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學 馬工程課件 9.第九章 城市化與城鄉發展_第1頁
發展經濟學 馬工程課件 9.第九章 城市化與城鄉發展_第2頁
發展經濟學 馬工程課件 9.第九章 城市化與城鄉發展_第3頁
發展經濟學 馬工程課件 9.第九章 城市化與城鄉發展_第4頁
發展經濟學 馬工程課件 9.第九章 城市化與城鄉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篇結構轉變第三篇結構轉變第六章二元經濟發展第七章工業化與信息化第八章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第九章城市化與城鄉發展第十章區域經濟發展第九章城市化與城鄉發展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第二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與城鄉關系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第九章城市化與城鄉發展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第二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與城鄉關系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第九章城市化與城鄉發展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城市化的含義和城市化過程曲線城市化(urbanization),也可稱為城鎮化,指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制造業和服務業在城市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的自然歷史過程。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人口、財富、技術和工業及服務向城市集聚的過程,也是一個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傳統鄉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轉變的過程。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本質特征,所以通常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率,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與它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美國城市地理學家諾瑟姆(1979)撰寫的《城市地理學》一書中提出了“城市化過程曲線”,即諾瑟姆曲線。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諾瑟姆根據城市化率的不同,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城市化初級發展階段、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和城市化成熟階段。城市化初級發展階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城市化率從30%上升到50%乃至70%城市化成熟階段城市化率超過70%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逆城市化:一些典型的發達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地理的演變出現了大城市人口明顯萎縮,人口由大都市或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區乃至更外圍的鄉村地區遷移,中小城鎮或衛星鎮加速發展,可能按傳統的統計口徑表現為城市化率絕對下降。美國經濟地理學家布萊恩·貝里(BrianBerry)把這種現象稱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二、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相互作用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對城市化和城鄉關系都有精辟的分析。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從人類生產力發展和分工深化、社會演進的角度來認識城市化現象的。他們認為,古代歷史是城市鄉村化,而現代歷史是鄉村城市化,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關系的演進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城鄉關系經歷了城鄉分離、城鄉對立和城鄉融合三個發展階段,到了共產主義,城鄉對立被城鄉融合替代,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將會消失。劉易斯創建的二元經濟發展理論,把勞動力轉移、工業化和城市化三個過程有機結合起來了。他論述的勞動力轉移是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同時也是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因此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同步進行的。劉易斯的這一理論假設,與發達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現實是比較吻合的,但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現實不一致。托達羅針對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城市失業,而人口仍然不斷地由農村流入城市的事實,建立了一個城市失業的動態均衡模型,為了阻止農村人口向城市過度流動,提出城市與農村必須平衡發展的政策主張。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城市化推動工業化的內在機制和動力是由城市和城市化的功能決定的第一,大量企業和人口在城市集中,降低了企業雇傭勞動力特別是熟練技術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成本,提供了人力資本和高度專業化的勞動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和新思想生產的便利,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擴散。第二,城市具有良好的供水、電力、供熱、電信、交通、運輸、倉儲和排污等現代基礎設施,大量企業集中在城市,利用這些基礎設施具有規模經濟。第三,城市具有更好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娛樂等社會基礎設施供給,以及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為企業和居民提供服務。第四,大量企業和人口在城市集中,相互之間交流和交換,可以獲得很多好處,獲得必要的投入和服務,減少運輸成本和信息搜尋成本。第五,人口集中形成了更廣闊的市場,從而為工業化提供了更好的市場條件,企業更容易獲得市場信息,并降低交易成本。城市化工業化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工業化的進步和創造的物質技術條件是促進城市化的內在機制和動力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工業化的進程決定了城市化的進程工業化初期主要生產的初級加工產品,產業鏈短,分工較粗,因此城市化進程緩慢。當工業化發展到更高階段時,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產業鏈條越來越長,生產服務業發展越來越快,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化為城市化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工業化的發展和工業的技術進步,為城市發展提供先進的交通運輸設備、現代電力和能源系統、市政系統、先進的機器設備,促使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社會財富增長,從而為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城市化提供重要的物質技術條件支持。三、城市化與工業化不平衡的表征(一)過度城市化過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超過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表現為“城市膨脹”。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過度城市化是一種較普遍的現象,尤以拉美地區國家最為典型。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滯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亦稱城市化不足。這種現象在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菲律賓、中國、泰國等)比較普遍。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干預,政府限制人口流動,阻止了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一是使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二是阻礙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三是導致市場發育不充分,阻礙農村內部和城鄉之間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四是阻礙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特別是第三產業得不到充分發展五是城鄉二元結構固化,導致長期存在城鄉差距滯后城市化后果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二)滯后城市化國家人均GDP(美元)非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1990年2015年1990年2015年1990年2015年中國318806972.991.226.456.1伊朗2220495887.289.256.373.4南非3141577095.497.752.064.8印度尼西亞585333678.586.530.653.7泰國1508581587.591.329.450.4羅馬尼亞1681895976.395.353.254.6菲律賓715287878.189.348.644.4阿爾及利亞2394413388.687.352.170.7馬來西亞2441964484.891.549.874.7表9-2部分中等收入國家城市化水平比較資料來源:世界發展指標(WDI)數據庫。其中,2015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按《中國統計年鑒》調整。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第二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與城鄉關系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第九章城市化與城鄉發展第二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與城鄉關系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趨勢收入組非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1960年1990年2015年1960年1990年2015年高收入國家

98.664.074.581.2中高收入國家74.982.092.928.343.264.2中低收入國家56.573.383.419.830.039.2低收入國家

59.569.811.822.630.7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過程呈現的特點:一是發展速度快。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城市化進程快于發達國家二是發展不平衡。中高收入國家城市化進展快,最慢的是低收入國家,到2015年還只有30%。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存在的問題第二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與城鄉關系城市病的五個表現人口過分向大城市集中,城市體系不完善,結構不合理,首位度太高城市失業問題嚴重。一方面,大量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入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現代部門創造工作的機會較少,結果是大量的失業和人口流動并存城市貧困化,存在大量的貧民窟。但在過去幾十年中,城市貧困人口比重在下降,但絕對貧困人口在上升公共資源不足,交通擁堵、住房困難,教育資源短缺,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社會問題突出。社會分配不公,社會治安混亂,文化沖突,青少年犯罪率高三、城市化與農村發展的相互關系城市化農村發展農村發展是工業化、城市化的歷史起點。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開啟之前都有一個農業革命時期。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沒有經歷農業革命、農業基礎薄弱時就倉促發動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結果導致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放棄了對農業剩余的榨取,開始轉向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發達國家普遍采取了支持農村和農業發展的政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第二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與城鄉關系第一節城市化與工業化第二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與城鄉關系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第九章城市化與城鄉發展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一、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選擇中國的城鎮化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是采取抑制人口向城市遷移的政策,因此城鎮化發展滯后,遠遠落后于工業化;90年代中期之后,政府開始放開人口流動限制,城鎮化加速發展,城鎮化進程逐漸趕上工業化進程。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也經歷了一段從不平衡發展到一體化發展的過程。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化過程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建國初期鼓勵人口向城市流動,但到5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糧食短缺,國家開始嚴格控制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而且在文革期間還出現了逆城鎮化過程,即通過上山下鄉運動,把大量城鎮居民遷移到農村。從1978年到1996年城鎮化初級階段。隨著改革的深入,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小城鎮戶籍開始放開,但大城市的大門仍然向農民關閉著,因此這個階段小城鎮發展較快,大城市發展較慢。1978年到1996年的18年間,城鎮化率從17.92%上升到30.48%,年均提高0.70個百分點。1996年至今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中央開始提出城鎮化概念,并明確提出城鎮化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1996年到2016年的20年間,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城鎮化率從30.48%上升到57.35%,年均提高1.34個百分點。到2018年,又提高到59.58%,近60%。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圖9-2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數據來源:世界發展指標(WDI)數據庫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按《中國統計年鑒》調整二、中國城鄉發展關系的演進改革開放之后以2003年為界中國城鄉關系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1978—2002年中國城鄉關系起伏并逐漸分離改革之初,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使得農民收入增加,城市差距縮小。1984年起,城市改革啟動,農村改革基本停滯,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農產品價格相對下降,農民負擔逐漸加重,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開始放緩,城鄉差距逐漸拉大。2003至今中國城鄉關系進入統籌發展時代2003年中國人均GDP超過了1000美元,已經到達工業反哺農業起步階段的國際參照值。2002年起,中央把統籌城鄉發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置于優先地位,標志著中國在處理城鄉關系上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空前。不僅取消了農業稅費,而且對農村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事業的公共投資力度,對農業生產的財政補貼也在加大。這些支持性政策致使城鄉發展差距近年來一直在縮小。城鄉名義收入差距從2008年的3.31下降到2016年的2.72。三、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各種表現(一)城鄉生產要素交換不平等土地交換不平等資金流向不平等勞動力報酬與福利上的不平等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所帶來的城鄉生產要素交換不平等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在改革開放之前城鄉生產要素不平等交換主要體現在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上;現階段則主要表現為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不平等交換上第三節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關系的演進盡管近幾年城鄉差距在縮小,但仍然比較大,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二)城鄉資源配置不均衡基礎教育上的不均衡公共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平衡而我國長期以來實施城市偏向戰略,主要體現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和社會保障體系偏向城市居民。第三節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