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3課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3課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3課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3課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3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業分層測評(建議用時:40分鐘)[學業達標]1.魏晉南北朝以來,面對佛、道強有力的沖擊,儒學思想家的態度是()A.固步自封,消極抵抗B.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積極吸收,豐富儒學D.放棄儒學,轉奉佛道【解析】魏晉南北朝以來,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復辯駁中相互吸納滲透,儒學受佛、道哲學影響,內容不斷得到豐富。【答案】C2.歷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指出:“理學并不僅僅是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展,部分是全新的創造。”這里的“全新的創造”是指()A.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并且凸顯人性的尊嚴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D.強化了儒家的綱常倫理道德并借此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解析】宋明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欲”,壓抑了人的個性發展,故A項錯誤;宋明理學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使傳統儒學更加哲理化和思辨化,故B項正確;融合陰陽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學由西漢儒學家董仲舒所創,它強化了儒家的倫理綱常,有利于維護封建專制,與題目中的信息“理學”“全新的創新”不符,故C、D兩項錯誤。【答案】B3.某校高中學生在編演“宋明理學”的歷史短劇時,為下圖人物設計的臺詞應是()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無物”“心外無理”D.天理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解析】B項是陸九淵的思想,C項是王陽明的思想,D項是朱熹的思想,故選A項。【答案】A4.《朱子語類》:“格物須是到處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謂也。若只求諸己,亦恐有見錯處,不可執一。”上述材料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A.“知行合一” B.“發明本心”C.“格物致知” D.“存天理,滅人欲”【解析】“知行合一”屬于明朝王陽明的思想,不符合題干《朱子語類》,故A項錯誤;“發明本心”屬于陸九淵的思想,不符合題干意思,故B項錯誤;由材料信息“格物須是到處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謂也”可得出是朱熹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故C項正確;“存天理,滅人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項錯誤。【答案】C5.(2023·北京學業水平測試)“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于我,昔之圣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這一主張來自于()【導學號:71640005】A.道家學派 B.佛教禪宗C.朱熹理學 D.陸九淵心學【解析】題干材料的意思是指“心”即“理”,本來就存在那里,人們的學習就是一個感知、體會的過程,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所以是我固然有之;正所謂世間萬事萬物,都已具備,那些先我得道的人和我今夕所知是相同的。由此判斷,D項符合題意。【答案】D6.(2023·杭州高二檢測)理學家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說。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準B.圣人獨有的是非道德標準C.通過學習獲得的良好知識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規律【解析】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故A項符合題意。C項屬于“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的觀點,排除;B、D兩項表述錯誤,排除。【答案】A[能力提升]7.(2023·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陽明學說在中國士大夫中流行。朝鮮來華使者對此不理解,認為“陽明敢肆己意,謗辱朱子,實斯文之罪人也”。結合所學判斷,下列選項正確的有()①朝鮮使者以程朱理學為正宗②王陽明心學超越了理學范疇③王陽明與朱熹觀點明顯不同④王陽明心學是對儒學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朝鮮來華使者認為王陽明的學說“謗辱朱子”,他們以程朱理學為儒學正宗,故①正確;王陽明的心學是宋明理學的組成部分,故②說法錯誤。宋明理學是儒家學者為適應當時統治需要而對儒學的發展,故④說法錯誤。朱熹認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陽明心學認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③正確。答案為C項。【答案】C8.宋明理學家普遍倡導“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齊家平天下”的功名論,其根本出發點是()A.修身養性,提高個人修養B.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C.規范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D.樹立理學的統治地位【解析】宋明理學家提倡的修養論在于規范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最終達到維護封建秩序、封建制度的目的。【答案】C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興盛所作的一首詩。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人們開始了對宗教的渴求。那個時候,從王公貴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紛紛皈依佛門,甚至連皇帝也“舍身”佛寺。——中華讀書網材料三陸九淵記述:“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指陸九淵及兄陸九韶)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別對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根據材料二,說明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思想界的狀況。(3)根據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陸思想的主要分歧。(4)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主流思想演變過程的特點及主流思想演變所反映的本質問題。【解析】第(1)(2)問可依據材料獲取和歸納信息,難度不大。第(3)問依據材料“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進行歸納,可知材料實際上反映了朱熹、二陸在理學上對主觀與客觀認識的不同。第(4)問是本題的立意所在,要運用“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答案】(1)思想:君權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統治;天子治國要服從天命。(2)儒學思想受到懷疑;民眾普遍崇信佛教。(3)朱熹主張“先觀后悟”;二陸主張“先悟后觀”。(4)特點:中國主流思想發展的過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響和交流的過程。本質:適應了封建專制的需要。10.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賢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陽明《傳習錄》材料二(王陽明)在南贛建立起一種鄉村民眾的自治組織“鄉約”,并親自撰寫了約規,即《南贛鄉約》。陽明的鄉約模式……強調鄉約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時見諸行動。……《南贛鄉約》頒行以后……贛縣“人心大約淳正,急公輸納,守禮畏法……子弟有游惰爭訟者,父兄聞而嚴懲之,鄉黨見而恥辱之”。——程鵬飛《王陽明“知行合一”與南贛鄉約》材料三陽明論政,大略以孟子《禮運》為藍本。雖足針砭專制,究非真出新創。……至宋元之世,儒學化為理學,理學又專尚程朱。……末學弊極,浸至是非以孔子為權衡,綱常致個人于桎梏。……陽明繼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幟,發為學貴自得之論。——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2)根據材料二,分析《南贛鄉約》頒行的社會價值。材料三的作者認為王陽明的思想貢獻有哪些?(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王陽明的思想及實踐對當今社會道德建設的啟示。【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是非之心……所謂良知也”得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根據“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據“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得出是成圣的途徑;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即可得出反省內心、知行合一。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頒行以后……贛縣‘人心大約淳正,急公輸納,守禮畏法’”得出緩和社會矛盾、利于社會穩定;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雖足針砭專制”得出批評專制,根據“末學弊極,浸至是非以孔子為權衡”得出打破對孔子的偶像崇拜,根據“綱常致個人于桎梏……陽明繼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幟”得出沖擊理學的思想桎梏。第(3)問根據材料一中“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得出自覺提升道德;根據材料二“頒行以后……贛縣‘人心大約淳正,急公輸納,守禮畏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