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開封市邸閣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20世紀初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主席西奧多·維爾反感無序競爭,認為公司最好壟斷,而且壟斷公司有義務為國家服務。他認為公司不應把股東利益放第一位,而應把為人民服務放第一位。公司把電話線路鋪設到不能帶來盈利的邊遠地區,而且把電話業務的定價權交給了政府。這說明該企業A.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
B.滲透到各個生產環節C.已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D.兼顧經濟與社會效益參考答案: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歷史現象,并概括歷史事物本質的能力。根據題干材料中“他認為公司不應把股東利益放第一位,而應把為人民服務放第一位。公司把電話線路鋪設到不能帶來盈利的邊遠地區,而且把電話業務的定價權交給了政府”的信息,說明壟斷企業兼顧經濟與社會效益,故D項正確;A與材料沒有體現;B說法錯誤;C屬于壟斷組織特點。考點: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工業革命?壟斷組織2.下列《詩經》名句不能直接反映宗法分封制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B.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
C.執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D.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參考答案:D3.他是中國畫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畫家,他認為“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此人是A、顧愷之
B、王羲之
C、吳道子
D、王夫之
參考答案:A略4.下表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類別士族小姓寒族人數總計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
進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經8163.31814.02922.7128制科8865.7107.43626.9134據此可知唐代A.士族價值觀念發生變化B.士族進步壟斷仕途C.進士科的錄取比例最高D.門第仍是錄取的依據參考答案:A從表格數據來看,士族通過科舉考試做官的人數占較大比重,說明士族改變了依靠門第出身為官的舊觀念,也能通過讀書和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即士族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故答案為A項。B項“壟斷仕途”說法絕對,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不能反映實質問題,排除;D項材料不能反映,科舉考試是根據成績確定結果,排除。5.有人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統計制作出下表。據此可看出當時西漢主要思想派別及其作品篇數表派別儒家(六藝)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數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儒學地位明顯提高B.“百家爭鳴”趨于結束C.活字印刷術廣泛采用D.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參考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從表格來看,明顯儒家思想的支派比其他派別的支派多,作品篇數也比其他派別多,儒學地位明顯提高,故選A;“百家爭鳴”在秦朝時已經結束,秦朝“焚書坑儒”,實行思想專制,故B項錯誤;雕版印刷術出現于唐朝,故C項錯誤;科舉制出現于隋朝,故D項錯誤。6.在中共二大上,毛澤東說:“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階級利益,民主主義革命成功了,無產階級只不過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權利,還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義成功,幼稚的資產階級便會迅速發展,與無產階級處于對抗地位。因此無產階級便必須對付資產階級,實行‘與貧苦農民聯合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二步奮斗。如果無產階級的組織能力和戰斗力強固,這第二步奮斗是能跟著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即刻成功的”。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A.毛澤東對于新三民主義持贊成的態度B.提出無產階級應掌握民主革命領導權C.民主主義革命后應開展社會主義革命D.呼吁加快與國民黨合作開展民主革命參考答案:C材料中毛澤東指出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沒有涉及“對新三民主義持贊成態度”的論述,故A項排除;材料中是關于中國革命分幾步走的問題,沒有涉及對掌握革命領導權的問題,故B項排除;依據“實行‘與貧苦農民聯合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二步奮斗”“如果無產階級的組織能力和戰斗力強固,這第二步奮斗是能跟著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即刻成功的”等可知民主主義革命后應開展社會主義革命,故C項正確;依據“而且民主主義成功,幼稚的資產階級便會迅速發展,與無產階級處于對抗地位。因此無產階級便必須對付資產階級,實行‘與貧苦農民聯合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二步奮斗”可得出第二步必須與國民黨斗爭,故D項排除。7.鄧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對鄧小平的這段話理解準確的有①說明尖端科技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關系中影響巨大②當代社會激烈的經濟競爭和軍事政治角逐,實際是科技力量的競爭③“兩彈一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國際影響④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參考答案: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歸納、概括,并作出正確認知和判斷的能力。根據題干信息,本題實際上考查新中國60年代以來科技成果帶來的重要影響。結合所學知識,解讀題干材料,,可知,60年代以來的重要科技成果,重點體現在:“兩彈一星”。結合選項分析,可知,①②③④的表述均是對“兩彈一星”重要科技成果的客觀認識,符合史實和題意,表述正確。故,本題正確答案選A。8.針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章太炎說:“言種族革命,則滿人為巨敵,而歐、美少輕。以異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會計之,則西人之禍吾族,其烈千萬倍于滿族。”這表明他A.反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B.主張開明君主專制C.認識到了三民主義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張革命參考答案:C9.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中說:“毛后的領導轉變了方針。為了現代化,國家重視專甚于紅,重新建立為國選拔人才的傳統制度。”這種“制度”具體是指A.恢復高校考試招生制度
B.建立職稱評定制度C.實行三級學位制度D.推進九年義務教育制參考答案:A新中國教育。從材料中的“重新建立為國選拔人才的傳統制度”可以看出應該是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文革時期中斷了,1977年在鄧小平的努力下,恢復了高考制度。因此選A。10.漢哀帝曾經說:“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廟宇,統理海內,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可見漢代的丞相A.與皇帝的私人關系十分融洽
B.有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職責C.必須是同姓親族方可任此職
D.權力實際已經不受任何監督參考答案:B11.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系多次出現波折,但雙方經過努力,再次爭執后又會出現峰回路轉、風和日麗的局面,使關系得以恢復和發展,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雙方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經徹底解決C.中美雖有分歧但無根本利益沖突
D.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正逐漸消失參考答案:A中美關系。BCD表述不準確,中美雙方的矛盾一直都存在,而且是意識形態的差異是不可能消除,而雙方關系恢復和發展的原因就是存在共同的利益。國與國之間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12.有學者指出:嚴復最初在中國介紹、傳播進化論,“當頭棒喝,給了無數人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燃燒著許多人的心和血。”對這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當頭棒喝”表明向西方學習的思潮開始興起B.“絕大的刺激”反映了“中體西用”觀念得到廣泛認可C.“思想像野火一樣”反映了民主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D.進化倫思想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參考答案:C【詳解】向西方學習的思潮開始興起是鴉片戰爭之后,故A項錯誤;嚴復宣傳的進化論是為了維新思想傳播的需要,故B項錯誤;材料中“幾年之后”應該是辛亥革命之前傳播民主思想,故C項正確。嚴復宣傳進化論思想是為了宣傳維新思想的需要,故D項錯誤。13.史書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比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上述材料說明A.宋詞流行范圍限于學者間
B.宋詞創作風格有明顯區別C.蘇東坡的詞廣受社會喜愛
D.柳永的詞風遜色于蘇東坡參考答案:B14.有人說:“康有為不是一個政治家,實是光緒皇帝以及全中國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謹慎能像他的熱情那樣,他也許能在十三年前展開維新,早就帶來了‘未來的中國’。”這段話主要說明了()A.只有政治家才能帶來“未來的中國” B.康有為性格對維新運動的重要影響C.康有為性格中的弱點與優點 D.改革家應兼具謹慎與熱情的性格參考答案:B15.16世紀,歐洲各國相繼掀起了研究和用民族語翻譯《圣經》的新高潮,使人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理解而解釋《圣經>。這一行為A.強化了民眾的宗教信仰B.促進了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C.擴大了天主教會的影響D.導致了羅馬基督教會的分裂參考答案:B材料表明各國應自己的民族語言來翻譯《圣經》方便了國人的閱讀,利于擺脫羅馬天主教廷的控制,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B符合題意;A與材料無關;材料旨在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C不正確;D與材料無關。16.孫中山對“民族主義”有各種闡述。下列主張在今天仍具現實意義是①“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②“(中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③“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A17.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在《為歷史學辯護》中指出:“在進行歷史研究時,人們往往迷戀于尋找單一的原因,便錯誤地將原因歸結于某一個,這樣就成為一種價值判斷。”馬克·布洛赫強調歷史研究應A.抓住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歷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認識和考察史實
D.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起點參考答案:C18.1978年2月,教育部頒發了新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將“農民戰爭史”和“儒法斗爭史”改回中國古代史,“黨內兩條路線斗爭史”改回中國現代史,“國際共運史”改回世界史。上述課程調整體現了A.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成果B.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C.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影響D.“雙百方針”的貫徹落實參考答案:B根據“1978年2月,教育部頒發了新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黨內兩條路線斗爭史’改回中國現代史,‘國際共運史’改回世界史”,結合所學,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撥亂反正,此前,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已經開始,B正確,C時間不符合題意;1978年5月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不屬于學術爭論,與“雙百方針”無關,排除D。19.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若止印二三張,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這主要得益于(
)A.造紙術的重大改進
B.雕版印刷技術的推廣C.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D.文化市場的迅速擴大參考答案:C20.《千秋興亡——秦統一2236年祭(前221~2015)》:“秦始皇從千秋萬代著眼,比較徹底地消除了舊宗制的影響,精心構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國家制度,開創了延續至今2236年的中華帝國基業。”對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確的是()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國家制度”的核心B.肯定了秦國改革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貢獻C.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是“消除舊宗制”的具體內涵D.“中華帝國”意指國家統一、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參考答案:B秦國和秦朝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段的概念,秦國改革在秦始皇統一之前早就存在,與秦始皇的貢獻無關,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A選項說法正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C選項說法正確,這是郡縣制的具體體現;D選項說法正確,這是“中華帝國”的含義。21.“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上述現象出現的社會文化背景是A.禮崩樂壞,思想觀念多元化B.尊崇黃老之學,學術環境寬松C.儒、釋、道并存,儒學遭遇挑戰D.拜金逐利盛行,傳統道德觀念被沖擊參考答案:答案:A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體現的是“百家爭鳴”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諸侯力政”,即“禮崩樂壞”出現思想觀念多元的現象。故選A項。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22.百度對“近代化”詞條的解釋為:近代化就是指資本主義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下列主張與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馳的是()①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②男練義和團,女練紅燈照。坎倒電線桿,扒了火車道③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④立憲政體,取決公論;上下議院,實為行政之本⑤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的一切黑暗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⑤參考答案:A①強調禮義和人心是立國之道,沒有近代化的內容,故①正確;②反映出對近代文明的反對,故②正確;③認識到機器的重要作用,是經濟工業化的表現,故③錯誤;④主張設立議院,實行立憲政體,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現,故④錯誤;⑤強調的是民主與科學,是思想理性化的表現,故⑤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23.據葉德輝《書林清話》,五代后唐時,在宰相馮道主持下,開始將儒家“九經”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書版劇增至十萬。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監、秘書監等機構也都大量刻書。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由此推斷A.宰相馮道發明雕版印刷術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廣泛應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書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真宗……劇增至十萬”、“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的信息,說明當時雕版印刷應用比較普遍,故應選C。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是畢昇發明的;B項材料中主要論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沒有說明全部是官方刻書,當時應該有民間刻書,故D項錯誤。考點:古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科技成就24.農民在先秦時期多稱“臣”“人”“眾”“野人”,秦漢時稱“夫”“仆”,魏晉時稱“田客”“部曲”,宋元時稱“莊客”“農戶”“佃”。這種變化主要源于()A.小農經濟的形成 B.賦稅制度的變革C.土地制度的變化 D.重農抑商的推行參考答案:考點:24: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考查秦漢到宋元時期的土地制度的變化解答:結合所學可知,小農經濟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與題干先秦時期說法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賦稅制度的變革,故B項錯誤.根據題干材料可知,農民在先秦時期多稱“臣”“人”“眾”“野人”,秦漢到宋元的“佃”,體現的是小農經濟下土地私有制,因此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制度的變化,故C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故D項錯誤.故選C.25.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記載,“一個審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辯論時[審訊案件],而他們被揭穿在[這個]案件中接受金錢賄賂”,依據《十二銅表法》第三條應被處以死刑。由此判斷,制定這一法律條文的目的是A.
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護平民權益C.
確保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D.限制貴族濫用權力參考答案:D26.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在《中國近代史》中說:“在貴族政治時代,貴族們有掌握權力的習慣,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現后,雖然在制度上否決了貴族的權力,實際上在從政中,仍有那種形式的殘跡,政治成為與貴族的協議體。”能佐證該觀點的史實是(
)A.宋朝設參知政事
B.唐朝設立三省C.明朝設置內閣
D.清朝設置軍機處參考答案: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隋唐時期實行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在強化君權的同時也有利于集思廣益。因此B符合題意。A不對,是為了分割宰相行政權;CD不對,明朝內閣與清朝軍機處都沒有實權,與題干不符。27.上海的外灘、青島的八大關被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這種現象反映的社會狀況是A.洋務運動全面開展B.中西方化交流廣泛C.中國步入半殖民地社會D.上海、青島是著名的對外窗口參考答案:C【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并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在中國搶占殖民地。西洋建筑在中國出現是因為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強行租借上海,并且劃分勢力范圍,是當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一種表現,故C項正確。考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列強侵華戰爭·德國侵華28.(2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康有為認為,孔子學說被誤解、歪曲、篡改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始誤于荀學至拘陋,中亂于劉歆之偽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譚嗣同認為,儒家的變質始于荀子,繼荀子之后敗壞孔學的先后有叔孫通、劉歆、韓愈、程朱。宋恕則認為,自漢以來,儒家實亡,此后的所謂儒學實際上是“陽儒陰法之學”。——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康有為把十九世紀末中國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變法維新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掛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說成是“與時變化”、創立“選舉”等制,想望“民主”之“太平”,用自己的觀點闡釋儒家經典,使人們相信,“變法維新”,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就成為了變法維新的祖師。由于康有為塑造了一個全新的的孔子,奴隸制社會的孔子資產階級化了。……他認識到,與其打倒孔子,反而不如神化孔子,改造孔子,為我所用。“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于是他重搬儒術,利用當時迷信孔子的心理,把孔子喬妝打扮,拼命神化。——萬平《試論康有為變法維新的體制藍圖》(1)根據材料一概括康有為等維新派關于儒家學說的主要觀點。據此指出這一時期維新派對孔子和儒家的態度。(10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康有為是如何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孔子?他這樣做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12分)
參考答案:(1)觀點:抨擊孔子之后的儒家學者篡改了孔子的學說;導致后來的儒家學說嚴重變質和敗壞;漢以后的儒家學說用的是儒家之名,行的是法家之實。(6分)尊崇孔子,批判后儒。(4分)(2)態度:康有為等把資產階級的選舉、民主等等,都附會到孔子身上;把封建時代的孔子打扮成維新的改革者。(4分)目的:想要托古改制,在孔子的旗號下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理念。(2分)原因: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巨大,這樣做可以減少變法阻力;由于中國社會保守勢力強大,這樣做還可以維護自身安全。(6分)解析:(1)第一小問觀點,材料一中有“康有為認為,孔子學說被誤解、歪曲和篡改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儒家的變質始于荀子”,說明康有為等維新派認為孔子之后的儒家學者改造了孔子的學說,使原有的儒學變壞了,是以儒家為名,行法家之實。第二小問態度,是指維新派把孔子地位抬高,貶低后來的儒家思想。(2)第一小問說明,是指維新派要實行維新,就把孔子抬了出來,“康有為把十九世紀末中國資產階級需要的維新思想、愿望和要求,掛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打扮成一個改革者,把儒家學說與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結合起來。第二小問目的,“孔子就成了變法維新的祖師”,說明維新派想要托古改制,在孔子的名義之下進行改革。第三小問原因,材料中有“‘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說明原因主要是借助儒家思想減少變法的阻力,同時又可以在強大的中國社會保守勢力面前自保。
29.《白虎通義》曰:“宗者,尊也。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這反映了宗法制(
)
A.強調血緣紐帶
B.重視尊卑貴賤
C.以嫡長子繼承制為特點
D.有利于凝聚宗族參考答案:B30.自明清以來,小說就在中國老百姓之中廣為流傳。康有為甚至認為,在那個時代,“經史不如八股盛,八股無如小說何。鄭聲不倦雅樂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②市民階層壯大
③小說的世俗性
④重商觀念形成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參考答案:D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有學者認為,中國在向近代化邁進的過程中,走了一條和西方不同的道路,遭受了嚴重的挫折。閱讀下表,回答問題。(1)將表中的史實⑤⑥填寫完整。并簡述史實⑥的最主要意義。①文藝復興②工業革命③制度層面④器物層面⑤⑥(2)根據上表,指出中國近代化所走過的道路和西方國家有何不同?結合所學概括中國近代化遭受嚴重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1)⑤新文化運動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最主要意義:推翻兩千多年來得君主專制制度(或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2)不同:西方近代化歷程:從思想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器物層面;中國近代化歷程: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中國近代化的道路與西方近代化的道路是相反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的。【詳解】本題考查西方近代化和中國近代化的相關史實(1)本題從思想層面、制度層面、器物(技術)層面探討了中西近代化歷程中的相關歷史事件。根據時間“1915年”可知中國1915年興起的思想層面的變革是新文化運動;根據時間“1911年”可知中國1911年爆發的制度層面的變革是辛亥革命。結合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相關所學回答辛亥革命的主要意義。(2)依據圖表可知,西方近代的變革首先是精神層面的變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變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變革,而中國在近代的變革順序卻是正好相反的。根本原因要從基本的社會性質方面去思考,中國近代化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32.研究性學習是高中歷史學習的方法之一,我們以“東西方法制”為主題來探究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探究一、東西方古代法制材料一
中國傳統的法律體系從秦漢時開始形成。漢律特別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導思想則為禮法并用,以禮入法,儒家經義成為法理的基礎,堅持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奠定此后法制體系“禮刑一體”的基本框架。﹣﹣﹣﹣張愷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十二銅表法》的出現,使刑事訴訟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訴訟中的裁決有了確定和公開的法律條文作為準繩,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司法專斷。《十二銅表法》是當時羅馬社會政治斗爭特別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產物,它集中了過去的習慣法,并結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編撰而成,它是羅馬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標志,是羅馬法發展的基礎。﹣﹣﹣﹣郭守蘭等《西方法文化史綱》(1)依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十二銅表法》產生的背景條件,分析其歷史影響。探究二、東西方現代法制材料三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并著手平反冤假錯案,恢復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為全面開展法制建設準備了政治基礎。之后中國政治改革和建設逐步進入制度化、程序化的發展軌道,確立起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目標。1980年,鄧小平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1999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正式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內容及意義。材料四
總的來說,美國的民主之所以能夠做到“原則民主”與“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為它產生于對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華的綜合。這種綜合并不容易:它是人們通過許許多多的“妥協”來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協,都既需要足夠的氣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摘編自《世界文明史》(4)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美國1787年憲法妥協的表現,并從文明進步的角度對這種妥協進行評價。參考答案:考點:FD:現代民主與法制建設;4E:《十二銅表法》;69:美國《1787年憲法》;Y5: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法律的特點.主要從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為法律的基礎等角度回答.(2)本題考查《十二銅表法》的相關知識.背景主要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影響依據材料“是羅馬法發展的基礎.”等進行歸納.(3)本題考查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建設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所列內容層層歸納可得出結論.(4)本題考查美國1787年憲法的相關知識.本題主要結合美國的聯邦制度進行分析.解答:(1)依據材料“漢律特別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導思想則為禮法并用,以禮入法,儒家經義成為法理的基礎,堅持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奠定此后法制體系“禮刑一體”的基本框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第二小問:依據材料“是當時羅馬社會政治斗爭特別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產物,它集中了過去的習慣法,并結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編撰而成,它是羅馬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標志,是羅馬法發展的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用得出結論.(3)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之后中國政治改革和建設逐步進入制度化、程序化的發展軌道,確立起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光源材料與工藝考核試卷
- 電氣設備防爆裝置制造考核試卷
- 物聯網數據標準化與互操作性考核試卷
- 戶外設施使用協議
- 海底隧道施工質量控制與驗收考核試卷
- 漆器制作與工匠技藝比賽的組織考核試卷
- 經濟型酒店品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考核試卷
- 小學生寒假防溺水安全教育
- 電池微型化與集成技術考核試卷
- 磷酸鐵鋰電池制造的新發展考核試卷
- 2024華能四川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下屬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鋼結構高處作業安全管理
- JJF 2221-2025導熱系數瞬態測定儀校準規范
- 華為手機協議合同
-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數學試卷(無答案)
- 公司兩班倒管理制度
- 完整版高中古詩文必背72篇【原文+注音+翻譯】
- 2025年武漢數學四調試題及答案
-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 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2025年春)教材變化詳細解讀
- 雞頭黃精栽培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