,復賚銀幣。朝議大征岑猛。應期條上方略七事,言廣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會御史許中劾應期暴虐,麒等因相與為流言。御史鄭洛書復劾應期賄結權貴。應期已遷工部侍郎,引疾歸。六年,黃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廟道口淤數十里,糧艘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書胡世寧、詹事霍韜、僉事江良材請于昭陽湖東別開漕渠,為經久計。議未定,以御史吳仲言召拯還,即家拜應期右都御史以往。應期乃議于昭陽湖東北進江家口南出留城口開浚百四十余里較疏舊河力省而利永夫六萬五千銀二十萬兩克期六月工未成,會旱災修省,言者多謂開河非計,帝遽令罷役。應期請展一月竟其功,不聽。初,應期請令郎中柯維熊分浚支河,維熊力贊新河之議,至是亦言不便。應期上章自理,帝怒,詔與維熊俱奪職。后更赦,復官致仕,卒。(節(jié)選自《明史?盛應期傳》)10.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應期乃議于昭陽湖東/北進江家口/南出留城口/開浚百四十余里/較疏舊河力省而利永/夫六萬五千/銀二十萬兩/克期六月/工未成/B.應期乃議于昭陽湖東/北進江家口/南出留城口/開浚百四十余里/較疏舊河/力省而利永/夫六萬五千銀/二十萬兩克期/六月工未成/C.應期乃議于昭陽湖東北/進江家口南/出留城口/開浚百四十余里/較疏舊河/力省而利永/夫六萬五千銀/二十萬兩克期/六月工未成/D.應期乃議于昭陽湖東北/進江家口南/出留城口/開浚百四十余里/較疏舊河力省而利永/夫六萬五千/銀二十萬兩/克期六月/工未成/11.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貴指有權勢的太監(jiān)。中,即禁中,指宮中;貴,地位顯貴。太監(jiān)是中國古代專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員役使的官員,又稱宦官、內侍等。B.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職的常用詞語。“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為右副都御史”,本文中與“擢”意思相近的詞語還有起、進、遷等。C.憂即居喪,多指為父母居喪。居喪應遵循相應的禮儀,官員在家守喪期間,不辦理外事,在服喪期滿之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之情。D.致仕意為辭官退休。致,交還;仕,官職。致仕的年齡一般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還有致事、致政等詞,與乞骸骨、乞歸等意思較為相近。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盛應期頗有政名。李廣的家人販私鹽,怕盛應期知曉,扔掉私鹽后跳入水中離開;在盛應期只身來武定時,知府鳳應的妻兒嚇得惶恐不安。B.盛應期關愛黎庶。為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百姓奏免了幾十萬緡錢的賦稅,申請了數以萬計的救災錢糧,并安排各府積極儲備糧食以備荒年。C.盛應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監(jiān)李廣,遭誣陷被貶為云南驛丞;開罪了撫寧侯朱麒,招來他們的流言;御史鄭洛書還彈劾他以錢物結交權貴。D.盛應期治河未竟。盛應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體的治理措施,卻遇旱災,皇帝采納大臣們的建議下令停工,最后還免去了他的治水權。13.列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應期條上方略七事,言廣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②應期上章自理,帝怒,詔與維熊俱奪職。參考答案:10.A

11.B

12.A

13.①盛應期備文上陳七條策略,說兩廣的士兵疲憊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②盛應期上書請求自己負責治理,皇帝大怒,下詔,(盛應期)與柯維熊一起被免職。。【10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考生先通讀語段,把握大概內容,比較選項斷句異同處,再結合人名、地名、官職名以及動詞、虛詞、特殊句式和句間邏輯關系來斷句。句子大意為:盛應期于是商議在昭陽湖東,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開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勞永逸,民工六萬五千,白銀二十萬兩,限期六個月。工程還未完成。“北進江家口”與“南出留城口”兩句對稱,中間斷句,排除C、D;“六萬五千”為數量短語,修飾“夫”,其后斷句,排除B。故選A。【11題詳解】本題考查了解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先明確題目要求,然后根據已學知識,聯(lián)系文本內容,對選項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職官、科舉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斷。B項,“起”,舉用、起用,不是提拔、升任的意思。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確解答這類題,需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內容仔細進行對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時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準、事實陳述混亂、技巧斷定不當、評價理解失當、文本評述失據等問題。A項,“扔掉私鹽后跳入水中離開”理解錯誤,原文“畏應期,投鹽水中去”,只是將鹽投入水中,而人未入水。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①條:陳述;恚:怨恨。方略七事:七條策略;②章:奏章;自理:(請求)自己治理,省略句;奪職:免職。【點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翻譯句子時應注意找準得分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古今異義詞、偏義復詞、兼詞等往往都被設置為得分點,一定要依據前后語境補充出相應的主語、賓語、介詞等,對難翻譯的地方,要依據語境的提示,結合文中事件發(fā)展的邏輯事理合理推出。【參考譯文】盛應期,字思徵,是吳江人。弘治六年考取進士。任命為都水主事,出京(赴任)管理濟寧諸閘。太監(jiān)李廣的家人販賣私鹽到濟寧,害怕盛應期,把私鹽扔到水中離開。正好南京負責貢品的官員誣陷盛應期阻撓進獻新船,李廣從中陷害,逮捕盛應期和主事官范璋進了監(jiān)獄。范璋管理衛(wèi)河,也是不順從當權太監(jiān)的人。罪案已定,(盛應期)被貶為云南驛丞。正德初年,擔任云南僉事。武定知府鳳應死了,他的妻子代理知府事務,兒子鳳朝鳴為非作歹。盛應期只身進入武定境內,鳳氏母子非常恐懼,歸還了侵占的財物。(盛應期)料想鳳氏最終要叛亂,上奏(請求)降低她的品級,(專門)設置官職轄制她,(但)奏章被擱置沒有處理,后來(鳳氏)終于叛亂了。(盛應期)提任右副都御史,管理四川。討伐平定了天全六番招討使高文林。正逢泉江僰蠻人普法惡暴亂,富順刁民謝文禮、文義依附于他。普法惡死了,(盛應期)指揮何卿等人先后討滅誅殺了謝文禮、謝文義。應期被賞賜銀幣,因居喪而辭官回家。嘉靖二年,以原來官職起用他,管理江西。宸濠之亂后,人民遭受戰(zhàn)禍未曾恢復,盛應期上奏請求免除了幾十萬緡錢的賦稅,請求留下調撥給南京的米四十七萬,銀二十萬,來解決饑民問題。又命令各府儲存了百余萬的谷物以備荒年。不久(他)擔任兵部右侍郎,總管兩廣軍務。將要赴任時,登記呈報儲存谷物的數目。皇帝用陳洪謨代替他,并且獎勵賞賜盛應期。后來陳洪謨積儲的糧食更多,也被賞賜。盛應期到了兩廣,偕同撫寧侯朱麒監(jiān)管參將李璋等,討伐平定了思恩的土目劉召,又被賞賜銀幣。朝廷商議大規(guī)模討伐岑猛,盛應期備文上陳七條策略,說兩廣的士兵疲憊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正好御史許中彈劾盛應期暴虐,朱麒等人趁機共同制造流言。御史鄭洛書又彈劾盛應期賄賂結交權貴。盛應期已經轉任工部侍郎,稱病辭官回家。嘉靖六年,黃河水泛濫涌入運糧河道,沛北廟道口淤積幾十里,糧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尚書胡世寧、詹事霍韜、僉事江良材請求在昭陽湖東另外開鑿運糧河道,作為長久打算。商議還未決定,因為御史吳仲言召回章拯,于是盛應期在家被授任右都御史前往(治理)。盛應期于是商議在昭陽湖東,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開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勞永逸,民工六萬五千,白銀二十萬兩,限期六個月。工程還未完成,正逢旱災(上面責令)修身反省,言官大多認為開鑿河道不是好辦法,皇帝就立即下令停工。盛應期請求寬限一個月完成工程,不被準許。當初,盛應期請求讓郎中柯維熊分管疏通支河,柯維熊全力支持開鑿新河的決議,到這時也說工程不適宜。盛應期上書請求自己負責治理,皇帝大怒,下詔,(盛應期)與柯維熊一起被免職。后來又赦免了,恢復了官職,(直到)退休,(后)去世。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海瑞:帶棺進諫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廷臣自楊最、楊爵得罪后,無敢言時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嘗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節(jié)選自《明史·海瑞傳》)13.下列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大怒,抵之地

抵:擲,扔B.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

趣:通“促”。急忙,趕緊C.此人素有癡名

素:本來D.市一棺,訣妻子

市:買1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參考答案:13.C

14.此人可與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紂王罷了。【13題詳解】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C項:素:副詞,一向,向來。故本題選C項。【14題詳解】試題分析:題干是“翻譯文中畫線句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能力。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虛詞,把握語境推斷。句子的關鍵得分點:“方”:“與……相比”;“比”:“比擬,比方”;“第”:“只是”。【點睛】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五是有些虛詞表示各種語氣的,需要譯出。參考譯文:當時世宗在位時日已久,不再上朝聽政,深居皇宮西苑,專心一意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從楊最、楊爵因上疏勸諫而獲罪后,沒有誰再敢議論時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獨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頭對身邊的宦官說:“趕緊把他抓起來,別讓他跑了。”宦官黃錦在一旁說:“此人一向有癡名。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難免一死,就買了一口棺材,訣別妻子兒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發(fā)走了沒有留一個,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皇帝又拿出奏章來看,(就這樣)一天之中看了兩三次,被感動而嘆息。皇上曾經說:“此人可與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紂王罷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只有恢復高校的本來面目,中國高校才有希望。

,已經不是真正意義的高校了。①高校是一個學術機構②如果高校誰的官大誰說了算③高校以追求學術卓越制定一切決策④高校本來面目是什么⑤這樣的學術機構唯一一個推動力是追求學術卓越⑥這樣高校就失去了本來價值A.④⑤①③⑥②

B.④①⑤③②⑥C.⑤③②④①⑥

D.⑤②③④①⑥參考答案:B略8.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A.被用以形容中國游客在日購物出手豪爽的“爆買”一詞,在50個獲推入選的流行熱詞中脫穎而出,斬獲日本流行語年度大獎B.美聯(lián)儲推出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鄰為壑,沖擊了他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劇了全球范圍的貨幣戰(zhàn)和貿易戰(zhàn)C.在微信公共賬號上,他們呼吁文學愛好者們多創(chuàng)作,多評論,推薦優(yōu)秀稿件,舉行讀書會等,活動內容豐富,無所不用其極D.郭建榮編著的《徐光憲傳》還原了徐光憲的學術成長過程,真實反映了徐院士寬廣的學術視野和嚴謹治學、水清無魚的崇高精神參考答案:B【考點】成語。【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掌握相關成語的意思,正確辨別他們的感情色彩、修飾對象、使用范圍等。解答時聯(lián)系上下文,從詞語與語境的語意關系、搭配關系等方面篩選。【解答】A.脫穎而出:指錐尖透過布袋顯露出來,比喻人的本領全部露出。對象錯;B.以鄰為壑:原謂將鄰國當作溝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難或災禍推給別人。凡將禍害嫁于鄰居或他人身上,皆可用此語形容。符合語境;C.無所不用其極:原意是指盡一切努力,來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現指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含貶義)。褒貶誤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