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試驗中學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試驗中學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試驗中學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試驗中學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試驗中學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試驗中學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韓非子》),這種強調法度順應時代變化而變化的思想作為文化自新的一種體現,在漢代法律思想嬗變及傳統社會法律思想確立的過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漢初,統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確提出了“以道統法”之說,表明黃老學說也肯定法律在治國中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但同時強調在制定和實施法律時,要遵循“道”的原則和精神。漢初黃老思想家對法家理論采取了較為理性的態度,既批判嚴刑苛法對社會關系的破壞作用,又認識到立法制刑、懸賞設罰具有分別是非、明辨好惡、審察奸邪、消弭禍亂的積極意義。而道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所以漢初又提出“法隨時變”的觀點,這也與法家“法與時轉則治”的理論相契合。受黃老思想影響,漢初往往“木詘于文辭”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口辯”“文深”甚至成為晉職的障礙。黃老政治對漢初經濟的恢復居功至偉,但無為而治繁榮了經濟的同時,也造成社會矛盾的不斷醞釀、積聚。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采取積極有為的態度應對各種社會問題,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進行了順應時代的變革和創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黃老之學顯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變化,儒家思想進而漸興。當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個調整自身、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因此只能暫且權以“緣飾吏事”,新秩序暫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縛驟然減少,在由道法轉為儒法的過渡期內重被釋放。武帝開始“獨任執法之吏以治民”,強調遵守法律,維護法制的權威。憑借制度化得以保留下來的文吏(秦漢時期深受法家理念影響的官吏)群體最先對“拯救時弊”“順應世變”作出回應。他們源自法家的底色重又顯現出來,“重厚長者”不得不讓位于能吏。此期儒法兩家還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畢,到宣帝宣揚“漢家歷來以霸王道雜之”已經充分表現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獨立向內在一體發展的趨勢。隨著儒法思想由外在對立到內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斷深化,“修經明學”務在“軌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筆筐篋”長于“優事理亂”的文法之吏自然也處于不斷的融合之中。隨著儒學的復興,王朝政府向儒生敞開了大門,越來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級政府官員,官員的技能和成分開始發生顯著變化。隨著儒學漸興,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學儒術的現象,文吏之所以轉學儒術,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環境的壓力,也有內在精神價值的追求。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經術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廣,公卿大夫們明顯彬彬儒雅起來,社會風尚也悄然轉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學為主干的文化氛圍之外,便必須選擇認同儒術。以文法律令為文化背景的吏員,在他們已經適應了當時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時候,依然花費精力補充修習新貴之學,自然是因為儒學之風大盛,以儒術為名目的選舉及其所開辟的仕進之途更為光明和誘人。總體來看,漢代法家政治的實施始終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漢初表現為黃老政治包裹著法家思想,而后則嬗變為“霸王道雜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雖為后世所沿用卻再也沒有取得主導性的地位,講求為政以德、執兩用中等的儒家思想與系統性和實踐性強的法家思想與制度的結合,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核和價值訴求。(摘編自李巍濤《“法與時轉則治”:漢代法律思想的嬗變》)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法家的嚴刑苛法既對社會關系有破壞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禍亂等積極意義。B.“法隨時變”的觀點與法家一些理論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則和精神。C.黃老政治主張無為而治,但后面不再適應社會變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D.文吏轉學儒術,是因為儒學漸興及以儒術為名目的選舉及仕進之途光明誘人。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門見山,通過引用文句,指出漢代法律思想的嬗變是順應時代的變化。B.文章辯證分析了黃老政治在經濟恢復時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C.文章按時間順序比較分析了黃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D.文章所論漢代法律思想嬗變,對今天依法治國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初,黃老“無為而治”學說之所以能發揮積極作用,是因為當時最需要休養生息。B.漢初,文辭木詘的重厚長者往往被重用,“口辯”“文深”的法家文吏則晉職困難。C.在漢代法律思想的嬗變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釋放,但始終沒有取得主導性的地位。D.漢武帝促成了黃老道法向儒法的轉變,自此儒法兩家從彼此獨立最終走向相互融合。參考答案:1.B

2.C

3.D【1題詳解】此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歸納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一般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辨析,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選項要選出“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需要逐一審查選項有無錯誤。A項偷換概念。從原文第二段可知,嚴刑苛法對社會關系有破壞作用,但是“具有消弭禍亂等積極意義”的是“立法制刑、懸賞設罰”,不是“嚴刑苛法”。B項說法正確,從第二段可知,漢初提出“法隨時變”的觀點,本身是要遵循“道”的原則和精神,是與法家“法與時轉則治”的理論相契合的。C項主觀臆斷。從原文中間內容看,黃老之學不再適應社會的變化,儒家思想是“進而漸興”,說“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錯誤。D項因果不當。從原文第三段看,“文吏之所以轉學儒術,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環境的壓力,也有內在精神價值的追求”,選項單純說“因為儒學漸興及以儒術為名目的選舉及仕進之途光明誘人”,錯誤。故選B。【2題詳解】此題考查的是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以及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慮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要逐一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什么關系,比對每一個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選項要選出“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項,理解不當。全文是講“漢代法律思想的嬗變”的情況,說明的是“法與時轉則治”的道理,并沒有側重比較“黃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故選C。【3題詳解】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閱讀題干,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信息區間,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的細微差別,然后仔細分析。題干要求“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D項,看原文第三段結尾,“此期儒法兩家還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畢”,“此期”是漢武帝時期,后文“到宣帝……已經充分表現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獨立向內在一體發展的趨勢”,宣帝時也只是有“趨勢”,選項“自此儒法兩家從彼此獨立最終走向相互融合”的分析錯誤。故選D。【點睛】解答此類試題的步驟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內容一般范圍比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是篩選和整合的基礎。具體來說,要探究文章的觀點,把握作者在文中體現的態度,篩選出文中使用的論據等,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整體把握,篩選和整合時才會心中有數。第二步,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間。第三步,將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區別,命題者常常通過改變敘述的方式來設置一些干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2.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題。(18分)雪夜陳紹龍“二斤雪花干!!!”“干”字后面他連加了三個“!”,仿佛真的聽到我們杯盞連連地響。這是我昨天收到的一張賀卡。賀卡第一行是“預祝新春快樂”,看到后面綴一行“二斤雪花干!!!”,我便知是“河南商丘”朋友寄來的。風霜風雪又一年。2008年1月30日,雪,到處是雪。橋面的雪被碾壓后多成了冰疙瘩。年前,我從南京機場接孩子折回蘇北,車上長江二橋時已是晚上11點多鐘。橋面擁堵比我想象中嚴重得多,不一會兒,馬達聲漸少,尾燈漸少。所有的車都停了。冷!大冷!我想開空調,馬達添亂,打不著火了。如果一旦橋通了,我的車走不了,我身后所有的車都會跟著堵,天氣預報說明天南京有中雪,高速一封,那我是退不得,回不得。茫然,無助,心發涼。“當、當”,有人敲窗。“可能是電瓶問題,俺‘幫’你一下吧!”是停在我后面的車門標有“河南商丘”字樣的“大貨”司機。我倆把電瓶抬到他的車蓋前,他打開手機給我照明,我把電瓶按正負極接到他的電瓶上,他打火為我的電瓶充電。幾分鐘后,我接好電瓶,一打火,車響了。我心里熱乎乎的。電瓶彼此充電,我們叫“幫”。打開空調,暖和多了。我昏昏欲睡。不知過了多久,“河南商丘”的電喇叭把我驚醒。車外一陣喧囂,車動了!我一打火,問題又來了。任憑我如何加油,車就是動不了。原來車下一塊大冰坨打滑,我過不去,兩邊全是車又改變不了方向。“什么破車!”“河南商丘”好像生氣了,急急跑到我車前,隨手將一件工作服朝我左車轱轆下一扔,我一加油門,車過了。“河南商丘”撿拾工作服抖掉冰碴,我心里一陣感動。車并沒走多遠,差不多只有兩個車身的距離,又停了。所有的車又停了。少有的冷,“河南商丘”只是偶爾會發動一下車。他一定是凍壞了。我心存感激,下車力邀他上我的車。“河南商丘”也沒多推辭:“好家伙,還是你車里暖和。”我雙手遞過一張名片,“河南商丘”接過名片,冰涼。我們在說話。“河南商丘”不敢睡,他怕他的車冷了打不著火,每過半小時就發動一下車子,只是一小會兒,他的柴油不多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陪他說話。車載電臺在播一個天津婦女在橋上被困的事。她的孩子沒奶吃,婦女凍得不行,打110求助。記者也知道了,跟著上橋就走了8個小時。一路相助,婦女和孩子終于得救。我和“河南商丘”調侃:早知俺們都抱個孩子上橋就好了。我說著感激的話:下次要是路過我住的小城,到我那兒喝酒,我們家鄉好朋友相聚,有菜無菜無所謂,蘿卜干也行,但是要有酒。“河南商丘”突然感慨起來,也激動,望著窗外:這會兒連蘿卜干也沒有,只有雪花,雪花干。“來二斤雪花干”!“下酒”!他出上句,我出下句;我出左掌,他出右掌,相擊,相握。一車笑。凌晨5點20分。燈大亮,車大鳴。橋通了!“回家嘍!”一路歡悅,好些人在叫。我和“河南商丘”相擁而別。雪災,一生難遇,雪夜的溫情也一生難遇。寒冷在地,會散;溫暖在心,永留。

(選自《新華日報》,有刪改)19、小說開頭先交代作者在雪災后收到寫有“二斤雪花干!!!”的新春賀卡的情節,這樣的開篇有何藝術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20、文中第5自然段畫波浪線的語句所描寫的環境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雪災環境。(4分)21、文章結尾寫道:“寒冷在地,會散;溫暖在心,永留。”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22、“河南商丘”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結合具體情節進行分析和概括,并說說小說刻畫這樣的人物形象有怎樣的社會意義。(6分)參考答案:19、答案:采用倒敘的筆法,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自然地引出下文對雪夜故事的敘述。(藝術特色2分,作用2分)20、答案:(1)特點:到處是雪,橋面到處是冰疙瘩,車輛擁堵滯停,天寒夜黑。(2)寫作意圖:為下文表現“河南商丘”熱情助人的故事埋下伏筆。21、答案:表現了作者對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災難面前普通民眾的幽默、樂觀、向上的精神的贊嘆之情。作者認為真情永遠在人們心頭。(言之成理即可)22、答案:(1)“河南商丘”是一個淳樸直率、樂觀熱情、舍己助人的普通汽車司機。①“我”的車打不著火,他主動為“我”的電瓶充電,表現了他的直率熱情、樂于助人;②大冰坨阻滯“我”的車前行,“河南商丘”急忙用自己的工作服墊在“我”的車轱轆下,表現了他的舍己助人;③“來二斤雪花干”的個性化語言,表現了他的直率樂觀。(2)小說刻畫“河南商丘”這樣一個普通民眾形象,意在表現新時期人人互相關愛、真情溫暖人心的社會風尚。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有人會說,幸福這個東西很難說,好像是很主觀的感覺,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確實是這樣,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若深入地問為什么會不一樣,其實還是有標準的。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是體現了價值觀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標,我們做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手段。一個人想要賺錢賺得多一點,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為了因此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駁了:我不要那么多錢,也可以幸福。比如說我讀幾本好書,就會感到很幸福。其實對后一種人來說,讀書就是他獲得幸福的手段。對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學史上主要有兩種看法、兩個派別。一派叫做“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近代以來,英國的一些哲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休謨對此也有所闡發。這一派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什么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身體健康、靈魂安寧就是快樂,就是幸福。他們還特別強調一點,人要從長遠來看快樂,要理智地去尋求快樂。你不能為了追求一時的、眼前的快樂,而給自己埋下一個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義”。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說道德上的完善。他們認為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是人的靈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這部分滿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滿足。這兩派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十分強調精神上的滿足。如伊壁鳩魯強調,物質欲望的滿足本身不是快樂,物質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兩碼事。生命需要得到滿足那是一種快樂,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約翰·穆勒則強調,幸福就是快樂,但是快樂是有質量和層次的區別的,一個人只有各種快樂都品嘗過了,他才知道哪一種快樂更深刻、更持久、更強烈、更美好。在中國哲學里,我感覺,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尤其是莊子強調生命本身的快樂,還強調精神自由的快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快樂。儒家比較接近“完善主義”,儒家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也有哲學家認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他說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著匱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對什么有欲望,而匱乏意味著痛苦。所以,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滿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樂了呢?非也。欲望滿足以后是無聊。叔本華說,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幸福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僅僅從滿足身體的、物質的欲望層面來理解的話,幸福確實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超越欲望層面來看幸福,這個觀點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愛讀書,你渴望去讀那些好書,你知道一些好書在等著你讀,那個時候你會痛苦嗎?你不會。讀完了以后你會無聊嗎?不會。你感到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你會因此快樂。這就進一步說明,我們談幸福問題,一定要超越純粹欲望的層面,要從價值觀角度去談。(摘編自周國平《幸福的哲學》)1.下列有關“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有人說,幸福好像是很主觀的個人感覺。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盡相同,對幸福的認識也就很難有統一的標準。B.按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幸福是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標,我們做各種事情其實都是獲得幸福的手段。C.亞當·新密、約翰·穆勒一派認為幸福是身體無痛苦和靈魂無煩惱,而黑格爾等人乃至馬克思的主張則與之相反。D.西方“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們在滿足自身靈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近代以來,英國哲學家休謨等人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你若只追求一時的、跟前的快樂,最終你得到的也許是更大的痛苦。B.伊壁鳩魯認為,物質欲望的滿足不能使人快樂,只有滿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種快樂才會更深刻、更持久、更強烈、更美好。C.叔本華認為人生充滿著痛苦和無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沒滿足的時候體是痛苦的,而滿足以后則無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D.在幸福這個問題上之所以眾說紛紜,是因為每個人看重的不同。我們若僅從滿足身體和物質欲望的層面理解.就不會有幸福感。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西方“快樂主義”認為,身體健康、靈魂安寧讓人們感到很快樂很幸福,人們應該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快樂,并理智地去尋求快樂和幸福。B.中國哲學強調生命本身的快樂,也強調精神自由的快樂,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屬于“快樂主義”,莊子認為與天地精神往來快樂無限。C.中國的儒家思想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這種思想和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康德等人強調的精神滿足比較接近。D.人們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獲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擺脫純粹物質欲望的支配,豐富精神的世界,尋求心靈的滿足。參考答案:1.C

2.B

3.B1.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詞語、歸納和篩選信息的能力。C項,信息在第三、四段。第三段“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滿足”,第四段開頭說“這兩派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十分強調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可知,選項中“黑格爾等人乃至馬克思的主張則與之相反”錯。點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然后瀏覽選項,之后到文中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并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這類題目編題者會張冠李戴或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別要關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體語段及語句;第二步:運用層次分析的方法,找準概念所涉及內容的位置和范圍;第三步:根據語境,理解概念的含義,并整合相關信息來作答。2.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歸納和篩選信息的能力。B項,張冠李戴。信息在第四段,原文是說“約翰·穆勒則強調……一個人只有各種快樂都品嘗過了,他才知道哪一種快樂更深刻、更持久、更強烈、更美好”,因此選項中的“只有滿足了生命本身需要……更美好”不符合文意。點睛:(1)篩選信息要有目標意識。目標意識是指在讀文章時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路。答題的目標意識就是始終抓住題干,特別是分析選項時,不要忘記題干要求。(2)整合信息,要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內容時會變換不同的說法,但這些不同說法體現的信息是一樣的;或者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變換一種說法,其實這種說法和文本中的說法是一個意思。判斷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個難點。遙遠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說同一觀點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鄰的段落,可能相距較遠;或能支持某觀點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較遠,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說的是同一觀點。閱讀時要善于尋找遙遠的信息,并把它們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尋找遙遠信息是閱讀文章,特別是閱讀論述類文本經常遇到的問題和難點,也是考查篩選、整合信息的重點之一。潛在信息:“潛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隱含的話,亦即話外之音。如果離開具體的語境,該句就不再是這個意思了。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個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個部分。這些分散的信息組合在一起,恰恰說明某一個問題;或者某幾句組合起來,說明的是一個問題,另幾個句子組合起來,說明的又是另一個問題。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以此圈定范圍,并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較。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B項,擴大范圍,具體信息在第五段,原文說“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尤其是莊子強調生命本身的快樂,還強調精神自由的快樂”,由此可知,選項中“中國哲學強調生命本身的快樂,也強調精神自由的快樂”錯誤。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東軒記蘇轍余既以罪謫監筠州鹽酒稅,未至,大雨,筠水泛濫,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憐其無歸也,許之。歲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補其圮缺,辟聽事堂之東為軒,種杉二本,竹百個,以為宴休之所。然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莫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出營職,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以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擊柝②,尚可自養,而不害于學,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鹽米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斗升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故也。嗟夫!士方其未聞大道,沉酣勢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生死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故其樂也,足以易窮餓而不怨,雖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區區欲磨洗濁污,睎③圣賢之萬一,自視缺然,而欲庶幾顏氏之樂,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彼蓋達者之事,而非學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害而勢不得去。獨幸歲月之久,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注]①漘:(chún)江邊。②抱關擊柝:守關擊梆。這里指出任守門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敗刺史府門

敗:沖毀B.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用C.旦則復出營職

營:謀生D.落其華而收其實

落:拋棄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乃克支其欹斜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B.易窮餓而不怨

潦水盡而寒潭清C.假部使者府以居

斧斤以時入山林D.而不害于學

見笑于大方之家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段,記敘開辟“東軒”,坐市區,公務繁忙的全天生活,簡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啞然自笑”的無奈心情。B.第二段,從東軒的簡陋日子聯想到顏回苦學生活;借顏回“簞食瓢飲”之樂,追求一種“安貧樂道”精神,抒發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曠達心情。C.第三段,由顏回的安貧樂道,聯想到將來“歸伏田里”,抒發了他“分享顏氏之樂”的超然情懷。D.第四段,交代作記時間,目的是為了增強了“記”的真實感。1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而留之。(2)故其樂也,足以易窮餓而不怨,雖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18.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游以忘其老參考答案:14.C

15.A

16.C

17.(1)雖然很想離開人聲喧囂的塵事,擺脫繁雜瑣碎的事務,回到能修身養性,培養品德的場所去,但每每被繁雜的事務纏繞住而身不由己。(2)所以那種樂趣,足夠克服窮困饑餓的處境卻毫無怨言,即使是帝王也不能超過他,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

18.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游以忘其老1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干要求選出“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C項,“旦則復出營職”,“營”如解釋為“謀生”,則與語境不合,從文中來看,第一段說“白天得坐守在市場上,賣鹽等,盡自己的職責……晚上回來,已經筋疲力盡,就昏然睡去,天已經亮了都不知道,第二題又得出去工作”,由此可知,“營”應解釋為“經營”。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1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A項,兩個“乃”均為副詞,才。B項,“易窮餓而不怨”,“而”是表轉折的連詞,卻;“潦水盡而寒潭清”,“而”是表并列的連詞。C項,“假部使者府以居”,“以”是連詞,來,表目的;“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是介詞,按照。D項,“而不害于學”,“于”,對,引出對象;“見笑于大方之家”,“于”和“見”表被動,“見……于”是被動句的標志,被。點睛: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一、關注詞性差異。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質。應該說大多數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結,熟練掌握并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四、結合具體語境。考試答題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本題中,比如“以”,第一個“以”后面的“居”是動詞,故“以”為連詞,表目的,第二個“以”后面的“時”是名詞,“以”為介詞,故兩者不同。1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應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然后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抒發了他‘分享顏氏之樂’的超然情懷”錯誤,從文中來看,應該是抒發了他“歸休田里”的超然情懷。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1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雖”,雖然;“棄”,離開;“羈縶”,繁雜瑣碎的事務;“放”,回到;“而”,表轉折,但是;“劫”,纏繞。第二句中,“故”,所以;“其樂”,那種樂趣,“其”,那種;“足以”,足夠來;“雖”,即使,表假設;“南面之王”,指帝王;“加”,超過,超越;“蓋”,大概;“非”,不是。18.試題分析:題干要求“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這是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首先整體把握文段意思,要特別關注名詞、代詞,確定主賓;其次,關注動詞,考慮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結果等。“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游以忘其老”,這段話的大意是“世人或許能同情可憐我,讓我返回家鄉,修建先人留下的破敗家園,蓋起簡陋的房屋來棲身,然后追求顏回安貧樂道的志趣,實現所向往的東軒之樂,優哉游哉,其樂無窮,以至不知老之將至”,文中出現的名詞和代詞有“世”“之”“先人之敝廬”“顏氏之樂”“動軒”等,抓住動詞“使得”“治”“為”等可以斷句。參考譯文:從前,我小的時候讀書,曾經暗地里責怪顏回用一個竹器盛飯,一個瓢盛水,住在簡陋的小巷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怡然自樂。我私下認為即使不想從政做官,然而做點看門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養活自己,而且不妨礙治學,何至于自己貧窮困苦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來到筠州,每天為鹽米這些瑣事辛勤操勞,沒有一天休息的時間。雖然很想離開人聲喧囂、塵土飛揚的市場,擺脫繁雜瑣碎的事務,回到能修身養性,培養品德的場所去,但每每被繁雜的事務纏繞住而身不由己。從這以后才知道顏回所以甘心貧賤,不肯謀求一斗一升的薪祿來養活自己的原因,實在是這樣的處境對治學是有害的緣故啊。唉!讀書人在他還沒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時候,所以他沉醉在權勢利益之中,為財帛子女經營,并以此為樂趣。等到他按著正理而尋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時候,就能擺脫虛華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時就會從容自得,連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顧,何況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種樂趣,足夠對窮困饑餓的處境漠視不顧,毫無怨言,即使讓他南面稱王他也不會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我正想以誠摯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學求道,希望能達到至圣先賢們的萬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差不多達到顏回憂道不憂貧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嗎!我已經被謫這里,雖然知道受職事的束縛不能離開,只希望時間長久了,世人或許能同情可憐我,讓我返回家鄉,修建先人留下的破敗家園,蓋起簡陋的房屋來棲身,然后追求顏回安貧樂道的志趣,實現所向望的東軒之樂,優哉游哉,其樂無窮,以至不知老之將至。然而這不過是幻想,我是不敢有這樣的希冀的。5.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題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曹操)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后,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日:“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孫策轉斗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于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于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后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州。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大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于南皮,冀州平。嘉深通算略,達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并前千戶。”后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選自《三國志·魏書十四》)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夫智者審于量主

量:衡量,選擇。B.未知用人之機

機:關鍵。C.太祖問疾者交錯

錯:錯過。

D.欲以后事屬之

屬:托付。9、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郭嘉“深通算略”的一組是①唯奉孝為能知孤意②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③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④及薨,臨其喪,哀甚⑤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⑥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郭嘉起初投奔袁紹,但通過觀察,認為袁紹優柔寡斷難成大事。后來見太祖,即以其不凡的見以而受到太祖的器重,同時也認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B.郭嘉作為司空軍祭酒,為太祖擒呂布、定鄴城,屢獻奇策。在孫策乘太祖與袁紹決戰官渡之機準備偷襲許昌的時候,郭嘉精辟地分析形勢,消除了大家的恐慌。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太祖派使者前來探望。郭嘉死后,太祖親白前去吊喪非常傷心,并說荀攸等人與目己相同,只有郭奉孝這樣的人太少了。D.郭奉孝謀略過人,太祖非常倚重,以至赤壁失利后,深深地嘆息,表現了對郭奉孝的追思之情。11.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譯文:

(2)急之則相持,援之而后爭心生。

譯文:

參考答案:8.C

(“錯”,更迭。“交錯”意為一個接一個。)9.B

(①曹操說郭嘉能知曉主人的心意,并不能表現郭嘉有算略;②從側面表現郭嘉有算略;③⑤從正面表現郭嘉表算略;④⑥都與“有算略,達于事情”無關。)10.C

(對是“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的錯誤理解。)11.(1)孫策剛剛吞并了江東,所誅殺的對手都是些有人死命扶助的英雄豪杰,(2)我們如果攻得太急,他們就會互相幫助了,如果我們攻勢緩和,他們爭斗的心思就產生了。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陶元淳,字子師,江蘇常熟人。康熙中舉博學鴻詞,以疾不與試。二十七年,成進士,廷對,論西北賦輕而役重,東南役均而賦重,愿減浮額之糧,罷無益之費。閱者以其言戇,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廣東昌化知縣,到官,首定賦役,均糧于米,均役于糧。裁革雜征相率以力耕為業縣隸瓊州與黎為界舊設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緣為奸元淳立撤去一權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舊不滿百家,至此戶口漸蕃。元淳時步行閣里間,周咨疾苦,煦嫗如家人。瓊郡處海外,軍將多驕橫,崖州尤甚。元淳嘗署州事,守備黃鎮中以非刑殺人,游擊余虎縱不問;且貪,索黎人獻納。元淳訪得其狀,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賄之不得,造蜚語揭之。總督石琳下瓊州總兵會訊,元淳申牘曰:“私揭不應發審,鎮臣不應侵官,必挫執法之氣,灰任事之心。元淳當棄官以全政體,不能蒲伏武臣,貽州縣羞也。”初鞫是獄,鎮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據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備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國法也。”鎮中氣懾,疾揮去,卒定讞,論罪如律。崖人為語曰:“雖有余虎,不敵陶公一怒。”而總督卒因元淳倔強,坐不檢驗失實,會赦免。復欲于計典黜之,巡撫蕭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車,便劾廉吏,何以率屬?”為言于總督,乃已。元淳自奉儉約,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諸生,講論至夜分不倦。屢乞病未果,竟以勞卒于官。昌化額田四百余頃,半淪于海,賦不及二千,浮糧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為浮糧考,屢請于上官,乞豁除,無應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獲俞旨免焉。(節選自《清史稿·列傳第二百六十三》)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裁革雜征相/率以力耕為業/縣隸瓊州與黎為界/舊設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緣為奸/元淳立撤去/B.裁革雜征/相率以力耕為業/縣隸瓊州/與黎為界/舊設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緣為奸/元淳立撤去/C.裁革雜征/相率以力耕為業/縣隸瓊州與黎為界/舊設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緣為奸/元淳立撤去/D.裁革雜征相/率以力耕為業/縣隸瓊州/與黎為界/舊設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緣為奸/元淳立撤去/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博學鴻詞,清代設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舉本地公認有學識、有名望的卸任官員,直接參加考試,錄取者授以翰林官。B.廷對,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問臣下,使奏對政事。這里的廷對,也稱廷試,是當時科考的一部分。C.游擊,武官名。清游擊,秩從三品,位次參將,為將軍、督、撫、提、鎮分領營兵,也有充各鎮中軍官者。D.浮糧,賦稅指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指依照法律或習俗征收的款項,浮糧是賦稅中定額之外的錢糧稅款。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陶元淳早年學業優異,考中博學鴻詞科。后來又中進士,在廷對時,提出均賦稅,減浮糧,免除無用之費等主張,深有見地。B.陶元淳在廣東任職時,體恤民情,革除雜稅,鼓勵百姓以耕織為業,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為上,使原本貧乏之地人口漸漸繁衍增多。C.陶元淳為官正直剛毅,公正無私。在審理案件的時候,他絕不畏懼回避豪強,怒斥藐視亂法者,最終對違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D.陶元淳自己生活節儉,卻多次向上級請求免除百姓超額的田賦,但無人理會,后來他的兒子做了御史,才得以免除了這些田賦。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元淳時步行閣里間,周咨疾苦,煦嫗如家人。(2)私揭不應發審,鎮臣不應侵官,必挫執法之氣,灰任事之心。參考答案:10.B

11.A

12.A

13.(1)元淳常常步行到鄉間,詳細詢問百姓疾苦,親切溫暖如一家人。(2)私人的揭發不應該交付審訊,守備的大臣不應侵犯地方官的職守,(你們這樣做)必將會壓制執法的正氣,讓辦事的人灰心。【10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時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詞和虛詞,根據其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斷出斷句的正確劃分;同時注意句子中對仗的地方,根據句式特點斷句是最簡潔的方法。句子中第一個動詞為“裁革”它的賓語為“雜征”,故此處斷開,排除AD;“隸”為動詞,它的賓語為“瓊州”,故此處斷開,排除C。這句話意思是:裁減、革除各種雜稅,百姓紛紛以努力耕作為業。昌化縣隸屬于瓊州,與黎族交界,過去設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機做壞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故選B。【11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做此題時,要求考生在調動平時學習的時候要放開眼界,多去關注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關注某一個細節或者某一個用詞上出現的瑕疵和陷阱。A項,“由各地推舉卸任官員”錯誤,應是推舉有學識、有名望的名士。故選A。【12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這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對比。A項,“考中博學鴻詞科”錯誤,原文說“舉博學鴻詞,以疾不與試”,他被推舉參加博學鴻詞,但沒有參加。故選A。【13題詳解】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文言翻譯能力。首先瀏覽句子,看有無特殊句式,有無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以及通假之類的詞語,然后將句子放回原文,結合上下文進行翻譯。翻譯時一定注意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1)要點:“周”,詳細,周全;“咨”,詢問;“煦嫗”,百姓。(2)要點:“發”,交付,送出;“侵”,侵犯;“灰”,使······灰心。參考譯文:陶元淳,字子師,江蘇常熟人。康熙年間被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因為疾病而沒能參加考試。康熙二十七年,考中進士,在朝廷策對中,他論述西北地區賦稅輕而徭役重,東南地區徭役與西北地區相同而賦稅較重,希望減免超出額度的糧稅,免除沒有益處之費用。閱卷者認為他的話很愚直,將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為廣東昌化知縣,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賦稅徭役,把各種實物田賦統一為交稻米,把應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賦上。裁減、革除各種雜稅,百姓紛紛以努力耕作為業。昌化縣隸屬于瓊州,與黎族交界,過去設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機做壞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統一了測定物體輕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對此感覺很方便。城中居民,原來不滿百家,到此時戶口漸漸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鄉間,詳細詢問百姓疾苦,親切溫暖如一家人。瓊州地處海外,軍中將領大多驕橫,崖州尤其嚴重。元淳曾經代理崖州事務,守備黃鎮中用酷刑殺人,游擊余虎卻放縱不管;而且貪婪,要求黎人進獻財物。陶元淳查訪到他們的罪狀,列成條款向上級報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賄賂陶元淳被拒絕,就造謠誣告他。總督石琳下令瓊州總兵會同審訊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書中說:“私人的揭發不應該交付審訊,守備的大臣不應侵犯地方官的職守,(你們這樣做)必將會壓制執法的正氣,讓辦事的人灰心。我應當放棄官職來保全政體,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讓州縣蒙羞。”當初審訊這場官司時,黃鎮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闖入崖州官署,元淳按著桌案怒叱到:“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務,守備竟敢命令甲士劫持,這是藐視國法。”黃鎮中的氣焰被震懾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終審判定罪,依法判處黃鎮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說:“崖州雖有余虎,卻敵不過陶公一怒。”總督最終因為元淳性情倔強,就以不認真考查,審理不合實情為由將其治罪,恰好趕上大赦而被免罪。總督又想在對官員進行三年政績考核時趁機罷免他,巡撫蕭永藻剛被任命,曰:“我剛上任,便彈劾正直的官吏,(將來)靠什么率領(管理)下屬呢?”替元淳在總督面前說話,總督才罷休。元淳生活非常節儉,為官時每日只需供應一束韭菜。元淳喜歡接交讀書人,常常講學論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請求辭官而沒被允許,最終因積勞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規定的田地數目是四百多頃,但一半淪陷于海中,賦稅不到二千,而超額的田賦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對超過的田賦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級官吏請示,請求免除超額的田賦,但無人理會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兒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這件事報告了朝廷,最終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這些超額的田賦。【點睛】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對文言文斷句,最基本的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所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切忌一邊看一邊點,這很可能產生誤讀、曲解。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對下列詩句中的修辭手法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排比)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