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老莊與道家思想_第1頁
中國文化概論-老莊與道家思想_第2頁
中國文化概論-老莊與道家思想_第3頁
中國文化概論-老莊與道家思想_第4頁
中國文化概論-老莊與道家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文化概論——老莊與道家思想2016年11月13日主要內容四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一二三五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道家與儒家的對比道家學說的現代意義概論——道家文化精髓

道家的思想體系以“道”為核心,道家學說的其他部分都是圍繞著“道”而逐層展開的。“道”為所有的道家學者所推崇,“合于道”是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道家各派對于道的描述存有一定的差異,

但“道”有幾個

基本的特征卻是

各派所公認的。

一、道為萬物之源

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范疇就是一個“道”字。“道”為萬物之宗,是宇宙的本體,是萬物產生和發展的總根源。老子研究了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提出“道”為世界最初根源的學說,他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是老子設定的道產生萬物的秩序。道為萬物之源,而自身卻不再有源。概論——道家文化精髓

二、道為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據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又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這里老子是把“道”作為字宙萬物存在的根據。莊子也提出了“本根”的概念:“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本根是宇宙的最高根本,萬物所以存在的根據。概論——道家文化精髓

三、道效法自然的品格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概論——道家文化精髓

四、道是無形的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而莊子一方面認為,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先。”一方面又認為,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概論——道家文化精髓

五、道確實存在

老子說:“道之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也說:“夫道,有情有信”,“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概論——道家文化精髓

六、道之辯證法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且“周行而不殆。”莊子也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是謂天均。”

老子又曰:“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莊子也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概論——道家文化精髓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一)道家的產生背景(二)道家的演變①先秦道家思想;②黃老道學;③魏晉玄學;④后期道家、道家與道教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產生與背景)1、原始母系社會的遺風。貴柔、守雌、水德,用溫柔、慈愛的方式統治社會,由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演化到對生命的重視和對生命起源的探求。2、對宇宙時空的形而上思考。陸九淵“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來曰宙”,那么,宇宙空間的中心是什么?宇宙時間的起點又是什么?老子說是“道”。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產生與背景)3、對重建社會秩序的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秩序大動蕩—“禮崩樂壞”,諸子百家紛紛提出自己重建社會秩序的主張:

儒家主張“禮治”,法家主張“法治”。而道家認為他們都是用人為的辦法重建社會秩序,而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道德的、法律的),主張恢復被人類破壞的自然秩序。

即人性回歸自然寧靜,樸素純真,無欲不爭,“無為而無不為”。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產生與背景)4、對個體價值尤其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思考。道家一般不看重人的外在社會價值,(如儒家、法家看重的道德品格、功業成就、政治權力等),而是人的生命價值、人的個性、獨立性、不受任何外在束縛的自由境界。

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身重于物”,表現出對個體生命的有限的憂患和“貴生”思想。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故莊子主張“齊物我”“齊生死”,“無己,無功,無名”,從容進退,寵辱不驚,在有限的人生中,體會無限的自由。(重視生命、發現與尊重個性、追求真情實感、追求“神韻”境界)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

①先秦道家思想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老子開創的道家學派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重大的分化,開辟了不同的發展路向。莊子哲學的出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分化之一。

以莊子為代表的具有隱逸傾向的一批道家學者遠離了尋求政治體制改革和富國強兵之道的社會主潮,把道家引向了對現實和傳統的批判以及探索人的心靈自由和精神超越的方向。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

②黃老道學

黃老之學是道家學派在戰國時期出現的一個分支,它肇始黃帝,本宗老子,以熱衷于探討治國之道的鮮明特色而有別于約略同時出現的以莊子為代表的另一個道家分支。“黃老”之稱不見于先秦典籍,而首見于《史記》。

②黃老道學

黃老之學改變了早期道家疏離政治的一貫態度,轉而積極地接近政治權力,黃老之學的學術特征是道法結合、以道論法、兼采百家。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

②黃老道學

黃老之學在漢初發揮了安定社會、恢復經濟的明顯作用,在思想領域獲得了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其自身的理論建設也發展到了盛極一時的狀態,突出地表現于《淮南子》一書。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朝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③魏晉玄學

魏晉時期是繼春秋戰國之后又一個思想界比較活躍的時期。這一時期崇尚道家的哲學思潮主導了思想界,稱為魏晉玄學,亦稱為魏晉新道家。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③魏晉玄學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魏晉玄學是曹魏正始年間由何晏、王弼所開創,其玄學之名即來自《老子》的“玄之又玄”。玄學所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問題,試圖用道家理論來重建名教的理論基礎,解決社會危機和知識分子的信仰危機。魏晉時期玄學曾盛極一時,是道家思想鼎盛的歷史時期。貴無派代表人物:何晏、王弼自然派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崇有派代表人物:郭象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③魏晉玄學④道家與道教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未年創立,而道教則形成于東漢未年。道家僅僅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個宗教團體,它不僅具有意識形態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時有嚴密的組織與宗教活動。

道教的起源,是在東漢時期,大約在公元126—144年,由張道陵所創造(五斗米道,后名為天師道派)。

道教在其創始的時候是把老莊黃老之學、神仙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定的宗教形態,教以老子《道德經》和道教自己的《太平經》作為必修經書。在老子的哲學基礎上,以靈魂學、神學、養生學、五行學、陰陽鬼魂學、方仙術為主。

道教的基本觀點是神仙觀念,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

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④道家與道教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經過歷代的發展,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

正一派從事符篆齋蘸,驅鬼降妖,祈福消災,道士可以結婚,非齋期可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張“全神煉氣,出家修真”,道士蓄發留須,守齋出家,不婚配。兩派雖在形式和要求上有不少區別,但基本主張是完全一致的,都講求“修道”、“積德”、“清靜”、“無為”。

④道家與道教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道家思想與道教的根本區別:

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道家追求的是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壽延年,得道成仙。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④后期道家一、道家的產生背景及演變(演變)六朝之后直至清朝的道家思想,可以稱為后期道家。具體來講,后期道家是以如下幾種方式存在的:第一、借助于宗教的形式流傳。第二、注解老莊著作的道家章句之學。

第三、道家思想融入儒學。第四,道家思想滲透于古代知識分子社會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成為他們的人生指導和不竭的智慧源泉。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老子[人物檔案]姓名:李耳(老聃),字伯陽出生:約公元前571年逝世:約公元前471年祖籍: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主要身份:哲學家、思想家主要功過:創立道家學說主要著作:《道德經》曾任職務:守藏室吏榮譽稱號:道家鼻祖

晚年在陳國居住,后出關赴秦講學,不知所蹤。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經》。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老子的思想智慧1“道”——宇宙萬物的產生和運行規律

(1)“道”是萬物的本原。

(2)“道”生萬物

(3)道法自然2“道”——萬物變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著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對立面會相互轉換

(3)弱者道之用為學與為道——認識世界的方式4“小國寡民”——社會的理想形態;無為政治“《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義》“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嚴復

“不讀道德經,不懂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魯迅“《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老子的《道德經》傳到歐洲大約是16世紀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算起,《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幾百年來,在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圣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道德經的國際影響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莊子[人物檔案]

姓名:莊周,字子林

出生:約公元前369年

逝世:公元前286年祖籍:宋國蒙邑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學家

主要功過: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莊子》

曾任職務:漆園吏

榮譽稱號:逍遙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莊子的思想智慧1莊子對“道”說的發展——天道自然無為2生命有窮,知識無窮

(1)追求知識是沒必要的

(2)區分不同是不可能的

(3)沒有判斷是非的標準3至德之世,理想之國——“歸真返樸”4安之若命,順其自然——“與道為一”的逍遙境界。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

莊子所著文章,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后人輯為《莊子》一書,亦稱《南華經》。魯迅評曰:“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中有許多奇特有趣的故事。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莊子》精讀八典1、視權貴如腐鼠2、寧做自由之龜3、是貧窮,不是潦倒4、視錢財如糞土5、莊周夢蝶6、知魚之樂

7、坎井之蛙8、庖丁解牛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1、視權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2、寧做自由之龜

《莊子·秋水》載: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3、是貧窮,不是潦倒

《莊子·山木》載: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絜系履而過

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

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4、視錢財如糞土

《莊子·列御寇》二則故事: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以其十乘驕樨莊子。

莊子曰:“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于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國之深,非直

九重之淵也;宋王之猛,

非直驪龍也;子能得車者,

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

子為粉夫!”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

《莊子·齊物論》載: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5、莊周夢蝶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6、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載: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條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7、坎井之蛙

《莊子·秋水》載:

子獨不聞乎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歟!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掖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趺。還虷蟹與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樂,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澇,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于是,坎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8、庖丁解牛《莊子·養生主》載: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

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

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

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

養生焉。”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莊子)1、對中國哲學的影響2、對民族精神的影響——順應自然(灑脫隨意),柔弱不爭;知足常樂,虛靜恬淡;返樸歸真。3、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求自然之趣,抒發性靈、真情、自我,“童心說”,反對過多的載道、教化、說教,重意境之美4、對士人的影響——歸隱、潔身自好,逃離政治,淡泊名利,有一顆“平常心”,從事文藝,慰藉心靈,尋找精神家園,追求自由。三、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三、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許多富貴人家有園林建筑(江南園林,多屬文人私家園林與北方的宮廷園林相對,如滄浪亭、網師園、個園、拙政園、退思園等,多清雅、自然、粉(白)墻黛瓦,猶如水墨畫,富于詩情畫意);他們在自家的屋舍附近置一花園,筑山載竹,挖池養荷,并在花園中建亭、廊、榭。

建筑與園林融為一體,雅致有趣。園林建筑有一特點,是空透。它的亭、閣的門窗,完全被簡化,多數只是低低的圍欄,有的只有四根木柱,支撐起一個屋頂。空透的目的是為了便于觀景,或者說將建筑與云影波光、紅蓼白蘋、青山翠巒融成一體。

為什么富貴人家會有園林建筑,這與老莊思想的影響分不開。

儒家要求人們重視現世的人生生活,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現人身價值,并獲取榮華富貴。但這要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需要不停地進取。奮斗是有風險的,許多人在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斗爭中喪失名譽、既得利益,甚至生命,所以在紅塵世界中,無論是為公還是為私而奮斗的人,精神上都有一種疲憊感。

這時,老莊的崇尚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