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配套練習-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配套練習-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配套練習-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配套練習-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一輪復習配套練習(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編號: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五單元檢測配套練習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試卷第=page22頁,共=sectionpages22頁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五單元(16-18課)檢測配套練習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一、單選題1.晚清愛國詩人張維屏有詩論及魏源:“氣壯群推魏無忌,心孤誰識賈長沙?……太息繞朝謀不用,為君一讀一長嗟!”張維屏將魏源比作賈誼,慨嘆其謀略不為朝廷所用。晚清士人汪士鐸稱贊魏源:“《海國》問俗,《圣武》談兵。苗徭在目,滇黔是程。郁此時棟,所受難盈。”這主要是由于當時魏源(

)A.開啟了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 B.抨擊了清政府的倒行逆施C.對西方列強的挑戰予以回應 D.尚未擺脫封建綱常的束縛2.1843年《海國圖志》問世后,在當時的中國未激起漣漪,士大夫認為,此書贊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實屬大逆不道,甚至有人主張將它付之一炬。這在本質上反映了(

)A.西方文化不符合中國的同情 B.士人階層民族意識開始覺醒C.傳統士大夫的文化防衛意識 D.師夷長技在當時中國行不通3.1844年6月,美國公使顧盛致信美國駐廣州領事,認為“按照歐美奉行的國際法,每一外國人居住或暫留在任何基督教國家內都應該服從該國家的法律”,對于合眾國在中國的公民,認為“受美國所派駐華官員的審判”。這反映了(

)A.國際法僅適用于歐美國家 B.殖民者對中國司法主權的破壞C.美國獲得治外法權的特權 D.美國以廣州為侵略中國的中心4.針對傳統儒學“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說,龔自珍提出了“治世→衰世→亂世”的循環說,認為當時是處于“治世”和“亂世”之間“衰世”,呈現的是“治世”的假象,這一觀點得到了部分知識分子的認同。這說明當時(

)A.傳統觀念桎梏難以突破 B.社會憂患意識有所增強C.經世致用學風蓬勃興起 D.師夷長技思想已經孕育5.據統計,1843~1860年,香港與五個通商口岸共出版西書434種。屬于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博物學、植物學、醫學等方面的書籍105種,占24.2%,其中科技書籍比例上升較快。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知識分子關注西方科技 B.中國近代科技體系最終形成C.清朝政府培養大量翻譯人才 D.沿海通商口岸數量不斷增加6.有學者認為,在中國近代史的某一時期,“雖然已開始虛心地研究西方,但是中國人關于西方的觀點仍然受到誤解和思想、制度上的惰性這兩者的限制。由于拒不考慮外國的現實情況,中國沒有形成一種全國規模的緊迫感,直到更強烈的震動使之大吃一驚。”這一時期最有可能是(

)A.鴉片戰爭后 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C.甲午戰爭后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7.如圖是19世紀50——70年代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變化的趨勢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注:清咸豐年間,“鹽引停運,關稅難征,地丁錢糧復間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緩征”。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依商品數量或價值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稱為“厘金”。A.晚清小農經濟逐漸解體 B.晚清經濟呈現半殖民地的特征C.清政府強化對關稅控制 D.商品經濟發展和通商口岸增加8.戊戌年間,《湘報》的撰稿人楊毓麟回憶說:“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無

所輕重于天下……知有所謂對天下之責任者,當自洪楊之難始。”他認為

湖南由此走到時政的中心,湖南士人心態大變,開始關懷和思慮全國。這反映出(

)A.近代湖南媒體的敢為人先的精神 B.戊戌變法促使湖南成為時政中心C.洪楊之難嚴重破壞了湖南舊制度 D.湘軍崛起對湖南近代化具有意義9.在20世紀50到70年代,義和團運動被作為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革命性運動來敘述。1980年,《歷史研究》發表《封建蒙昧主義與義和團運動》一文,此后的歷史敘述中,“義和團”就常與“蒙昧”“排外”聯系在一起。這一變化反映了(

)A.改革開放的時代需要 B.革命史觀影響歷史敘述C.雙百方針的逐步實施 D.左的思想仍然束縛頭腦10.1884年中法戰爭中,福州船政局的工人自發頂著敵人炮火,支援前線抗戰將士,并奮力搶救船廠。香港的船舶工人自覺拒絕修理法國兵艦,以抵抗法國侵略,并于當年9月舉行了長達35天的大罷工。這體現出(

)A.洋務運動取得顯著成效 B.早期產業工人樸素的愛國精神C.工人運動逐漸走向聯合 D.工人階級正式登上了政治舞臺11.據學者統計,1850-1899年之間的567種譯著當中,應用科學占40%、自然科學占30%、文史哲等人文社會科學占21.5%。這段時間,科技類是重點、英美國家的著作是主要來源。據材料可知(

)A.此階段中國人學習西方的范圍狹窄 B.該階段西學東漸掀起高潮不斷深入C.此階段的學習西方具有一定的局限 D.中國的翻譯人才輩出翻譯事業高漲12.下表為1895-1913年漢口港出口貨物分類統計(單位:海關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895年1905年1913年出口值占比(%)出口值占比(%)出口值占比(%)純農產品469553999.99674167470.51208861671.9農產加工品00215093022.5233813913.9工礦原料002373152.510107566.0工礦制成品004125824.313296097.9其他2880.01174070.2377380.3合計4695827100955990810016806858100A.農產品的出口總量持續下滑 B.漢口港在國內港口中地位上升C.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 D.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3.洋務運動期間,頑固派堅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對“西學為用”“師事夷人”,視西方國家為“犬羊之國”“夷族蠻邦”,視西學為“異端邪說”,西方的“技藝”不過是敗壞人心的“奇技淫巧”。這反映出當時(

)A.清廷堅守天朝上國的尊嚴 B.頑固派掌握國家輿論導向C.中國近代化之路艱難曲折 D.傳統政治文化格局被瓦解14.恩格斯曾就近代中國某一場戰爭評論道:“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即使是為了軍事防御目的,也必須鋪設鐵路,使用蒸汽機和電力及創辦大工業”。這場戰爭后(

)A.中國近代史由此開端 B.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C.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 D.各階層掀起救亡斗爭15.八國聯軍侵華后,天津租界內,英租界一律用外圍式城市建筑,排水設施形成網絡;意大利租界規定臨街建筑物形式不得雷同,排水、街道系統混亂;城市治安管理的重要工具——警察隊伍也隨即引入,各租界參照母國形成較為完善的警政系統。天津租界內的這種市政建設與管理(

)A.體現了中國的半殖民地色彩 B.扭轉了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中的不足C.促使列強在華矛盾不斷激化 D.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發生了改變16.19世紀末,針對封建頑固派和洋務派的批評,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分別提出了以進化論為基礎的“必變”理論、統籌全局的“全變”理論和重點突破的“變本”理論。由此可見,維新變法理論(

)A.在論戰中得到傳播和普及 B.以發展資本主義為首要目標C.在實踐中逐步豐富和完善 D.以融合中西思想為理論特色17.1899年,梁啟超撰文說:“此殷憂憤激者之言,此事雖屢行于歐美,而不切于我中國今日之事勢也。……今中國尚孩提也,孩提而強使自主,時曰助長,非徒無益,將又害之。”據此可看出梁啟超(

)A.固守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 B.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支持者C.舍棄了向西方學習的救國方案 D.找到了中國自強獨立的新出路18.1902年,留日學生沈心工作詞的《男兒第一志氣高》被認為是近代中國第一首學堂樂歌,歌詞為“……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官兵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面飄飄……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該樂歌(

)A.適應了“預備立憲”的推行 B.有助于激發人們的救亡意識C.配合了不斷高漲的革命形勢 D.旨在維護清朝封建專制統治19.有同學對如表內容展開研究性學習,他所確定的最合適的研究主題是(

)時間主要思想嘉慶、道光年間魏源提出“利國”“利民”“利官”“利商”19世紀50至60年代洋務派提出“官督商辦”19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早期維新派提出“商戰”“農商俱利”“工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步知識分子提出“實業振興”“棉鐵主義”“收回利權”A.近代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 B.重商思想的深化與變異C.“商戰”與“工戰”的論戰 D.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發展20.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寫道,“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中國學術思想在世界上于上古、中古“皆占第一”,今日西學東來,“亦不過報恩反哺之義,加利息以償前負耳”。這一看法旨在(

)A.借鑒學習西方文化 B.激發民族文化自信力C.維護儒學正統地位 D.為西學傳播制造輿論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一些地區商品生產的發展,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長,促進了宋代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國外市場的開辟,為當時商業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宋代,都城開封的布局不再沿襲唐代前期都城的封閉式坊市制度,商人可以隨處開設店鋪,因而出現了一些新的商業街道和場所,夜市營業時間也允許延長到三更甚至四更。此外,北宋銅錢每年鑄造額要比唐代多幾倍到十幾倍,這些事實都從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商業的進一步發展。羅盤的發明和海船制造技術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為發達,海外貿易更加興盛。——摘編自涂耀軍張洪春《淺論宋代商業的興盛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材料二

明清時期的商品經濟是我國封建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這一時期,隨著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商業化的市鎮經濟逐漸興起,并且開始出現區域性的商業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使得大批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進入市場,其種類多樣非前代所能比,并且市場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統一的聯系網,商人之間可以互通聯結,他們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壯大勢力,結成聯盟。這一時期的小農經濟由自給自足型向開放型轉變,使得城鎮經濟更為繁榮,如蘇州的絲織業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商業經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市場交易中,銀票、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手段,這些商業領域中的影響因素共同促進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繁榮。——摘編自姚慶《“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新思考》材料三

近代中國的產業革命,發端于洋務運動。比之于西歐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后進行的產業革命,中國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的沖擊,為挽救統治危機,洋務派引進一些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了一些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也創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發展的設施,但因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為宗旨,不論是官府出資興辦的軍事工業還是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民用工業,都難以掙脫君主專制傳統的羈絆。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商業繁盛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呈現的新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三、論述題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的世界觀念的變化明太祖朱元璋《祖訓錄》《皇明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信“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使)日用有資,并沾余潤。”李鴻章《籌畫海防折》“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聚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梁啟超《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世界競爭之運,至今日而極矣!其原動力發始于歐洲,轉戰突進,盤若旋風,疾若掣電,倏忽叱咤,而遍于全球。”孫中山《民報》發刊詞和《建國方略》“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于千載”;“今日立國于世界之上,猶乎人處于社會之中,相資為用,互助以成。”根據材料,談談你對中國世界觀演變問題的認識。(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第=page33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22頁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五單元檢測配套練習參考答案:1.C【詳解】依據材料“將魏源比作賈誼,慨嘆其謀略不為朝廷所用”等信息可知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思想是對西方列強挑戰的回應,故受到晚清愛國詩人張維屏、士人汪士鐸稱贊,C項正確;西學東漸自明代就已經開啟了,排除A項;“抨擊了清政府的倒行逆施”,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尚未擺脫封建綱常的束縛”,表述與材料現象構不成因果邏輯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海國圖志》面世后遭到士大夫的強烈反對,在本質上反映出傳統士大夫的文化防衛意識非常深厚,C項正確;西方文化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士大夫反對《海國圖志》,是因為傳統的”華尊夷卑”思想的影響,并沒有體現民族意識的覺醒,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師夷長技”,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根據題干可知美國公使在致美國駐廣州領事的信中“每一外國人居住或暫留在任何基督教國家內都應該服從該國家的法律”和“對于合眾國在中國的公民,認為‘受美國所派駐華官員的審判”體現了其認為美國人在中國可以不服從中國的法律,不符合國際法的規范,這是對中國司法主權的破壞,B項正確;國際法并非僅適用于歐美國家,排除A項;美國通過1844年7月的《望廈條約》獲得領事裁判權,排除C項;題干中并未涉及到美國的侵略中心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4.B【詳解】根據材料“認為當時是處于‘治世’和‘亂世’之間‘衰世’”,結合龔自珍所處的19世紀上半期的時代背景可知,龔自珍看到封建社會的沒落趨勢,表現了對社會的擔憂,B項正確;近代中國,思想不斷解放,逐漸突破傳統觀念桎梏,排除A項;當時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經世致用學風并沒有蓬勃興起,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5.A【詳解】根據材料“1843~1860年,出版西書屬于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博物學、植物學、醫學等方面的書籍105種,占24.2%,其中科技書籍比例上升較快”及所學知識,可得知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鴉片戰爭后,近代知識分子關注西方科技,A項正確;中國近代科技體系最終形成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近代知識分子關注西方科技,材料也未涉及清朝政府培養了大量翻譯人才,排除C項;沿海通商口岸數量不斷增加與出版西書增加關聯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根據材料“已開始虛心地研究西方”“中國沒有形成一種全國規模的緊迫,直到更強烈的震動使之大吃一驚。”可以得出這一時期最有可能是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抵抗派開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但是沒有實踐,沒有形成風氣,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受到更強烈的震動后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A項正確;B、C、D項與材料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7.D【詳解】材料體現晚清時期的關稅和厘金比重增加,田賦收入下降的趨勢,說明當時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較快,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小農經濟解體,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經濟的半殖民化特征,排除B項;材料并不體現政府對關稅的控制,且材料還有厘金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8.D【詳解】根據材料“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無所輕重于天下……知有所謂對天下之責任者,當自洪楊之難始”,并結合所學可知,“洪楊之難”指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利用了地方團練力量,曾國藩的湘軍獲得了崛起的時機,而湘軍的崛起開拓了湖南士人的國家視野和時代責任感,由此更多湖南人投身到近代化進程中去。材料中楊毓麟認為“湖南由此走到時政的中心,湖南士人心態大變,開始關懷和思慮全國”反映出湘軍崛起對湖南近代化具有意義,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湘報》的撰稿人楊毓麟的一種認知,無法體現“近代湖南媒體的敢為人先的精神”,排除A項;材料與戊戌變法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湖南舊制度被破壞,排除C項。故選D項。9.A【詳解】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1980年,《歷史研究》發表《封建蒙昧主義與義和團運動》一文,“義和團”就常與“蒙昧”“排外”聯系在一起,這一時期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對于義和團的評價也相應的發生改變,適應了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需要,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革命史觀,排除B項;雙百方針的實施是從1956年開始,此時對于義和團的評價是積極的,排除C項;左的思想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在中法戰爭中,為了抵抗外來入侵,覺醒了的工人階級積極參與抵抗,初步顯示了中國早期產業工人樸素的愛國精神,B項正確;僅憑材料看不出洋務運動的成效,排除A項;中國的工人運動逐漸走向聯合是在五四運動之后,排除C項;1919年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排除D項。故選B項。11.C【詳解】據材料可知,1850-1899年之間的567種譯著當中,應用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科技類譯著在當時譯著中占主導,反映了中國學習西方停留于器物層面和技術類,還沒有上升到制度層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項正確;從材料中可知當時中國學習的內容有應用科學、自然科學、文史哲等多個方面,可知其學習范圍并不狹窄,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西學東漸掀起高潮,也沒有由器物層面進一步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層面,排除B項;中國的譯人才輩出,翻譯事業高漲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12.C【詳解】從材料可知,農產加工品、工礦原料、工礦制成品的出口都是從無到有、后兩者還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可以反映出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C項正確;農產品的出口1913年比1905年略有增長,持續下滑不對,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把漢口港和國內其他港口對比,看不出其地位是否上升,排除B項;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鴉片戰爭(1842年)后,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洋務運動期間,頑固派堅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對‘西學為用’‘師事夷人’,視西方國家為‘犬羊之國’‘夷族蠻邦’,視西學為‘異端邪說’,西方的‘技藝’不過是敗壞人心的‘奇技淫巧’。”可見頑固派仍然固守“天朝上國”的觀念,對西方國家持鄙夷態度,這不利于向西方學習,可見中國近代化之路艱難曲折,C項正確;材料所述的是“頑固派”的態度,“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無法得出清廷堅守天朝上國的尊嚴,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頑固派掌握國家輿論導向,排除B項;“被瓦解”表述過于絕對,材料所述可見頑固派的言論仍對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力,排除D項。故選C項。14.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即使是為了軍事防御目的,也必須鋪設鐵路,使用蒸汽機和電力及創辦大工業。”并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洋務運動破產,給中國帶來致命打擊,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學習西方的必要性,各階層掀起不同的救亡斗爭,D項正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排除A項;19世紀60年代,湘淮系官僚集團逐漸崛起,排除B項;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排除C項。故選D項。15.A【詳解】考查八國聯軍侵華及中國城市近代化。材料反映出天津八國聯軍租界內,各租界當局各自為政,不予中國城市當局合作,城市建設處于放任自流狀態,體現明顯的半殖民地色彩,A項正確;混亂的市政建設不利于城市發展,且并未與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作對比,排除B項;市政建設混亂不是列強在華矛盾激化的原因,排除C項;市政建設不能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16.C【詳解】根據材料,針對頑固派和洋務派的批評,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了“必變”“全變”和“變本”理論,使維新變法理論得到進一步完善,可見維新變法理論在實踐中逐步豐富,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維新變法理論的傳播情況,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維新派為應對頑固派的批評發展了變法理論,而非闡述維新變法理論的首要目標或理論特色,排除B項、D項。故選C項。17.A【詳解】梁啟超強調“憂憤激者之言”不切于“中國今日之事勢”,反對反清革命,固守改良之路,A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梁啟超反對革命,排除B項;梁啟超的維新思想源于西方,排除C項;資產階級維新方案無法實現中國自強獨立,排除D項。故選A項。18.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02年,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實行新政改革,教育方面設立學堂。留日學生沈心工制作學堂樂歌,號召學生進行軍事訓練而提高志氣,有助于激發當時人們的救亡意識。B項正確;1905年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留日學生參與革命斗爭,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留日學生要維護滿清封建專制統治,排除D項。故選B項。19.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最合適的研究主題是重商思想的深化,并最終認識到工業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關鍵,體現出了變異,并非單純的“商戰”與“工戰”的論戰,B項正確,排除C項;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是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魏源是地主階級開明派的代表,排除D項。故選B項。20.B【詳解】由材料可知,20世紀初,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梁啟超強調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傳承不斷,長期領先于世界,目的在于激發民族文化自信力,B項正確;材料中梁啟超強調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傳承不斷,目的在于激發民族文化自信力,而借鑒學習西方文化、為西學傳播制造輿論,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D項;維護儒學正統地位是對材料內容的片面解讀,排除C項。故選B項。21.(1)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坊市制度被打破;商業環境相對寬松;文化科技的進步使水陸交通發達;經濟重心的南移。(2)新特點:商業市鎮興起;農產品、手工業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區域性商人群體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白銀逐漸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3)特點:起步晚,開始于19世紀中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下,缺乏民族工業發展的社會條件;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發展受到政府的限制;發展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詳解】(1)原因:根據“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得出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根據“人口大幅度增長”得出人口的增長;根據“都城開封的布局不再沿襲唐代前期都城的封閉式坊市制度,商人可以隨處開設店鋪”“夜市營業時間也允許延長到三更甚至四更”得出坊市制度被打破;商業環境相對寬松;根據“羅盤的發明和海船制造技術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為發達”得出文化科技的進步使水陸交通發達;根據所學,還可從經濟重心的南移等角度進行總結。(2)新特點:根據“商業化的市鎮經濟逐漸興起”得出商業市鎮興起;根據“大批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進入市場”得出農產品、手工業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據“商人之間可以互通聯結,他們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壯大勢力,結成聯盟”得出區域性商人群體出現;根據“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得出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根據“銀票、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手段”得出白銀逐漸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3)特點:根據“近代中國的產業革命,發端于洋務運動”得出起步晚,開始于19世紀中期;根據“中國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下,缺乏民族工業發展的社會條件;根據“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的沖擊”得出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根據“都難以掙脫君主專制傳統的羈絆”得出發展受到政府的限制;根據“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得出發展缺乏系統性、整體性。22.示例明清以來中國的世界觀念變遷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縮影。明清時期,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繼續發展,統治者出于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小農經濟和海防安全的目的,對外推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